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案【教材分析】本课是整本书的第二课,上承早期国家的形成及殷商之制,下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秦朝,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好本课,有助于理解中国如何从“封建亲戚,以蕃屏周”走向延续千年的“统一多民族封建”体制。本课分为四个子目,分别叙述了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状况,多角度呈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变化与发展【学情分析】由于授课对象为高一的新生,他们自身的知识、个性与社会性都比初中有了较为充分的发展,他们具有强烈的探究世界的动机,他们的分析能力、辩证思维也明显增强,而且获得比较丰富的学习策略,普遍适应了当下多媒体教学的环境。对于本课内容,虽然他们在初中已经有所涉猎,但是还停留在较为粗浅的层面,因此,通过本课的学习,他们将更深入地了解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核心素养】1、对比春秋战国形势图,学生能够分别列出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描述田氏取齐、三家分晋的大致过程及其标志性意义。2、阅读史料,能对列国争霸的实质及华夏民族的融合进行历史解释,加深民族认同感与家国情怀。3、总结史料,描述春秋战国经济重大发展的主要表现及其对变法的推动作用,得出经济基础推动上层建筑变革的唯物史观认识。4、罗列商鞅变法的基本史实(背景、具体措施、历史作用),简单了解其他国家代表性变法,对这一时期“大变革”的时代特征有所把握。【教学重难点】重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与背景以及影响孔子、老子的思想主张“百家争鸣”出现的时代背景难点: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百家争鸣”对社会发展的意义【新课导入】闻一多先生在《五四断想》中写道,“旧的悠悠死去,新的悠悠生出,不慌不忙,一个跟一个——这是演化。新的已经来到,旧的还不肯去,新的急了,把旧的挤掉——这是革命。挤是发展受到阻碍时必然的现象,而新的必然是发展的,能发展的必然是新的。”请同学们据此思考,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等发面的“演化”或“革命”是怎么样的?这种“演化”或“革命”是否具有必然性?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进入我们下面的课程学习之中。【新课讲解】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篇章一:观图觅迹一一识转型<展示图示:时空轴>春秋战国前承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西周,后继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因此这一时期正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社会转型期,春秋主要表现为奴隶制的瓦解,战国主要表现为封建制的形成。新旧社会的更替反映在各个领域的深刻变革。<展示图示:社会转型>政治上的大动荡、大变革,经济上的大发展,思想上的大争鸣,民族关系上的大融合,都典型地表现出中国古代第一次社会转型的特征。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些社会变革。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篇章二循表理脉——叙发展><展示图片:西周分封春秋五霸、战国七雄>问:图片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政局出现了什么问题?<学生展示><教师总结>政局:王室衰微,诸侯混战,君臣易位一一礼崩乐坏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成“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崩乐坏的局面表明不旧的统治秩序日趋瓦解。<展示图片:礼乐征伐>间:图片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制度出现了什么问题?<学生展示><教师总结>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的瓦解——制度弊端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已然崩溃,新旧势力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也日趋激烈。<展示材料:《左传》、《资治通鉴》>(前707年),王(周桓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郑师合以攻之,王卒大败。祝聃射王中肩。——《左传》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候——(史称“三家分晋”)——司马光《资治通鉴》问题:上述史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阶级出现了什么问题?<学生展示><教师总结>阶级: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贵族政治弊端综合上述史料,结合史实说明大动荡局面出现的原因?<学生展示><教师总结>根本原因:铁犁牛耕,土地私有,小农经济出现;重要原因:王室衰微,贵族统治集团内矛盾尖锐;制度原因:分封制、宗法制弊端凸显(独立性强)频繁的战争和人口迁徙让各族人民有了更多的交流,长期共同的生产和生活增强了各族人民同源共祖的认同感。<展示史料>史料一: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战争可以结束分裂割据局面,使国家走向统一,从这一方面来说,战争具有积极性。春秋时期便处于这种特殊的历史环境中,当时,诸侯林立,战争不断,大国争霸给人民带来极大痛苦。但我们应该看到,战争的积极意义占据主导地位。战争打破了各族间原有的界限,为各族的交往、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马兴《春秋时期山西境内北狄的华夏化及其对华夏族的影响问:上述史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促进民族融合的因素有哪些?<学生展示><教师总结>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打破了民族之间的界限,促进了民族融合。残酷的战争在带来苦难的同时,也增强了各族人民之间的凝聚力,密切了交流,增进了感情。<展示史料:《左传》>史料二:公曰:然则莫如和戎乎?对日:和戎有五利焉:戎狄荐居,贵货易士,土可贾焉,一也。边鄙不耸,民狎其野,稿人成功,二也。戎狄事晋,四邻振动,诸侯威怀,三也。以德绥戎,师徒不勤,甲兵不顿,四也。鉴于后羿,而用德度,远至迩安,五也。君其图之!公说,使魏绛盟诸戎,修民事,田以时。——《左传》问:上述史料反映了促进民族融合的因素有哪些?<学生展示><教师总结>华夏族和周边少数民族之间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的推动。