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演出服装的重要性 1第二节演出服装管理规定 5第三节演出道具管理规定 6第四节戏曲专用乐器种类 7一、弹拨乐器 7二、拉弦乐器 10三、打击乐器 13四、吹管乐器 15第五节戏曲主奏乐器维护 17一、琵琶的维护 17二、扬琴的维护 19三、京胡的维护 22第一节演出服装的重要性戏曲服装是指演员在戏曲舞台上进行演出表演时所穿的经过精心设计加工而成的服装,舞台服装源自生活服装,但又区别与生活服装。他不是生活的简单模仿和照搬,而是经过了艺术加工和处理,它比生活更夸张、更鲜明、更能表现出剧中人物的社会地位。中国戏曲服装多种多样,是舞台演出不可缺少的装饰。从广义上来说,分为古代服装和现代服装两大类。古代服装包括蟒、帔、靠、褶、衣,每一类又根据服装颜色、样式、纹路、性别等分为数类。比如“蟒”可以分为团龙蟒、行龙蟒、团凤红蟒等。衣可分为长衣、短衣、专用衣等。在戏曲服装中,“蟒”是在明、清“蟒衣”的基础上,经过美化和装饰所形成的。它不束腰,可任意摆动以表示人物情绪,不受生活服装的约束。在戏曲舞台上,常由蟒的颜色来区别剧中人物的身份、地位与年龄。蟒分为上、下五色,上五色是红、绿、黄、白、黑,下五色是蓝字、紫、粉红、淡青和香色。“帔”:即对襟长袍,是帝王、官吏和乡绅在家中所穿的服装,一般平民百姓是不穿的。男帔长及足,女帔稍短,仅过膝。比起蟒来,以“对襟”的形式给人一种自由开合的宽松感,既符合人物在家居场合的穿着,又不失其华贵,更有利于表演。帔的另一个特点是:男团花帔和女团花帔,在色彩纹样上完全一致,一般用于成对夫妇,所以被称为“对儿帔”,在舞台上更具有的整体美。“靠”在戏曲舞台上是武将的战服,扎旗(四个护旗)的为硬靠或大靠,表示人物全副武装,已处于临战状态;不扎靠旗的为软靠,用于非战斗场合的武将;改良靠是软靠的改良版本,腰身既紧又瘦,更为轻便灵活,它不及传统靠的样式威武,一般用于普通将官。女靠没有软靠,只有大靠和改良靠,女靠造型比男靠更有装饰性,色彩纹样都更为绚丽,更能完美地衬托出女将的英武和阴柔之美;女改良靠更有利于体现女将军的婀娜多姿和刚健,比战衣战裙要好看得多,它与男改良靠形式基本相同,一般用于绿林女杰。“褶子”的分类也非常细致,绣散枝图案的一般为文小生服装;武小生的服装一般为花图案,有时文武小生也交替穿用,小生褶子力求精干,绣法上一般要求淡地深花或深地淡花,用色与花纹高雅相宜;扮演青年文武丑角等花花公子的服装,色彩要强烈而调和,纹样处理为散乱无章;皎月色、茶花、散枝女褶子一般是扮演大家闺秀、官府千金以及大户人家少妇穿的服装,这种女褶子可以穿在外面,也可以衬到女帔里面作衬服;贫妇穿的褶子,一般用全素黑色服装,称为“青衣”。素褶子是扮演平民百姓、书生、相公、家院、仆人等穿用的服装。老旦褶子用于贫苦的老旦妇女,其特点是大襟斜领(与男式褶子相同)。“衣”在戏曲舞台上除了蟒、帔、靠、褶之外,都称之衣。如“开氅”属于便服,用于高级武将在非礼仪场合穿用。因为这种服装气派很大,所以为了强化表现力也用于占山为王的寨主、大将及侠士等。“官衣”是文官的官服,胸前与背后各缀一块方形“补子”。官衣以颜色来区别官职大小。改良官衣采用平金绣的图形纹样取代“补子”。如七品知县身份的喜剧人物或反面人物,衣服略短,一是表现出他们的官职微小,二是为了给观众一种滑稽感,三是为了适应舞台表演动作的需要。“宫衣”虽然华丽,但规格低于女蟒,不能用在庄严隆重的场面。“箭衣”属于轻便的戎服,上至帝王、武将,下至英雄豪杰、衙役、狱卒等俱用,某种人物使用某种箭衣,有着严格规定。“抱衣”又名“打衣”、“豹衣”、“英雄衣”用于侠客义士、绿林英雄等人物,分花、素两种。