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考试复习资料和系统版_第1页
针灸学考试复习资料和系统版_第2页
针灸学考试复习资料和系统版_第3页
针灸学考试复习资料和系统版_第4页
针灸学考试复习资料和系统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针灸学复习资料整理

第一部分精华版

(以下内容为精华总结,篇幅少而精)

针灸总论

腌穴总论

1瑜穴的概念和分类

腌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腌穴”是对穴位的统称;“输穴”是对五输穴中的第三个穴位的专称;俞穴,专指特定穴

中的背俞穴。

分类: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三类。

1)十四经穴:是指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且归属于十二经和任脉、督脉的腌穴。主治本

经病症的共同作用。(361穴)

2)奇穴:是指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系统的腌

穴。这类多数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的疗效。又称为“经外奇穴”。

3)阿是穴:是指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病变部位或其他反应点等

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腌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等。

2腌穴的治疗及主治规律。

作用:I)近治作用:是指腌穴具有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及邻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这

是一切胸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特点。

2)远治作用:是指腌穴具有治疗其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病证的作用。十四经穴,尤其是

十二经脉中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经穴,远治作用尤为突出。

3)特殊作用,是指某些腌穴具有双向的良性调节作用和相对的特异治疗作用。例如:天枢

穴:腹泻一一止泻,便秘一一通便。

主治规律:1)分经主治规律

手三阴经

经名本经主治特点二经相同主治三经相同主治

手太阴经肺、喉病胸部病

手厥阴经心、胃病神志病

手少阴经心病

手三阳经

经名本经主治特点二经相同点三经相同主治

手阳明经前头、鼻、口、齿病咽喉病、热病

手少阳经侧头、胁肋病目病、耳病

手太阳经后头、肩胛病

足三阳经

经名本经主治特点三经相同点

足阳明经前头、口齿、咽喉病、眼病、神志病、热病

胃肠病

足少阳经侧头、耳病、胁肋病

足太阳经后头、腰背病(背俞

并治脏腑病)

足三阴经

经名本经主治特点三经相同主治

足太阴经脾胃病前阴病、妇科病

足厥阴经肝病

足少阴经肾病、肺病、咽喉病

任督二脉

经名本经主治特点二经相同主治

任脉回阳、固脱、有强壮神志病、脏腑病、妇

作用科病

督脉中风、昏迷、热病、

头面病

2)分部主治规律(略)

3)四肢部经穴以分经主治为主,头身部经穴以分部主治为主。

3特定穴

1)特定穴的意义: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月俞穴。

2)特定穴的分类和特点:

a、五输穴:井穴一一分布在指或趾末端,为经气初出。

荥穴一一分布于掌指或柘趾关节之前,为经气开始流动。

输穴一一分布于掌指或柘趾关节之后,为经气渐盛。

经穴一一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之前臂、胫部,其经气盛大流行。

合穴一一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其经气冲盛且合于脏腑。

b、原穴、络穴:

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腌穴,称为原穴。十二原穴多分布与腕踝关

节的附近。

十五络穴从经脉分出处各有一个腌穴,称为络穴,又称“十五络穴”。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

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穴鸠尾位于上腹部;督脉络穴长强位于尾舐部;脾之大络大包穴

位于胸胁部。

c、郑穴: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蹒、阳牖、阴维、阳维脉之经气深聚的部位。郑穴共

有16个,除胃经的梁丘之外,都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d、背俞穴、募穴

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月俞穴,称为“背俞穴”共12个背俞穴均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

第一侧线上,大体依脏腑位置的高低而上下排列,并分为冠以脏腑之名。

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腌穴,称为“募穴”,又称为“腹募穴”,共有12个。募穴位于胸

腹部有关经脉上,其位置与相关脏腑所处部位相近。

e、下合穴: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腌穴,称为“下合穴”又称“六腑下合穴”其

中胃、胆、膀胱的下合穴位于本经,大肠、小肠的下合穴同位于胃经,三焦的下合穴位于膀

胱经。

d、八会穴: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聚会的8个腌穴,称为八会穴。八会

穴分散在躯干和四肢部,其中脏、腑、气、血、骨之会穴位于躯干部;筋、脉、髓之会穴位

于四肢部。

e、八脉交会穴: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8个腌穴,又称“交经八穴”均位于腕踝关节

的上下。

f、交会穴: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腌穴。多分布于头面、躯干部。

4腌穴的定位方法

部位起止点折量寸折量法说明

头面部前发际正中至后12直寸用于确定头部经

发际正中穴的纵向距离

眉间(印堂)至3

前发际正中

头面部第七颈椎棘突下3直寸用于确定前或后

至后发际正中发际及其头部经

穴的纵向距离

眉间至后发际正18

中第7颈椎棘突

前两额发角(头9横寸用于确定头前部

维)之间经穴的横向距离

耳后两乳突(完9用于确定头后部

#)之间经穴的横向距离

部位起止点折量寸度量发说明

胸骨上窝(天突)9直寸用于确定胸部任

至胸剑联合中点脉经穴的纵向距

胸剑联合中点至8用于确定上腹部

脐中经穴的纵向距离

脐中至耻骨联合5用于确定下腹部

上缘(曲骨)部经穴的纵向距

两乳头之间8横寸用于确定胸腹部

经穴的横向距离

腋窝顶点至第12『「寸用于确定胁肋部

11肋游离缘端经穴的纵向距离

(章门)

