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12记叙文阅读(解析版)
【四川省成都市2021年中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书笺小祭
夏坚勇
①好久不写信了。
②写信是一种享受,铺开信纸,听笔尖沙沙地低吟浅唱,恰如红泥火炉,清茗对坐;
或漫步林间,半日悠游。写到得意处,忍不住回读一遍,想象着对方看信时会意的神态。
此中快慰,用“如沐春风”“醍醐灌顶”都不足以形容。
③写最后一封信是在什么时候呢?大约是那个暮春的下午吧。我坐在阳台上给远方的
朋友写信。春阳日暖,空气中浮动着游丝般的飞絮;市声浮躁,阳台内升腾着暄气和燃热。
所有这些,都化成了一种可以称为情调的东西,在信笺上浸润渲染。写这样的信会有一种
全身心的投入,可电话铃响了,遥远而亲切的声音恰恰来自收信的那一位,欣喜之后是简
明扼要的回答,然后互道“再见”。
④信,自然是不用寄了。因为说到底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对着电话,我一阵黯
然。
⑤电话现在是越来越普及了,而且还在轰轰烈烈地普及下去,它的触角几乎无所不在。
于是,我常常会想起信笺的温馨。
⑥十年前,我在北京进修时,接到一封朋友来信,信中内容早已淡如烟云,但最后两
句话至今难忘:“你走以后,这里越发冷寂,只有园子里的杏花开了几朵,其他一切依
然。”北京城正瑟缩在料峭寒气之中,但南国那几朵杏花传递的温煦却充盈了我的情怀。
⑦到了秋天,在窗外萧萧的落叶声中给家中写信,随手便流出这样的句子:“秋风渭
水,落叶长安。天气越来越冷了,总念着你和孩子。”妻后来告诉我,她读到这些时,在
灯下流泪了。
⑧有时会呆想,如果电话普及早上半个多世纪,我们今天将不会看到鲁迅和许广平在
《两地书》中鲜为人知的倾述,也不会听到巴金和萧珊在《家书》中深情蕴藉的低语,那
将是一种怎样的缺憾!如果电话普及早上几十个世纪,中国文学的绚丽画廊简直将要为之
黯然失色,这里会缺失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首传唱千古的杰作是他
在中秋之夜写给弟弟子由的;会缺失李白的“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因为这首诗的
标题是“沙丘城下寄杜甫”;也会缺失白居易那首长达一百韵、一千字的《代书诗》,那
是他在苏州刺史任上,代替书信寄给任越州刺史的好友元稹的。在苏州和越州之间的官道
上,驿马扬蹄疾驰,负载着挚友之间生死以之的情谊和魂牵梦萦的思念,也负载着华夏历
史上一幅流韵久远的文化景观。
⑨这样的场景,因为电话铺天盖地而来,慢慢看不到了。人们都在为方兴未艾的电话
热而欢呼,谁也没有想过这种欢呼背后的代价。电话方便,快捷,伸手可及,可失却了情
调,失却了韵味,失却了等待、期盼、憧憬、焦灼,以及由此而引起的误解。从根本上讲,
电话是一种快速回撞式的语言系统,它是体育运动中的壁球;而书信却能传递一种更为舒
展也更为宽厚的人类情感,它是。
⑩又要说到陈年旧事了。我在北京学习结束前,给家中写了一封信,告诉回去的日期
和车次。可直到快要离京时,我还没买到车票,再写信是来不及了。上苍有眼,最后关头
我终于上了车。二十多个小时,没有座位,没有水喝,极度困顿中,支撑我意志的就是妻
在前方车站深情远眺的身影。晚间十点,从车窗里看到妻孤单的身影,一路的疲惫早已风
流云散,赶紧冲出车门,挽起妻温热的手,在白雪皑皑的大地上走出一路久别重逢的浪
漫。
⑪后来妻责怪我,买不到车票,为什么不打电话回来更正呢?我说偏是这样好,有意
思。
1993年初春
(选自《唐朝的驿站》,有删改)
13.作者在第五段说,他“常常会想起信笺的温馨”,这“信笺的温馨”具体指什么?
请联系全文,分条作答。
14.请结合语境,将文章第九段空缺处补充完整,使之成为一个比喻句,并对这个比
喻句进行简要赏析。
15.文章不要最后两段,读来依然完整,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部分内容?请结合全文,
简要分析。
16.围绕“信”,作者追忆了多件与之相关的往事,文章题目可否改为“书笺小忆”?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作答。
【答案】
13.①写信时浸润渲染于信笺的情调与写到得意处的快慰;②信笺传递的温煦和对收
信人情怀的充盈;③书信带给中国文学画廊的绚丽多彩,带给中国文化景观的丰富情韵。
14.示例:书信是温暖亲情的链条。赏析:运用比喻,把书信比作链条,生动形象地
写出了书信能传递情感的重要作用,表达了作者对书信的喜爱之情。
15.①“我”写家书告知回家的日期和车次,出现意外也没打电话,表达对书信这种
交流方式的偏爱;②照应上文书信所含期盼、焦灼、憧憬、责怪等情感的论述,丰富了书
信的情感内涵:③以充满温馨的细节结尾,承续给妻子的上一次写信,让文章充满温暖。
16.不能。“书笺小忆”只是写出了对书信相关往事的回忆,作者用“祭”想要表达
的是书信被取代而使生活情味缺失的伤感,因书信消失会使中国文学及中国文化有所缺失
的遗憾,为人们没认识普及电话所付出的代价的痛心。
【分析】
13.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根据题干要求,可知对“信笺的温馨”的理解要结
合全文来回答。
从第②段的“写信是一种享受,铺开信纸,听笔尖沙沙地低吟浅唱,恰如红泥火炉,
清茗对坐;或漫步林间,半日悠游。写到得意处,忍不住回读一遍,想象着对方看信时会
意的神态。此中快慰,用‘如沐春风'‘醍醐灌顶’都不足以形容”可知,“信笺的温馨”
来自于写到得意处的快慰;
从第③段的“我坐在阳台上给远方的朋友写信。春阳日暖,空气中浮动着游丝般的飞
絮;市声浮躁,阳台内升腾着暄气和^热。所有这些,都化成了一种可以称为情调的东西,
在信笺上浸润渲染”可知,“信笺的温馨”来自于写信时浸润渲染于信笺的情调;
从第⑥段的“十年前,我在北京进修时,接到一封朋友来信,信中内容早已淡如烟云,
但最后两句话至今难忘……北京城正瑟缩在料峭寒气之中,但南国那几朵杏花传递的温煦
却充盈了我的情怀”可知,“信笺的温馨”来自于信笺传递的温煦和对收信人情怀的充
盈;
从第⑧段列举的鲁迅和许广平的《两地书》、巴金和萧珊的《家书》、苏东坡的“明
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李白的“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白居易的《代书诗》等
