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章春雷神州—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大连交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杜广强一、教学简况〔一〕教学目的1.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政策提出的历史背景和理论依据,认识改革开放的目的、性质和问题意义,清楚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及珍贵经验,懂得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2.让学生理解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掌握评价和判断改革是非成败的标准,辨析改革开展稳定的关系;3.让学生明白中国的开展离不开世界,理清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的关系,知晓对外开放格局以及不断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二〕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珍贵经验和评判标准;〔2〕正确处理改革、开展、稳定的关系;〔3〕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根本国策。2.教学难点:〔1〕改革开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2〕改革是全面的改革;〔3〕不断提高我国的对外开放的水平。〔三〕授课对象大连交通大学、大连工业大学二年级本科生。〔四〕学时安排4课时〔五〕课后作业1、如何认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2、如何理解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是全面的改革?3、如何处理好改革、开展、稳定的关系?4、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对外开放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5、如何不断提高中国对外开放的水平?二、教学过程〔一〕教材结构本章以“改革开放决策提出的历史背景和理论依据”为切入点,以及社会主义社会根本矛盾的分析,得出了“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的结论。通过改革是全面的改革的解析,提出了衡量改革是非成败的标准,进而总结出要正确处理改革开展稳定的关系。接着认知中国的开展离不开世界,说明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根本国策,最后如何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实现强国之梦。本章分三方面。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分四目。第一目,从依度上讲改革开放决策提出的历史背景和理论依据;第二目,从高度上讲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第三目,从程度上讲30多年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第四目,从察度上讲我国30多年改革开放的珍贵经验。二、坚决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分三目。第一目从广度上讲改革是全面的改革;第二目,从尺度上界定判断改革是非成败的标准;第三目,从适度上讲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开展稳定的关系。三、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分三目。第一目,从视度上讲中国的开展离不开世界;第二目,从维度上讲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第三目,从力度上阐述如何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二〕板书设计第七章春雷神州—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一〕依度:改革开放决策提出的历史背景和理论依据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环境的历史变化2.理论依据—社会主义社会根本矛盾运动〔二〕高度: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1.目的—人民富裕、国家强盛、社会进步2.性质—根本性变革、自我完善和开展3.问题—在探索、前进中解决4.意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三〕程度:30多年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三个面貌”和“三个最”的历史性变化和巨大成绩〔四〕察度:30年改革开放的珍贵经验“十个结合”二、坚决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一〕广度:改革是全面的改革1.改革的全面性—任务所决定的2.改革的重点—经济体制改革3.改革的突破点—薄弱环节4.改革的反思—不走回头路、不动摇、不折腾〔二〕尺度:判断改革是非成败的标准1.“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提出2.“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内涵3.“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意义〔三〕适度:正确处理改革、开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开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三、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一〕视度:中国的开展离不开世界1.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2.中国的开展离不开世界〔二〕维度: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1.全方位:向外对所有国家开放2.多层次:向内有全国范围开放3.宽领域:由经济到科教多方面开放〔三〕力度: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1.外贸:以质取胜2.经营:既“引进来”更“走出去”3.风险:提高抵御能力〔三〕教学内容设计导入:当这个时代到来之时,锐不可当。曙光升腾,万物肆长,江河成川,山丘为峰。天地一时,无比开阔。这就是中国的改革开放激荡的30多年。如何展现、如何评价、如何思考这个时代?这是一个意犹难尽的话题。让我们从三大方面、十个“度”来展现这个伟大的画卷。第七章春雷神州—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评论引入:1978年,当中国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时,美国《时代》杂志曾经质疑说:“他们的目标几乎不可能按期实现,甚至不可能实现。”2008年,中国隆重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时代》杂志又发表文章说:“当奥运会主火炬点燃时,世界见证了一个确凿无误的事实。中国回来了——在荣誉的光环下。”回望历史,我们由衷地感慨,翻天覆地的时代伟大变革!请同学们思考:〔1〕美国媒体对中国的评价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反差?〔2〕中国为什么会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三十年,弹指一挥间。让我们回到原点,来探个究竟。〔一〕依度:改革开放决策提出的历史背景和理论依据其实,在1978年的时候,美国人的质疑不无道理。[教学案例]黎明前的苦楚②②顾亚奇、常仕华、章晓宇《伟大的历程—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信出版社,2008年12月版,第10—11页1978年,凤阳县前五生产队中10户人家有4户没有大门,3户没有桌子,68人中有40多人没有棉裤;当过志愿军的史成德一家10口人,只有3只碗,还是破的。1979年,新华社国内部农村组派记者到西部农村调查。调查发现,1978年西部农村全年农民人均收入最高的地区是山西吕梁地区,为人均70元,最低的是宁夏固原和定西,只有36.8元。1978年中国人均GDP低于印度,只有日本的1/20,美国的1/30。科技开展水平落后于兴旺国家的40年左右,落后于韩国、巴西等开展中国家20年左右。西德一个年产5000万吨褐煤的露天煤矿只用2000工人,而中国生产相同数量的煤需要16万工人,相差80倍;法国马赛索尔梅尔钢厂年产350万吨钢只需7000工人,而中国武钢年产钢230万吨,却需要6.7万工人,相差14.5倍;法国戴高乐机场,1分钟起落1架飞机,1小时60架,而北京首都国际机场1小时起落2架,还搞得手忙脚乱。1978年3月,安徽省委书记万里到定远县考察,和一位穿着破棉袄的农民之间的一段对话。万里问道:“你有什么要求?”这位农民解开破棉袄,拍着肚子说:“没有别的要求,只要能吃饱肚子就行了”。万里说:“这个要求太低了,还有什么要求?”这位农民又拍拍肚子说:“这里面少装点山芋干子就行了。”后来,万里感慨地说,解放28年了,我们连农民这么低的要求都没有满足。分析讨论:〔1〕当时的中国为什么如此贫穷?根源在哪里?〔2〕中国怎样才能尽快走出困境?通过讨论自然引出只有改革开放之路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可见,这场新的伟大革命的发生决不是偶然的,其依据是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深厚的理论根底: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环境的历史变化20世纪70年代末,国内和国际环境的巨大变化是中国共产党作出改革开放决策的历史背景。