背腰部肩胛骨内缘(近3横寸用于确定背腰部

脊柱侧点)至后经穴的横向距离

正中线

肩峰缘至后正中8用于确定肩背部

线经穴的横向距离

上肢部腋前、后纹头至9直寸用于确定上臂部

肘横纹(平肘尖)经穴的纵向距离

肘横纹至腕掌12用于确定前臂部

(背)侧横纹经穴的纵向距离

下肢部耻骨联合上缘至18用于确定下肢内

股骨内上踝上缘侧足三阴经穴的

纵向距离

胫骨内侧踝下方13

至内踝间

股骨大转子至胴19用于确定下肢外

横纹后侧足三阳经穴

的纵向距离

胴横纹至外踝间16用于确定下肢外

后侧足三阳经穴

的纵向距离

习题

A型题

1.腌穴大体上可分为三类,这三类是IC]

A.十二经穴、经外奇穴、阿是穴B十四经穴、经外奇穴、特定穴

C.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D.经穴、络穴、阿是穴

E.络穴、那穴、五输穴

2.足三阳经腌穴主治病证相同的是[A]

A.神志病B.胃肠病C.胸部病D.咽喉病E.前阴病

3.足三阴经脆穴主治病证相同的是[E]

A.神志病B.胃肠病C.胸部病D.咽喉病E.前阴病

4.任督两脉穴位都可以治疗LDJ

A.热病B.头面病C.腰背病D.妇科病E.咽喉病

5.现时采用的骨度分寸上以哪本书为基础[E]

A.《素问》B.《针灸甲乙经》C.《千金要方》D.《难经》E.《难经》

6.根据骨度分寸法,下列哪项两者距离不是9寸[D]

A.两完骨间B.天突至歧骨C.腋前后纹头至肘横纹D.歧骨至脐中E.两头维之间

7.根据骨度分寸法,印堂至大椎为[A]

A.18寸B.15寸C.12寸D.10寸E.8寸

8根据骨度分寸法,股骨大转子至胴横纹为[E]

A.12寸B.13寸C.16寸D.18寸E.19寸

9.一夫法是指将患者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四指的宽度为3寸,其量取标准应按

以下[E]

A.食指远端指节横纹B.中指远端指节横纹C.无名指远端指节横纹

D.小指近端指节横纹E.以上都不是

10.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取列缺,属于[C]

A.活动标志定位法B.中指同身寸法C.简便定位法D.拇指同身寸法

E.骨度分寸定位法

B型题

A.16寸B.19寸C.12寸D.13寸E.18寸

1.眉间至后发际正中第7颈椎棘突下[E]

2.肘横纹至腕横纹[C]

3.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镰上缘[EJ

4.胭横纹至外踝尖[A]

X型题

1.胸穴的主治特点是[ABE]

A.近治作用B.远治作用C.局部治疗作用D.相对特异治疗作用

E.特殊作用

2.可主治神志病的经脉有[ACD]

A.手厥阴、手少阴B.手三阳经C.足三阳经D.任督二脉

E.特殊作用

大纲要求

1、十二经腌穴的主治概要。

2、下列常用经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

(1)手太阴肺经:尺泽、孔最、列缺、太渊、鱼际、少商。

(2)手阳明大肠经:合谷、曲池、肩t禺、迎香。

(3)足阳明胃经:承泣、地仓、颊车、头维、下关、梁门、天枢、梁丘、犊鼻、足三里、

条口、丰隆、内庭、厉兑。

(4)足太阴脾经:隐白、医学.全在线.太白、公孙、三阴交、阴陵泉、地机、血海、大包。

(5)手少阴心经:少海、通里、神门、少府、少冲。

(6)手太阳小肠经:少泽、后溪、养老、小海、天宗、飘修、听宫。

(7)足太阳膀胱经:睛明、攒竹、天柱、风门、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

胃俞、肾俞、大肠俞、膀胱俞、次醪、委中、志室、秩边、承山、飞扬、昆仑、申脉、至阴。

(8)足少阴肾经:涌泉、太溪、照海、复溜。

(9)手厥阴心包经:曲泽、那门、间使、内关、大陵、劳宫、中冲。

(10)手少阳三焦经:关冲、中渚、外关、支沟、肩髅、翳风、丝竹空。

(11)足少阳胆经:瞳子槌、率谷、头临泣、风池、肩井、日月、环跳、风市、阳陵泉、

悬钟、丘墟、足临泣、足窍阴。

(12)足厥阴肝经:大敦、行间、太冲、蠡沟、章门、期门。

(13)任脉:中极、关元、气海、神阙、中脱、膻中、廉泉。

(14)督脉:腰阳关、命门、大椎、哑门、风府、百会、神庭、水沟。

3、下列常用奇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

四神聪、印堂、太阳、定喘、夹脊、胃脱下俞、腰眼、十宣、八邪、外劳宫、膝眼、胆囊穴、

阑尾穴。

针灸各论

习题

A型题

1.位于腕上7寸,主治肺部急性疾患的穴位是[C]

