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水质监控技术--水质监控技术课程组养殖水质温度的检测与调控《水质监控技术》课程水温对养殖生物的影响学习目标掌握水温对养殖水体水质的影响;掌握水温对水产养殖动物的影响。学习目标1.学习目标2.目录content01水温对养殖生物的间接影响02水温对养殖生物的直接影响1水温对养殖生物的间接影响水温对养殖水体溶解氧的影响水温对养殖水体PH及氨氮的影响水温对养殖生物的间接影响1101对溶解氧的影响
水温对养殖水体溶解氧的影响水温是影响养殖水体溶解氧高低的关键因子,当水温上升,水生生物的新陈代谢增强,呼吸加快,有机物的耗氧率明显增高,池塘等小水体就容易产生缺氧现象,尤其是夏秋季节。水温对养殖生物的间接影响1102对pH及氨氮的影响
水温对养殖水体PH及氨氮的影响在池水pH值小于7时,水体氨氮以NH4
+
为主;--对鱼虾无毒pH值大于11时,主要以NH3形式存在。--对鱼虾有毒随着水温升高,pH值呈碱性且变化无序;但氨氮总量明显升高,且水温越高,变化越显著。2水温对养殖生物的直接影响对养殖对象摄食的影响对养殖对象生长的影响对养殖对象繁殖的影响水温对养殖生物的直接影响12
水温对养殖对象摄食的影响鱼类等养殖生物是变温动物,水温只有达到其生物学上限温度才开始摄食,且在适温范围,水温与摄食量呈正比。温度对草鱼摄食的影响摄食饱食率(%)温度(oC))水温对养殖生物的直接影响12水温对养殖对象生长的影响一般在适温范围内,随温度升高,鱼类代谢加强,摄食增加,饲料利用率高,生长发育加快。温度对草鱼生长的影响平均体增重(克/天)温度(oC)水温对养殖生物的直接影响12生存耐受温度范围最适生长温度生长低端致死温度高端致死温度水温对养殖对象生长的影响种类适宜温度(oC)低端致死温度(oC)高端致死温度(oC)三文鱼12-166-723-26虹鳟10-160-422-26鲤鱼23-270-1031-36沟鲶26-300-1035-40罗非鱼28-327-1236-42海鲈22-27232美国红鱼22-252-935斑节虾28-331335水温对养殖生物的直接影响12水温对养殖对象生长的影响冷水性生物:适温<15℃,鲑、虹鳟等冷水
性鱼类。温水性生物:适温15~25℃。暖水性生物:适温25~35℃。如热带鱼。水温对养殖生物的直接影响12
水温对养殖对象繁殖的影响水温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受精卵的孵化时间,在适温范围内,水温越高孵化时间越短。水温对水产生物性腺的发育、成熟具有显著影响。温度对鱼类繁殖的重要性还在于它是鱼类产卵的温度阈值,每种鱼在某一地区开始产卵的温度是一定的,一般低于该温度就不能产卵。由于同种鱼达到性腺成熟期的积温基本一致,因此在我国南方或温热水培育的亲鱼,持续水温高,性腺发育成熟早,就可提前产卵。12总结水温对养殖对象的间接影响水温与溶氧量呈负相关随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房地产企业风险管理与财务稳健性:行业分析与风险应对报告
- 2025年智能家居系统互联互通标准下的智能家居设备互联互通性产业链价值研究报告
- 砍伐林木合同转让协议书
- 机关文明健康协议书模板
- 糖尿病健康管理合同协议
- 研发写字楼租赁合同范本
- 船坞甲板加工合同协议书
- 电梯销售合同终止协议书
- 独栋办公楼租赁合同范本
- 理发店合伙合同协议模板
- 骨质疏松课件题目
- 静脉用药安全课件
- 外伤伤口护理
- 《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导读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CB/T 749-1997固定钢质百叶窗
- 汽车租赁合同协议免费下载版5篇
- 小学二年级数学应用题大全附完整答案【名校卷】
- 箱梁预制场建设施工危险源辨识及风险分析
- 体育统计学—单因素方差分析
- 城市生活垃圾焚烧炉基础知识
- 河南省小麦品种演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