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统计学考研历年真题及答案_第1页
心理统计学考研历年真题及答案_第2页
心理统计学考研历年真题及答案_第3页
心理统计学考研历年真题及答案_第4页
心理统计学考研历年真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心理统计学考研历年真题及答案

考研真题和强化习题详解

第一章绪论

一、单选题

1.三位研究者评价人们对四种速食面品牌的喜好程度。研究者甲让

评定者先挑出最喜欢的品牌,然后挑出剩下三种品牌中最喜欢的,最后再

挑出剩下两种品牌中比较喜欢的。研究者乙让评定者将四种品牌分别给予

1~5的等级评定,(I表示非常不喜欢,5表示非常喜欢),研究者丙只

是让评定者挑出自己最喜欢的品牌。研究者甲、乙、丙所使用的数据类型

分别是:()

A.类目型一顺序型一计数型B.顺序型一等距型一类

目型

C.顺序型一等距型一顺序型D.顺序型一等比型一计

数型2.调查了n=200个不同年龄组的被试对手表显示的偏好程度,

如下:

该题自变量与因变量的数据类型分别是:()

A.类目型一顺序型B.计数型一等比型

C.顺序型一等距型D.顺序型一命名型

3.157.5这个数的上限是()o

A.157.75B.157.65C.157.55D.158.5

4.随机现象的数量化表示称为()。

A.自变量B.随机变量C.因变量D.相关变量

1

5.实验或研究对象的全体被称之为()。

A.总体B.样本点C.个体D.元素

6.下列数据中,哪个数据是顺序变量?()

A.父亲的月工资为1300元B.小明的语文成绩为80分

C.小强100米跑得第2名D.小红某项技能测试得5分

7、比较时只能进行加减运算而不能使用乘除运算的数据是【工

A.称名数据B.顺序数据C.等距数据D.比率数据

参考答案:1.B2.D3.C4.B5.A6.C7.C

二、概念题

L描述统计(吉林大学2002研)

答:描述统计指研究如何整理心理教育科学实验或调查的数据,描述

一组数据的全貌,表达一件事物的性质的统计方法。比如整理实验或调查

来的大量数据,找出这些数据分布的特征,计算集中趋势、离中趋势或相

关系数等,将大量数据简缩,找出其中所传递的信息。

2.推论统计(中国政法大学2005研,浙大2000研)

答:推论统计又称推断统计,指研究如何通过局部数据所提供的信息,

推论总体或全局的情形;如何对假设进行检验和估计;如何对影响事物变

化的因素进行分析;如何对两件事物或多种事物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等的

统计方法。常用的统计方法有:假设检验的各种方法、总体参数特征值的

估计方法(又称总体参数的估计)和各种非参数的统计方法等等。

3.假设检验(浙大2002研)

答:假设检验指在统计学中,通过样本统计量得出的差异作出一般性

结论,判2

断总体参数之间是否存在差异的推论过程。假设检验是推论统计中最

重要的内容,它的基本任务就是事先对总体参数或总体分布形态做出一个

假设,然后利用样本信息来判断原假设是否合理,从而决定是否接受原假

设。检验的推理逻辑是一定概率保证下的反证法。一般包括四个步骤:(I)

根据问题要求提出原假设H0;(2)寻找检验统计量,用于提取样本中的

用于推断的信息,要求在H0成立的条件下,统计量的分布已知且不包含

任何未知参数;(3)由统计量的分布,计算“概率值”或确定拒绝域与

接受域;(4)由具体样本值计算统计量的观测值,对统计假设作出判断。

若H0的内容涉及到总体参数,称为参数假设检验,否则为非参数检验。

第二章统计图表

一、单选题

1.一批数据中各个不同数值出现的次数情况是()

