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设计_第1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设计_第2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设计_第3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设计_第4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花鸟关情

单元教材分析

小荷尖尖、柳絮飘飞,草儿破土、百花绽放,蜻蜓点水、蝴蝶起

舞……。观察万物生长,聆听生灵物语,你总会有别样的发现。无论

是地球上古老的植物居民,还是人类最亲密的动物朋友,它们都是地

球大家园中不可或缺的存在,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今天,让我们

与它们来一次亲密接触吧!

在文学大师郭沫若的眼中,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处处充溢着美

感;在散文大家许地山的笔下,花生的好处很多,启迪人们要做有用

的人;在女作家琦君的笔下,一场桂花雨伴随着童年的多少欢乐啊,

也寄托着她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在当代作家冯骥才的笔下,可爱的珍

珠鸟与作者相近相亲,启示我们“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一花一草皆生命,一枝一叶总关情”。亲近大自然的这些生灵,我

们也获益良多。

本单元课文以“花鸟关情”为主题编排,展现了作家钟爱的动植

物,寄托了他们不同的情思。“习作”和“语文园地”的内容也与此

相关。

单元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

内容。

2.留心作者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细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

3.写自读笔记,独立识字学词。认字24个,写字29个。

4.能写出自己对一种事物的情感或感受。

单元教材重难点

L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

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2.能有目的地进行观察活动,多角度地观察自己的心爱之物,提

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围绕心爱之物,把自己的喜爱之情融入字里行间。

《白鹭》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鹭、嫌、黛”等6个生字,会写“宜、鹤、嫌”等

10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结合课文内容体会“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这句话的含义。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精巧美、课文的语言美,培养

审美情趣,激发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5.能模仿作者的语言进行练笔,培养感受生活、观察生活及语言

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受“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的内涵,能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运用多种方法对美进行描写的方法,并能模仿作者的语

言进行写话。

教学方法朗读法、情景教学法、教师点拨法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白鹭的图片,以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本课。

导语:同学们,老师请大家猜一则谜语,这是一首古诗:“雪衣

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猜到了吗?(学生答。)对,就是白鹭。(教师出示白鹭图片。)这是

杜牧笔下的白鹭,我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家郭沫若也以清新隽永的笔墨

描写了白鹭,今天我们一起来赏析此文。

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教师板书:白鹭。)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和白鹭的相关知识。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沫

若。四川乐山人,文学家、剧作家、诗人,是中国新诗奠基人之一。

同时,他还是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等。郭沫若著述颇丰,

代表作有《甲骨文字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女神》《屈原》等,

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

白鹭:中型涉禽(适应在水边生活的鸟类)。体羽全白,嘴长而

尖直,翅大而长,脚和趾均细长。栖息于江湖滨岸及沼泽地带,白昼

或晨昏活动,以水中生物为食。常站在水边或浅水中,用嘴飞快地攫

(jue)食。

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把课文读通顺。

3.教师检测学生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圈画出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学生自主交流圈画的内容,教师结合交流情况点拨理解重点词

语。

(1)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预设:教师出示不同色素搭配的各种学生穿戴的图片,使学生直

观地感受什么是最合适的、最相宜的,进而准确体会“适宜”一词的

含义。

明确:“适宜”就是“刚刚正好”一一色素搭配:不浓不淡、不

艳不素;身段大小:不大不小、不胖不瘦、不长不短……,那是一种

精巧之美、匀称之美、和谐之美……

(2)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白鹭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

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画面。

预设:教师课件出示白鹭在清水田里站着捕鱼的静态图,引导学

生想象田成为这一幅优美画面的镜框的意境,进而准确体会“钓”和

“嵌”的含义。

(3)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于小树的绝顶,看来

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

预设:教师出示白鹭清晨站在树梢的画面,引导学生体会整个画

面的意境,进而明白“悠然”的意思是安闲、闲适的样子。

(4)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

预设:教师课件出示白鹭低飞的优美画面,引导学生明白这是一

种难得一见的美的享受,进而体会“恩惠”一词的含义。

明确:“恩惠”指给予或受到的好处。

3.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教师课件出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课文内容。

①文章如何起笔、如何收束全文?(本文以“白鹭是一首精巧的

诗”开头,以“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结尾,

首尾呼应。以“散文诗”作喻写白鹭的美,内涵比开头深了一层,强

调白鹭是“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课文采用了“总一分一总”的结

构。)

②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白鹭的美?(白鹭的颜色、身段的精

巧及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

③课文第6〜8自然段描绘了三幅优美的图画,请你为每幅图画起

一个名字。(白鹭钓鱼图、白鹭瞭望图、白鹭低飞图。)