书信内容可知,“信笺的温馨”来自于书信带给中国文学画廊的绚丽多彩,带给中国文化
景观的丰富情韵。
14.本题考查补写语句并赏析二
所写语句要求运用比喻的修辞,根据上句“书信却能传递一种更为舒展也更为宽厚的
人类情感”可知,书信是传递人类情感的纽带,据此用比喻的方式进行补写,如:书信是
沟通情感与信息的桥梁。
赏析:这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书信”比作“桥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书信对
于传递人类情感和信息的重要作用,表达了作者对书信这种交流方式的偏爱之情。
15.本题考查结尾段落的作用。
结合全文内容看,文章流露的是对书信这种交流方式的独有情怀,⑩段写到,“我在
北京学习结束前,给家中写了一封信,告诉回去的日期和车次。可直到快要离京时,我还
没买到车票,再写信是来不及了”,于是“我”也没打电话,表达了“我”对书信这种交
流方式的偏爱,“我”希望通过书信与妻进行交流;
结合⑨段的''电话方便,快捷,伸手可及,可失却了情调,失却了韵味,失却了等待、
期盼、憧憬、焦灼,以及由此而引起的误解”可知,⑩段写“我”对书信的偏爱,照应上
文书信所含的种种情感的论述,丰富了书信的情感内涵;
结尾写到,“从车窗里看到妻孤单的身影,一路的疲惫早已风流云散,赶紧冲出车门,
挽起妻温热的手,在白雪皑皑的大地上走出一路久别重逢的浪漫”,这样的结尾充满温馨;
再结合上文⑦段的“到了秋天,在窗外萧萧的落叶声中给家中写信……妻后来告诉我,她
读到这些时,在灯下流泪了”可知,结尾“后来妻责怪我,买不到车票,为什么不打电话
回来更正呢?”承续给妻子的上一次写信,让文章充满温暖。
16.本题考查对标题作用的分析。
(1)首先理解“祭”和“忆”的区别。“祭”的本义即向神灵、祖上献上供品,并举
行仪式,表示崇敬、祈求保佑。后来演变为一种对已故之人表示追悼、敬意的仪式;而
“忆”的基本含义为思念,回想。
(2)其次结合文章的写作意图进行分析。如标题改为“书笺小忆”,只是表达出对与
书信相关往事的回忆。但结合⑨段内容可知,作者所要表达的是书信被方便、快捷的电话
取代而使生活“失却了情调,失却了韵味,失却了等待、期盼、憧憬、焦灼”等的伤感;
结合⑧段内容可知,作者还要表达“如果电话普及早上几十个世纪,中国文学的绚丽画廊
简直将要为之黯然失色”,中国文化景观的丰富情韵也会有所缺失的遗憾。这些因为人们
没认识到普及电话所付出的代价的痛心情感,只有用“祭”才能表达出来。
【2021•四川达州市•中考真题】
那盏叫父亲的灯
迟子建
(1)父亲在世时,每逢过年我就会得到一盏灯。那不是寻常的灯。从门外的雪地上捡
回一个罐头瓶,然后将一瓢开水倒进瓶里,啪的一声,瓶底均匀地落下来,灯罩便诞生了,
再用废棉花将它擦得亮亮的。灯的底座是木制的,有花纹,从底座中心钉透一颗钉子,把
半截红烛固定在上面,待到夜幕降临时,点燃蜡烛,再小心翼翼地落下灯罩。我提着这盏
灯,觉得自己风光无限。
(2)父亲给我做这盏灯总要花上很多工夫。就说做灯罩,总要捡回五六个瓶子才能做
成一个。尽管如此,除夕夜父亲总能让我提上一盏称心如意的灯。没有月亮的除夕夜,这
盏灯就是月亮了。我提着灯,怀揣一盒火柴东家走西家串,每到一家都将灯吹灭,听人家
夸几句这灯有多好,然后再心满意足地点燃蜡烛去另一家。每每转回到家里时,蜡烛烧得
只剩下一汪油了。那时父亲会笑吟吟地问:“把那些光全折腾没了吧?”
(3)“全给丢在路上了。"我说,“剩下最亮的光赶紧提回家来了。”“咱女儿还真
顾家啊。”父亲笑着说,便去看那汪蜡烛油上斜着的一束蓬勃芬芳的光。
(4)父亲说过年要里里外外都是光明的,所以不仅我手中有灯,院子里也是有灯的。
高高挂起的是红灯,灯笼穗长长的,风一吹,刷刷响。低处的是冰灯,放在大门口的木墩
上。无论是高出屋脊的红灯,还是安闲地坐在低处的冰灯,都让人觉得温暖。但不管它们
多么动人,也不如父亲送给我的灯美丽。因为有了年,就觉得日子是有盼头的;因为有了
父亲,年也就显得有声有色;而如果又有了父亲送我的灯,年则妖娇迷人了。
(5)我一年年地长大了,父亲不再送灯给我,我已经不是那个提着灯串来串去的小孩
子了。我开始在灯下想心事。但每逢除夕,院子里照例要在高处挂起红灯,在低处摆上冰
灯。
(6)然而,父亲没能走到老年就去世了。父亲去世的当年我们没有点灯,别人家的院
子里灯火辉煌,我们家却黑漆漆的。我坐在暗处想:点灯的时候父亲还不回来,看来他是
迷路了。我多想提着父亲送我的灯到路上接他回来啊。爸爸,回家的路这么难找吗?从此
之后,虽然照例要过年,但是我再也没有提着灯的福气了。
(7)一进腊月,家里就忙年了。姐姐会来信说年忙到什么地步了,比如说被子拆洗完
了,年馍蒸完了,各种吃食也准备得差不多了,然后催我早点儿回家过年。所以,不管我
身在哈尔滨、西安,还是北京,总是千里迢迢地冒着严寒往家奔,当然今年也不例外。腊
月廿六我赶回家中,母亲知道这个日子我会回去的,因为腊月廿七那天,我们姐弟要“请”
父亲回家过年。
(8)我们去看父亲了。给他献过烟和酒,又烧了些纸钱,已经成家立业的弟弟叩头对
父亲说:“爸爸,我有自己的家了,今年过年去儿子家吧,我家住在……”弟弟把他家的
住址门牌号重复了几遍,怕父亲记不住。我又补充说:“离综合商场很近。”父亲生前喜
欢到综合商场买皮蛋来下酒,那地方想必他是不会忘的。
(9)正月十五到了,多年前的这一天,在一个落雪的黄昏,我降临人世。那时天将要
黑了,窗外还没有挂灯,父亲便送我一个乳名:迎灯。没想到我迎来了千盏万盏灯,却再
也迎不来父亲送给我的那盏灯了。
(10)在冷寂的大街上,忽然发现一个苍老的卖灯人。那灯是六角形的,用玻璃做成
的,玻璃上还贴着“福”字。我立刻想到了父亲,正月十五这一天,父亲的院子该有一盏
灯的。我买下了一盏灯。天将黑时,将它送到了父亲的墓地。“嚓”地划根火柴,周围的
夜色就颤动了一下,父亲的房子在夜色中显得华丽醒目,凄切动人。
(11)这是我送给父亲的第一盏灯,那灯守着他,虽灭犹燃。
(选自《人民周刊》2020年11期,有删改)
22.在第四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无论是高出屋脊的红灯,还是安闲地坐在低处的冰
灯”都不如“父亲送给我的灯美丽”?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23.品味第三段画线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父亲笑着说,便去看那汪蜡烛油上斜着的一束蓬勃芬芳的光。
24.怎样理解“我”买下一盏灯送到父亲墓地并点燃这一举动?
25.文章以《那盏叫父亲的灯》为题有何妙处?
