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江苏省淮宿七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2-2023学年江苏省淮宿七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2-2023学年江苏省淮宿七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2-2023学年江苏省淮宿七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2-2023学年江苏省淮宿七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江苏省淮宿七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它是华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文学意境论早在刘勰《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中已见端倪,盛唐之后开始全面形成。相传王昌龄作的《诗格》中,甚至直接使用了“意境”这个概念。但他当时的意思,只是诗境三境中的一境: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共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这段话从诗歌创作的角度,分析了意境创造的三个层次。认为要写好“物境”,必须心身入境,对泉石云峰那种“极丽绝秀”的神韵有了透彻了解之后,才能逼真地表现出来;描写“情境”需要作者设身处地地体验人生的娱乐愁怒,有了这种情怀,才能驰骋想象,把握情感,深刻地把它表现出来;对于“意境”,作家必须发自肺腑,得自心源,这样的意境才能真切感人。他还探讨了意与景的关系,提出“诗一向言意,则不清及无味;一向言景,亦无味;事须景与意相兼始好”。这些都是前无古人的深刻见解。王昌龄之后,诗僧皎然又把意境的研究推进了一步,提出了诸如“缘境不尽曰情”、“文外之旨”“取境”等重要命题,全面发展了意境论。中唐以后,刘禹锡提出了“境生于象外”的观点,晚唐司空图对此加以生发,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和“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等观点,进一步扩大了意境研究的领域。至此,意境论的基本内容和理论构架已经确立。总的来说,它有两大因素、一个空间,即情与景两大因素和审美想象的空间。这就是所谓“境”。此后,意境论逐渐成了我国诗学、画论、书论的中心范畴,历代都有学者文人对它作补充、发挥,清末王国维是意境论的集大成者。可是,由于意境概念历经了千余年的沿革变化,更由于南宋以后意境与境界概念的混用,其内容更为丰富复杂。有人统计它几乎有四大类十种以上的涵义和界说。主要是“情景交融”说,“典型形象”说,“想象联想”说和“情感气氛”说。意境成了一个无所不包的综合性概念。理论发展的教训告诉我们,当一个概念被引申得无所不包时,也就失去了理论意义。所以,我们主张以意境创立时的基本意义为准,来界定意境概念的内涵,让意境作为一个表意单纯的概念进入现代文艺学,而把此外的诸多含意,让给更为宽泛的概念“境界”去承担,从而区分“意境”与“境界”的不同。这样,我们才能对意境作出适当的界说:意境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相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摘编自《文学理论教程:意境的形成与界定》)材料二: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意境创造就是把二者结合起来的艺术。由于它直接关系着意境的生成,所以古人在这方而研究得十分深透。南宋范晞文在《对床夜语》中说:“情景相融而莫分也。”清人王夫之论述得更为精要。他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又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他们揭示了情景交融的两种主要表现方式。如果把居于二者之中的也算作一类,那么,我们就有了三种情景交融的不同类型:第一是景中藏情式。在这一类意境创造中,作家藏情于景,一切都通过逼真的画面来表达,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往往更显得情深意浓。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全是对客观景物的具体描写,字面上一点也没有透露出对友人的态度。但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伫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第二是情中见景式。这种意境的创造方式,往往是直抒胸臆。有时不用写景,但景却历历如现。李白的《月下独酌》《行路难》,陆游的《示儿》等名篇,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创造了意境。第三种是情景并茂式。这一类是以上两种方式的综合型,抒情与写景在这里达到了浑然一体的程度。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欢畅明快,一气流贯:先是诗人为收复蓟北的消息激动得老泪纵横,接着见老妻都消失了愁容,才觉自己激动过分而失态了。于是漫卷诗书欢喜若狂,实际上又失态了。但诗人于狂欢之中放歌纵酒,手舞足蹈,畅想回家的路线,浑然不知自己已像一个天真烂漫的儿童。诗中处处情态毕现,情景并茂,自然天成。(摘编自《文学意境的特征之情景交融》)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中的概念,王昌龄在《诗格》中直接使用了这个概念,标志着文学意境论的全面形成。B.刘勰、钟嵘、王昌龄、诗僧皎然、刘禹锡、司空图等人的不断拓展和生发,使意境论确立了基本内容和理论框架。C.意境的概念由于历经千余年的沿革变化,内容变得丰富而复杂,有人统计它几乎有四大类十种以上的涵义和界说。D.王昌龄探讨了意与景的关系,认为一味写景和一味言情都“无味”,只有景和情融合在一起才“得其真矣”。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认为“意境”和“境界”是有区别的,“境界”比“意境”的概念内涵更为宽泛,也承担了更多的含意。B.意境论在古代逐新成了诗学、画论、书论的中心范畴,历代的学者文人都对它作补充、发挥,其中王国维是集大成者。C.材料二介绍了情景交融的类型:景中藏情、情中见景和情景并茂。用这三种在意境创造方式、都可以写出上乘的作品。D.南宋范晞文和清人王夫子的论述都认为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方式,而且好的诗人还能够做到“景中生情,情中含景”。3.下列选项,属于“情中见景式”的一项是()A.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 B.朱自清的《荷塘月色》C.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D.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4.如何理解晚唐司空图提出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5.根据材料二内容,谈谈杜甫的《漫兴(其七)》“糝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属于哪种意境创造类型?并进行具体分析。〖答案〗1.D2.B3.C4.第一个“象”和“景”指诗歌作品中直接描写的物象和景象,后一个“象”和“景”则是指由此引发的读者多方面联想所营造出的新的意象和意境,新的审美想象空间。司空图的观点进一步扩大了意境研究的领域,有助于意境论的基本内容和理论构架的确立。5.这首诗属于景中藏情式。全诗都在写景,春色如画:杨花撒满小径,荷叶点缀小溪,竹笋暗生,小水鸭傍母而眠。景色和画面中虽无一处涉及情字,但景中藏情,融融春意扑面袭来,充分表达了诗人热爱春天的喜悦心情和闲适自得之意。〖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王昌龄在《诗格》中直接使用了这个概念,标志着文学意境论的全面形成”错误,原文说“相传王昌龄作的《诗格》中,甚至直接使用了‘意境’这个概念。但他当时的意思,只是诗境三境中的一境”,由此可知,王昌龄直接使用的概念并不是我国古典文论中提到的“意境”概念,也不能标志着文学意境论的全面形成,选项与原文表意不符。B.“拓展和生发”错误,原文说“文学意境论早在刘勰《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中已见端倪”,文学意境论在刘勰《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中只是“已见端倪”,而不是“拓展和生发”。