大规模的民族交流与融合,促进了华夏族的形成与发展,也带动了各地区、各民族的共同进步,为后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推动力,生产工具是代表生产力发展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变革与进步,也是根源于生产力的发展。<展示图片:铁制农具、牺尊、水利工程图>大家观察图片,结合教材内容,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学生展示><教师总结>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出现,水利兴修;铁器具有硬度和延展性,且原料丰富,相较于石器、木器和青铜制品有明显优势。牛从祭祀仪式中的祭品到走入田间劳作,是农业生产动力方面的一次革命。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极大的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力,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和变革的根本原因。受制于生产条件,当时的农业还处于“靠天吃饭”的状态,水利的兴修对农业的影响十分明显。以都江堰为代表的水利工程的兴修,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生产力的进步必然引发生产关系的变革。<展示图片:井田制,小农经济>问: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学生展示><教师总结>生产关系变化: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小农经济逐步形成,由集体变为个体经营;生产能力的提高促使生产组织形式发生改变,土地制度、产品分配方式等也随之变化,物质生产的丰富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展示图片:货币>问:据材料概括经济发展的表现<学生展示><教师总结>商业发达,货币广泛流通.不同形制的货币既体现了商品经济的繁荣,也反映出这一时期政治上的分裂,经济的发展也必然要求结束分裂,实现统一,这也是战国时期蕴含的历史发展趋势。<展示史料:《史记》>史料临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临菌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一《史记·苏泰列传》问:据材料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学生展示><教师总结>城市繁荣的景象。城市经济的繁荣是这一时期商品经济发展集中体现,商业中心也都集中在各诸侯国的都城。社会变革就像烧水,经济发展就像壶底的火,政治制度就像壶中底层的水,思想文化就如水开后翻滚的水花,春秋战国时期经济领域的巨大进步必然引发政治和思想领域的变革。<展示图片: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各国相继开展的变法运动就是社会大变革的具体反映。生产力的进步从根本上摧毁了奴隶制的统治基础,新兴地主阶级为了获取统治地位主张改革,各诸侯国君迫于战争的环境,为实现富国强兵、巩固统治的目的,支持变法。<展示图片:各国变法的共同原因>在各国变法中,尤以秦国的商映变法最为典型,这是一场改变了秦国的历史,也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变法运动。<展示图表:商鞅变法>请大家结合教材P11,完成表格。商鞅的改革前后进行了两次,在各国变法中历时最长,措施也最全面,也使得秦国较为彻底地废除了奴隶制,较早确立起封建制,为日后秦国的强盛和统一奠定了基础。<展示史料:《汉书》>史料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棟: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汉书·食货志》问:依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的意义。<学生展示><教师总结>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为彻底的一次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中国奠定了基础。它顺应历史潮流,推动了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的发展。虽然商鞅的个人结局十分悲惨,但“商鞅虽死,秦法未败”,其功绩足以彪炳史册,其勇于改革的精神更值得后人景仰和学习。(诸子百家---大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是深刻而巨烈的,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都在面对巨变的冲击。旧势力日渐衰微,反对变革,力图维护自身特权地位,新势力强势崛起,变法改革,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权力,不同的人面对社会变革自然有不同的观点,反映到思想文化上,就形成各家学派相互争鸣的现象。<展示图片:春秋战国著名学者及其学说>问:根据教材P12第4、5自然段内容,并结合图示,概括百家争鸣的背景,并谈一谈自己的认识。<学生展示>1.经济:春秋战国时期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繁荣提供物质条件。2.政治:社会大变革和各国纷争的局面促成了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3.文化:私学的兴盛造就了-批有知识、身份自由的思想家。4.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国诸侯都想富国强兵,因而礼贤下士。5.现实需要:各国统治者争霸的需要。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教师总结>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繁荣,是这一-时期政治、经济、阶级关系、民族关系等领域变革的反映。各家学派观点互异,也都博大精深,精彩纷呈。儒家是当时的重要学派之一,也是对后世中国乃至世界影响最大最深远的学派,创始人为春秋时期鲁国的孔子至战国时期的孟子和荀子则进一步发展。儒家学说重道德、讲礼制,有担当精神和责任意识。<展示史料:孔、孟、荀>孔子日:“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孟子日:“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8:“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问:概括儒家在治国、社会方面的主张及其特点。<学生展示>治国:孔子主张德治礼治:孟子主张民本仁政:荀子主张仁义王道。社会:以人人道德自觉为基础,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社会。特点:复古到西周式礼乐文明社会。<教师总结>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动荡局面,儒家从道德修身着手,力图以仁爱来教化人心,恢复“亲亲尊尊”的社会秩序,但在分裂战乱的背景下,很难被统治者接纳。<展示史料>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周到等全部构成了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一黄仁宇《中国大历史》间:据材料概括儒家思想对于封建统治的作用并据此分析其特点。