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一至三单元 )_第1页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一至三单元 )_第2页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一至三单元 )_第3页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一至三单元 )_第4页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一至三单元 )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无款当钱计

第1课《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会写“蒜、醋、饺”等15个字,正确读写“饺子、鞭炮”等18个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了解节日习俗

中的民族传统文化。

3.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分清课文详写、略写的内容,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品味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感受北京春节浓浓的年味,领略传统文化的独特魅

力。

【教学难点】

品味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通过比较阅读,学习按时间顺序记叙和详

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策略】

1.字词学习

本课要求会写15个字,在教学的过程中,可结合词语和具体的语段展开教

学,把本课的字和词语分类识记,如“拌、眨”都是动词,“饺子、鞭炮”都是

名词。“拌、眨”这两个动词可利用形旁表意的特点进行归类识记,同时通过肢

体动作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写字时,可重点指导易写错的字,如“醋”字

的左半部分不能写成“西二

2.阅读理解

文中列举了许多北京过春节的习俗,趣味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在教学中,

要指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初读课文后,可以让学生谈谈北京的春节给自己留下

的整体印象,再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

热闹气氛,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3.表达运用

先通过自主读文来感知文本,再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触发学生已有的生

活体验,为学生创设和谐的对话氛围,让学生大胆交流生活中自己是怎样过春节

的。在这种对话中不断感悟,提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

和表达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留给学生充足的自读自悟时间,通过课文和课

文后的“阅读链接”的对比阅读,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按时间顺序记叙和

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搜集关于春节及春节习俗的图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町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播放歌曲《新年到》。

导入语:同学们,听喜庆的音乐响起来;看,红红的狮子舞起来……听着喜

庆的音乐,看着这一幅幅美好的画面,大声地告诉我,这是什么节日?

2、揭示课题。

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京味儿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

风民俗。(板书:1北京的春节)

3、读课题。

二、学习字词,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3)想一想: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检查反馈,相机指导。

(1)出示词语,读一读。

bidnxidojidn

饺子万象鞭炮眨眼通宵间断万不得已

截然燃放小贩摆摊儿彼此贺年恰好

一律彩绘分外

(2)出示词语,观察特点。

饺子榛子栗子风筝

提示:后面的字是轻声。读得又轻又短。

(3)词语解释。

腊月:农历十二月。

初旬:每月的第一个十天。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截然不同: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万象更新: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的焕然一新。

张灯结彩:挂上彩灯、彩带等,形容场面喜庆、热闹。

万不得已:表示无可奈何,不得不如此。

分外:超过平常,特别。

光景:境况;状况;情景。

空竹:一种木制的传统健身玩具。

3、体会“京味儿”的语言特点。

(1)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中国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1950

年创作话剧《龙须沟》,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著述丰

富,善于刻画市民阶层的生活和心理,同时也努力表现时代前进的步伐;文笔生

动、幽默,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主要作品有《离婚》《四世同堂》《骆驼祥子》

等。有《老舍全集》行世。

老舍是杰出的语言大师。他的语言俗白,通俗易懂,朴实无华,京味儿十足。

(2)出示词语,读一读。

杂拌儿零七八碎儿玩意儿

提示:儿化音。后面的“儿”只做卷舌的动作,音不要读出来就可以了。

(3)出示句子,读一读。

a.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

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掺和成的,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一一例如普通的用

带皮的榛子,高级的就用榛仁。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

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

是买玩意儿一一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b.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

提示:闲在:清闲自在。这是北京方言。老舍在《茶馆》里写道:“秦二爷,

您怎么这么闲在,想起下茶馆儿来?”

3、初读课文,说一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呢?

提示:忙乱、热闹、喜庆、团圆。(板书)

三、厘清结构,分清详略。

1、北京的春节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

提示: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到正月十九结束,一个多月的时间。这

时间之长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堪称之最。

2、默读课文,合作填表

时间风俗习惯

腊月初九至腊月二十二

过小年,放鞭炮,吃糖

过了二十三

初六

元宵看花灯,小孩放花炮,吃元宵

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3、汇报交流

时间风俗习惯

腊月初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腊月初九孩子: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儿。

至腊月二大人:预备过年的物品

十二

腊月二十过小年,放鞭炮,吃糖

过了二十大扫除,把吃的准备充足

除夕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灯火通宵,放鞭炮,吃

团圆饭,守岁

初六铺户开张,还可以逛庙会、逛天桥、听戏

元宵看花灯,小孩放花炮,吃元宵

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板书时间,用一连接)