【答案】
22.①这灯空瓶做灯罩,“底座是木制的,有花纹”,显得别致、漂亮;②除夕夜
“我”提上灯“东家走西家串”,觉得'‘风光无限",年也变得“妖燃迷人”;③这灯需
要父亲“花上很多工夫”,饱含浓浓父爱。
23.①“芬芳”原指香,香气。这里运用通感修辞手法,表现看到女儿提着灯心满意
足的样子,父亲内心充盈着温馨幸福。②“蓬勃”原指繁荣、旺盛。这里既写烛光的明亮,
又表现父亲对生活充满希冀。
24.①每到过年,我们都要到父亲墓前祭奠。卖灯人让“我”想到父亲生前过年喜欢
“里里外外都是光明“,“我”突然觉得此时“父亲的院子该有一盏灯”,送灯是悼念父
亲的最好方式。②这盏贴着“福”字的灯,寄托着“我”对父亲的怀念和祝福。
25.①标题一语双关,明指父亲给幼时的“我”做的灯和“我”送到父亲墓前的灯,
暗指浓浓父爱和“我”对父亲的怀念之情;②“灯”为线索贯穿于全文,脉络清晰,结构
浑然一体;③标题将无形的爱化作有形的灯,具体形象,含蓄蕴藉,新颖别致。
【分析】
22.考查句子的理解。阅读第4段可知,“无论是高出屋脊的红灯,还是安闲地坐在
低处的冰灯”都不如“父亲送给我的灯美丽”主要有三点原因:首先,父亲送给我的灯
“灯的底座是木制的,有花纹”,玻璃灯罩“擦得亮亮的”,外形非常漂亮,我很喜欢;
第二,从“我提着这盏灯,觉得自己风光无限”“我提着灯,怀揣一盒火柴东家走西家串,
每到一家都将灯吹灭,听人家夸几句这灯有多好,然后再心满意足地点燃蜡烛去另一家”
可知,灯让“我”风光无限”,年也变得“妖烧迷人”,“我”的童年充满幸福与欢乐;
第三,做这盏灯父亲“总要花上很多工夫花”,“就说做灯罩,总要捡回五六个瓶子才能
做成一个。”这盏灯饱含了父亲对我深深的爱。所以在我眼中,它是最“美丽”的。
23.考查对词语的赏析。先解释本义,再解释深层含义。①“蓬勃”原指繁荣、旺盛。
这里表面写烛光“蓬勃”,烛光明亮;其深层意思是,在父亲眼中,他看到的是孩子的健
康、快乐,看到的是家人平安幸福充满希望的蓬勃生活,这表现了父亲对未来的憧憬和向
往。②“芬芳”原指香,香气。这里运用通感修辞手法,把视觉感受转换成一种嗅觉感受,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父亲看到除夕夜女儿提着自己亲手做的灯游玩回家后内心的感觉是“芬
芳“的,这是一种满足、温馨、幸福心理。据此作答即可。
24.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把握。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把握。从第四段“父亲
说过年要里里外外都是光明的,所以不仅我手中有灯,院子里也是有灯的”可知,父亲生
前的习惯,过年到处要点灯,“我”给父亲买灯,点燃灯,就将一种内心深处看不见的想
念之情、热爱之心,以给父亲点灯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是怀念父亲的一种特殊方式;第十
段送给父亲的灯玻璃上还贴着“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
字指“福气”、“福运”,虽然阴阳两隔,但这都寄托我对父亲的祝福。
25.考查标题的作用。解答时要通读全文,整体把握,理解内容后逐条梳理。结合文
本,此文本题目有四点作用:①交代文章内容并且一语双关,即指父亲给幼时的''我"做
的灯,又指“我”送到父亲墓前的灯;②点明文章主旨,父亲幼时给我做灯,他总是想
方设法满足女儿小小的愿望,灯表达的是浓浓父爱,他的慈爱照亮了女儿的心;后来我给
父亲买灯、送灯祭奠父亲,表达的是“我”对父亲的深深的怀念之情;③“灯”交代行
文线索,文章写我幼时父亲做灯、我提灯过年、我送灯祭奠父亲,全文以“灯”为线索,
把细碎的小事,两代人的情连缀在一起,使文章成为一个整体,生动地表现了作者内心深
处对父亲深深地怀念。④具有象征意义。“灯”将一种内心深处看不见的想念之情、热爱
之心,有形化和象征化了,“灯.”不是一个简单的物象,而是心中那份真爱,两代人的灯.,
两代人的情,那灯光所传递的是两代人阴阳两界无法阻隔的亲情,含义更加丰富深刻。
[四川省广安市2021年中考语文试题】
记叙文阅读
与母亲相守50天
明前茶
①因为武汉封城,莉君已经在娘家待了整整50天。
②莉君与母亲都是能干且脾气犁的人,秉承的人生哲学是:我的地盘我做主。因此,
往年春节,莉君回娘家过年,待上5天,是她忍受的极限。她40多岁了,可一回娘家,一
定会被老母亲当成14岁的小姑娘管着。
③早上睡个懒觉,挨管;晚上11点过了还在刷剧,挨骂;怕胖,少吃一口肉,要管,
说是富富态态才吉利;做瑜伽伸展得像一只软腰猫,要管,说是万一闪了腰,村医那里可
只有几贴土膏药,拍个X光片还要上镇医院。
④回娘家才两天,平地一声雷,武汉封城了,见女儿一脸的震惊和恍惚,母亲大喜过
望地说:“这下可好,你就不得不多陪妈一阵子了,走不脱了!”莉君略有不快地说:
“留在这儿干嘛?跟你吵架呀!”话一出口,她就有点后悔。父亲故去多年,母亲从村里
小学退休后,独自在山村生活。家里空旷而冷清,盼着儿孙们春节回来,也是人之常情。
然而,莉君也有不愿意长留的理由,要忍受网络的不稳定、洗澡没浴霸的不便。可是母亲
就没有不便吗?按母亲的话说,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加上媳妇孙辈,光是坐下来吃饭,就
是满满一桌。这一封城,儿孙们都回不去,不光要张罗吃喝,单是儿孙要用的文具、电池、
拖鞋、睡衣,就够母亲忙的了。
⑤莉君的心被揪扯了一把。依照她的脾气,说软话是不可能的,尽量帮衬母亲维持这
一大家子的正常运转,就成了莉君暗自给自己分派的任务。
⑥每天,她帮母亲将一百多斤腊肉、咸火腿搬出来晾晒。母亲欣慰地说:“幸亏今年
没嫌土猪肉贵,依旧砌了那么多肉,不然这会儿村镇都封了,上哪儿买肉去。”莉君听了
惭愧,往年,回武汉前,母亲总要往车的后备箱里塞满米、油、腊肉,自己心里可全是嫌
弃。
⑦每天,莉君还帮母亲侍弄小菜园。往年,母亲四处张罗菜种、粪肥的时候,莉君都
要取笑她说:“没事干!快递一公斤十块钱,比青菜贵两倍多,还要往武汉儿女家快递蔬
菜,会不会算账啊!”母亲说:“劳动不休,筋骨不锈。你爸走了,去菜园还能听听鸟唱,
晒晒太阳,解个寂寞,你们年轻人不懂的。”这一回,菜园终于派上大用场。莉君跟着母
亲收菜锄地,看见菜园里的一株野茶树生出新芽,她憋闷多日的心里,仿佛沁入一股清气。
她终于理解母亲不愿闲在屋里,非要出门劳作的原因。
⑧每天,母亲上灶炒菜,做馒头,蒸发糕,莉君就蹲在灶口帮她烧火。母亲说火软一
些,她就挑松柴火,只放枯枝败叶;母亲说火硬一些,她就燃起硬柴,将火烧得旺旺的。
这样的日子里,她仿佛回到了14岁,那个唯母命是从的年纪。她觉得这也挺好,自己脱
去了成年人的生硬铠甲,母亲忘记了老迈垂暮。母女俩诉说往事,对上了只有她俩知道的
暗号。有一天,炒完一大桌子的菜,母亲自言自语:“真是怪了,以前一个人吃饭,在电
磁炉上炒两个菜,就腰酸腿疼;如今一烧大柴灶,这八大碗莱做下来,倒也不觉得小腿沉
重,咋回事?”莉君笑道:“老妈,灶口暖和,比电磁小太阳还管用。要不,为何老猫都
喜欢偎着灶口?”母亲望了她一眼,说了平生第一句软话:“闺女,等你也要靠偎灶驱寒
时,你就回妈这儿。妈这儿别的没有,大灶柴火管够。”
⑨莉君眼睛发涩。令她眼睛发涩的还有一件小事:那天,母亲上山拾柴归来,挑出了
一小截软木,严正敬告众人,尤其是莉君两个弟弟家的皮猴儿,不准动她的木头。大家都
纳闷,她要用这一小截软木干嘛。几天后,莉君意外地得到了礼物一一母亲亲手雕的软木
青蛙。只见栩栩如生的青蛙蹲在荷叶中央的筋脉上,好像随时准备腾跃而起。“37年了,
我总记着欠闺女一份情,”母亲说,“小时候,干活有你的,玩具没你的。你要过一个发
条青蛙,我和你爹都没能满足你……”
⑩莉君接过青蛙,仿佛看见母亲的牵挂在木雕的每一线光影中流转……
(选自《西安晚报》2020年3月20日,有删改)
11.第④段划线句使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12.文中的母亲是一个能干的人,请概括体现母亲能干的事例。
13.品味语言。
(1)结合上下文,说说下面句中加点词体现了母亲此时怎样的心理。为什么?