C.“意境的概念由于历经千余年的沿革变化,内容变得丰富而复杂”错误,原文是“由于意境概念历经了千余年的沿革变化,更由于南宋以后意境与境界概念的混用,其内容更为丰富复杂”,所以“历经千余年的沿革变化”不是“内容变得丰富而复杂”的全部原因。故选D。【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历代的学者文人都对它作补充、发挥”错误,范围扩大。原文是“历代都有学者文人对它作补充、发挥”,不是历代的学者文人都对它作补充、发挥。故选B。【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A.《沁园春·长沙》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属于情景并茂式。B.《荷塘月色》借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绘,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属于景中藏情式。C.《登幽州台歌》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属于情中见景式。D.《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写景,描绘了万里长江及其壮美的景象。下阕怀古,追忆了功业非凡的英俊豪杰,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羡慕古代英杰、感慨自己未能建立功业的思想感情,属于情景并茂式。故选C。【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意,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材料一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共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晚唐司空图提出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中,第一个“象”和“景”指诗歌作品中最浅层次的直接描写的物象和景象。“描写‘情境’需要作者设身处地地体验人生的娱乐愁怒,有了这种情怀,才能驰骋想象,把握情感,深刻地把它表现出来”“意境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相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后一个“象”和“景”则是指由此引发的读者多方面联想所营造出的新的意象和意境,新的审美想象空间。“晚唐司空图对此加以生发,提出了……,进一步扩大了意境研究的领域。至此,意境论的基本内容和理论构架已经确立”,司空图的观点进一步扩大了意境研究的领域,有助于意境论的基本内容和理论构架的确立。【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首先分析杜甫的《漫兴(其七)》: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景中状物,而景物相间相融,各得其妙。诗中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初夏风景图:漫天飞舞的杨花撒落在小径上,好象铺上了一层白毡;而溪水中片片青绿的荷叶点染其间,又好象层叠在水面上的圆圆青钱。诗人掉转目光,忽然发现:那一只只幼雉隐伏在竹丛笋根旁边,真不易为人所见。那岸边沙滩上,小凫雏们亲昵地偎依在母凫身边安然入睡。全诗都在写景,春色如画。景色和画面中虽无一处涉及情字,但景中藏情,融融春意扑面袭来,前两句明写杨花、青荷,已寓林间溪边之意,后两句则摹写雉子、凫雏,但也俱在林中沙上。前后关照,互相映衬,于散漫中浑成一体。这首诗充分表达了诗人热爱春天的喜悦心情和闲适自得之意。结合材料二“第一是景中藏情式。在这一类意境创造中,作家藏情于景,一切都通过逼真的画面来表达,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往往更显得情深意浓”等相关表述,这首诗属于景中藏情式。(二)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砸缸的人申平哐啷!一声响亮,那口大缸便被砸破了。缸里流出来的,不仅是水,还有千古流传的故事。砸缸少年一举成名。多少年以后,那位少年已进入老年。在当年被称为西京的洛阳城里,在一处简陋的宅院前,他,又站在了一口缸前。这是一口被金纸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大缸,是他的老管家背着他,同意人家安放在这里的。安放者什么也没说,只留下一张“门状(名片)”就走了。“门状”上的字也很简单:翰林学士王拱辰。王拱辰,他当然知道。这人在仁宗皇帝时代和自己先后中进士,并因在殿试时勇敢说出考试题目他以前曾经做过,被赐“诚信状元”称号。后来曾出使契丹,以学识阻止战争。在神宗皇帝时代,他也和自己一样,因反对变法,受到王安石的排挤。上午,王拱辰登门拜访,老管家也曾通报。那时候,他在地下室里正文思泉涌。听到王拱辰的名字,他犹豫了一下,但还是拒见了。一是他的确没工夫,二是他早就知道,现在的王拱辰已经不是过去的王拱辰了。听说他在洛阳最繁华的地段,一直在修建一座豪宅,光中堂就有三层楼高,巍峨壮丽。不怪人说“王家钻天,司马入地”。现在,司马光绕着那口大缸,驴拉磨一样转了几圈,又伸手去撕被金纸包得紧紧的缸口。但是那金纸很厚,还在缸沿儿上箍了一道铜丝,把金纸绷得鼓面一样紧,人手根本抓不住。推一推,重如泰山,敲一敲,闷闷地没有声响。这缸里到底装的是什么呢?你去,给我找一块石头来!或者,是一把锤子。他转头对老管家下达了命令。但是老管家却没有动,他嗫喏了半天,终于鼓足勇气说:君实秀才,人家好心好意给你送来口风水缸,你要砸……不好吧?不好?有什么不好?他鼓起眼睛问老管家。这个是聚财的,老管家说,你看咱家,也太穷了吧。夫人有病,都没钱抓药了。人穷不能志短、乱收东西,非君子之德也!再说,我也得知道这缸里装的是啥呀!人家说了,十日后方可打开,否则就不灵验了。以下几天,司马光的生活完全被门外那口大缸打乱了。以前他总是一更睡,五更起,直接到他那间地下室里去编修《资治通鉴》,可以说是心无旁骛。但是现在,那口缸却不断在他眼前是来晃去。送缸人的用意,缸的内容,都开始让他分心。而且,自从这口缸安放到他家门口以后,前来拜访他的人不知为什么络绎不绝。后来他接到京城一位朋友的密札,才知道自从哲宗皇帝继位之后,便由最信任他的高太后辅佐朝政,人们疯传,他即将奉旨进京去当宰相了。怪不得……五天以后,夫人不幸去世。也不知道一下子从哪里冒出来那么多人前来吊唁,而且人人都不空手。悲伤之中的司马光让老管家把所有的礼品财物都登记造册,一点不动,然后他悄悄把自己家里仅有的五亩地典当了,开始为夫人准备后事。出殡那天,路两边人山人海,有人竟然喊出了“司马相公”的口号来。司马光分明感觉到,正有一口无形的大缸,铺天盖地向他的头上扣过来。这口缸比王拱辰放在他家门口那口缸还要神秘,还要危险。这两口缸最后叠加在一起,悬在他的头上,直搞得满腹经纶的他六神无主,坐卧不安。他知道,他必须马上砸缸了。但是全家上下没有一个人支持配合他。他想在院子里找个铁器,或者找一块石头,根本就找不到。老管家,还有他的养子司马康,早已带人坚壁清野了。砸个缸,居然这么难,不然……不行!这缸非砸不可。否则,我这一世英名,就要毁于一旦了。凌晨,天刚微亮,官道上就有一个老者走走停停,寻寻觅觅。最后,他怀抱一块石头,一步步走回自家门前,他气喘喘地把石头举起来,对着那口大缸用力砸去。砰!第一下,竟然没有砸破。石头反弹,险些砸到他。啊,这缸难道真是铁缸?管他!再砸!哐啷,缸破了……天亮了,许多人聚在司马宅前看热闹。但见那口大缸里流出来的,果然是黄白细软之物。残缺的缸上还摆着一份礼单,写着一行大字:司马只要清白,钱财自来认领。文本二: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中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之,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摘自《宋史》)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三段以电影蒙太奇的手法跨越时间将今昔链接起来,引出了主要人物“司马光”和核心事件“砸缸”。B.背着司马光接收大缸,还说砸缸会破坏风水以阻止他砸缸,相对于司马光,管家是个更懂得官场规则的人。C.缸留在家里的几天,司马光难以像往常一样静心编修史书,他预感到缸是复杂状况出现的先兆,会给他带麻烦。D.两次砸缸,都是世间佳话,展现了同一人物不同角度的性格形象,少年司马光机智果敢,老年司马光清廉坚定。7.关于文本一中的王拱辰这一人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送一口“被金纸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大缸”,而且只留下名帖什么也不说,王拱辰初次出现就带有神秘色彩。B.中进士、殿试、出使,王拱辰这些经历让人敬佩,包括和司马光一样被排挤,都为这口大缸出现铺垫了背景。C.交代王拱辰在洛阳最繁华的地段修建豪宅,和前面写他光辉的履历形成了巨大反差,推动了情节向前发展。D.结尾彰显了主题,照应了前文司马光让管家把礼品登记造册的情节,将王拱辰陷害司马光的险恶用心推至幕前。8.请结合作品分析,文本一中“缸”的深层含义。9.同样写了“砸缸”,主要人物同样具有中国传统美德,文本一为小说,文本二为正史,二者在艺术感染力上有明显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请结合作品加以分析。〖答案〗6.B7.D8.①金钱的诱惑以及内心贪婪的欲望。送来的满缸金银财宝,是为官者随时可能面临的诱惑;管家和家人都有动摇,可见欲望很难克制。