4、分清详略:文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

(1)默读思考,把详写的部分做上记号。

(2)集体交流。

提示:作者详写的是“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四个部分。(板书△

标出,板书:详写)

5、练习朗读:朗读详写的四个部分,注意读得正确、流利。

(1)自由练读。

(2)展示朗读:你觉得自己哪部分读得好,就读哪部分。在朗读、评价、

集体练习中达到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的目的。

五、结束语和作业布置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了课文的写作顺序,理解了不懂的

地方,联系了难读的语句。这篇课文中有很多的生字新词,下课后请同学们认真

抄写,准备在下节课听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腊月展览风筝空竹口琴更新鞭炮除夕春联扫除年糕充足店铺

开张对联年画通宵间断除非光景万不得已必定截然不同燃放拜年

寺院轿车元宵张灯结彩一律彩绘分外

2.回顾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

教师引导:上节课填写了表格,进行了汇报交流。同桌互相说说:老舍先生

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什么?

二、深入详写片段,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腊八。

(1)熬腊八粥:''这种特质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

会一种自傲的表现一一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

瓜子、荔枝肉、桂圆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

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的通俗和有趣。

(2)泡腊八蒜:“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

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着重突出“色如翡翠”和“色味双美”两个词,

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简练,为我们呈现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是老舍先生语言的魅

力。

除夕。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除夕真热闹”?

(1)从人们活动的角度。“家家赶做年菜”“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在外边

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还有“除了很小的孩子,

没有什么人睡觉”,足以看出人们差不多都在庆祝除夕,自然很热闹了。

(2)从“味、色、音”的角度来体会。“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

“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老舍从香味,到色彩,到

声音,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足见老舍先生描写的细

腻。

3.正月初一。

“男人们在午前就出动,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

城内城外有许多寺院开放,任人游览,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儿,卖茶、食品和各种

玩具。北城外的大钟寺、西城外的白云观、南城的火神庙(厂甸)是最有名的。

可是,开庙最初的两三天,并不十分热闹,因为人们正忙着彼此贺年,无暇顾及。

到了初五初六,庙会开始风光起来。孩子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

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白云观外的广场上有赛轿车赛

马的,在老年间,据说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

观众面前表演骡马与骑者的美好姿态和娴熟技能。”体会北京淳朴的民风。

4.元宵。

(1)勾画出写灯的语句,自由朗读体会。

(2)出示句子:“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

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

《水浒传》故事。”

教师引导:“一律”“清一色”“都是”“通通”,不同的词语表达相同的意思,

表现了灯的种类之多。读一读,读出看灯时的开心、兴奋、激动的感受。

(3)老舍先生着力描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目的是什么?

为了突出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这

是写元宵的总起句和总结句,作者采用的是总一分一总的段落结构。

5.课文有些部分写得详细,有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详略得当,让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给我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三、自我感悟,对比升华

1、本文怎样描写孩子们过春节的呢?

提示: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吃糖、穿新衣、逛庙会、买玩具。

2、对比感受:你是怎样过春节的?

示例:谚语称“二十六,割年肉。”说的是这一天主要要筹备过年要吃的肉

食。

今天一大早我和奶奶就到集市上去采购,集市上的人非常多,各种各样的过

年零食和食物琳琅满目。奶奶告诉我,从今天起家家户户都要准备过年吃的肉,

有的买回去做各种肉食。

教师小结:几千年来,春节的习俗一直跟随时代的脚步在演变,但不变的是

热闹、团圆、喜庆的气氛。

四、学习“阅读链接。感受名家笔下的春节的不同

请同学们默读课后的“阅读链接”,想想与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和

同学交流。

提示:老舍写过年是按时间顺序,有详有略,给我们展示的是老北京的民风

民俗的画卷。

斯妤写过年既写了家乡的习俗,又写了自己的亲人,传达的是浓浓的亲情。

【板书设计】

1北京的春节

腊月f小年f除夕f初----*正月十五f正月十九(时间)

△△△△(详写)

忙乱热闹喜庆团圆

【教学反思】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不同的地区、不同

的民族过春节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北京的春节》是六年级下册第

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

京味儿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

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有机会可以研究老舍的《北京的春节》,并且可以和老师们探讨怎样能更好