A.次数分布B.概率密度函数C.累积概率密度函数D.概

率2.以下各种图形中,表示连续性资料频数分布的是()。

A.条形图B.圆形图C.直方图D.散点图

3.特别适用于描述具有百分比结构的分类数据的统计分析图是

()。

A.散点图B.圆形图C.条形图D.线形图

4.对有联系的两列变量可以用()表示。

A.简单次数分布表B.相对次数分布表

C.累加次数分布表D.双列次数分布表

5.以下各种图形中,表示间断性资料频数分布的是()。

A.圆形图B.直方图C.散点图D.线形图

3

6.特别适用于描述具有相关结构的分类数据的统计分析图是()。

A.散点图B.圆形图C.条形图D,线形图

7.适用于描述某种事物在时间上的变化趋势,及一种事物随另一种

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模式,还适用于比较不同的人物团体在同一心理或教

育现象上的变化特征及相互联系的统计分析图是()。

A.散点图B.圆形图C.条形图D,线形图

8.以下各种图形中,以图形的面积表示连续性随机变量次数分布的

是【

A.圆形图B.条形图C.散点图D.直方图

参考答案:1.A2.C3.B4.D5.A6.A7.D8.D

二、多选题:

1.次数分布可分为()。

A.简单次数分布B.分组次数分布

C.相对次数分布D.累积次数分布

2.以下各种图形中,表示连续性资料频数分布的是()。

A.圆形图B.直方图C.直条图D.线形图

3.累加曲线的形状大约有以下几种()。

A.正偏态分布B.负偏态分布C.F分布D.正态分布

4.统计图按形状划分为()。

A.直方图B.曲线图C.圆形图D.散点图

参考答案:1.ABCD2.BD3.ABD4.ABCD

三、简答题

1.简述条图、直方图、圆形图(饼图)、线图以及散点图的用途。

4。】

答:这几种图是统计学中最常用的图形,条图和直方图都用于表示变

量各取值结果的次数或相对次数,即次数分布图。不同的是前者用于离散

或分类变量,后者用于连续变量(分组后)。圆形图用于表示离散变量的

相对次数,即频率,整个圆面积为1,各扇形块表示各类别的频率。线

图用于表示连续变量在某个分类变量各水平上的均值,如各年级的考试成

绩均分,常用于组间比较中。散点图用于两连续变量的相关分析,可将两

变量成对数据的值作为横、纵坐标标于图上,根据散点的形状可以大致判

断两变量是否存在相关以及相关的程度。2.简述条形图与直方图的区

别。

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第三章集中量数

一、单选题

1.一位教授计算了全班20个同学考试成绩的均值、中数和众数,

发现大部分同学的考试成绩集中于高分段。下面哪句话不可能是正确的?

()(北大2001年研)

A.全班65%的同学的考试成绩高于均值。

B.全班65%的同学的考试成绩高于中数。

C.全班65%的同学的考试成绩高于众数。

D.全班同学的考试成绩是负偏态分布。

2.一个N=10的总体,ss=200o其离差的和X(x-R)是:

