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讲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与辽夏金元的统治 导学案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1页
第6讲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与辽夏金元的统治 导学案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2页
第6讲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与辽夏金元的统治 导学案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3页
第6讲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与辽夏金元的统治 导学案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4页
第6讲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与辽夏金元的统治 导学案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6讲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与辽夏金元的统治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1.背景:吸取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2.措施项目具体措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①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②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③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分散各级机构的权力中央①由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②枢密院与“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并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地方①先后设立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和节制。②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崇文抑武方针①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②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3.影响(1)积极性:强化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2)消极性: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图解历史北宋分割相权示意图二、边防压力、财政危机与王安石变法1.边防压力(1)辽朝占领燕云十六州,双方签订协议,北宋每年送给辽“岁币”。(2)北宋每年送给西夏“岁赐”。2.财政危机:“岁币”和“岁赐”数目庞大,养兵和养官成为朝廷的沉重负担,财政状况日益恶化。3.王安石变法背景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目的富国强兵基本原则加强国家对农业、商业、军事、科举、教育等诸多领域的管理和控制主要内容富国方面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强兵方面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借以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影响积极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消极强兵效果并不明显;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引起激烈争议。围绕变法问题,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史论拓展|“澶渊之盟”总体比较公平尽管双方都有得有失,但总的说来是比较公平的。由于宋辽两个兄弟民族签订了和平条约,开始了和平交往的新局面,从而使两个民族能在安定的大环境中和平共处、协同发展,这不仅是符合民心、顺应历史发展要求的好事,同时,也为以后正确处理民族纠纷树立了典范。——杨国宜《“澶渊之盟”平议》三、南宋的偏安与辽、西夏、金的建立1.南宋的偏安(1)建立:1127年,赵构建立南宋。(2)宋金对峙:1141年,订立绍兴和议,南宋对金称臣。2.民族政权政权建立时间民族建立者政治辽916年契丹族耶律阿保机南、北面官;迁徙中的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西夏1038年党项族元昊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金1115年女真族完颜阿骨打①迁都:1153年,迁都燕京,将燕京改名为中都;②制度:“猛安谋克”;③盛衰:12世纪后期金世宗在位,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史称“大定之治”。