②趋炎附势、逢迎攀附的庸俗风气。人们疯传司马光即将进京升职的消息,络绎不绝地来访,实则是攀附权贵的风气使然。

③未知的威胁和舆论的压力。面对生活中的不明情况,司马光感到惶惑不安。9.①形象上,文本一讲求艺术性和文学性,多种艺术手法塑造的人物形象立体丰满,如既写到司马光坚守节操,也写到他犹疑、纠结;文本二真实客观,以简笔勾勒人物,形象鲜明。

②叙事上,文本一以想象虚构故事,有铺垫伏笔,曲折生动,情节引人;文本二平铺直叙,简约明了。

③语言上,文本一生动传神,如写司马光的心理,贴合人物,入情入理;文本二简洁凝练,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相对于司马光,管家是个更懂得官场规则的人”理解错误。由文中“嗫喏了半天,终于鼓足勇气”“你看咱家,也太穷了吧。夫人有病,都没钱抓药了”等细节可知,管家是个忠于司马氏,一心为主人打算的人,并非出于维护官场规则去做事。故选B。【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次要人物的鉴赏能力。D.“将王拱辰陷害司马光的险恶用心推至幕前”分析有误。由前文交待王拱辰在洛阳最繁华的地段修建巍峨壮丽的豪宅以及“王家钻天”可知,王拱辰送出厚礼是听闻了司马光即将回京任宰相而着意攀附,并非要陷害司马光。另外,“推至幕前”也表述不当,这里仍是以司马光为描写对象,并未对王拱辰做直接描写。故选D。【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形象及其作用的能力。王拱辰送来的这口缸“被金纸包裹得严严实实的”“还在缸沿儿上箍了一道铜丝,把金纸绷得鼓面一样紧”“重如泰山,敲一敲,闷闷地没有声响”,表明里面装了很多东西,很重;后来缸被砸破之后“那口大缸里流出来的,果然是黄白细软之物”。王拱辰送来的满缸金银财宝,是为官者随时可能面临的诱惑。由此可见,这口缸代表的是金钱的诱惑。而面对这口缸,老管家劝他不要砸,“这个是聚财的,老管家说,你看咱家,也太穷了吧。夫人有病,都没钱抓药了”;儿子也不让他砸,“他想在院子里找个铁器,或者找一块石头,根本就找不到。老管家,还有他的养子司马康,早已带人坚壁清野了”,管家和家人都有动摇,可见欲望很难克制。因此这口缸也代表内心贪婪的欲望。再看这口缸的来源,“他接到京城一位朋友的密札,才知道自从哲宗皇帝继位之后,便由最信任他的高太后辅佐朝政,人们疯传,他即将奉旨进京去当宰相了”,原来王拱辰是听到他即将进京升职的消息才送来这口缸,其他的人们也是为了攀附司马光才络绎不绝地来访,实则是攀附权贵的风气使然。可见这口缸代表趋炎附势、逢迎攀附的庸俗风气。而对于司马光来说,这口缸带给他无形的压力,“司马光的生活完全被门外那口大缸打乱了……但是现在,那口缸却不断在他眼前是来晃去。送缸人的用意,缸的内容,都开始让他分心”“而且,自从这口缸安放到他家门口以后,前来拜访他的人不知为什么络绎不绝”“司马光分明感觉到,正有一口无形的大缸,铺天盖地向他的头上扣过来。这口缸比王拱辰放在他家门口那口缸还要神秘,还要危险。这两口缸最后叠加在一起,悬在他的头上,直搞得满腹经纶的他六神无主,坐卧不安”,面对生活中的不明情况,司马光感到惶惑不安。可见这口缸还代表未知的威胁和舆论的压力。【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写作手法及艺术效果的能力。形象塑造上,文本一是小说,因此采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塑造的人物,如写司马光面对送来的缸,内心的狐疑,“这缸里到底装的是什么呢?”;也写了他承受的压力,“司马光的生活完全被门外那口大缸打乱了”“送缸人的用意,缸的内容,都开始让他分心”;同时通过语言和动作描写,塑造了他坚守节操的形象,如语言“人穷不能志短、乱收东西,非君子之德也!”,动作“凌晨,天刚微亮,官道上就有一个老者走走停停,寻寻觅觅。最后,他怀抱一块石头,一步步走回自家门前,他气喘喘地把石头举起来,对着那口大缸用力砸去”。这样写使得人物形象立体丰满,具有艺术性和文学性。而文本二是史料,简单介绍人物的生平事迹,“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中旨”“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以简笔勾勒人物,形象鲜明,显得客观真实。叙事上,文本一以想象虚构故事,由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作者想象虚构了一个二次砸缸,从而塑造司马光的坚守节操的形象。叙事上采取铺垫、伏笔等手法。如开头写王拱辰送来一口大缸,“被金纸包裹得严严实实的”“还在缸沿儿上箍了一道铜丝,把金纸绷得鼓面一样紧”“重如泰山,敲一敲,闷闷地没有声响”,司马光想要砸缸,老管家劝阻“人家好心好意给你送来口风水缸,你要砸……不好吧?”“人家说了,十日后方可打开,否则就不灵验了”,缸没有砸成,里面究竟装了什么?让读者也很想知道;接着写司马光生活的变化,“自从这口缸安放到他家门口以后,前来拜访他的人不知为什么络绎不绝”,更让读者好奇,这口缸究竟有什么神奇的作用?直到接到朋友的密札,读者才恍然大悟。这样的铺垫和伏笔使得情节引人入胜。而文本二叙事很简单,“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中旨”“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之,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平铺直叙,简约明了。语言上,文本一生动传神,如写司马光的心理,“这缸里到底装的是什么呢?”“但是现在,那口缸却不断在他眼前是来晃去。送缸人的用意,缸的内容,都开始让他分心”,贴合人物,入情入理;文本二简洁凝练,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如“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安石,临川人,好读书,善属文。曾巩携其所撰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授淮南判官,调知鄞县。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寻通判舒州。欧阳修荐为谏官,安石以祖母年高辞。仁宗嘉祐五年五月,召王安石为三司度支判官。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辄辞不起,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授之美官,唯患其不就也。及是,为度支判官,闻者莫不喜悦。安石果于自用,于是上“万言书”,大要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微,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愿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万世之变。”上览而置之。英宗治平四年闰三月癸卯,以王安石知江宁府。终英宗之世,安石被召未尝起。韩维、吕公著兄弟更称扬之。神宗在颍邸,维为记室。每讲说见称,辄曰:“此非维之说、维友王安石之说也。”维迁太子庶子,又荐安石自代,帝由是想见其人。及即位,召之。吴奎曰臣尝与安石同领群牧见其护短自用所为迂阔万一用之必紊纲纪帝不听乃有江宁之命。众谓安石必辞,及诏至,即起视事。九月,以王安石为翰林学士。明年,以安石参知政事,举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颁行天下。(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老子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之,弃者取之,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此岂老氏之志乎!(节选自司马光《与王介甫书》)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节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吴奎曰/臣尝与安石同领/群牧见其护短自用/所为迂阔/万一用之/必紊纲纪/帝不听/乃有江宁之命B.吴奎曰/臣尝与安石同领群牧/见其护短/自用所为迂阔/万一用之/必紊纲纪/帝不听/乃有江宁之命C.吴奎曰/臣尝与安石同领/群牧见其护短/自用所为迂阔/万一用之/必紊纲纪/帝不听/乃有江宁之命D.