地教学本课。在设计本课时,我首先要定位自己教学本课的教学目标。课文很长,

但是文章每一节都很精妙,越品越有味道,因此不知如何取舍,最后还是决定将

本课分为两课时来完成,而我要教学的为第二课时,引导学生体会人们准备过年

的忙碌、喜悦。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以“谈年”的方式,主要运用交流、体会的

方法,通过对文本的学习及联系自己的过年感受,体会出人们盼望新年,准备过

年的忙碌,喜悦的心情,及我们中国传统新年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的特有地位。

整节课,我努力地调动学生对新年的美好回忆,利用了一些图片及喜洋洋的乐曲

给学生创设情境。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很快地进入角色,沉浸在了喜庆的

气氛中。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会老北京人是如何过年

的,使之与文本产生共鸣。

针对本课的教学实际,结合老师们的评课,感觉教学中还是留下了一些遗憾。

纵观《北京的春节》这堂课,感觉教师的引导过多,课文的每个方面都想要学生

掌握到,重点句子、表达方法、语言特色等等,不舍得撇开,结果却适得其反。

一堂课下来,重点没突出,难点更不能突破。可见,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更要抓住

文章的详略,运用多而有效的方法,让自己的教学过程实而有效。此外,在感悟

老舍淳朴、风趣、通俗的语言程度不够。老舍先生的语言是很有风格的,对作者

语言的体会应该结合具体的语句和语境来感悟,本课的感悟程度还不够,不能达

到学生积累语言的目的。如果教学中能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

际畅谈过年的感受,课堂气氛可能比较热烈、浓厚。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腊,、粥》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会写“腊、粥”等13个字,正确读写“腊八粥、甜腻”等1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阅读,了解本文的表达顺序,分清课文详写、略写的内容并体会这样

写的好处。

4.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教学重点】

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教学难点】

感受八儿的心理变化,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本课要求会写13个字。从字音上来说,要注意“粥、匙、稠”是翘舌音,注

意“腻”字是鼻音n;从字形上来说,“腻”字右边不要多写一撇,“褐”字是衣

字旁,不是示字旁。在进行生字教学时,要结合词语来进行。可以通过查阅工具

书、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搅和、甜腻”等词语的意思。

2.阅读理解

教学中,可以抓住描写人物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的关键语句进行品

味,展开想象,感受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作者用娴熟的笔法、细腻的笔触叙述

了腊八节浓郁的民俗风情,充满了生活气息。课文围绕八儿等着吃妈妈熬的腊八

粥时的神态和心情,展现了一幅淳朴、和谐、温馨的图景。本文的线索是八儿的

心理活动,从迫不及待、苦苦等待、独自猜想到亲眼所见,都表现了八儿活泼可

爱的性格特点。

3.表达运用

学会表达是语文学习的目标之一,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本文作者

用细腻的笔触描写八儿等着吃腊八粥的情形,展现了腊八节浓郁的民俗风情,充

满了生活气息。在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仿照课文中描写腊八粥的段落,写一写

生活中最喜欢的食物,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字词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请同学们分成男女两组比赛,在每组每人5秒内说出中国的传统节日。

(活动)

2、一碗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诉说着古往今来细细碎碎的无数动人的往事,

勾勒出了一幅幅动人的情感画卷,或赞美,或怀念,或憧憬佳节的团聚以及这自

然的馈赠,粘粘的腊八粥包裹着的却是中国人浓浓的情,深深的谊,一切融化在

粥里,流露于笔尖。今天,我们师生一起欣赏现代作家沈从文的小说《腊八粥》。

(板书:腊八粥沈从文)

3.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1902-1988年),字崇文,湖南凤凰人,中国著名作

家、历史文物研究者。他主张“美在生命”,中篇小说《边城》入选20世纪中文

小说100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沈从文的语言格调古朴,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大声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

词。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1)给下列字注音并组词。

腊14(腊月)粥zhOu(喝粥)腻ni(细腻)

咽ydn(咽下)匙chi(汤匙)搅jid。(搅和)

稠ch6u(浓稠)嘟dU(嘟嘴)肿zhbng(肿胀)

熬do(熬粥)褐hG(褐色)缸gdng(水缸)

脏zang(脏乱)

(2)解释词语。

搅和:混合;掺杂。

糊涂:人头脑不清楚或不明事理。也指事物混乱不清。

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

1.默读课文,思考问题:围绕“腊八粥”这一线索,作家沈从文为我们讲了

一个怎样的故事?主要写了哪两件事情,能否用小标题概括出故事情节?

提示:本文围绕八儿等着吃母亲熬煮的腊八粥的经过,展现了一幅淳朴、和

睦、温馨的图景,表现了一家人的其乐融融。(板书:等粥喝粥)

2.交流讨论:文章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

处。

提示:等粥写得十分详细,分别写了八儿在等粥的过程中的变化。

四'精读赏析,激发灵性

分析第一部分:

1.作者写吃腊八粥为什么要不惜笔墨介绍这种粥的原料和这些原料煮在锅

里的状态?

