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华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设计_第1页
于振华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设计_第2页
于振华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设计_第3页
于振华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设计_第4页
于振华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于振

教师

授课

一单元、显微镜的下的世界

1、水滴里的生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大多是单细胞的生物;

2知道微生物、动物、植物共同构成生命世界;

3知道微生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过程与方法:

1能借助显微镜这种观察水滴里的微生物;

2能够认真细致观察并描述水滴里的微生物;

3能够用图表现出自己观察到的水滴里的几种常见微生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2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

1、放大镜、显微镜、水样、玻片、抹布等、观察水样

2、技能准备:课前简单培训制作玻片标本的注意点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观察教师准备的水样

(1)学生观察水样

(2)学生汇报:观察烧杯里的水,你观察到水里有什么?这些结果

你是用什么观察到的?

(3)讨论:这杯水里是是真的只有这些东西呢?还有没有可能有其

它的东西?

(4)谈话:怎么才能知道这杯水里有没有我们刚才说的细菌等这些

东西?

(引导学生明白要想观察极微小的、肉眼看不到的物体要借助工具

——显微镜)

二、引导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各小组领取)

(1)谈话:既然我们想借助显微镜来做进一步的观察,下面就先来

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目镜(对着眼睛)

物镜(对着标本)

载物台(放置标本)

反光镜(反射光线、照亮标本)

调节螺旋(调节焦距、看清标本)

镜臂

通光孔

(2)教师讲解并示范使用方法。强调

①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

②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玻片;

③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

④轻拿轻放。

三、组织学生借助显微镜观察水滴里的生物

(1)指导观察教师准备好的水样标本

①谈话:显微镜下,水滴里到底会有什么?让我们一起细心、耐心、

认真地来观察一滴水,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画在活动记录

上。

②学生分组观察。

(在学生活动时教师要注意巡视)

③汇报交流:你观察到什么?是什么样子的?

(汇报时学生在多媒体实物投影仪展示观察记录,并用学生用语言进

行描述)

(2)认识生活周围水里的微生物

①小组制作小组采集水样观察玻片

②自主观察

③汇报交流:说说自己小组采集的水样中有什么

(3)教师小结:在一滴水中,生活着许许多多个体微小、结构简单、

大多是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它们非常小,用肉眼根本看不到,只有

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所以叫微生物。(板书:微生物)刚才我们看

到的那些不动的微生物中,最常见的是水藻,有蓝藻、团藻、金藻等。

运动的微生物中有钟形虫、草履虫等。此外,水中还有既不属于动物

也不属于植物的微生物一一细菌,细菌一般也是不动的,有球状的、

杆状的、螺旋状的。

(4)认识其他的水中微生物:多媒体展示水中各种常见微生物

四、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并认识微生物的相关知识

(1)学生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

①谈话:你知道如此神奇的世界是谁第一个发现的吗?

②学生阅读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的故事。

③提问:通过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你有什么想法?

(2)认识微生物的种类和分布。

利用用多媒体展示在各种环境中存在的微生物。

2、做酸奶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制酸奶证明细菌的存在。

2.能够通过收集资料,模拟细菌的繁殖来探索细菌的特点。

3.学会一些防止病菌传播的方法。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2.知道酸奶是有乳酸菌发孝而变成的;

3.学会对有害细菌的预防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以便更好地了解所学知识。

2.通过搜集资料,能更好的学习知识。

3.关心科学和人类相关的社会问题。

4.体验科学技术进步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好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粉笔灰、黄豆、试验记录纸、纸杯。

学生准备:做好的酸奶、课前收集的各种细菌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学习制作酸奶的方法

1.师:你们吃过酸奶吗?酸奶是怎么做成的吗?谁能说?

2.学生交流吃酸奶的感受并猜测酸奶是怎样做成的。

(让学生提出各种可能性,教师不做任何评价;提醒学生回去观察酸

奶瓶上的配料表,或许会有所发现)

3.教会学生学习动手做酸奶的方法。

(1)介绍做酸奶的方法:

①在锅里放入一些鲜牛奶,再加一些白糖,煮开几分钟。

②消毒保温杯和勺子。(可用开水烫一烫)

③待牛奶冷却到35C—40℃的时候,把鲜牛奶倒入自消过毒的保温

杯,并往里面加入适量的酸奶,仔细搅匀,并盖上盖子。

④保温8个小时后,酸奶就做成了。

4、强调

制作酸奶时需要注意两个条件:一是温度,保持在35℃—40℃左右;

二是卫

生,所有的器皿要进行消毒处理。自制的酸奶要放入冰箱冷藏,不要

存放太久。

二、布置作业

1.制作酸奶,下次带来和大家一起品尝。

2.为什么鲜奶会变成酸奶呢?回去查找相关的资料,下次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一、组织学生开展酸奶品尝会

1.师:上节课,同学们回家后亲自做了酸奶(板书课题)。今天,同

学们带来了亲自做的酸奶,真了不起!下面我们就举行一个酸奶品尝

交流会。

要求:在酸奶品尝交流会上,你可以品尝其他同学做的酸奶,了解他

是怎么做成的,并且要选出你认为最好喝的酸奶。

2.学生分组进行品尝并交流。

3.全班汇报并交流。

4.质疑问难:在做酸奶和品尝酸奶的过程中,你产生了哪些感兴趣

的问题?

5.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把学生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二、认识细菌及酸奶形成的原因

1.教师指导并帮助学生确定研究问题:为什么牛奶会变成酸奶?

2.学生针对问题讨论并猜测。

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整理通过网络、书本收集有关细菌的资料。

4.学生进行组内交流,然后每组选出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5.民主评议小组研究情况。

6.教师小结:

(1)细菌的基本形态特点及分布;

(2)细菌的繁殖;(二分列繁殖)

(3)细菌与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7.模拟细菌的繁殖试验:

介绍模拟细菌繁殖的实验,并让学生说出试验中各种物品环节模拟的

是什么?

进行试验,试验到细菌繁殖到第八代。

预测第二十一代细菌的数量。

填写试验纪录,汇报实验后的结论和感受。

8.讨论和交流:1.酸奶是怎样制成的。

2.你能说出那些细菌有用、那些细菌有害?

三、了解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

1.讲述:下面老师再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动物、植物和我们前面所

研究过的微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你知道吗?在微生物大家族中,

还有一种没有细胞结构的成员,它就是病毒。

2.谈话:你听说过“非典”和艾滋病吗?它们都是由病毒引起的。

3.学生看教材插图认识形形色色的病毒。

4.提问:你对哪种病毒比较熟悉?不妨向同学介绍介绍。

5.学生交流。

6.教师小结:病毒个头很小,有的病毒,几千个拼接起来才有一个

细菌那么大。病毒单独存在时,不会生长、繁殖,像一个没有生命的

非生命体。然而,一但侵入其他生物的活细胞中,就能够生长繁殖,

对生物体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麻疹病毒等。病毒比细菌小得多,

有的病毒,几千个拼接起来才有一个杆菌那么大,所以,一般只有用

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它。

6.谈话:你还知道哪些危害人类健康的病毒?

四、认识病菌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1.提问:病菌是通过什么途径侵入人体的呢?

2.学生猜测。

3.模拟病菌通过皮肤接触传染的活动:一位同学用沾粉笔灰的手和

第二位同学握手,依次传递下去,粉笔灰就传给了握过手的同学。其

实有些病菌的传播也是这个道理。

4.讨论:还有什么其他途径会使病菌沾到你的手上?我们应该怎么

预防?