“马褂”在戏曲舞台上,无论文官武将、卫士都可以穿用,这虽然与历史服装不相符,但戏曲服装自成体系,不受历史年代限制。“斗篷”在戏曲舞台上不只局限于御寒,凡行路或特定场合均可穿用。现代戏服装虽然没有古代戏服装那么复杂,但也要根据戏中人物的身份、地位、性别和年龄来设计和穿戴。现代服装包括工人、农民、干部、学生、儿童等各种不同的服装。各种不同的服装穿在不同演员的身上,经过演员在舞台上的演出亮相,就能使观众清楚地明白剧中每个人物的身份、地位和年龄。从而帮助人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剧中人物。各种各样戏曲服装的穿着,加上演员准确而精湛出色的表演,可达到美学的直观艺术效果。由此可见,戏曲服装在舞台艺术中非常重要的。戏曲服装的管理人员必须具有专业细致的管理水平。戏曲服装尤其是古代戏服装,服装管理人员要十分熟悉所演出的剧目,把所有参加演出人员的服装分门别类摆放好;让自己能够一目了然。如果对演出剧目不熟悉,服装不能做到有条不紊,那么演员在开演前的装束准备、演出中的人物换装赶场就会忙中出错,就会严重影响一出剧目完美的舞台效果和演出质量。从事服装服务与管理的人员必须具备娴熟敏捷的服装穿戴技巧。一出戏的演出,演员之多,服装之多,演出中各类人物的及时换装赶场,这就要求服装管理人员对演员的装束穿戴必须十分熟悉而且动作要麻利迅速,演员的穿戴必须准确、整齐、特别是帮助演员扎大靠时更应如此,否则延误演员的及时上场,也会影响到整个剧目的演出质量。在戏曲表演中,有“宁穿破不穿错”的说法,这充分反映了戏曲服装管理者的重要性。当今戏曲服装的管理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繁杂性的舞台美术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类文艺演出的兴起,戏曲服装在舞台演出中日趋重要,需要我们从事戏曲服装管理者要充分了解剧情,做好演出的一切准备,为戏曲舞台演出增光添彩。第二节演出服装管理规定一、演员于演出前30分钟方可进入服装间换装,其他时间严禁入内。二、演员上场时先穿服装后取道具,演出结束后优先归还道具再还服装,道具严禁出现在服装间。三、严禁乱动或乱穿他人的演出服装、鞋子和头饰,如有替补人员需先告知舞台监督,再随服装老师一同领取服装。四、爱惜服装,严禁穿着演出服随意乱坐或打闹。五、严禁穿着演出服吸烟。六、演员在换装时若发现头饰、服装、鞋子等出现问题,要马上告知服装老师。七、每一幕下场后,演员务必将服装头饰挂在自己的指定区域,严禁乱扔乱挂演出服,如发现演员乱扔服装头饰,演员罚款50元。(赶场演员除外)八、演员每天自领取服装之时起至归还服装前,演员头饰、鞋子一律自己保管,如有丢失,自行赔偿。九、演出结束后,演员要立即归还演出服装头饰,整理好放回原位。如因演员未归还服装头饰而导致服装、头饰丢失,演员按服装、头饰原价赔偿。十、服装间为演员换装区域,严禁所有人员引领其他无关人员入内,如若发现,后果必究。十一、服装间内所有设施设备为公司财产,若发现人为损坏,将照价赔偿。第三节演出道具管理规定一、演员领取的服装及道具在不明显位置标号自己的名字,领取服装时,按照自己的名字,对号领取使用,自己负责。二、演出时演员按照演出服装道具及相关配饰的特点和穿着要求穿戴演出服装及相关配饰,正确运用相关道具三、每位演员有义务和责任保持演出服装、相关配饰及道具的整洁、干净、完整性四、穿好演出服后不得随地乱作、乱靠。五、外出演出时在不影响服装道具及配饰的干净、平整的情况下将服装整理入箱或入包六、演出服装道具及相关配饰不得私自带到非工作或演出区域七、演出结束后将演出服装分类,挂好在相关的衣服架上,头饰、道具摆放整齐,不得随意乱丢、乱扔。