世宗死后,统治逐渐衰落四、元朝的统一与民族关系1.蒙古崛起(1)建国:1206年,铁木真建立蒙古汗国,被尊为“成吉思汗”。(2)扩张:先后灭掉西辽、西夏和金朝,收服吐蕃诸部,兼并云南的大理政权。2.元朝统一(1)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2)1276年,元军占领南宋都城临安。(3)1279年,在崖山海域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3.国家治理(1)修筑驿道,设立驿站和急递铺系统。(2)实行行省制度①设置:中书省委派官员处理地方事务,逐渐形成常设机构,称为行中书省。②意义: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也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是我国省制的开端。(3)边疆治理①吐蕃:由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②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③台湾:在隶属福建晋江的澎湖设巡检司,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以经略台湾。|史论拓展|元朝的行省制度元朝史学家揭傒斯说,“镇以磐石宗,重以分省寄”,《元史·明宗纪》也称行省为“方面之寄”。合而论之,即在传统的郡县制基础上另加行省之类的高层督政组织于中央与路府州县之间,把行省当作分寄与集权的枢纽,既有所分寄,又立足于集权。——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4.民族关系(1)民族交融: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2)民族政策:推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实行“四等人制”,四等人依次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联想——选择性必修1·P31~33(1)宋元时期的官员的选拔①宋朝: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取士不问家世”,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②元朝:部分保留了蒙古传统方式。1314年恢复了科举制,但仍时断时续。(2)宋元时期官员的管理考核制度制定了严格的标准考核官员监察制度①宋朝:承唐制设御史台,地方划分路作为监察区。宋朝监察制度的重要变化是台谏合一,御史拥有了谏官的议事权,谏官拥有了御史的监察权。②元朝:中央设御史台,地方设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基础性概念】1.三司与通判:三司是宋代中枢权力机构之一,即盐铁、度支、户部三司,它沿自唐代,宋代号称“计省”,直接对皇帝负责,总理财政权,与掌行政权的中书门下和掌军权的枢密院形成三权并立。通判是中国古代官名之一,地位略次于州府长官,掌管粮运、水利和诉讼等事项,对州府的长官有监察的责任。宋初为了防止州官尾大不掉,又在州设通判,作为副职,与知州共同处理政事。2.官职差遣体制:宋代,官僚制度中有“官”“职”“差遣”的区分。所谓“官”,实际是一种等级待遇,作为叙级、分等、定薪的依据。所谓“职”,不是职务,而是加官,只是一种虚衔。上述两种官僚,“有官无权”“有职无权”,真正负实际责任的是“差遣”。所谓“差遣”,也称职事官(事务次官),是官僚担任的实际职务。3.重文轻武:是宋朝建立后的国策,是统治者反思唐代藩镇割据、武将专权的结果,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文化的发展,推动了宋代科技、文化和艺术的全面繁荣,但在遭受外敌入侵时易致社会混乱。4.行省制度:是元朝实施的主要地方行政制度,元朝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行省是中央的派出机构,后逐渐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行省长官是中央官亲自降临到地方管理。行省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我国省制的开端。5.宋代民族之间的“战”与“和”(1)宋代时期多个民族政权并存,各民族政权之间既有战争,又有和平,这是两宋民族关系的显著特点。(2)民族之间的“战”:战争是暂时的,但伤害了民族感情,中断了正常的经济、文化交流。(3)民族之间的“和”:和平是历史发展的主流。议和实际上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民族交融的加强,最重要的是推动了历史向前发展。【关键处提问】1.阅读教材P52导语,观察《雪夜访普图》,鉴于唐后期军阀割据的教训,赵普为宋太祖筹划了怎样的方略?[提示]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2.(王)安石曰:“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又论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据材料分析,王安石变法的核心主张是什么?此核心主张的侧重点又是什么?[提示]核心主张:以理财为中心。侧重点:发展农业,减轻农民负担,抑制兼并。3.阅读教材P58“学思之窗”,辽朝设置南、北面官的作用是什么?