<学生展示>作用:构成了官僚集团的行为规范:使封建政府关注百姓的生计。特点:具有民本思想:关注现实,具有服务新兴地主阶级的现实性<教师总结>后世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正统,也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名片,这都足以说明僪学思想中包含着超越时空的优秀特质。因此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批判地继承并发扬光大。与儒家的积极进取不同,道家思想主张逍遥和无为,体现了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春秋时期楚国人,至战国时期的庄子道家思想进一步发展。<展示史料:《道德经》>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小国寡民,..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道德经》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庄子》间: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道家在“治国”上的具体主张,并分析老子的理想社会有何特点?<学生展示><教师总结>治国: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社会:“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特点:复古倒退到原始社会。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儒家学派、道家学派的主张在飞时不为统治者所重视的原因。<学生展示><教师总结>春秋战国时期,争霸、兼并战争不断,儒家学说不适合富国强兵的需要,未回答君主集权问题,必然遭到统治者的冷落。朴素的辩证法是老子思想的精华,构成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但“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的政治主张则带有鲜明的消极避世色彩,反映了面对春秋奴隶制崩溃、战乱不断的社会局面,人们消极、没落的情绪。道家主张“道法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和艺术的创作,对今天的环保意识也有启迪和借鉴。战国时期的法家是新兴势力的集中代表者,他们锐意改革,厉行法治,掀起一股变法的风潮,有利地推动了社会的转型进步。<展示史料:《韩非子》>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君执柄以处势,故令行禁止。柄者,杀生之制也;势者,胜众之资也。以法为本,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夫明王治国之政,使其商工游食之民少而名卑,以寡趣本务而趋末作。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子》问:根据材料概括法家的治国主张,并分析其历史观及特点?<学生展示>治国主张:集权专制、以法治国、重农抑商。历史观:后胜于今,历史是发展、进步的。特点:严刑峻法。<教师总结>法家有关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主张,适应快乐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需要,成为建立封建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但其严刑峻法的特点也有明显的弊端。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的理论武器。百家争鸣构成了中国历史上第--次思想解放的高潮,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思想文化和民族性格。春秋战国作为由奴隶制过渡到封建制的转型期,分裂中孕育着统一、动荡中隐含着希望,变革的大潮必将推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孔子和老子三、孔子和老子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定时期政治和经济的反映。春秋战国时期激烈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必然反应到思想领域中。这-时期学派蜂起,人才辈出,形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发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春秋时期思想领域的代表是儒家的孔子和道家的老子。<展示图示:孔子生平>孔子生于没落的奴隶主贵族之家,自幼好学上进,积极进取。<展示材料>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孔子曾为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而周游列国<展示图示:周游列国图>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是内在的道德规范和要求,即“仁者爱人”,强调人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同时在社会关系中,要与他人和谐相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展示史料一、二《论语》>上述史料反映了孔子的哪些思想主张?<学生答><教师总结>史料一反映了孔子为政以德的治国主张;史料二反映了孔子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展示图片:孔子学生>
上述图片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思想主张?有何意义?<学生答><教师总结>思想:有教无类;意义: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展示图片:六经、论语>据上述图片归纳孔子的文化成就。<学生答><教师总结>孔子一生政途坎坷,在社会动荡、战乱纷争的时代中,他力图恢复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提倡仁爱,强调德治,依靠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的主张,显得很不合时宜。并未被当时的统治者采纳,但他所创立的儒学却成为后世的正统思想,至今深刻的影响着中国和世界,在文化发展史上居功至伟,无愧于世界文化名人之首的地位。<展示史料>史料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道德经》史料二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道德经》上述史料反映了老子的那些思想主张?<学生答><教师总结>史料一反映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治国主张:史料二反映了老子辩证法的思想: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老子思想的核心,由此延伸出对人生的思考是深刻的道家思想。在文学和艺术领域也有重要影响。