5.学生交流。

6.谈话:除了皮肤接触以外,还有哪些途径会使病菌侵入人体?

7.教师补充介绍有关病菌传播途径的资料。

8.教师介绍几种常见的病菌预防方法。

板书设计:2、做酸奶

细菌

病毒

病菌

教学反思:

3《馒头发霉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能够利用显微镜观察霉,并能通过图画、文字、语言等描述霉的样子;

能够设计对比实验,探究物体发霉的基本条件,了解霉菌有正、反两

方面的作用。

了解防止食物和物品发霉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乐于探究、发现奥秘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凭借已有的经验对霉菌产生的条件进行假设,并制定切实

可行的实验方案,然后在课外做对比实验。

2、难点:凭借已有的经验对霉菌产生的条件进行假设,并制定切实

可行的实验方案,然后在课外做对比实验。

教学准备:

发霉的馒头、水果、放大镜、显微镜、抹布、切片、图片等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1.通过多媒体出示霉的图片,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你知道这是什

么吗?在我们的生活中见过没有?

2.交流:你带来了什么发霉的物品?

讲述:请大家仔细观察带来的发霉的物品,看一看,物品的霉是什么

颜色?什么形状?先请同学们用语言描述一下所见到的霉形状。再用

显微镜观看物品上的霉,用文字和画在活动记录纸上描述显微镜下霉

的形状和特征。(做好巡视和辅导)

3.学生汇报、小结:霉是一种生物,它非常小,用眼睛很难直接看

清,必须借助显微镜,所以叫它微生物。霉的种类很多,颜色各异,

有青绿色、黄色、黑色、白色等,形状有绒毛状、蛛网状、絮状等

4.讨论霉菌有生命吗?怎样证明呢?(从无到有,从少到多)

5.讨论:根据生活中物体发霉的事例,探究馒头在什么条件下会发

霉。其他物体发霉的条件和馒头发霉一样吗?

6.讨论:教材第9页表,你认为除了表中列出的实验条件外,还有

哪些组合方式。请补写在表格的下方。

课堂小结:霉是什么?它有生命吗?物体发霉的条件有哪些?

作业:每小组选择一个组合条件做物体发霉的实验。写好实验报告。

第2课时

一.复习

1.霉是不是就会在食品上发生?在其他物品上会发生吗?

2.霉发生的条件有哪些?

3.交流,根据实验说明霉发生的条件和温度、湿度、空气和光线有

关。

二.根据发霉的条件说明应该怎样防止发霉

1.隔绝空气。

2.保持干燥。

3.高温灭杀。

4.低温保存。

三.教师辅导学生学习霉的功过。

1.可以用霉制止食品。

2.制作药品

3.霉菌会使物品损坏

4.霉变食品会危害人体健康。

四.学习科学家发明青霉素的故事。

五.小结:应该怎样防止有害的霉发生?应该创造什么条件让有益的

霉发生。

教学反思:

4《搭建生命体的“积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会通过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和人体表皮细胞;

2能够绘制并描述简单的洋葱表皮细胞和人体表皮细胞图;

3能够比较洋葱表皮细胞和人体表皮细胞的不同与相同;

4能够设计游戏活动,解释白细胞吞噬病菌的作用过程。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细胞有不同的形状、大小和功

能;

2知道胡克利用自制显微镜最早观察到细胞,从而使人类发现和认识

了生命体的微观结构一一细胞;

3知道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就是细胞的生长发育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2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

3在探究活动中体验与人合作与交流的乐趣,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

4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的好处。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积木”。

2、难点:白细胞消灭病菌的过程。

教学准备:

显微镜、抹布、洋葱切片、人体表皮切片、图片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调动学生已有经验,导入新课

1.提问:你们见过建房子吗?建房子大概需要哪些材料?

小时候,你们或许都玩过积木,你们用它搭过什么呢?

2.提问:如果把我们把自己的身体或其他有生命的物体比做房子、

比做搭积木,那么搭建生命体的“积木”又是什么?

3.学生思考、交流、推测。

怎样证明我们的推测是正确还是错误呢?下面我们就通过做实验来

进行验证。

二、指导学生观察洋葱表皮和人体表皮

1.教师提供洋葱表皮和人体表皮的切片。

2.学生借助显微镜来观察,并将观察到的情况画下来。

3.汇报:你们发现了什么?是否看到了一个神秘的生命世界?

4.学生汇报、交流。

5.教师提问: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洋葱表皮和人体表皮结构有什么不

同?

6.学生汇报。

7.教师带领学生小结:洋葱表皮是由许多个近似于长方形的格子组

成,每个格子实际上是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这就是一个细胞。人体表

皮也是由许多不规则的细胞构成的,细胞之间的界限不是很清晰。

三、指导学生认识细胞的有关知识

1.请学生仔细观察教材第11页的图片。提问这些图片上展示的是什

么细胞?它们的形状、大小一样吗?

2.教师带领学生小结:两种细胞的形状、大小不完全一样,不同的

细胞有不同的形状和功能。

3.提问:同学们,今天我们发现和认识了生命体的微观结构一一细

胞,关于细胞知识,你们还知道些什么?

4.指导学生阅读教材12页的资料一一胡克发现了细胞)

5.提问:细胞是谁发现的?细胞与生命体有什么关系?

6.教师指导学生小结:生命体大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构成生

物体的基本单位。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就是细胞的生长发育过程;

生物体的衰老、死亡也是由细胞的衰老、死亡引起的。

教学反思:

2单元我们的地球

1《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提出一些关于地球形状的一些问题。;

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现象,大胆想象,积极思考。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

不迷信权威;

认识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一些人们不断认识地球的资料,制作图文并茂的课件,融几

千年的历史进程于一瞬。

由教师准备一些直观教具:地球仪、黑板、粉笔头,帮助学生理解科

学故事的意义。

学生收集有关人类探究地球的历史资料。

教学活动建议:

课上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经历千年历史,充分调动他

们的想象力,体会典型的历史片段,理解前人的不懈努力。利用教材

提供的是几个科学故事,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其所然还要帮助他们

理解其所以然。因此,本课教师准备一些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科

学故事的意义。例如借助地球仪、黑板我们可以让学生理解麦哲伦航

海的意义,借助地球仪和粉笔头,可以模拟在海边看远处归来的航船

的情景等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疑,导入新课

1.谈话:提问:“人类是怎样认识地球的形状的呢?”激发学生的兴

趣。

2.学生讨论,交流。

二、探讨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

1、介绍古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①谈话:古时候的人们对我们周围的世界还不了解,但是他们也在不

断地观察,不断地研究学习,所以人们慢慢地掌握了很多的本领,比

如学会用火,炼铁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肯定也在想我们脚下

的这片大地到底有多大呢、它是什么样的呢。你们知道他们对地球形

状最初的解释是什么吗?

②学生讨论,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

③课件播放“神话中的地球”。

④谈话:神话故事其实也反映了古时候的人对大自然的一种认识,因

为条件限制,他们不可能弄清楚地球的真实面貌,那时人类对地球的

认识是一种没有依据的“猜想”,是对地球

不科学的解释。后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接触到的事实越来越

多,比如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看到了月食的情况后认为地球是球体

或近似于球体的,下面我们也来看一看。

⑤课件播放“月食过程”,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你觉得可以推想出

地球是球形的结论吗?你有什么疑问?