吴奎曰/臣尝与安石同领群牧/见其护短自用/所为迂阔/万一用之/必紊纲纪/帝不听/乃有江宁之命1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修为之延誉(传播)吾与点也(赞成)善刀而藏之(揩拭)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快乐)B.恨不识其面(遗憾)尝为晋君赐矣(恩惠)董之以严刑(督察)度义而后动(正义)C.唯患其不就也(担心)沛公置车骑(放弃)永保无疆之休(福禄)如五六十(至于)D.外周四海(遍及)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放牧)失其所与(结交)不复一一自辨(分辩)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安石喜好读书,才能出众。他曾经得到过曾巩、欧阳修、韩维、吕公著等人的赏识,声名鹊起,最终受到朝廷的重用。B.王安石勇于任事,主张变法。出任三司度支判官,上书万余言,指出国家贫弱根源和解决途径,仁宗没有采纳其主张。C.王安石享有盛名,多次辞官。朝廷多次委以馆阁之职,均固辞不就,人们认为他无意功名,直到神宗即位,他才入朝为官。D.王安石义正辞严,能言善辩。司马光认为他尽更祖宗旧法,而他认为新官的添设,新法的决定、制定、执行都是名正言顺的。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2)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14.从《与王介甫书》来看,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的理由有哪些?〖答案〗10.D11.A12.C13.(1)把粮食借给百姓,百姓加些利息来偿还,使新粮陈谷互相交换,同县的百姓都认为很方便。(2)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这不是与民争利;批驳不正确的言论,排斥巧辩的佞人,这不是拒绝接受他人的规劝。14.①违背老子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②采取的措施完全颠覆祖宗旧法。③使全国上下秩序纷乱,人心不安。〖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吴奎说:“我曾与王安石共事,此人有错不认,刚愎自用,其主张也很迂阔,万一受重用,必然紊乱朝纲。”皇帝不听,于是命王安石任江宁知府。“群牧”官职名,作“领”的宾语,中间不断开,由此排除AC;“见其护短自用”“护短”“自用”作“见”的宾语,不能断开,由此排除B。故选D。【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句意:欧阳修为王安石传播声名/我赞成曾点的观点/把刀擦拭干净收藏起来/喜爱狩猎,就想到用三面不杀,留一面给它们逃生(不要赶尽杀绝),以此为度。B.“义,正义”错误。义,合乎义理。句意:遗憾无缘结识王安石/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C.“如,至于”错误。如,或者。句意:总是担心他不愿接受/刘邦就丢下车辆和随从人马/永远保持无尽的美善/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家。D.“牧,放牧”错误。牧,养。句意:外至四海/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约束/失去了自己所结盟的力量/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故选A。【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直到神宗即位,他才入朝为官”错误。原文“仁宗嘉祐五年五月”“及是,为度支判官,闻者莫不喜悦”,意思是等到他就任度支判官,听闻的人没有不高兴的,可知在宋仁宗时曾入朝为官。故选C【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贷”,借;“俾”,使;“便”,意动用法,认为……方便。(2)“辟”,批驳;“难”,排斥;“不为征利”“不为拒谏”,以“为”为标志的判断句,意思是“这不是与民争利”“这不是拒绝接受他人的规劝”。【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能力。原文“老子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据此可知王安石变法违背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原文“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之,弃者取之”,据此可知王安石变法完全改变祖宗旧法。原文“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此岂老氏之志乎”,据此可知王安石变法带来的弊端,使全国上下秩序纷乱,人心不安。参考译文:王安石,抚州临川人。王安石喜欢读书,擅长写文章。曾巩曾经带他写的文章给欧阳修看,欧阳修为王安石传播声名;他考中了进士第一名,被授予淮南判官之职,后调任鄞县知县。把粮食借给百姓,百姓加些利息来偿还,使新粮陈谷互相交换,同县的百姓都认为很方便。不久,他调任为舒州通判。欧阳修推荐他为谏官,他以祖母年事已高为理由而推辞。仁宗嘉祐五年五月,召王安石担任三司度支判官之职。先前,馆阁的命令多次下发,王安石总是推辞不接受,士大夫们认为他无意于仕途,遗憾无缘结识王安石。朝廷每次想要任命他一个官职,总是担心他不愿接受。等到他就任度支判官,听闻的人没有不高兴的。王安石敢于坚持按自己的意见办事,于是向宋仁宗上“万言书”,大意为:“当今天下的财力一天比一天困乏,风俗一天比一天败坏,弊病在于不知法度,不效法先王的政令。效法先王的政令,在于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希望陛下能够明察朝政中苟且因循的弊端,明文诏令大臣,逐渐采取措施,革除这些弊端以适应当前的世事变化。”宋仁宗读过之后放置在一旁。宋英宗治平四年闰三月二十五日,任命王安石当江宁知府。在英宗继位后的整个期间内,王安石虽经宣召却一直不曾就职。韩维、吕公著兄弟三人于是更加对人称道王安石。神宗在颍王府时,韩维任记室。每当他的谈话得到神宗称赞时,就说:“这不是我的说法,是我朋友王安石说的。”当他升任太子庶子时,又推荐王安石代替自己任记室之职,神宗因此很想见到王安石。等到神宗即位当皇帝,召见王安石。吴奎说:“我曾与王安石共事,此人有错不认,刚愎自用,其主张也很迂阔,万一受重用,必然紊乱朝纲。”皇帝不听,于是命王安石任江宁知府。众人认为王安石必定推辞,等到诏书下来,王安石立即起身上任。九月,召王安石入朝廷任翰林学士。第二年,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各项措施相继出台,总称为新法,颁布施行于全国。(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老子说:“我无为而治,人民就会自我教化;我保持清静的态度,人民就会自我约束;我不干涉百姓,百姓就会财富充足;我没有任何欲望,百姓就会保持淳朴本性。”现今您治理国家,完全改变祖宗的旧法,该放在前面的放在后面,该放在上面的放在下面,该放在右边的放在左边,已成的毁坏之,已废的取用之,使上自朝廷,下到田野,内起京都,外至四海,士人、官吏、兵卒、农夫、工匠、商贾、僧徒、道士,没有一人能够沿袭故典、固守常法,使天下纷繁混乱,无人可以安居,这难道符合老子的意愿吗?(节选自司马光《与王介甫书》)现在君实您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推行新法)侵夺了官吏们的职权,制造了事端,争夺了百姓的财利,拒绝接受不同的意见,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这不是侵夺官吏职权;施行先王的政治主张,以此来兴利除弊,这不是生事扰民;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这不是与民争利;批驳不正确的言论,排斥巧辩的佞人,这不是拒绝接受他人的规劝。(节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两首曲,完成下面小题。窦娥冤(节选)关汉卿【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游园(节选)汤显祖【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15.下列对两首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滚绣球”将悲愤和反抗精神推向高潮,直接指责天地,体现了“字句皆无忌惮”的特点。B.“天地也”一声浩叹,蕴蓄无限感慨:有愤激和委屈,有埋怨和抗争,更有指责和期待。C.《游园》中,杜丽娘因良辰美景空流逝而惊异和惋惜,抒发了对美好青春的礼赞、对幸福生活的向往。D.《游园》中“锦屏人”指幽禁在深闺中的女子,即杜丽娘自指,杜丽娘在想象中把眼光从自己家的深宅大院转向了外面的世界。16.这两首曲在表达情感的手法上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5.C16.①“滚绣球”用对比手法,直接抒情。窦娥指责天地鬼神不分清浊,混淆是非,致使恶人横行,良善衔冤,体现了对封建秩序的怀疑和控诉,富有反抗精神。

