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玺印文字的历史演变_第1页
中国玺印文字的历史演变_第2页
中国玺印文字的历史演变_第3页
中国玺印文字的历史演变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玺印文字的历史演变一、宝玺的定义玺印,又称“图章”、“印章”,从古至今作为一种征信的实用器物,它伴随着文字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玺”是伴随皇帝这个称谓的出现而形成的。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皇帝的印章称”玺”。唐代御玺的名称曾几度变化,武则天“恶玺字,改为宝,其授命,传国符八玺文并改雕宝字。”唐中宗即位后又改成”玺”字,唐玄宗再度改雕成”宝”字二、玺印的起源玺印源自印模,是利用陶模的制作演变而成的,作为器皿上押印图案之用。西方印章以图形为主,中国印章从押印图案逐渐变成文字制作,以代替陶工签字之用,后发展成为代表征信的信物三、玺印的发展1、产生于商朝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玺印的起源与青铜器的铸造有关。安阳殷墟出土的殷商时期的“殷墟三玺”被许多学者认为是玺印产生在商代的有力左证。从图1-3这三方商代玺印可以看出,第一、二方印带有明显的族徽文字特征,似属于印模性质。第三方印(图3),以田字格分列四字,从印文来看,已经脱离了印模的性质,明显具有钤印封泥的征信作用之性质。李学勤先生考证这四字认为:右方上下二字是阳文,左方上下二字则是阴文,……试将玺面文字读为“孑刂旬抑直”。推想“孑刂”是器主族氏,“旬”是他的私名。“直”可读为“埴”。《淮南子·齐俗》云:“若玺之抑埴,正与之正,倾与之倾”,许慎注:“玺,印也;埴,泥也。印正而封亦正也。”“孑刂旬抑直”的涵义就类似于孑刂旬之玺。……商代晚期确实已有玺印。图1图2图32、春秋战国时期普遍使用当时的政治统治者把玺印作为职权、官位的凭信物,“佩印”、“受相印”都代表着官职地位,可以随身携带,这是它的一个作用。第二个作用是简牍文书往来的封检,将玺印盖压在封泥上,防止他人私自启拆。第三个作用,也是它的原始作用,作为“物勒工名”之用,将玺印钤在器皿制品之上,防诈伪,考其诚。除了上述的实用功能以外,战国时期开始出现具有护佑、祈盼和辟邪之用的吉语印,之后历代盛行。后世的词语、成语、诗文印是它的延伸和发展。3、发展于汉唐印章数量最大的还是姓名印与官职印,同时出现了一些别号印与斋名印。可见,这一阶段的印章还是以实用功能为主。4、宋元闲章渐多5、明清印章文人化随著书画艺术的发展,印章的功能以极快的速度向着“文人情趣”方向发展,以篆刻为艺术,入印文字呈现出古今并收之势,涌现出了大量的诗文词语印。除了仍具有实用功能的姓名印、画印、书印、收藏印与鉴赏印之外,更多的是代表文人思想的格言、警句、诗文等内容。这些作品已不仅仅局限于书画补白之钤印,进而成为独立的篆刻艺术作品而自成一体。四、玺印文字的发展历程汉字的形体从古至今,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的变化:第一阶段是图形化,既象形文字的甲骨文、金文阶段。第二阶段是线条化,既篆书阶段。第三阶段是笔划化,既篆书以后的隶、楷阶段。作为汉字的特殊应用形式,玺印文字包括了上述的所有阶段,尤其以线条化的文字(小篆)居多,时代可从殷商直至现代。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玺印文字受到不同时期社会通行书体的影响,呈现出自身的发展规律,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多姿多彩的形态和丰富的文字艺术魅力。1、战国时期战国时期,各国文字并不统一,各自使用自己国家所习惯使用的古文,文字种类包括:金属器皿、石刻、货币、玺印、封泥、陶文、简牍、缣帛文字等。不同的文字反映在玺印上,使得当时的玺印文字呈现出繁杂的状态。何琳仪先生将战国文字按地区分类,分为五类:燕系文字、秦系文字、齐系文字、晋系文字、楚系文字。篆刻艺术家庄新兴先生也将战国时期的玺印分为如上五大体系。由上可见,燕系玺文仅余马字上部,下部以两横划代替;齐系玺文将上部简略化,但下部不省;晋系玺文下部省为一划;秦系玺文上下均不省。