A.手三里B.列缺C.孔最D.偏历E.曲池

2.不位于瞳子直下的腌穴是[E]

A.承泣B.四白C.巨修D.地仓E.颊髅

3.脾经中用于治疗妇科疾病的常用穴位是[B]

A.阴陵泉B.地机C.公孙D.商丘E.大横

4.下列哪一项与公孙穴无关[D]

A.络穴B.八脉交会穴C.足太阴经腌穴D.位于第1跖骨基底后下方

E.主治脾胃、神志等病证

5.与手太阳经相通,主治舌强不语的穴位是IC]

A.廉泉B.哑门C.通里D.神门E.养老

6.平第2舐后孔,督脉旁开1.5寸的穴位是[B]

A.小肠俞B.膀胱俞C.中膂俞D.胞肓E.秩边

7.十四椎下旁开3寸的穴位是[D]

A.气海俞B.大肠俞C.肾俞D.志室E.三焦俞

8.承山治疗肛门疾患主要通过哪部分的内在联系[C]

A.经脉B.络脉C.经别D.经筋E.皮部

9.下列足太阳膀胱经穴,除哪项外均位于背部距督脉3寸的侧线上[C]

A.魄户B.阳纲C.风门D.志室E.胞肓

10.根据“治风先治血”的理论,治疗风疹可以配用[C]

A.合谷B.肝俞C.膈俞D.脾俞E.天井

11.在下列井穴中,治疗胎位不正应选用[C]

A.足窍阴B.中冲C.至阴D.少冲E.厉兑

12.腕横纹中央,掌长肌腱与槎侧腕屈肌腱之间的穴位是[A]

A.大陵B.内关C.间使D.阳溪E.阳谷

13.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尺侧缘的穴位是[B]

A.曲池B.曲泽C.尺泽D.少海E.肘修

14.下列各组穴,治疗便秘较好的是|D|

A.公孙、丰隆B.中脱、下巨虚C.水分、上巨虚D.支沟、天枢

E.下院、陷谷医•学.全.在线.网.站.提供

15.足少阳胆经足跑部支脉是从何穴处分出[B]

A.丘墟B.足临泣C.地五会D.侠溪E.以上均不是

16.丘墟深刺时,可以透向[B]

A.然骨B.照海C.公孙D.解溪E.太溪

17.“耳前三穴”(耳门、听宫、听会)其归经由上至下分别是[A]

A.三焦经、小肠经、胆经B.小肠经、胆经、三焦经

C.胆经、三焦经、小肠经D.三焦经、胆经、小肠经

E.胆经、小肠经、三焦经

18.风池穴操作错误者为ID]

A.向前直刺B.透对侧风池或平刺透风府C.可灸

D.针尖微向前上方,朝眉心方向斜刺0.8〜1.2寸

E.针尖微向前下方,朝鼻尖方向斜刺0.8〜1.2寸

19.针刺环跳的最好体位是[B]

A.侧卧位,双下肢平伸B.侧卧位,屈上腿伸下腿

C.侧卧位,屈下腿伸上腿D.侧卧位,双下肢都弯曲

E.以上都不对

20.大椎与肩峰连线中点的穴位是[C]

A.曲垣B.天修C.肩井D.秉风E.巨骨

21.水沟位于医学全.在线.网.站.提供|B]

A.人中沟的中点B.人中沟的上1/3与下2/3的交点

C.人中沟的上2/3与下1/3的交点D.人中沟的中1/3与下1/3的交点

E.以上都不是

22.关元穴位于脐中下几寸ID]

A.lB.1.5C.2D.3E.4

B型题

A.阴陵泉B.地机C.公孙D.三阴交E.大横

1.治疗月经不调的首选腌穴是[D]

2.位于踝以下的腌穴是[C]

3.属于八脉交会穴的是[C]

A.尺泽B.曲泽C.小海D.少海E.曲池

4.属于手少阴经合穴的腌穴是ID]

5.位于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槎侧凹陷处的腌穴[A]

6.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镰之间凹陷处的腌穴是[C]

A.腰腿痛B.疝气C.水肿D.小便频数或不利、遗尿E.带下病、月经不调

7.大肠俞主治[A]

8.膀胱俞主治ID]

A.黄疸、胁痛B.水肿、小便不利C.赤白带下D.疝气E.坐骨神经痛

9.日月主治[A]

10.环跳主治[E]

X型题

1.丰隆穴具有以下哪些特性[ADEJ

A.足阳明络穴B.孕妇禁针C.位于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峭外1横指处

D.治疗头痛、眩晕E.治疗咳嗽痰多

2.属于足太阴经脉的穴位有[ADEJ

A.血海B.梁丘C.梁门D.大包E.商丘

3.平第2腰椎棘突下的穴位是fBDE]