(2)引导学生标出各自然段的序号,给课文划分层次。

预设:采用不同的标准,可以将文章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只要有

理有据,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第二课时

一、复习、谈话,引入本课

1.听写词语,教师小结指导。

精巧配合身段适宜白鹤生硬寻常常见忘却流线型

结构青色清晨安稳悠然黄昏恩惠美中不足散文诗

2.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通过描绘白鹭精巧的外形和充满韵味的生活情态,赞美

了白鹭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

爱之情。

3.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白鹭一一一种再平凡不过的鸟,然而作者以他独特的眼睛和

心灵,用形象生动、富有情感的语言,把它化成了一首精巧的、韵味无

穷的诗,宛如一曲流动的音乐拨动我们的心弦,让我们沉醉其中。

二、研读课文

1.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圈画重点内容和难以理解的语句。

2.同桌之间相互交流,说说对圈画内容的理解以及存疑的地方。

3.指名汇报,教师相机点拨有代表性的问题。

(1)文章主要采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来描绘白鹭?起到了怎样的作

用?

预设:这个问题是从整篇文章的角度去分析的,教师应注意这一点,

避免去分析具体的语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明确:比喻,作者把白鹭比作“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突出表现了白鹭的美。

(2)第3自然段描写白鹤的“生硬”、朱鹭和苍鹭的“大”有什么

作用?

预设: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弄清楚这里采用了哪

种写作方法,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去分析运用这种写作方法的好处。

明确:这是运用了反衬的方法。作者描写白鹤的“生硬”、朱鹭和苍

鹭的“大”,突出表现了它们的“太不寻常”,用它们的“太不寻常”来

反衬白鹭的“寻常”,赞扬了白鹭平凡朴素的外在美。

(3)第4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预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分析“然而”这个词语的含义和作用的

角度去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明确:“然而”是一个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在这里既承接上文,又

引出下文对白鹭寻常之中的美丽的描述。

(4)课文第8自然段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从哪个词可以看出

来?

预设:要揣摩这段话流露出的感情,就要抓住“偶见”和“恩惠”

这两个词来分析。“偶见”表明不常见,因而显得珍贵;“恩惠”一词饱

含赞美之情。

明确:作者将黄昏时分偶见的白鹭低飞的情景说成是大自然赐予乡

居生活的一种恩惠,流露出对白鹭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5)全文的感情基调为赞美,为何作者又说“白鹭不会唱歌”?

预设: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这是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欲扬先抑是

一种描写技巧,“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

扬某个事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是先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

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波澜起伏,形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

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明确:作者先指出白鹭不会唱歌的不足,然后用反问句赞美白鹭如

歌般优美,这就使作者心中的白鹭的美得到充分的表现。

(6)“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这句话在文

中有何作用?“实在”一词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预设:这句话是文中的重点句,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理解其含义、作

用、表达的情感等多方面去深刻理解。

明确:这句话再次赞扬白鹭之美,总结全文,照应开头。“一首韵在

骨子里的散文诗”概括强调了白鹭两方面的美一一“精巧之美”“质朴之

美”,从“韵在骨子里”“散文诗”两语来看,文句侧重于歌颂白鹭自然

天成、质朴平凡、清纯自然之美。不能删去“实在”一词,这句话是对

上文描写的总结,“实在”一词既突出了作者对白鹭的认识和感受,表现

了对白鹭的赞美和喜爱,又与开头遥相呼应,这样使文章中心突出、浑

然一体。

(7)学完这篇文章以后,你有怎样的启示?

预设: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谈感受。

明确:由赞美白鹭美在自然,进一步联想到人一一那些在平凡的工

作岗位上默默地无私奉献的人,同样具有美的闪光点。

4.教师引导学生欣赏白鹭之美。

(1)白鹭精巧如诗。

过渡:在作者的眼中、心中,白鹭美得像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

的散文诗。现在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白鹭如诗一般的美。(教师出示白鹭

的图片。)

师:散文诗有什么特点?

生:形象美、语言美、情感美,蕴含丰富,表现力强。

师:很正确。白鹭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韵在骨子里”说明白鹭的美自然天成,平凡而不易被人发现。

(2)白鹭的形体美。

预设:这是能看到的美。

①色素美一一雪白的蓑毛,铁色的长喙,青色的脚。配合适宜,素

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②身段美一一流线型结构。大小适宜,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