⑥教师又补充说明东汉张衡对地球形状的猜测。

⑦提问:既然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我国古代的张衡都在很早以前

就认为地球是球形的,人们为什么不相信呢?.学生讨论交流。说明

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越来越接近科学,不断用来修正猜想和探究。

2、介绍当人们看到船身逐渐消失在海平面下的事实以后,对地球形

状又有了新的认识和猜想。

①课件出示“海边归帆”,提问:为什么总是先看到船的桅杆顶部,

再逐渐看到船的上半部,最后才能看到船的全部?

②学生讨论交流。

③利用地球仪和染色的粉笔头演示,模拟海边帆船归来的情景并讲解

其中的科学道理,

课件播放“麦哲伦航海探险”,介绍麦哲伦为了证明地球是球形而进

行环球航行的故事。

④理解地球可能是圆的猜测产生的基础,小结: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实

际上就是一次科学实验,他在证明地球是不是真的是圆的,这次实验

的成功证明了地球是圆的,在事实面前人们信服了,开始逐渐接受这

个观点。

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宇航员在空中亲眼看到地球是什么样

子了。

①介绍前苏联,美国和中国的航天事业。(课件出示宇航员拍摄的地

球照片),现在人们已经可以进入太空,从宇宙中观察地球,再次证

明“地球是圆球形的”观点确实是对的。。

②提问: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船队为什么要一直向西航行?麦哲伦环球

航行的成功证明了什么?

③学生讨论交流。

④.谈话:不过,人们对地球的认识也并没有停留在原地不动,科学

家还在不停地研究,使我们的认识越来越深刻。

⑤课件介绍地球的形状资料。(赤道略鼓,两极略扁的不规则球形)

三、认识地球有多大

1.谈话:大家都知道地球是很大的,你知道地球有多大吗?

2.学生回答,猜测。

3.看教材第16页资料,了解地球的有关数据。

4.提问:你知道我们这里到无锡有多远吗?坐汽车大约要多久?我

们无锡到南京有多远?坐汽车大约要多久?出示中国地图观察图上

的无锡到南京有多长。再观察地球仪上的中国有多大?想象地球有多

大。

2《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地球表面的基本情况;知道地球表面多种多样的地形;知道地图

是依据地形而来的;知道七大洲I、四大洋的名称。

过程与方法:

收集各种不同的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能够制作地貌模型并交流地

貌特点。能够描述家乡地貌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建立模型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感受到大自然和祖国河山的

秀美壮丽;渗透地图制作的科学方法;体验到动手做科学的乐趣。

教学准备:

收集各种不同的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地图、地球仪、托盘、撒、

沙、泥土、石块、小树枝、苔葬、小亭子、小桥。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在认识地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宏观上总体认

识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教师通过让学生欣赏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地

貌,感受自然的神奇。再通过亲手制作地表模型,更深刻的知道整个

地球的地形地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汇报课前查找的祖国秀丽山河的资料。师生归纳各种地形的

特点。

2、教师边播放各种地形的图片,边讲述:地球表面的地形是非常复

杂的,也正是这些复杂的地形交错在一起才造就了大自然中许多秀美

的风光,下面是老师查找的一些风景图片,我们大家一起来欣赏。

二、制作地表模型。

1、谈话:看了这么多秀美的景色,老师和大家感觉一样,觉得真是

太美了,于是,亲自动手做了一个有山有水的地表模型,大家觉得老

师做得怎么样?你们想不想也来做一个?

2、(展示教师作品)讲述:组内同学商量一下,你们准备做一个什么

样的地表模型?想用什么材料来制作?

3、分组做地表模型。

要求:小组之间协调分工,由每组的材料员统一拿材料,用多少,拿

多少,多的马上送回,允许到别的小组去取经。学生分组制作活动。

讲述:刚才,我们各组按各自的想法做了一个地表模型,做得怎样呢?

下面大家相互参观一下。学生离座参观各组作品。学生谈参观感受。

三、绘制地形图

1、谈话:地表模型虽然直观形象,但有时使用起来并不方便,它最

适合放在固定的位置上,为了使用方便,我们可以怎么做?(绘制地

形图)那么这个地形图该如何画呢?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表模型,发现从不同角度观察的优点和不足。

3、讲解绘制地形图的要求:将玻璃板盖在托盘上,再将胶片放在玻

璃板上,按下面的地形便可画出地表的整体轮廓来。那么,不同的地

形你们都想怎么来表示?具体都用什么方法表示,你们小组自己来

定,不过要在下面加上说明。

4、学生分组绘制地形图。小组展示汇报。教师出示中国地形图与学

生绘制的地形图进行对比,并讲解:我们制作的过程与标准地形图的

制作有相似的地方,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地形图的制作是很复杂的,

要求更是科学、严谨,如果大家有兴趣知道的话,老师给大家提供几

个网址,大家有时间上网看看。

四、总体认识地球表面地形

1、谈话:我们刚才画的就是地图,当然要按照地面的地面的大小来

画,但是没有这么大的纸,就算有也是不可能这样做的。测绘人员观

测了地形以后按照比例缩小才能制成地图或地球仪。

2、出示地形地球仪和世界地形图。观察交流:你对地形地球仪和世

界地形图的观察,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地球表面的水陆分布。并引导学生解释“三山六

水一分田”的说法,使学生能够概括性地记住地球地貌的总体状况。

加深对地图的认识,体会地图用途。

3、说明描绘地貌的手段在发展。

教材展示了两幅不同科技水平的图片,一幅是从飞机上拍摄的航拍

图,还有一幅卫星相片,表面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人类认识地球的

方式方法也在不断前进,而且是向着高精度,精细化前进。

五、拓展活动:

活动一:将公园的实景图画成地图,注意找准“北”的方向。

活动二:说说什么地方要用到地图,体会地图的用途。

3《地球的内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根据一些自然现象推测地球的内部构造。

2、能够制作一个地球结构的模型。

科学知识:知道地球的内部结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科学的自然观。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分别装有水、细沙、小石头的黑色胶卷盒若干。介绍地球

内部构造的录像。火山、地震、地热、海啸等图片(也可以为录像)。

优美的音乐一段

学生准备:煮熟的鸡蛋、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小刀。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桌上有三个密封的胶卷盒,在不打开盖子的前提下,你们可以用

什么方法知道盒子里装的是什么?你准备怎样做?

2、学生讨论

3、学生实验:(注意在实验中要及时记录你所得到的信息,然后依据

所得的信息进行判断:盒子里可能是什么?)

4、学生汇报交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并能提示学生完整的表达)

二、了解地球内部构造

1、过渡提问:刚才同学们说盒子里的物体的时候,都用到了“好象”

这个词,说明大家对这个实验的结果还不能肯定,这仅仅是一个猜测

而已。地球也象一个无法打开的胶卷盒,那么关于地球内部的信息你

可以通过哪些现象去猜测呢?把你知道的说给大家听听。

2、学生汇报。(让学生进行充分交流,注意让学生说出一些现象和判

断。)

3、看相关录像:科学家们又是通过哪些途径来收集并了解有关地球

内部的信息的呢?我们先来看一组有关地表现象的图片。

(课件出示火山、地震、地热、海啸等图片,让学生进行观看。)

4、通过这些现象引导学生对地球的内部情况做一个推测并画下来。

5、相互交流讨论

6、说说自己的构思,比比谁画的最有可能。

7、观看录像,对比验证(介绍地球内部构造的片段)

8、出示鸡蛋一只,讨论:鸡蛋的内部结构会与地球的内部有什么关

系?

