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章市场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1、随着消费者的个人收入增加,对吉芬商品(属于劣质商品)的需求增加。2、需求规律的例外:钻石的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小;低收入者的某些普通食品价格上涨,购买量也增加。3、均衡价格模型的运用:最高限价、最低保护价格的含义和运行机制。最高限价分析所谓最高限价,就是由政府为某种产品规定一个具体的价格,市场交易只能在这一价格之下进行。(1)最高限价的目标是保护消费者利益或降低某些生产者的生产成本;(2)属于政府对市场价格的干预措施;(3)最高限价低于均衡价格。实施最高限价,往往出现供不应求现象,造成短缺;(4)要保障最高限价的顺利实施,必须有强有力的行政措施或分配措施。如凭证供应;(5)最高限价只宜短期、在局部地区实行,不应长期化。保护价格分析所谓保护价格,也叫支持价格或最低限价,就是由政府规定一个具体的价格,市场交易只能在这个价格之上进行。(1)保护价的目标是保护生产者的利益;(2)保护价高于均衡价格;(3)实施保护价,往往出现供过于求现象,造成生产过剩;(4)政府应收购过剩的产品,否则出现黑市交易;(5)保护价只宜在粮食等少数农产品上实现。4、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1)替代品的数量和相近程度;(2)商品重要性:必需品|Ed|﹤1、高档品|Ed|﹥1;(3)商品用途;(4)时间。总之,除(2)外都是正比!需求价格弹性与总销售收入关系:(1)Ed>1:价格下降销售收入增加,价格上升销售收入减少;(2)Ed=1:价格下降或上升,销售收入保持不变;(3)Ed<1:价格下降销售收入减少,价格上升销售收入增加。需求交叉弹性的基本类型:(1)Eij>0:替代品,越接近1替代性越强;(2)Eij<0:互补品;(3)Eij=0:无关品。需求收入弹性的基本类型:(划分“低档品”与“高档品”的标准)(1)E
y=1:收入变动和需求数量同比例;(2)E
y>1:高档品;(3)E
y<1:必需品;(4)E
y=0:收入变动,需求量不变;(5)E
y<0:收入增加买的少,收入降低买得多的低档品;供给价格弹性的基本类型:(1)Es
=1:价格变动和供给数量同比例;(2)Es
>1:弹性充足;(3)Es
<1:弹性不充足;(4)Es
=0:完全无弹性;(5)Es
=∞:完全有弹性。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1)时间;(2)生产周期和自然条件;(3)投入品替代性。总之,除(2)外都是正比!第2章消费者行为分析基数效用论(1)基数效用绝对数度量效用的大小。商品效用可以进行数量比较,可以加总求和。(2)基数效用论将效用分为总效用(TU)和边际效用(MU)。(3)基数效用理论是运用边际效用理论进行分析的。序数效用论(1)效用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无法计量,也不能加总求和,只能用表示次序的相对数值来衡量。(2)序数效用理论是用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进行分析的。边际效用(1)MU=△TU/△Q(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随着商品消费数量的增加:MU>0:总效用以递减速度增加;MU=0:总效用达到最大值;MU<0:总效递减。无差异曲线:带给消费者相同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曲线。偏好的基本假设:(1)完备性;(2)可传递性;(3)非饱和性(非对称性):消费者总是偏好于多而非少。无差异曲线的特征:(1)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消费者偏好越高;(2)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都不能相交;(3)无差异曲线从左向右下倾斜,凸向原点。商品边际替代率:在效用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商品时必须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随着一种商品消费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得到以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量是递减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决定了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是递减的,即凸向原点。消费者均衡点: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相切的点。消费者均衡的条件为:预算线的斜率等于无差异曲线上点的切线的斜率即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即MRSxy=P1/P2商品价格变化产生两种效应:(1)收入效应:名义收入不变,当商品价格变化导致消费者实际收入发生变化,进而导致消费者购买该商品数量的变化。(2)替代效应:实际收入不变,该商品价格变化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变化导致的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化。商品正常品A低档物品A替代效应(A价格上涨,B实际价格下降)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化(B需求增加,则A需求减少)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化(A需求减少)收入效应(价格上涨,实际收入减少)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化(需求减少)与价格成同方向变化(需求增加)总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化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化(收入效应作用﹤替代效应)需求曲线(需求价格弹性)向右下方倾斜更平缓向右下方倾斜更陡峭第3章生产和成本理论生产者及其组织形式:厂商:能够作出统一的生产决策的单个经济单位。其目标:追求利润最大化。主要组织形式: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制企业。企业形成的理论:1、企业形成:节约市场交易费用或交易成本。2、企业的本质:作为市场机制或价格机制的替代物。3、交易费用:围绕交易契约所产生的成本或费用。(1)交易双方面临的偶然因素所可能带来的损失;(2)签订契约及监督和执行契约所花费的成本。4、企业节约的交易费用(1)一种生产要素与其他生产要素合作不需要签订契约;(2)内部生产一部分中间产品降低一部分交易费用;(3)企业内部专业技能员工,降低企业从其他企业购买相应服务的交易成本。5、交易费用不同的原因:信息不完全。生产及相关概念1、产出:有形、无形2、投入:劳动、土地、资本、企业家才能3、投入分类(短期):可变投入:变动资产;不变投入:固定资产。一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1、短期生产函数:Q=f=(L,K)2、总产量、平均产量AP=TP/L,边际产量MP=△TP/△L3、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曲线4、曲线特征(1)总产量曲线:先以递增的速度增加;然后以递减的速度增加;达到极大值后,总产量递减。(2)边际产量曲线和平均产品曲线都是先增后降;边际产量可以降为0或者为负。定义: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在连续等量地把某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其他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个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5、曲线之间的位置对应关系(1)TPL
与MPL:斜率——边际;拐点——顶点;顶点——零点(2)MPL
与APLMPL>APL,