则嫌短。

(3)白鹭优美如画。

预设:这是能感受到的美。教师出示白鹭立于田间的图、白鹭站立

于树枝的图、白鹭在空中低飞的图。

①图画之美一一白鹭钓鱼图。作者联想丰富,用拟人的手法将白鹭

捕鱼想象成在钓鱼,以比喻的手法把整个清水田想象成嵌在玻璃框里的

画,生动地描绘出白鹭在清水田里觅食时的迷人景象,韵味十足。

②悠然之美一一白鹭望哨图。画面富有诗意:孤独地站在小树的绝

顶、看来不大安稳却很悠然、一种嗜好。白鹭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绝顶悠

然而自得的独特的美。

③清澄之美一一白鹭低飞图。白鹭低飞给人以美的享受,带来无穷

乐趣。

④含蓄之美一一白鹭无声图。美在无声,美在自然,美在含蓄,美

在骨子里。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白鹭之美。

(5)教师总结。

小结:白鹭是一种平凡的动物,作者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感受抒写

了它因为常见而被人忽略的这么多的美。可见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

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所以我们要善于用心去感受、发现蕴藏在平凡事

物中的美。

四、作业布置

1.背诵全文,抄写喜欢的自然段。

2.阅读类似《白鹭》的美文,积累文学素养。

五、板书设计

白鹭

总一首精巧的诗

分静态美,动态美

总韵味无穷的诗歌

六、堂清内容

一、选字组词,在所选的字的下面打

色(素速)适(宜以)白(鹤贺)(兼嫌)

二、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近义词。

1.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2.即使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

不寻常了。()

3.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于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它

却很悠然。()

三、选择题。

1.对下列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A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白鹭的精致,体现作者对白鹭的赞

美和喜爱之情。

B运用拟人的修辞描写了白鹭的精致,体现作者对白鹭的赞美之

情。

2.“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使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

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这句话运用了()的

写作手法。

A比喻B对比C拟人

【答案】

一、素宜鹤嫌

二、1.适合2.平常3.悠闲

三、1.A2,B

堂清反馈:

七、教学反思

《落花生》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亩、吩、榨”等6个生字(包括1个多音字),会

写“播、浇、吩”等9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能够分得清文中哪部分详写,哪部

分略写,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3.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

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教育学生要学习花生默默

奉献、不图虚名的[Wj尚品格。

4.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并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由表及里地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父亲赞

美花生的话的含义,从中体会做人的道理。

2.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详略得当的写法。

3.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

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教学方法朗读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教学法、教师点拨法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L教师出示有关花生的童谣,导入课文。

(课件出示童谣:“绿叶子,小黄花,沙土地下安了家,安了家。等

到花落地呀,地下生出好多胖娃娃,胖娃娃。")童谣里唱的是什么呢?

对,是花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花生有关的课文。

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教师板书:落花生。)

明确:花生又叫落花生,因为花生的花落了,子房柄就钻到土里长

成花生荚,所以叫落花生。

3.教师过渡,引出新课。

过渡:这篇课文的作者许地山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因为小时候

其父关于落花生的一番话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他决心要像花生

那样,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因而常用笔名“落华生”。今天就让我们

走进这篇课文去看一看。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介绍作者:

许地山(1893—1941)现代小说家、散文家,笔名落华生。

了解背景:

本文的创作与作者的父亲有关。许地山的父亲许南英曾是清政府驻

台湾筹防局统领。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面对侵略,许南英率部奋起抗

击,但由于清朝政府的腐败,台湾沦陷。出于爱国之心,许南英毅然抛

弃家产,携全家回福建定居。许地山小时候,父亲曾以“落花生”作比,

要求子女们为人做事要脚踏实地,不求虚荣。所以,许地山后来不仅写

了《落花生》一文追忆父亲的教诲,而且以“落华生”为笔名勉励自己。

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3.教师检测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给自然段标上序号,圈画出重点词语和句子。

2.学生分组交流圈画的内容,教师结合交流情况点拨理解重点词语。

3.朗读与交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阅读与思考:

①这篇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

②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内容?其中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

写?(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四个

方面的内容;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是略写,议花生是详写。)

③课文中哪些词语是写种花生的经过的?这些词语能颠倒吗?为什

么?(买种、翻地、播种、浇水。这些词语是按种花生的步骤排列的,

不能颠倒位置。)

④一家人是怎样议论花生的好处的?(姐姐说味儿美;哥哥说可以

榨油;“我”说便宜,大家都喜欢吃;父亲说花生最可贵之处是它的果实

埋在地里,它虽不好看,却很有用。)

⑤本文看似在写花生,其实是赞美像花生一样的人,这是运用了什

么写作方法?(借物喻人。)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本文通过写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

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

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2)合作与交流:

小组合作,给课文划分层次,归纳出每一层分别写了什么。

四、总结

过渡:看上去不起眼的落花生却有着最朴实无华的内在美。我们也

要像落花生那样,做一个无私奉献的人,干实实在在的事,为身边的人

带去更多的好处。落花生的内在美体现在哪些方面?作者又是怎样用平

实质朴的语言娓娓道来的?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探究。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教师引导学生说说花生的特点。

