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上海市静安区高三语文二模作文评析:愤怒_第1页
2024届上海市静安区高三语文二模作文评析:愤怒_第2页
2024届上海市静安区高三语文二模作文评析:愤怒_第3页
2024届上海市静安区高三语文二模作文评析:愤怒_第4页
2024届上海市静安区高三语文二模作文评析:愤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作文题】减少愤怒发生的机会并控制愤怒情绪,比充分表达愤怒更好吗?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题意解读】深入分析注重思辨充分表达上海市市西中学陈学政本作文题体现了上海高考作文命题的一贯追求,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注重思辨,充分表达。题目中有几个重要的概念,需要做出界定。“愤怒”,是指因极度不满、或愿望不能达成,行为遭受挫败等而产生的激烈情绪。“减少愤怒发生的机会”,是要从“愤怒”产生的源头上、几率上进行积极的干预。“控制愤怒”,是指对“愤怒”这种激烈的情绪加以限制约束,使之处于可以把控的尺度范围内。“更好”,主观性强但可以从对待愤怒的方式所产生的及时效果、长期效果,是否能解决引发愤怒的根源等角度来比较。建立在一定标准下的比较,才能让“更好”克服主观臆断,令人信服。题目的措辞严谨,分寸感很强。“减少”而非“消除”,“控制”而非“压抑”,“充分表达”而非“过分宣泄”。准确的措辞,体现了命题人的匠心,为我们进一步深入界定概念,提供了充分的空间。“减少”“控制”隐含的语义是愤怒,作为人的一种重要情绪体验,是不可能完全消除的。“充分表达”中的“表达”,并不局限于语言形式,还可能是行动等;“充分”虽然难以量化,但也可以从表达者是否酣畅淋漓,或者愤怒是否被有效化解来评估。需要“减少并控制”的愤怒和“充分表达”的愤怒,是同一种愤怒吗?前者,主要是指人本能的、偏狭的、负面的极端情绪。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提倡制怒、恕道,以求身心和谐,人际关系融洽。后者,则主要指向的是个体所遭受的不公平的境遇,不良的社会风气,对人性的肆意践踏戕害等。如果把“愤怒”界定为“情绪失控崩盘”、“暴力”、“争吵”,是笼统的、不准确的。把“表达愤怒”界定为“用暴力手段发泄愤怒”、“过度宣泄愤怒”,没有仔细品味措辞的幽微之处,概念的内涵外延是不完整不严谨的。“愤怒”还可以是什么呢?韩炳哲《倦怠社会》中说“愤怒是一种能力”。“愤怒,是陈胜吴广的揭竿而起,是马丁·路德金的据理力争,是鲁迅先生铁屋子里振聋发聩的呐喊。”“充分表达”,还可以是什么呢?“充分的”,意味着经过全面审视认真梳理的;“表达”而不是“宣泄”,方式是比较适恰的,是出离了愤怒情绪的左右,而做出的反思,具备某些理性的特点。比如:华中农业大学十一位研究生,用一百二十九页材料,客观全面有章有法有理有据,充分表达了对学术不端的愤怒。如此,“充分表达”也是“控制愤怒”的一种方式;“充分表达”表明了自己的原则底线,是对不公的勇敢抗争,是对社会正义的执着追求,能更积极有效的“减少愤怒”。比如小说《熔炉》中姜仁浩老师对仁和学校案件真相的彻底揭露,“充分表达”推动了韩国国会以207票通过1票弃权,通过了“熔炉法案”,从源头上减少并控制了人们对于侵犯未成年人而产生的愤怒情绪。“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充分表达”彰显了“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力量。再比如电影《第二十条》中检察官韩明掷地有声的理性发声:“法律,让坏人犯罪的成本更高,而不是让好人出手的代价更大。”“充分表达”引发人们对于法律和正义的思考,有利于降低因法律体系中的漏洞而导致的“愤怒”。对概念的深入理解,有助于体现题目的开放性,更为思辨地理解两种处理方式之间关联,提供了比较可靠的依据。题目要求将“减少愤怒发生的机会并控制愤怒情绪”和“充分表达愤怒”,这两种看似对立的处理方式进行比较,明确哪一种“更好”,言简意赅,指向清晰明确。根据题目的指向,如果全文缺少必要的回应,不明确哪一种方式“更好”,或只分析其中的一种方式,对另一种方式忽略不顾,显然是不符合题目要求的。但是,回应题目并不是简单地给出判断提出结论。有同学认为:两种方式都不好,将两种方式结合才好;或两种方式都好,结合起来更好。这样的判断缺乏必要的前置条件,缺乏对两种方式之间关联的思辨分析。貌似“思辨”,实则反映了对于“思辨”的误解。