②《游园》融情于景,间接抒情。盛开的百花,绚烂的色彩,开启了杜丽娘的心扉,诧异春景如画,感叹春光易逝,哀伤春光寂寞,渴望自由幸福的生活,强烈要求身心解放。〖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抒发了对美好青春的礼赞”错,杜丽娘发现万紫千红与破井断墙相伴,无人欣赏,良辰美景空自流逝,感到惊异和惋惜,抒发了对美好青春被禁锢、被扼杀的叹息,并非“对美好青春的礼赞”。故选C。【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滚绣球》:“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运用对比,铿锵直指现实的不公,坏人得志,好人受欺,这与应有的公理形成鲜明对比。“天地也!”一声浩叹,蕴蓄无限感慨:有愤激和委屈,有埋怨和抗争,更有指责和期待。下一句“只合”“可怎生”是对天地强烈的质问:主宰万物、维持秩序的统治者——本应公正无私地廓清世界,却为何是非不分、曲直不明?“天地也!作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这句指责,对天地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做了深刻颠覆。接下来,悲愤之极的窦娥,便直接指责和痛斥代替上天来行使统治权的“天子”:“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末句“哎,只落得两泪涟涟。”是愤怒致极后的转折,是悲愤到底的叹息。这段曲词直抒胸臆,自然流畅,气势充沛,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游园》此曲描写贵族小姐杜丽娘游览自己家的后花园,发现万紫千红与破井断墙相伴,无人欣赏,良辰美景空自流逝,感到惊异和惋惜,抒发了对美好青春被禁锢、被扼杀的叹息。这段【皂罗袍】既是景语,也是情语。句句写景,又句句融情,人物的感情和景色交织在一起,映衬了杜丽娘的对景自怜的伤感,其内心深处顾影自怜的哀愁在美好春光的感召下喷薄而出。(三)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中“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的选才纳言观点与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似。(2)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为论证的立足点,为下文的“正名”提供推理前提,对保守派的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3)“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登高不但给予贤者更广阔的视野,启迪文人思考的广度与深度,也使得中国古典诗歌中衍生出一类以登临为主题的诗作。这其中有我们刚刚熟悉的《登岳阳楼》中诗人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凭倚窗轩,胸怀家国,不禁涕泪交流的“_________,_________”;也有《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寄寓着作者的理性思考,批判千古以来文人骚客面对金陵山川只知慨叹朝代的兴亡,未能跳出荣辱的小圈子,站不到应有的高度,也就很难从六朝的相继覆灭中引出历史的教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登临诗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都得到大大地丰富。〖答案〗(1)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2)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3)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千古凭高对此⑧.谩嗟荣辱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闲笔”不是游离于叙事主体之外对无关紧要情节的描述,而是叙事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左传》开启的一种独特的文学笔法。从《左传》中大量的细笔、趣笔、奇笔、偶笔的运用上看,“闲笔”已经是春秋时期历史文学的历史转向,标志着一种自然轻松充满趣味的文学笔法的成熟。《左传》叙事往往愈是紧张处,①,以缓解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带来的某些精神压力,()。“闲笔”往往描写的是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事件,②。从结构上说,历史的发展过程总是起伏跌宕的,“闲笔”的加入更能揭示历史的真实,“闲笔”往往是“正笔”的有机构成,没有了“闲笔”,“正笔”也显得呆板僵滞,失去了生命的活力。而从主题上说,“闲笔”常常通过小事件、小情趣显示历史的大主题、大格局。彻底说来,“闲笔”比“正笔”更突显了《左传》在文学史上的思想跨越和艺术进步。“细笔”不细,③,《左传》的眼光是独到的,宏大的历史往往从细微处走来,大历史常常是由一连串小事件构成的。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从而制造一种紧张与悠闲参差错落的美学效果。B.形成的美学效果是紧张与悠闲相结合的。C.这种紧张与悠闲参差错落的美学效果因此而形成。D.会导致紧张与悠闲的美学效果参差错落。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案〗18.A19.①愈使用“闲笔”②却具有叙事结构与主题的双重意义。③“闲笔”不闲〖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左传》使用“闲笔”,以缓解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带来的某些精神压力,与“制造一种紧张与悠闲参差错落的美学效果”是因果关系,B、C的叙述对象是“美学效果”,因此排除B、C。再比较A、D,前者说“从而制造一种紧张与悠闲参差错落的美学效果”,后者说“会导致紧张与悠闲的美学效果参差错落”,前者明确了因果关系,与括号前的句子衔接更紧密。故选A。【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处,语段论述《左传》叙事运用“闲笔”,此处与“愈是紧张处”对应,应填:愈使用“闲笔”。②处,“看似无关紧要”说明实际有重大意义,下文从“结构”“主题”两方面论述,此处在段首,具有总括性,应填:却具有叙事结构与主题的双重意义。③处,末段总结全文,评价《左传》叙事运用“闲笔”的独到之处。与“‘细笔’不细”句式结构一致,应填:“闲笔”不闲。(二)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ChatGPT,由美国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OpenAI开发,它能够通过学习和理解人类的语言来进行对话,还能根据聊天的上下文进行互动,并协助人类完成一系列任务。它是一种全新聊天机器人模型,这款AI语言模型,让撰写邮件、论文、脚本,制定商业提案,创作诗歌、故事,甚至敲代码、检查程序错误都变得①。ChatGPT是如此②,能给大规模体量的学生提供很多个性化学习的机会,但同时教育者、学习者也需要能够正确认识人工智能的作用。ChatGPT给出的〖答案〗是基于固定算法和目前世界已有的观点、数据、信息来生成内容的,本身并不具备真正的独特创造力,例如用AI工具生成唐诗宋词,看起来很厉害,但是却缺少人的“③”。同时,内容生产永远都具有时代性,会随着时代的变化生产新的作品,产生新的时代价值,这是人类智慧的体现。人工智能最重要的是为我们赋能,不能被不合法、不合理地使用,更不能误用或滥用。在形成思维能力、培养价值观、掌握基本技能的阶段,该人做的事情就不应该由人工智能来代替。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2.整合第一段的信息,为“ChatGPT”下定义。〖答案〗20.①易如反掌/轻而易举②多才多艺③灵光乍现/独具匠心/别出心裁21.人工智能最重要的是为我们赋能,不能被误用或滥用,更不能被不合理、不合法地使用。22.ChatGPT是一种由美国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OpenAI开发的,能通过学习和理解人类语言来进行对话,还能根据聊天的上下文进行互动,并协助人类完成一系列任务的全新聊天机器人模型。