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及全册教案(含反思-集体备课)_第1页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及全册教案(含反思-集体备课)_第2页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及全册教案(含反思-集体备课)_第3页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及全册教案(含反思-集体备课)_第4页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及全册教案(含反思-集体备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知识点整理及全册教案(含反思-集体备课)

二年级上册数学总复习资料

一、米和厘米

1、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和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用字母(cm)表示;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用字母(m)表示。

3、测量时:一般是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对着几就

是几厘米。

例: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一般应从尺的()刻度画起,画到()厘米的地方;还

可以从尺的()刻度画起,画到()厘米的地方。

4、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

5、拉紧的一段线,可以看成一条线段

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②线段有两个端点。

6、图钉的长大约1厘米;食指的宽大约1厘米;田字格宽大约1厘米;

小朋友的肩宽大约30厘米

7、课桌宽60厘米黑板长4米

教室长8米操场长200米

铅笔长20厘米跳绳长2米

数学书长26厘米灯管长50厘米

房间高3厘米字典厚4厘米

大树高8米旗杆高15米

升国旗的旗台高60厘米

爸爸的身高1米75厘米或175厘米

小朋友的身高120厘米或1米20厘米

【角和直角】

1、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练一练】标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2,角的画法:先画顶点后画边

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边,就画成一个角。

3、用三角尺可以画出直角。

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

(点对点,边对边,边重合,是直角)

4、二角尺上有3个角,其史最大的那L个是直角,、其余2个都是锐角。

正方形、长方形都有4个角,4个角都是直角。

5、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只和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用放大镜看一个角,这个角的大小不改变。】

直角比直角大的角叫做钝角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

6、用三角尺画直角的方法:

三角尺的直角边,沿着一画是直角(一点、二线、三标记。)

7、所有的直角大小都一样。

拿一张纸,先上下对折,再左右对折可以得到直角。

数学书的封面上有4个角,4个都是直角。

红领巾上有3个角,2个锐角和1个钝角。

8、数角的个数时,可以先数单个的角,再数由两个单个的角组成的角,再数由三个单个的角

组成的角,依次这样数下去,加在一起就是一共有多少个角。

9、拼角:一直(角)一锐(角)拼钝角

二、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

1、用竖式计算两位数w加ww法ww时:①(相同数位)要对齐。

②从(个位)加起。

③(个位上的数字相加满」。),…要<向十位进1的

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法时:①7相商薮位)妻对泵

②从(个位)减起。

③(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

在原来的个位数字上加10再减,

计算时十位要记得减去值掉的1。

2、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顺序;

从左往右依次计算,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的。

2、【估算工把一个接近整十整百的数看作整十整百来计算。

方法:个位小于5的少看,个位等于或大于5的多看,看成最为接近的整十或整百数。

如:49+42^9028+45+24^100

5040305020

注意:当问题里上出现了“大约”两个字时,就需要估算。

3、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用加法计算。

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用减法计算。

4、连续两问的解决问题的解决方法:

先根据已知的数学信息,解决一个问题,再把答案作为已知的数学信息,解决第二个问题。

三、表内乘法

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除了用加法表示外,还可以用乘法表示更加简洁。

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算法。

2、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改写成乘法算式:

相同加数X相同加数的个数或相同加数的个数X相同加数

如:5+5+5+5表示:4个5相加得20,

可以列成乘法算式计算:5X4=20或4X5=20

5X4=20读作:5乘4等于20口诀:(四五二十)

4X5=20读作:4乘5等于20口诀:(四五二十)

乘数x乘数=积

其中4和5都是乘数,积是20

3、加法写成乘法时,加法的和与乘法的积相同。

4、乘法算式中,两个乘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5、加法:加数+加数=和减法:被减数一减数=差

和——力口数=力口数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一差

乘法:乘数X乘数=积

6、在9的乘法口诀里,八乘9或9乘几,都可看作几十减几,其中“几”是指相同的数。

如:1X9=10—19X5=50—5

7、看图,写鼐加、乘减算式时:

乘加:先把相同的部分用乘法表示,再加上不相同的部分。

乘减:先把每一份都算成相同的,写成乘法,然后再把多算进去的减去。

【计算时,先算乘,再算加减。】

例:goocooPOPoooog

一共有多少个?