2、秦汉时期秦统一中国后,实行“书同文”制度。为了适应各方面的特殊用字,当时规定了八种字体:大篆(古籀文字)、小篆(通行规范文字)、刻符(专用于符节)、虫书(专用于幡信)、摹印(专用于玺印)、署书(榜书,题宫阙匾额)、殳书(用于兵器)、隶书(便于书写的小篆变体)。汉时,王莽又规定为六种书体:古文、奇字、篆书、左书、缪篆、鸟虫书。作为印章用字的玺文,其风格却与通用文字有很大的不同。我们看入印文字的结体,略显笨拙与粗糙。可能是两个原因造成的:一是受界格的约束,文字的弧线改为方折。秦官印、私印一般都有界格,方印多加田字格,半通印多加日字格,文字嵌于横竖界格之内,以白文居多,界格亦阴线。二是现存的秦印大多为墓葬出土,属于陪葬器物,制作时难免匆匆草就,不求完美。汉玺印白文受隶书影响,笔划线条平直化了,较之秦印更加工整,线条加粗,字体端庄,印面布局匀称饱和,字与字之间自然形成无形的界格,已不再需要田字格来框定。值得一提的是,隶书出现以后,虽然在书写时较之篆书更为便利,但在玺印用字方面,隶书却一直没有取代篆书而成为主导地位,这与隶书的字形结构和笔划特征是有直接关系的。隶书字形呈扁平,横划的“蚕头雁尾”多超出整字的框架,这在印章的布局上也很难安排。而篆书笔划线条可以弯转,随印面布局任意屈伸,填补空白,使得印面整体布局均匀,达到“密不容针”的效果。下面以初汉“皇后之玺”印文四字,说明隶书不宜入印的道理。3、魏晋南北朝在小篆入印的同时,又出现了缪篆、鸟虫篆、迭篆等多种篆体,带给印章许多不同的趣味。。但是,那时的玺印文字略显单薄、纤弱,与秦汉相比缺乏古朴和厚重,被后人视为不如秦汉。由于秦汉时期以工整的篆书入印,其饱满、严谨的风格似乎已经形成了一种标准,后人视秦汉风格为正统,唯秦汉是美,对于魏晋时期玺印文字便多有微词。图中,上为古文,中为小篆,下为隶书。古文的笔划粗细不均,出现了柳叶状,形似楚简;隶书也与汉隶不同,笔划露出方折的特性,向魏碑靠近。在北朝,以楷书书写文稿已经形成风气,在楷书形成的同时,北朝还开启了楷书入印的先河,这就为后世的实用印章打下了基础。4、隋唐宋金隋唐印章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随身佩戴的官吏印改为官署印,置于厅堂,印章的尺寸明显加大了。印面空间变大,产生了将篆隶加以迭曲的线条排列方式,文字多层迭绕,填满印面,称之为“九迭文”。九迭文印风在宋代更为盛行,这种线条迭绕的布局方式,增加了文字的复杂性,直观上更不易辨认。有些文字笔划不合理的增迭,常使得字形偏离了文字的原理,产生谬误。所以后人对九迭文的评价并不太好。与宋同时期的辽金,在使用汉字制印时,也大都采用迭文的方法。隋官印·广纳戌印5、元明清元朝官印蒙文、汉篆并用,也大都仿效前朝宋制,多以迭篆形式出现。元朝民间出现了许多花押,采用魏、楷、行书多种文字,配以图形,简洁、生动,十分活泼。明代官印也有九迭文,也有小篆,形式不一。私印则多采用小篆。清代官印为政治统治的需要,常见满汉两种文字入印,有满文楷书,也有满文篆书。6、清以后民国时期,由于审美的历史惯性,官印、私印大多沿袭清印信制度,使用小篆居多,迭文已遭摒弃。同时,楷书印已开始在一些地方兴起。新中国成立之后,除一些文化机构(如图书馆、博物馆收藏印等)之外,官印制度规定使用楷书,摈弃了不易识别的篆书。印章形制也逐渐由方形向圆形过渡。时至今日,中国官印已都采用楷书圆形章。总结经过长时期历史的演变,人们最终还是承认了篆字的美感不同于其他字体,使之得以保留成为篆刻的主体文字。隋唐以后,玺印中的篆刻艺术异军突起,文人们不再满足于图章在姓名与斋号上的使用,大量的“闲章”开始被人们所青睐,吉语、诗文、名言纷纷入印。由于印文的内涵大大地丰富了,深刻了,入印文字也随之活泼起来。不仅沿袭使用篆体类文字,而且把隶、楷、行书等字体也应用于治印。甲骨文被发现以后,也有把甲骨文吸收进篆刻中的。在辽、金、元、清时期,也有用女真文、契丹文、蒙文、满文等少数民族文字入印的情况,多为回文官印。当然,始终处于主导地位的依然是篆书体的文字,这一点时至今日仍然没有变。特别是明清以来,篆刻艺术入印文字兼收并蓄,甲骨文、古文、籀文、小篆、摹印篆、缪篆、鸟虫篆、楷书、隶书、草书、碑额、镜币、砖瓦字等等,皆可入印。近代的篆刻艺术印文亦如明清,仿古文者众多,从甲骨文到行楷隶篆无所不用,虽然日常通用文字为行书、楷书,且多以简代繁,但印人们的审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