9、实验验证,弄清地核、地幔、地核与蛋壳、蛋白、蛋黄之间的相

似之处。

三、制作地球构造模型

1、用橡皮泥做一个地球构造模型

2、师生讨论制作步骤

3、学生交流自己想好的制作步骤,教师注意及时进行归纳

4、学生动手做地球模型。(教师播放音乐)

5、制作完成后,让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地球构造模型,并说说自己

是怎样做的以及制作时的一些想法和感受。

四、课后拓展

1、讨论:现在人们已经想到了钻孔的方法来研究地球。将来,假如

让你来研究,你会怎么做呢?

教学反思:

4《火山和地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学生掌握避震的技能,使学生学以致用,能解决身边“发生”的

问题。

2、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提高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

息、拓展信息的能力

3、学会在学习过程中搜集资料、整理事实、研究事实、应用事实和

拓展事实。

科学知识:

初步了解火山和地震的现象,认识火山喷发和地震的成因,知道

一些预测地震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地球奥秘的兴趣,渗透科学的自然观教育

教学准备

1、有关火山和地震的教学录像片。

2、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地球上的板块、现代地震仪的挂图或投影片。

3、为每小组配备一根长约30厘米、直径11.5厘米、学生用力能折

断的干木棍,一条毛巾。

4、教师:构建“火山和地震”网站主页。

5、铁罐、土豆泥、番茄酱、酒精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提出探究问题

1、观察录像,了解自然现象。

①让学生看一小段录像,用感官来认识地震和火山喷发对人类带来的

影响,从而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这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也是进

行科学探究的关键性的一步,学生能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来进行研

究是科学探究的起始。

②提问:你刚才看到的录像中,哪种自然现象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灾

害呢?

2.揭题:火山和地震

谈话:是呀!火山喷发和强烈的地震都是人类无法抗拒的自然灾

害,会给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

2、提出探究问题:

①提问:A你有没有亲身经历过地震或火山喷发呀?(有:当时你

的感觉怎么样?)

B那对于火山喷发和地震现象,你想提出什么问题来研究呢?可以先

相互讨论讨论。

②根据学生问题板书研究项目:(学生可能涉及的研究项目有:)

地震和火山喷发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危害?

地震是怎样形成的?

火山喷发是怎样形成的?

地震发生前,可能会出现什么异常的现象?

如果地震发生了,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自己?

世界上什么地方容易发生地震和火山喷发?

地震和火山喷发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影响?

地震和火山喷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不同的地方?

火山喷发会不会带给我们什么好处?

3、导入探究:

谈话: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真多!下面就让我们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

“亲临”地震、火山喷发的模拟现场,去探究一下地震和火山的奥秘,

你们想不想去?那就欢迎你进入火山和地震网站来探究。(如果没有

网站可以在课前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

二、学习新课解决提出的问题

自主学习一小组合作学习解决提出的问题

推荐自主学习的方法:阅读课文搜集资料实验研究……(最好

通过专题网站学习)

集体交流一逐个自主解决问题

1、指导学生认识地震的原因。

(1)讨论:你推测地震是怎样形成的?

(2)讲解:从地震的现象我们可以知道,地震时大地在剧烈地震动,

有很大的破坏力。地下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力量呢?为了弄清这个问

题,让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

(3)模拟岩层褶皱的实验。

讨论:假如我们想象这一层一层的毛巾就是地层,地层也受到巨大的

挤压,你认为会发生什么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毛巾在力的作用下

向上供,想象地壳中的岩石受到地壳内部压力也会发生褶皱变动)

(4)模拟岩层断裂的实验。

每个小组的桌上有一根小木棍,用手握住木棍两端,用力将它压弯、

折断。当木棍被折断时,你听到什么声音?手有什么感觉?

假如这根木棍是我们想象中的地下的岩层,当岩层受到挤压的力越来

越大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木棍在力的作用下被折

断,想象地壳中的岩石受到地壳内部压力时发生的断裂,木棍折断时

发出的声响,想象到地震时发出的巨大声响;木棍被折断后产生的震

动,想象到地震引起的大地剧烈的震动)

(5)组织学生讨论:地震是怎样形成的?

(6)讲述: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每年地球上都要发生几百

次;只是有的地震较弱,人们感觉不出来;只有强烈的地震才会带来

灾害,但一般一年不过只有几次。

2、引导学生认识火山喷发的成因。

(1)学生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介绍

(2)用土豆泥和番茄酱模拟火山的喷发。你认为哪些现象预示着火

山将要喷发?

(3)小结火山喷发的原因。

3、讨论:为什么说我国台湾省是地震和火山喷发的频繁地区?

小结:在板块的边缘,由于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作用,岩层受到压力

较大,这往往是火山和地震的多发地带。

4、指导学生了解地震的前兆。

⑴讨论:地震前兆有哪些?你们已经知道有哪些地震前兆?

(2)讲述:地震前兆还有:泉水或河水突然干涸断流;气候出现冷

热骤变;地光与地声等。由于动物感觉器官特别灵敏,被人们称为一

部监测地震的“活仪器”。为了便于大家观察动物的地震前兆,老师

介绍一首歌谣给大家:

震前动物有前兆,发现异常要报告。

牛马骡羊不进圈,猪不吃食狗乱咬。

鸭不下水岸上闹,鸡飞上树高声叫。

冰天雪地蛇出洞,老鼠痴呆搬家逃。

兔子竖耳蹦又撞,鱼儿惊慌水面跳。

蜜蜂群迁闹轰轰,鸽子惊飞不回巢。

5、引导学生了解人们对地震的研究。

(1)(出示张衡像及地动仪挂图)张衡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科学家,也

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地震的科学家。在1800多年前,他发明了世界上

第一架监测地震的仪器一一地动仪,这是我国古代科学的伟大成就。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地震了解得越来越多,发明了各种仪器监测

地球内部的变化。例如地震仪(出示地震仪挂图)就是通过监测地球

内部的变化来记录和预报地震的。

6、指导学生在遇到地震时,如何保护自己。

当地震发生时,最重要的是人要立即离开房屋,到室外空旷的地

方去,以免被倒塌的房屋砸死、砸伤。如果来得及,最好在离开房屋

前,拉断电闸,熄灭炉火,以免造成火灾。

三、总结巩固

1.学生概述本课内容

谈话:同学们,到现在为止,你们对火山和地震又有了哪些新

的认识。

2.提出再研究的问题:

谈话:同学们了解的真多!那么对于这种会给人类带来巨大损失的自

然灾害,你有什么想法呢?还有什么新的问题想提出来继续研究呢?

教学反思:

5《地表的变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根据资料推断某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

2、能够对一些现象作出大胆的猜想。

3、能够模拟风化对岩石的影响。

4、能够对人类的一些行为作出合理的评判。

科学知识:

1、知道流水、冰川、风、气象会对地表产生影响。

2、知道人类的有些行为也使得地表发生了变化。

3、知道地表的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要用证据支持自己的解释。

2、感叹自然的力量,欣赏自然的美。

3、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教学重点:地球多种地表形成的具体原因。

教学难点:风化和侵蚀的作用。

教学准备:

酒精灯、小石子、镜子、水搬运模拟器、火柴、世界风光欣赏录像

教学过程:

—■、导入:

1、过渡:大家看过化石吗?

2、欣赏化石图片。

3、思考:化石有什么作用?(了解地球的过去)

4、录象:世界风光欣赏。

5、揭题:多美的世界,从古到今地球的表面都是这样的吗?今天这

节课我们就试试来了解地球的过去,探究地球表面的变迁状况(板书

课题:地表的变迁)

二、研究喜马拉雅山的过去

1、过渡:有人说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在很久很久以前,根本没

有,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

2、学生讨论,汇报。

3、交流:为什么说那里可能是海洋?有何证据?