八、演员有义务将演出过程中对服装道具及相关配饰的磨损和损坏进行维护和修复九、本团任何服装不得私自外借。十、服装外借时,需向主管领导请示后,按照:选择服装填写借条负责人监督领取归还时清点数量核对借条服装道具整理到位归还借条的流程操作。第四节戏曲专用乐器种类一、弹拨乐器弹拨乐器是用手指或拨子拨弦,及用琴竹击弦而发音的乐器总称。弹拨乐器的历史悠久,种类和形制繁多,是极富特色的一类弦乐器。根据乐器形制、性能和演奏方法的差别,弹拨乐器大致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以一个长方形木箱作为琴身,张以琴弦,平放着弹奏古筝是中国古老的民族拨弦乐器,最早见于(史记)记载,在秦国以流传于民间,故称秦筝,至今已有2300年的历史。它的流传甚广,从岭南至内蒙,几遍及全中国。尤以河南、山东、浙江、广东、内蒙等地更被广泛地采用而闻名。最初的筝为五弦,到了隋代固定为十三弦,成为雅俗共赏的“众彩之师”。古筝的共鸣箱上依次并行排弦,发音轻柔、典雅、华丽、委婉,可表达刚、柔、哀、乐之情感。现经改良,由十三、十六弦不等而发展到二十一至二十五弦,性能大为提高,深受人们欢迎。被用作独奏、重奏、合奏以及多种戏曲、曲艺和舞蹈等的伴奏。古琴在古代称为琴、瑶琴。现代称为古琴、七弦琴,是中国历代文人雅士所崇尚的乐器之一。在中国古代文献《诗经》、《左传》、《国语》、《吕氏春秋》等都有记载。其造型优美,常见的有伏羲式、仲尼式、连珠式、落霞式、月形式等。主要是依琴体的项、腰形制的不同而有所区分。琴面外侧有十三个圆的标志,叫做徽,用以标明泛音位置和按音的音位。演奏时,将琴置于桌上,右手拨弹琴弦、左手按弦取音。古琴的音域有四个八度零两个音。有散音七个、泛音九十一个、技音一百四十七个。一般采用减字谱与五线谱(或简谱)相结合的方法来记谱。第二类:乐器装有四根、三根或两根弦,左手按弦,右手弹拨,多放在腿上弹奏远在西元前三世纪,中国就有常柄、皮面、圆形音箱的琵琶,名「弦」。汉代亦有木面十二柱的琵琶出现。约在西元三百五十年前后,通过印度传到中国的一种琵琶,梨形音箱、曲颈、四条弦,叫「曲项琵琶」,这是现代琵琶的前身。它吸收了秦、汉琵琶的长处改造发展,并经后人不断改进,由有相无品增加至四相十多品,民国后,采用十二音平均律,增至六相二十四品,音域扩大。演奏方法最初用木拨弹奏,唐代中叶改用手指,弹奏技巧经长期发展,日趋复杂,表现力益丰富。现今传遍中国南北各地,除作为演奏、重奏、合奏等纯乐器的形式出现外,在戏曲、曲艺、歌唱等伴奏乐队中也广泛地被应用,是我国相当重要的弹拨乐器。又称柳叶琴、金刚腿、土琵琶,状如小型琵琶,原为山东柳琴戏、安徽泗洲戏、浙江绍兴乱弹等戏种的重要伴奏乐器,装有两根或三根琴弦,改革后加装为四弦,音域宽广、半音齐全、音色优美,被用作独奏及国乐团中弹拨组的高音声部。弦又名「弦子」。由秦代的「弦」发展而来,三弦的名称最初见于明代文献中。在民间说唱音乐中,如北方的「大鼓书」(亦称说书)、南方的「清音」、「道情」等,三弦均为一种主要伴奏乐器,由于其声音铿锵有力,在乐队合奏中,常用来加强节奏效果。此外三弦也是一种极富特色的独奏乐器。阮在乐队合奏中视相当重要的弹拨乐器。相传晋时竹林七贤中的阮咸善弹此乐器,故又名「阮咸」。阮经改良后,县有大、中、小,即低、中、高音阮之分。在民间戏曲及说唱乐中常见。在现代国乐团合奏中多参与伴奏。目前最常用的为中阮及大阮。第三类:乐器平置在木架上,用琴竹击弦取音,约在明代由外国传入扬琴又称为蝴蝶琴,是民族击弦乐器。约在明代才由波斯一带传入中国。