四、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战国时期社会变革更加剧烈,封建制度逐步确立,新旧势力之间的矛盾和和斗争也更加激烈,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立场上,针对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看法,从而形成各家学派相互争鸣的局面,史称“百家争鸣”。<展示史料一、图一、图二>史料一周简王六年(前580年)时,晋大夫邵至公然与周王室争土地,双方互不相让,竟然到晋国国君那里打官司。——朱绍候等主编《中国古代史》上述史料及图片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哪些现象?战国时期政治的变革、经济的发展,打破了传统的阶级关系和等级提醒体系,私学兴起和士人的活跃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请大家结合教材内容归纳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张。<学生展示><教师总结,展示表格>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不仅推动了当时政治经济以及科技文化的发展,而且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在治国理政、学术研究、艺术创作、性格塑造等方面,都有诸子百家的身影。<展示图示:易中天>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春秋时期,一些大的诸侯国扩张势力,力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确立霸权地位。东方的齐国、北方的晋国、南方的楚国、长江下游的吴国与越国先后建立了霸权。史书将这一时期建立霸权的诸侯国国君统称为“春秋五霸”。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一些诸侯国的卿大夫掌握了实权。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齐国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经过长期纷争,许多中小诸侯国消失了,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7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各国国君纷纷称王,周王室也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国吞并。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春秋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较四周戎狄蛮夷先进而自称为华夏,但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周边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之后,内迁戎狄蛮夷已经逐渐融入华夏族,如楚国就不再被视为蛮夷。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为广“泛的族群。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春秋战国的经济有重大发展。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广泛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农业进步推动社会分工,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战国时,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不少私营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有的富比王侯。战国兼并战争日益剧烈,为了富国强兵,各国努力提高统治效率。在这样的背景下,变法运动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各国通过变法,先后建立了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郡县官僚制国家。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为显著。商鞅变法开始于公元前356年。主要内容有: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推动土地私有制发展;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后来商鞅被杀,但变法措施已深人人心。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孔子和老子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出身于春秋后期鲁国破落贵族家庭。孔子针对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的形势,就伦理和政治重建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套理论。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是“仁”,意为关爱他人,进而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推行“仁政”,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孔子对现实不满,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但也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孔子在教育方面成就显著。他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办学,打破了过去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相传孔子晚年对《诗》《书》《礼》《易》《乐》《春秋》等文献进行整理,后来这些文献成为儒家的经典。他的主要思想和言论记载在由弟子整理成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池签字购销合同
- 宣传册印刷订购合同
- 人才借调三方协议模板
- 股权合伙合同模板示例
- 股东借款合同范本模板示例定制
- 2024旅游包车网简单旅游包车合同范本
- 日用化学产品口水鸡类考核试卷
-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企业战略规划与实施考核试卷
- 朋友宠物寄养合同模板
- 猪场转让协议合同范例
- GB/T 25021-2010轨道检查车
- GB/T 22427.9-2008淀粉及其衍生物酸度测定
- GB/T 20897.4-2019充气艇第4部分:发动机额定功率为15 kW及以上且船长在8 m~24 m之间的艇
- 班会-学霸的炼成
- 临安遗恨-古筝+钢琴五线谱
- 抽象代数复习习题及答案
- 薪酬管理分析报告5篇
- 台海局势之我见课件
- 药学类之药学(中级)题库大全包过题库及参考答案
- 中医师承拜师合同公证书(通用)
- 解剖学 第七章 生殖系统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