生态保护红线自查报告范本_第1页
生态保护红线自查报告范本_第2页
生态保护红线自查报告范本_第3页
生态保护红线自查报告范本_第4页
生态保护红线自查报告范本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态保护红线自查报告范本目录TOC\o"1-3"\h\u11043—、基本情况 33623二、评估内容和结论 924845三、优化调整建议 14—、基本情况区域概况1.1.1地理位置XX市位于汉江支流唐河中游东岸,地理坐标为:东经112°30′-113°00′,北纬31°40′-32°40′。境内有汉丹铁路、G316国道、福银高速公路(G70)、S216省道、S335省道贯穿全境,并与京珠高速公路、沪蓉高速公路相通,交通十分便利。1.1.2地形地貌XX市地形属丘陵岗地。东北和南部分属桐柏山、大洪山余脉,丘陵起伏,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东北部玉皇顶为境内最高点,海拔778.5米,其余大都在400米左右;中部和西北为岗地和平原,连绵漫岗与襄北、光北组成XX著名的“三北岗地”,岗地面积约占全市总面积的54.8%,海拔高度在100米至200米之间;境内最低点是蔡阳瓦子岗,海拔70米。境内有名山46座,其中大阜山为自然风景区。有主要河流178条,分为滚河、黑青河、小黄河、三夹河、莺河、淳河六个水系。概括为“三山一水六分田”。XX市地处桐柏山南延余脉、大洪山北延余脉与鄂北岗地交汇地带;唐河自北向南流经测区西侧,为XX市与襄阳市市之间的界河。区内地势总体上北东高南西低,呈向南西方向开口的“撮箕”型地势,形成北部和东部高、西部及中部低的地貌特征。中部和西北为岗地和平原,连绵漫岗与襄北、光北组成XX著名的“三北岗地”;境内最高点为东北部玉皇顶,海拔778.5m,最低点为蔡阳瓦子岗,海拔70m。区内地貌类型按高程可划为构造侵蚀剥蚀低山地貌、构造侵蚀剥蚀丘陵地貌、构造侵蚀剥蚀低丘高岗地貌、构造堆积河谷盆地四类地貌单元。(1)构造侵蚀剥蚀低山地貌区分布面积45.40km2,占区内总面积的1.39%。分布于测区北侧新市镇东侧桐柏山余脉玉皇顶一带,地层以酸性侵入岩为主。该地貌区地形海拔高350-700m,切割深度多在200m左右,属低山~高丘地貌。受沟谷切割,山脊总体方向沿EW向展布,常呈长条状,沟谷发育,多呈“V”字型,总体坡度在35°左右。(2)构造侵蚀剥蚀丘陵地貌区分布面积133.16km2,占区内总面积的4.06%。带状或团块状分布于XX市东部鹿头镇旗杆山、东北部赤眉山-独山顶及南西部熊集镇银洞山一带,该区山顶高程300-500m左右,沟谷高程150m左右,相对高差200-300m,山体走向总体呈EW向,斜坡自然坡度在20-30°之间。东北部旗杆山一带出露地层主要由上震旦统的碳酸盐岩及浅变质岩、中元古界变粒岩及耀岭河群绿泥钠长片岩构成;南西部银洞山一带地层为元古界大别期的变辉辉绿岩和玄武岩以及杨子地层系的元古界青白口系上中统碳酸盐岩。(3)构造侵蚀剥蚀低丘高岗地貌区广阔分布于XX市东部及南部,北西为被盆地包围,分布面积1628.89km2,占区内总面积的49.71%。该区丘顶高程200m左右,沟谷高程100m左右,相对高差100-200m,山体斜坡自然坡度在20-30°之间,丘体走向大多呈EW向。出露地层丰富:主要有元古界武当山群变火山岩组和陡陡岭群变火山岩组;古生界志留系、寒武系和震旦系的碳酸盐岩及浅变质岩岩组;古生界扬子期和加里东期的岩浆岩等。(4)构造堆积河谷盆地地貌区主要沿唐河及滚河分布于XX市杨垱镇、七方镇、中心城区所在区(办)、兴隆镇西南部、吴店镇西南部、鹿头镇西部、刘升镇中西部,面积约1469.55km2,占测区总面积的44.84%。包括垄岗和冲积河谷地貌,垄岗区的山体多由白垩系~第三系紫红色碎屑岩组成,山丘多为浑圆状,丘顶高程小于100m,相对高差小于50m。该区域河谷宽缓,局部上覆第四系冲洪积物;唐河及滚河沿岸见有较为完整的多级阶地分布,Ⅰ级阶地阶面高程约在80~95m,为堆积阶地;Ⅱ级阶地阶面高程95~120m、为堆积阶地,太平镇、七方镇、琚湾镇位于该类阶地上,为滚河和唐河综合作用的产物;Ⅲ级阶地阶面高程130~140m,为基座阶地,鹿头镇北侧刘升镇西侧垄岗与低山地貌过渡地带见大面积出露。1.2原有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情况1.2.1规划范围及目标XX市全境总面积3276.22平方公里。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的要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现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维护XX生态安全。通过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有效保护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区域、重要生态系统及物种,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建立保护有据、开发有界、发展有序的国土空间布局体系。初期要建立起有利于XX市生态红线保护区保护和建设的管理体系、考核制度、生态补偿体制,全面限制有损于生态红线区区保护的项目建设,遏制部分生态红线区的生态退化趋势。完善生态红线保护区的管理体系、考核制度、生态补偿体制,全面开展生态红线区的生态恢复建设。生态红线保护区的生态系统基本处于健康、稳定发展状态,区域生态环境步入良性循环轨道。1.2.2生态保护红线区识别XX市原有生态红线共分12个生态红线保护区块,经整理去除自相交等拓扑错误后实际总面积为55.51平方公里,其具体分布情况见表1及附图1。