最初在广东省沿海地区流行,以后逐步遍及全国,成为广东音乐,江南丝竹,山东琴曲等乐种的主奏乐器之一,扬琴经过改良,出现了许多品种,有小转调、大转调、401扬琴、501扬琴、多功能扬琴,音域宽广,音质纯美,转调方便。扬琴演奏技法很多,有震奏、滚奏等多种。由于其清脆的音色,宽广的音域,又可同时奏出和音及快速琶音,在合奏中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乐器,独奏方面亦极有特色与表现。拉弦乐器拉弦乐器是用装在细竹弓子上的马尾摩擦琴弦,使之震动发音的一种乐器。二、拉弦乐器我国常见的拉弦乐器包括二胡、高胡、中胡、革胡、倍革胡、板胡、四胡等。胡琴早在唐朝已有,散见文学作品中,当时名曰「琴」,北宋时,它在我国北方西部民间广为流传,称之为悉琴。目前,各地方与各剧种所用的胡琴类乐器,不下数十种,它们不仅有优美的音色和鲜明的地方色彩,且有高度的演奏技巧与丰富的表现能力,尤其是二胡,在近几十年中更有较大的发展,已成为极佳的演奏乐器和重要的乐队乐器。二胡这个名称,在南方是专指独奏用或在国乐队用的一种,北方人称为「南胡」,二胡为我国流传最广、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拉弦乐器,它广泛地流传在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以至珠江流域。俗称胡琴,由于全国各地不同的习惯,也有称为「二弦」、「嗡子」、和「胡胡」的,名称虽多,实际上都是同一种乐器。二胡音色优美、表现力强,既能演奏柔和、流畅的曲调,也能演奏跳跃有力的旋律,音色刚柔多变。由于流传和使用的地区不同,演奏法基本一样,但都具有不同的演奏风格和浓厚的地方色彩。于独奏、伴奏、合奏。琴筒震动膜采用蟒皮,琴筒、琴杆常用红木、乌木、紫檀木制成。一般采用五弦度定弦,外弦定a\',内弦定d\'。近年改良成功的有八方筒、方圆筒、低调粗弦、双千斤二胡等。高胡又称粤胡。是本世纪三十年代,著名广东音乐家吕文成将二胡习用的丝弦改用钢丝弦,创制而成。并采用两腿相夹琴筒适当部位的姿势演奏,可减少沙音,也使音色、音量和音域都有所改进。音色明朗清澈。擅长演奏抒情、活泼、华丽的曲调。用于演奏广东音乐、粤剧伴奏,是地方性的特色乐器。高胡的形制结构与二胡相同,但琴筒比二胡细,多呈圆形。用红木或其他硬质木料拼黏后旋圆,有的加黄杨木线条拼黏后旋圆。近年制作的高胡也有琴筒呈椭圆形和扁八角形的。全长约80公分。五度定弦,比二胡高四度或五度音。现已广泛应用于新型民族乐队,属高音拉弦乐器,尤宜于演奏富于装饰性的华彩乐段。中音二胡简称中胡,它是在二胡的基础上创制的,其形如二胡,琴筒比二胡大,音色沉厚,不但可用于合奏、伴奏,有时亦作为独奏乐器。中胡定弦比二胡低一个纯五度。通常定弦定义为gd1。椰胡又名冇弦,流行于广东地区。音色柔和醇厚。用于演奏硬弓组合之广东音乐和多种广东戏曲、曲艺伴奏(如南音),也用于新型民族乐队。为中音乐器。琴筒用半个椰壳制,前口蒙桐木板,背面开小孔或纹饰为音窗。用小贝壳作马。全长约60公分。两轴张丝弦两根,五度定弦,用马尾弓拉奏。革胡是一种音量较大,音域较广的低音拉弦乐器,它是在二胡的基础上参考西洋的大提琴的演奏方式改革而成。它张有四条弦,设有指板,琴筒横置,由于有指板,按弦极为方便,不仅能拉奏,还能拨弦弹奏。主要用于合奏,也可担任独奏。其空弦定音为C,G,D,A。板胡又名梆胡、秦胡、大弦等。它是随戏曲梆子腔的出现,在胡琴的基础上产生的乐器。大约在明末清初随梆子腔的兴起而流行,至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板胡的形制大致和二胡相同,只是琴筒不蒙皮膜而胶以薄木板,故得板胡之名。