母亲大喜过望地说:“这下可好,你就不得不多陪妈一阵子了,走不脱了!”
(2)从人物描写或修辞手法的角度体会第⑧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14.某文学刊物攻有“人间亲情”“山水感悟”“人生感悟”“古今论坛”等栏目。
你会向哪个栏目推荐本文?请分别从选材和主题的角度说明理由。
【答案】
11.插叙。写出了母亲独居山村的寂寞和冷清,交代了母亲希望儿孙多住几日的理由,
揭示了莉君对母亲从不体谅到体谅的原因。
12.能做满满一桌子菜;会腌制火腿和腊肉;善于侍弄菜园;会雕刻栩栩如生的青
蛙。
13.(1)喜悦、高兴的心理。因为从盼着儿孙们春节回来多住些日子的愿望实现了。
(2)运用了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虽勤劳但不觉累的心理,表现了母亲对
儿孙深切的爱。或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虽勤劳但不觉累的心理,
表现了母亲对儿孙深切的爱。
14.示例:我会向“人间真情”栏目推荐。
从选材来看,文章叙述了莉君因疫情滞留娘家,与母亲朝夕相处,增进感情的故事。
从主题看,文章表现了母亲对儿孙们的浓浓亲情,以及莉君对母亲的理解和爱。
【分析】
11.本题考查插叙的作用。从“父亲故去多年,母亲从村里小学退休后,独自在山村
生活。家里空旷而冷清,盼着儿孙们春节回来,也是人之常情”和“莉君也有不愿意长留
的理由,要忍受网络的不稳定、洗澡没浴霸的不便。母亲大喜过望地说:“这下可好,你
就不得不多陪妈一阵子了,走不脱了!吗?按母亲的话说,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加上媳妇
孙辈,光是坐下来吃饭,就是满满一桌”来看,这些内容是会议的形式来写的,与上下文
没有时间上的衔接,因而判断是“插叙”。从内容看,交代了父亲去世后母亲的生活状况
(独自生活)和心情(冷清),从“母亲大喜过望地说:'这下可好,你就不得不多陪妈
一阵子了,走不脱了!'”,可以看出,母亲希望我多住些日子。从“可是母亲就没有不
便吗”来看,莉君开始从母亲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母亲。
1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理解。从④“光是坐下来吃饭……张罗吃喝”和⑧“每天,
母亲上灶炒菜,做馒头,蒸发糕”“如今一烧大柴灶,这八大碗莱做下来,倒也不觉得小
腿沉重”来看,母亲能做满满一桌子菜;从⑥“她帮母亲将一百多斤腊肉、咸火腿搬出来
晾晒”“母亲总要往车的后备箱里塞满米、油、腊肉”可见,母亲会腌腊肉和咸火腿;从
⑦“莉君还帮母亲侍弄小菜园。往年,母亲四处张罗菜种、粪肥的时候,莉君都要取……”
来看,母亲会侍弄菜园;从⑨“莉君意外地得到了礼物一一母亲亲手雕的软木青蛙。只见
栩栩如生的青蛙蹲在荷叶中央的筋脉上,好像随时准备腾跃而起”可见,母亲会刻软木青
蛙。这些都表现了母亲的能干。
13.(1)本题考查词语理解。大喜过望,结果比原来希望的还好,因而感到特别高兴。
从②段“莉君回娘家过年,待上5天,是她忍受的极限”看每年莉君在家最多不超过5天,
而母亲因“家里空旷而冷清,盼着儿孙们春节回来”多住些日子,莉君“莉君也有不愿意
长留的理由”,因而,当母亲得知“武汉封城了”,女儿“不得不多陪妈一阵子了,走不
脱了”时,是发自内心的高兴。
(2)本题考查语句赏析。从“母亲自言自语”判断,该句属于语言描写。从说话内容
中“以前……”“如今……”来看,运用了对比手法。“真是怪了”“咋回事?”和没有
感觉到累,可知儿孙的到来给母亲还来了欢乐,也给母亲增加的巨大的劳动量,但母亲乐
此不疲,从而,表现了母亲对儿孙们浓浓的爱。
1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和主题的理解。一篇文章的选材和主题是固定的,当然,对主
题的理解也可做多样解读。但一个读者一般有一个解读,这就需要将自己的解读,与对栏
目的理解对对号。本文的主题是表现母亲和莉君及儿孙之间的理解和爱,选材是从莉君的
角度,每天帮母亲做些什么的方式来表现母亲的,这是人与人之间亲情的真情告白,所以,
选“人间真情”栏目比较好。如果选其他栏目,言之成理也可。
【2021•四川乐山市•中考真题】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开往春天的生命之车
朱鸿达
①第一次坐长途汽车,是10年前的事。
②那年,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莘县第一中学。开学前一天清晨,天蒙蒙亮,我和父亲
便步行到村东头的路口等长途汽车。当时我刚16岁,从未远离家门。
③月明星稀,凉风习习。在小路上,父亲提着一个装满被褥的塑料袋子走在前面,我
低着头斜挎着一个红色的背包跟在他身后,却不知为何有一种莫名的恐惧,似乎只有跟在
父亲身后才能获得一丝安全感。那时的父亲正值不惑之年,和我今日的年龄相仿,但作为
“面朝黄土背朝天,一身力气百身汗”的农民,每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很少进县城。
④老家距县城较远。当时道路很差,长途汽车也未更新换代,途中随时上下旅客,50
多公里的路程,往往需要3个多小时。漫长的路途,我和父亲并排坐着,彼此没有交流,
我呆呆地望着窗外稍纵即逝的风景。偶尔,匆匆一瞥间能看到父亲清瘙的脸颊、额头的皱
纹和双鬓花白的头发,几次想和父亲说话,却欲言又止。
⑤时光匆匆,短短的三年,父亲的黑发却变成了村北河沟里花白的芦苇荡,而额头则
被岁月用无情的刻刀刻满皱纹,脸颊变得更加焦黑和清瘦。三年后,我到济南上大学。从
未去过济南的父亲依旧和我在村东头坐上了开往济南的长途车。在省城生活学习了四年的
我,变得自以为是,对父亲的言语或行为颇有微词,常常打断他的言行,然后理直气壮地
反驳。而父亲无奈的目光总是默默地从我视线中移开,然后低下头缄默不语。
⑥年少轻狂的我,从未真正体会过父亲内心的想法和感受。以致很多年后,当我再次
回想这段往事,常常自责自己的幼稚和无知。
⑦大学毕业后,我坐着长途汽车从济南回到故乡,母亲骑着一辆破旧的三轮车到村东
头,站在瑟瑟的秋风中等我。我不知道她等了多久,只是依稀记得她见到我时脸上洋溢着
幸福的笑容。我把行李放到三轮车上,然后和母亲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抬头望去,故乡已
在眼前,而未来的路却一片迷茫。转身望着渐行渐远的长途汽车,心想,再次远行不知道
是何时?