思辨作为一种理性的思维方式,指的是通过概念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过程,对材料做出有理论,有目的的辩证思考,运用逻辑推导的方式对所论述的材料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与探究。就这个题目而言,需要在一定的前置条件下,展开有针对性的归因分析。如前分析,“充分表达”指向了造成“愤怒”的根源,这当然也是“减少愤怒机会”的积极有效的方式之一。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引起疗救的注意”。如此,材料中所说的两种方式,不再是表面上呈现出来的对立关系,对立中还有某种内在的统一,或者关联。比较需要有一定的前提,即:深入理解概念,充分发掘两种方式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比较充分的归因分析。比如:认为“减少并控制愤怒情绪”相比“充分表达愤怒”更“好”。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如果“愤怒”的情绪,源于人际交往中被误解,那么“减少并控制愤怒情绪”,是理性和成熟的表现,是对自我情绪的主宰,以克制的态度寻求他人的理解,有利于化解隔阂;而“充分表达”则容易激化矛盾,加剧愤怒。二、如果“愤怒”的情绪,源于个人利益没有得到满足,那么“减少并控制愤怒情绪”,有助于自己“向内”反思,降低愤怒发生的几率,提升对自我负面情绪的自制能力掌控能力,纾解愤怒更有效更持久;而“充分表达”则是将私愤“向外”宣泄逞一时快意,实则强化了愤怒,让愤怒反复。而且私愤“充分表达”,人将会更加偏激狭隘。三、如果“愤怒”的情绪,源于预设目标未能达成,那么“减少并控制愤怒情绪”,可以使我们冷静理智地反思目标是否合理,过程是否努力,方法是否得当;而“充分表达”则容易使我们被愤怒的情绪所左右,推诿甩锅,迁怒于他人,诱发“链式反应”,酿成更大的挫败。又比如:认为“充分表达愤怒”相比“减少并控制愤怒情绪”更“好”。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如果“愤怒”的情绪,源于人际交往中的被误解,那么“充分表达”的主动直接畅快淋漓,相比“减少并控制愤怒情绪”的压抑愤懑,更有助于我们解决愤怒的根源,也更有益我们的身心健康。“充分表达”实则是自我保护的天然防线。二、如果“愤怒”的情绪,源于自己正当的诉求未被尊重,那么“充分表达”宣示了自己的立场和底线,不平则鸣捍卫了自己的正当权益,相比“减少并控制愤怒情绪”的克制隐忍,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也更有助于纾解愤怒。有针对性的归因分析,不仅明确回应题目的写作指向,而且会使说理比较充分。那么,在归因分析后,如何使分析说理更加充分地展开呢?补足题目隐含的言说语境,发现题目蕴含的认知价值,是可行的路径之一。题目没有明确的讨论情境,没有时间限定,没有主语,也许生而为人,则注定了我们和“愤怒”这种情绪体验“相克相生”,古人、今人、后人概莫能外。没有具体的情境,使得题目关涉到的人与自我、人与他人的母题更加凝重,具有永恒的诘问价值。我们不妨立足于当下,从自身角度将题目隐含的讨论语境补足,“揆诸当下”还是可行的。这样,论证分析就从回应题目哪一种方式“更好”,推进到愤怒之于“当下的我”、“当下的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将以怎样的方式对待“愤怒”,达到安身立命为人处世。对我们所处的“当下”,要有一些准确的体认感受,不能什么都归到“浮躁”这个筐里去。比如,有同学写道:“当下”,有人似乎很容易“愤怒”,戾气很重,在网络上更有甚者,总觉得全世界都欠他一个道歉,不是表达愤怒,而是用极端的方式泄愤,把自己活成了“易燃易爆”的火药桶,他们的“愤怒”始于疯狂,终于遗憾。还有同学写道:“当下”,为了维护“和谐关系”、或者担心表达愤怒收效甚微于事无补,有人似乎越来越不敢,或不愿、或不屑表达“愤怒”,而把自己变成了“淡人”。这样的“减低并控制”愤怒,并不是情绪稳定修养良好的表现,而是逃避和懦弱,将自己陷入到麻木缄默的境地。对于那些应该“充分表达”的愤怒,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态度,往往会助长不良风气,甚至有助纣为虐之嫌。所以,对待“愤怒”不仅是方式的选择,更要思考方式选择背后的心里动因。