〖解析〗【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①空,这里是说ChatGPT让撰写邮件、论文、脚本,制定商业提案,创作诗歌、故事,甚至敲代码、检查程序错误都变得容易,可填“易如反掌/轻而易举”。易如反掌/轻而易举:表示很容易办到。第②空,结合“能给大规模体量的学生提供很多个性化学习的机会”可知,这里是形容“ChatGPT”的功能,可采用拟人的修辞,选择成语“多才多艺”。多才多艺: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和本领。第③空,结合前文“ChatGPT给出的〖答案〗是基于固定算法和目前世界已有的观点、数据、信息来生成内容的,本身并不具备真正的独特创造力”可知,用AI工具生成唐诗宋词缺少人的创造性、新意等。可用“灵光乍现”“独具匠心”“别出心裁”等。灵光乍现:灵感突然出现。独具匠心:具有独特的巧妙心思,多指技术或艺术方面有创造性。别出心裁:指另外想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新主意、新办法。【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子的语病主要是语序不当:“不合法、不合理”应为“不合理、不合法”;从逻辑上,应是先说“不能被误用或滥用”再说“不能被不合理、不合法地使用”。【2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下定义的能力。依据“ChatGPT,由美国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OpenAI开发,它能够通过学习和理解人类的语言来进行对话,还能根据聊天的上下文进行互动,并协助人类完成一系列任务。它是一种全新聊天机器人模型”可概括出“ChatGPT”的属概念是“全新聊天机器人模型”,种概念“由美国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OpenAI开发”“能通过学习和理解人类语言来进行对话”“还能根据聊天的上下文进行互动”“并协助人类完成一系列任务”。最后按照“×××是×××(种概念)的×××(属概念)”的形式进行整理即可。四、名著阅读题23.关于《红楼梦》,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红楼梦》第三回,用“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来描写薛宝钗的容貌。B.《红楼梦》三十一回,从回目“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因麒麟伏白首双星”可知本回故事情节涉及的人物是晴雯、宝钗。C.第三十三回宝玉挨打,贾政三次流泪,既有后继无人的悲哀,也有对贾珠早逝的痛心,以及做法得不到支持和理解的委屈。D.《红楼梦》中“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句判词暗示了主人公林黛玉虽然才华出众却终被埋没的悲惨命运。〖答案〗C〖解析〗A.“描写薛宝钗的容貌”错,“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描写的是迎春。B.“晴雯、宝钗”错,故事情节主要是晴雯撕扇和湘云麒麟配对,所以涉及的人物是晴雯和史湘云。D.“主人公林黛玉”错,“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句判词,前半句“玉带林中挂”暗示了林黛玉的结局是在树林中用玉带自缢而死,后半句“金簪雪里埋”暗示了薛宝钗的结局是葬身在下雪天,被大雪掩埋而无人问。故选C。24.《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中,大家做了灯谜。请选出以下灯谜、谜底和出谜人匹配正确的一项()A.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爆竹)王熙凤B.天运人功理不穷,有功无运也难逢。因何镇日纷纷乱,只为阴阳数不同。(日历)迎春C.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风筝)探春D.猴子身轻站树梢(荔枝)湘云〖答案〗C〖解析〗A.谜底:爆竹。古人认为爆竹能驱妖魔、辟凶邪。爆竹是在卷束的丝织品中加入火药制成,故“束帛”本指爆竹。但曹雪芹也用“束帛”形容元妃着绫穿绸的苗条身材。爆竹本身,在发出巨响,如雷般震慑四野令人恐惧战栗之时,却已化作飞灰飘逝。这是预言元妃这位皇帝的“玩物”在“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第十三回)的省亲之后未久,就溘然而逝,于是如雷的气势,慑人的威力也随之灰飞烟灭。贾府失去靠山,更加速其没落的脚步。此谶只适于元妃一人,具有鲜明的个性。B.谜底:算盘。古人认为人的运数由天定,故称“天运”。算盘的珠子由人手指拨动,所以说“人功”。上天的安排和人的主观能力如何搭配,其间道理多种多样、无穷无尽,正如在没有算出“数”之前,谁也不知道算盘子是合是分一样。只有人力而无天运,两个算盘珠之间也就无缘而难相逢。从诗谜看,指算盘之上和梁之下的算珠,因为横梁相隔,所以拔不到一起去,这就是“数不同”。从古人的哲学思想看,世界万物由阴阳二气构成,阴阳变化,导致万物百变化。其中“阴”指地、女子等,“阳”指天、男子等,所以阴阳之间横加隔断就不能好合(即“数不同”)。此谶讲的是迎春结婚一年就被孙绍祖虐待而死的婚姻悲剧是天运所定,非人力可改变!它只适于迎春。C.谜底:风筝。清明时节多东风,最宜放风筝。离家远嫁是探春的归宿。正如《红楼梦》十二曲《分骨肉》中所说“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脂京本》评:“此探春远适之谶也,使此人不远去,将来事败,诸子不至流散也……”,探春的远嫁,实为贾府保留一支血脉,使覆巢之下,勿全无完卵。D.谜底:荔枝。“站”字扣“立”,而“立”字谐音“荔”;树梢,是枝头,合起来,就是水果“荔枝”,更何况,荔枝的样子,像一个毛头猴子呆在树梢上。荔枝谐音“离枝”,脂批点明了“树倒猢狲散”的含义。贾母是贾府的老祖宗,知道贾府就是一颗大树,这颗大树根深叶茂,子孙们在这颗大树下愉快的生活了百年,如今大树已经有了末世之兆,贾府出的多,进的少,连吃饭都顶着头做帽子,没有一点富余。八月十五,尤氏在贾母房里吃饭,因为探春临时在贾母处吃饭,等到尤氏吃饭的时候,主子的饭已经没有了,只能吃下人的饭。贾母给宝玉雀金裘的时候也说了,以后再也不能给你做这个了。贾母已经敏感地意识到贾府早已今不如昔,所以应是贾母。故选C。五、写作25.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莎士比亚说:“与其做愚蠢的聪明人,不如做聪明的愚人。”其实,我们这个时代从不缺聪明人,缺的恰恰是“笨人”。对此,身处这个时代的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答案〗例文:做一个聪明的愚人北宋文学家苏轼有一首《洗儿诗》说道:“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但愿生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苏轼一生因为遭遇了诸多的不顺和厄运,故有此负气之语,但这也给我们以启示,什么是真正的聪明?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聪明?现实中,聪明和愚蠢是相对的。但两者在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真正聪明的人都知道自己的聪明,更知道别人比自己还聪明。每一个聪明的人总能够找到若干比自己聪明的人,把他们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或者学习的榜样。同时,他们也会比一般人更了解自己的愚蠢和缺点错误。因为他们了解自己,所以他们善于反思自己的愚蠢和缺点,并在反思中勇于改变自己的缺点错误和一些他们认为愚蠢的做法。一句话,聪明人能够听取他人意见,并不断反省自己。他们是聪明的愚人。有些人通常只知道自己的聪明,不知道自己的愚蠢,他认为自己是聪明的,更不会承认自己的缺点错误。这些人总能找到至少一个比自己还要愚蠢的人,或者至少在某一方面比自己愚蠢的人,来抬高自己,想方设法使自己高大起来。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总是正确的,所以也就没有改正缺点错误的必要,因此他们总是错上加错,离目标越来越远。他们是愚蠢的聪明人。聪明分大小,愚蠢也一样。聪明的愚人开明大度、不计较个人恩怨得失,埋头苦干,他们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看似吃了亏,是愚笨的,其实,他们属于小愚蠢、大聪明,这类人是国家的顶梁柱;愚蠢的聪明人工于心计、口是心非、阿谀奉承,遇到困难习惯于躲避,爱走捷径,总想着出小力,得大利,最终看似他们得了利,其实他们失去的最多。他们属于小聪明、大糊涂,他们通常都是蛀虫。在现代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过程中,我们更多地需要他们是聪明的愚人而不是愚蠢的聪明人。