APL递增MPL=APL,APL最大MPL<APL,APL递减规模报酬:企业内各种生产要素按照相同比例变化时,即生产规模变化引起产量变化之间关系。规模报酬三类:(1)规模报酬不变:产量增加比例等于生产要素增加比例;(2)规模报酬递增:产量增加比例大于生产要素增加比例;(3)规模报酬递减:产量增加比例小于生产要素增加比例。规模报酬规律:(1)规模小:规模报酬递增;(2)适度规模:规模报酬不变;(2)规模大:规模报酬递减。成本含义:(1)显成本:购买租用生产要素实际支付的货币,即会计成本;(2)隐成本:企业自己拥有并使用的资源(自有生产要素)的成本。利润含义:(1)总成本(经济成本)=显成本+隐成本(2)经济利润(超额成本)=总收益(销售总额)-总成本(3)正常利润=隐形成本=经济成本-会计成本正常利润是厂商对自己所能提供的企业家才能的报酬支付。(4)会计利润=总收益-会计成本=经济利润+隐性成本当经济利润=0时,会计利润=隐性成本举例:农民麦当娜讲授钢琴课每小时20美元,有一天他在自已的土地上用10小时种了价值100美元的种子,他引起的机会成本是多少?他的会计师衡量的成本是多少?如果这些种子带来价值200美元的作物,麦当娜赚了多少会计利润?他赚到了经济利润吗?答:机会成本是300;会计成本100;会计利润100;没有。(总成本是显成本+隐成本,正常利润属于成本,且属于隐成本,所以授课所得最高的报酬为隐成本200元,加100元会计成本。)短期成本函数分析TC=TFC+TVC;ATC(AC)=TC/Q;AFC=TFC/Q;AVC=TVC/Q;MC=△TC/△Q总成本曲线:(1)总固定成本平行于横轴;(2)总成本和总可变成本变动规律一致:先递减增加,后递增增加。不同之处在于总成本曲线起始于纵轴一个截点,该截点为总固定成本。2、平均成本、边际成本曲线:(1)平均总成本、平均可变成本和边际成本变动规律一致:先随着产量增加迅速下降过最低点上升(U形特征);(2)平均固定成本开始降幅很大,而后降幅变小逐渐接近横轴。各成本曲线关系:(1)边际成本曲线与总成本曲线:①边际成本曲线最低点对应总成本曲线的拐点;②在拐点前:TC以递减的速度增加;③在拐点点后:TC以递增的速度增加。(2)边际成本曲线与平均成本曲线:①相交于平均成本曲线最低点;②在最低点前:MC<AC;③在最低点后:MC>AC;④在最低点的时候:MC=AC;注意:上升还是下降,边际成本曲线的变动快于平均可变成本曲线;边际量和平均量相交于平均量的极小值。第4章市场结构理论市场结构:某种产品或服务的竞争状态和竞争程度。市场结构划分标准:(1)行业内企业数目;(2)产品差异化程度;(3)进入障碍。由于完全竞争市场上由于卖者和买者众多,没有任何一方能够操纵市场价格。所以厂商是既定市场价格的接受者,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是一条由既定市场价格出发的水平线。市场需求曲线D和供给曲线S相交的均衡点决定了市场的均衡价格为P,由给定的价格水平P出发的水平线就是厂商的需求曲线,厂商不会也没有必要去改变这一价格水平。TR=P*Q;AR=TR/Q;MR=△TR/△Q注意:P=MR=AR;完全竞争厂商“三线合一”完全竞争市场上企业产量决策的基本原则:1、MR=MC: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2、利润最大的含义:有利润时利润最大,有亏损时亏损最小。完全竞争市场上,P=MC=MR,经济利润为零。
垄断市场上,P>MC=MR,有正经济利润。
无论是竞争性市场还是垄断市场,MC=MR都是均衡的条件。完全垄断市场的需求曲线1、厂商的需求曲线和行业的需求曲线完全相同;2、曲线特征:向右下方倾斜,斜率为负。随着销量的增加,边际收益下降的比平均收益更快。完全垄断企业均衡产量决策的基本原则:1、MR=MC: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2、完全垄断市场不存在供给曲线。完全垄断企业定价法则:(P-MC)/P=-1/Ed其含义为:在边际成本上的加价额占价格的比率应该等于需求价格弹性倒数的相反数。P=MC/[1+(1/Ed)];结论:价格P与Ed
成正比。价格歧视(差别定价)1、价格歧视分为三级:一级价格歧视(完全价格歧视):每一单位产品都按照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出售,此时消费者剩余为0。二级价格歧视(批量作价):价格因购买数量而异。三级价格歧视:根据不同的需求价格弹性将消费者分为不同组,各组消费者收取不同价格。2、实行价格歧视的基本条件是:(1)根据需求价格弹性将购买者分组;(2)市场必须是能够有效地隔离开。3、实行价格歧视的基本原则:不同市场的边际收益相等并且等于边际成本。垄断竞争市场上生产者的行为1、垄断竞争市场上个别企业的需求曲线特征:向右下方倾斜的。但是和完全垄断市场相比:(1)只是企业自身的,而不是行业的需求曲线;而在完全垄断市场中,行业和企业自身的需求曲线是一致的;(2)垄断竞争企业面临的需求曲线具有更大的弹性。2、垄断竞争企业利润最大化条件:MC=MR寡头垄断市场厂商的定价模型1、协议价格制:生产者或销售者之间存在着某种市场分额划分协议的条件下,生产者或销售者之间共同维持一个协议价格,使行业收益最大。如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2、价格领袖制:行业中某一个占支配地位的企业率先确定价格,其他企业则参照这个价格来制定和调整本企业产品的价格。第5章市场失灵和政府的干预资源最优配置的含义和标准一般均衡状态或瓦尔拉斯均衡状态:当整个经济的价格体系恰好使所有的商品供求都相等时的状态,资源便实现了最优配置。帕累托改进: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能够在其他人福利水平不下降的情况下,通过重新配置资源,使得至少有一个人的福利水平有所提高,则称这种资源重新配置为帕累托改进。帕累托最优状态是不存在帕累托改进的资源配置状态。帕累托最优状态又被称作经济效率。满足帕累托最优状态就是具有经济效率的,否则就是缺乏经济效率的。实现帕累托最优标准的条件:1经济主体是完全理性的;2信息是完全的;3市场是完全竞争的;4经济主体的行为不存在外部影响。这些条件很难具备,因此,帕累托最优很难实现。所谓市场失灵,就是指由于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地发挥作用而导致的资源配置缺乏效率或资源配置失当的情况。完全竞争市场只是一种理论假设,大部分产品都是处于不完全竞争市场,或完全垄断市场,或寡头垄断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生产者不再是完全的价格接受者,资源已不可能在部门之间自由流动,导致生产者生产的产量不是最大的产量,市场价格不是最低的价格,长期来看成本也比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生产成本要高,消费者将不再可能获取最大满足。市场机制很难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资源不可能实现最优配置。外部性与市场失灵1、外部性:是指某个人或某个企业的经济活动对其他人或其他企业造成了影响,但是却没有因此付出代价或得到利益。2、外部性分类:(1)根据经济活动主体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外部性分为生产的外部性和消费的外部性。(2)根据对他人的影响外部性可以分为外部经济与外部不经济。(1)外部经济:是某人或者某企业的经济活动会给社会上其他成员带来好处,但该人或该企业却不能由此得到补偿。例如: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傻人放炮,聪明人听响。(2)外部不经济:是某人或某企业的经济活动会给社会其他人带来损害,但该人或该企业却不必为这种损害进行补偿。例如: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废水废气污染农田使农场主受损;吸烟造成室内空气污染等。对于可能产生负外部性的行为,政府一般应通过征税或收费的措施予以限制。由于外部影响的存在,市场机制就不能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导致资源配置失当。(1)对于产生外部经济的生产者,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缺乏生产积极性,产出水平低于社会最优产出水平。造成产品的供给过少。(2)对于产生外部不经济的生产者,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倾向扩大生产,产出水平就会大于社会最优产出水平。造成产品的供给过多。超过帕累托最优所要求的产量水平,造成资源配置的无效率配置。1.公共物品的含义(1)所谓公共物品,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品。公共物品是和私人物品相对应的。(2)私人物品有两个明显的特征:竞争性和排他性。(竞争性是指消费者的增加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2.公共物品的特点(1)非竞争性。即消费者对某一种公共物品的消费并不影响其他人对该公共物品的消费。例如国防、道路、环境治理、电视广播等。(2)非排他性。公共物品可以由任何消费者进行消费,任何一个消费者都不会被排斥在外。3.公共物品的分类(1)纯公共物品是具有完全的非竞争性和完全的非排他性的物品,如国防、治安、公共卫生等,一般通过纳税间接购买而被动消费,消费时无法分割,只能由政府提供。(2)准公共物品是指具有有限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具有一定程度的拥挤性,部分间接购买,部分直接购买,消费时可以部分分割,政府和私人都可以提供。如教育、医疗卫生、收费公路等。公共物品市场失灵私人物品的的需求曲线是个人需求曲线在水平方向,即数量上的求和,这表明私人物品在一定价格下的市场需求是该价格下每个消费者需求数量的和。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是个人需求曲线在纵向,即价格方向求和,这表明市场为一定数量的公共物品支付的货币量是市场上每个消费者为这些公共物品支付的货币量之和。信息不对称与市场失灵信息不对称的定义:在某项经济活动中,某一参与者比对方拥有更多的影响其决策的信息。信息不对称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1)旧车市场与逆向选择:由于买方和卖方之间信息不对称,市场机制导致某些商品或服务的需求曲线向左下方弯曲,最终结果是劣质商品或服务驱逐优质商品或服务,以致市场萎缩甚至消失。(2)保险市场和道德风险:由于信息不对称,市场的一方不能观察到另一方的行动,则另一方就可能采取不利于对方的行动。政府对市场的干预1,政府可以通过法律手段来限制垄断和反对不正当竞争;还可以对垄断行业进行公共管制,主要是对垄断行业的产品或服务的价格进行管制或规定限价,或规定利润率。2,消除外部性的传统方法,包括使用税收和补贴手段,将相关企业合并从而使外部性内部化的手段以及明晰产权。依据科斯定理,明晰和界定产权成为消除外部性的重要途径。科斯定理: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且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那么无论在开始时将财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一旦考虑到交易成本,可以引伸出的一个重要结论:不同的产权制度,会导致不同的资源配置效率。3,为了提供适当水平的公共物品,政府承担了主要提供者的职责,例如国防、治安、消防和公共卫生。