(化石,地球内部是运动的)

4、小结:只有证据才能说明事实……。

三、组织学生初步探究是什么力量让地球的表面千姿百态

1、过渡:有了化石等证据,科学家对才会对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

峰有这样的推测,既然世界最高峰有这样的变迁,那世界上那么多的

地表形态是谁,什么力量造就的呢?

2、讨论交流:

将你收集的材料,介绍给大家。

请你将你的观点告诉大家。

3、指导学生阅读课文P25内容

4、小结:地球本身的能量,在太阳的照射和吸引经过风、流水、冰

川、海浪等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

四、组织学生探究自然界的风化和侵蚀作用

1、过渡:太阳、地球冰川、海浪、流水真有这么大的力量?

2、学生交流:龙卷风、海啸、泥石流

3、谈话:大家说得不错,这些确实能说明问题,那我们怎么通过小

实验来了解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呢?

4、研究风化的作用。

出示:沙子和泥土,说他们都是大岩石变成的?

交流推测:你的理由?赞成的有?

实验:石子变小实验。(分组提供器具、实验要求、填写报告、交流

实验情况)

推测:自然界的大岩石是怎样变成泥沙?

(风吹、太阳的照射、雨水-一物体热胀冷缩)

交流小结:什么样的过程是风化。

5、研究侵蚀作用

过渡: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滚滚河水夹着、裹着泥沙向东流去?

请告诉大家流水有什么作用?

演示实验。(水搬运P27)

思考:问题

小结:什么样的过程叫侵蚀

总结: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

五、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

1、提问:人类的活动在地球上已有几百万年,那人类的活动对地表

的变化有影响吗?如果有,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

2、分组讨论。

3、汇报交流。

教学反思:

3单元物质在变化

1《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从蜡烛燃烧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

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搜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

达。

知识与技能: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

变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分组实验用的铁三角架、酒精灯、火柴、干燥

的烧杯、铁片、试管夹、澄清的石灰水、搅拌棒、白醋、碱块、白糖。

学生准备:废旧易拉罐、生鸡蛋、塑料管、蜡烛。

教学活动建议:

1.单元教学的导入。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从这一单元开始,

我们将学习物质变化的有关知识,紧接着问:同学生,你们能举出物

质在变化的例子吗?学生可能举出动植物生长变化的例子,人的长高

长胖的例子,水的三态变化的例子等等。教师告诉学生:这一单元我

们将学习没有生命的物质会发生哪些变化?今天我们以蜡烛为例,研

究它在加热和燃烧时,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2.首先引导学生预测。蜡烛在加热和燃烧时,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待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后,教师带领学生实验验证。第一个实验:

把蜡块放在铁片上加热,观察变化;离开火焰冷却,观察又有什么变

化。由于学生已往见到过这样的现象,因此实验不必花太多的时间,

主要是引导学生用恰当的语言描述。如蜡烛加热时,由固体(蜡块)

变成能流动的液体(蜡油),停止加热,冷却后,流动的液体又慢慢地

变成了有一定形状的固体。第二个实验:燃烧蜡烛,观察所发生的变

化。这个实验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教师应带领学生分

步操作,搞清蜡烛燃烧后变成了水和二氧化碳。五年级上学期在学习

《呼吸和循环》单元时,学生已知道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可以用澄清

的石灰水鉴别。这个实验,教师要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干燥的烧杯、内

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烧杯底部的一些现象,并用恰当的语言表

达。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记录归纳:蜡烛被加热时,仅仅是外

形和状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物质;蜡烛燃烧时,不但外形和状态发

生了变化,而且变成了一些新的物质。接着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

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外形和状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物

质;另一类是变成了新的物质。两类变化的显著区别在于是否产生新

物质。

3.判断教科书中的六个活动属于哪一类的变化。学生可以根据兴趣

分组选择做这些实验,并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判断属于哪一类的变化。

建议全班学生分三大组:第一组做实验一、二,第二组做实验三、四,

第三组做实验五、六,这样的实验难易搭配,各组所需的时间也差不

多。实验完成后,一定要让各组汇报交流,让大家一起来判断它们是

哪一类变化,从而达到对物质变化的全面认识。课后可之一。当你把

澄清的石灰水倒进烧杯里,再把它涮一圈倒掉时,这时烧杯壁就附着

一层石灰水了。你再把这个烧杯罩在火焰上,一会儿烧杯壁的石灰水

就浑浊了。这是因为蜡烛燃烧产生了二氧化碳。石灰水一碰到二氧化

碳,就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不溶于水的白色固体碳酸钙。可见蜡烛

燃烧时,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蜡烛+氧气f水+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石灰水一碳酸钙+水

科学家们仔细地研究了蜡烛的燃烧过程,他们发现,蜡烛烧完后生成

的水和二氧化碳的质量,等于蜡烛和蜡烛燃烧时所消耗掉的空气中的

氧气的总质量。

教学过程:

1、导入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大自然中物质的变化是各种各

样的:种子

发芽、开花、结果……你还知道哪些物质的变化?

2、研究物质的变化。

蜡烛是我们熟悉的物体,让我们来研究蜡烛的变化。

仔细观察蜡烛,尽可能多的说出蜡烛的特点。

给蜡烛加热。预测:蜡烛在加热和冷却后有什么变化?

仔细观察燃烧蜡烛是有什么现象发生,将观察到的加热和点燃蜡烛的

现象写在活动记录上。

最后,比较蜡烛熔化、凝固和蜡烛燃烧的不同,归纳出物质的变化有

两大类。

异类音义是外形和状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另异类生成了新的

物质,证据可以从颜色改变、产生沉淀、发光发热等现象中寻找。

3、通过寻找证据,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属于哪一种变化。

学生探究以下物质的变化属于哪一类。

生鸡蛋变成熟鸡蛋、面粉做成馒头、火柴燃烧、水的三态、铁水变成

钢锭。

讨论研究后把结论填在书上,并说出你的证据。

4、学生选择实验,在观察比较中判断她们属于哪一类的变化。

学生分小组选择实验所需的器材做实验。

通过着部分的活动,学生可以在各组观察实验和活动中交流,对物质

的变化有更全面的认识。

5、巩固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燃烧蜡烛,观察所发生的变化。这个实验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

的难点,教师应带领学生分步操作,搞清蜡烛燃烧后变成了水和二氧

化碳。五年级上学期在学习《呼吸和循环》单元时,学生已知道呼出

的二氧化碳气体可以用澄清的石灰水鉴别。这个实验,教师要提醒学

生仔细观察干燥的烧杯、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烧杯底部的一

些现象,并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2《铁钉生锈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设计铁钉生锈实验方案,并能够通过实验进行

验证。

初步学会对同伴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评价,并会完善自己的方案。

能运用简单器材设计对比实验,能够持续观察铁钉生锈的过程,并认

真记录实验现象,表达分析结果,提出防锈建议。

知识与技能:知道钢铁生锈的原因是铁与水和空气接触。

了解防止铁生锈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坚持参加较长时间的探究活动,尊重证据,愿

意合作与交流。

愿意参与评价,并愿意吸取他人所长,补己之短。

关心与防锈有关的科技知识,乐于用所学知识改善生活。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生锈的铁器、无锈铁器、蒸馈水(或凉开水)、