前北京军区总医院副政委孙茂芳从70年代起开始学雷锋,做好事,几十年如一日。40多年来,他像儿子对待父母一样,先后照顾了18位孤残老人,为其中的8位老人养老送终。他用自己的收入建立家庭助困金,用于帮助残疾人和困难群众,先后资助了11位生活困难的残疾人和32名特困学生,累计捐款已达39万多元。孙茂芳时时刻刻以雷锋精神照亮着社会,以个人名义先后组织成立了100个学雷锋小分队,常年坚持学雷锋活动,被人们亲切地称为“京城雷锋”。有人说孙茂芳傻,但他却认为,老百姓可信可托的“傻子”越多,社会就越和谐,人民就越幸福。孙茂芳愿意当一辈子人民可信可托的“傻子”,他说自己还要带动更多的人去做一个“傻子”,做一个好人。孙茂芳就是这样的聪明的愚人。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法律道德的完善,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去做一个聪明的愚人。也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甚至人类生活的地球,才会变得越来越美好。江苏省淮宿七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它是华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文学意境论早在刘勰《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中已见端倪,盛唐之后开始全面形成。相传王昌龄作的《诗格》中,甚至直接使用了“意境”这个概念。但他当时的意思,只是诗境三境中的一境: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共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这段话从诗歌创作的角度,分析了意境创造的三个层次。认为要写好“物境”,必须心身入境,对泉石云峰那种“极丽绝秀”的神韵有了透彻了解之后,才能逼真地表现出来;描写“情境”需要作者设身处地地体验人生的娱乐愁怒,有了这种情怀,才能驰骋想象,把握情感,深刻地把它表现出来;对于“意境”,作家必须发自肺腑,得自心源,这样的意境才能真切感人。他还探讨了意与景的关系,提出“诗一向言意,则不清及无味;一向言景,亦无味;事须景与意相兼始好”。这些都是前无古人的深刻见解。王昌龄之后,诗僧皎然又把意境的研究推进了一步,提出了诸如“缘境不尽曰情”、“文外之旨”“取境”等重要命题,全面发展了意境论。中唐以后,刘禹锡提出了“境生于象外”的观点,晚唐司空图对此加以生发,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和“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等观点,进一步扩大了意境研究的领域。至此,意境论的基本内容和理论构架已经确立。总的来说,它有两大因素、一个空间,即情与景两大因素和审美想象的空间。这就是所谓“境”。此后,意境论逐渐成了我国诗学、画论、书论的中心范畴,历代都有学者文人对它作补充、发挥,清末王国维是意境论的集大成者。可是,由于意境概念历经了千余年的沿革变化,更由于南宋以后意境与境界概念的混用,其内容更为丰富复杂。有人统计它几乎有四大类十种以上的涵义和界说。主要是“情景交融”说,“典型形象”说,“想象联想”说和“情感气氛”说。意境成了一个无所不包的综合性概念。理论发展的教训告诉我们,当一个概念被引申得无所不包时,也就失去了理论意义。所以,我们主张以意境创立时的基本意义为准,来界定意境概念的内涵,让意境作为一个表意单纯的概念进入现代文艺学,而把此外的诸多含意,让给更为宽泛的概念“境界”去承担,从而区分“意境”与“境界”的不同。这样,我们才能对意境作出适当的界说:意境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相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摘编自《文学理论教程:意境的形成与界定》)材料二: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意境创造就是把二者结合起来的艺术。由于它直接关系着意境的生成,所以古人在这方而研究得十分深透。南宋范晞文在《对床夜语》中说:“情景相融而莫分也。”清人王夫之论述得更为精要。他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又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他们揭示了情景交融的两种主要表现方式。如果把居于二者之中的也算作一类,那么,我们就有了三种情景交融的不同类型:第一是景中藏情式。在这一类意境创造中,作家藏情于景,一切都通过逼真的画面来表达,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往往更显得情深意浓。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全是对客观景物的具体描写,字面上一点也没有透露出对友人的态度。但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伫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第二是情中见景式。这种意境的创造方式,往往是直抒胸臆。有时不用写景,但景却历历如现。李白的《月下独酌》《行路难》,陆游的《示儿》等名篇,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创造了意境。第三种是情景并茂式。这一类是以上两种方式的综合型,抒情与写景在这里达到了浑然一体的程度。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欢畅明快,一气流贯:先是诗人为收复蓟北的消息激动得老泪纵横,接着见老妻都消失了愁容,才觉自己激动过分而失态了。于是漫卷诗书欢喜若狂,实际上又失态了。但诗人于狂欢之中放歌纵酒,手舞足蹈,畅想回家的路线,浑然不知自己已像一个天真烂漫的儿童。诗中处处情态毕现,情景并茂,自然天成。(摘编自《文学意境的特征之情景交融》)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中的概念,王昌龄在《诗格》中直接使用了这个概念,标志着文学意境论的全面形成。B.刘勰、钟嵘、王昌龄、诗僧皎然、刘禹锡、司空图等人的不断拓展和生发,使意境论确立了基本内容和理论框架。C.意境的概念由于历经千余年的沿革变化,内容变得丰富而复杂,有人统计它几乎有四大类十种以上的涵义和界说。D.王昌龄探讨了意与景的关系,认为一味写景和一味言情都“无味”,只有景和情融合在一起才“得其真矣”。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认为“意境”和“境界”是有区别的,“境界”比“意境”的概念内涵更为宽泛,也承担了更多的含意。B.意境论在古代逐新成了诗学、画论、书论的中心范畴,历代的学者文人都对它作补充、发挥,其中王国维是集大成者。C.材料二介绍了情景交融的类型:景中藏情、情中见景和情景并茂。用这三种在意境创造方式、都可以写出上乘的作品。D.南宋范晞文和清人王夫子的论述都认为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方式,而且好的诗人还能够做到“景中生情,情中含景”。3.下列选项,属于“情中见景式”的一项是()A.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 B.朱自清的《荷塘月色》C.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D.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4.如何理解晚唐司空图提出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5.根据材料二内容,谈谈杜甫的《漫兴(其七)》“糝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属于哪种意境创造类型?并进行具体分析。〖答案〗1.D2.B3.C4.第一个“象”和“景”指诗歌作品中直接描写的物象和景象,后一个“象”和“景”则是指由此引发的读者多方面联想所营造出的新的意象和意境,新的审美想象空间。司空图的观点进一步扩大了意境研究的领域,有助于意境论的基本内容和理论构架的确立。5.这首诗属于景中藏情式。全诗都在写景,春色如画:杨花撒满小径,荷叶点缀小溪,竹笋暗生,小水鸭傍母而眠。景色和画面中虽无一处涉及情字,但景中藏情,融融春意扑面袭来,充分表达了诗人热爱春天的喜悦心情和闲适自得之意。〖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王昌龄在《诗格》中直接使用了这个概念,标志着文学意境论的全面形成”错误,原文说“相传王昌龄作的《诗格》中,甚至直接使用了‘意境’这个概念。但他当时的意思,只是诗境三境中的一境”,由此可知,王昌龄直接使用的概念并不是我国古典文论中提到的“意境”概念,也不能标志着文学意境论的全面形成,选项与原文表意不符。