4,为了解决因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市场失灵,政府对许多商品的说明、质量标准和广告都做出了具体的法律规定,政府还通过多种方式为消费者提供信息服务。第6章国民收入核算和简单的宏观经济模型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形态:(1)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超过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总和。(2)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的初次收入之和。(3)从产品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价值减去货物和服务进口价值。GNP国民生产总值=GNI国民总收入=GDP国内生产总值+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GNP(或者GNI)是收入概念,而GDP是生产概念。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掌握]:在实际核算中,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有三种,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其中,支出法和收入法是核算GDP的两种主要方法。1、生产法(了解):从生产的角度,通过核算各个产业在一定时期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来核算国内生产总值。2.收入法:从生产过程中创造原始收入的角度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公式:国内生产总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值+营业盈余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所有常住单位增加值之和3.支出法:从社会最终使用的角度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如果对居民和政府的支出再分开核算,则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可分为四个部分:(1)居民消费支出C(2)固定投资支出I(3)政府购买G(4)净出口(X-M)用支出法计算GDP的公式可以表示为:GDP=C+I+G+(X-M)两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1、含义:在两部门经济中,假设一个社会只有消费者(居民)和企业两个部门,没有政府部门和进出口部门,所以就没有企业间接税等税收项目,也没有政府购买和进出口贸易。国内生产总值等于国民总收入2、投资储蓄恒等式:I=S,其中,I---投资,S---储蓄这种恒等关系就是两部门经济的总供给(C+S)和总需求(C+I)的恒等关系。3、推导过程①支出:国内生产总值等于国民总支出,即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的总和。GDP=Y=C+I②收入:国内生产总值等于国民总收入,即消费和储蓄(用字母S表示)之和。GDP=Y=C+S。收入法和支出法计算出来的GDP在理论上是完全一致的,所以GDP=C+I=Y=C+S,即C+I=C+S,两边同时消去C,就得到I=S,即得到储蓄—投资恒等式三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1、含义:在两部门经济的基础上加上政府部门的活动,就构成了三部门(消费者、企业和政府)经济。政府支出主要包括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用G表示政府购买,用T表示政府税收。2、投资储蓄恒等式I=S+(T-G)即:投资=私人储蓄+政府部门的储蓄。其中,I---投资,T---政府税收,G---政府购买,S---家庭储蓄和企业储蓄之和,为私人储蓄,T-G---政府部门的储蓄S+(T-G)----整个社会的储蓄。3、推导过程①支出,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购买支出的总和:GDP=Y=C+I+G②收入,国民收入除了用于消费、储蓄、交纳税金。但是,居民企业交纳税金,又获得政府给予的转移支付(单方付出)。政府的净收入=总税收减去转移支付。用TO表示政府的全部税收收入,用TR表示政府转移支付,T表示政府净收入,则T=TO-TR,因此,国民收入Y=C+S+T,国内生产总值等于国民总收入。因此有GDP=C+I+G=C+S+T=Y得到,I=S+(T-G)。四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1、含义:四部门经济就是在三部门经济中引入一个国外部门。即包括消费者(居民)和企业、政府部门和国外部门。2、投资储蓄恒等式:I=S+(T-G)+(M-X),其中:(M-X)-----外国在本国的储蓄3、推导过程:支出:国内生产总值是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购买支出和净出口的总和,即GDP=C+I+G+(X-M),收入:Y=C+S+T。C+I+G+(X-M)=C+S+T,得:I=S+(T-G)+(M-X)即投资等于私人储蓄、政府储蓄、外国在本国的储蓄之总和。凯恩斯消费理论主要由三个假设构成:第一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第二是收入(绝对收入)是决定消费的最重要的因素。第三是,凯恩斯认为消费对收入的比率,即“平均消费倾向”是随着收入的上升而下降的。APC(APC=C/Y)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1。凯恩斯消费函数:如果消费和收入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则边际消费倾向为一常数,这时消费函数可以用下列方程表示:C=α+βY,式中,α代表必不可少的自发消费部分,β为边际消费倾向,β和Y的乘积表示由收入引致的消费。因此,消费等于自发消费和引致消费之和。注意:由于自发消费的存在,MPC小于APC.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各个家庭的消费要取决于他们中整个生命周期内所获得的收入与财产,即家庭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C=a(财富边际消费倾向)×WR+c(劳动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YL;WR为财产性收入;YL为劳动收入。从长期来看,边际消费倾向是稳定的。但是,如果一个社会的人口构成比例发生变化,如年轻人和老年人的比例增大,则消费倾向会提高。如果中年人的比例增大,则消费倾向降低。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这一理论将人们的收入分为暂时性收入和持久性收入,并认为消费是持久收入的稳定的函数。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是由他的现期收入决定的,而是由他的持久收入决定的。所谓持久收入,是指消费者可以预期到的长期收入,即预期在较长时期中(3年以上)可以维持的稳定的收入流量。消费函数Ct(现期消费支出)=c(边际消费倾向)×YPt(现期持久收入)储蓄函数[掌握]:S=Y—C=Y—(α+βY)=—α+(1—β)Y(1-β)为边际储蓄倾向(MPS),或用S表示。边际储蓄倾向同边际消费倾向相似,并且0<MPS<1。平均储蓄倾向同平均消费倾向相似:APS=S/Y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是: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互为补数,二者之和总是等于收入。APC+APS=1;MPC+MPS=1投资是购置物质资本(例如厂房、设备和存货,以及住房建筑物)的活动,即形成资产的活动投资。一般不包括金融投资在内。决定投资的因素主要有实际利率、预期收益率和投资风险等。预期通货膨胀率和折旧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投资。实际利率与投资的关系投资的成本是利息。决定利息的直接因素就是实际利率,因此投资的成本取决于实际利率。如果投资的预期收益率既定,则实际利率越高,投资成本越高,投资就会减少。反之实际利率越低,利息越少,投资成本越低,投资增加,因此投资是利率的减函数。如果假设投资和利率之间呈线性关系,则投资函数可写成:I=I(r)=e-dr.e——自主投资,是由于人口、技术、资源等外生变量的变动所引起的投资,与利率无关,即使利率为零也会存在。-dr——引致投资,随利率的变动呈反方向变动。投资乘数就是收入增量和投资增量之间的比例关系的系数。K=△Y/△I=1/(1-MPC),即投资乘数是边际储蓄倾向s(MPS)的倒数。边际消费倾向MPC,则投资乘数应为k=1/(1-MPC)边际储蓄倾向MPS,则投资乘数应为k=1/MPS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①两部门经济中,Y=C+I,假设投资为常数I,将消费函数带入收入恒等式Y=C+I中,可以得到:Y=α+βY+I,推出Y=(α+I)/(1-β)②投资为常数时,国民收入受必不可少的自发消费部分α、边际消费倾向β的影响。③如果已知消费函数和投资总额,则可以计算出均衡国民收入。第7章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理论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总产出与前期相比所实现的增长。总产出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衡量。对一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度量,通常用经济增长率来表示。