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单元研习任务 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1页
第三单元 单元研习任务 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2页
第三单元 单元研习任务 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3页
第三单元 单元研习任务 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4页
第三单元 单元研习任务 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学科语文年级高二年级学期春季课题历史的评说:人物短评写作教科书书名: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20年06月教学目标了解人物短评的概念,结合《屈原列传》学习历史人物短评写作的基本技巧。揣摩《苏武传》中班固对苏武的认识和评价,尝试以班固的视角,写一则人物短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理解史家对人物的认识和评价,掌握人物短评写作的基本技巧。教学难点:结合史时对历史人物进行客观而富有个性化的评价。教学过程课堂导入:在历史撰述中,暗寓褒贬,古已有之。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选自《郑伯克段于鄢》)以“君子曰”点出了考叔孝子行为对郑庄公影响,也是叙述者对“孝”的尊从与肯定,旨在告诉读者“孝”是值得大力提倡的。叙述人再以“诗曰”加以佐证,“君子曰”与“诗曰”完美结合,互为表里。司马迁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全新创造,不拘一格,灵活多样。《屈原列传》一文,篇中夹叙夹议,表达史家观念、史评立场;篇末“太史公曰”抒情色彩浓厚,寄寓着作者复杂的情感,可谓典范。任务一问“道”史迁司马迁创作《史记》往往通过三种方式发表议论,一是篇前序论,即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政治主张,宣泄激情;二是篇后赞论,即“太史公曰”,深化褒贬,突出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对真善美的向往;三是夹叙夹议,在历史现场中反复咏叹,叙中有议、议中有情。《屈原列传》一文中,司马迁是如何评传的呢?问“道”史迁,共解评传评述视角意图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创作缘由司马迁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史公与屈子,实有同心。《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作品风格文约辞微,志洁行廉,为群小所嫉、不容于世。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作家品格不与奸邪同流合污,表明心怀家国、至死不渝的心志和节操。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作家与国家侧面突显屈原在楚国兴衰中的重要价值。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读者/旁观者悲悯、哀叹、仰慕、赞颂,既悲其志,又伤自身,跨越时空与屈原遥相接应,共振共鸣!明确:《屈原列传》一文,司马迁夹叙夹议、寓评于叙、叙中寄情、议中寓情,时时流露出郁郁不平之气和对屈原身世沉浮的叹惋。《史记》中还有不少精彩的篇后赞论,比如:《项羽本纪》评价:千古不刊之论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伍子胥列传》评价:胸中块垒,借他人浇之太史公曰:怨毒之于人甚矣哉!王者尚不能行之于臣下,况同列乎!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义,雪大耻,名垂於后世,悲夫!方子胥窘于江上,道乞食,志岂尝须臾忘郢邪?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白公如不自立为君者,其功谋亦不可胜道者哉!《廉颇蔺相如列传》评价:使贪夫立,懦夫勇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作为人物短评写作,我们也可从中吸收几点基本的写作技巧:(1)贴合人物叙写主要事件,挖掘出个性化的精神品质。(2)叙述、议论、抒情等融为一体,增强评述的感染力。(3)客观褒贬,第一人称融入式或第三人称评价式皆可。(4)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和富有文采的语言,来加以呈现。任务二班固识“武”,其情可鉴1.牧羊边地苦,落日归心绝。苏武纪念馆前,苏武铜像仰望高天,面部轮廓分明,似迎风而立。现场馆方想要在苏武铜像处立一碑石并撰文,以弘扬苏武之气节。请你从班固的《苏武传》中找一找,看看哪些语句最合适?明确:《苏武传》中一以贯之的主线是苏武的守节不屈,无论是利诱,还是威逼,甚至是以友情感化,以亲情晓谕,苏武矢志不渝,持节不失。班固在叙述中呈现了个性化的语言,也描述了苏武的形象特征。(1)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2)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3)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4)武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5)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2.《苏武传》以叙事为主,却“不待论断而叙事之中即见其指”(顾炎武《日知录》)。班固是如何在叙事之中流露出其情感倾向的?明确:作品精于剪裁,善于对比,“两次自杀”“三次劝降”,在叙述中足以见出作者对苏武的敬佩之情和赞扬之意;灵活选取人物典型的语言,借己之口言他人之事,其中自然也蕴含着作者的情感倾向。特别是卫律与李陵的两次劝降,作者借苏武言辞表现对卫律的不齿,行文多用贬抑之语,且以苏武的正气凛然形成鲜明对比。对于李陵,作者寄予了同情,苏武的措辞也并非金刚怒目式的,而是相对委婉柔和。对卫律的不齿,对李陵的同情,对苏武的赞颂,实质上也彰显了班固撰《汉书》所坚持的儒家正统思想观念。文章最后一句“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看似平实记述,实则万般感慨。人生苦短,十九年何其长也!“始”“及”“尽”三字,将叹惋之情溢于言表。卫律劝道“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李陵也劝道“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而苏武信念坚执,令人敬佩!幸而“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苏武有之,作者的欣慰之情显而易见。任务三化隐为显,“我”来代言“苏武纪念馆”公众号拟编辑一期“‘我’来代言”的主题活动,以弘扬苏武光照千秋的执着、万世传唱的精神。请你结合《苏武传》,站在班固的视角,揣摩他的心思,为苏武写一则人物短评,字数200字左右。可以是第一人称介入,也可以第三人称评述,文白皆可。自我介入型:余少时,家父谈及武使匈奴事,每语余当效此心报君上之恩,初不以为意。及长,随军赴大漠绝域,穷览其山川,方体其艰。武处北海,廪食不至,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何其苦也,何其悲也。然人情饥困可忍,冻馁可忍,利刃穿身亦可忍,而兄弟父母渐次遭厄,法令之无常,臣下之寒凉,实不可忍,而皆忍之。盖武以为蒙君禄,愿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亦甘乐之。此心可悯。(见教学用书)人物评价型:古人有云:“十九年间不辱君,论功何独后诸臣。若教倒数凌烟像,也是当时第一人。”若武者,啮雪咽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