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表现性评价案例_第1页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表现性评价案例_第2页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表现性评价案例_第3页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表现性评价案例_第4页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表现性评价案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语文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表现性评价案例胶州市张应小学王月清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表现性评价案例摘要:表现性评价改变了传统教学评价的固定模式,不仅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能够引导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我们语文教师针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应用表现性评价的有效对策,以期发挥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潜能,提高教学效率。关键词:表现性评价;以生为本;发展性近年来,表现性评价这一创新性的教学评价手法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重视和实践。然而,部分语文教师在开展表现性评价时缺乏这一评价方式的科学认识,且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及主体地位,使得表现性评价手法的实际效果有所下降。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教师应加强理论学习,从相关著作中获取经验指导,并在教学中加以探索和实践,提高对表现性评价的应用能力。一、表现性评价的内涵及特点表现性评价最早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强调“做”而不仅仅是“知道”,要求评价须兼顾过程和结果。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学者都对这一评价开展了研究,并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和看法。其中,我国教育学者徐兆洋在其著作《学生发展性评价应知应会》中对表现性评价进行了界定:表现性评价是指让学生通过实际任务来表现学习目标掌握情况的评价方式。这一手法针对学生的实践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开展评价,具有激励性、开放性、综合性等特点。二、目前小学语文教学表现性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一)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展表现性评价需要教师在课前设计表现性任务,编写学生反映的评价规则,并在教学过程中落实评分工作。这不仅花费教师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对财力、空间、时间和设备等教学条件有一定的要求。部分教师减少表现性评价的环节,甚至加大对评价过程的控制。这种做法虽然能提高评价活动的有序性,但是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二)忽视学生的认知能力表现性评价则针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而开展,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语文教师并没有充分认识和掌握班上学生的语文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所设置的表现性评价任务超过小学生所能承受的范法。3、教学重难点:①感悟青海高原这株柳树在逆境中表现出来的神奇和顽强的生命力。②学习作者运用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4、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学生对于青海高原这株柳树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加上我为学生准备的图片、幻灯片,学生学起来比较轻松。再者,学生现在是小学六年级,属于高年级学段,已经具备了自主感悟课文的能力,不过,我还是借助朗读这一手段,辅以读想结合方式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学习。三、案例描述(过程或细节)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知道了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的神奇的外形特点,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它的外形特点,出示图片。片段一师:同学们,这就是那可外形神奇的柳树,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的外形如此神奇,你们想不想知道它的生长经历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了解了解。出示课文段落:我便抑制不住自己的猜测和想象:风从遥远的河川把一粒柳絮卷上高原,随意抛散到这里,那一年恰遇好雨水,它有幸萌发了。风把一团团柳絮抛散到这里,生长出一片幼柳,随之而来的持续的干旱把这一茬柳树苗子全毁了,只有这一株柳树奇迹般地保存了生命。自古以来,人们也许年复一年看到过,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许熬过了持久的干旱却躲不过更为严酷的寒冷,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然而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我依然沉浸在想象的世界里: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师:你想说什么?生一:从“恰逢,有幸”这两个词,我感受到这些柳树苗子必须听天由命,老天爷让它活,它才能活,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这些柳树苗子真是太不幸了。生二:虽然有的柳树苗也发芽了,干旱的灾害又摧毁了他们,而且是“持续的干旱”,要是我一上午不喝水就受不了了,可是这些柳树却要很多天没有水喝,啊,这些柳树实在需要雨露的滋润了。师:出示干旱图片师:是呀,你看既然苗芽都让发了,为什么不让存活呢?哦,你还有补充。生一:这些柳树不仅要遭受干旱,我还知道它们要接受寒冷和冻土的挑战。生二:对呀,我通过查资料知道,冬季长达6个月以上,常年冻土,山地寒漠广布,空气稀薄,最干旱地区年降水不足20毫米,平均气温为-5.8摄氏度—8.6摄氏度,最干旱地区年降水不足20毫米。师:同学们,你们都从不同的方面说明了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的生长所要面对的灾害。那,老师还想让你们看看这样两个句子,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不同。出示课件。干旱和寒冷不宽容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干旱和寒冷不宽容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生:我发现了第二个句子带着“绝,任何”这两个词语。师:你可真是个善于发现的孩子呀!想一想,有什么不同?或者带上这两个词语有什么好处?生一:可以看出,青海高原上的自然条件恶劣生二:在青海高原上要想存活是非常艰辛与困难的生三:可以更好地看出这株柳树的神奇,还有就是它的顽强的生命力。师:说的多好啊!,就在这样的条件下,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不可思议”是什么意思?生一:出乎意料,想不到。生二:让人难以相信,根本不可能。师:同学们,我们再看看第七自然段,你又发现了什么?生一:我发现了四个“多少”,通过反复出现这个词语,让我体会到,这株柳树需要接受很多挑战生二:我能够想象到,下大雪了,其他的生灵被冻死了,只有这株柳树存活着;电闪雷鸣了,一节节的柳树枝子被劈断了,可是这株柳树的主干依然挺立不动。师:出示图片生三:我还想象到,有一些人为了找柴火,将这株柳树的比较粗的树干给砍断了。师:嗯,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是丰富啊!是呀,“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会有一回起死回生。它靠的是什么?生齐说: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一种旺盛的生命力。师:同学们,你们能用朗读把这株柳树的顽强精神给读出来吗?(自己先读课文第七自然段)师:谁来读?生一:读师:不够顽强生二:读师:老师没有感受到这株柳树遭受的重重打击。我们一起来读好不好?生:齐读片段二:我家乡的灞河以柳树名贯古今,历代诗家词人对那里的柳枝柳絮倾洒过多少墨汁和泪水。然而面对青海高原的这一株柳树,我却崇拜到敬畏的境地了。是的,家乡灞河边的柳树确有引我自豪的历史,每每吟诵那些折柳送别的诗篇,都会抹浓一层怀念家园的乡情。然而,家乡水边的柳枝却极易生长,随手折一条柳枝插下去,就发芽,就生长,三两年便成为一株婀娜多姿、风情万种的柳树了;漫天飞扬的柳絮飘落到沙滩上,便急骤冒出一片又一片芦苇一样的柳丛。青海高原上的这一株柳树,为保存生命却要付出怎样难以想像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