(教师出示花生没开花和开花的图片以及花生的果实的图片。)

2.指名说一说课文围绕花生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明确:种花生一收花生一尝花生一议花生。

3.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石榴、苹果、柑橘、荔枝、桃子……,一个个将鲜美的果实

高高地挂在枝头,而花生却默默地把果实埋在地下,成熟后便将果实奉

献给大家。这不正是不图名利、默默奉献的人的精神写照吗?文中的父

亲就对花生做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评价,我们也去听听吧。

二、研读课文

1.默读课文,自主交流。

(1)教师引导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画重点内容和难以理解的语

句。

(2)同桌之间相互交流,说说对圈画内容的理解以及存疑的地方。

2.教师收集整理学生未解决的疑问。

疑问示例:(1)父亲认为花生最可贵的是什么?

(2)如何理解父亲说的“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

很有用”这句话?

(3)最后一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课文是如何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3.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问题,引导学生解读课文内容。

(1)品读议花生的内容。(此为重点内容,解读父亲的话是教学重

点和难点。)

过渡:同学们,我们在初读课文的时候已经探究过“我们”一家人

分别是怎么议论花生的,并且知道了父亲关于花生的话意味深长,给“我”

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我们将重点品读这部分文字,理解父亲的话的

深刻含义。

(教师出示语段。)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

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上,

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

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探究写法,深化认识。

明确:这里运用了对比的写法。父亲把花生同桃子、石榴、苹果相

比,通过对比果实的色彩、样子以及果实生长的位置,说明花生没有桃

子、石榴、苹果的外表美丽,但它却具有内在的最可贵之处:朴实无华、

默默无闻、不计较名利。

C.教师出示父亲关于花生的第二次议论,学生阅读后思考:父亲借花生

来教育“我们”做什么样的人?

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

用”。

预设:这是父亲用自己的人生经历来教导“我们”。爱美之心人皆有

之,但大家更看中的是内在的美。一个外表虽不美丽的人,如果能默默

奉献、毫无怨言地去努力,给他人带来好处,同样会让人敬佩。

三、小结

这篇课文借写花生告诉我们一个有关做人的深刻道理。我们的周围

也有很多事物能给我们以启迪,让我们懂得做人的道理,如燃烧自己、

照亮他人的蜡烛,亭亭玉立、香远溢清的荷花,傲霜斗雪、清香怡人的

蜡梅,等等。

四、作业布置

写一篇读后感。

五、板书设计

收为生、

落花生品花生默默无闻地奉

献最可贵、/

评花生一一对比(桃子、石榴等)

六、堂清内容

一、选择括号里正确的字组成词语。

(浇饶)水(吩粉)咐爱(暮慕)高(矮委)

二、选词填空。

居然必然

1.人生道路上()会遇到挫折,我们要乐观面对。

2.这道题他()做对了,太出乎意料了。

三、对下面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A做人不能炫耀自己,要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别人有用

的人。

B要做一个能挣钱的人。

C要做一个会做事的人。

【答案】一、浇吩慕矮二、1.必然2.居然三、A

堂清反馈

七、教学反思

《桂花雨》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篁、杭”2个生字,会写“懂、兰、婆”等10个

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摇桂花

带给作者的快乐和无穷的回味。

3.体会作者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

来的。

教学重点、难点

1.抓住“桂花香”“摇花乐”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

乡的怀念。

2.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方法朗读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教学法、教师点拨法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有关童年的游戏图片,播放舒缓的音乐,引导学生感受

童年的美好。

2.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小结:看来同学们童年里的趣事真不少啊!接下来,就让我们带着

满满的回忆走进课文,跟随作者去体会童年的无限乐趣吧!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多媒体出示桂花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桂花。

琦君(1917—2006)现代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主

要著作有《烟愁》《红纱灯》《三更有梦书当枕》《细雨灯花落》《留予他

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七月的哀伤》《橘子红了》等。

桂花也称木樨(xi)。属木樨科常绿乔木。最高可达18米,树冠

卵圆形。叶片呈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花簇生,黄色或白色,极香,花

期在中秋时节。核果椭圆形,蓝紫色,翌年夏初成熟。变种较多,有金

桂、银桂、丹桂等。桂花树是城市绿化的重要树种。桂花经蜜饯(Jid

n)后,可做各种甜食。

2.学生听音频朗读,学习朗读的技巧,注意朗读中语气、节奏的变

化。

朗读指导:本文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反映出纯真的童趣、纯朴

的情感。朗读的基调是深情昂扬的,语气是亲切自然的,语调是清新上

扬的。

3.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圈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

4.同桌交流圈画的内容,借助工具书弄清字音、词义。

5.汇报交流自学成果,教师相机指导、点拨。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出示问题,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教师先出示问题,待学生阅读交流后再出示答案。)

思考:①全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②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快乐?