用现行价格计算的GDP,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规模,用不变价格计算的GDP可以用来计算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发展既包括经济增长,还包括伴随经济增长过程而出现的技术进步、结构优化、制度变迁、福利改善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进一步和谐等方面的内容。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基础和核心,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长,就不会有经济发展。决定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1.劳动的投入数量3.劳动生产率2.资本的投入数量4.资本的效率经济增长因素分解1.两因素分解法经济增长率=工作小时数的增加率+每小时产出的增加率;GQ=GH+GP2.三因素分解法经济增长率=技术进步率+(劳动份额×劳动增加率)+(资本份额×资本增长率)全要素生产率GA(简称TFP,又名“索罗余值”),即将劳动、资本等要素投入数量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扣除之后,技术进步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经济周期又称商业循环,是指总体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增长的总体趋势而出现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经济周期指的是总体经济活动,而不是个别部门或个别经济总量。经济周期的类型(1)按照周期波动的时间长短,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主要有三种类型,即长周期(长波循环、康德拉耶夫周期)、中周期(大循环、朱格拉周期)和短周期(小循环、基钦周期)。在现实生活中,对经济影响较大且较为明显的是中周期。(2)按照经济总量绝对下降或相对下降的不同情况,经济周期又可分为古典型周期(如果经济运行处在低谷时的经济增长为负增长,即经济总量GDP绝对减少)和增长型周期(如果处在低谷时的经济增长率为正值,即经济总量只是相对减少而非绝对减少)。经济周期的阶段划分和阶段特征经济周期首先划分为两个阶段,即扩张阶段和紧缩或衰退阶段,如果衰退特别严重,则可称为萧条。扩张阶段又可以再细分为复苏阶段和繁荣阶段,复苏是扩张阶段的初期,繁荣是扩张阶段的后期。紧缩阶段的最低点叫做谷底,扩张阶段的最高点叫做峰顶。谷底和峰顶也叫转折点或拐点。经济波动的一般原因①投资率的变动:投资与经济增长具有正相关关系。②消费需求的波动:消费需求不足—济增长率下降—总需求小于总供给—产出下降,失业增加。③技术进步的状况:当技术进步较快时,经济增长的速度较高。④预期的变化:当人们对今后经济增长的预期比较乐观时,就愿意增加消费和投资,从而推动经济增长。⑤经济体制的变动⑥国际经济因素的冲击我国的经济波动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运行呈现出了持续、高增长的总趋势,且经济周期属增长型周期波动。分析和预测经济波动的指标体系1、一致指标,同步指标: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先行指标,领先指标:制造业订货单、股票价格指数、广义货币M23、滞后指标:库存、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1、经济发展的内容: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还包括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第一,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第二,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推进第三,广大居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第四,国民收入分配状况的逐步改善2、经济发展的核心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的提高。以人为本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3、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4、经济发展方式,不仅包含经济增长方式,而且包括结构、运行质量、经济效益、收入分配、环境保护、城市化程度、工业化水平、现代化进程等多方面的内容。5、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促进经济增长实现“三个转变”第一,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第二,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协同带动转变第三,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能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科学发展观,是指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第8章价格总水平和就业、失业价格总水平:也叫一般价格水平,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如月、季、年)全社会各类商品和服务价格变动状态的平均或综合,一般用价格指数来度量。度量价格总水平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编制各种价格指数,如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批发价格指数等;我国目前采取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作为衡量价格总水平变动的基本指标。二是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缩减指数。决定价格总水平变动的因素[掌握]:1.货币供给量、货币流通速度和总产出(1)以M代表一定时期内货币的供给数量,V代表货币流通速度,P代表价格总水平,T代表各类商品的交易数量,则有:MV=PT,P=(MV)/T,V在一定时期相对稳定,T的增长也相对稳定,所以价格的变动主要取决于M的变动。(2)运用微分方法推导,可以得出价格总水平的决定方程:π=m+v-y(3)结论: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货币供给量增长,价格总水平趋于上升;或总产出增长,价格总水平趋于下降;或货币流通速度加快,促使价格总水平上涨。2.总需求和总供给(1)一般来说,价格总水平和总需求成反方向变动,当价格总水平下降时,总需求扩大;当价格总水平上升时,总需求减少。(2)从长期来看,总供给变动与价格总水平无关,不论价格总水平如何变化,总产出不变。从短期来看,价格总水平和总供给成同方向变动,当价格总水平上升时,总供给扩大;当价格总水平下降时,总供给减少。(3)价格总水平是由总需求和总供给共同决定的。如果总需求增长快于总供给的增长,价格总水平就有可能上升;反之,如果总需求增长慢于总供给的增长,价格总水平就有可能下降。价格总水平变动的经济效应[掌握]:(1)价格总水平变动对工资的影响由于价格总水平的波动,工资可以分为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实际工资的变动与名义工资变动成正方向,与价格总水平变动成反方向。【实际工资变动率=名义工资变动率÷价格总水平变动率;一定程度的通胀有利于企业和政府,而通货紧缩有利于劳动者和居民。】(2)价格总水平变动对利息率的影响由于价格总水平的变动,利率也可以分为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在名义利率不变时,实际利率与价格总水平变动成反方向,在价格总水平不变时,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相等。实际利率i=名义利率r-价格总水平变动率π(3)价格总水平变动对汇率的影响购买力平价理论指出,两种货币的汇率应由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决定,而货币购买力又是价格总水平的倒数,所以,汇率实际上由两国价格总水平变动之比决定。因此,若价格总水平上涨率:本国高于外国,本货贬值,以本币表示的汇率(间接表示法)就会上升。价格总水平的变动—汇率的变动—其国家的进出口产品价格发生相应变动—影响净出口和总供求关系。(4)价格总水平变动的间接效应价格总水平变动不仅具有直接效应,还具有一些间接效应。主要包括,对企业生产经营决策、收入分配结构的影响、经济增长的影响。一般来说,价格总水平变动,特别是剧烈的、大幅度的变化是不利于经济增长的;只有在短期内,在价格变动没有被市场主体预期到的情况下,才可能对经济增长发生某种作用:通货膨胀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而通货紧缩在一定程度上则不利于经济增长。但这种作用只能是暂时的,不可能是长期的。就业:一定年龄段内的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经营收入所进行的活动。界定就业,即就业者条件,指一定的年龄;收入条件,指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时间条件,即每周工作时间的长度。失业: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就业但在目前没有从事有报酬或收入的工作的现象。