提示:衬托腊八粥的香甜诱人、美味可口,为下文做铺垫。

抓住“甜甜的腻腻的”“合并拢”“叹气”“大碗大碗,大匙大匙”“塞灌”等

词分析。

2.作者在文章开篇是如何写出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的?

提示:第一句就采用了排比修辞手法,选取了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腊八粥

的态度,以点带面,说明腊八粥所有人都喜欢;接着看到熬煮腊八粥的状态“叹

气”,闻腊八粥的香甜诱人、美味可口。吃的是痛快淋漓;调动人的视觉、嗅觉。

第二句则用拟人的修辞,形象地把腊八粥的熬制过程再现出来,那情形,如在眼

前,那香气,如入五腑六赃,真忍不住要尝上一口呢。

3.作者笔下的腊八粥让人垂涎欲滴。再读读课文第1自然段,照样子写一种

你最喜爱的食物。

提示:

充分运用学过的手法介绍,注意每段的过渡。

五、课堂作业

1、抄写课后生字。

2、试理解课后思考题。

第二课瞪

一、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导入新课

一碗碗美味可口的腊八粥会让小孩子、大孩子和老孩子馋涎欲滴,住方家大

院的八儿正是这众多喜爱腊八粥中的一员,那么面对甜甜的腻腻的一锅粥,他的

表现如何呢?我们继续学习。

二、精读赏析,分析人物形象。

作者浓墨重彩地写了八儿等粥的事情,八儿是怎样等粥的?试着用小标题概

括。

提示:盼粥-想粥-猜粥-看粥(板书:盼想猜看)

2、1.盼粥.

(1)默读第2—8自然段,要求:画出描写八儿的句子,想想这些句子分别

属于对人物的哪种描写,品读画出的句子,思考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学生汇报

①“喜得快要发疯了”这属于对人物的哪种描写?你能换一种说法来表达八

儿喜悦之情吗?

②“眼睛可急红了”说明什么?八儿真的饿了吗?从对八儿的描写中可以看

出此时此刻八儿一种怎样的心情?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

提示:对粥的喜爱与盼望之情。(板书:迫不及待)

③省略号有什么作用?指导朗读第四五自然段的人物对话,分角色朗读人物

对话。

④怎样理解第八自然段的反问句?

出示: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

提示:八儿对腊八粥虽是望眼欲穿但也只能苦苦等待。(板书:苦苦等待)

过渡:八儿多么想让妈妈早点给他端上一碗喷香的腊八粥啊,那么一旦粥煮

好了,他想怎么吃呢?下面我们来学习想粥这一部分

2、2.想粥。

(1)分角色朗读第9—11自然段,思考:八儿开始计划粥怎么分?后来想

怎么分?为什么又改变了?

提示:理解八儿的讨价还价、得寸进尺。

(2)“孥孥”是什么意思?从妈妈的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提示:妈妈对八儿十分宠爱。

(3)分角色朗读。读出八儿的天真可爱和妈妈对他的宠爱。

过渡:这让小小的八儿想吃三碗半的粥,他的猜想中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

我们来学习猜粥这一部分。

3、3.猜粥

(1)八儿想象中的粥是什么样子的?请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出示:栗子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把,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儿吃

起来总该是面面的了!...

(2)自己读一读,看看粥里的栗子、赤饭豆、花生仁儿、枣都是什么样的?

找出文中的关键词圈出来。

(3)文章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八儿的猜想?(板书:奇妙)

4.看粥

(1)当妈妈把八儿抱起来,八儿终于看到了让他垂涎三尺的腊八粥,课文

中用了一个怎样的词语来表现八儿的心理?(板书:惊异)

(2)妈妈煮的粥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画出相关词语。

出示: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

(3)找出关键词和第十四自然段比较,看看有什么发现。

(4)看了腊八粥之后的八儿,他的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呢?

(5)男女生分角色读人物对话,注意要读出八儿的心理变化。

文题为“腊八粥”,课文在前半部分详细描述了等腊八粥的过程,作者又是

如何描绘吃腊八粥的过程的呢?