加法算式:3+3+3+3+2=14

乘加算式:3X4+2=14

乘减算式:3X5-1=14

8、相同得数,不同口诀

4X9=363X8=242X9=18

6X6=364义6=243义6=18

2X8=162X6=121X9=9

4X4=163X4=123X3=9

1X8=81X6=61X4=4

2X4=82X3=62X2=4

只能列一道乘法算式的口诀有9句:

----得一,二二得四,三三得九,四四十六,五五二十五,

六六三十六,七七四十九,八八六十四,九九八H^一o

9、几个几相加可以写出两个乘法算式,

“5+5+5”写成乘法算式是(3X5=15)或(5X3=15),

都可以用口诀(三五十五)来计算,表示(3)个(5)相加

10、“几也几相加”与“几企几相加”有区别

求儿和儿相加,用儿加儿;

求几个几相加,用几乘几

求4也3相加是多少?用加法(4+3=7)

求423相加是多少?(3+3+3+3=12或3X4=12或4X3=12)

Y,

4个

补充:几和几相乘,求积?用几X几

2个乘数都是几,求积?用几X几。

11、一个乘法算式可以表示两个意义,如“4X2”既可以表示“4个2相加”,也可以表示“2

个4相加”。

2个几相乘的积就是几乘几。例如:2个6相乘的积就是6X6=36.

四、观察物体

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

正方体从正面、侧面、上面看,看到的都是正方形。

球从不同方向看,看到的都是圆。

长方体从不同方向看,看到的会是不同大小的长方形。

圆柱从不同方向看可能会看到圆或者长方形。

五、认识时间

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

分针长,时针短。

分针指12,就是几时整(:00)

分针走1小格是1分,

分针走1大格是5分,时针走1大格是1时

分针走一圈是60分,也是1时。

时针走1大格=分针走60小格,

所以1时=60分。

一刻钟是15分,半小时是30分,1小时是60分。

T(5)织

时针从12走到1,走了(1)时,分针从12走到1,

5分

走T(1)\

时针从12走到3,走了(3)时,分针从12走到3,z

15分

走T(X

时针从1走到4,走了(3)时,分针从1走到4,J

)^

分针从12开始绕了一圈又走回12,走了(60)分或(1一O

时针从12开始绕了一圈又走回12,走了(12)时。

【补充】分针从1开始绕了一圈又走回到1,走了()分或()时。

时间:时针走过数字几,分针从12起走了多少小格,就是几时多少分。

写时间:可以用“几时几分”或电子表数字的形式来表示。

时针指在8和9之间,分针指着7,这个时刻是(8)时(35)分。

8时少5分是(7:55)

7时过7分是(7:10)

时间的顺序:1时,1时多,2时,2时多,3时,2时多,4时,4时多,

5时,5时多,6时,6时多,7时,7时多,8时,8时多,9时,9时多,

10时,10时多,11时,11时多,12时,12时多。

六、数学广角

在排列和组合中,要有序思考,不重复、不遗漏。

排列问题(和顺序有关)组合问题(和顺序无关)

1、用1,2,3组成两位数,个数和十位数字不一样,能组成上个两位数。

分别是12、13、21、23、31、32o

2、用4,0,7组成两位数,个数和十位数字不一样,能组成工个两位数。

分别是40、47、70、74o

3、3个小朋友排队或者坐成一排,都是有6种坐法。

(用1,2,3表示这3个人,可以写成123、132、213、231、312、321)

4、3个人握手,每两个握一次,一共握3次。可以用连线法。4个人就要握6次手。

5、3个数5、7、9,任意选取其中2个求和,得数有3种可能。也可以连线。

分别是5+7=12、5+9=14、7+9=16o

6、衣服和裤子的搭配问题也可以连线。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20名,其中女生8人,男生12人。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的