按照国际劳工组织的统计标准,凡是在规定年龄内在一定期间内属于下列情况的均属于失业人口:没有工作;当前可以工作;正在寻找工作。就业人口:是指在16周岁以上,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其中,城镇就业人口,是指在城镇地区从事非农业活动的就业人口。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指有非农业户口,在一定的劳动年龄段内(16岁至退休年龄),有劳动能力,无业而要求就业,并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求职登记的人员。就业与失业水平的统计[熟悉]:失业率是失业总人数与民用劳动力总人数的比率,它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力资源利用状况的最重要的指标;就业率是就业人口与民用成年人口总数的比率。失业率=失业总人数/民用劳动力总人数×l00%就业率=就业人口/民用成年人口总数×100%目前,我国统计部门计算和公布的就业和失业水平方面的指标主要是城镇登记失业率。失业的类型[掌握]:1.自愿失业:是指劳动者不愿意接受现行的工资水平而宁愿不工作的一种状态,也可以说是当工资水平下降时劳动者自愿退出劳动力队伍的情况。自愿失业包括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两种形式。摩擦性失业是因为劳动者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偏好和技能的工作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引起的失业,也就是由于劳动者从一个工作转换到另一个工作的过程中出现的失业。结构性失业是由于产业结构调整所造成的失业。2.需求不足型失业(非自愿失业或者叫周期性失业):是指劳动者在现行工资水平下找不到工作的状况,或是指总需求相对不足减少劳动力派生需求所导致的失业。这种失业是与经济周期相联系的。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运行处于繁荣与高涨时期,失业率比较低;在经济运行处于衰退和萧条阶段,失业率比较高。需求不足型失业是宏观经济研究关注的重点。我国的就业和失业问题[熟悉]:由于二元结构和体制转轨,我国的就业和失业矛盾比较严重。所谓二元结构,是现代工业部门和传统农业部门并存的经济结构。该理论把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分为两个部门:一个是现代的城市工业部门;另一个是传统的农村农业部门。我国需要通过保持经济长期稳定增长,加快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加强教育,以及提倡新的就业观念等多方面的措施才能够实现扩大就业、减少失业的目的。奥肯定律[掌握]: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产出和失业之间的数量关系。GDP每下降2个百分点,失业率就会上升1个百分点。(y-y*)/y*=-2×(u-u*)其中,y实际GDP,y*潜在GDP,u实际失业率,u*自然失业率补充:奥肯首先提出y*潜在GDP概念,它是指在保持价格相对稳定情况下,一国经济所生产的最大产值(充分就业GDP),美国一般将之定义为3%。当实际GDP的平均增长率为3%时,失业率保持不变。定律的政策含义,表明了在经济增长和就业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政府应当把促进经济增长作为降低失业率的主要途径。菲利普斯曲线[掌握]:是一条描述通货膨胀与失业或经济增长之间替代关系的曲线。注意:弗里德曼认为,由于预期的存在和变动,通货膨胀和失业的替代关系只在短期内才有可能;从长期看,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和横轴垂直的直线。(因为长期的失业率是常数。)第15章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掌握]:为实现预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对财政收支关系进行调整的指导原则和措施。财政政策由预算政策、税收政策、支出政策、国债政策等组成。财政政策的功能[掌握]:1、导向功能;2、协调功能;3、控制功能;4、稳定功能。财政政策的目标:1、促进充分就业2、物价基本稳定3、国际收支平衡4、经济稳定增长(1)国际收支平衡=经常项目收支平衡+资本项目收支平衡;(2)经常项目:贸易项目,指一国的商品和劳务的进口和出口;资本项目,指一国资本的流入和流出;(3)经常项目盈余:国际贸易顺差,出口大于进口;经常项目赤字:国际贸易逆差,出口小于进口;经常项目平衡:即贸易平衡,进口等于出口。(4)资本项目盈余:资本流入大于资本流出;资本项目赤字:资本流入小于资本流出。(5)经济增长决定于两个源泉:一是生产要素的增长,一是生产要素的技术进步。财政政策的工具[掌握]:(一)预算政策,调节经济的作用表现在财政收支的规模及其差额上。(二)税收政策,税收是保持经济稳定重要手段,是政府公平收入的重要手段(三)公债政策,1、流动性效应:公债通过期限种类的不同设计和调换公债长短期限等办法,影响经济的扩张或紧缩。2、利率效应:国债发行利率影响金融市场利率,影响经济的扩张或紧缩。(四)公共支出政策:满足纯公共需要的一般性支出,包括狭义的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2、狭义的购买性支出:消费性支出,政府进行日常行政事务活动所需要的商品和劳务支出。3、狭义的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财政资金无偿、单方面转移的支出,包括政府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债务利息支出。(五)政府投资政策:政府用于资本项目的建设性支出,它最终形成各种类型的固定资产。2、机理:(1)调整投资规模:影响社会供求总量。(2)调整投资方向(六)补贴政策:补贴政策保持经济稳定运行;财政补贴还是政府公平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财政政策的类型[掌握]:(一)按调节经济周期的作用划分1、自动稳定财政政策:财政制度本身存在一种内在的、不需要政府采取其他干预行为,自动调节经济运行的机制。(1)、累进所得税的自动稳定作用。(2)、政府福利支出的自动稳定作用。2、相机抉择财政政策:政府主动灵活选择不同类型的反经济周期的财政政策工具。该政策又包括汲水政策和补偿政策。汲水政策:指在经济萧条时期进行公共投资,以增加社会有效需求,使经济恢复活力的政策。是一种短期财政政策。补偿政策:指政府有意识的从当时经济状态的反方向调节经济变动的财政政策。(二)按调节经济总量和结构中的不同功能划分1、类型:(1)扩张性财政政策(2)紧缩性财政政策(3)中性财政政策:均衡性财政政策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1)双松类型(2)双紧类型(3)松紧类型在经济稳定增长时期,政府通过实施财政收支基本平衡或者动态平衡的财政政策,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这种政策属于中性财政政策。财政政策的乘数[掌握]:1、税收乘数:税收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程度。表示为:KT=△Y/△T=—b/(1—b),其中,KT表示税收乘数,△Y表示国民收入变动量,△T表示税收变动额,b表示边际消费倾向;(1)KT
为负数:税收变动与国民收入变动反方向。2、政府购买支出乘数:购买支出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程度。表示为:KG=△Y/△G=1/(1—b)。KG表示购买支出乘数,△y表示国民收入的变动,△G表示政府支出的变动,b代表边际消费倾向;(1)KG
为正数,购买支出增减与国民收入变动同方向;(2)购买性支出乘数大于税收乘数,说明政府支出政策作用大于税收政策。(三)平衡预算乘数1、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即:政府在增加(或减少)税收的同时,等量增加(或减少)购买性支出,维持财政收支平衡,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程度。表示为:KB=KT+KG=(1-b)/(1-b)=1;(1)增加税收会减少国民收入,但同时等额增加政府支出,国民收入也会等额增加。平衡预算政策具有扩张效应,其效应为1。财政政策的时滞[掌握]:内在时滞:1、认识时滞:取决于行政部门掌握经济信息和准确预测的能力。2、行政时滞:对经济问题调查研究所耗费的时间。外在时滞:1、决策时滞:财政部门将分析的结果提交给立法机关审议通过所需要的时间。2、执行时滞:立法机关批准后交付有关单位付诸实施所需要的时间。3、效果时滞:产生影响(三)对财政政策实施效果影响1、经济复苏:实行扩张财政政策,时滞导致通胀;2、经济高涨:实行紧缩财政政策,时滞导致萧条。在财政政策时滞中只属于研究过程,与决策机关没有直接关系,在经济学上被称为内在时滞的有行政时滞和.效果时滞。政策发展[了解]:1993-1997年:适度从紧(紧缩性)财政政策;1998-:积极(扩张性)财政政策;2005-第三季度:稳健(中性)财政政策;第四季度开始:积极财政政策。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了解]:1、实施背景:金融危机2、主要内容(1)大幅增加政府公共投资,加强各项重点建设;(2)推进税费改革,促进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3)提高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强居民消费能力;(4)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5)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促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第16章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货币需求与货币需求量[掌握]:1、货币需求:(1)货币需求指经济主体在既定的收入和财富范围内能够并愿意持有货币的行为。