提示:作者用寥寥数语就粗笔勾勒出了腊八粥的好味道。运用动作描写“靠”

“斜立”等词和比喻修辞方法“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突出了八儿粥吃得多、

吃得饱、吃得尽兴。(板书:心满意足)

三、回读赏评,交流感受。

1、吃了一枚大枣的八儿,总算暂时堵住了八儿小馋嘴巴,请同学们再通读

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八儿的馋样儿。

2、文章中有许多细腻描写腊八粥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和同学交流交流

自己的感受。

创造条件请学生制作小型作品,展现吃腊八粥的情景,可以用橡皮泥、粘土

制作,也可以制作折纸作品。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沈从文先生言辞间平易近人,他笔下的腊八粥软糯而又香甜,腊八节简单

而又质朴,家常话里间将八儿一家的温馨生活跃然于纸上,也许从未将“爱”挂

在嘴边,但却可以看出八儿、妈妈、爸爸之间对对方的爱,真正地让人感受到了

何为“家”何为“亲情”。

如今时过境迁,腊八粥已不再是孩子们垂涎的美食了。等到了可以随时吃到

腊八粥时,味道却没有它停留在想象中时那样诱人了。过了腊八就是年,比起喝

粥,我们更愿意重温名家们的美文,让那些记录旧日时光的秘密,泛着丝丝甜香

的文字,氤氟着寒冷麻木的心灵。那样,一股久违了的香甜也会萦绕在唇齿之间。

2.作业。

(1)小米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的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等你来品,将

这浓浓的腊八情义融进短信里,送给你的亲人、朋友、老师和同学。祝福他们腊

八快乐!

(2)上网查一查腊八粥的来历或者查一查关于腊八有哪些有趣的传说和故

事,查到之后和同学们分享一下。

【板书设计】

腊八粥

沈从文

f盼迫不及待

等粥J想苦苦等待

猜美妙

I看惊异

喝粥心满意足

【教学反思】

《腊八粥》是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里的一篇文章。学习了这篇文章,真

正让我们走近了“民俗”,感受了“民俗”。那浓郁的民间文化和民间气息映入的

孩子们的脑海中,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置在其中。

文章重在通过主人公八儿的语言、行为及心理描写体现八儿迫不及待地想吃

腊八粥,心理活动变化构成了本文的线索。于是,课堂上我便抓住这一线索来展

开教学。一方面,我抓住语言描写来帮助学生洞察心理。文章中共有七处描写八

儿与母亲的对话,虽然语言并不是很多,但却能充分表达出八儿急于吃到腊八粥

的心理。于是,我便让孩子们找出描写八儿语言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从读中你

体会到了八儿的什么心理。孩子在动笔、动脑、动口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了八儿

的心理变化。从最初的“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再到“美妙的猜想”,一直

到最后的“亲见时的惊讶”,将八儿的心理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同时也将一

个可爱的、天真的孩童形象呈现在同学们面前,让人不得不喜,不得不爱!

另一方面,我抓住行为、表情来向学生展现心理。八儿对腊八粥的渴望,不但通

过八儿语言的描写来表现,作者还注重的是八儿行为和表情的描写。“从哪里还

能看出八儿特别急于吃到腊八粥?”一个问题将孩子们再次带到课文之中,“八

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进进出出”一词把八儿对

腊八粥的惦记形象地写了出来。“八儿要哭的样子”“他惊异得喊起来了”都真实

地将八儿的心理展现给大家。八儿心理变化的描写将一个嘴馋的小孩子形象刻画

得栩栩如生;八儿等吃妈妈熬煮腊八粥的经过,也将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展现给

了大家!文章内容较浅显,在抓住八儿心理变化的同时更抓住了孩子们对八儿的

喜爱之情,运用了最适合孩子们阅读的文字,把一个天真、可爱的孩童深深地注

入孩子们的心中!也激起了孩子们对腊八粥的爱恋之情!可见,抓住孩子的心是

最重要的!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读的机会较少,如果课堂上充分组织学生

朗读,互动,效果会更好。

另外,对于开头讲腊八粥的做法及人们对其的喜爱的处理,总觉得有着不小

的欠缺,因为对这一段文字的表达妙处,处理得太简略了。没有透过文字表达人

们对其的喜爱,从小孩子一一大孩子-----老孩子,这是对不同年龄段人都喜欢

腊八粥的具体描绘处理不当。又从“看”“闻”“吃”来一点点的体现人们对腊八

粥的喜爱体会不深刻。如果此时让孩子们用不同的形式去品读一下,那会在品读

的过程中学会这样的写作方法,这样才在遗漏中补回一点缺失。可见自己的备课

不够深入,文本剖析不够精当所致,今后的教学应予以警示。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3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会写“侯、章”等7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用

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品味诗句,感知古

诗大意。

2.指导背诵,积累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在字音教学上,要注意本课的多音字:“纤”读“xidn”;“脉”读在