深入理解“愤怒”这种情绪,这对于人如何自处,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在社会中存在,都非常重要。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摩尔所言:“你要理解你的愤怒,最终才能触及它的核心。它有某种深奥的内涵,帮助你让生活变得有意义。如果你确切地知道什么让你生气、你在和谁生气,你就能清楚自己的立场与事情的重点,以及该如何在情感上加以处理。愤怒厘清了复杂的生活,并不断将其重组,既不担忧、恐惧愤怒,又不随心发泄愤怒,成为内心有力量的人。”又如戴锦华所言:“愤怒的身后是你的恐惧,它让愤怒成为你下一个工具。”这些有深度的思考,有助于我们提出相对更加优化的解决方式。比如:以一种坚定自信的方式表达愤怒,而不是咄咄逼人的,得理不饶人的方式,要葆有对自己和他人的尊重,控制愤怒,将它转化为更多建设性的行为,转化为人类心灵的工具,安顿好自己的内心情绪,安排好自己对他人和社会的关系。【考场佳作】理性对待愤怒是一种能力人在世间生活,感到愤怒是人之常情,对于愤怒的思考贯穿了人类历史的长河。有人说“控制愤怒并减少愤怒发生的机会”比“充分表达愤怒的感情”更好,真的是这样吗?“怒”,生于“喜怒忧思恐”这五情之中,在《黄帝内经》中提到“怒伤肝”。如此看来,控制愤怒并减少愤怒发生的机会确实比充分表达愤怒要好。但在《黄帝内经》中又指出“怒之不出,肝气郁结”,由此观之,充分表达愤怒也很重要。在我看来,两者并非孰好孰坏,相互对立的,而是异中有同,不谋而合的。控制愤怒并减少愤怒发生的机会,是人对于自身的约束。愤怒是人之常情,但是愤怒不加控制就会伤及自身更会伤及他人。愤怒之时,我们的理性常常会被掩于感性之下,我们也将会被感性所支配。相较于理性的周全严谨,感性常常是片面冲动的。处于愤怒之中,我们会在感性的驱使下,将愤怒以一种不合情理的方式表达,最终伤及他人,也伤了自身。因此,控制愤怒并减少愤怒发生的机会,对于我们的生活来说不仅是对于自我的约束,更是一种对于外界他人的“恕”。所以,当子贡问孔子“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之时,孔子提出了“恕”一词。诚然,控制愤怒的情绪对于自身,对于他人都是有利的,但是有人认为控制愤怒的情绪就会让这个世界趋向大同,我则认为这显然并不能。我们学会了控制愤怒,就是为了让我们不被愤怒这种原始力量驾驭,从而可以充分表达愤怒。愤怒的表达如果不充分,他人便不会理解究竟是什么使我们愤怒,所有的事情仍会按照它原来的样子继续进行,而没有任何改变。因此,控制愤怒的情绪,并不等同于不表达愤怒。充分表达愤怒也并非是宣泄愤怒,而是要将我们对于愤怒本身的思考更合理地,更理性地表达出来,以利于追根溯源解决触发愤怒的根本缘由。“大连十二岁男孩虐杀三岁女童”这一案件在社会中引起了广泛讨论,也正是因为民众朴素的愤怒充分地表达,促进了国家下调了最低刑事责任年龄这一举措,弥补了法治的某些疏漏,促进社会公平公正。由此观之,充分表达愤怒,与控制愤怒的情绪并减少愤怒的机会看似对立,其实是殊途同归的。所以,将两者统一,理性对待,才是对待愤怒最好的方式。韩炳哲在《倦怠社会》中说“愤怒是一种能力”。我则认为,理性对待愤怒是一种能力。充分表达,化怒为路生活中,拥有“减少愤怒控制愤怒”的能力,往往被视作成熟和有教养的体现,而看似与之相对立的“充分表达愤怒”,却常常被忽视了其价值。很多时候,愤怒源于与人交往的矛盾和冲突,诸如被人曲解或是产生严重分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让愤怒的情绪表达压倒了理性的交流沟通,那只会进一步激化矛盾加深冲突。此时,若选择减少愤怒发生或控制愤怒的情绪,显然更胜一筹。待消除情绪壁垒后,平等理性、设身处地的思考和交流才是解决矛盾的关键所在。然而,在必要的时候,“充分表达”愤怒,也是人与外界交互的重要方式。古人云:不平则鸣,说的便是人对自己所处的不公境遇,将自己的愤怒充分表达出来,使自己的诉求被看到,达到捍卫自己正当权利、恪守人生准则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仍然选择减少愤怒的发生和控制愤怒的情绪,只能是忍气吞声逆来顺受。此时,选择充分表达愤怒才能快速有效的化解问题。事实上,控制愤怒和充分表达这两种方式并非完全对立。表达愤怒未必一定是肆意宣泄,而恰恰可以是得体和冷静的。“充分表达”说明了愤怒的表达并不是草率而急切的,而是有条理有说服力的,有着理性思考和适恰的特点,使得充分表达的愤怒能够产生促使解决问题的效果。比如:华中农业大学十一位研究生,用一百二十九页材料,有章有法有理有据,充分表达了对学术不端的愤怒。