A.腰阳关B.志室C.气海俞D.肾俞E.命门

4.足太阳膀胱经胸穴共同主治医学全.在线网.站.提供[ABCDE]

A.头项痛B.背腰部痛C.下肢病D.脏腑病E.神志病

5.治疗难产的足太阳膀胱经月俞穴为[CD]

A.承山B.委中C.昆仑D.至阴E.申脉

6.属于胆经的腌穴有[ABCDE]

A.头临泣B.足临泣C.头窍阴D.足窍阴E.完骨

7.百会穴的定位是[ADE]

A.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B.前发际正中直上7寸C.后发际正中直上5寸

D.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E.头部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

8.属于任脉的穴位有[ACD]

A.廉泉B.水沟C.中院D.会阴E.长强

9.水沟穴的主治证有医学全.在线网.站.提供[ABCD]

A.晕厥、中风、中暑B.瘠病、急慢惊风C.鼻塞D.闪挫腰痛E.遗精

10.关元穴的主治证有[ABCDE]

A.中风脱证B.腹泻、痢疾C.月经不调、痛经D.遗精、阳痿E.少腹疼痛

刺灸法

大纲要求

1、毫针刺法

(1)针刺前的准备:选择体位、消毒。

(2)进针法。

(3)针刺的角度、深度:针刺角度与深度的概念;针对不同部位、病情的体质针刺角度、

深度的选择。

(4)行针法:基本手法及辅助手法。

(5)得气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6)常用单式补泻手法。

(7)晕针、滞针、血肿等常见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及预防。

(8)针刺的注意事项。

2、灸法

(1)灸法的种类。

(2)灸法的作用。

(3)下列常用灸法的操作方法、适应证:瘢痕灸、无瘢痕灸、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

隔附子饼灸、温和灸、雀啄灸、温针灸。

3、拔罐法

闪罐法、留罐法、走罐法、刺络拔罐法的操作方法和适应证。

4、三棱针法的操作方法、适应证。

5、皮肤针法的操作方法、叩刺部位、适应证及注意事项。

一、毫针刺法

1、针刺前的准备:

临床上针刺的常用体位主要有: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仰靠坐位、俯伏坐位、侧伏坐位。

体位适用部位

仰卧位头面胸腹部腌穴和上下肢部分脸穴

侧卧位身体侧面少阳

俯卧位头、项、脊背、腰舐部脸穴和下肢背侧及上

肢部分腌穴

仰靠坐位前头、颜面和颈前等部位的月俞穴

俯伏坐位后头和项、背部腌穴

侧伏坐位头部的一侧、面颊及耳前后部位的月俞穴

消毒

高压蒸汽灭菌法药物浸泡消毒法煮沸消毒法

98~147pa的压强。115°75%的酒精内浸泡30~60分沸水中15~20分钟

~123°的高温下,保持30分钟

钟以上。

2、进针法

押手的作用:主要用于固定腌穴的位置,夹持针身,协助刺手进针,使针身有所依附,保持

针身垂直,力达针尖,以利于进针,减少针痛和协助调节,控制针感。具体的进针法:

A、单手进针:多用于较短的毫针。尤其适宜于双穴同时进针。

B、双手进针:1)指切进针(爪切进针)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2)夹持进针(骈指进针)适宜于长针进针。

3)舒张进针: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腌穴

4)提捏进针: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腌穴。

C、针管进针:多用于儿童和惧针者

3、针刺的角度:

A、深度:a年龄:年老体弱,气血衰退,小儿不宜深刺

b体质:对形瘦体弱者,宜相应浅刺;形盛体强者,宜深刺。

c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d部位:头面、胸腹及皮薄肉少处的腌穴宜浅刺;四肢、臂、腹及肌肉丰处的腌穴

宜深刺。

B、角度:a直刺:适宜于人体大部分腌穴。

b斜刺:45°适宜于肌肉浅薄处货内有重要脏器,或者不宜直刺、深刺的腌穴。

c平刺:15°适宜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腌穴。

4>行针法:

1)基本手法:A、提插法:行针时提插的幅度大,频率快,刺激量就大,反之就是刺激量

B、捻转法:捻转角度大,频率快,其刺激量就大;反之刺激量就小。

2)辅助手法:促使得气和加强针。

A、循法:推动气血,激发经气,促使针后易于得气。

B、弹法:催气、行气

C、刮法:针刺不得气的时用之可激发经气,若已得气可以加强针刺感应的传导和扩散。

D、摇法:一是直立针身而摇,以加强得气的感应;一是卧倒针身而摇,使经气向一定的方

向传导。

E、飞法:催气、行气,并使针刺感应增强。

F、震颤法:促使针下得气,增强针刺感应。

5得气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1)得气的表现:患者感觉酸、困、麻、胀、热、凉、触电、蚁行等

2)意义:与疗效的关系、与疾病预后的关系、与补泻手法的关系

6、常用的单式补泻的手法

1)基本补泻:A、捻转补泻: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

结合拇指向前,食指向后者为补法;反之为泻法。

B、提插补泻: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

以下插用力为主为补法;反之为泻法。

2)其他补泻

A、疾徐补泻:进针时徐徐进入,少捻转,疾速出针者为补法;反之为泻法。

B、迎随补泻: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为补法;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