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时,先放手让学生借助课文中的注释,联

系上下文进行自学,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求学生把初步理解的词语放进

诗句中去,试着讲讲诗句的意思。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适当点拨即可。

2.阅读理解

本课的三首古诗分别写了三个不同的节日,描写了不同的风俗习惯。学习古

诗时,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联系古代文化常识、结合课文插图等理解诗句的

意思。同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以丰富学生对古诗中美好感情的感悟。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字词卡片。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知诗人,解诗题。

L寒食节是中国农历清明节前一天。古人在这一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

食。相传当年重耳(晋公子重耳)周游列国,历尽艰辛。一次,他挨饿难熬,百般

无奈时,介之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他吃。后来重耳当了国王(晋文公,春秋

五霸之一),去找和母亲一起躲在深山中的介之推。遍寻不到,便下令放火烧山,

想以此逼出介之推,但最后发现介之推与其母被烧死。重耳十分后悔,便规定每

年此时不得生火,一切吃冷食,称为寒食节(山西省介休市当地居民仍然对此深

有记忆,但只限于思想,实际节日这天已没有吃寒食的活动)。其实,寒食节的

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

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

生火,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寒食节习俗,有上坟、郊游、斗鸡子、荡秋千、打

毯、牵钩(拔河)等。其中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

中国过往的春祭都在寒食节,直到后来改为清明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乘

上时光穿梭机,穿越千年来看看韩姗笔下的寒食节。(板书:寒食[唐]韩翔)

2.作者简介。

韩姗,唐诗人。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后数入节度幕府

中任职,官至中书舍人。约卒于建中、贞元之际。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其诗

多酬赠送别之作,《寒食》诗较有名。许尧佐作传奇小说《柳氏传》,即写他和柳

氏的恋爱故事。有《韩君平诗集》。

二、明诗意,感情读。

1.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2.理解“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1)找出这两句诗中描写的景物。(板书:春城飞花东风御柳)

(2)“无处不飞花”能不能改成“处处飞花”?“飞”字用得好不好?为什

么?

提示: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

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

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

“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

时措辞是何等精密。“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

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蕴意深远。由此我们

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

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

字。

(3)想象画面,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小结:“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

城景物,尽在望中。“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春”是自然节气,城是人

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

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

“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随风飘

动起来了。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

此说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3.理解“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句话描绘了怎样的一幅风

俗画?

提示: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以示恩宠。又寒

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宫中可以燃烛。“日暮汉宫传蜡烛”,皇帝特许重臣“五侯”

也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能得到皇帝赐烛这份殊荣的不多,

由汉宫(实指唐朝宫廷)到五侯之家,沿途飘散的“轻烟”特别引人注意。(板书:

日暮蜡烛轻烟五候)

三、悟诗情,品意境。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思考:一二句和三四句之间有什么联系?

提示: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三、四句则是这一般景象

中的特殊情景。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日

暮”则是转折。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所以皇宫、贵近

宠臣都可以得到这份恩典。(板书:一般风光特殊情景)

2.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宫又在干什么呢?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

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亲贵族家里却灯火通明,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

受?

提示: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全国禁火,但皇宫里却照样点灯燃蜡,灯

火通明。而且,王侯贵族家里也得到了皇上的眷顾,也点灯燃蜡。“轻烟散入五

侯家”,说不定,这些皇亲国戚、王公贵族,他们照样烹煮煎炸、花天酒地呢。

从这里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讽刺之意。(板书:讽刺)

说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那句俗语来:“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故事说的是:宋朝田登做州官',一天,他带着师爷微服出行,不知不觉,天

色已晚,走到一家店铺旁,只听得掌柜的大声招呼:“伙计,点灯!”田登听了,

认为是在嘲弄他,就要发作,幸亏师爷极力相劝,才作罢。继续前行,路过一户

农家,又听到农家里面在喊:“小狗子,点灯!”这一下,田登实在忍不住了,这

声音,在他听来,简直是在骂他。他忍无可忍,对着农家高喊:“住嘴,不许喊

田登!”农家莫名其妙,据理力争。师爷在一旁好一番解释,农家这才明白过来。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说这句话呢?”农家问。

田登想了想,说:“就叫点火!”同时吩咐师爷晓喻百姓,违令者重责。从此

以后,该州的百姓都说点灯为点火。田登心里也很是得意。

转眼已到元宵佳节,各州各府都举行放灯、观灯,以示与民同乐,并且出了

榜文。田登贴出的布告上说:“元宵佳节,本州与民同乐,依例放火三日。”

从此以后,该州便流传出:''只许州官(说)放火,不许百姓(说)点灯”

