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代教育学基础01教育与社会发展020304目录CONTENTS05绪论教育与教育学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目的
学校教育制度课程06
07080910教学(上)
教学(下)德育教师与学生教育科学研究第五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一节课程概述
一、什么是课程
课程1.课程的词源学考察从词源上考察,我国的“课程”一词,最早见于唐朝孔颖达(574—648)的注疏《毛诗正义》。宋朝朱熹(1130—1200)在《朱子全书·论学》中频频提及“课程”。在西方,“课程”(curriculum)一词源于拉丁文“currere”,意为“跑道”(racecourse)。根据这个词源,最常见的定义是“学习的进程”(courseofstudy)。1859年,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斯宾塞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用“课程”一词来表示“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这成为西方课程研究中使用较广泛的课程概念。2.课程的定义(1)课程即教学科目课程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这通常被称为广义的课程;狭义的课程则是指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第五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一节课程概述
一、什么是课程
课程2.课程的定义(2)课程即“计划”课程即“教育计划”或“学习计划”,这种定义把课程视为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预先计划。这一计划包含了教育教学的目标、内容、活动和评价等,甚至把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等都组合到“课程”中去了。(3)课程即“经验”或“体验”这种定义把课程视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以及学生自发获得的经验或体验。综合上述观点,我们认为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教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各种教育活动。显然,这个定义指的是学校规划和将要实施的课程形式,既包括学科课程,也包括除学科以外的各种活动课程。此外,它还包含了各项课程设置的分量占比和时间安排。第五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一节课程概述
二、课程的类型
课程课程课程的类型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第五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一节课程概述
二、课程的类型
课程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学科课程是以学科为中心设计的课程,是以科学文化遗产为基础组织起来的各门学科系统的总称,是历史最为悠久、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课程组织形态。活动课程也被称为“经验课程”,是从儿童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活动为中心、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的课程。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是相互对应的。分科课程是从单一的知识领域选取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而组成的一门课程,以获得教学内容的清晰性和教学效率的高效性。综合课程又称“广域课程”,它打破了一般分科课程的框架,试图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探究和解决同一项目主题或问题。第五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一节课程概述
二、课程的类型
课程3.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按照课程管理方式的不同,课程还可以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是指国家或学校规定,全体学生或某一学科专业的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与此相对,选修课程则是学生可以选择性修习的课程。4.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显性课程主要是指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正式课程”或“官方课程”。隐性课程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等。5.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自上而下负责编制、实施及评价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于中央级教育机关,属于一级课程。地方课程是为了适应各地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的发展和不断变化的学生的不同需要,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本地的情况进行编制和设立的,属于二级课程。校本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第五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二节课程方案一、课程目标课程1.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第五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二节课程方案一、课程目标课程1.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基本能力———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包括学习兴趣、学习责任,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三维目标”集中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素质教育在学科课程中培养的基本途径,集中体现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客观要求。第五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二节课程方案一、课程目标课程2.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第五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二节课程方案一、课程目标课程2.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三维目标”和“核心素养”是怎样的关系?简单地说,我们基础教育的传统优势比较重视“双基”,即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随着时代的发展与世界范围内基础教育的改革,“双基”作为基础教育课程目标的不足就逐步显现出来。在此基础上,我国根据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结合我国基础教育历史传统及特点提出“三维目标”“核心素养”。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这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目标历史演进的不同发展阶段。用简单的比喻来说,落实“双基”是基础教育课程目标的1.0版,强调“三维目标”是基础教育课程目标的2.0版,而关注“核心素养”就是基础教育课程目标的3.0版。第五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二节课程方案二、课程规划课程1.课程规划的概念课程规划也称课程计划,是指教育主管部门根据教育方针、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和培养目标,统一制定和颁发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体现了国家对学校教育目的、任务、培养合格人才的统一要求,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有力保证,也是编定各科课程标准的教科书的主要依据。2.课程规划的内容(1)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指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中的具体化,由特定社会领域和特定社会层次的需要决定,随着受教育对象所处的学校类型、级别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它是制定教学计划的基本依据和指导思想。第五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二节课程方案二、课程规划课程2.课程规划的内容(2)学科设置教学科目的设置是课程规划的中心,要选择最科学、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作为学生的课程,纳入课程规划。(3)课程安排顺序与课时分配在课程规划设置的课程中,我们既不能齐头并进,也不能单科独进,学校要根据学生掌握的知识程度和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按照规定的年限和学科内容,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合理安排各级各类学校课程和各年级课程的顺序,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要。