刺入为泻法。

C、呼吸补泻:病人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法;反之为泻法。

D、开阖补泻:出针时迅速按针孔为补法;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按为泻法。

E、平补平泻:进针得气后均匀的提插、捻转后即可出针。

7、晕针、滞针、血肿等常见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针刺的注意事项。见书152—155

8.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

晕针

晕针是在针刺过程中病人发生的晕厥现象。这是可以避免的,医者应该注意防止。

处理

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使患者平卧,注意保暖,轻者仰卧片刻,给饮温开水或

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可刺人中、素修、内关、足三里、灸百会、

关元、气海等穴,即可恢复。若仍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或

采用急救措施。

预防

对于晕针应注重于预防。如初次接受针刺治疗或精神过度紧张,身体虚弱者,应先做好解释,

消除对针刺的顾虑,同时选择舒适持久的体位,最好采用卧位,选穴宜少,手法要轻。若饥

饿、疲劳、大渴时.,应令进食、休息、饮水后再予针刺,医者在针刺治疗过程中,要精神专

随时注意观察病人的神色,询问病人的感觉,一旦有不适等晕针先兆,可及早采取处理

措施,防患于未然。

滞针

滞针是指在行针时或留针后医者感觉针下涩滞,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而病人则感觉痛

剧时,称为滞针。

处理

若病人精神紧张,局部肌肉过度收缩时,可稍延长留针时间,或于滞针腌穴附近,进行循按

或用叩弹针柄,或在附近再刺一针,以宣散气血,而缓解肌肉的紧张。若行针不当,或单向

捻针而致者,可向相反方向将针捻回,并用刮柄、弹柄法,使缠绕的肌纤维回释,即可消除

滞针。

对精神紧张者,应先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不必要的顾虑。注意行针的操作手法和避免单

向捻转,若用搓法时,应注意与提插法的配合,则可避免肌纤维缠绕针身而防止滞针的发生。

弯针

营针是指进针时或将针刺入腌穴后,针身在体内形成弯曲,称为弯针。

处理

出现弯针后,即不得再行提插、捻转等手法。如系轻微弯曲,应慢慢将针起出。若弯曲角度

过大时.,应顺着弯曲方向将针起出。若由病人移动体位所致,应使患者慢慢恢复原来体位,

局部肌肉放松后,再将针缓缓起出,切忌强行拔针,以免将针断入体内。

预防

医者进针手法要熟练,指力要均匀,并要避免进针过速、过猛。选择适当体位,在留针过程

中,嘱患者不要随意更动体位,注意保护针刺部位,针柄不得受外物碰撞和压迫。

断针

断针或称折针,是指针体折断在人体内。若能术前做好针具的检修和施术时加以应有的注意,

是可以避免的。

处理

医者态度必须从容镇静,嘱患者切勿更动原有体位,以防断针向肌肉深部陷入。若残端部分

针身显露于体外时,可用手指或镶子将针起出。若断端与皮肤相平或稍凹陷于体内者,可用

左手拇、食二指垂直向下挤压针孔两侧,使断针暴露于体外,右手持镜子将针取出。若断针

完全深入皮下或肌肉深层时,应在X线下定位,手术取出。

预防

为了防止折针,应认真仔细地检查针具,对认为不符合质量要求的针具,应剔出不用。避免

过猛、过强的行针。在行针或留针时,应嘱患者不要随意更换体位。针刺时更不宜将针身全

部刺入腌穴,应留部分针身在体外,以便于针根折断时取针。在进针行针过程中,如发现弯

针时,应立即出针,切不可强行刺入、行针。对于滞针等亦应及时正确的处理,不可强行硬

拔。

血肿

血肿是指针刺部位出现的皮下出血而引起的肿痛,称为血肿。

处理

若微量的皮下出血而局部小块青紫时,一般不必处理,可以自行消退。若局部肿胀疼痛较剧,

青紫面积大而且影响到活动功能时,可先作冷敷止血后,再做热敷或在局部轻轻揉按,以促

使局部瘀血消散吸收。

预防

仔细检查针具,熟悉人体解剖部位,避开血管针刺,出针时立即用消毒干棉球揉按压迫针孔。

9.针刺的注意事项

患者在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对身体瘦弱,气虚血亏的患

者,进行针刺时手法不宜过强,并应尽量选用卧位。

妇女怀孕三个月者,不宜针刺小腹部的腌穴。若怀孕三个月以上者,腹部、腰舐部腌穴也不

宜针刺。至于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一些通经活血的腌穴,在怀孕期亦应予禁刺。如

妇女行经时,若非为了调经,亦不应针刺。

小儿囱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脸穴不宜针刺。

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的部位,不宜针刺。

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内居之处的腌穴,不宜直刺、深刺。肝、脾肿大、肺气肿患者更应

注意。

针刺眼区和项部的风府、哑门等穴以及脊椎部的腌穴,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更不宜大幅

