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第二章_第1页
中国文化概论第二章_第2页
中国文化概论第二章_第3页
中国文化概论第二章_第4页
中国文化概论第二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中国文化根植的经济基础

主讲人:訾希坤第一节

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一、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及其重心转移

仰韶文化:彩陶文化仰韶村遗址(上).flv

A、地区: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B、命名:1921年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

C、中心:河南省、陕西省

D、代表工艺:制陶,多为细泥红陶和夹砂红陶,灰陶与黑陶较为少见。其装饰以彩绘为主,于器物上绘精美彩色花纹彩陶罐

白衣彩陶钵龙山文化龙山文化黑陶.flv

A、地区: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当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铜石并用时代文化。B、命名:山东章丘龙山镇而得名,距今约4350─3950年。C、分布: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

D、工艺:磨光黑陶,质量更精,烧出了薄如蛋壳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国制陶史上的鼎峰时期。

龙山文化黑陶蛋壳罐龙山文化蛋壳陶高柄杯龙山文化早期蛋壳陶杯河姆渡文化A、命名:长江流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第一次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因而命名。B、分布: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岛C、工艺:骨器、干栏式建筑(河姆渡发现为最早)、

农具大量使用耒耜、耒耜耒:为木制的双齿掘土工具,起源甚早。耜:为木制的铲状耕田工具,西周时为人们普遍使用在铁器出现之后,木耒、木耜也开始套上铁制的刃口干栏式建筑建筑构架:木桩、圆木、木板、底架优势:防蛇虫猛兽之害、避潮湿,养家禽复原图河姆渡遗址水井井架和草顶复原图(二)农耕成为华夏民族社会生活的主要来源先古“有道帝君”皆孜孜以农业为怀《论语·宪问》:“禹、稷躬耕而有天下。”《史记》赞公刘:“务耕种,行地宜,…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周道之兴自此始。

”古代诗歌的记载与反映:

(1)《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尧歌)(2)《老子》“小邦寡民”的理想:“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里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三)农耕文明的重心南移农耕文明虽同时发祥于黄河、长江流域,但黄河中下游农业率先到达较高水平,自然也就成了中国上古时代的政治、经济和人文中心。生产力的发展,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普及,农耕区域渐次向南扩展。南移原因和进程秦汉统一:南北文化易于交流汉晋:战乱频繁,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而江南战乱较少。隋唐:经济重心南移“苏杭熟、天下足”总结

中国经济重心南移进程:唐中期以前,中国的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魏晋以来随着大批中原人口的南迁,江南得到开发。唐安史之乱之后,江淮地区成为重要的经济区,宋代以来,南方已经取代北方成为经济中心。二、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长期对垒和融合农耕经济和游牧经济历经数千年的相互融合,互为补充,汇成气象恢弘的中华文化。1、游牧民族的特点繁衍生存在中国西北部地区,剽悍善战,世代逐水草迁徙,依赖畜牧、狩猎为生。常南下劫掠,给中原农耕民族造成很大威胁,甚至可乘势入主中原,建立混一游牧区和农耕区的王朝。

“逐水草而居,毋城郭常处耕田之外。”

(《史记·匈奴传》)“利则进,不利则退。”(《史记·匈奴传》)2、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对垒

农耕与游牧这两种经济类型和生产方式,决定了古代的军事格局是经济文化先进的中原农耕人处在被动防御状态,而经济文化落后的游牧人常取攻势。“往来转徙,时至时去。”(《汉书·晁错传》)

“修障塞,饬烽燧,屯戍以备之边。”

(桓宽《盐铁论》)

3、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融合

方式:迁徙、聚合、战争、和亲、互市等游牧——农耕:胡服骑射、百家姓……农耕——游牧:农耕化、被征服者同化①游牧民族勇猛善战,富于流动性,善于吸取从远方带来的异域文化,成为中原稳健儒雅的农耕文化的补强剂。

②游牧民族不断侵扰中原农耕区,虽给后者带来灾难,但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中华民族血统的合流。

③游牧民族从农耕民族处学习先进的生产方式、政治制度和文化技术,促进其自身社会形态的变化。三、农耕自然经济下多元化经济成分原始社会:从事家畜养殖和制陶,雕刻玉石,玛瑙,象牙等手工艺制作活动夏朝,商朝,青铜制造有了相当的规模西周已开始使用铁制农具西汉时,已重视兴修水利。采矿和冶铁业有了大的发展隋朝开凿了京杭大运河