板胡音色明亮、高亢、适于表现热烈奔放的曲调。各地区的板胡又都善于表现不同的风格,富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板胡除适合于独奏和乐器合奏外,并为多种地方戏种如河北梆子、平剧、吕剧、豫剧、晋剧、秦腔等的重要伴奏乐器。流行的地区很广,其中以陕西、甘肃、山西等省最为普遍。胡,自清代乾隆以来,随着京剧的形成和发展,在民间传统拉弦乐器的基础上改制而成。至今已有200余年历史。音色明亮,是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早期京胡琴杆短、(全长约49公分)。琴筒小,蒙蟒皮或蛇皮,用软弓(弓杆柔软)拉奏。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出现硬弓(弓杆坚实)。现在使用的京胡,用五节紫竹或白竹作琴杆,琴筒用毛竹制,蒙蛇皮。琴筒里面的末一竹节上,开长方形对穿的(风口)」,产生复共鸣。两轴用黄檀木或黄杨木制。张弦两根,五度定弦。设有千斤,用马尾弓拉奏。音域约两个八度。打击乐器中国乐器中,打击乐器历史最悠久,且估有重要的地位。在传统上,分为鼓、锣、钹、板和钟五类,若依制造材料来分,又可分为金属、竹木和革等三种。它们的演奏技能和表现力极为豊富,音响具有特色,不仅使乐曲的节奏鲜明强烈,且具有极深刻的感染力,其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三、打击乐器民间音乐中十番锣鼓、潮州锣鼓、苏南吹打、河北吹歌和辽宁鼓吹等,俱是以打击乐器见长。在现代国乐团中因种类很少使用,以下分别简介常用四大类打击乐器。大鼓也叫大堂鼓,为较大型的鼓,鼓框木制,一般鼓面直径在一尺半以上。由木制的圆桶上下端蒙以两块面积相等的而成。一般摆在四角的木架上演奏,奏时用两根木槌敲击面而发音,音色低沉而厚实。大鼓无固定音高,用一线记谱。小鼓,又名小堂鼓、战鼓、高音鼓等,形制与大鼓相似,只是体积较小,鼓面直径约六、七寸,发音坚实而有弹性。其音色变化不如大鼓明显,适用于演奏较密集的音型。缸鼓又称花盆鼓,鼓框木制,两面蒙皮,上大下小形似花盆。其基本演奏方式与大鼓相同,但音色比大鼓柔和,常用于器乐合奏与戏曲伴奏,偶尔也用独奏。无固定音高,用一线记谱。板鼓,又称单皮鼓,在西元六、纪的唐代清乐中己使用,是革与木制成,圆形,鼓圈为极厚实的木料,上面蒙以厚猪皮,发音的鼓直径只有五、六公分,以两根藤或竹制的鼓键敲击鼓心,演奏时将鼓身悬于架上,发音坚实清脆。板鼓常用于民间器乐合奏及戏曲伴奏之中,也可以独奏,在合奏及伴奏时常居于指挥的地位。大锣,以铜制成,形圆面面平,中间有一圆脐,一般尺寸以外围直径四0至四二公分为度。中锣、比大锣面积为小,其外围直径普遍为二六至二八公分,内深二公分,平面又像京锣那样凸拱起来。低音大锣是京戏中所使用的大锣,又分苏锣与奉锣。苏锣又称光锣、低音锣,因发苏音(深厚而悠长的低音),故称之。奉锣又称高音京锣,因始造于旧奉天省而名,东北一带称大锣。小锣又名汤锣,其外围直径约为廿二公分,深二公分,中心洪出的打击面较小约七公分。京小锣音色清脆而带有诙谐的色彩。云锣为有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民间叫九音锣。通用的云锣有十小锣,因上面的「高工锣」不常用,故名「九音锣」。悬于木框之间,或将木框置于在桌上,右手用小槌敲之,(大型云锣,则用大架立于台上)其音位排列各不相同。大钹又叫大鎈,边缘微微向后翻起,直径在二十四公分以上,演奏时足以惊心动魄,独奏时却有凋零虚空之感。