(2)货币需求作为一种经济需求,是由货币需求能力和货币需求愿望共同决定的有效需求。(3)货币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派生于人们对商品的需求。2、货币需求量: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经济中各部门需要持有货币的数量,即一定时期内经济对货币的客观需求量。传统货币数量说[掌握]:1、费雪的现金交易数量说(1)MV=PT(货币量×货币流通速度=物价水平×商品劳务交易量);(2)交易方程式反映的是货币量决定物价水平理论。2、剑桥学派的现金余额数量说(剑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是庇古)(1)π=(K×Y)/M货币价值=(总收入中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的比重×总收入)/名义货币供给量;(2)货币的价值由货币供求数量关系决定。以费雪和庇古为代表的传统货币数量说认为货币对实物经济不起作用,他们的基本观点是假定其他因素不变,物价水平与货币量成正比,货币价值与货币量反比。(3)剑桥方程式和交易方程式本质是一致的,都是试图说明物价和货币价值的升降取决于货币量的变化。货币需求是以人们的手持现金来表示,不仅是作为交易媒介的货币,也包括贮藏货币,这是剑桥方程式区别于交易方程式的关键所在。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熟悉]——流动性偏好理论1、流动性偏好:经济主体之所以需要货币,因为存在“流动性偏好”这一普遍心理倾向,即愿意持有具有完全流动性的货币而不是其他缺乏流动性的资产。2、流动性偏好即货币需求由三个动机决定:(1)交易动机:进行日常交易而产生的持有货币的愿望;(2)预防动机:为应付各种紧急情况而产生的持有货币的愿望;(3)投机动机:由于利率不确定,预期需要持有货币以便从中获利的动机。3、货币需求函数:L=L1(Y)+L2(r)(1)交易性需求:交易性动机和预防性动机构成,与国民收入成正比;(2)投机性需求:投机动机构成,与利率成反比。4、流动性陷阱:利率降到某一低点,货币需求无限增大。人们愿意持有大量货币而不是债券。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说[熟悉]:(一)影响人们持有实际货币的因素1、财富总额:(1)恒久收入:现在的收入与过去的收入加权计算的收入;且与所需货币成正比。2、财富构成:(1)人力财富与非人力财富之比;(2)人力财富比例越高,所需要的货币越多。3、金融资产的预期收益率:是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与货币持有量成反比。4、其他因素(二)货币需求函数M/P=f(Yp,W;im,ib,ie,1/pdp/dt;μ)Yp代表恒久收入;W代表非人力财富占总财富的比例;im,ib,ie
:代表存款、债券和股票的预期名义收益率;1/p·dp/dt代表物价水平的预期变动率;Μ代表随机因素的影响总和。货币供给与货币供应量[掌握]1、货币供给分析(1)货币供给:一国或者货币区的银行系统向经济主体供给货币满足货币需求的过程。(2)货币供给量:非银行部门持有货币资产数量,即流通中的货币数量。2、我国目前货币供给层次划分:依据资产流动性不同M0=流通中的现金M1=M0+银行活期存款M2=M1+定期存款+储蓄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其中狭义货币供应量:M1;潜在货币量:定期存款+储蓄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广义货币量M2:M1
+潜在货币量。货币供给机制[掌握]:1、货币供给量包括现金和存款两部分:现金是中央银行的负债、存款是商业银行的负债;2、中央银行的信用创造货币机制:信用创造货币是当代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下货币供给机制的重要内容;信用创造货币的功能为中央银行掌握。3、商业银行的扩张信用、创造派生存款机制(1)中央银行增加一笔信用通过不同渠道注入银行体系;银行体系的信贷资金来源增加,商业银行用新增信贷资金发放新的贷款,新贷款派生新增存款——存款又成为商业银行贷款资金来源。(2)制约因素:存款准备金率;提取现金数量;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公众缴存税款。4、货币乘数与基础货币(1)基础货币B:中央银行放出的信用是银行体系扩张信用、创造派生存款的基础;包括现金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2)货币乘数K:基础货币扩张的倍数为:K=1/(存款准备金率+货币结构比率),其中货币结构,表示需转化为现金及财政存款所占的比重。(3)货币供应量M=B×K货币均衡与失衡[掌握](一)货币均衡:一定时期经济运行中的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在动态上保持一致的状态。(二)货币均衡的特征:1、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大体一致,而非数量上完全相等;2、货币均衡是一个动态过程,短期内可能不一致,长期内大体一致;3、现代经济中货币均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经济总体均衡状况。货币失衡:货币供给偏离货币需求。类型:1、总量性货币失衡:①货币供应量<货币需求量②货币供应量>货币需求量:引发严重通货膨胀。2、结构性货币失衡:货币供给结构不适应货币需求结构。通货膨胀:在价值符号流通条件下,货币供给过度引发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通货膨胀类型[掌握]:1、按成因划分:(1)需求拉动型:总需求过度增长、供给不足;(2)成本推动型:“工资推进型通货膨胀”----工资和物价螺旋上升的通货膨胀。“利润推进型通货膨胀”----垄断企业为保证实现其利润目标而操纵的市场、人为抬高产品价格而引起的通货膨胀。(3)输入型:进口商品价格上升、通货膨胀国际传导;(4)结构型:因经济结构方面因素导致。2、按表现形式划分:(1)公开型:物价随货币数量变动而自发波动。物价上涨是通货膨胀的基本标志。(2)抑制型(隐蔽型):实行物价管制物价不能上涨;在物价受抑制条件下,货币量过多而不能直接、完全通过物价反映出来,因而导致货币流通速度减慢,被强制缓慢下来的货币流通速度使物价长期、迂回曲折缓慢上升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原因[掌握]:1、直接原因:过度信贷供给。2、主要原因:(1)财政原因:发生财政赤字或推行赤字政策。(2)信贷原因:过度信贷使得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求量。3、其他原因:投资规模过大、国民经济结构比例失调、国际收支长期顺差等。通货膨胀治理[掌握]:1、紧缩的需求政策:(1)紧缩财政政策:增税、减少政府开支、发行公债;(2)紧缩货币政策: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提高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2、积极的供给政策(1)减税;(2)消减社会福利开支;(3)适当增加货币供给发展生产;(4)精简规章制度。第17章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制度[掌握]:中央银行:也称货币当局,中央银行处于金融中介体系的中心环节。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和国家的银行,具有国家行政管理机关和银行的双重性质。主要任务: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实施金融监管,维护银行业稳健运行。中央银行制度:是指由中央银行代表国家管理一国金融业,并以其为核心构成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为融资媒体的金融体制。1、建立中央银行制度必要性(1)集中货币发行权的需要;(2)代理国库和为政府筹措资金需要;(3)管理金融业需要;(4)国家对社会经济发展实行干预的需要。2、中央银行的产生与发展进程(1)商业银行转化为中央银行;(2)专门设置的中央银行;(3)综合型银行改革为单一职能的中央银行。3、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中央银行与政府之间关联;即中央银行对政府直接负责还是对政府相对负责的问题。中央银行的职责和业务活动特征[掌握]:(1)职责:利用货币供应量、利率等对金融领域乃至整个经济领域的活动进行管理;(2)活动特征:不以盈利为目的;不经营普通银行业务;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时具有相对独立性。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掌握]:1、货币发行业务:法定货币发行机构;2、对银行业务:集中准备金、最后贷款人、全国清算(中央银行主要的中间业务);3、对政府业务:(1)代理国库;(2)代理国家债权发行;(3)对国家给予信贷支持;(4)保管外汇和黄金储备;(5)制定并监管执行有关金融管理法规。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变动)[掌握]资产负债国外资产储备货币对政府债权不计入储备货币的金融性公司存款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发行债券对其他金融性公司债权国外负债对非金融性部门债权政府存款其他资产自有资金其他负债总资产总负债中央银行组织体制下的支付清算系统[掌握]:(一)中央银行支付清算系统简介1、现代中央银行负有组织全国银行间清算的职责。