表1XX市生态保护红线统计表序号功能分类图斑数量(个)图斑面积(km2)占比(%)1北郊水库13.185.732黄河水库12.654.773华阳河水库16.7112.084马鞍山水库11.262.275清潭水库11.001.806石梯水库11.753.157熊河水库711.9821.578资山水库11.122.029白竹园寺森林公园110.3018.5510白水寺15.399.7111刘桥水库54.598.2712生态敏感区15.5810.08合计——2255.511001.2.3XX市原有的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情况XX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55.51平方公里,是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对省级及以上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的生态保育区与核心景观区、湿地公园的湿地保育区与恢复重建区、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的一级保护区(核心景区)、县级以上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核心区、重要湿地、重要水库、重要林地等各类保护地进行叠加校验、边界处理,完成规划衔接、跨区域协调、上下对接等环节,去除永久基本农田、合法采矿权、人工商品林、集中连片的城镇建成区与规划区等区域。1.3评估工作概况1.3.1评估主要内容(1)基础数据真实准确梳理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时采用的国土调查、地理国情普查、遥感影像、物种调查等基础数据情况,核查数据来源、数据精度、数据时效性及坐标系是否准确权威,确保采用的数据图件成果真实可靠。优先采用“三调”最新数据成果,边调查边评估,待“三调”成果认定后再校核调整。(2)划定界线科学合理分析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结果与山脉、河流等自然地貌单元边界的一致性,保证自然地理单元、地表覆被单元和地带性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生态廊道的连通性,做到图、数、实地相一致。(3)应划尽划情况梳理生态功能极重要、生态环境极敏感脆弱区域,以及其他具有重要生态功能、潜在重要生态价值、有必要实施严格保护的区域是否划入生态保护红线的情况,没有划入的说明原因。(4)矛盾冲突情况核实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内永久基本农田、耕地、人工商品林、林粮间作、镇村、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合法矿业权、战略性矿产资源区域等情况,分析生态保护红线与其他重要控制线交叉冲突情况。1.3.2评估的基本依据(1)《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厅字〔2017〕2号);(2)《自然资源部办公厅、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工作的函》(自然资办函〔2019〕1125号);(3)《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环办生态[2017]48号);(4)《各省(区、市)生态保护红线分布意见建议》;(5)《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6)《关于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的指导意见》;(7)《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开展生态保护红线评估工作的函》(鄂自然资函[2019]518号)。1.3.3评估工作过程评估工作的主要过程包括:(1)资料收集根据评估工作需要,此次需要收集XX市最新的正射遥感影像、最新的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基本农田划定成果、矿产资源规划图、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报告、交通数据、林权、探矿权、重点项目数据、旅游景区数据等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成果以及其他相关单位重点项目清单。(2)评估数据核查对XX市下发的生态保护红线评估采用的基础数据的来源、坐标系、时效性、精度及比例尺等进行核查,核查其是否符合《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要求,是否满足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成果要求。(3)矢量数据分析将XX市下发的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成果与XX市最新的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基本农田划定成果、矿产资源规划图、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报告、交通数据、林权、探矿权、重点项目数据、旅游景区等数据进行叠加,统计冲突图斑,分析生态保护红线边界划定合理性、应划尽划情况和矛盾冲突情况。