民间锣鼓队中使用的大钹则在五十公分左右,重达三公斤以上。中钹又叫铙钹、中鎈。发音响亮锐利,外围直径普遍为二十四公分。小钹又叫小鎈,直径约四寸,发音清脆爽朗,与小锣配合使用,可表现喜悦轻巧的情绪。梆子最早用于伴奏各种梆子腔而得名,常使用在强拍上,借以增加戏剧气氛。因适用范围不同,而有河北梆子(简称梆子)、南梆子、坠梆子及秦梆子等区别。河北梆子,是两根长短不等,粗细不同的实心硬木棒,以紫檀或红木制成。左手执短而粗的椭圆形棒,右手执长而细的圆形木棒,互击发音,音色高亢而坚实。南梆子为长方形的中空木制体,演奏时左手执梆子,右手执木槌敲击,发音圆润,一般以花梨木制造。坠梆子用于豫剧伴奏,其形如蛋。秦梆子用于秦腔。大木鱼,最早只用于伴奏佛教歌曲,后逐渐用于民间乐曲或戏曲中,其大小不同,音高亦异。木鱼为使用桑木或桩木制成。木鱼是打节拍的乐器,较大的木鱼发音低,与响板一使用时,可用小木鱼打轻拍,响板打重拍。四、吹管乐器吹管乐器我国吹管乐器起源甚古,远在新石器及夏禹时期都有吹管乐器的发现。〔诗经〕中有箫、管、籥、篪、笙等乐器的记载,常在军队行进时吹奏,也有用作仪仗队或在宴会上演奏和其他娱乐之用。唢呐的出现较晚,约在明代开始有所记载。至今,在民间婚丧喜庆及民俗节日中,吹管乐器俱是主要乐器。我国吹管乐器根据发音方法的不同,可分为三类:气息经由吹孔,引起空气柱的震动而发音:笛又名横吹、横笛。相传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以后输入长安(也有人说是汉代由蒙古传入)。宋朝以后,成为伴奏戏曲的重要乐器。传统的笛子,竹制,有六个按音孔,一个吹孔和一个膜孔。吹奏时,由竹管内空气柱的震动而发音。而常用音域有两个八度。笛音清脆、高亢、透明而圆润,独奏、合奏均具特色,表现力丰富,故深受人们喜爱。笛子种类主要分两种,因为这两种笛子分别为昆曲和梆子戏的主要伴奏乐器,所以习惯上称为「曲笛」和「梆约四五年前,有名叫伶伦的乐官发明了「律管」,将竹管一端以节封闭,由另一端直吹而发声,这是箫的前身。到了周朝有人在管壁上开孔而发出不同声音,于是有了三孔的「籥」和四孔的「箫」,到了汉朝时,京房再加一后孔,成为五孔,唐朝时传到日本,叫做尺八。到了魏朝又多开一孔,以后就没再做多大变化。箫为直吹管乐器,吹口成字形,吹奏法与笛类似,音孔有六,前五后一,音色低沉,音域有两个半八度,常用的箫最低音为d1。气息经由哨子,引起空气柱的震动而发音:唢呐元是波斯、阿拉伯的乐器。唢呐两字为波斯语SURNA的音译。我国自明代始有关于唢呐的记载。至今在民间婚丧喜庆以及民俗节日中,它是主奏乐器。流传各地唢呐有大的、有小的、有粗犷的、有柔和的,表现力很,强种类甚多制不一,大体上可分为高音唢呐、中音唢呐和小唢呐(也叫海笛)等。所有管乐器的技巧几乎都可演奏,它还可以模仿唱腔,以管体,哨子、喇叭口拆开吹奏,各自模仿不同角色,如老生、花旦等。气息经由簧片,引起空气柱的震动而发音:古时大笙称为「竽」,小笙称为「和」。西元前十五世纪殷代甲骨文上已有关于「和」的记载。西元前六世纪,中国的诗集诗经中也常提到这种乐器。笙的品种有大、小、方、圆之分,一般传统笙有『十七簧笙』,经过改良的笙有扩音笙、加键笙、转盘笙、排笙等,簧数从十七增加为二十一至三十六不等,扩大了音域,增强了音量。笙是一种和声乐器,装有和笙苗耦合发音的簧片,按孔可发多音,吹吸皆可演奏,且同时可吹出两音以上,故可以演奏和声及某些和弦。第五节戏曲主奏乐器维护一、琵琶的维护(一)护理平时不弹琴时,专业方法是将琴放于桌面上,琴的版面朝上,蒙一块薄薄轻纱巾,以免落灰,相把后背处放一个小枕头,让琴斜躺于桌面,减轻琴头的压力。平时可以在复制表面擦一些核桃油,使声音更柔和,尤其是北方琴。