[提示]契丹承认汉法,实际是对先进制度文化的一种肯定,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4.元朝除了地方设立行中书省外,还设置了中书省“腹里”和宣政院直辖地。这体现了元代国家政治治理的什么特点?[提示]中书省“腹里”保证统治中心军事力量,体现了防御的特点;宣政院直辖地,体现了中央对西藏地区因俗而治、地方管理与宗教管理合一的特点。主题继承与创新——两宋的政治、军事与改革【维度1】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及影响[典例1](2024·河南安阳调研)北宋时,苏轼在徐州担任知州时,发现其治下利国监“自古为铁官,商贾所聚,其民富乐,凡三十六冶,冶户皆大家,藏镪巨万,常为盗贼所窥”。他感叹道:“兵卫寡弱,有同儿戏……使剧贼致死者十余人,白昼入市,则守者皆弃而走耳。”这一现象的出现缘于宋代()A.崇文抑武的社会风气 B.政治权力的结构性弊端C.周边民族政权的并立 D.城市经济的发展繁荣解析:本题要求回答材料现象出现的原因,需要先明确材料中的现象是什么,再结合所学进行判断,具体分析如下:第一步,明确材料中的现象是什么徐州防卫空虚,无法防范盗贼第二步,结合所学对材料现象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北宋初期为避免重蹈唐末及五代的悲剧,极度强化中央集权,造成地方权力被过度削弱,州郡防卫空虚,无法防范盗贼。因此材料现象的出现缘于政治权力的结构性弊端,B项正确崇文抑武强调重视文职官员而轻视武职官员,这与材料现象无关,排除A项;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威胁的是宋代的边境安全,材料反映的是宋代地方治理中的问题,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宋代地方军事力量薄弱,这与城市经济的发展无关,排除D项。【重点理解】历史解释——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1)分割地方权力,高度集权于中央:从集中军权入手,把地方的军权、行政权、财权和司法权都收归中央,铲除藩镇割据的基础,强干弱枝。(2)崇文抑武,文人治国:重文臣轻武将,派文臣管理地方,剥夺武将的行政权;地方设通判,与知州相互监督。(3)实行官、职、差遣分离:造成冗官、冗兵、冗费现象。(4)弱枝强干,守内虚外:这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民族斗争中屡败的重要原因。【维度2】宋代文官政治与抑武方针时序思维是历史学科的特质,也是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的关键。时序思维几乎贯穿高考历史所有的试题。在对时序思维的考查中,其中一种是纵向考查,即将所要认识的对象(历史事件)放在长时段的历史长河中,考查历史事件前后的关联性,理解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典例2](2023·重庆等级考,4)武成王庙,又称太公庙,是古代国家祭祀兵家鼻祖吕尚的祠庙。唐玄宗时,曾下令在两京及诸州各置太公庙一所,按文宣王庙的规格进行祭祀。但到宋代,仅在京师及个别地方保留武成王庙,祭祀规格也低于文宣王庙。这一现象反映出宋代()A.漠视兵家思想 B.抑制地方势力C.打压民间信仰 D.实行抑武方针解析:根据材料“宋代,仅在京师及个别地方保留武成王庙,祭祀规格也低于文宣王庙”可知,宋代武成王庙数量减少,规格也低于文宣王庙,这说明当时对于兵家鼻祖的重视程度远低于对儒家先圣孔子的重视,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因为宋代实行崇文抑武方针,D项正确;材料强调抑武方针,而不是漠视兵家思想,排除A项;在京师及个别地方保留武成王庙,无法体现抑制地方势力,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打压民间信仰,排除C项。故选D项。【重点理解】唯物史观——辩证地评价宋代的文官政治(1)积极性:宋代文官制度使传统的贵族政治、武人政治基本上退出了封建中国的历史舞台;宋代文官制度使权力收纵自如,无尾大不掉之虞;宋代文官制度使书院兴起,学者辈出,经学、史学、文学、科学技术等均甚发达。(2)消极性:政出多门,效率低下;冗费增多,财政拮据;容易形成党争;头重尾轻,地方凋敝。【维度3】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典例3](2024·东北育才学校测试)宋初,朝廷向一定级别的官员或官司支赐专门钱物以供宴饮招待,这些钱物主要是公使钱、公使酒。王安石变法中将公使钱由原来的中央拨付改为中央和地方杂收应付。这一变化有利于()A.整饬官场的贪腐之风 B.减轻中央财政压力C.缩小地方财赋自主权 D.强化公使钱的管理解析:北宋中期的王安石变法将“公使钱”由中央支付调整为中央和地方共同支付,这有利于减轻中央财政压力,B项正确;改革公使钱的支付办法,与整饬官场的贪腐之风无关,A项错误;地方支付一部分公使钱不能缩小地方财赋自主权,C项错误;改变公使钱的来源与强化公使钱的管理不符,D项错误。【重点理解】历史解释——多角度认识王安石变法(1)从背景看: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面临财政危机、政治危机和边患危机的情况下为实现富国强兵而进行的。(2)从内容看:主要是调节农民、封建国家与大地主、大官僚之间的利益再分配。(3)从措施和结果看:变法无法缓和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之下,新法很快被废除。