③桂花一开,母亲为什么就开始担心?

④作者心中的桂花树是怎样的?作者为什么喜欢桂花呢?

答案:①时间顺序。②帮大人摇桂花、收桂花的快乐。③八月是台

风季节,母亲担心桂花被台风打落。④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开花时

只见满树叶子;开花时,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花。桂花的

香气太迷人了。

2.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师出示填空,学生完成填空后齐读。)

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叙事散文),以(“桂花雨”)为题,以(“桂

花香”)为线索,描写了(在家乡摇落桂花时)的情景,表现了儿时生活

的(乐趣),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之情。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给各个自然段标上序号,小组合作,划分课文层次,并交流为什么

这样划分,归纳每一层的大意。

第一部分(第「2自然段):写作者最喜欢桂花,喜欢它那迷人的香

气。(爱桂花)

第二部分(第3〜6自然段):主要回忆了作者童年时代“摇花乐”的

事情。(摇桂花)

第三部分(第7〜8自然段):写作者离开家乡到杭州后常常去赏桂花,

给母亲带桂花,心里却时时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思

桂花)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过渡:同学们,一场桂花雨带给了作者多少童年的欢乐啊!即便我

们没有亲临现场,但从作者的文字间,我们已然听到了摇桂花时那喜悦

的欢呼声,看到了桂花纷纷飘落的场景,感受到了童年时光的自由欢快。

桂花雨真的让人怀念,下节课上我们再深入课文继续探究。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教师小结指导。

不懂欣赏木兰花糕饼至少完整茶叶香飘十里姿态杭州

2.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作者主要回忆了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字

里行间弥漫着作者淡淡的思乡情怀和对故乡美好生活的回忆。

3.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童年时代摇桂花的乐趣让作者难以忘怀,那纷纷飘落的桂花

雨也别有一番情趣。作者童年记忆中的桂花树是什么样子的?又有什么

特点?同学们再来读一读课文,看看你们有没有什么新发现。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默读课文,自主交流。

(1)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提出自读要求,并引导学生圈画重点语句。

自读要求

①画出文中描写桂花树样子的语句。

②画出描写桂花的香气的句子。

③画出文中描写摇桂花的场景的句子。

④画出文中描写思念桂花的句子。

教师小结:同学们,桂花是故乡的香,月亮是故乡的明,溪水是故

乡的甜,人儿是故乡的亲。这一朵朵小巧的桂花,这一场场沁人心脾的

桂花雨,让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芬芳、是香甜、是快乐、是温馨,更是

一种心灵的滋润、一种长长的相思、一段暖暖的牵挂、一种人生的幸福。

三、知识延伸,提升素养

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文中描写桂花的文字,指名说说自己的感受。

过渡:同学们,桂花香气袭人,自古以来就备受文人墨客的喜爱。人们

爱它,赞它。读读文中描写桂花的文字,你们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谁能

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来概括一下?(学生答:香。)不错,桂花飘香,惹人

喜爱。你们知道桂花有哪些雅称吗?

2.指名说说桂花的雅称,教师可适当进行扩充。

(教师出示资料卡。)

资料卡

桂花树通常生长在岩岭上,也叫“岩桂”;开花时浓香致远,其香气

具有清浓两兼的特点,因此有“九里香”的美称;黄色的桂花细如粟,

故又有“金粟”之名;桂花开于秋,所以也称“秋香”。

3.引导学生说说关于桂花的诗句。

过渡:同学们,桂花不仅在琦君的笔下那么香,在古代诗人、词人的眼

里,更是香飘十里,并且寄托着他们的情感。你们知道哪些呢?

关于桂花的诗词名句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一一[唐]宋之问《灵隐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一一[唐]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

郎中》

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一一[宋]杨万里《苔林五十咏・丛

桂》

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一一[宋]李清照《鹏鸽天•桂花》

四、作业布置

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写一篇读后感。

五、板书设计

爱桂花

桂花雨摇桂花

思桂花

六、堂清内容

一、选字组词,在所选的字后面打J。

(篁萝)筐(羔糕)点(缠庙)住

二、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近义词。

1.中秋节前后,正是故乡桂花盛开的季节。()

2.桂花一开,母亲就开始担心了。()

3.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

三、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X。

1.《桂花雨》这篇文章,描写了桂花飘落的优美样子,点明家乡

的桂花很多。()

2.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

句话告诉我们,家乡的桂花比别的地方的桂花要香,因为,家乡的桂

花品质好。()

【答案】一、篁糕缠二、1.开放2.担忧3.姿势三、1.X2.