(4)遥感影像核实通过叠加XX市最新的变更遥感影像,逐图斑对比矢量数据分析识别的冲突图斑。(5)实地踏勘现场核查矛盾冲突图斑及问题区域,重点踏勘冲突规模较大、空间分布较为集中的区域。(6)座谈交流组织相关部门、技术人员、有关专家召开座谈会,了解生态保护红线存在的问题,听取完善生态保护红线的意见建议。(7)问题梳理统计分析问题区域的类型、面积比例、空间分布等,研判边界一致性情况、图数实地的一致性情况、极重要、极敏感区域应划尽划情况、生态系统完整性情况、生态保护红线内各类开发建设用地情况等问题发生的原因。(8)专家论证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就评估工作进行指导论证,衔接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要求,完善生态保护红线评估报告与调整方案。1.3.4评估技术路线生态红线评估调整的技术路线图如图1所示。首先,根据自然资源调查、遥感影响等评估原有生态红线数据的准确性、边界合理性和一致性等,然后根据双评价、自然地理特征以及永久基本农田、一般耕地、矿业权、建设用地、商品林等数据,确保生态红线做到应划尽划,确保生态红线完整和连通。将永久基本农田、一般耕地、矿业权、建设用地等予以扣除,再叠加进入森林公园、湿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极重要和极敏感区。最后,确定调整要求,确定冲突处理原则,提出调整建议方案,最终提交评估自查报告。图1XX市生态保护红线调整技术路线图1.3.5评估提交成果(1)生态保护红线自查报告(2)调整后的生态保护红线矢量图件二、评估内容和结论2.1基础数据情况2.1.1评估内容梳理评估所需资料,到对应部门进行收集,主要收集到包括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国土调查数据、国情普查数据、矿产权等数据;林业部门的公益林、自然保护区、林权等数据;交通运输部门收集的高速、国道、省道等数据;水利部门的一级饮水源水库范围等数据及其他相关部门的专题数据。将收集到的各类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并进行格式转换、坐标转换及空间可视化等处理工作,数据处理流程见图2。图2资料处理流程此次项目收集到的资料及其处理方式情况见表2。表2XX市生态保护红线评估数据清单资料类别数据来源文件格式坐标或坐标系处理方式备注XX市2019年省市重点项目发改局Xls/docXX至潜江高速公路襄阳北段2000用地范围交通运输局shpCGCS2000/38带投影为CGCS2000/114XX交通局上报生态红线资料交通运输局shp/dwg无定义坐标系定义为CGCS2000/114XX至潜江高速公路襄阳南段坐标数值交通运输局dwg、txt————项目XX地块白竹园寺森林旅游区总体规划自然资源和规划局doc————白竹园寺森林旅游区总体规划自然资源和规划局Doc/jpg————唐梓山景区总体规划自然资源和规划局jpg————XX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15-2025)旅游局jpg————2018年年度变更影像自然资源和规划局msi————城市规划自然资源和规划局Jpg/doc————林地保护规划林业局Doc/xls————林地现状统计表、国家级公益林地规划面积统计表林权范围图层林业局shp2000/38转换为CGCS2000/114XX国家公益林林业局shpxian80地理坐标系无参数转2000/114转为420683_JCXX_2017_2000114XX省级公益林林业局shpxian80地理坐标系无参数转2000/114转为XX省级GYL_2000114自然保护地范围-林业林业局shp2000/38转换为CGCS2000/114转为自然保护地420683_2000114矿产资源规划文本自然资源和规划局xls25个附表(含坐标拐点)——空间矢量化XX市矿产资源开采区块规划表XX市探矿权采矿权大地坐标自然资源和规划局xlsx(含坐标拐点)——转换为CGCS2000/114(shp格式)XX发证与拟发证2.1.2评估结论由于原生态保护红线的基础数据较为陈旧,且坐标存在一定偏移,图斑边界不符合地块实际,因此原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需进行调整。拟按照最新的“三调”成果对原生态保护红线进行调整。此次自查采用的数据是目前能收集到的最新数据,但由于永久基本农田调整尚未完成,“三调”成果也还未通过国家验收,后续仍面临调整,所以自查调整结果最终仍需与“三调”成果和永久基本农田调整后成果衔接。2.2边界一致性情况通过分析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结果与山脉、河流等自然地貌单元边界的一致性,发现部分区域存在边界不一致的情况(图3):图3生态保护红线(红色区域)与地貌单元边界不一致经过对多方数据的相互比照分析,不难发现导致边界不一致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在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过程中,所采用的部分空间数据在从当地坐标转换到2000坐标系坐标的过程中未加入当地坐标系转换参数,导致平面位置与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数据存在一定的固定偏差;二是生态保护红线所依据的数据中部分数据采集精度不高或时效性较差,如采用在枯水期采集的水库、河道数据以及未更新的基本农田或土地利用数据等。