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的意识也有了明显的

增强,但是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优等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中等生

课堂上几乎是“默默无闻”;后进生学习方法不得当,对每个基础知识掌握的速

度总是慢许多。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更多关注后进生学生学习兴趣和学

习方法以及学习习惯的培养上,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教材分析

(一)、长度单位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学过“比长短”,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学会

直观比较一些物体长短的基础上,来学会一些计量长度知识的。重点是使学生初

步建立长度的观念,了解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和它们之间的进率。难点是让

学生认识线段,了解线段的特征。关键是在教学中注意呈现长度单位形成的过

程。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再让学生亲自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

实践活动中,了解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并初步认识线段、学习量、画线段

的方法。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过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基

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理解地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加强估算思路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难点是使学生理解进位加

法和退位减法的算理。关键是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去提出所要解决的计

算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增加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迁移学习新知识,通

过动手操作加强算理的理解。

(三)、角的初步认识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重点是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难点是让学生用三角

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关键是在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认识角和直角,在折一折、

比一比、画一画等动手操作活动中,加强对角和直角的认识。

(四)、表内乘法〈一〉

表内乘法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它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

的基础。重点是让学生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2—6的乘法

口诀。难点是“4”、“6”乘法口诀的学习。关键是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在动手

操作的实践活动中正确建立乘法的含义。采用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熟记2-6

的乘法口诀。

(五)、观察物体

本单元是让学生学会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这些内容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

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材从观察情景入手,

让学生参与数学活动,在观察、拼摆和探索中,根据自己的体验,感悟出站在

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把从不同位

置观察到的物体形状进行辨认,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六)、表内乘法〈二〉

本单元的内容是在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继续学习7、8、9的乘法口诀。

重点是使学生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难点是使学生

熟记7—9的乘法口诀和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会分析数量关系。关键是充分利用

2—6乘法口诀学习方法和思考方法迁移学习7、8、9的乘法口诀。采用多种方

法,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熟记口诀的兴趣。解决问题时要联系生活实际,加强直

观操作。

(七)、认识时间

本单元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几时几分,懂得时分之间的进率,并能简单推算

时间,是在学生对作息时间有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时间单位具

有抽象性,时间进率具有复杂性,低年级学生掌握这些知识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教材注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入手,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

获得感性认识,便于学生理解。

(八)、数学广角

本单元包括排列组合和简单逻辑推理。排列组合是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

础。重点是渗透排列组合,简单推理等数学思想方法。难点是培养学生有顺序地、

全面地是靠问题的意识。关键是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学习。

三、教学目标

这一册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

米=100厘米;初步认识线段,并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

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2、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

会用尺画角。学会辨认角。

3、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

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能熟

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5、通过观察实物,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6、认识时间: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认识钟面,认识时、分,知道1时=60

分。

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

(一)、长度单位:重点是使学生初步建立长度的观念,了解1厘米和1米的

实际长度和它们之间的进率。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重点是使学生理解地掌握两位数加减、

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加强估算思路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三)、角的初步认识:重点是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

称。

(四)、表内乘法<一>:重点是让学生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

熟记2—6的乘法口诀。

(五)、观察物体:重点是指导学生观察物体、建立空间观念。

(六)、表内乘法〈二〉:重点是使学生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明白乘法

口诀的来源。

(七)、认识时间: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认识钟面,认识时、分,知道1时

=60分。

(八)、数学广角:重点是渗透排列组合,简单推理等数学思想方法。

五、教学难点:

(一)、长度单位:难点是让学生认识线段,了解线段的特征。关键是在教学

中注意呈现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难点是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和退位减

法的算理。关键是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去提出所要解决的计算问题,在解

决问题中增加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迁移学习新知识,通过动手操作加

强算理的理解。

(三)、角的初步认识:难点是让学生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关键是

在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认识角和直角,在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等动手操作活

