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操作活动组织的教学分析_第1页
小学数学操作活动组织的教学分析_第2页
小学数学操作活动组织的教学分析_第3页
小学数学操作活动组织的教学分析_第4页
小学数学操作活动组织的教学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数学这门学科对于学生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也是最为基础的一门学科。所以教师应该重视课程的设计以及相关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所产生的重要作用,并且根据学生实际学习的成果反馈进行教学的灵活调整。而操作活动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在课堂的融合中具有非常明显的效果,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让学生在有效的教学活动组织中实现个人能力的发展。对此,本文就小学数学操作活动进行研究,从而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操作活动组织教学方法的重要性数学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其逻辑性、抽象性的学科特点,使得学生的学习难度较大,效率不高。而操作活动是小学数学教师经常用到的教学方法,在数学课堂上对知识点的教学开展实践操作的活动,可以加深学生对抽象数学理论的理解,而且能使课堂具有开放性,让教学更有趣味性。教师应该对数学操作活动进行认真研究,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对操作活动的组织进行优化,以帮助学生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操作活动组织教学作为小学阶段数学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数学操作活动,将复杂、深奥的知识点通过活动的形式进行分解、展开,可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促进学生观察、思考能力的提升。在课堂上,小学生很容易分散自己的注意力,所以教师选择一些合适的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操作活动的组织能够让学生快速地将自己的兴趣点转移到课堂上,并且能够跟着教师的教学节奏进行学习和更加深入的探究。数学操作活动在课堂上的设计与应用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帮助。更为重要的是,有些操作活动单靠学生一个人的力量无法完成,所以在课堂上仍然需要教师进行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完成某些操作的任务,这样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合作能力的提升都是有很大帮助的。二、开展小学数学操作活动组织的有效教学策略在课堂上,通过有效的操作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能够让学生的个人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也能够有效集中。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给学生创造更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以实践探究的方式学习到更加清晰的数学知识,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通过实践获取的知识能够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也有助于学生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实现个人能力的有效发展。在长期的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中,笔者认为以下几种方法值得各位教师参考借鉴,并结合学生的实际表现进行灵活的调整。(一)通过数学操作活动提高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不完善,他们对于知识的理解能力较弱。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规律,找到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还要针对学生是否能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考核。数学操作活动对学生来说能够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能够在操作活动中领悟数学知识,并在生活中熟练地使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和核心素养,从而加强对数学的学习信心。[1]例如,教师在进行《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教学时,为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教师不能直接将知识一股脑地对学生进行讲解,而是可以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领悟知识。例如,教师可以拿出一个三角板让学生观察,并且提问学生:“我们对三角形的内角和可以进行怎样的观察?”教师引导学生,可以利用量角器分别对三角板的三个角进行测量,学生听到后立刻有了学习的兴趣,主动使用量角器进行测量。学生测量第一个角是60°,测量第二个角是30°,最后一个角通过测量发现是90°。通过对三个角进行相加,学生得出内角和是60°+30°+90°=180°,这时学生发现180°刚好是平角的度数,因而简单猜测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为了证明自己的猜测正确,学生又开始对其他的三角形进行测量,并且计算内角和,通过多次的测量和计算,最终证明自己的猜测是正确的。由此,学生透彻理解了数学理论的运用。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能够提高学习数学的体验感和参与感,对知识的记忆更长久,也促进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二)通过数学操作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合作是每一个学生都需要拥有的能力,无论是在当前的学习阶段还是未来与人相处和交流的过程中,都需要和其他人团结合作完成某些任务,这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基本的交流形式。在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各项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尤为重要。数学课堂上,教师利用操作活动让学生自行组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教师布置的操作活动,在活动中既可以让学生获得数学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感受到合作的乐趣,体验合作的重要性。