银行业等金融结构都在中央银行依法开立账户。2、作用:提高清算效率、便于监督、管理3、中央银行组织全国银行清算包括(1)同城或同地区:清算主要是通过票据交换所来进行。票据交换应收应付都是通过中央银行集中清算交换的差额。(2)异地(二)我国支付清算网络体系1、大额实时支付系统、小额批量支付系统为中枢;2、各银行业金融结构行内业务系统为基础;3、票据支付系统、银行卡系统、证券结算系统和境内外币支付系统为重要组成部分;4、行业清算组织和互联网支付服务组织业务系统为补充。货币政策定义及目标[掌握]:1、货币政策:金融当局制定和执行的通过货币供应量、利率或其他中介目标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手段。内容:政策目标、政策工具、政策效果3、国际货币政策目标:(1)稳定物价;(2)经济增长;(3)充分就业;(4)平衡国际收支《银行法》第三条规定,我国货币政策目标:保持货币币值稳定、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货币政策工具[掌握](一)一般性政策工具:调节货币总量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2、再贴现率(1)含义:中央银行向持有商业票据等支付工具的商业银行进行贴现的行为;(2)实践:紧缩性货币政策提高再贴现率,扩张货币政策调低再贴现率。3、公开市场业务(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调节某些特殊领域的信用1、消费者信用控制:中央银行对不动产以外的各种耐用消费品的销售融资予以控制;包括:规定分期付款的首付最低金额、还款最长期限、使用的耐用品种类等。2、证券市场信用控制:对证券交易的各种贷款进行限制,防止过度投机。比如规定一定比例的证券保证金。(三)直接信用控制: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手段,直接对商业银行信用活动控制。(2)主要手段:利率最高限、信用配额、流动比率和直接干预等;其中规定存贷款最高利率限制,是最常使用的直接信用管制工具。(四)间接信用指导:中央银行通过道义劝告、窗口指导等办法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主要方法:(1)道义劝告:向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发出通告或指示,或与负责人面谈等;(2)窗口指导:根据金融市场、物价等经济状况对商业银行提出贷款增减建议。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掌握](一)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中介指标):介于货币政策工具变量(操作目标)和目标变量(最终目标)之间的变量指标。包括近期中介目标(操作目标)和远期中介目标(中间目标),中央银行可以按照可控性、可测性和相关性的三大原则选择相应的中介目标。(二)具体包括:1、利率: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变动灵活的短期利率,如同业拆借利率、短期国库券利率。2、货币供应量:1996年正式成为中介目标。3、超额准备金或基础货币:具有可测性和可控性;4、通货膨胀率:具有可测性和可控性。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实践[熟悉]:1、“十一五规划”期间我国货币政策的演变2006到2008上半年:由稳健——适度从紧——从紧;下半年到20XX年:从紧——适度宽松。2、20XX年底、20XX年底两次中央经济会议均确定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变动)。第18章商业银行与金融市场(一)商业银行:又称存款货币银行、主要业务经营工商业存款和放款、为客户提供多种金融服务;金融体系最核心的部分、机构数量多、业务渗透面广、资产总额比重大。(二)商业银行的性质:最典型的银行、盈利为目标、主要以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形式为工商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并办理结算业务的金融企业。商业银行的职能与组织形式[掌握]:(一)商业银行的主要职能1、信用中介(最基本):货币转换为资本(集中闲置资金、放给资金短缺部门);2、支付中介:受客户委托,办理与资金运动有关的技术性业务,成为企业的总会计、总出纳。如汇兑、非现金结算等;3、信用创造:发行信用工具超出自有资本与吸收资本的总额而扩张信用。(二)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1、按机构设置分类:(1)单一银行制:单独银行机构不设分支机构(美国州立银行);(2)总分银行制:总行之下设多层次的分支机构(世界各国采用)2、按业务经营范围分类:各国以法律形式规定(1)专业化银行制:传统银行业务(存款、短期工商贷款),其余的长期信用业务、证券投资业务、信托业务、保险业务等由专门性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来经营;(2)综合化银行制:金融管理当局对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和业务种类不作限制,这种银行制度又称“全能银行制”。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熟悉]:(一)负债业务:形成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的业务。1、自有资金(权益资本):股本、公积金、未分配利润;2、外来资金的渠道:吸收存款、向中央银行借款、同业拆借、发行金融债券、国际货币市场借款等。(二)资产业务:商业银行将聚集的货币资金加以运用的业务,是商业银行获得收益的主要业务活动。1、票据贴现:(1)方式:银行买进未到期的票据,收取一定的利息,称为贴现利率;(2)实质:银行通过贴现间接贷款给票据持有人。2、贷款业务:(1)按归还期限划分:短期、中期(1-7)、长期(7-10);(2)按贷款条件划分:信用贷款:以借款人信誉发放贷款;担保贷款:保证贷款、抵押贷款、质押贷款。(3)按用途划分:资本贷款:固定资产或设备更新为目的的贷款,属于投资性质贷款;商业贷款:以原材料的购进和商品交易为目的的贷款,属于生产或经营周转性贷款;消费贷款:以消费为目的的个人发放贷款。3、投资业务:(1)银行持有有价证券;(2)投资范围有限制性规定。(三)中间业务(无风险业务):不用自己的资金而为客户办理货币支付和其他委托事项,并从中获取手续费。1、结算业务:(1)现金结算(2)转账结算:非现金结算业务、商业银行将款项从付款单位账户划转到收款单位账户,完成货币收付,并向委托人收取结算手续费的业务。2、信托业务:商业银行的信托部门接受客户委托,代替委托单位或个人经营、管理或处理货币资金或其他财产,并收取结算手续费的业务。3、租赁业务:包括融资租赁与经营性租赁。4、代理业务:商业银行以代理人的身份代办理一些双方议定的经济事务,如商业银行受财政部门委托代理发行和兑付国债。5、咨询业务:经济预测、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等。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掌握]:(一)原则:1、盈利性原则(首要原则):尽可能获得高收益;2、流动性原则:(1)保有一定比例的现金资产或容易变现得资产;(2)取得现款的能力。3、安全性原则:按期收回本息。(二)原则间关系:1、资产的盈利性与流动性:负相关;2、资产的盈利性与安全性:负相关。金融市场运行机理[掌握]:1、货币资金在使用方面存在时间差、空间差;2、资金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创造价值,并能增值;3、信用通过金融市场实现资金的余缺的调剂。金融市场效率[掌握]:金融市场实现金融资源优化配置功能的程度,包括两个方面:1、金融市场以最低成本为资金需求者提供金融资源的;2、资金需求者使用金融资金为社会提供最有效的产出。有效市场理论[掌握]: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法玛(一)有效市场:在一个证券市场上,价格完全反映了所有可获得的信息,每种证券的价格完全等于其投资价格。(二)根据信息对证券价格影响的不同程度,市场有效性分三类:1、弱型效率:证券市场效率的最低程度,有关证券的历史资料(价格、交易量等)对证券的价格变动没有影响;2、半强型效率:证券市场效率的中等程度,有关证券的公开发表的资料(盈利报告)对证券的价格变动没有影响;3、强型效率:证券市场效率的最高程度有、证券的所有相关信息(公开的资料以及内幕信息)对证券的价格变动没有影响;即证券价格充分、及时反映了证券有关的所有信息。金融市场的结构[熟悉]:(一)按交易金融工具的期限长短分为:1、货币市场:供应短缺货币资金、解决短期内资金融通;子市场包括:同业拆借市场、票据市场、短期债券市场。2、资本市场:长期货币供应、投资方面的资金需要。子市场包括:股票市场、长期债券市场、投资基金市场等。(二)金融体系:1、同业拆借:(1)金融机构间以货币借贷方式进行短期资金融通;(2)作用:弥补短期资金不足、票据清算的差额、临时性资金短缺;(3)最有代表性的同业拆借利率是伦敦银行同业拆放利率(LIBOR).2、票据市场:(1)以票据为媒介进行资金融通;(2)票据的种类(子市场):商业票据市场、银行承兑汇票市场(最主要的两个)、银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短期以及融资性票据市场。3、债券市场:(1)直接融资市场;既具有货币市场的属性,又具有资本市场的属性。(2)分类:•按市场组织形式:场内交易、场外交易;•按期限:短期债券、中期债券、长期债券;短期政府债券:流动性在货币市场中最高;几乎所有的金融机构都参与这个市场的交易。。4、股票市场(1)一级市场、二级市场(活跃的流通市场是发行市场得以存在的必要条件)(2)场内交易市场、场外交易市场(柜台交易)5、投资基金市场:(1)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投资方式;(2)通过发行基金单位集中投资者资金,由基金托管人运用、管理。