师:同学们,四人一小组讨论一下,课文写完第七自然段,若果直接再给出最后一段,似乎也可以呀?为什么作者又用了这么多的笔墨写了第八自然段家乡灞河的柳树呢?讨论,是参与其中。师:我们交流一下。组一:作者是为了让青海高原这株柳树的形象更深刻,让课文更全面。组二:家乡灞河的柳树极易生长,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却要经过艰苦的努力才能存活,二者对比鲜明。组三:不同的生长环境造就了不同的生长经历,更加突出青海高原这株柳树的神奇。组四:我们喜欢青海高原的这株柳树,它告诉我们,唯有抗争与拼搏才能造就完美经历师:同学们,你们的主见很鲜明,这就是作家的高明之处。老师给你们总结一下,在这里,作者运用了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通过家乡灞河的柳树对比、衬托出青海高原这株柳树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它的生长环境不好,可是它却不屈不挠,勇敢生长,给人以强大的感召力。以后在写作文时,你们也可以学习,运用这种写作手法。例如:为了凸显一种爱心美德,你可以先写一些公交车上小姑娘为老奶奶让座的人,再写一个反面人物,一个小青年看到有高血压的老人无动于衷,来衬托出小姑娘的爱心品德;再比如写一个残疾人自强不息,勇敢生活,期间加入一个游手好闲的人的塑造,对比、衬托出那个残疾人的伟大。师:同学们,老师最近听了一首歌,我想和大家一起来听听,它的歌词特别吸引我。播放歌曲《怒放的生命》,会唱的一起唱。怒放的生命_汪峰在线试听正版歌曲免费下载_百度音乐怒放的生命歌手:汪峰专辑:《怒放的生命》下载歌曲怒放的生命演唱:汪峰曾经多少次跌倒在路上曾经多少次折断过翅膀如今我已不再感到彷徨我想超越这平凡的生活

我想要怒放的生命就象飞翔在辽阔天空就象穿行在无边的旷野拥有挣脱一切的力量

师:听完歌,你们有什么想说的?生一:这株柳树想得到一种生命的怒放。生二:这株柳树想超越自己生长的环境。生三:这株柳树是一种对生命的渴望,而生活在岸边的柳树体会不到的。片段三: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也没有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命环境抗争,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发展起来壮大起来,终于造成了高原上的一方壮丽的风景。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荫。师:是呀!难怪作者在最后一段发出如此感慨,齐读最后一段。生:齐读师:你们有什么要说的?生一:面对艰难和挫折,不应该抱怨命运,而应该努力克服。生二:只要有一线希望就不能放弃,因为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生三:只要有毅力和韧劲,再难的道路也阻挡不了前行的步伐。师:同学们,其实最后一段不只是写这株柳树,也在写人,象征着那些在恶劣的环境中,不被困难吓倒,与命运抗争,坚强不屈的人。来,再让我们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课文最后一段,表达出对这株柳树的敬佩之情。出示课件:四、案例反思(案例诠释)针对第二课时,案例设计中我把教学重点定为通过对文本的读、思、议、悟,体会作者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火花,体会这棵高原柳树的神奇和顽强的生命力。神奇在它生长经历,面对那样恶劣的环境和自然灾害,它却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神奇在成长过程中透出的那种超出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神奇它与家乡灞河柳树的对比,让学生看到一个顽强的柳树,给人以无限的启迪。不足:为了追求课的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课堂容量偏大,整节课有赶的现象。尽管如此最后一段没能落实到位。而且有些地方学生说得也不够充分。另外在深入地与文本对话的同时,如果能兼顾一下作者的体验,让孩子们不仅能走进这株柳树的内心,更能走进作者的内心,与作者产生共鸣,相信这节课会更厚重。五、案例扩展本课的其中的一个目的是“表现性评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课堂中尊重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发挥他们的积极主动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互相碰撞思维的火花。那么,“表现性评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就应该听到学生朗朗的读书声,看到学生热火朝天的讨论声,接受学生意想不到的质疑。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活跃起来,不至于让我们固定在一个牢笼中。当然,教师也不是放任自流,袖手旁观,应该尽职尽责的发挥好导演的作用,及时纠正问题,引导“演员演好戏”。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就应该做到这些,加强锻炼。为以后“表现性评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的实施打好基础。六、结语:表现性评价能够对小学生真实学习情况进行诊断和考量,促进他们在语文科学的学习中发散思维,探索多种问题的解决途径。但同时,表现性评价比较费时费力,且容易受评价者的主观因素影响。教师应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