⑧经历了峰回路转,经历了辗转流离。蓦然回首,发现自己生命的脚步早已沿着村口
那辆长途汽车走遍了大江南北,而生命的根脉仍在故乡的土壤里成长。
⑨后来,每次远行仍是父亲送我,而每次迎接我的永远是母亲慈祥的笑容。曾经我从
未在意,为何每次都是父亲送行,母亲接我?多年过去了,我终于明白。父亲默默地带我
走上更远更广阔的路,母亲则迎接我回到故乡,回到温暖的家。
⑩记忆中,在农村生活大半辈子的母亲,除去种地做饭,几乎没有机会去县城,也没
机会坐长途汽车,她的生命植根在故乡的院落,植根在故乡的土地上,把生命最灿烂的时
光留给了子女,留给了庄稼,以致她生命活动的半径在方圆十几里的范围内。我绞尽脑汁
苦思冥想很久,母亲几次较远的车程便是附近的舅妈家、伯父家和姨妈家,这里安放着她
的亲情与牵挂。
⑪时光如长途汽车一去不返,只留下蹉花的岁月。今天,我有了自己的汽车,想带父
母出去转转,却发现二老如故乡那株斑驳衰老的老榆树已经没有力气前往更远的地方了,
而仅存不多的时间都留给了儿孙,他们正乘着一辆破烂不堪的长途汽车摇摇晃晃地驶向生
命的终点。
⑫去年的秋末,家里添了一辆电动三轮车,购买前我征求父母的意见,他们坚定地说,
不用买,买了也没用。而当我把三轮车骑到他们面前,他们却激动得说不出话来,脸上洋
溢着满满的幸福。
⑬时至今日,每次远行,望着满头白发和满脸皱纹的父母而心酸。他们曾带我走过人
生的四季,领着我走过生命的十字路口,最后走向人生的春天,我却只能看着他们一天天
衰老,渐渐地离我而去。而我也会送走我的儿女,依依不舍的望着他们坐上长途汽车,渐
行渐远的消失在我泪眼模糊中。
(选自《散文选刊》2021年3月,有删改)
1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选文回忆了父亲送我坐长途汽车上学和远行而母亲总是在村头接我回家的事,引
发了我对生活、对亲情的思考。
B.文中我对父亲的感情是这样变化的:从高中时的依赖到大学时的不屑,很多年后
深感自责,而现在是满怀感恩之情。
C.文章第⑤段加横线的句子是对父亲的外貌描写,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
刻画了父亲衰老沧桑的形象。
D.文章第⑧段中说我生命的脚步走过大江南北,”而生命的根脉仍在故乡的土壤里
成长”,这里的意思是说我在外面闯荡不容易,还是要回到故乡发展。
19.文章第⑥段中说‘'常常自责自己的幼稚和无知”,请结合上文,说说我的“幼稚
和无知”表现在哪里?
20.文章第⑩段写了母亲生命活动的半径很小,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21.结合文章,探究一下题目“开往春天的生命之车”的含义。
【答案】
18.D
19.上大学后,我自以为是地打断父亲的言行,我却不知道此举深深地伤害了父亲,
我也没有体会到父亲内心的难受,更不明白父亲不予计较的宽容与苦心。
20.内容上反映了母亲将全部心血付给了家庭,表现了母亲甘心付出,重视亲情,牵
挂亲人的品质;结构上为下文写我想带父母远行、为他们买电动三轮做铺垫。
21.“春天”比喻美好灿烂的人生,“生命之车”比喻父母的关爱呵护。表面意思是
我在父亲的陪伴下坐着长途汽车读书、远行,走向更远、更广阔的天地;深层含义是儿女
一路上在父母的呵护下,沐浴着亲情,学习成长,追求着美好的生活,走向灿烂的人生。
【分析】
18.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D.有误。文章第⑧段中说我生命的脚步走过大江南北,
“而生命的根脉仍在故乡的土壤里成长”,这里的意思是说我在大江南北到处闯荡,但不
管身在何处,都难忘故乡,牵挂故乡,因为那里有自己的亲人和故土,并非说要回到故乡
发展。故选D。
19.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阅读第⑥段及上文第⑤段,可从第⑤段“在省城生活学
习了四年的我,变得自以为是,对父亲的言语或行为颇有微词,常常打断他的言行,然后
理直气壮地反驳。”可知我的“幼稚和无知”表现在对父亲不够尊重,表现在自以为是;
从“父亲无奈的目光总是默默地从我视线中移开,然后低下头缄默不语。”可知我的“幼
稚和无知”还表现在我没有体谅父亲被儿子轻视后的痛苦,没有理解父亲对我的宽容和谅
解,和父亲的苦心。
20.考查段的作用。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从“在农村生活大半辈子的母亲,”
“几乎没有机会去县城,也没机会坐长途汽车,她的生命植根在故乡的院落”可知,内容
上作用是反映了母亲极少出远门,全部心血付给了家庭,表现了母亲重视亲情,牵挂亲人,
甘心奉献吃苦的朴实品质(这里安放着她的亲情与牵挂。)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结构的作用是上为下文第11段我有了自己的汽车后想带父母远行,和第12段我给他们买
电动三轮的事件做铺垫。
21.考查标题的含义。这个标题带有比喻义,需要解释。再从表层和深层含义两方面
分析。“春天”比喻美好未来,“生命之车”比喻父母对孩子的陪伴、呵护和关爱;标题
的表层意思是我在父亲的陪伴下坐长途汽车去县城、省城读书、学习,逐渐走向更远、更
广阔的天地(16岁时父亲坐长途送我去县城上中学;三年后,又坐长途车送我去济南读大
学;大学毕业后,母亲骑三轮车到村东头接我等);深层含义是在父母的陪伴下,在亲情
的关爱呵护下,子女一路健康成长学习生活,逐渐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去追求更美好人
生。
【四川省遂宁市2021年中考语文试题】
阅读《竹笋印象》,完成下面小题。
竹笋印象
仇士鹏
①我对竹笋的印象,一直是励志和积极的。
②在黑暗中积累了一季的力量,竹笋用根握紧了大地的脉动。正所谓厚积而薄发,当
春雨洒落,它便猛地抬头,捅破大地,一跃而上。或许从蚂蚁的视角来看,那就如一座座
巍峨的金字塔拔地而起,直入云霄。
③高中时一位同学很喜欢竹笋,不仅在课桌、墙边贴满了竹笋的卡通照片,还写下座
右铭“像竹笋一样,一鸣惊人”。他也是这么做的。
④在高一,他算是班里的“拖油瓶”,时常挂在成绩单的最后一名。那应当是他生命
里的冬天。他学习基础很薄弱,听课时经常掉线,但他并没有自甘堕落,和顽劣者沆潼一
气,而是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子一般,牢牢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无论我什么时候看他,
他都在低头刷题。终于,在高二摸底考的时候,他冲入了班里的前二十;在高三,更是直
接迈入了年级前十。那时候,他已经从一根不起眼的竹笋,长成了翠色欲滴的青竹。
⑤他很喜欢吃竹笋,尤其喜欢吃竹笋炒肉,素雅和荤腥相遇,鲜味便在猛烈中有了更
加悠久的余韵。《诗经》有言:“其蔬伊何,惟笋及蒲。”竹笋虽是幼年期的竹子,却有
极佳的口感。“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只有亲口品尝了竹笋的滋味,才能
真正明白苏东坡流连忘返的原因,才会理解陆游“味抵驼峰牛尾狸”的感叹。竹笋炒肉和
酸辣土豆丝作为当年我们食堂里的常客,也成了我们青春回忆里一枚盘子大小的印章。想
来,竹笋确实很像那时候的我们,青涩而又灰头土脸,未来的光芒都还在体内深藏,我们
自以为的伶俐,在如今看来也是如此笨拙而又天真。
⑥“嘴尖皮厚腹中空”,竹笋着实其貌不扬。母亲时常对我开玩笑说:“你以后要像