的俗语来。

六、课堂总结,布置背诵

1.这一节课,我们通过学习《寒食》,我们看到了:暮春的京城到处飘散着

花瓣和花香,寒食节里,强劲的东风吹斜了皇家花园的柳树。天色已晚,皇宫里

传出了点燃蜡烛的信息,那袅袅的轻烟也散入了王侯贵族家。

2.请同学们课下背诵并默写《寒食》。

【板书设计】

寒食

[唐]韩翔

一般风光:春城飞花东风御柳

讽刺

特殊情景:日暮蜡烛轻烟五候J

第二课时

一、借助已学知识创设学习情境,进行导入。

1.小的时候,大家一定诵读过这样的句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

思,雨雪霏霏。”这是《诗经》中人们的浅唱。“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这

是《汉乐府》中人们的乐歌。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诗,取法于《诗经》和乐府,更有它的独特魅力。让我们

一同走入《古诗十九首》中的第十首一一《迢迢牵牛星》。(板书:迢迢牵牛星)

2.《古诗十九首》简介

在我国的诗歌历史上,有一组五言诗被誉为“千古五言之祖”,它就是《古

诗十九首》,作者不详,时代大约在东汉末年。是文人仿照乐府诗而创作的。最

早见于《文选》,为南朝梁萧统所编,编者把这些作者已经无法考证的五言诗汇

集起来,冠以此名,列在“杂诗”类之首,后世遂作为组诗看待。非一时一人所

为,内容多游子的羁旅情怀和思妇闺愁,千百年来引起读者广泛共鸣。它的艺术

成就很高,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浑然天成的艺术风格。刘勰的《文

心雕龙》称它为“五言之冠冕”。(板书:古诗十九首)

二、诵读诗歌,反复品味,探寻诗歌语言的音韵之美。

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纤纤擢素手(xion)

札札弄机杼(zhd)

泣涕零如雨(qiti)

盈盈一水间(jian)

脉脉不得语(mo)

学生齐读。

三'探究诗歌内容,品味相思之情。

1.请学生讲一讲牛郎织女的故事,结合故事,初步感受《迢迢牵牛星》表

达的情感。

东汉以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就在民间流传。大意是织女是天上的仙女,

爱上了人间的牛郎,结为夫妻,十分恩爱,并生有一子一女。王母娘娘察觉此事,

便派天兵天将押织女回天庭受审,一对恩爱夫妻被活活拆散。牛郎悲痛万分,在

老牛的帮助下追上天去,快追上时,王母娘娘拔下头上金簪一划,出现了天河,

牛郎、织女被天河阻隔,只有对河而泣。他们坚贞的爱情感动了喜鹊,每年七月

初七的夜晚,无数喜鹊飞来,用身体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桥,让牛郎织女在天河

上相会。以后,七月初七这一天就变成了民间的一个节日,被称为“七巧节"''乞

巧节”。姑娘、媳妇们在这一天要穿针引线乞巧一一向织女乞求智巧、灵巧。

提示:《迢迢牵牛星》写的就是织女(河汉女)思念牛郎的故事。织女是全

诗的主人公,这是一首相思之作,感情基调较为哀怨。(板书:情感:伤感哀怨)

2.带着伤感、哀怨的感情,再读诗歌,体会一下,诗歌是借助了哪些语句

来传递这份相思的伤感与哀怨呢?

(1)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不成章”三字蕴含着一个“思、”字,即织女的内心动态,“泣涕零如雨”

更是织女悲苦内心世界的表露,因而神思恍惚、心不在焉,落得个终日勤劳作,

终日意悬悬,终日不成章。

“泣”的本义是眼泪,特指无声流泪或低声地哭。“涕”也是眼泪。“零”本

是指雨缓缓而降,引申为降落、落下。这里落下的不是雨,而是如雨水一般无法

抑制的织女泪。这是夸张和比喻的修辞,塑造织女相思之苦。

纷纷织女泪尽洒,谁解其中相思味!那泪如雨下的神态,就是织女相思成痴

最好的表达。

(2)脉脉不得语。

“脉脉”,是凝视的样子,后来形容默默用眼神表达情意,形容含有感情,

默默表露的样子。只是深情地凝望着对方,却不能说出话来。

脉脉含情遥相望,此时无声胜有声,有时,眺望也是一种语言。

(3)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札札”是拟声词,是形容织布机工作时的响声。有一种静谧中的杂乱之感。

而“弄”这个字,是玩弄、摆弄、抚弄的意思。一个动词就泄漏了此时织女的心

境,心不在焉,心神不宁的样子。札札机杼乱人心,最是织女愁肠时。

(4)迢迢牵牛星。

“迢迢”指遥远的地方。

牵牛星在遥远的地方,这遥远的距离使得人内心起相思。

迢迢万里遥,深深相思情。距离的旷远拉伸了主人公之间的相思之情。可是,

牵牛星真的离她那样遥远吗,在诗句中有没有其他的发现?