B.“拓展和生发”错误,原文说“文学意境论早在刘勰《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中已见端倪”,文学意境论在刘勰《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中只是“已见端倪”,而不是“拓展和生发”。C.“意境的概念由于历经千余年的沿革变化,内容变得丰富而复杂”错误,原文是“由于意境概念历经了千余年的沿革变化,更由于南宋以后意境与境界概念的混用,其内容更为丰富复杂”,所以“历经千余年的沿革变化”不是“内容变得丰富而复杂”的全部原因。故选D。【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历代的学者文人都对它作补充、发挥”错误,范围扩大。原文是“历代都有学者文人对它作补充、发挥”,不是历代的学者文人都对它作补充、发挥。故选B。【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A.《沁园春·长沙》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属于情景并茂式。B.《荷塘月色》借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绘,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属于景中藏情式。C.《登幽州台歌》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属于情中见景式。D.《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写景,描绘了万里长江及其壮美的景象。下阕怀古,追忆了功业非凡的英俊豪杰,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羡慕古代英杰、感慨自己未能建立功业的思想感情,属于情景并茂式。故选C。【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意,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材料一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共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晚唐司空图提出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中,第一个“象”和“景”指诗歌作品中最浅层次的直接描写的物象和景象。“描写‘情境’需要作者设身处地地体验人生的娱乐愁怒,有了这种情怀,才能驰骋想象,把握情感,深刻地把它表现出来”“意境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相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后一个“象”和“景”则是指由此引发的读者多方面联想所营造出的新的意象和意境,新的审美想象空间。“晚唐司空图对此加以生发,提出了……,进一步扩大了意境研究的领域。至此,意境论的基本内容和理论构架已经确立”,司空图的观点进一步扩大了意境研究的领域,有助于意境论的基本内容和理论构架的确立。【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首先分析杜甫的《漫兴(其七)》: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景中状物,而景物相间相融,各得其妙。诗中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初夏风景图:漫天飞舞的杨花撒落在小径上,好象铺上了一层白毡;而溪水中片片青绿的荷叶点染其间,又好象层叠在水面上的圆圆青钱。诗人掉转目光,忽然发现:那一只只幼雉隐伏在竹丛笋根旁边,真不易为人所见。那岸边沙滩上,小凫雏们亲昵地偎依在母凫身边安然入睡。全诗都在写景,春色如画。景色和画面中虽无一处涉及情字,但景中藏情,融融春意扑面袭来,前两句明写杨花、青荷,已寓林间溪边之意,后两句则摹写雉子、凫雏,但也俱在林中沙上。前后关照,互相映衬,于散漫中浑成一体。这首诗充分表达了诗人热爱春天的喜悦心情和闲适自得之意。结合材料二“第一是景中藏情式。在这一类意境创造中,作家藏情于景,一切都通过逼真的画面来表达,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往往更显得情深意浓”等相关表述,这首诗属于景中藏情式。(二)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砸缸的人申平哐啷!一声响亮,那口大缸便被砸破了。缸里流出来的,不仅是水,还有千古流传的故事。砸缸少年一举成名。多少年以后,那位少年已进入老年。在当年被称为西京的洛阳城里,在一处简陋的宅院前,他,又站在了一口缸前。这是一口被金纸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大缸,是他的老管家背着他,同意人家安放在这里的。安放者什么也没说,只留下一张“门状(名片)”就走了。“门状”上的字也很简单:翰林学士王拱辰。王拱辰,他当然知道。这人在仁宗皇帝时代和自己先后中进士,并因在殿试时勇敢说出考试题目他以前曾经做过,被赐“诚信状元”称号。后来曾出使契丹,以学识阻止战争。在神宗皇帝时代,他也和自己一样,因反对变法,受到王安石的排挤。上午,王拱辰登门拜访,老管家也曾通报。那时候,他在地下室里正文思泉涌。听到王拱辰的名字,他犹豫了一下,但还是拒见了。一是他的确没工夫,二是他早就知道,现在的王拱辰已经不是过去的王拱辰了。听说他在洛阳最繁华的地段,一直在修建一座豪宅,光中堂就有三层楼高,巍峨壮丽。不怪人说“王家钻天,司马入地”。现在,司马光绕着那口大缸,驴拉磨一样转了几圈,又伸手去撕被金纸包得紧紧的缸口。但是那金纸很厚,还在缸沿儿上箍了一道铜丝,把金纸绷得鼓面一样紧,人手根本抓不住。推一推,重如泰山,敲一敲,闷闷地没有声响。这缸里到底装的是什么呢?你去,给我找一块石头来!或者,是一把锤子。他转头对老管家下达了命令。但是老管家却没有动,他嗫喏了半天,终于鼓足勇气说:君实秀才,人家好心好意给你送来口风水缸,你要砸……不好吧?不好?有什么不好?他鼓起眼睛问老管家。这个是聚财的,老管家说,你看咱家,也太穷了吧。夫人有病,都没钱抓药了。人穷不能志短、乱收东西,非君子之德也!再说,我也得知道这缸里装的是啥呀!人家说了,十日后方可打开,否则就不灵验了。以下几天,司马光的生活完全被门外那口大缸打乱了。以前他总是一更睡,五更起,直接到他那间地下室里去编修《资治通鉴》,可以说是心无旁骛。但是现在,那口缸却不断在他眼前是来晃去。送缸人的用意,缸的内容,都开始让他分心。而且,自从这口缸安放到他家门口以后,前来拜访他的人不知为什么络绎不绝。后来他接到京城一位朋友的密札,才知道自从哲宗皇帝继位之后,便由最信任他的高太后辅佐朝政,人们疯传,他即将奉旨进京去当宰相了。怪不得……五天以后,夫人不幸去世。也不知道一下子从哪里冒出来那么多人前来吊唁,而且人人都不空手。悲伤之中的司马光让老管家把所有的礼品财物都登记造册,一点不动,然后他悄悄把自己家里仅有的五亩地典当了,开始为夫人准备后事。出殡那天,路两边人山人海,有人竟然喊出了“司马相公”的口号来。司马光分明感觉到,正有一口无形的大缸,铺天盖地向他的头上扣过来。这口缸比王拱辰放在他家门口那口缸还要神秘,还要危险。这两口缸最后叠加在一起,悬在他的头上,直搞得满腹经纶的他六神无主,坐卧不安。他知道,他必须马上砸缸了。但是全家上下没有一个人支持配合他。他想在院子里找个铁器,或者找一块石头,根本就找不到。老管家,还有他的养子司马康,早已带人坚壁清野了。砸个缸,居然这么难,不然……不行!这缸非砸不可。否则,我这一世英名,就要毁于一旦了。凌晨,天刚微亮,官道上就有一个老者走走停停,寻寻觅觅。最后,他怀抱一块石头,一步步走回自家门前,他气喘喘地把石头举起来,对着那口大缸用力砸去。砰!第一下,竟然没有砸破。石头反弹,险些砸到他。啊,这缸难道真是铁缸?管他!再砸!哐啷,缸破了……天亮了,许多人聚在司马宅前看热闹。但见那口大缸里流出来的,果然是黄白细软之物。残缺的缸上还摆着一份礼单,写着一行大字:司马只要清白,钱财自来认领。文本二: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中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之,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摘自《宋史》)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三段以电影蒙太奇的手法跨越时间将今昔链接起来,引出了主要人物“司马光”和核心事件“砸缸”。B.背着司马光接收大缸,还说砸缸会破坏风水以阻止他砸缸,相对于司马光,管家是个更懂得官场规则的人。C.缸留在家里的几天,司马光难以像往常一样静心编修史书,他预感到缸是复杂状况出现的先兆,会给他带麻烦。D.两次砸缸,都是世间佳话,展现了同一人物不同角度的性格形象,少年司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