A.14.14B.200C.数据不足,无法计算D.以上都不对。

3.中数在一个分布中的百分等级是()。

A.50B.75C.25D.50-51

5

4.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

A.平均差B.平均误C.平均次数D.平均值

5.六名考生在作文题上的得分为12,8,9,10,13,15,其中数

为()。

A.12B.11C.10D.9

6.下列描述数据集中情况的统计量是()。

A.MMdB.MoMdSC.scoaD.MMdMg

7.对于下列实验数据:1*08,11,8,5,6,8,8,7,11,描述其集

中趋势用()最为适宜,其值是O。

A.平均数,14.4B.中数,8.5C.众数,8D.众数,11

8.一个n=10的样本其均值是21o在这个样本中增添了一个分

数.得到的新样本均值是25,这个增添的分数值为()。

A.40B.65C.25D.21

9.有一组数据其均值是20,对其中的每一个数据都加上10,那

么得到的这组新数据的均值是()。

A.20B.10C.15D.30

10.有一组数据其均值是25,对其中的每一个数据都乘以2,那

么得到的这组新数据的均值是()。

A.25B.50C.27D.2

11.一个有10个数据的样本,它们中的每一个分别与20相减后

所得的差相加是100,那么这组数据的均值是()。

A.20B.10C.30D.50

12.下列数列4,6,7,8,11,12的中数为()。

6

A.7.5B.15C.7D.8

13.在偏态分布中,平均数、中数、众数三者之间的关系()。

A.M=Md=MoB.Mo=3Md-2MC.M>Md>MD.M

<Md<Mo14.下列易受极端数据影响的统计量是()。

A.算术平均数B.中数C.众数D.四分差

15.“75~”表示某次数分布表中某一分组区间,其组距为5,则该

组的组中值是O。

A.77B.76.5C.77.5D.76

参考答案:1.B2.D3.A4.D5.B6.D7.C8.B

9.D10.B11.C12.A13.B14.A15.A

二、多选题

1.下面属于集中量数的有()。

A.算术平均数B.中数C.众数D.几何平均数

2.平均数的优点:()。

A.反应灵敏B.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

C.较少受抽样变动的影响D.计算严密

3.中数的优点:()。

A.简明易懂B.计算简单C.反应灵敏D.适合进一步作代数

运算4.众数的缺点()。

A.概念简单,容易理解B.易爱分组影响,易爱样本变动

C.不能进一步作代数运算D.反应不够灵敏

参考答案:1.ABCD2.ACD3.AB4.BCD

、简答题

1.简述算术平均数的使用特点(浙大2003研,苏州大学2002研)

答:算术平均数是所有观察值的总和除以总频数所得之商,简称为平

均数或均数。计算公式:=Xi

N

式中,N为数据个数;Xi为每一个数据;X为相加求和。

(I)算术平均数的优点是:①反应灵敏;②严密确定,简明易懂,

计算方便;③适合代数运算;④受抽样变动的影响较小。

(2)除此之外,算术平均数还有几个特殊的优点:①只知一组观

察值的总和及总频数就可以求出算术平均数。②用加权法可以求出几个

平均数的总平均数。③用样本数据推断总体集中量时,算术平均数最接

近于总体集中量的真值,它是总体平均数的最好估计值。④在计算方差、

标准差、相关系数以及进行统计推断时,都要用到它。

(3)算术平均数的缺点:①易受两极端数值(极大或极小)的影

响。②一组数据中某个数值的大小不够确切时就无法计算其算术平均数。

2.算术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分别适用于什么情形?(南开大学2004

研)答:(|)算术平均数

①算术平均数的概念

算术平均数是所有观察值的总和除以总频数所得之商,简称为平均数

或均数。②算术平均数的优点

a.一般优点

第一,反应灵敏;第二,严密确定,简明易懂,计算方便;第三,适

合代数运算;第四,受抽样变动的影响较小。

8

b.特殊优点第一,只知一组观察值的总和及总频数就可以求出算术

平均数;第二,用加权法可以求出几个平均数的总平均数;第三,用样本

数据推断总体集中量时,算术平均数最接近于总体集中量的真值,它是总

体平均数的最好估计值;第四,在计算方差、标准差、相关系数以及进行

统计推断时,都要用到它。

③缺点a.易受两极端数值(极大或极小)的影响;b.一组数据

中某个数值的大小不够确切时就无法计算其算术平均数;

④适用情况

第一,数据必须是同质的,即同一种测量工具所测量的某一特质;第

二,数据取值必须明确;

第三,数据离散不能太大。

(2)几何平均数

①几何平均数的概念

几何平均数是指一种由n个正数之乘积的n次根表示的平均数。在

计算学校经费的增加率、平均率,学生人学率,毕业生的增加率时常用。

②应用

第一,求学习、记忆的平均进步率;

第二,求学校经费平均增加率,学生平均人学率、平均增加率,平

均人口出生

率。

第四章差异量数

一、单选题

1•欲比较同一团体不同观测值的离散程度,最合适的指标是()。

9

A.全距B.方差C.四分位距D.变异系数

2.在比较两组平均数相差较大的数据的分散程度时,宜用()。

A.全距B.四分差C.离中系数D.标准差

3.已知平均数口=4.0,s=1.2,当X=6.4时,其相应的标准分数为()。

A.2.4B.2.0C.5.2D.1.3

4.求数据16,18,20,22,17的平均差()。

A.18.6B.1.92C.2.41D.5

5.测得某班学生的物理成绩(平均78分)和英语成绩(平均70分),

若要比较两者的离中趋势,应计算()。

A.方差B.标准差C.四分差D.差异系数

6.某学生某次数学测验的标准分为2.58,这说明全班同学中成绩在

他以下的人数百分比是(),如果是-2.58,则全班同学中成绩在他以上

的人数百分比是()。

A.99%,99%B.99%,I%C.95%,99%D.95%,95%

7.已知一组数据6,5,7,4,6,8的标准差是1.29,把这组中的每

一个数据都加上5,然后再乘以2,那么得到的新数据组的标准差是

()。

A.1.29B.6.29C.2.58D.12.58

8.标准分数是以()为单位表示一个分数在团体中所处位置的相

对位置量数。

A.方差B.标准差C.百分位差D.平均差

9.在一组原始数据中,各个Z分数的标准差为()。

A.1B.OC.根据具体数据而定D.无法确定

10.已知某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平均体重为26kg,体重的标准差是

3.2kg,平10

均身高110cm,标准差为6.0cm,问体重与身高的离散程度哪个大

()?