保证生态保护红线边界的边界一致性,需统筹考虑自然生态整体性和系统性,结合山脉、河流、地貌单元、植被等自然边界以及生态廊道的连通性,合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应划尽划,避免生态环境破碎化,加强跨区域间生态保护红线的有序衔接:一是参照遥感影像和地理国情、土地利用以及其他相关地类数据,结合山脉、河流、地貌单元植被等自然边界,将生态保护红线界线调整到与实际自然地貌相符的位置;二是充分考虑自然地理单元、地表覆被单元和地带性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以及生态廊道的连通性,调整边界应避免对生态保护红线区域进行简单的几何切割,使生态环境保护与人类活动和城市发展建设在地理空间上相互协调,保证生态保护红线的长期稳定;三是提高生态红线地块以完整性,避免生态保护图斑破碎造成的生产与生态单元分割,需合理删除细小图斑,合并相连通的具有相同生态功能的图斑,以便于生态保护红线的勘界定标和监控管理。首先,原则上保留面积大于1km²生态的红线图斑。其次,对小于1km²的红线图斑,与相邻图斑生态功能一致且可以通过调整相连接的可以保留并合并,最后对于小于1km²且不具备生态功能的独立图斑予以删除。部分生态保护红线区域边界调整结果如图4所示:图4生态保护红线边界一致性修改后区域(绿色区域)2.3极重要、极敏感区域应划尽划情况根据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科学性原则,要依据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识别生态保护红线范围以落实到国土空间,确保生态保护红线布局合理、落地准确、边界清晰。红线要保证生态功能系统性和完整性,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对于生态功能极重要、生态环境极敏感脆弱区域,以及其他具有重要生态功能、潜在重要生态价值、有必要实施严格保护的区域则是生态红线划定评估重点考察的内容之一。2.4矛盾冲突情况2.4.1评估内容此轮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要求结合生态红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划定等成果,协商处理边界划定中的矛盾和冲突情形。开展区域协调以及农业空间、城镇空间、采矿空间等其他空间协调,确保自然生态空间的连续与稳定,生态保护红线与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控制线互不交叉重叠。因此,一是要梳理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包括的永久基本农田、耕地、人工商品林、林粮间作、镇村、基础设施、合法矿业权、战略性矿产资源区域等情况,二是要梳理生态保护红线与相邻省份、县(市)区生态保护红线衔接情况。经过梳理发现XX市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的永久基本农田、镇村、风景区内建筑物、矿业权、集中连片耕地、人工商品林等,按照开发服从保护的原则,不划入红线。对生态功能造成的一定影响的居民点和矿业权应逐步有序退出,调整为其他用地。2.4.2评估结论本次评估将永久基本农田、耕地、人工商品林、林粮间作、镇村、基础设施、合法矿业权、战略性矿产资源区域从原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划出;被生态保护红线包围的镇村和矿业权将逐步引导退出。同时确保234国道吴店镇段改扩建工程、272省道、兴隆至唐店段改建工程、316国道XX随阳店至肖家垱段改建工程等重点项目划出生态保护红线。三、优化调整建议3.1生态保护红线优化调整建议按照认真掌握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要求、准确把握生态保护红线调整规则、保障生态保护红线面积总量稳定、科学评估生态保护红线优化调整工作思路,在叠加比对生态保护红线与最新“三调”数据、遥感影像、合法矿业权及重大基础设施等图斑资料,重点对基础数据准确性、界线划定合理性和应划尽划及矛盾冲突情况等内容进行评估,深刻剖析生态保护红线边界发生位置偏移、部分建制镇、村庄被生态保护红线覆盖、部分重大交通基础设施规划线型被生态保护红线覆盖等问题成因根源,完成生态保护红线调出规模合计15.60平方公里,根据《XX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调入首先考虑生态敏感区,XX本次生态评估主要从自然保护地等调入78.56平方公里,生态保护红线调出调入图斑分别见表3、附图2及表4、附图3。表3生态红线调出图斑统计表类型面积(km2)一般耕地7.10人工商品林3.73村庄0.24其他现状用地1.54边界修整图斑2.99合计15.60表4生态红线调入图斑统计表类型面积(km2)一级水源地0.10自然保护地78.46合计78.563.2调整后的自然保护地衔接情况本次调整后的生态红线将自然保护地全部纳入。具体纳入情况见表5。表5自然保护区纳入生态保护红线情况名称本次划入面积(km2)XX熊河省级湿地自然公园等42.74XX市青峰岭省级森林自然公园13.75XX白竹园寺国家森林自然公园30.49XX市大阜山省级森林自然公园11.65合计98.63以建设“生态XX”为标志,更加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加大节能减排力度,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通过调整水系规划合理构建河流、水库布局,整合水体构造,科学开发水利资源,明确水功能区,提出生态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