课时分配包括各学科的总时数、每一门学科各学年的授课时数和周学时等。(4)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课程规划根据有关规定对学年的划分、开学时间、假期和节日制定规定,还会对每个学年的教学周数、课时总量、考试日期等做出统筹安排,以保证学校工作的正常进行。第五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二节课程方案三、课程标准课程1.课程标准的定义课程标准规定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和课程实施等,是教材编写、教学、考试评价以及课程实施管理的直接依据。通过课程标准,知识体系可以由不同的教师连贯地传授给一定数量的学生,“控制”课程标准可以看作“控制”课程的一种方式,并依靠课程标准作为形成课程的手段。2.课程标准的内容(1)课程性质课程性质明确了该课程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回应了人才培养目标中相应的素养要求,规定了该课程的课程类型、课程属性及课程功能等特点。(2)课程理念课程理念主要阐述某一课程在教学中的基本追求。第五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二节课程方案三、课程标准课程2.课程标准的内容(3)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就是有关某门教学科目或某项教学活动所要完成的任务的指标体系。简言之,课程目标是课程本身所要实现的基本目标和意图,它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4)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是指为完成某一课程目标而确定的各门学科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课程内容包含选择和组织两方面的问题。(5)学业质量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核心素养要求。(6)课程实施在课程标准中,课程实施部分主要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和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等方面。第五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二节课程方案四、教科书课程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科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它不同于一般的书籍,通常按学年或学期分册,划分单元或章节。它主要由目录、课文、习题、实验、图表、注释和附录等部分构成,课文是教科书的主体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手段逐渐现代化,教学内容的载体也多样化了。除教科书以外,还有各类指导书和补充读物,工具书、挂图、图表和其他教学辅助工具。第五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三节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领域一、课程评价改革课程稳步推行量化与质性相结合的全面评价模式更加重视过程性评价,打破选拔中的唯分数取向积极创新评价方式,探索实行内生性评价实行增值评价,让学生在感受喜悦中增强自信健全综合素质评价,切实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课程评价改革的主要趋势第五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三节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领域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课程师资力量不足缺乏系统规划,课程建设力度不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的主要措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五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三节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领域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课程提高课程地位,凸显综合实践活动的独特价值强化课程建设,开发高质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确保教师队伍稳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的主要措施第五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三节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领域三、劳动课程改革课程重新认识新时代劳动课程在基础教育中的价值定位加快建设高质量劳动课程体系劳动课程改革明确劳动课程定位加强劳动课程教材建设开拓劳动课程实施途径第五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四节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趋势
一、在课程管理上,强调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相互配合国际社会越来越认识到健康的课程体系应该是包含国家课程和体现地方和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的。所以原来实行国家统一课程的国家,开始陆续放权,给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留出课时和教学空间。同样在课程管理上实行地方分权的国家,它们的课程管理开始重视国家统一课程的推广和改革。课程二、在课程培养目标上,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各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调整培养目标入手,努力使新一代国民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全面素质,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关注学生学业成绩。在竞争激烈的社会需求中,同样需要个性人才,因此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也是一大趋势,各国都在进行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希望培养具有终身学习愿望和能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未来公民。第五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四节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趋势
三、在课程评价上,注重多元化评价各国都非常重视课程评价改革,希望合理地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在课程评价中引入了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比如从单一的量化评价转向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被认为是基本的评价方式。课程四、在课程内容上,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并引入信息时代的高新技术在课程内容上,各国对本国和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粹都比较重视,强调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进校园,以学校为依托,以课程教学为手段,传承自己的文化传统和特色。结合民族发展的特色和世界发展的动态,保证学生的学习内容及时更新、与时俱进。在基础教育阶段,各国课程体系均开始不同程度地渗透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高新技术,凸显课程内容及时更新、与时俱进的特点。第五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四节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趋势
五、在课程结构上,重视综合课程的开发和推广课程综合化是指将相邻或相关学科组织在一起,形成一门综合课程。各国都非常重视课程内容的调整,强调精选适合学生发展需要、具有合理结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联营股东协议
- 2024年度大理石石材加工与安装合同范本3篇
- 物联网在作物保护中的应用考核试卷
- 幼儿美术花手绢课程设计
- 2024品牌年服务合同范本:全面品牌策划与实施3篇
- 2024年煤矿安全生产咨询协议版B版
- 玩具法规与国际贸易实务考核试卷
- 2024年国际教育培训机构合作合同标的课程资源共享与质量监控3篇
- 电工综合课程设计
- 矿产勘查化学分析原理考核试卷
- 小学生心理健康讲座PPT
- 总裁办公室部门职能概述
- 泌尿外科疾病诊疗规范
- Python财务应用课后参考答案
- 《树叶中的比》(说课稿)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
- 德菲娅定制衣柜导购培训手册
- 人文英语3复习资料
- 2023-2024学年云南省昆明市小学语文二年级期末评估测试题附参考答案和详细解析
- 静脉输液新标准
- 供应室提高腔镜器械清洗质量PDCA案例
- 【林芝市藏汉通婚带来的影响调研分析报告3300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