X

堂清反馈

七、教学反思

《珍珠鸟》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蔓、幽、恶”等12个生字(包括1个多音字),理

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体会“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意蕴,激发学生爱护动物、

善待生命的情感。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珍珠鸟由“怕人”到“不怕人”的变化过

程及原因,感受作者与珍珠鸟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

教学重点

了解珍珠鸟由“怕人”到“不怕人”的变化过程,并探寻其变化

的原因。

教学难点

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

感情。

教学方法朗读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教学法、教师点拨法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课堂导入

1.课件出示人与鸟相互亲近的图片,感受这种美好的境界。

导语: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鸟,可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中的珍

珠鸟却与作者建立了相亲相依的关系。这种美好的境界是如何创造出

来的呢?让我们跟随作者去感受这份美好吧。

2.板书课题,引导学生理解题目在文中的作用。(板书:珍珠鸟。)

明确:“珍珠鸟”是课文描写的对象,也是作者情感抒发的对象。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了解珍珠鸟。

冯骥才1942年生,当代著名画家、作家,浙江宁波人。其代

表作有《啊!》《雕花烟斗》《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神鞭》《三寸金

莲》《珍珠鸟》等。他的一些作品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全国优

秀中篇小说奖,部分作品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

版。他的作品选材视角新颖,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地描写,挖

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百味。

珍珠鸟金山珍珠的别名,学名叫斑胸草雀,也叫胁草雀、锦花

鸟、锦花雀等,属雀形目、梅花鸟科。这种鸟羽色艳丽,体形娇小玲

珑,叫声细柔,给人以美的享受,是驰名世界的人工繁育鸟。

2.学生听音频朗读,把握朗读的节奏和语气。注意标记自己读不

懂的地方。

3.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小组内交流学习。

4.教师检测学生自学情况,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新词。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课文生动地记叙了珍珠鸟在“我”的细心照料、静心呵护

下,由害怕人到亲近人的变化过程,告诉我们:信赖,往往创造出美

好的境界。

(1)理清文章记叙的顺序,梳理情感线索。

明确:课文是按时间顺序记叙的,是以“我”对珍珠鸟的喜爱之

情为线索的。

(2)师生合作,给课文划分层次,并说说每一层的主要内容。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过渡:多么温馨的一幕!胆小、怕人的珍珠鸟竟趴在作者的肩头

酣睡!正是作者细心的呵护与关怀,才使得小鸟和人之间亲近了许多,

甚至成了可彼此信任的朋友。可见,无论人与鸟之间,还是人与人之

间,都需要真诚的信赖。信赖,是创造一切美好的基础。

小结:同学们,在这节课上,我们学习了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具体分析了课文内容,了解了珍珠鸟与作者由疏远到亲近的变化过

程,明白了信赖的作用,激发了我们热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同

学们的表现都很不错,

五、作业布置

搜集整理有关人与人之间相互信赖的感人故事,与同学分享。

六、板书设计

布置鸟巢

珍珠鸟熟悉过程人与动物和谐相处

内心感受

七、堂清内容

一、连一连。

manhaoaixiangjianpeimouz

豪蔓享挨睑咂陪

二、在括号里填入合适的词语。

)的丛林)的鸣叫)的绒毛

)的境界)的吊兰)的球儿

三、对下列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0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A信赖能让人心里感到非常美好。

B这是作者的感觉,别人不一定有这种感觉。

【答案】二、幽深清脆嫩黄美好茂盛蓬松三、

堂清反馈

八、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制定班级公约

教学目标

1.了解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2.善于发现班级内不守规则的现象,联系生活实际大胆表达自己

的感受及想法。

3.运用一定的方法制定班级公约,并养成自觉遵守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能说出制定班级公约的方法,清楚、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2.了解制定班级公约的重要性,养成自觉遵守班级公约的习惯。

教学准备

教师:1•多媒体课件。

2.提前搜集关于班级内不守规则的图片、视频等。

学生:1.准备与制定班级公约相关的图片、文字等资料。

2.提前准备好发言稿,可先读给爸爸妈妈听,听听他们的

意见。

课时安排1课时

1课时

一、看一看,激发兴趣

1.教师展示关于班级内一些不守规则的图片、视频等,并引导学

生回忆自己在班级内遇到的类似问题。

导语: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公约是同学们共同

制定、认可的规则。制定班级公约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建设团

结友爱的班集体。而文明和谐、团结友爱的班集体还是我们共同追求

和向往的。但现实是,我们的身边总有一些不守规则的现象,请大家

看看老师出示的这些图片和视频,你们是不是联想起些什么呢?