如在演奏完毕之后,临时将琵琶放在桌子上时,宜将琵琶平放在桌子的中央,不宜将琵琶直立斜靠在墙壁的中央处。万一需要直立斜靠在墙壁上时,只可斜靠在墙壁的转角处,使琵琶的四只轸子抵触在两侧墙壁上。如果将琵琶放在布袋内挂在墙壁上时,只宜挂在木板墙上,不宜挂在砖墙上;对铁钉与绳子的耐牢度也宜经常检查。这样,才可避免最常见的琵琶头受到跌损或琵琶底部受到坠损等外伤。平时准备一块擦琴布,常保持琴身琴头品相的清洁,天热易出手汗者,练琴完毕,务必将琴弦擦干净,以免生锈。在粘面板、头饰,一般都用黄鱼胶等水胶,这类胶最怕受潮,一受潮就会发生脱胶现象,脱胶之后,音量就会减弱,音色更受损害。因此,不宜置放在潮湿之处,也不能受雨水的淋湿,不使琵琶受潮湿的另一个原因是:当面板受到水渍潮湿之后,梧桐板内吸入大量水分,也会减弱音量。所以,即使在粘面板等方面改用了不怕潮湿的化学胶水后,对琵琶的防潮,仍然应引为须重点注意的方面。(二)系弦琵琶共有四根弦,由粗到细分别称为缠弦、老弦、中弦、子弦。头部有四个弦轸分别列在琵琶两侧,每侧两个,由上至下分别称为缠弦轸、老弦轸、中弦轸、子弦轸。系弦时,某一条弦必须匝系在规定的一只轸子上,即缠弦系在缠弦轸上、老弦系在老弦轸上、中弦系在中弦轸上、子弦系在子弦轸上,不可随意匝系。弦的上端匝系在轸子上,下端穿系在覆手上。覆手上有四个弦孔。系弦时,先将弦下端系在覆手上。穿系在覆手上的方法可分为四个动作:第一、先将弦穿在覆手的弦孔内,末端余出二市寸许;第二、将弦的末端在弦身后兜转来;第三、再把弦的末端在弦孔处弦身下兜转来;第四、最后把弦的末端拉紧成结,嵌在弦孔内,并把弦身向上拉紧。上面介绍的是丝线的系法。一般用的是金属弦。金属弦的系法是利用弦下端的小圆圈,当弦身穿在覆手小孔内后,将上端穿在下端小圆圈内,然后将弦的上端向上拉紧并匝系在轸子上。这种利用下端小圆圈的系弦法,有三种系法:第一种是将下端小圆圈放在覆手的外面。此方法适用于弦身与品位(尤其是第二十五品等)之间距离较大而成“浪弦”的琵琶上;第二种是将下端小圆圈放在覆手的里面。这种方法适宜用在弦身与品位之间距离较小的琵琶上。第三种是将弦的下端兜压在覆手里面的弦身内。这种系法,可使覆手上口处的弦身不易折伤,可延长弦的使用期。用这种系法对下面部分品位的音准方面,与第二种的系弦法相同。注意:在同一个琵琶上,当用了第一种系弦法后,不要随意改用第二种系弦法反之亦然。因为如果任意改用,在下面的部分品位上,音准易于产生些微差错。二、扬琴的维护(一)从琴盒里取出扬琴时,双手一定要拿住琴身左右两边的中间部分,不要拿住琴身的前后两面,以免弄断琴弦。(二)琴上所有弦的定音要按标准音高来调定,拧转弦轴时动作要慢,使音高逐渐由低升高,调弦不能急于求成,以免弦音定得过高,轻则损伤琴弦,严重时则可能损害琴角榫头以及松动弦顶和弦轴。(三)琴弦除演奏外不要经常用手触摸,以免因为手上的汗水沾污而至生锈变质。琴弦因为长期使用和调音,弦外缠绕的金属细丝会松脱、剥落,这也直接影响琴发音的清晰,应该更换新弦。一般说来,新码条只是半成品,都需要进行修整才能使用。琴的码条安放要保持一定的位置,稍有移动就能改变琴的声音,它与面板接触部位应该严密,才能使它安置稳定牢固,使每根琴弦发音均匀。弦码的高度对琴的音质影响极大,它的高度须因琴而定,个别对待。琴码过高,会使琴声不清晰,音色暗淡无光,快速演奏反应不灵敏,而琴码过低又会使琴音不柔和,不纯净。(四)遇到弦轴扭转不动时,可在弦轴与轴孔相接触的地方涂上一层黑铅粉末和少许肥皂,弦轴就不会太沾而扭转不动。反之,弦轴过松时,可在弦轴与轴孔相接触的地方,涂上一层粉笔末,严重的可涂些松香末,弦轴就不至再滑动了。(五)琴弦卷绕在弦轴上要整齐,一定要把弦头压在卷绕的弦底下,然后再拧转弦轴,还要让卷绕的弦紧靠弦轴孔的底部,这样可以把弦托住,防止它倒回。