动中,加强对角和直角的认识。

(四)、表内乘法<一>:难点是“4”、“6”乘法口诀的学习。关键是加强直

观教学,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中正确建立乘法的含义。采用多种形式的

练习,使学生熟记2—6的乘法口诀。

(五)、观察物体:正确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额形状,并能根

据观察到的形状确定观察的位置。

(六)、表内乘法<二>:难点是使学生熟记7—9的乘法口诀和在解决实际问

题时学会分析数量关系。关键是充分利用2—6乘法口诀学习方法和思考方法迁

移学习7、8、9的乘法口诀。

(七)、认识时间: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认识钟面,认识时、分,知道1时

=60分。

(八)、数学广角:难点是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是靠问题的意识。关

键是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学习。

六、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教学措施

1、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

整,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2、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

学习活动。

3、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最重要的是计算能力

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同时要还注意教学的开

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要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

神。

5、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七、全册教材课时安排

(一)、长度单位(8课时.)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3课时一)

1.两位数加两位数3课时左右

2.两位数减两位数-5课时左右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1课时

(三)、角的初步认识(7课时)

(四)、表内乘法(一)(13课时)

1.乘法的初步认识3课时左右

2.2-6的乘法口诀

5的乘法口诀-2课时左右

2、3、4的乘法口诀4课时左右

6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五)、观察物体(4课时)

(六)、表内乘法(二)(13课时)

7的乘法口诀5课时左右

8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

9的乘法口诀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

看一看摆一摆1课时

(七)、认识时间4课时

(八)、数学广角3课时

八、教学进度计划表

周日期教学内容课时安排备注

—■8.19—8.23一、长度单位3课时机动2课时

8.21—8.30一、长度单位4课时机动1课时

-9.2—9.6长度单位5课时

二、100以内的加减法

1、加法

四9.9—9.132、减法4课时机动1课时

五9.16—9.20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5课时

六9.23—9.27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课时机动1课时

整理与复习

七10.1—10.7国庆假

10.8—10.11三、角的初步认识5课时

九10.14—10.18角的初步认识5课时

四、表内乘法(一)

1、乘法的初步认识,2、2-6

的乘法口诀

十10.21—10.252、3、4的乘法口诀4课时机动1课时

乘加、乘减

十一10.28—11.13、6的乘法口诀4课时机动1课时

整理与复习

十二11.4—11.8五、观察物体4课时机动1课时

十三11.11—11.15六、表内乘法(二)4课时机动1课时

7的乘法口诀8的乘法口诀

十四11.18—11.228的乘法口诀9的乘法口诀4课时机动1课时

十五11.25—11.29乘法口诀的运用5课时

整理与复习

量一量比一比

十六12.2—12.6七、认识时间4课时机动1课时

十七八数学广角5课时

12.9—12.13

十八12.16—12.20总复习5课时

十九12.23—12.27复习5课时

二十1.4—1.9考试二十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长度单位

教学目标:

1、经过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长度单位厘

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学会用三角板和直尺画线段。

3、通过动手操作、动脑去解决问题,进一步强调合作意识,会估测长度单

位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建立长度的观念,了解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和它

们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让学生认识线段,了解线段的特征。关键是在教学中注意呈现长

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课时安排:6课时

第一课时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教材1-2页例1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

会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

3、充分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间的密切联系,同时在矛盾冲突中感悟数学知

识并增强同学间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教具准备:小棒、回形针、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比长短。(出示:铅笔、橡皮、回形针等指名回答)

2、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

用什么办法?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你们知道古时候人类是怎样测量物体

的长度吗?