2.指名说说看完这些图片、视频后的感受。

3.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激发学生制定班级公约的兴趣。

二、读一读,领会要点

1.读一读教材中的说明性文字,为学生提供探究思路。

过渡:教材中的几段文字告诉了我们班级公约的定义、作用,以

及制定班级公约的步骤,并呼吁大家要积极遵守制定好的班级公约。

请同学们仔细地读一读,圈画出重点内容,然后与同桌交流自己的收

获。

2.同桌自由谈收获,教师出示问题引导学生交流。

三、说一说,分享观点

1.学生分组交流,教师巡视检查学生的交流情况,并适时点拨、

指导。

2.汇报展示,集体互动。

(1)指名交流自己身边存在的不遵守班级公约的现象。(具体表

现是什么?)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处理这种现象的方法。(需要做哪些工

作?做了之后会有什么效果?)

(3)引导其他学生对同学的发言提出意见。(同学的发言中有哪

些值得注意的地方?是否存在不合理之处?)

(4)教师适时点拨、总结,及时给予肯定、鼓励,或指出不足

之处。

四、比一比,展示才能

1.推选学生代表宣读各小组制定的班级公约。

示例:我们小组制定的班级公约如下。

学习方面:(1)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问题,乐于回答老师的

提问。(2)课后认真完成作业,不拖欠,不抄袭,保证字迹清晰,页

面干净整齐。(3)自习课上班干部要组织同学们主动学习。(4)合理

地计划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5)善于观察,从生活、社会中学习知

识。

卫生方面:(1)保持教室、清洁区干净整洁,做到及时打扫、清

理。(2)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不随手扔垃圾,不随地吐痰。(3)

不吃有害食品,不喝生水。(4)讲究个人卫生,保持衣帽整洁,做到

勤洗澡、勤换洗衣服。

礼仪方面:(1)尊敬师长,见到老师要鞠躬、问好。(2)与同学

和睦相处,不给同学起绰号,做到不侮辱、不嘲笑同学。(3)对需要

帮助的老人、小孩不能漠视。

方法点拨:(1)言之有“礼”,课堂发言要采用文明得体的用语,

有不同的意见时要先举手再发言,不打断他人的发言;(2)言之有

“物”,即有具体的内容,不讲空话、套话或含糊不清的话;(3)言

之有“序”,即按一定的顺序说,注意内在的联系,力求意明句畅;

(4)言之有“节”,即话要简洁明了,不拖泥带水。

2.师生共同评议,提出修改意见。

评议要点:是否条理清楚;是否内容具体。

五、做一做,张贴展示

1.教师展示各个小组制定的班级公约。

2.组织学生选定内容逐条表决,形成班级公约。

3.将班级公约张贴在合适的位置。

习作:我的心爱之物

活动分析:

本次习作的内容是写一件自己的心爱之物。写这类状物作文,关

键是把这个“物”(动物、植物、静物)如实地、细致地、准确地描

绘出来,使人感到逼真,如见其物。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时,就要从这

一点入手,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喜爱的一些物品,想想哪一件最有特

色,哪一件最令自己印象深刻,然后用流畅、生动的语言记录下来。

要交代清楚这件心爱之物的来历、样子、自己钟爱它的原因等,切忌

不能写成流水账,要突出重点;要鼓励学生借鉴本单元课文中运用的

一些写法,丰富习作的内容、美化习作的语言。习作写好后,教师要

鼓励学生相互点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提高写作水平;还可以选择

优秀习作办一期“我的心爱之物”习作展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图片、文字等资料回忆联想,介绍自己的一件心

爱之物。

2.学会按一定的顺序、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等写作方法把这件心

爱之物描绘得具体、生动。

3.培养细致观察的能力,尝试在习作中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重点难点:

1.写清楚自己喜爱这件物品的理由。

2.通过一些写作方法写出心爱之物的特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

感。

教学准备:

教师:

1.多媒体课件。

2.让学生在课前回想自己的心爱之物,确定自己要写的对象。

学生:

1.自己所钟爱的物品的图片。

2.回忆自己钟爱的物品,简单记录其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出主题

L教师展示一些物品,激发学生回想自己心爱之物的兴趣。

导语:同学们,看着这些照片上或可爱、或有趣、或奇特的物品,

你们是不是情不自禁地生发出喜爱的感觉呢?你们是否也拥有类似

的一些物品?它们是不是你的心爱之物呢?

2.指名说说欣赏完这些照片后的感受。

思考:这些物品有何特征?它们让你联想到了什么?你有怎样的

感受?