6、金融期货市场(金融期权市场)(1)金融期货市场:协议达成后,未来某一特定时间办理交割交易、成交和交割分离;(2)金融期权市场:买方交付一定的期权费用取得到期时间内,按协议价格买进或卖出一定数量的政券的权利。两者都属于金融衍生品市场。7、外汇市场:指以不同种货币计值的两种票据之间交换的市场,属于短期金融资产交易市场。与货币市场不同:货币市场交易的是同一种货币或以同一种货币计值的票据。【例题:单选题】某甲与所供职的公司签订合同,该合同规定:某甲每月支付l00元,当其在公司工作满三年后,从第四年起有权按约定价格购买该公司一定数量的股票,这种交易是()交易。金融期权B.金融期货C.投资基金D.货币掉期答案:A第19章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金融风险:是指投资者和金融机构在货币资金的借贷和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使得预期收益和实际收益发生偏差,从而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基本特征:1、不确定性2、相关性3、高杠杆性4、传染性四种类型[掌握]:1、市场风险:由于市场因素(如利率、汇率、股价以及商品价格等)的波动而导致的金融参与者的资产价值变化;2、信用风险:由于借款人或市场交易对手的违约而导致损失;3、流动性风险:金融参与者由于资产流动性降低而导致;4、操作风险:由于金融机构交易系统不完善、管理失误或其他一些人为错误而导致。金融危机[掌握]: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金融资产、房地产、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金融危机的类型1、债务危机:(1)也称支付能力危机。一国债务不合理,无法按期偿还引发的危机;(2)一般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出口不断萎缩、外汇主要来源于举借外债。2、货币危机:实行固定汇率或盯住汇率制度的国家,由于国内经济变化没有相应汇率调整,货币内外价值脱节,反映为本币汇率高估。从国际债务危机、欧洲货币危机到亚洲金融危机,危机主体的一个共同特点在于其盯住汇率制度。盯住汇率制度指一国使本币同某外国货币或一篮子货币保持固定比价的汇率制度。3、流动性危机:(1)国内流动性危机:金融机构资产负债不匹配,不足以偿还短期债务,即“借短放长”;(2)国际流动性危机:短期外汇履约一义务超过短期内可能得到的外汇资产规模,国际流动性不足。4、综合性金融危机次贷危机[掌握]1、美国次贷危机春季开始,10月初,次贷危机演变成金融海啸,开始在全球蔓延。2、次贷危机的三个阶段:第一,债务危机阶段;第二,流动性危机;第三,信用危机。金融监管或称金融监督管理[掌握]:指一国的金融管理部门为达到稳定货币、维护金融业正常秩序等目的,依法对金融机构及其经营活动实施外部监督、稽核、检查和对其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处罚等一系列行为。金融监管的特征[掌握]:金融监管首先是从对银行的监管开始的,银行的三大特征使得维持银行业稳定成为必要:(1)银行提供的期限转换功能;(2)银行是整个支付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3)银行的信用创造和流动性创造功能。金融监管的一般性理论[掌握]:1、公共利益论:监管是政府对公众要求纠正某些社会个体和社会组织的不公平、不公正和无效率或低效率的一种回应。2、保护债权论:保护债权人的利益,需要金融监管。存款保险制度是这一理论的实践形式。3、金融风险控制论:这一理论源于“金融不稳定假说”:认为银行的利润最大化目标促使其系统内增加风险,导致体系内的不稳定性。4、金融全球化对传统金融监管理论的挑战:金融监管是一种全方位、整体上的对金融业的管理和控制,包括内部监管和外部监管。既有管理部门的监管,也有市场施加的约束。金融监管体制的含义及分类[掌握]:(一)金融监管体制:指一国金融管理部门的构成及其分工的有关安排。1、从银行的监管主体以及中央银行的角色来分:(1)以中央银行为重心的监管体制以中央银行为重心,其他机构参与分工的监管体制。美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美联储是唯一一家能够同时监管银行、证券和保险业的联邦机构。属于这类还有法国、印度、巴西等国家。(2)独立于中央银行的综合监管体制在中央银行之外,同时设立几个部门对银行、证券和保险金融机构进行监管的体制,但是中央银行在其中发挥独特的作用。德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此外还有英国、日本和韩国。2、从监管客体的角度来分(1)综合监管体制:是指将金融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监管,英国是其中的典型。随着混业经营趋势的发展,实行综合监管体制的国家越来越多,如瑞士、日本和韩国等。(2)分业监管体制:对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分别设立不同的专门机构进行监管。该体制与金融分业经营有关。原因:实行分业经营体制、金融发展水平不高,金融监管能力不足,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在内,仍然实行分业监管体制。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演变[掌握]:1、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逐渐由单一全能型体制转向独立于中央银行的分业监管体制。包括: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3、中国人民银行发挥:(1)作为最后贷款人在必要时救助高风险金融机构;(2)共享监管信息,采取各种措施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3)由国务院建立监管协调机制。巴塞尔协议产生的背景与发展[掌握]:(一)1975年2月,由国际清算银行发起,西方十国集团以及瑞士和卢森堡等12国的中央银行成立了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二)巴塞尔协议中,影响最大的是:统一资本监管的1988年巴塞尔报告;新巴塞尔资本协议;20XX年巴塞尔协议III。1988年巴塞尔报告[熟悉]:1、资本组成巴塞尔委员会将银行资本分为: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1)核心资本又称为一级资本:包括实收股本和公开储备,这部分至少占全部资本的50%。(2)附属资本又称为二级资本:包括未公开储备、资产重估储备、普通准备金和呆账准备金、混合资本工具和长期次级债券。2、风险资产权重风险资产权重:根据不同类型的资产和表外业务的相对风险大小,赋予他们不同的权重,即0%、10%、20%、50%和100%。权重越大,表明该资产的风险越大。3、资本标准资本充足率,即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不得低于8%。其中核心资本比率不得低于4%。4、过渡期安排。1987年底~1992年底为实施过渡期。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熟悉]: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三大支柱:1、最低资本要求: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监管思想,将资本金视为最重要支柱;2、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强化各国监管当局职责(1)全面监管银行资本充足状况;(2)培育银行内部信用评估系统;(3)加快制度化进程。3、市场约束:强调以市场力量来约束银行(1)市场奖惩机制;(2)银行建立信息披露制度。20XX年巴塞尔协议III[掌握]:主要内容1、强化资本充足率监管标准:资本监管在巴塞尔委员会监管框架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也是本论金融监管改革的核心。(1)三个最低资本充足率监管标准:普通股充足率4.5%,一级资本充足率6%,总资本充足率8%;(2)两个超额资本要求:留存超额资本:吸收严重经济和金融衰退给银行带来的损失由普通股构成,最低要求为2.5%;反周期超额资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土木工程中的建筑结构给水工程考核试卷
- 《口腔卫生》课件
- 2024并购贷款合同模板
- 企业安全生产培训的团队协作与冲突化解考核试卷
- 《古代中国的经济》课件
- 求婚策划方案及流程
- 固体饮料行业的投资风险分析考核试卷
- 木材创新技术与环保应用案例研究探讨考核试卷
- 信息系统性能优化建议报告总结考核试卷
- 印刷行业的品牌保护与市场竞争考核试卷
- 2024年宏观经济发展情况分析报告
- 摄影入门课程-摄影基础与技巧全面解析
- 251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第1课时)(导学案)(原卷版)
- XX有限公司人员分流方案
- 大语言模型赋能自动化测试实践、挑战与展望-复旦大学(董震)
- 期中模拟检测(1-3单元)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西师大版二年级数学
- 追觅科技在线测评逻辑题
- 2024-2030年中国演艺行业发展分析及发展前景与趋势预测研究报告
- 2024年重庆市渝北区数据谷八中小升初数学试卷
- 凝中国心铸中华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小学民族团结爱国主题班会课件
- 2024年AI大模型场景探索及产业应用调研报告-前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