竹笋一样,做事有冲劲,但又不招摇。”她说,不能像花花草草那样,个子长不高,心思
全都放在花香上了。看看竹笋,不妖不艳,踏踏实实,长大后还十分虚心。当然,还要有
足够厚的脸皮。每次下雨后,竹笋就一个赶着一个地冒了出来一一它们只会把谦逊留给大
地和阳光,却绝不会把生存的机会拱手让人。早一点破土,多长高一点,就能吸收到更多
雨露。
⑦母亲说她以前因为害羞,错失了某次上台的机会,单位领导因此便没能发现她这匹
“千里马”。她经常对我念叨,不管心里多么不好意思,也要像竹笋那样,该出手时就出
手。不知道竹笋听到母亲的评价会是如何表情?或许在那满是泥泞的外皮下,也有一张因
害羞、紧张而红扑扑的脸吧。
⑧我最喜欢的,却是看父亲挖竹笋。
⑨长时间生活在高楼上,我和竹林之间早已经没有了默契,在竹林里走来走去也发现
不了被泥土抱在怀里的竹笋。而父亲不一样,在乡野中土生土长的他,目光一扫,便能找
到笋的痕迹,锄头一刨,就把竹笋挖了出来。在我看来,这简直就是无中生有的魔术。所
以每次和父亲上山,都像是一场邂逅惊喜的旅程。我虽然只是一个旁观者,也能分到一点
竹林的恩泽一一当母亲用山泉水把父亲挖到的竹笋做成汤,我一口口地饮,似乎又和自然
达成了默契。因为这时,春天好像也从我体内,破土而出了。
(选自《羊城晚报》,有删改)
19.选文围绕竹笋写了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补全。
20.请根据括号里的提示,赏析下面两个句子。
(1)正所谓厚积而薄发,当春雨洒落,它便猛地抬头,捅破大地,一跃而上。(从词
语运用的角度)
(2)每次下雨后,竹笋就一个赶着一个地冒了出来一一它们只会把谦逊留给大地和阳
光,却绝不会把生存的机会拱手让人。(从修辞的角度)
21.第⑨段先说“我和竹林之间早已经没有了默契”,后面又说“似乎又和自然达成
了默契”。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22.当前,一些青少年衣食富足,未经风雨,也没有了“竹笋印象”。请结合文本,
简要说说当代青年应如何重拾“竹笋”精神。
【答案】
19.①高中同学贴竹笋照片,写座右铭激励自己。②母亲教育我要像竹笋一样有冲劲,
不招摇。③我看父亲挖竹笋。
20.(1)“猛地”“捅破”“跃”等,形象、准确地写出了竹笋破土而出的果敢与力
量,表达了作者对竹笋的赞美之情。
(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赶着一个”“拱手”等赋予竹笋人的情态和动作,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竹笋雨后生机勃勃的特点,赞扬了竹笋不甘人后的精神。
21.说“没有了默契”是因为我长时间生活在高楼上,不能发现土里的竹笋;说“又
和自然达成了默契”是因为我看到父亲能很快找到竹笋,并在品尝竹笋汤的时候,唤起了
我一直以来对竹笋励志和积极的印象,又重新和竹笋达成了默契。
22.面对学习,要不断积蓄,厚积薄发:面对困难,要坚忍不拔,顽强拼搏;面对目
标,要坚定不移,不改初心;做人既要踏实、谦逊,又要抓住机会,敢为人先。
【分析】
19.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根据主要人物的
活动,采用“人+事+结果”的方法进行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
简洁通顺。通读全文,根据给出的内容判断,第一空对应三四自然段,写高中的一位同学
在课桌、墙边贴竹笋照片,写关于竹笋的座右铭激励自己不断进步。第二空对应六七自然
段,写母亲结合自己的经历教育我要像竹笋一样有冲劲,不招摇。第三空对应八九自然段,
写我看父亲挖竹笋。
20.本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赏析、我们可以采用的答题模式是:此句运用了(修辞手
法、人物描写方法、词语)+表达效果(如生动形象、生动细腻)+写出的内容+表达的情感。
无论运用什么写作方法,在分析效果时,都必须与人物的形象与情感联系起来,同时还要
有全局意识,即联系全文来鉴赏要分析的句子。
(1)这句话写竹笋破土而出、努力生长的状况,赏析时抓住描写竹笋生长的词语即可。
如动词“抬头”"捅破”''跃”生动的写出竹笋破土而出的果敢与力量,“猛地”准确表
现出竹笋生长的力量,这些词语都表现了作者对竹笋的赞美之情。
(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赶着一个”“拱手让人”把竹笋人格化,生动形象
地表现竹笋雨后生机勃勃、不甘人后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竹笋的喜爱赞美之情。
21.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句子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要阅读文章内容,理解大
意,揣摩写作技巧,要根据语段写了哪些内容,与全文其它内容有什么关系,对于主题有
什么帮助等加以综合分析。由“长时间生活在高楼上,我和竹林之间早已经没有了默契,
在竹林里走来走去也发现不了被泥土抱在怀里的竹笋”可知,第⑨段说“我和竹林之间早
已经没有了默契”是因为我长时间生活在高楼上,不能发现土里的竹笋;由“所以每次和
父亲上山,都像是一场邂逅惊喜的旅程。我虽然只是一个旁观者,也能分到一点竹林的恩
泽一一当母亲用山泉水把父亲挖到的竹笋做成汤,我一口口地饮,似乎又和自然达成了默
契。因为这时,春天好像也从我体内,破土而出了”可知说“又和自然达成了默契”是因
为我看到父亲能很快找到竹笋,并在品尝竹笋汤的时候,唤起了我一直以来对竹笋励志和
积极的印象,又重新和竹笋达成了默契。
2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思考感悟和联系实际能力。解答时,既要联系文章的内容
和主题,又要结合实际情况。本文通过记叙和竹笋相关的几件事,赞颂了竹笋坚忍不拔、
顽强拼搏、踏实、谦逊的美好品质,这些就是“竹笋”精神,当代青年应该在学习、生活、
做人等各个方面发扬这些精神。据此作答即可。
【四川省宜宾市2021年中考语文试题】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儿子的鱼
[加拿大]P。帕金斯(译文曾玉英)
我环顾四周的钓鱼者,一对父子引起我的注意。他们在自己的水域一声不响地钓鱼。
父亲抓住、接着又放走了两条足以让我欢呼雀跃的大鱼。儿子14岁左右,穿着高筒橡胶
防水靴站在寒冷的河水里。两次有鱼咬钩,但又都挣扎着逃跑了。突然,男孩的鱼竿猛地
一沉,差点儿把他整个人拖倒,卷线轴飞快地转动,一瞬间鱼线被拉出很远。
看到鱼跃出水面时,我吃惊地合不拢嘴。“钓到了一只王鲜,个头不小。”伙伴保罗
悄声对我说,“相当罕见的品种。”
男孩冷静地和鱼进行着拉锯战,但是强大的水流加上大鱼有力的挣扎,孩子渐渐被拉
到布满漩涡的下游深水区的边缘。我知道一旦能鱼到达深水区就可以轻而易举地逃脱了。
孩子的父亲虽然早把自己的钓竿插到一旁,但一言不发,只是站在原地关注着儿子的一举
一动。
一次、两次、三次,男孩试着收线,但每次鱼线都在最后关头,猛地向下游窜去,鲤
鱼显然在尽全力向深水区去靠拢。15分钟过去了,孩子开始支持不住了,即使站在远处,
我也可以看到他发抖的双臂正使出最后的力气奋力抓紧鱼竿。冰冷的河水马上就要漫过高
筒防水靴的边缘,王能离深水区越来越近了,鱼竿不停地左右扭动。突然孩子不见了!