唐朝的经济空前发达,在不少地方设立商馆,进行对外贸易活动。北宋,南方经济发展较快明朝是微露资本主义萌芽的时期清代,尤其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时,多元化经济成分更加繁茂

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

——太史公的《史记•货殖列传》食租地主对工商业生产有浓厚的兴趣

“乡落大姓,居货而贾者,数不可纪”中国农耕经济扩充了内部活动空间四、内敛型的海洋贸易

明以前中国与海外的经济往来多建立在“宾服四夷”的基础上。“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赠品多于贡品”海外贸易的目的:政治需要;满足上层虚荣

明中叶以后,东南沿海私人对外贸易有长足的进步。如郑成功家族。后期:政府对私人海商集团的扼杀(一)和平而非殖民的贸易形式。(二)朝贡贸易体制下的一种自足自大的心态。(三)海外贸易服从于政治而不是政治为贸易开道。郑和下西洋.flv第二节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形态一、殷商西周时期,土地国有的自然经济阶段。1.殷商时期:土地国有,不得买卖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谷风之什·北山》2.周朝早期:分封制(但诸侯也只有使用权而无所有权)3.周朝后期:出现了公田和私田之分

井田制(先耕种公田,然后种私田)奴隶制度开始瓦解“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共养公田。”——《孟子》4.东周:土地私有化和个体生产演进

①土地私有化进程:土地国有形态走向瓦解,井田制破坏,变公田为私田,为争夺土地,战乱频繁。

商鞅变法之后,土地买卖合法化“坏井田,开阡陌,民得买卖”。

②个体生产演进集体生产的农耕传统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生产。“男子力耕,女子纺织”男耕女织,以织助耕,以工助耕,以商助耕的自给自足家庭小农业在经济中占主导与此经济适应的政治体制:→国家开始向个人生产者征税或劳役(国家和个人)

土地私有化和个体家庭经济的成长,土地成为社会各阶层猎取的目标。

→个体家庭经济逐渐分化为地主和农民(地主阶层和农民阶层)

地主、自耕农、皇帝这三种力量的平衡与失衡是造成周期性治乱的原因所在。

也可以解释中国社会的周期性及其延续性地主、自耕农、皇帝三阶层之间的经济关系(一)地主与皇帝在特权、地位上的相互依赖与对地租的争夺。(二)自耕农与地主的矛盾主要在于对土地的控制。(三)自耕农与皇帝的矛盾与相互依赖。(四)三种力量的平衡与失衡是造成周期性治乱的原因所在。(五)中国文化的延续性,就是在这种力量的动态平衡中实现的。三、商品经济的波浪式前进中国的农耕经济并非纯粹的自耕自足的自然经济,在其中也保留有商品经济一定的余地与比重。中国古代的商品经济具有发达较早的特点。中国商品经济的萌芽①先秦典籍:商品交换与市场流通的记载《诗经》“虻之蚩蚩,抱布贸丝”。《孟子》“农有余栗,女有余布”须进行“通功易事”《周易·系辞》云:神农创“市”,表明农业与商品经济同步产生。②商周时期,我国的城市商贸易已有了一定的发展,并已开始使用货币。中国是世界上使用货币最早的国家之一。③春秋:各国都城均设置了市场。《左传》、《国语》:当时有“羊肆”、“米市”。④战国:商业都市崛起战国齐国汉代城市布局

中国历史上几个商品经济发达的时期,展示出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高峰。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国家粮仓堆得满满的,朝廷积存在京师的钱有几百万万贯,多年不动用,串钱的绳子都朽烂了。监狱常空。道不拾遗行旅往来各地,不必带干粮,路上有供应。农业丰收,国家富裕,国力强盛。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皆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辽阔。人口突破一亿。耕地面积迅速增加,雍正时达九亿多亩,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农业空前发达。商品经济继续发展兴起许多新城镇。

盛世、治世是几个高峰,农耕经济繁荣,政治清平之世,商品经济也随之繁荣。 乱世,农耕经济走入低谷,政治腐败,发生战乱之际,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受到破坏。东周列国混战魏晋八王之乱汉代侯景之乱唐安史之乱、甘露之变各个朝代末的战乱清朝的三藩之乱历史上经济的低谷期四、中国传统社会达到的经济发展水平