(5)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银河清澈且水不深,他们相互之间的距离又能有多远呢?

(6)盈盈一水间。

仅仅是一水之隔。何谈遥远一说呢!

“盈盈”既能表现水波的晶莹、又能表现女子的魅力,还可以想象女子眼含

热泪的神态,令人回味无穷。

河水盈盈,泪水也盈盈。欲语难诉,深情难吐,只好默默相视,以表相思。

情景并生,哀怨动人。

四、感受语言之美。

有人评价这首诗是《古诗十九首》中最具天上人间浪漫色彩的诗作,借天上

之事,传人间之情。这样的浪漫不仅在内容,还有它的语言形式,用“深衷浅貌,

短语长情”评价最为贴切。再次朗读诗歌,体会诗歌“深深的话,浅浅的说”的

语言之美。(板书:深深的话,浅浅的说)

1.找出诗歌中的叠字,读一读,和同学交流感受。

提示:“迢迢”,是星空的距离;“皎皎”,是星空的光线;“纤纤”,是织女手

的形态;“札札”,是织布机的声音;“脉脉”,是织女凝望的神情。

这些叠词无论是描摹景物,还是刻画人物、叙述情境,都在反复吟咏中创设

着缠绵的情境。(板书:叠字)

2.拓展延伸,加深叠字理解。

使用叠字有很多好处,如:写景状物,生动形象,细致真切。感情表达,绵

密曲折,深切感人。气势连贯,音节优美,增强节奏。说一说你知道的运用了叠

字的诗句。

提示: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兼葭苍苍,白露为霜。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3.学以致用,课堂小练笔

使用叠字,尝试创作一组诗句,书写自己眼前之景或表达内心之情。

提示:鼓励学生用叠词进行初级创作,不同形式都可以(创作个人歌曲、顺

口溜、)

例如:

赏赏花,踏踏青,高高兴兴观观景。

拍拍照,摄摄影,开开心心陶陶情。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这首诗看似写神话传说,看似写天上的爱情悲剧,而实则是人间爱情生活

的真实写照。此诗产生的年代,正是社会动乱时期,男子从征服役,造成家庭破

裂、夫妻分别的局面,尤其给劳动妇女造成的是身心上的双重痛苦。夫妇久别是

她们的生活,离愁别恨是她们的心声,夫妇团聚就成了她们的向往。此诗抒写的

就是这样一种思想感情,这样一种社会现实。

2.作业

背诵并默写诗歌。

【板书设计】

迢迢牵牛星

《古诗十九首》

情感:伤感哀怨

叠字:深深的话,浅浅的说

第三课时

在成长的过程中,也许有一天我们也会离开家乡,在异地求学生活。而一个

人孤独的在热闹的中秋佳节又会是怎样的心情?

今天,让我们走近《十五夜望月》,感同身受当时作者的心情,体会诗歌中

寄托的思想感情吧!(板书:十五夜望月)

—v走近作者,品味诗歌。

1.王建,字仲初,许州人。早年以宫词著称,中年后,诗风转变,其乐府

诗多方面地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揭露统治阶级的暴行。(板书:王建)

2.此诗是诗人十五夜望月思友而写的诗,是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七言

绝句。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二、注释。

1.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夜晚。

2.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3.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霜一样。

4.栖:歇,休息。

5.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三、通过翻译诗歌,进一步了解诗歌的含义。

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枝上安歇着

乌鸦。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

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到谁的家。

四、诗歌赏析。

1.体会“树栖鸦”三个字的特点。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状态,又烘托

了月夜的寂静。

2.可不可以把“落”改为“在”?为什么?

不可以。“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

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细

了。

3.本诗最能让人产生丰富联想的是哪一句话?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因为这句将诗人望月怀远的情思,表现

得蕴藉深沉。

4.简要解释''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意思,说说这两句诗

的妙处。

提示:普天之下,有谁不望月思乡,不知今晚的秋思落在谁的一边。诗人推

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境界高远;明明是自己思念人,偏说“秋思落谁

家”,表现手法委婉含蓄。在炼字上,一个“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

给人以动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5.诗中的“不知秋思落谁家”委婉地表达了游子的思亲之情。在你读过的古

诗词中,还有哪些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交流。(板书:秋思)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张籍《秋思》

“征客无归日,空悲蕙草摧。”

一一王昌龄《秋思》

6.诗中点明了哪些意象?

中庭,地白,树、鸦,露,桂花,暗含了月的意象。(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