一秒钟后,孩子从河里冒出头来,冻得发紫的双手仍然紧紧抓住鱼竿不放。他用力甩
掉脸上的水,一声不吭又开始收线。保罗抓起渔网向那孩子走去。
“不要!”男孩的父亲对保罗说,“不要帮他,如果他需要我们的帮助,他会要求
的。”
保罗点点头,站在河岸上,手里拿着渔网。
不远的河对岸是一片茂密的灌木丛,树丛的一半没在水中。这时候雄鱼突然改变方向,
径直窜入那片灌木丛里。我们都预备着听到鱼线崩断时刺耳的响声。然而,说时迟那时快,
男孩往前一扑,紧跟着鞋鱼钻进了稠密的灌木丛。
我们三个大人都呆住了,男孩的父亲高声叫着儿子的名字,但他的声音被淹没在河水
的怒吼声中。保罗涉水到达对岸,示意我们鞋鱼被逮住了。他把枯树枝拨向一边,男孩紧
抱着来之不易的鞋鱼从树丛里倒着退出来,努力保持着平衡。
他瘦小的身体由于寒冷和兴奋而战栗不已,双臂和前胸之间紧紧地夹着一只大约14
公斤重的王能。他走几步停一下,掌握平衡后再往回走几步。就这样走走停停,孩子终于
缓慢但安全地回到岸边。
孩子的父亲递给儿子一截绳子,等他把鱼绑结实后,弯腰把儿子抱上岸。孩子躺在泥
地上大口喘着粗气,但目光一刻也没有离开自己的战利品。保罗随身带着便携秤,出于好
奇,他问孩子的父亲是否可以让他称称鲜鱼到底有多重。孩子的父亲毫不犹豫地说:“请
问我儿子吧,这是他的鱼!”
12.下面关于“儿子的鱼”的相关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儿子的鱼”表明了“儿子”特别的劳动付出。
B.“儿子的鱼”体现了“儿子”的韧性以及毅力。
C.“儿子的鱼”标志着“儿子”正坚持独立成长。
D.“儿子的鱼”意味着“父亲”并没有参与其中。
13.下面对文章关联人物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作为小说的人物与叙述人称,让小说更具有真实性。
B.伙伴“保罗”这一人物形象于串联情节中升华了小说主题。
C.“儿子”身上的冷静与自信折射出“父亲”平素对他的影响。
D.“父亲”为数不多的言语表明了他对儿子的独特的教育方式。
14.请按小说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简要概括文章内容。
15.请用一组合适的关键词,揭示小说中“父亲”丰富的内心世界。
【答案】
12.D
13.B
14.示例:儿子钓鱼,大鞋鱼咬钩。儿子坚韧、独立地与大鱼周旋。儿子惊险中逮住
大鞋鱼。父亲一句“儿子的鱼”赞赏儿子。
15.假装冷静,紧张关注,了解儿子,信任儿子,深爱儿子,欣赏儿子,为之骄傲。
【分析】
12.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
D.“意味着‘父亲’并没有参与其中”错。文中多次描写父亲,如“孩子的父亲虽然
早把自己的钓竿插到一旁,但一言不发,只是站在原地关注着儿子的一举一动”,表明这
位父亲不但时刻关注着儿子,而且做好了随时救援儿子的一切准备,体现了父爱的深沉。
故选D。
13.本题考查对小说人物形象及作用的分析能力。
B.“升华了小说主题“错。保罗只是起到串联情节的作用,如“保罗抓起渔网向那孩
子走去”“保罗涉水到达对岸,示意我们鞋鱼被逮住了”等,保罗没有起到“升华主题”
的作用。故选B。
14.本题考查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本文主要人物是一对父子,梳理情节时可以从这
对父子的行为入手并采用主谓句的形式来概括相关情节。
小说的开端是前两段,写一对父子在河变钓鱼,重点描写14岁的儿子钓鱼,“突然,
男孩的鱼竿猛地一沉,差点儿把他整个人拖倒,卷线轴飞快地转动,一瞬间鱼线被拉出很
远”,伙伴保罗告诉“我”,那是一条大王能;由此可以概括出“儿子钓鱼,大雄鱼咬
钩”。
第三到七段是小说的发展,主要写男孩与大鱼之间的较量,“男孩冷静地和鱼进行着
拉锯战”“一次、两次、三次,男孩试着收线,但每次鱼线都在最后关头,猛地向下游窜
去,鞋鱼显然在尽全力向深水区去靠拢”“王鲜离深水区越来越近了,鱼竿不停地左右扭
动。突然孩子不见了!……他用力甩掉脸上的水,一声不吭又开始收线”;而孩子的父亲
认为孩子没有求救,他能自己解决这件事。可见这部分描写的是“儿子坚韧、独立地与大
鱼周旋”;
文章第八到十段是小说的高潮部分,主要写孩子追着大鱼进了灌木丛,“说时迟那时
快,男孩往前一扑,紧跟着蛇鱼钻进了稠密的灌木丛”,最后他终于胜利了,“双臂和前
胸之间紧紧地夹着一只大约14公斤重的王鞋。他走几步停一下,掌握平衡后再往回走几
步。就这样走走停停,孩子终于缓慢但安全地回到岸边”。这部分写“儿子惊险中逮住大
鞋鱼”;
最后一段是小说结尾,保罗想要称一下这条鱼多重,父亲说“请问我儿子吧,这是他
的鱼!”。这部分主要写父亲为儿子而骄傲,“父亲一句‘儿子的鱼’赞赏儿子”。
15.本题考查人物心理的鉴赏。父亲的心理要通过父亲的言行来揣摩。如儿子在和大
鱼周旋时,“孩子的父亲虽然早把自己的钓竿插到一旁,但一言不发,只是站在原地关注
着儿子的一举一动”,把自己的鱼竿插到一旁,说明父亲的注意力全在儿子身上,已无心
钓鱼;“一言不发”“站在原地关注儿子的一举一动”,动作和神态都表现了父亲现在有
点紧张,他假装冷静,紧张关注儿子的情况;儿子被大鱼带进深水区,还掉进了河里,但
他仍不放弃,保罗想要去帮他,这是孩子的父亲说“不要帮他,如果他需要我们的帮助,
他会要求的”,这表明父亲了解儿子,信任儿子;最后,当儿子终于捉住了那条大鱼,
“等他把鱼绑结实后,弯腰把儿子抱上岸”,这表明了父亲对儿子的爱,为了锻炼孩子,
让他独自来抓大鱼,这是一种深爱;当保罗想要称鱼的重量时,“孩子的父亲毫不犹豫地
说:'请问我儿子吧,这是他的鱼!'",这句话体现出父亲欣赏儿子,为之骄傲。据此
理解用相关的关键词进行表达即可。
【四川省自贡市2021年中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SKZ丸
蒙福森
①多日来,已故紫砂工艺大师陈鸣远的绝世奇品一一蟋蟀鸣秋壶,一直在王稽的脑海
里反复浮现着,如梦如幻。
②在高家的书房里,当高善斋小心翼翼地揭开红布时,王稽霎时目瞪口呆,敛色屏气
—失传已久的蟋蟀鸣秋壶就在眼前。王稽用力狠狠地掐了掐自己的手臂,疼!不是梦,
而是活生生的现实。作为陈鸣远的再传弟子,王稽尽得陈氏真传,深谙师公之手法、刻工、
学识、喜好、脾性和人品。反复鉴定之后,他热泪盈眶,心潮澎湃:“真品!绝对真
品!”