(4)从性质看: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5)从目的看: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6)综合来看:这场变法在当时取得了一定成效。王安石能够针对北宋错综复杂的统治局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主题模仿创新与民族交融——辽夏金元的制度与国家治理【维度1】辽、西夏、金政权政治制度的构建[典例4](2024·河北九师联盟月考)辽朝统和元年,面对党项入侵,萧太后“谕与大汉讨党项诸部”;统和四年,萧太后在党项诸州设观察处置等使,并将王子帐节度使之女封为义成公主,下嫁给李继迁,后册封李继迁为夏国王。这反映出当时辽朝()A.华夷一体的观念得到增强 B.民族政策具备一定的灵活性C.与汉民族的交融日渐加深 D.以实现封建化作为施政重点解析:主题辽朝的民族政策信息①谕与大汉讨党项诸部。②设观察处置等使。③义成公主下嫁李继迁,册封李继迁为夏国王结论辽朝采用讨伐与拉拢等措施处理民族问题,说明其政策的灵活性,故选B项排错华夷一体主要表现为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认同观念逐渐增强,排除A项;材料主要叙述的是契丹族与党项族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主要表现为少数民族政权学习、模仿汉族政权的制度和文化等,排除D项【重点理解】历史解释——辽和西夏政治统治的特点及原因(1)特点:①都较多地吸收了中原先进的政治制度内容,如辽和西夏都沿用唐代官制;西夏仿效唐宋王朝建立政治制度,推行科举制度。②对本民族和汉人实行不同的统治方式,如辽统治者采取“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政治制度。(2)原因:辽、西夏统治的北方地区游牧民族和汉族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及生活方式存在差异,为了适应这些地区的不同情况而采取因地制宜(或因俗而治)的管理方式。【维度2】元朝行省制度与民族交融[典例5](2023·福建选考,4)下表为研究者整理的元代部分家庭组建的情况,这体现出元代()丈夫妻子蒙古人秃忽赤汉人刘氏汉人王庆端蒙古人也速真氏畏兀儿人廉希宪女真人完颜氏回回人哈只哈心汉人荀氏汉人傅昱契丹人耶律氏A.不同民族的杂居 B.华夏文化的扩散C.民族隔阂的消解 D.民族习俗的趋同解析:据材料可得出不同民族之间存在通婚,这说明多个少数民族处于杂居状态,相互通婚比较方便和普遍,A项正确;材料只体现了不同民族的通婚,不体现以哪个民族的文化为主体,故材料不能体现华夏文化的扩散,排除B项;C项表述太绝对,排除;材料只体现了不同民族的通婚,不能说明民族习俗是否趋同,排除D项。故选A项。【重点理解】家国情怀——行省制度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所起的作用(1)行省直接隶属中书省,中央集权得到强化,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2)适应了元政府管理空前辽阔疆域的需要,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3)有利于促进和加强民族交融。(4)是省制的开端,为后世行政区划奠定了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维度3】宋与辽夏金的民族关系[典例6](辽宋夏金时期的文化认同|2024·辽宁模拟)辽人自称“北朝”,称北宋为“南朝”,认为“南朝”“北朝”是一家。金人承认金、宋分别是各自独立的不同政权,各有国号,但作为“中国”,他们又认为金、宋都是“中国”,可见,金人并没有将宋人排除于中国之外。由此可见,这一时期()A.华夷共祖观念形成 B.民族隔阂逐渐消失C.文化认同意识增强 D.国家统一趋势渐强解析:选择C项:据材料可知,辽、金皆不将宋排除于中国之外,反映了少数民族政权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对“中国”的心理认同。排除A项:“共祖”反映的是少数民族对某个祖先的认同,如黄帝等,材料不涉及“共祖”。排除B项:“消失”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辽宋夏金时期一直处于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并未出现明显的统一趋势,且仅由材料内容无法看出是否出现统一趋势。[典例7](西夏与宋的民族交融|2024·重庆调研)研究发现,在西夏文文献中常出现双姓氏名字,如翟嵬名九、张讹三茂等;在西夏文草书户籍账残卷中,一个乡里中30户有不少是党项族与汉族通婚的家庭。而《宋史·太宗纪》记载,宋至道元年(995年)八月“禁西北缘边诸州民与内属戎人昏娶”。据此可知()A.宋与西夏政权关系紧张 B.宋朝社会风气封闭保守C.理学精神影响社会生活 D.民族交融趋势不可逆转解析:选择D项:西夏文献所记载的双姓氏名字中,翟、张具有明显的汉族色彩,并且“一个乡里中30户有不少是党项族与汉族通婚的家庭”,北宋政府还命令禁止“西北缘边诸州民与内属戎人昏娶”,据此可知,当时民族交融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排除A项:仅据材料信息不能得出北宋与西夏政权关系紧张的结论。排除B项:不同民族之间的通婚与社会风气封闭保守不符。排除C项:不同民族之间的通婚与理学无关。【重点理解】家国情怀——辽宋夏金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贡献(1)民族迁徙与交错杂居分布格局的形成。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大规模地双向流动,各民族间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形态进一步形成并不断发展。