二、学习新知

1、介绍: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如:伸开

双手的长度、伸开中指和大拇指的长度还有用脚的长度等来作为测量长度的单

位。介绍“挂”。

2、量数学课本的宽

(1)5人一组,每人从两件物品(小棒、回形针)中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

去量。

(2)量的时候,教师要注意量的方法的指导:开始测量时,应注意实物的

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作为标准的物品

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作为标准的物体不够怎么办?(可以用一

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量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用一个

物品进行测量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应注意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

齐,量的时候可以作上记号。

(3)量完后,让学生汇报量的结果,当然量的结果不同。

(4)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课本的宽,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因为

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那

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就是统一长度单位(板书课题统一长度单位)

(5)、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体会统

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巩固练习

1、老师和学生分别用挂做单位量一量课桌的长度。进一步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

重要性。

2、用回形针量一量作业本的长度。

3、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

五、板书设计:

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用小棒和回形针去测量数学书的宽,由于所用的标准不

同,所以量的宽也不同,由此引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就对“统一长度单

位”有了想要进一步探究下去的欲望。在解决这种冲突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

必要性。不足之处:缺乏管理低年级学生的经验。

第二课时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课本P2〜P3例2例3做一做

教学目标:

1、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

米)

2、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

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尺子、图钉、纸条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上一节课我们都知道要统一长度单位,用挂测量物体的长度,但在日常

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

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2、介绍认识尺子。

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

尺子来量。关于尺子你们已经知道了哪些?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板书。

3、请学生仔细观察学生,补充完整板书:

A、数字:0、1、2„„;

B、刻度线:长线对数字;

C、字母:cm表示厘米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就与尺子有关,板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

量。

二、操作活动,建立表象

(一)、认识厘米

1、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

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

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

3、教师明确正确方法: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再看另一端对着几。

4、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学生活动,同桌交流。

5、巩固1厘米的表象。

请小朋友用手势比划1厘米的长度。

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等。

6、想想在自己的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约1厘米长的?让学生去

找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

(二)、用厘米量

1、我们已经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对1厘米有了初步的表象,下面我们就来

量一量物体的长度。请小朋友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注

意测量的方法要正确。

2、学生测量纸条。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

3、交流反馈。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测量物体长度时,先把物体

放平,一般将物体的左边和“0”刻度线对齐,物体的右边对准几厘米,就读

出几厘米。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

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三、课堂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四、板书

量长度:把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1厘

五、作业

1、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量好后同桌

交流检查。

2、4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给

大家看。教师个别指导。

3、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枝新铅笔的长,数学本子的长,

橡皮的长等。

六、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教学中,认识厘米的时候,先呈现给学生1厘米的表象,再让学

生说说见过的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如田字格的宽,食指的宽,图钉的长等,

加深对1厘米表象的认识。不足之处演示的时候,尺子距离比较远,因此花的

时间比较多,一致后面的练习进行地比较仓促。

第三课时认识米用米量

教学内容:课本P4例4例5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2、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米的空间观念和用尺测量长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谈话。

1、提问:(指名回答)

量物体长度用什么工具?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

1厘米有多长你能用手势告诉大家吗?

怎样量物体的长度?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要注意什么?

2、用刻度尺量文具盒的长度。

3、情景设置:你量得不错,那么你能量一量黑板有多长呢?瞧!这样用刻

度尺量太不方便了,也不容易得出结果。那么该怎么办呢?(用更长的尺子量)

用这把尺子试一试看,这是一把米尺。在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例如操场

东边到西边有多远,教室有多长,通常都是用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米”。今

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另外一个长度单位“米二板书课题:认识米。

二、新课探讨。

1、认识“米”

①出示米尺并引导学生看书P4

观察米尺的刻度有哪些?

师讲:从0刻度到10刻度有10厘米长。

提问:从10刻度到20刻度有多长?

从30刻度到40刻度有多长?

观察这把米尺,它的每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10厘米,也就是说米尺以

10厘米为单位)

②、让学生直观认识1米(横向、纵向)。

③、小组合作,先找出1米,再量出1米。

2、认识厘米和1米的关系。

①、用手比一比:1米大约有多长?1厘米呢?

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哪个单位大?哪个单位小?

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哪个单位?

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用哪个单位?

②、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用自己已剪好的

10厘米长的纸条,与黑板上画好了的1米长的线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你能

知道1米等于多少厘米吗?