度的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的留针,以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

对尿潴留等患者在针刺小腹部腌穴时,也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等,以免误伤

膀胱等器官出现意外的事故。

习题

A型题

1.下列胸穴可以直刺、深刺的是[C]

A.缺盆B.膻中C.条口D.中封E.期门

2.下列腌穴中不具有补虚功能的是[C]

A.气海B.命门C.中冲D.关元E.膏肓

3.行针的目的是不包括[B]

A.激发经气B.防止晕针C.调节针感D.催气速行E.补虚泻实

4.中风脱证时可选用医学全.在线.网.站.提供[C]

A.隔姜灸B.隔蒜灸C.隔盐灸D.隔附子饼灸E.以上都不对

5.下列不属于艾条灸的是[B]

A.温和灸B.温针灸C.太乙针灸D.回旋灸E.雀啄灸

6.用于治疗局部皮肤麻木、疼痛或功能减退等疾患,可首选[C]

A.留罐法B.走罐法C.闪罐法D.刺血拔罐法E.留针拔罐法

7.下列哪些疾病首选刺血拔罐法[D]

A.咳嗽B.腹泻C.牙痛D.丹毒E.咽痛

8.下列哪项不是三棱针的操作方法[D]

A.点刺法B.散刺法C.刺络法D.横刺法E.挑刺法

9.下列何病证不宜三棱针放血fB]

A.高热惊厥B.中风脱证C.中暑昏迷D.急性腰扭伤E.乳蛾

B型题

A.仰卧位B.俯伏坐位C.俯卧位D.侧伏坐位E.仰靠坐位

1.针刺双侧环跳时体位宜为[C]

2.针刺单侧听宫时体位宜为[D]

3.针刺双侧风池时体位宜为[B]

4.针刺天突时体位宜为[E]

A.指切进针法B.夹持进针法C.提捏进针法D.舒张进针法E.单手进针法

5.针刺印堂时宜选[C]

6.针刺大巨时宜选[D]

7.针刺环跳时宜选[B]

A.风寒痹痛B.肿疡初起C.阳痿早泄D.便秘E.中风脱证

8.隔姜灸可用于治疗[A]

9.隔盐灸可用于治疗[E]

10.隔附子饼灸可用于治疗IC]

11.隔蒜灸可用于治疗[B]

A.留罐法B.走罐法C.闪罐法D.刺血拔罐法E.留针拔罐法

12.面积较大、肌肉丰厚部位处拔罐可选用[B]

13.用于治疗丹毒、扭伤时常用[D]

14.不宜于留罐处的拔罐可选用[C]

A.三棱针法B.皮肤针法C.皮内针法D.电针法E.穴位注射法

15.中暑发热多选用[A]

16.斑秃多选用[B]

X型题

1.疾徐补泻的操作方法是[CD]

A.徐徐进针,徐徐出针为补;疾速进针,疾速出针为泻

B.疾速进针,徐徐出针为补C.徐徐进针,疾速出针为泻

D.徐徐进针,疾速出针为泻

2.呼吸补泻的操作方法是[BE]

A.患者吸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患者呼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为泻

B.患者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

C.患者吸气时进针,呼气出针为补

D.患者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泻

E.患者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为泻

3.捻转泻法的操作方法是[BC]

A.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左转为主B.拇指向后,食指向前,右转为主

C.捻转角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D.捻转角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长

E.捻转角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短

4.提插补法的操作方法是ICEJ

A.先深后浅,重插轻提B.先浅后深,轻插重提C.先浅后深,重插轻提

D.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时间长E.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时间短

5.医者手指消毒的操作方法是IBD]

A.在75%的乙爵内浸泡30分钟B.用肥皂水洗刷干净

C.在1:1000戊二醇溶液内浸泡30分钟D.用75%酒精棉球认真涂擦

E.自来水冲洗干净即可医学全.在线.网.站.提供

6.影响针刺补泻效应的因素有[ABCDE]

A.腌穴特异性B.施术手法C.机体的机能状态D.施术时间

E.针具的粗细、长短

7.确定针刺深度的因素是[ABCD]

A.患者体质B.患者年龄C.病情D.病灶位置E.患者体位

8.隔姜灸的作用主要是[CE1

A.回阳救逆B.温阳补肾C.温胃止呕D.解毒杀虫E.散寒止痛

9.下列穴位中禁止瘢痕灸的是[ABCDE]

A.迎香B.委中C.曲泽D.下关E.太渊

10.拔罐法一般适用于LABCDEJ

A.风寒湿痹B.呕吐泄泻C.咳喘D.中风偏枯E.伤风感冒

11.下列病证不宜用用皮肤针的有[ACE]

A.皮肤溃疡B.神经性皮炎C.急腹症D.斑秃E.急性传染病

12.皮肤针叩刺部位分为[BDE]

A.强叩刺B.循经叩刺C.弱叩刺D.穴位叩刺E.局部叩刺

二、灸法

1、灸法的种类:见书156

2、灸法的作用: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散瘀消肿、防病保健

3、下列常见灸法的操作方法:

A、瘢痕灸:适用于哮喘、肺磨、瘵疡等慢性顽疾。

B、无瘢痕灸:适用于虚寒性疾患

C、隔姜灸:常用于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以及风寒痹痛等有温胃止呕、散寒止痛的作用。

D、隔蒜灸:治疗爆痈、肺帽及初起的肿疡等病证,有清热解毒、杀虫的作用。

E、隔盐灸:用于治疗伤寒阴证或吐泻交作、中风脱证等,有回阳、救逆、固脱的作用。

F、隔附子饼灸: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或疮疡久溃不敛等,有温补肾阳的作用。

G、温和灸:治疗慢性病

H、雀啄灸和回旋灸治疗急性病

I、温针灸:既适合于艾灸又需要留着的患者

三、拔罐法

1、火吸法有:闪火法、投火法、贴棉法、滴酒法

2、拔罐方法:

A、留罐法:一般疾病均可

B、走罐法:面积较大,肌肉丰厚的部位,如脊背、腰臀、大腿等

C、闪罐法:用于局部皮肤麻木、疼痛或功能减退等疾患,尤其适用于不宜留罐的患者。

D、刺血拔罐法:用于治疗丹毒、乳痈、扭伤等

3三棱针的操作方法和适应证

1)操作方法:点刺法:多用于指趾末端的十宣、十二井穴和耳尖及头面部攒竹、上星、太

阳等穴

散刺法:主要适用于局部瘀血、血肿或水肿、顽癣等,有去瘀生新、通经活络的作用

刺络法:多用于曲泽、委中等穴,治疗急性吐泻、中暑、发热等

挑刺法:常用于肩周炎、胃痛、颈椎病、失眠、支气管哮喘、血管神经星头疼等

2)适应证:三棱针放血疗法具有通经活络、开窍泻热、消肿止痛等作用,多用于实证、热

证、瘀血、疼痛等,亦用于的常见病:昏厥、中暑、中风闭证、咽喉肿痛、目赤肿痛、顽癣、

顽痹等

4皮肤针法:

A扣刺部位:循经扣刺(常用于项背腰舐的督脉和足太阳经,其次是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经络),

穴位扣刺(各种特定穴、华佗夹脊穴、阿是穴等),局部扣刺

使用范围:近视、视神经萎缩、急性扁桃体炎、感冒、咳嗽、慢性肠胃病、便秘、头疼、腰

疼等

针灸治疗

总论(略)较重要,好好看书191~202

各论:

头痛:

外感头痛:祛风通络,止痛。督、足少阳、手太阴

主穴:列缺、太阳、百会、风池

配穴:阳明头痛配印堂、攒竹、合谷、内庭,少阳头痛配率谷、外关足临泣,太阳头痛配天柱、

后溪、申脉,厥阴头痛配四神聪、太冲、内关;风热配曲池、大椎点刺出血,风寒配风门拔罐或

艾灸,风湿配阴陵泉

余穴泻法

方义:百会、太阳疏导头部经气,风池祛风活血,通络止痛,列缺宣肺解表,祛风通络

内热头痛

实证:疏通经络,清利头窍。督、足阳明、足少阳

主穴:百会、风池、头维

配穴:肝阳上亢加太冲、太溪、侠溪,痰浊头痛加太阳、丰隆、阴陵泉,瘀血头痛加阿是穴、

血海、膈俞、内关

泻法

方义:百会、头维收通头部经络气血,风池活血通经,清利头目,调和气血

虚证:疏通经络,滋养脑髓。督、足阳明、足少阳

主穴:百会、风池、足三里

配穴:血虚加三阴交、肝俞、脾俞,肾虚加肾俞、太溪、悬钟

风池平补平泻,余穴补法

方义:百会疏调气血以养脑髓,风池活血通经,调和气血,足三里补益气血,滋养脑髓

皮肤针叩刺太阳、印堂及头痛处,出血少量一一外感头痛

面痛

治法:疏通经络,祛风止痛。足太阳、手足阳明经

主穴:攒竹、四白、下关、地仓、合谷、风池

配穴:眼痛加丝竹空、阳白、外关,上领痛配额髅、迎香,下颁部位痛配承浆、颊车、翳风、

内庭,风寒配列缺,风热证加曲池、尺泽,气血瘀滞加太冲、三阴交

泻法,先取远端穴,局部穴位在急性发作期宜轻刺

方义:前四穴疏通面部经络,合谷为原穴加风池可祛风、通络、止痛

落枕

治法:舒筋通络,活血止痛。阿是穴、手太阳、足少阳

主穴:外劳宫、肩井、后溪、悬钟、阿是穴

配穴:风寒袭络加风池、合谷,气血瘀滞加内关、阿是穴,肩痛加肩福、外关,背痛加天宗

泻法

方义:外劳宫是经验穴,后溪、悬钟、阿是穴疏通颈部经络气血,舒筋通络止痛

漏肩风

治法:通经活血,祛风止痛。阿是穴、手三阳经

主穴:肩弱、肩修、肩贞、肩井、阿是穴

配穴:手太阳经证加后溪,手阳明经证加合谷,手少阳经证加外关,外邪内侵加合谷、风池,

气滞血瘀加内关、膈俞,气血虚弱加足三里、气海(补法)