植物油、砂纸。

学生准备:搜集生锈的铁器、无锈铁钉、矿泉水瓶或透明塑料保鲜袋、

干燥剂、细线绳。

教学活动建议:

1.新课导入。

教师可出示各种生锈的铁器让学生观察,然后问学生;这些铁器有什

么共同的特点?继续问学生:你曾在哪里见到过生锈的物品?铁生锈是

什么样子?由铁生锈的事实,你想到什么?这一环节,主要是利用学生

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铁钉生锈的原因进行猜想,因此,花一点时间让

学生说说”在哪里见到过生锈的物品”很有必要。

2.设计实验方案。由于影响铁钉生锈的因素主要是水分和空气中的

氧气,设计前,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分组,待所有的学生都选定影响

铁钉生锈的某一个因素后,再分组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

3.评价、完善实验方案。由于学生的经验不足,对实验的器材选择,

有水、无水的环境创设,有氧、无氧的条件建立等许多问题都会考虑

不周。因此,建议教师在学生初步完成设计的基础上,通过分组汇报、

互相补充的形式,带领学生初步完善实验方案。然后,利用教师准备

的冷却的沸水、植物油、砂纸等,学生带来的无锈铁钉、矿泉水瓶或

透明塑料保鲜袋、干燥剂、细线绳等组装实验器材,创设所需环境,

以便课后观察研究。提醒教师注意,如果选用透明塑料袋作为盛放铁

钉的容器,透明塑料袋要厚一点,铁钉尖最好用胶带包一下。创第一

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铁会生锈这是人人皆知的事情,铁在什么情况下容易生锈呢?你研究

过吗?

今天我们来研究铁生锈的条件是什么?

2、在生活中找一找生锈的铁制品。

观察铁锈是什么样的,比较铁锈与铁有什么不同。还在哪见过生锈的

物品?

3、铁在什么条件下容易生锈。

以王刚小组为例,介绍实验方案的内容和格式,学生模拟实验,假设

制订方案。(暗示两个假设条件:一个是只有空气,无水。另一个是

有水,有空气。)

(提醒学生:新钉子要把表面的油漆清洗掉或烧掉。)

师: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交流实验方案。请大家对方案,尤其是步

骤的完整性进行评价。比如,评价时可以关注:①要验证的方面是否

是“改变的条件”?②“保持不变的条件”有没有控制好?③步骤设

计是否完整?等等。我们来评价><><><小组的方案。你们先介绍一下

方案吧。

生:我们小组提出的假设是铁钉生锈可能与水有关,假设的依据是生

锈的钉子通常碰过水。整个实验需要两个塑料袋、两根相同的铁钉、

一杯水。因为我们研究是与水有关,所以可以改变的条件是水,其他

的条件都是不能改变的条件,像空气、阳光等。实验步骤是这样的:

把一个钉子沾上水,放进一个塑料袋里,另一个钉子直接放进来一个

塑料袋里;最后,把两个塑料袋中的空气抽出,并将塑料袋密封起来,

同时放在窗台上,过几天就可以观察实验现象了。请大家给我们小组

评一评。

师:请大家对这个实验方案的完整性进行评价。

生:我认为这个实验设计的挺好。但有一个地方需要改进,那个沾水

的钉子沾的水有些少了,应该多加一些水,要不然太阳一晒,水就蒸

发了,会影响实验效果的。

生:我认为我们这样做完全可以。因为塑料袋是密封的,水不会

蒸发到塑料袋外。生:但是,我认为水多一点总比少一些的好,所以,

我建议你们小组在给铁钉沾水时应该多一些水。

师:老师也赞成多加一点水,以免真的影响到实验效果。你们能够接

受个建议吗?生:能!

师:请继续。

生:他们小组使用的实验器材应该加上一个吸管,因为要将塑料袋

里的空气抽出,用吸管抽出空气最好。

生:谢谢你,我们接受你的建议。

生:你们说塑料袋要密封,没说怎样密封。请问,你们用什么来密

封?

生:用线绳啊!

生:那你们应该在器材中写上“线绳二

生:我们接受建议。

生:...

师:老师也有个建议,最好把铁钉用砂纸打磨光亮。想一想,为什

么要这样做?生:打磨能够把铁钉上的脏东西弄掉,这样,钉子的条

件也保持一样了。

师:正确!我们所看见的铁钉表面有没有可能光洁程度不同呢?比如,

上面会有你摸过的汗渍等,都可能让铁钉的条件不同,从而出现第二

个可以改变的条件。当实验结果出来后,到底是与水有关,还是因为

钉子上的脏东西的影响,我们很难说清楚。所以,要将铁钉打磨光亮,

这样就能够控制整个验证实验只有一个可以改变条件,从而验证假设

的正确与否。我们之所以进行评价,目的就是要仔细考虑方案,让方

案尽量的完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验证活动。现在,请各个

小组根据刚才的评价建议修改自己的验证方案,选择同样假设的小组

之间可以相互参考借鉴。

第二课时

生:(分组修改完善方案。)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严整假设

是否正确。学生交流实验结果,安排学生分组汇报,要求学生把实验

的装置带来,让全斑学生看到不同条件下的现象,由此总结钢铁生锈

的条件。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钢铁生锈的原因。归纳铁钉生锈的原因。

4、了解防锈的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既然钢铁生锈与水、空气接触有关,那么,采取

什么样的方法钢铁才能不生锈呢?

你有什么好办法?

学生:防锈需要隔绝水和空气,油漆、搪瓷覆盖、制成不锈钢、表

面涂上不易生锈的金属。

还有涂沥青、放干燥剂……

5、巩固

铁生锈的条件有哪些?

怎样防止铁的生锈?

教学反思:

评价是让方案完善的过程。对实验方案的评价过程也是促进学生交

流的过程,因此,选择评价交流的“切入点”很重要。在本环节中,

我选择了有代表性的验证实验方案让学生进行评价,即解决了个案问

题,同时也解决了共性问题,起到了引领作用。另外,我比较重视交

流的情感目标达成,组织的评价活动充满了民主的气氛,学生在尊重

与和谐的氛围中各抒己见,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了学生交流能力的

提高。

3变色花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自制蔬菜(或花或植物汁)指示剂。

能够用自制的指示剂辨别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知识与技能:知道日常生活中有呈酸性、碱性和中性的各种物质。

了解指示剂的作用是能够分辨物质的酸碱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探究变色花的秘密,意识到事物变化是有

规律的o

领悟到化学世界的奇妙,产生进一步探究奥秘的愿望。

体会到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会变色的白色纸花(花朵用醋或柠檬汁浸过,

叶子用面碱浸过;浸泡的时间不要提前太久,以免酸碱中和,使实验

失败)、喷壶、紫甘蓝、紫甘蓝汁、碱水、白醋、检测物质用的果冻

盒(贴上标签)、烧杯、滴管、镜子、盐水、茶水、洗衣粉水、肥皂水。

学生准备:厚塑料袋、各种待检测物品、柠檬、梨、柚子各一块。

教学活动建议:

1.变魔术探奥秘。教师问学生:看过魔术表演吗?有什么感觉?最近

老师学会了一个小魔术,想表演给同学们,你们愿意看吗?然后出示

一支白色的纸花,用喷壶往纸花和纸叶上喷“水”,当学生感到很惊

奇时,问学生:你有什么发现?能提出什么问题?