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针对所教学的内容进行创新,通过组织教学操作活动,让学生获得数学知识。[2]例如,在《长方形与正方形》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组队,开展小组合作教学法不仅能帮助学生梳理数学知识,也能达到培养合作意识的目的。教师可以让学生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张进行对折,小组内进行交流获得数学结论。学生经过讨论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对边相等,并且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的四个边都相等。此时,教师可以适当进行引导,长方形的两个边分别是3和4,求长方形周长。学生根据合作讨论出来的结论计算得出长方形周长为3+3+4+4=14。学生通过分组合作进行操作活动,便于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并增加自己对知识的运用熟练度。教师应该注意,选择教学内容进行合作交流必须要能够准确地分析学生的学习成长需求,要尽可能地选择可操作性强、可深入研究的内容,以便让学生深入进行思考,在相互的帮助下形成更加深刻的交流意识。(三)通过对学生加以引导提升学生操作效率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之所以会感觉到枯燥乏味,主要是因为教师没有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也没有能真正地让学生发挥出自己的积极主动性。大部分情况下,是教师依据教材的内容照本宣科,而学生选择的学习方法也都是机械化的记忆。为了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将学生置于课堂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教师要成为课堂的引导者。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个人在课堂上给出的表情、动作、眼神等反馈进行仔细观察,以此来分析学生的学习状态。而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能够学会自主学习,而教师也会根据学生的薄弱点制定操作活动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活动获得数学知识,不仅能提高自主思考能力,而且也是对自己能力的肯定,可以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有信心提高自己的数学学科素养和能力,提高自己的数学成绩。例如,在《年、月、日》的教学中,教师组织一个“日历制作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完成数学学习。教师可以对学生加以引导,例如,恰当的时候提问学生一个月有多少天?哪个月有31天,哪个月有30天,哪个月有28或者29天?引发学生思考,并提示阅读、思考课本上的知识,鼓励学生自己探究找到正确答案。一段时间后,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和教师的引导可以进行总结:“一月、三月、五月、七月,八月,十月、十二月这几个月份每个月都有31天,在平年时二月有28天,闰年时二月有29天,其他月份都是30天。”如此,教师负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得到了培养;同时,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不断加深,数学素养自然也得到有效提升。而课堂上选择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个人的实际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课堂上进行深入的研究,也能加强学生的知识实践运用能力,从而加强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并让数学真正地为学生的生活服务。(四)通过操作活动建立数学知识的起始概念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其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些简单的数,有的学生甚至能数出几十或几百以上的数,但对于这些数的具体概念却是模糊不清的,不能进行具体的数量分析和综合认识,也不能掌握计数的规律。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操作活动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对数学知识的起始概念,从而为学生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11~20数的认识》这一数学内容时,就可以通过操作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首先,教师可以布置下列任务:让学生取出11根小棒,并提出问题:你要怎样将11根小棒摆放在桌面上,才能让别人一眼就看出你摆了11根小棒呢?这时候学生就会对小棒进行操作,有的学生将11根小棒整整齐齐地排成一大排,而有的学生将11根小棒随意地分成了两份。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摆放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学生发现并一致认为10根一堆、另外1根一堆是最好的方法。最后,教师再让学生将10根小棒捆在一起,表示一个“十”。这样将操作活动与计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就能让学生认识新的计数单位,提升数的学习效果。又如,针对《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一知识点进行教学时,由于其既是10以内加法的一种延伸,又可以帮助学生奠定多位数加法教学的理论基础,是教学中的重难点。因此,教师在进行这一内容的讲解时,就可以充分地利用小棒来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下面就以8+5=13这一例子来帮助学生进行理解。首先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下列问题:8根小棒要和几根小棒一起,才能凑满10根小棒?另外2根小棒应从哪里来?5根小棒要和几根小棒一起,才能凑满10根小棒?另外5根小棒应从哪里来?现在要你摆出15根小棒,要求一眼就能看出有多少个,你认为应该怎样摆呢?具体有多少种摆法呢?以上这些摆法中有没有什么共同特点?通过上述的操作活动与思考,学生就能在大脑中形成这样一种认识,即“从()里拿出(),与()凑成十,再加上余下的()得()”。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强化了学生对于凑十这一思想的认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最后,教师再通过反复的训练,就可以让学生比较容易地理解掌握20以内的进位加法,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水平。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使用操作活动的教学模式可以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学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