A.体重离散程度大B.身高离散程度大C.离散程度一样D.无

法比较11.已知一组数据服从正态分布,平均数为80,标准差为10o

Z值为-1.96的原始数据是()。

A.99.6B.81.96C.60.4D.78.04

12.某次英语考试的标准差为5.1分,考虑到这次考试的题目太难,

评分时给每位应试者都加了10分,加分后成绩的标准差是()。

A.10B.15.1C.4.9D.5.1

13.某城市调查8岁儿童的身高情况,所用单位为厘米,根据这批

数据计算得出的差异系数()。

A.单位是厘米B.单位是米C.单位是平方厘米D.无

单位参考答案:1.D2.D3.B4.B5.D6.A7.C8.B9.A

10.A11.C12.D13.D

二、多选题

1.平均差的优点o。

A.平均差意义明确,计算容易B.较好的代表了数据分布的离

散程度

C.反应灵敏D.有利于进一步做统计分析

2.常见的差异量数有O。

A.平均差B.方差C.百分位数D.几何平均数

3.标准分数的优点()。

A.可比性B.可加性C.明确性D.稳定性

参考答案:1.ABC2.ABC3.ABCD

11

三、概念题

1.差异系数(浙大2003研)

答:差异系数(coefficientofvariation),又称变异系数、相对标准

差等,它是一种相对差异量,用CV来表示,为标准差与平均数的百分比。

在对不同样本的观测结果的离散程度进行比较时,常常遇到下述情况:两

个或多个样本所测的特质不同。如何比较其离散程度?即使使用的是同一

种观测工具,但样本的水平相差较大时,如何比较它们的离散程度?这时

需要运用相对差异量进行比较。差异系数的计算公式是:CV=?100%(S为

某样本的标准差,M为该样本的平均数)。差异系数在心理与教育研究中

常常应用于同一对象的不同领域或同一领域的不同对象。

2.四分差(中科院2004研)

答:四分差又称四分位差,是差异量数的一种。计算公式:QD=Q3-Q1。

Q3:2SV

第三个四分位数,Q1:第一个四分位数。在次数分配上第一个四分位

数与第三个四分位数之间包含着全体项数的一半。次数分配越集中,离中

趋势越小,则这二者的距离也越小。根据这两个四分位数的关系,观测次

数分配的离散程度也可以得到相当高的准确性。因此,四分差可以说明某

系列数据中间部分的离散程度,并可避免两极端值的影响。四分差通常与

中数联系起来共同应用,不适合进一步代数运算,反应不够灵敏。

3.集中量数与差异量数(浙大2000研,苏州大学2002研)

答:集中量数与差异量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特征的统计量。集中量数

是表现数据集中性质或集中程度的统计量,数据的集中情况指一组数据的

中心位置;集中趋势的度量即确定一组数据的代表值,描述集中情况的度

量包括:算术平均数、12

中位数、众数、几何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等。差异量数

是表现数据分散性质或分散程度的统计量,数据的差异性即为离中趋势;

常见的差异量数有标准差或方差、全距、平均差、四分差和各种百分差等。

4.T分数(华中师大2004研)

答:T分数指由正态分布上的标准分数转换而来的等距量表分数。T

分数以50为平均数,以10为标准差。T=50+10z。T分数是z分数的

变形,因为z分数有负值和小数,人们不习惯,所以采用这个公式处理。

经过变换,所得的分数全是整数,50分为普通,50分以上越高越好,50

分以下越低越差。T分数的意义及其优点和标准分数相同,不同之处是

消除了小数和分数。5.标准分数(华中师大2006研)

答:标准分数指以标准差为单位的一种差异量数,又称Z分数或基分

数。它等于一数列中各原始分数与其平均数的差,再除以标准差所得的商,

公式为:Z=(xi-)/s,式中,Z为某原始数据的标准分数,Xi为原始数据的值,

为该组数据的平均数,S为该组数据的标准差。标准分数的平均数为0,

标准差为1o标准分数是一种不受原始测量单位影响的数值,用来表示

一个原始分数在团体中所处位置的相对位置量数。其作用除了能够表明原

数据在其分布中的位置外,还能对未来不能直接比较的各种不同单位的数

据进行比较。如比较各个学生的成绩在班级成绩中的位置或比较某个学生

在两种或多种测验中所得分数的优劣。

四、计算题

1.计算未分组数据:18,18,20,21,19,25,24,27,22,25,26的

平均数、中位数和标准差。(首师大2003研)

2.把下列分数转换成标准分数。11.0,11.3,10.0,9.0,11.5,12.