2.自制指示剂。教师介绍用紫包心菜压汁做指示剂的方法:

3.检测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教学过程:

1、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各类物质,研究物质的种类和用途对家

庭、工业、

农业、建筑业等有着很大的作用。

2、变魔术,让学生在玩中发现知识。

指导学生用紫甘蓝或紫萝卜自制指示剂。根据学生带紫甘蓝的多少,

分小组挤紫甘蓝汁或紫萝卜汁。

提醒学生注意五点:

①尽量选择紫甘蓝的薄叶,少用梗;

②紫甘蓝撕的块要小一点,紫萝卜要切碎些;

③用手反复挤压菜叶时,不要把塑料袋弄破了;

④挤压菜叶的时间以汁液变紫为宜;

⑤小组成员要团结合

学生玩魔术“纸花变红,纸叶变绿”一一在白色花瓣上涂上白醋,

在叶子上抹上碱水,在往纸花上喷上紫甘蓝水奇妙的现象就发生了。

讨论纸花变色的原因,了解物质变化的种类,知道指示剂能够分辨出

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

3、指认一些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

从生活经验出发介绍一些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

提问:怎样用科学的手段去辨别酸性物质、碱性物质?

4、学生用紫甘蓝制作指示剂检测身边的物质的酸碱性。

教学生制作紫甘蓝指示剂,用自制的指示剂检测身边的物体,观察颜

色的变化

第一组:苹果、梨子、香蕉、橘子、柚子、葡萄;

第二组:自来水、食盐、白糖、白醋水、口碱、小苏打水;

第三组:香皂水、洗衣粉水、洗手液、洗发液、洗洁精、消毒液;

第四组:牛奶、豆浆、椰奶、花生奶、藕粉、麦片;

第五组:茶水、雪碧、纯净水、蜂蜜、白酒;

第六组:面包、馒头、米饭、饼干、鸡蛋、蛋糕;

第七组:舒肝健胃丸、丽珠得乐、达喜片、健胃胶囊、健胃消食片。

把第一组的水果榨成汁;把第二组中的食盐、白糖、口碱加水溶解;

把第三组的洗涤用品用水稀释;把第四组的藕粉、麦片加水调成稀稀

的糊;把第五组的蜂蜜加水稀释;把第七组的药加水稀释;把第六组

的面包、馒头、米饭、饼干、鸡蛋、蛋糕放在培养皿里。将以上被检

测的物质分别准备好,量取100毫升放入烧杯中,然后在每组被检测

的物质中,分别滴上10滴紫甘蓝汁,观察记录物质颜色的变化。

通过三轮的探究实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像梨子、橘子、柚子、葡

萄、狒猴桃、白醋、洗手液、洗洁精、雪碧、白酒,这些物质属于酸

性物质。而像自来水、口碱、小苏打、香皂、洗衣粉、衣领净、白糖、

饼干、鸡蛋、蛋糕、丽珠得乐、达喜片,这些物质属于碱性物质。,

将结果填在活动记录上。

5、了解酸性、碱性物质的意义。

通过一些事例的介绍让学生了解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的意义。竹子

喜好碱性土壤,如果淋了酸雨,就会大面积死亡。盐碱地上长不好植

物,可以通过家硫酸亚铁改良土壤……

6、巩固

今天你学会了怎样的一个小魔术?酸性、碱性物质有哪些意义?

教学反思:

4《洗衣服的学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学会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实验。

能够通过请教教师或家长、查阅资料等方法,掌握去除污迹的常用方

法。

知识与技能:知道洗涤用品可以使污物发生变化。

知道不同的污物需要不同的洗涤用品清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控制变量的重要性。

体验到利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提高生活质量的乐趣。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烧杯、角勺、水、粉碎好的肥皂(或调制好的

浓肥皂水)、洗衣粉、草酸、植物油、旧报纸(保持清洁,易于清理)。

学生准备:多块质地相同的布料(浅色)、筷子、自备“污物二

1.新课导入可以用以下方法导入。

第一种方法:创设问题的情景法。教师可以拿着一件衣领沾有污垢、

衣襟沾有油迹、衣袖沾有墨汁、衣角沾有血迹的衣服,沮丧地说:今

天,老师打扫卫生,不小心把衣服弄脏了,你们瞧,这衣领沾有污垢,

这衣襟沾有油迹,这衣袖沾有墨汁,这衣角沾有血迹,哎(大叹气),

怎么办呢?

第二种方法:师生谈话法。教师可以问学生:“你们在家洗衣服吗?(大

多数学生不洗衣服),知道妈妈是怎么洗衣服的吗?如果衣服上沾有油

迹、果汁、墨汁、血迹等,妈妈是怎么处理的呢?”

2.实验探索环节可以采取以下步骤。

首先,让学生猜猜,哪一种污迹用哪一种洗涤用品效果好?并将猜测

的结果填写在表格中。其次,组织学生探讨如何控制实验条件。如选

择布条上污迹的大小、浸泡布条的水量多少、倒入肥皂、洗衣粉、草

酸的多少……通过讨论,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在这个对比实验中,其

他条件都要一样,只有洗涤用品不一样。学生只有明白了控制条件,

实验才能做得科学规范。建议第一个实验选择的污物最好是比较常见

的,如油迹,用肥皂或洗衣粉就能洗去的,然后再选择墨汁或血迹,

用肥皂或洗衣粉洗不净,而用草酸效果却非常好。这样,实验的难度

逐渐加大,学生的兴趣也会逐渐增强。最后,将观察到的现象填写在

表格中,并将结果与猜测比较,从而认识一些科学事实。

3.分组实验探索。建议不同的小组选择不同的污物,如圆珠笔油迹

组、蓝墨水组、红墨水组、血迹组等等,仍然按照上述控制实验条件

的方法开展探究,最后,全班同学汇报实验结果。

4.资料分析。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肥皂或洗

衣粉去污原理做成多媒体课件,生动的画面和精彩的解说,一定会将

本课的学习推向高潮。如果没有条件,教师可以将教科书第23页左

下角的漫画画在黑板上,油污、水、肥皂要用三种不同的颜色表示,

边讲边画,效果也会不错。实在有困难的话,学生自学课文,也能了

解去污原理。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不管选用哪种洗涤用品洗

涤,都是为了使污物发生变化,溶解到水中,达到去污的目的。课后

可以布置学生做一个有趣的活动:在自己的一只手的五个指尖上分别

抹上口红,用大拇指分别与其他每个指尖摩擦以使口红涂抹均匀。一

次分别将一个指头浸在一种洗涤液中,如肥皂液、洗涤剂(厨房用)、

洗发香波、洗衣剂等。再用另一只手用棉签擦每个指尖上的口红,每

次擦拭都可以定时为3秒钟.然后用清水冲洗。判断哪种洗涤液去污

能力(除去口红印能力)最强,哪种洗涤液去污能力最弱。

教学过程:

1、导入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衣服上沾着汗渍,墨水,油污……,你

知道怎样去除它们吗?

2、通过怎样去除衣服污迹的问题,开展讨论。围绕洗衣服的话题,

展开讨论。

引出“哪种污物用哪种洗涤剂用品效果好”的问题。

3、探究洗衣服的学问。

师:刚才我看到同学们的猜测,没有选一种洗涤剂的,对于一种污渍,

有的选洗衣粉,有的选肥皂,有的选洗洁精,究竟哪一个好用,想不

想知道?现在我们就做?

生:好!

师:知道怎么做吗?

生:知道。

师:真的,不过在做之前,我们要有几个问题要考虑好,先把事情想

周全了我们再做。例如我们要去除钢笔水这个污迹,我们在一个杯子

中放一勺洗洁精,在另一个杯子中放两勺洗衣粉,在另一个杯子中放

三勺肥皂粉,这样可以吗?