同样,“控制愤怒”不是一味地压抑,而更倾向于以不卑不亢、平等独立的姿态和外部世界进行交流。可见,控制愤怒与充分表达在理性层面具有统一性。再进一步说,无论是控制愤怒还是充分表达愤怒,都是人们在寻求对于愤怒这种情绪的态度,都应该建立在对于愤怒的认知的基础上。愤怒是什么?愤怒是从属于生物本能的情绪,难以完全避免。世俗中认定的愤怒是“魔鬼”,是情绪不受理性控制的“野蛮冲动”,这种认识是绝对而狭隘的。愤怒作为强烈的情绪动力,也有积极正面的力量。《水浒传》中鲁智深路见不平一声吼,扶弱济困除霸安良;张溥笔下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匹夫之怒,有益于家国,有益于人心,华中农业大学的学生,彰显了当代青年对社会正义的执着追求。这样的充分表达,则是一种精神动力,与勇气担当相伴相随。我们对待“愤怒”的方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我们对待自我和世界的方式。“减少并控制”一己之私愤,为心灵找到纾解的出口;“充分表达”对于正义平等遭受践踏的公愤。化怒为路,为现实寻求更加理性前行的可能。生灵之火花人类的愤怒,本质在于事物发展与内心的不符。自身行事的不顺、利益受侵的愤懑,外在环境的不满等因素,共同促成了“愤怒”这种人类固有而激烈的应对方式。充分表达愤怒,酣畅淋漓,往往引向两种结果。或是矛盾得以解决,达到“外物”与“内心”的统一;或是彻底激化矛盾,将事态推向难以挽回的深渊。为此,愤怒者时常倾向于抑制愤怒,意在减少其发生并控制怒气。减少和控制愤怒,出于两层约束:首先,人们时常难以保证表达愤怒会指向好的结局,怒气宣泄意味着理性让位给感性冲动,借“泄怒”寻求解决充满风险。其次,社会对趋“和”的秩序需求,“君子以惩忿窒欲”,“以和为贵”等儒家传统律令,仿佛是阻碍人们充分表达愤怒的一道禁令。然而,这远不足以表明控制愤怒、控制愤怒是优于充分表达愤怒的解决方式。表达愤怒具有个人情感和社会意义的双重价值。人类通过释放愤怒调节情绪,释放压力,舒缓郁结的不甘,促使身心和谐;对社会忧难,世道不公,充分表达愤怒,亦可能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积极力量。世之不公,窦娥发出了“不分好歹何为地,错勘贤愚枉做天!”的呐喊;秦之暴虐,激起“函谷一举,楚人一炬”,“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岳飞怒发冲冠壮怀激烈,率领岳家军征战疆场奋发报国……庶民的呼号,戍卒的抗争,将士的血性,宛如生灵的火花,星火燎原,照亮史册。愤怒,本就是生灵之火花,是人类追求内外统一过程中永不泯灭。诚然,“愤怒”中理性失控判断扭曲、冲动行事的一面必然需要约束。共工怒触不周山,“充分表达”仅仅是为了宣泄对颛顼的一己宿怨,而让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这样的“充分表达”,俨然是将愤怒变成了万劫不复的“恶之花”!而蔺相如减少愤怒控制愤怒,以国家利益为重隐忍避让,将愤怒升华为仁义之花。可见,人类在表达愤怒情绪时,需要减少并控制的是人性中的偏狭冲动,摒弃极端过激之举,而将充分表达的愤怒与理性抉择相融,方能真正学会并赋予表达愤怒以内外和谐的价值。因此,需要重新权衡的,不仅仅是对待愤怒的两种看似对立的方式,孰优孰劣;需要重新认识的,不仅仅是对“充分表达”的片面认知,借“充分表达”来抗争不平之事,本质上同样是对调和不满、追求和谐的遵从,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以和为贵”并不背离。愿我们能够和愤怒和谐共处,愿生灵之火花熠熠生辉……【下水作文】愤怒的意义互联网时代下,从线上剑拔弩张、势不两立的键盘侠大战,到线下一言不合就横眉冷对的暗暗较劲,“愤怒”似乎成为了社会乌烟瘴气、人际关系疏离的罪魁祸首,让我们本就日益封闭的内心进一步武装上层层铠甲,让社会中的一座座孤岛再无相连的可能。由此,人们提倡要减少愤怒发生的机会并控制愤怒情绪,以尽量削弱愤怒之火带来的杀伤力。因而,我们看到人们寻找种种借口,以手机、耳机为屏障避免和人们接触,从而抹杀摩擦产生的可能;又涌现了一批“人间活佛”或“卡皮巴拉”,标榜自己的情绪稳定、波澜不惊,以自我麻痹的方式克制内心的愤怒。以上种种行为看似减少了“愤怒”带来的剑拔弩张,可既然我们自知仍在“控制”愤怒,可见愤怒之源并未彻底消失,不过是以新时代的“精神胜利法”重新演绎阿Q打不过就默念“儿子打老子”的可笑可悲,并放任愤怒之源于不顾。可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