教师引导学生数纸条:10厘米、20厘米……90厘米、100厘米。

板书1米=100厘米

三、作业

1、分小组合作互相量每人的身高是()米()厘米。汇报一下,

你们小组谁最高,谁最矮?

2、分小组合作互相量每人的一度有多长。

一度就是把两臂伸直,量从一只手的中指尖到另一只手的中指尖的距离。

四、板书设计

1米=100厘米

五、教学反思

学生认识“米”是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一开始,

在复习厘米的基础上,提出让学生用学生尺量黑板的长度时一,让学生发现用学

生尺量,非常不方便,引发学生强烈的想认识较大的长度单位“米”的思想。

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引导学生认识米尺,体会1米的长度,在数中理解1米

的长度,在数中理解1米=100厘米,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

第四课时线段的认识

教学内容:课本P5例6

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

厘米)

教学重点:灵活量、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教学难点: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提问:我们学习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哪个长度单位大?哪个长度单位小?它

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2、说出合适的长度单位。

(1)黄瓜长28()o

(2)一幢楼房高45()o

(3)学校跑道长200()o

3、谜语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出示:“一条条,一根根,编制衣物少不

了,有时直来有时弯,缝缝补补要用着。”(毛线)

师: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从毛线中去学习一些数学的知识和本领。

教师出示毛线:看,毛线的形状是怎么样的?(学生观察,得出毛线的形状

是弯弯的、弯曲的。)

提问:你有什么好办法能使弯曲的毛线变直吗?让学生动手操作把毛线拉

直并上台演示。

(预设:A用手捏住绳子的两头,拉紧绳子。B只捏住毛线的一

端,另一端让毛线自然下垂。)

讨论:哪一种作法使毛线更直?

师:你们知道吗,你们的一个小动作揭示了一个奇妙的数学知识:把线拉

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

线段(板书:认识线段)。

二、观察体验,探究新知

1、感知线段的直

师:请学生观察准备好的直的曲的吸管、铅笔、绳子、铁丝等。看一看、

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汇报。

师:你觉得桌子上哪些东西是直的?

学生迅速找出自己认为是直的东西。

2、感知线段的两个端点

师:请同学们再看一看,摸一摸那些直的东西除了直以外,你还发现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师:假如从铅笔的任意一端开始,摸到铅笔的另一端,我们就可以把其中

的一端看作一个点,把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我们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像书

本的边、直的吸管那样都有两个端点。

3、从实例理解线段

师:请同学们在练习纸上按自己的想法把没两点连结起来。

教师在黑板出示:

学生操作,指名把黑板上的两个点用线连起来。

师:请你观察一下这几条线,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汇报。

师:大家说得好,请同学们看看、读读教科书第5页那句话。

小结:我们就把像课本第5页中间的图叫线段,线段都是直的、有两个端

点。比如书本的边、盒子的边、铅笔、直的吸管都可以看作是线段。

4、量线段和估线段

师:线段可以量度吗?

让学生量一量课本第5页上面线段的长度,并说说量法。

小结量法:先把尺子上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

几厘米。

教师出示横、竖两条同样长的线段,请学生估计这两条线段哪条长、哪条短

或者同样长呢?

学生自由发表想法。

学生通过用尺子量度,发现这两条线段是一样长的。

小结:线段是直的,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不太长的线段通常用厘米和米

可以量出它的长度。而生活中的线段有时需要估计一下,有时又要通过实践来

得出正确的结论。另外,同样的两条线段,往往人们会觉得竖放比横放长,这

是视觉的误会,同学们在生活中要注意这个问题。

三、巩固练习

(一)、我是火眼金睛!

1.线段有两个端点。()

2.弯曲的线也是线段。()

3.数学书的四条边都是线段。()

4.线段不能量出长度。()

(二)、我是画线小能手!