农业古代经济成就领域 商品贸易

手工业

中国古代社会是农耕经济占主导地位。围绕着农耕经济,体现在农业、手工业和商品贸易三个方面农业方面,经过五千年世世代代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为世界农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如发明农具、织布机、兴修水利、培育良种,在当时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蚕桑和茶叶经过历代劳动,不断得到改进,至今中国的丝绸和茶叶仍是外国人最喜欢的中国特产。农业方面手工业方面,中国古代的瓷器、漆器、青铜器长期风靡于世界市场,造船业和冶炼业曾在历史上取得世人注目的成就。 “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的伟大科技成果手工业方面货币经济方面 中国曾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世界上第一张纸币“交子”于北宋时期诞生在成都。货币经济方面

交子

在各种交易中,大量使用货币。 夏朝用贝币,秦以后使用铜钱。 各个朝铸造的铜钱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 汉“五珠”、唐“开元通宝”。 北宋时期出现的“交子”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中国古代,国内交易是相当发达的。 但由于“重农抑商”意识较强烈,使得货币经济未能得到充分发展。第三节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迂缓的原因

在明清时期(十六、十七世纪以来),西方文明以突飞猛进之势发展,出现了“近代化”运动,而中国却在农耕经济上原地踏步,明中叶始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却倍受挫折,步履蹒跚,出现了迟滞状态。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江南地区和东南沿海城市,大批破产农民流入城镇,投入手工业作坊或矿井作工成为领工资的工人。

城市人口的增加,消费品的需求量也随之扩大,扩大了商品流通的市场。 许多因素促成了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发生。 丝织业、冶炼业和棉布染整业的手工作坊中表现得比较明显。

工商业的发展,出现了苏州那样纺织业比较集中的城市,江西景德镇那样的瓷都。 康熙后期和乾隆嘉庆年间,资本主义因素又有所活跃,特别是东南沿海手工业较有基础的地区,苏杭一带的商品生产再度繁荣。

手工业和丝织、棉织、造纸、制茶、瓷器、矿业、冶炼等都有超过明末的趋势。逐渐扩大到华北、西北和西南。

十六七世纪明清时期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一个事实则是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倍受挫折,使得中国没有跟随同时代的西方文明,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疑问:

为什么在这个四大发明的东方国度里,没有形成近代工业革命?

(一)经济体制(根本原因)

根本上讲,中国农耕社会的多元化结构造成了中国社会经济既早熟而又不够成熟的特征。由此制约了资本主义萌芽的顺利发展。西欧:商品生产、城市经济、土地买卖、货币地租、大一统中央集权……统统都是封建后期出现,与庄园封建社会格格不入。中国:早熟因素早已渗透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农耕经济内涵更多元化,地主、富商、官僚互相转化,制衡(二)社会矛盾、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周期性失调:(无稳定持续性)中国历代王朝有一种盛衰交替、稳定与战乱交替的过程(三)上层建筑的箝制与束缚:(政治束缚)上层建筑建立在农耕经济基础上,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积极作用。但同时又严重地阻碍之。1.经济剥削:赋税、徭役、兵役、重农抑商2.意识形态的保守、怀古阻碍之,安于现状3.古代的政治布局的阻碍:中国城市(政治中心、军事中心、消费中心)商业对政府极其依赖西欧城市(城市经济摧毁庄园封建制)4.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与国家政策上的平均主义又使先进地区商品经济及新因素发展不起来江南富庶却赋税最重第四节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一、

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与中国文化的延续力二、

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与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三、

农耕经济的早熟与中国文化的凝重性一、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与中国文化的延续性(一)农耕经济具有很强的承受力。(二)农耕经济具有很强的愈合力。(三)农耕经济具有很强的同化力。(四)农耕经济具有很强的凝聚力。虽王朝不断更替,战乱时有发生,(汉吴楚之乱、西晋八王之乱,唐安史之乱)。中国文化却在历经战乱与分裂的洗礼中,不断得到充实和升华。以农立国,使得与农业有关的文化十分发达。 如节气文化、中医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农业文化延续至今。 在农业文明阶段,中国文化在世界一直遥遥领先。到了工业文明时代,中国文化就开始落后了。“后瞻”式的思维方式。传统农业的持续反展保证了中华文明的延绵不断,使其具有极大的承受力、愈合力和凝聚力。但也形成了一种“后瞻”式的思维方式。“圣人设教,为万世不易之法”例子:文学史上“复古运动”“古文运动”记历史传统、回顾历史思想

:道家老子,儒家孔子,墨家墨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