3.教师结合本单元课文,引出本次习作内容。

教师: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别钟爱的物品,像琦君笔下故乡的

桂花、冯骥才眼中可爱的珍珠鸟。你的心爱之物又是什么呢?它有哪

些吸引你的地方?你对它产生了怎样的感情呢?本次习作就是写一

件自己的心爱之物,使人读了之后能如见其物,并能激起喜爱之情。

二、明确要求,交流展示

L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文字,欣赏教材给出的图片,明确

本次习作要求。

思考:(1)本次习作的内容是什么?(明确:写自己的心爱之物。)

(2)教材给出的四幅图分别展示的是什么物品?(明确:第一

幅一一自己最爱的玩具小熊;第二幅一一爸爸奖励的一双旱冰鞋;第

三幅一一自己养了三年的绿毛龟;第四幅一一好朋友转学时送的风

铃。)

(3)本次习作的要点是什么?(明确:写出自己的心爱之物的

特别之处,写清楚钟爱它的理由。)

2.学生自由分组,交流讨论本次习作可采用的写法。

明确:(1)抓住特征来写,突出心爱之物的独特之处。(2)按照

一定的顺序来写,写清楚心爱之物的构造。(3)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

使描写更生动。(4)表达出喜爱之情,让人受到感染。

3.以教材提供的事物为例,引导学生明确写作重点,指导学生写

作片段。

明确:(1)写玩具熊,可以描写玩具熊的样子、来历,它给“我”

带来的快乐,“我”对它的深厚感情等。(2)写旱冰鞋,可以从爸爸

奖励“我”旱冰鞋的原因,旱冰鞋的外形、构造,“我”得到旱冰鞋

后度过的欢乐时光等方面描写。(3)写绿毛龟,可以介绍它的外形、

习性、成长过程,通过具体的事件表现“我”和绿毛龟之间的深厚感

情。(4)写风铃,可以先简单交代“我”与好朋友之间的深厚感情,

以及好朋友送“我”风铃的原因;然后介绍这串风铃的外形和构造;

最后抒发自己睹物思人的情感。

4.指名朗读自己写作的片段,教师给予点评、指导。

四、独立习作

1.30分钟;

2.独立完成;

3.努力运用学到的词句和方法。

五、点评习作,修改誉写

1.教师投影出示几篇习作,师生集体评改。

点评重点:(1)中心是否突出;(2)记叙是否有条理;(3)有哪

些可供借鉴的地方。

2.教师点评完后,学生尝试自己修改习作。

修改重点:(1)删掉或精简与中心关系不大的内容;(2)改正不

通顺的语句;(3)改正用错的字、词、标点等。

3.小组交流自己的习作,互相修改点评。

4.小组推选佳作进行朗读展示,教师点评。写完作文后,自己修

改,在小组里互相修改。

语文园地

教学目标

1.结合本单元课文交流了解课文描写事物的不同方法,体味作者

表达的不同的情感。

2.结合相关句子,体会其在描写事物的方法上的相似之处。

3.理解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含义,学会运用词语。

4.诵读古诗,理解诗意,积累与送别相关的古诗词名句。

重点难点

1.掌握描写事物、抒发情感的方法,能进行归纳总结。

2.体会词语不同的语境义,能按要求写句子。

3.积累送别的古诗,感受诗中的送别场面,体会朋友间的真挚情

谊。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这一单元学完了,现在,我们来到了语文园地这个版块,

就让我们进入语文园地一,去汲取里面的营养吧。(板书设计:语文

园地一)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交流平台

同学们,学习了这一单元,你们有什么收获呢?和大家交流一下

吧?

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描写的,文章或蕴含着浓浓的感

情,或引发了作者深深的思考。就像(作者)的桂花雨,不

仅带给她许多童年的快乐的回忆,还寄托了她浓浓的之

情,让人深受感动;《落花生》中,用花生___________、

的特点,来说明做人的道理;《白鹭》一文让人在体会白鹭美的同时,

明白了美就蕴含在的事物中,我们要有善于发现的眼

睛;《珍珠鸟》则体现出的快乐与美好。(事物琦君

思乡朴实无华用处很多平常信任)

2.词句段运用(出示课件3)

(1)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它们在描写事物的方法上有什么相似

之处。

a.大声朗读书中的句子。

b.思考并说一说你是怎样发现它们写法上的相似之处的。

c.运用这种写法,你也写一段话吧。

生总结句子的写法

师:同学们说得对,这两个句子都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

三、课堂回顾

1.教师总结本课时的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同学们,这节课上,我们回顾了本单元的课文,学习了状

物类文章的不同描写方法和表达感情的方法。这对我们来说是一次新

的尝试,从中我们知道了不能仅靠理解句段去品析课文,而要换一种

角度,这样对课文的理解会更全面、更深刻。除此之外,我们还进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