2,13.1,13

9.7,10.5(华南师大2003研)

第五章相关系数

一、单选题

1.现有8名面试官对25名求职者的面试过程做等级评定,为了

解这8位面试官的评价一致性程度,最适宜的统计方法是求()。

A.spearman相关系数B.积差相关系数

C.肯德尔和谐系数D.点二列相关系数

2.下列哪个相关系数所反映的相关程度最大()。

A.r=+0.53B.r=-0.69C.r=+0.37D.r=+0.72

3.AB两变量线性相关,变量A为符合正态分布的等距变量,变量B

也符合正态分布且被人为划分为两个类别,计算它们的相关系数应采用

()。

A.积差相关系数B•点双列相关

C.二列相关D.肯德尔和谐系数

4.假设两变量线性相关,两变量是等距或等比的数据,但不呈正态

分布,计算它们的相关系数时应选用()。

A.积差相关B.斯皮尔曼等级相关

C.二列相关D.点二列相关

5.假设两变量为线性关系,这两变量为等距或等比的数据且均为正

态分布,计算它们的相关系数时应选用()。

A.积差相关B.斯皮尔曼等级相关C.二列相关D.点二列

相关6.r=-0.50的两变量与r=+0.50的两变量之间的关系程度()。

A.前者比后者更密切B.后者比前者更密切C.相同D.不

确定14

7.相关系数的取值范围是()。A.r<1B.reOC.r<l

D.0<r<1

8.确定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及关系紧密程度的简单而又直观

的方法是()。

A.直方图B.圆形图C.线性图D.散点图

9.积差相关是英国统计学家()于20世纪初提出的一种计算相

关的方法。

A.斯皮尔曼B.皮尔逊C.高斯D.高尔顿

10.同一组学生的数学成绩与语文成绩的关系为()。

A.因果关系B.共变关系C.函数关系D.相关关系

11.假设两变量线性相关,一变量为正态、等距变量,另一变量为

二分名义变

量,计算它们的相关系数时应选用()。

A.积差相关B.二列相关C.斯皮尔曼等级相关D.点二列

相关12.斯皮尔曼等级相关适用于两列具有()的测量数据,或总

体为非正态的等距、等比数据。

A.类别B.等级顺序C.属性D.等距

13.在统计学上,相关系数r=0,表示两个变量之间()。

A.零相关B.正相关C.负相关D.无相关

14.如果相互关联的两变量,一个增大另一个也增大,一个减小另

一个也减小,变化方向一致,这叫做两变量之间有()。

A.负相关B.正相关C.完全相关D.零相关

15.有10名学生参加视反应时和听反应时的两项测试,经过数据的

整理得到

2。DE=45,这两项能力之间的等级相关系数是()

15

A.0.73B.0.54C.0.65D.0.27

16.两列正态变量,其中一列是等距或等比数据,另一列被人为地

划分为多类,计算它们的相关系数应采用()。

A.积差相关B.多列相关C.斯皮尔曼等级相关D.点二列

相关17.下列相关系数中表示两列变量间的相关强度最小的是()。

A.0.90B.0.10C.-0.40D.-0.70

18.一对n=6的变量X,Y的方差分别为8和18,离均差的乘积

和是sp=40,变量X,Y积差相关系数是()。

A.0.05B.0.28C.0.56D.3.33

19.有四个评委对八位歌手进行等级评价,要表示这些评价的相关

程度,应选用()。

A.肯德尔W系数B.肯德尔U系数

C.斯皮尔曼等级相关D.点二列相关

20.有四个评委对八位歌手两两配对进行等级比较,要表示这些评

价的一致程度,应选用O。

A.肯德尔W系数B.肯德尔U系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