(2)劝课农桑与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北方民族政权逐渐适应并在适宜农耕的区域劝课农桑,使农业经济逐渐进入北方传统的游牧经济区域,提升了北方游牧民族经济的发展水平。(3)尊孔习儒与政治文化制度的趋同。北方民族政权在承袭自身文化传统的同时,不断学习中原的汉文化和统治制度。(4)“海内一家”的政治理念。少数民族统治者以“中国之主”自居,拓展了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的内涵。1.(2023·海南选考,3)有学者认为,宋代的识字率相对较高。真定府的一处摩崖石刻显示,山区牧羊人也有能读会写者;南方农村的文化教育水平高于北方,如建州“耕且读者十家而五六”,邵武军的许多村落“皆聚徒教授”。这一现象表明当时()A.书院制度日趋完备B.雕版印刷相当普及C.崇文兴教渐成风尚D.文化重心已经南移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宋代科举制进一步完善,统治者崇尚崇文抑武的方略,积极提倡文治,使社会形成了崇文兴教的风尚,促进了宋代识字率的明显提高,故选C项;书院制度主要针对的是科举制度,主要用于科举选官,与材料中“牧羊人”“农村”“村落”等信息不符,排除A项;印刷术的普及客观上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但是对提高普通民众的识字率和文化水平影响有限,排除B项;“宋代的识字率相对较高”“真定府”说明当时社会识字率比较高是全国普遍情况,并非特指南方地区,而且“建州”“邵武军”只是当时南北方局部地区的情况,不具有普遍性,不能体现文化重心的全面南移,排除D项。答案:C2.(2023·浙江1月选考,18)宋代是书院发展的重要时期。有北宋学者云:“五代学校不修,学者多各从其师,是以庐山有白鹿洞书院,嵩阳、岳麓亦各有书院,国朝各赐以书籍。……后庠序之教兴,而所谓书院者,未之或闻矣。”南宋朱熹重建白鹿洞书院,有官员谓:“国朝偃武崇文,首善太学,其后天下州郡始相继有请以建书院以养士。”据此材料,无法得出的结论是()A.五代时学校凋敝、书院兴起B.北宋一度出现学校兴盛而书院衰落的现象C.宋代崇文抑武,推动书院发展D.宋代书院成为科举考试与人才培养中心解析:据材料“后庠序之教兴,而所谓书院者,未之或闻矣”“首善太学,其后天下州郡始相继有请以建书院以养士”可知,宋代书院曾经一度衰落,后来中央太学、地方书院都是人才培养的机构,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五代学校不修……岳麓亦各有书院”说明五代时学校凋敝、书院兴起,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后庠序之教兴,而所谓书院者,未之或闻矣”说明北宋一度出现学校兴盛而书院衰落的现象,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国朝偃武崇文……书院以养士”表明宋代崇文抑武,推动书院发展,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答案:D3.(2022·全国乙卷,26)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A.规范地方行政 B.防止武人干政C.提升军事能力 D.削弱州府权力解析:题干信息重点阐释了通判的建制名额和职责权限。宋代的通判,由中央派出,对中央负责,具有协理政事、审核把关、权力监督等作用,这有助于规范行政程序、弥补知州(府)不足、避免重大失误以及防止权力滥用,因此“主要目的”是规范地方行政,故A项正确。材料信息“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体现了对武将权力的限制,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防止武将干政,但武官任知州仅是个例,不具有普遍性,排除B项;通判一般都是文官,目的是监控地方,与“提升军事能力”无必然内在联系,C项错误;根据材料“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可知,通判与知州一起行使州府权力,说明通判对州府权力起到了“分化”作用,而非“削弱”,D项错误。答案:A1.(2024·山东淄博模拟)北宋时期,宋真宗重用王钦若、丁谓等人,东封西祀,大营宫观。在此背景下,位居宰相的王旦以“祖宗之法”为旗帜,对抗真宗等人越轨的政治行为。由此可见,北宋的祖宗之法()A.导致了中枢权力机构的异化B.有利于稳定政治格局C.为北宋的积贫积弱埋下隐患D.体现了分权制衡理念解析:据题干内容可知,北宋宰相王旦以“祖宗之法”为旗帜,对抗宋真宗等人越轨的政治行为(“东封西祀”“大营宫观”),以期借此抑制帝王过度偏离国家正常的统治轨道,据此可知,北宋的祖宗之法有利于稳定政治格局,故选B项;题干仅是述及王旦以“祖宗之法”为旗帜,来对抗真宗等人越轨的政治行为,但是并没有述及其结果如何,也就不能得出“导致了中枢权力机构的异化”的结论,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北宋政权所实行的“二府三司制度”为北宋的积贫积弱埋下隐患,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分权制衡,排除D项。答案:B2.(2024·四川资阳模拟)北宋使用地方行政体制分离制,在每一高层政区建立多个机构,高层行政组织的数目数倍于高层政区数,中央的行政幅度剧增。以北宋熙宁以后为例,全国共二十三转运使路,每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