③高善斋欣喜若狂,手脚颤抖,连声说:“好!好!好!”
④蟋蟀鸣秋壶乃一代紫砂工艺大师陈鸣远一手制作的绝世稀品,价值连城。壶品古雅
高洁,色泽紫红,泥质温润细腻,造型匠心独运,超凡脱俗,遒劲中出古朴,纵横中见青
铜遗韵。
⑤壶身遗形取神,浑厚敦古,秀骨雅健,壶流则似笔断意连,壶把弯曲饱满,儒雅含
蓄。壶身铭曰:饮之清心,品之宁静;且饮且读,不过满腹。款曰:丙午仲夏,鸣远仿古。
此铭切壶切茶,淡泊高远,有禅茶悟道、明心见性之意。另一侧镌刻一兰、一草、一石、
两蟋蟀,并题:蟋蟀鸣秋。其笔法老练,错落有致。虽寥寥几笔,却大巧若拙,意趣盎然,
栩栩如生。
⑥王稽忽然想起《诗经•豳风•七月》中“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
入我床下”之句。沉静之际,隐约似闻有蟋蟀在草丛间鸣叫,又似有茶香袅袅飘溢而来,
若有若无,涸入鼻翼。
⑦王稽望着此壶,只觉恍然如梦,似入定般,久久不动。
⑧次日,高善斋约王稽到城郊的阅江来茶馆一聚。
⑨高善斋乃当地大富商,家财万贯,富甲一方,城里有十多间铺面和一家琉璃厂,乡
下有良田千顷,痴爱古玩字画,以收臧名家珍品为乐。
⑩雅厢临江,走近窗前,但见远处微风细雨,疏林野树,江水浩渺。雅厢里有一桌,
桌上摆有一壶、一托、两杯、一碟糕点、几碟小吃。壶是好壶,茶乃名茶。此时,正是阳
春三月,江畔绿草葱茏,远山近水,皆氤鬣在微雨雾霭中。遥见江中一叶轻舟、一披着蓑
衣的打鱼人,不知老少。
⑪寒暄毕,喝茶,聊些闲话。
⑫一壶茶未尽,高善斋转了话题:“先生能否为高某仿照蟋蟀鸣秋壶模样,再制一壶?
银子嘛,随你说。”
回王稽思忖片刻,摇头:“恕在下愚拙,实难及陈老先生万分之一。”
⑭“这是十分难得的机会,先生不妨一试,万一仿得陈老先生紫砂壶之神韵,哪怕十
之一二,亦不枉此生矣。”
⑮王稽始终对此壶如醉如痴,依依不舍,几天后,找上门来:“我愿意一试……”
⑯王稽住到了高家,再次见到蟋蟀鸣秋壶。王稽关在房间里,由伙计一日三餐送饭到
门口,废寝忘食不分日夜地揣摩此壶的精妙和内涵。十天后,他开门出来了,胡子拉磴,
头发蓬乱,像乞丐一般,似要虚脱了。
⑰陈老的蟋蟀鸣秋壶,已深深地刻在王稽的心里,融入了他的灵魂深处。王稽开始制
壶。选泥、压坯、修坯、雕刻、烧制、打磨、抛光……从手工捶泥到烧窑,一砂一泥、一
杯一托,每一道工序,每一个步骤,王稽皆一丝不苟。他的房间里,没日没夜地亮着灯。
⑱当王稽倾尽心血的杰作和陈老的蟋蟀鸣秋壶摆在一起时,高善斋惊为神品。此壶仿
佛依附着王稽的灵魂,神、气、韵兼备,和、柔、刚相济,用刀大胆,自然随意,苍劲浑
厚,与真品无异。要不是王稽就在旁边,他都无法分得清哪是真品,哪是仿制品。
⑲高善斋再也无法抑制住他心头的狂喜:“王先生,你年纪轻轻,可技艺已达天下一
等一的水平了,我们要发大财啦!广州十三行里那些洋人对咱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馋着呢!
以后,我们一起合作,制出天下最好最贵的紫砂壶!”
⑳王稽的心像被什么东西突然刺痛了一下,他对高善斋说:“此壶尚不够完美,和陈
老先生的真品相比,只是形似而非神似。一一我拿回去,今晚再琢磨琢磨,看看缺陷在哪
里,如何改进,可好?”
㉑第二天,日上三竿,伙计送饭到门口,发现王稽还没起床开门。敲门进屋后,发现
已人去屋空。
㉒未几,庚子事变,高善斋及蟋蟀鸣秋壶下落不明,不知去向。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1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蟋蟀鸣秋壶”是小说的叙事线索,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凸显人物形象。
B.④〜⑥段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写出蟋蟀鸣秋壶的精美绝伦。
C.第⑨段采用插叙,交代高善斋的富有及爱好,为后文把壶卖给了洋人做铺垫。
D.第⑩段对雅厢室内外环境的描写,为高善斋和王稽的交谈营造了轻松的氛围。
E.第⑮段写王稽对蟋蟀鸣秋壶如醉如痴,是因为此壶价值连城,具有商业价值。
12.赏析文中第⑯段划线的句子。
十天后,他开门出来了,胡子拉硝,头发蓬乱,像乞丐一般,似要虚脱了。
13.分析小说结尾段的作用。
14.以下是张馨同学在读完这篇小说后对王稽形象的感悟,请你根据划线句子的内容
再续写两个句子。
庚子年间,列强入侵,割地赔款,民情激愤。“扶清灭洋”运动兴起,王稽在自己的
领域中坚守,德达天下,艺惊世人。他技艺高超,仿制的蟋蟀鸣秋壶形神兼备;他
,;他,。他艺小精研,位卑爱国,令
人敬服。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应做一个品德高尚、追求卓越的人,将工匠精神发扬光大。
【答案】
11.CE
12.运用肖像描写,具体细致地写出了王稽仿制壶的辛苦与忘我,表现了他对蟋蟀鸣
秋壶、对紫砂艺术的痴迷。
13.首尾呼应,交待故事的尾声,使故事情节完整;给开头提到的蟋蟀鸣秋壶和人物
形象留下开放式的结局,引发读者的思考与回味。
14.示例:痴迷艺术,仿制师公作品可以通宵达旦;忠贞爱国,坚决不把自己的作品
卖给洋人。
【分析】
1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消防安全管理与维护协议3篇
- 2024-2030年中国婴儿纸尿裤行业市场竞争趋势及发展潜力分析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女鞋市场需求状况及发展策略研究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商业街区建设行业管理模式规划分析报告
- 2024年度施工现场治安消防应急预案编制与演练合同2篇
- 2024年物流协同:货物运输承包协议
- 2024年度建筑工程施工预备协议版
- 2024上诉离婚协议书样本:上诉离婚协议与子女抚养责任落实3篇
- 2024商场保安员培训与考核管理服务合同2篇
- 2024全新智能安防监控系统合同签订与执行细则2篇
- 公司年会安保方案(2篇)
- GB/T 8492-2024一般用途耐热钢及合金铸件
- 员工快速招聘方案
- 新融合大学英语(I)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江西理工大学
- 中医培训课件:《耳穴基础知识》
- 电大财务大数据分析编程作业5
- 新生儿科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学习培训课件
- 粉丝作为超常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社群文化与心理特征研究前沿探析
- 奇异的仿生学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地质科普进校园活动方案设计
- 供应链合作干股入股合作协议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