1.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

2.画一条比5厘米多1厘米的线段。

四、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认识线段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通过观察,比较一根线拉直前后的样子,引入线段,使学生初

步感知“线段是直的”;再结合学生熟悉的物体,让他们明白直尺、黑板、教材

的边都可以看成线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线段可以量出长度”,进一

步完善学生对线段的认识。

第五课时画线段

教学内容:课本P5例7

教学目标:学习用刻度尺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重点: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教学难点:学习用刻度尺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指名回答)

1、线段有哪些特点?

2、测量出数学书的宽度大约是多少厘米?

3、导入: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线段,知道用尺子去测量线段的长度,那如何画线

段呢?用什么工具?怎样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画线段。板书课题:

画线段。

二、探究新知

出示例7,互相说说应该怎样画。

讨论:如何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

强调:画线段时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边演示边叙述,左手按住直尺,使

他不能移动,再用笔贴紧直尺的一边画,画出的线段一定要直的,不能弯曲,

再在线段的两端画上端点(即两条小竖线)

小结: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有两种画法。第一种是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

画,画到3厘米的刻度,就是3厘米长的线段。第二种方法是对准尺子的“0”

刻度点一个点,再找到3厘米处点一个点,然后把两点连起来,就是3厘米长

的线段。也就是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画到几厘米的地方就是几厘米

提问:如果你尺子上没有0刻度,你要怎样才能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请

你举例说明。

小结:学习任何知识都要会灵活应用。

三、作业。

1、画一条长7厘米的线段。

2、计算。

18厘米-5厘米=()厘米

60米+7米=()米

73米-40米=()米

50厘米+50厘米=()厘米=()米

四、板书

画线段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用直尺画线段时,注重教师引导和学生动手操作相结合,帮助学生

进一步掌握画线段的方法,体会线段与有关多边形的内在关系。不足之处:教

学设计还不够丰富,容量不大,分层教学显得不够,在今后教学中自己要加以

改进。

第六课时确定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教材P7例8

教学目标:

1、通过类比观察,学会如何运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2、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前面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长度和1

米的长度吗?(请学生用手比划)

2、让学生用手比划:3厘米、5厘米、10厘米。

小结:厘米和米在生活中有很大的用途,那么,什么时候用厘米做单位,什么

时候用米做单位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板书课题:确定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课

1、教学例8.

教师谈话:(课件出示旗杆)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学校旗杆的高度是多少

吗?(让学生猜测)

降低难度: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呢?小组讨论。

指名汇报。

引导:方法一:排除法。

1厘米只有这么长,(用手比划)那么13厘米就只有这么长,旗杆的高度不

可能这么短,所以是13米。

方法二:推算法。

把旗杆的高度和我们的身高对比一下,我们大约是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

这个高度,所以旗杆应该是13米高。

方法三:类比法。

一支铅笔都不止13厘米,旗杆绝对不会这么矮,所以,旗杆的高度应该是

13米。

小结:选择长度单位时,可以利用单位和数据相结合的方法或借助参照物

去判断。表示较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表示较长的物体用“米”作单位。

2、巩固新知。

小明来到白鸟馆,看见了这样一只小鸟。(多媒体出示)

小鸟的脚印长度是1厘米还是1米呢?(学生交流)

指名汇报,说说理由。

三、强化练习。

1、教材第7页“做一做二

2、选择合适的单位。

教室的长()黑板长()

小明身高124()课桌高90()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这一单元结束了,你学会了什么?

五、板书设计

确定长度单位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一开始,复习厘米和米,用手比划1厘米和1米的长度,让学生在

头脑中对1厘米和1米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为新课的学习做铺垫,紧接着课件

出示“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经历观察、感知、

猜想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教学内容: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地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加强估算

思路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

算理。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去提出所要解决的计算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增

加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迁移学习新知识,通过动手操作加强算理的理

解。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地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加强估算

思路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算理。

课时安排:16课时

第一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

教学内容:不进位加法课本P9例1、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几十加几(不进位)的计算方法,会用竖式正确计算。

2.使学生经历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过程,初步了解竖式和算理的联系,

体会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加法竖式,学会用竖式计算。

教学难点:学会用竖式计算。

教具学具的准备:课件、小木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说出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