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不可以?

生:分布不均匀,去污的能力也是不一样的。

师:用的量要一样,也就是在实验中我们必须保证一件事,什么事儿?

生:洗涤用品的量要一样。

师:相同条件就这一个吗,还有没有呢?小组里商量商量怎么样?

(教师参与到某一小组的讨论,了解学生的讨论状况。)

师:怎么样?商量得如何,谁来说说?

生:用的水要一样

师:能不能具体说一说,你看,你这句话我有两种想法,一是用自来

水,二是用矿泉水,或者用冷水或者用热水你这个“水要一样”究竟

指的是什么?

生:指水的品种一样,数量的多少一样。

师:其他小组有没有别的想法?

生:洗的时间要一样。

生:污渍的量要一样。

师:“量”这个字用的准确吗?

生:是污渍的面积。

生:洗的方法要一样,用手洗和用搓板洗效果是不一样的。

生:洗的东西要一样,就是用毛料都用毛料,不能一个用布,另一个

用毛料。

师:实际上,你们说的是洗涤时的材料要一样。说这么多相同点,有

没有不同点?

生:不能在一块洗,要用不同的容器。

师:好!但实际上还是要用同样的容器的。

生:用的洗涤用品不一样。

师:看来不同条件有几个?

生:有一个。

师:现在我们是不是可以做呢?没有材料是吧?看,这些是我们这节

课将用到的实验材料。(向学生介绍实验材料,具体过程略)

(重点通过观察污渍的变化,比较出肥皂、洗衣粉洗涤效果的差异。)

4、介绍洗衣方面的知识。

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例介绍洗衣的学问。

为什么肥皂,洗衣粉有去污能力呢?

对于油污用肥皂洗涤效果比较好……虽然污迹的成分各不相同,但只

要跟与之

匹配的洗涤剂发生反应,它们都能被洗干净,洗衣服大有学问。

5、巩固

为什么肥皂,洗衣粉有去污能力呢?

洗衣服有什么学问呢?

教学反思:

科学课必须重视探究过程,设计探究方案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

师在课堂上充当了学生的倾听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色,让学生亲

身体验实验方案的制定,学习实验方法,感受了科学实验的严谨,极

为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本段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实验方案制

定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成了探究的主人。

4单元探索宇宙

1《登月之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知道环形山的形成。

了解宇航员是怎样在月球上开展科学探究的。

过程与方法:

能利用多种途径或媒体搜集关于月球的图片、录像和文字资料。

能对所提供的信息资源按要求进行筛选。

能够模拟月球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人类登月工程和探索火星工程的伟大。

意识到入类对宇宙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不断向未知领域探索的。

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进步的。

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认识宇宙的帮助。

教学准备:

有关月球的图片、文字及影像资料等,沙盘、大小不一的石子、记录

纸、牙签、手电筒等。

教学过程:

1.引导学生认识月球的基本情况。

⑴教师讲解:人们从古代起,就开始对月球发生了兴趣,不断对月

球进行着观察和探索,并幻想着能到月球上去。但是由于当时的科学

技术还很不发达,所以人们就编造了不少关于月球的神话故事,例如,

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直到17世纪,意大利科学家伽

利略才首次用望远镜观察了月球,并发现月球表面是凹凸不平的。在

这以后,人们对月球的观察不断深入,天文学家开始用更大的天文望

远镜进行观察,但仍只能停留在观察月球向着地球的一面。1959年,

苏联科学家开始利用火箭接近月球,发射月球探掘1卫星,使它可以

绕到月球的背面,对月球进行拍照,使人们了解了月球的全貌。1969

年,美国宇航员乘坐“阿波罗号”宇宙飞船,成功地登上了月球,实

地进行考察,并带回了月球的岩石和土的标本。从此,人们对月球有

了更深入、更清楚的了解。(教师在讲述过程中,边讲述边出示教学

挂图或投影幻灯片)

⑵提问:同学们在平时学习中,一定会知道不少有关月球的科学知

识,谁能回答下面这些问题?

①月球离地球有多远?

②月球的大小怎样?

③月球上有什么?没有什么?

④月球上温度如何?

⑤月球上有引力吗?大小怎样?

学生回答。(教师应组织学生首先进行分组讨论,然后再请学生回答

以上问题。学生的答案,很可能不太确切,教师应认真去听,并整理

正确的答案,为下一步归纳小结做准备。)

2.讨论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做模拟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⑴组织学生讨论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2)组织学生做相关的试验:

①把沙子倒进沙盘,均匀地晃动,使沙子的表面尽量平坦。把牙签垂

直插进沙子的中心,牙签的一头要能碰到沙盘的底部。在牙签与沙面

相接的地方用彩笔做个记号,这个牙签就相当于标尺。②从不同的高

度将大小不一的石子丢入沙盘中。用一根尺垂直立在沙盘的旁边,用

另一只手拿着石于到沙盘的上方,确定好高度后,松手丢开石子。③

小心地拿走石子,尽量不要碰着沙子。石子在沙盘中砸下一个坑,把

牙签按照刚才插入沙盘的方向再次插进沙坑的中心,用另一种颜色的

笔做个记号。④用小尺测量两记号之间的距离,确定沙坑的深度。

做这个实验时,最好先做不同大小的石于从同一个高度落下,再做同

样大小的石子从不同高度落下,最后做不同大小的石子从不同的高度

落下的试验,分别测量沙坑的深度。

⑶在获得大量数据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环形山的形成和什么因

素有关。

(4)模拟实验完成后,让学生用手电筒照射沙盘上的坑,观察影子的

变化,讨论什么时候看环形山效果最好。

3.引导学生了解人类登月工程。

⑴播放幻灯片,创设情境:美国人在1969年7月20日第一次登上

了月球,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⑵谈话:同学们,你们想上月球吗?老师这里有一个内部消息、,我们

中国马上也能上月球了,而且以后我们国家要成立月球旅游公司,发

展月球旅游业。月球旅游公司需要招聘一批对月球知识非常熟悉的人

作为导游,如果同学们能成为导游,就能免费上月球啦!

⑶学生介绍已有的月球知识,讨论自己最想了解什么内容。

学习的要求:首先,请小组讨论确定研究的主题;接着,去认真细

致地阅读有关资料,有问题可以小组内讨论,也可以寻求教师的帮助;

然后,小组讨论出一篇导游解说词,并推荐一名同学做导游;最后组

织全班的“导游解说”竞赛,通过解说,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关于月球

的知识。

2《太阳系大家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对搜集到的有关太阳的各种信息进行总结评价。

能利用简单表格、图形、计算等方法整理、加工太阳系的有关数据。

能够用安全的方法观测太阳。

能够用一定的器材给八大行星排列位置。

尝试着模拟太阳系运动的游戏。

知识与技能

知道太阳系的构成,知道九大行星的名字及排列顺序。

明确恒星、行星、卫星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了解人类对太阳系的认识过程。

知道太阳的有关知识。

了解太阳系中有关行星、彗星、小行星和流星的知识。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协作、勇于探索的精神及交流、处理、应用

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和茫茫宇宙相比人的个体的渺小。

意识到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不断发展,不断向未知领域探索的。

教学准备

有关太阳的图片、文字及影像资料等,橡皮泥、记录纸、网球等。

教学过程:

1.导入激趣。

⑴谈话导入:展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一幅美丽的星空图,你想到了什

么或者你想说些什么呢?

⑵帮助学生认识三类星:恒星、行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