另外,要使每条弦与山口上的弦槽对准,这样不仅便于调音,而且也能减少琴弦的损伤。(六)为了保持琴的洁净,演奏前需把手洗干净,免得手上的污物和汗水沾污到琴上,而至脱漆脱胶。另外,也绝对不能一边演奏一边吸烟,避免烟火掉在面板和盖板上而损伤漆层。扬琴漆面上有污迹,也应及时擦拭干净,顽固的.污迹可用柔软的织物蘸少许牙膏擦拭。扬琴使用年久,如有大面积的漆皮脱落现象,除用漆补好外,也可用核桃仁擦抹脱漆部位,这也能起到保护作用。(七)扬琴演奏完后,要用柔软的织物把面板和盖板琴身的灰尘擦干净,以保持扬琴的漆面洁净、美观。每次用完扬琴以后,不必放松琴弦,因为经常调弦定音,会比琴弦张紧时的压力更大。如果扬琴长期不用,则应把琴弦都松下五、六度音,切不要过分地放松,否则会使码条倒下,音梁会受气候变化影响导致面板开裂。琴放入琴盒内,要用琴被盖好,盖琴的布不要太大或太小,太大易使琴受到琴盒的挤压,太小则琴会在盒内摇动,这都会使琴受到损坏。更不要在琴盒上面放置硬重物件,以免压坏琴身。(八)气候与乐器的维护有密切的关系。潮湿的气候会使扬琴木材膨胀脱胶,干燥气候会使扬琴木材收缩开裂。为了更好地维护好扬琴,应尽量避免放在气候剧烈变化和湿温度波动很大的环境里。(九)移动扬琴,要轻拿轻放,携琴外出,特别注意琴的安全,避免磕碰。扬琴运往外地一定要包装好,除将琴装在琴盒里以外,还要外裹防潮纸。装入木箱,琴盒在箱中要卡牢,空隙充以松软弹性的物质,并要在箱外注明“防潮”和“小心轻放”的图案字样,以保证扬琴在运输途中的安全。(十)扬琴使用年久或受到气候的影响,难免会发生一些毛病和损坏,这就要及时进行修复。常见的扬琴损坏是弦轴松动而使弦轴向左面倾斜,弦轴孔被磨大,使调音困难,经常跑音,如再使用下去会使轴孔越磨越大。凡遇轴孔磨大的现象,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厂房租赁合同模板
- 2024工程顾问合同范本
- 地下车位租赁合同纠纷处理办法
- 建筑工地施工升降机租赁合同
- 2024简单的保姆用工合同协议书范本
- 制作合同范本(半成品)范本
- 跨国教育机构合作办学范本
- 2024公司收购合同范本
- 2024年贸易合同标准范本
- 委托管理合同范例大全
- 2024天猫男装行业秋冬趋势白皮书
-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名师课件
- 2024年绵阳科技城新区事业单位考核公开招聘高层次人才10人(高频重点复习提升训练)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中医食疗药膳学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四川护理职业学院
- 建筑项目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建筑风险分级管控清单(范例)
- 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少数民族蒙古族介绍课件
- 工程图学(天津大学)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天津大学
- 农村户改厕施工协议书
- 当代社会政策分析 课件 第十一章 残疾人社会政策
- 家政公司未来发展计划方案
- ISO28000:2022供应链安全管理体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