余穴泻法

方义:肩鹘、肩髅、肩贞、阿是穴、肩前可疏通肩部经络气血,活血祛风止痛

腰痛

治法:活血通经。阿是穴、足太阳经

主穴:阿是穴、大肠俞、委中

配穴:寒湿配腰阳关,瘀血者配膈俞,肾虚者配肾俞、命门、志室

主穴泻法,寒湿灸法,瘀血刺络拔罐,肾虚补法,肾阳虚加灸法

方义:阿是穴、大肠俞疏通气血,通经止痛,委中疏调背部膀胱经之气血

梅花针叩刺出血,加拔火罐寒湿和瘀血

痹证

治法:通痹止痛。阿是穴、循经及辩证选穴

主穴:阿是穴、局部经穴

配穴:行痹加膈俞、血海,痛痹加肾俞、关元,着痹加阴陵泉、足三里,热痹加大椎、曲池

泻法或平补平泻。寒痹、湿痹灸法,大椎、曲池点刺出血,局部穴位可拔罐法

内科病症

中风

中经络:醒脑开窍,滋补肝肾,疏通经络。手厥阴、督脉、足太阴

主穴:内关、水沟、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

配穴:肝阳暴亢加太冲、太溪,风痰阻络加丰隆、合谷,痰热腑实加曲池、丰隆、内庭,气

手三里、合谷,下肢不遂加环跳、阳陵泉、阴陵泉、风市,头晕加风池、完骨、天柱,足内

翻加丘墟透照海,便秘加水道、归来、丰隆、支沟,复视加风池、天柱、晴明、球后,尿失

禁,尿潴留力口中极、曲骨、关元

蠢作:内关泻法,水沟雀啄法,三阴交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成45°角,提插补法,极泉在

原穴位置上下2寸取穴,直刺进针,提插泻法,尺泽、委中直刺提插泻法,余穴按虚补实泻

操作

方义:内关调理心神,疏通气血,水沟醒脑开窍、调神导气,三阴交滋补肝肾,极泉、尺泽、

委中疏通肢体经络

中脏腑:醒脑开窍,启闭固脱。手厥阴、督脉

主穴:内关、水沟

配穴:闭证加十二井穴、太冲、合谷,脱证加关元、气海、神阙

操作:内关、水沟同前,十二井穴三棱针点刺出血,太冲、合谷泻,强刺激,关元、气海艾

灸,神阙隔盐灸

方义:内关调心神,水沟醒脑开窍,十二井调和阴阳,加太冲、合谷平肝熄风,关元灸之可

辅助元阳,神阙、气海益气固本,回阳固脱

眩晕

实平肝化痰,定眩。督、足少阳经、手足厥阴

风池、百会、内关、太冲

肝阳上亢加行间、太溪、侠溪,痰湿中阻加中皖、头维、丰隆、阴陵泉

方义:风池、太冲清泻肝胆,平抑肝阳,内关宽胸理气,和中化痰止呕,百会清利脑窍定眩

虚证:益气养血,定眩。督、足少阳经、相应背俞穴

主穴:风池、百会、肝俞、肾俞、足三里

配穴:气血两虚加气海、脾俞、胃俞,肾精亏虚加悬钟、太溪、三阴交

操作:风池平补平泻,肝、肾俞、足三里等补法

方义:肝肾俞滋补肝肾,养血益精,培元固本,足三里补益气血,风池疏调头部气血,百会

升提气血,二穴配合充养脑髓,缓急治标

面瘫

治法:祛风通络,疏调经筋。手足阳明、手足太阳

主穴:攒竹、鱼腰、阳白、四白、颤髅、颊车、地仓、合谷、昆仑

配穴:风寒加风池,风热加曲池,恢复期加足三里,人中沟歪斜加水沟,鼻唇沟浅加迎香

操作:面部腌穴平补平泻,恢复期灸法,肢体远端腌穴行泻法,手法宜重,恢复期肢体远端

足三里补法,合谷、昆仑平补平泻,余穴泻法

方义:面部腌穴疏调局部经络气血,活血通络,合谷、昆仑循经远端选穴,急性期用泻法可

祛除阳明、太阳筋络之邪气,祛风通络,恢复期,足三里补法可补益气血,濡养经筋

痿证

治法:祛邪通络,濡养筋脉。手足阳明、夹脊穴

主穴:上肢:肩髓、曲池、合谷,下肢:髀关、伏兔、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腰部夹脊

配穴:肺热伤津加尺泽、肺俞、二间,湿热袭络加阳陵泉、大椎、内庭,脾胃虚弱加太白、

中院、关元,肝肾亏虚加太溪、肾俞、肝俞,上肢肌肉萎缩加手阳明经排刺,下肢肌肉萎缩

加足阳明经排刺

操作:足三里、三阴交补法,余穴泻或平补平泻

方义:上下肢阳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