从国内的情况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整个政治局面处在一个混乱状态;整个经济情况处于缓慢开展和停滞状态,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面对严重的困难,我们的出路只能是通过改革开放,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解放和开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从国际环境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开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我们也只能是通过改革开放,带着人民追赶时代前进的潮流。2.理论依据—社会主义社会根本矛盾运动社会主义社会根本矛盾学说是中国共产党提出改革开放政策的理论依据。马克思、恩格斯科学说明了人类社会根本矛盾运动的一般规律及其在一些社会形态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运动形式,但他们没有具体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列宁虽然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对抗消失了,矛盾还会存在的观点,但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运动规律没有进行系统阐述。斯大林曾认为精神上和道义上的一致是苏维埃社会开展的动力,晚年他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仍然存在着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但没有把它当作根本性问题提出来。毛泽东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以中国的实践经验为根底,运用马克思主义根本原理,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并形成了比拟系统的理论,但对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只能作最一般的概括。后来他又把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矛盾当作主要矛盾并试图“以阶级斗争为纲”来推动生产力的开展,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了严重挫折。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根本矛盾的理论。他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根底上,对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状况进行了深人思考,在新的实践中丰富和开展了这一理论,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根底。其主要内容有: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开展。第二,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仍然有一个解放生产力的问题,从而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根底。第三,把社会主义社会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解决主要矛盾的途径是开展生产,为此,必须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第四,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邓小平从历史经验教训出发,找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开展的根本形式,即改革是解放和开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由此可见,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实际上是被当时的困境和压力逼出来的,通过改革开放,摆脱高度集中的方案经济体制的束缚,摆脱闭关自守的封闭状态,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坚持和开展社会主义。如果说,辛亥革命结束了沿袭数千年的封建帝制,为近代中国开展进步翻开了闸门;如果说,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和社会主义根本制度,为当代中国开展进步创造了前提。那么,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那么使社会主义制度得到稳固和完善,为当代中国开展进步开辟了道路,并对当今世界格局和人类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二〕高度: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邓小平说:“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开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变革。”①邓小平:《对中国改革的两种评价》,《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5页①邓小平:《对中国改革的两种评价》,《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5页1.目的--人民富裕、国家强盛、社会进步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开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开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开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良党的建设,保持和开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改革开放的实践充分说明,通过这场伟大革命的洗礼,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前进潮流,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2.性质--根本性变革、自我完善和开展改革开放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它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开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改革开放是一场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认和抛弃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因此,改革开放既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开展。改革开放之所以实现了目的和效果的高度统一,就在于我们既坚决不移地进行改革开放,又坚决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坚决排除各种错误思潮、错误倾向的干扰,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邓小平区分了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与具体体制机制,认为根本制度如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是正确的、优越的,是我们的历史选择,不能改变。而社会主义的具体体制机制,即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其中有不少是需要改革的。当具体制度和体制不符合生产力开展的要求,束缚生产力开展时,如果不适时地进行改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甚至会丧失掉。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不能改变,具体制度必须创新。改革是要稳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开展生产力。邓小平屡次指出,历史反复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开展中国,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世界上对我国的经济改革有两种评论。有些评论家认为改革会使中国放弃社会主义,另一些评论家那么认为中国不会放弃社会主义。后一种看法比拟有眼光。”②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4页3.问题--在探索、前进中解决[教学案例]让人欢喜让人忧胡星斗《坚决不移地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南风窗》,2001年第6期胡星斗《坚决不移地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南风窗》,2001年第6期作家狄更斯曾经这样描写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这是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个令人绝望的春天,这是个充满希望的春天,我们前面什么也没有,我们前面什么都有。”狄更斯的誓言也许可用来描写改革开放30年后的中国。从“好”的方面来说,中国的改革开放因为有上层的决心、全民的支持,也因为遵循了解放思想、循序渐进、先试点后推广的路线与策略,所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保持了长期的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稳定;给社会带来了无限的活力,多元的文化,初创的法治;给人民带来了言论自由、迁徙自由,引导中国走上了与人类主流文明逐步接轨的现代化道路。从“坏”的方面来说,中国的改革开放少有像样的理论,没有精心的设防地;政治体制改革严重滞后,法治国家的建设经常遭遇人治的干扰;特权垄断势力坐大,形成庞大的特殊利益集团;唯经济主义的思想导致整个社会“一切向钱看”,无法进行有效的信仰重建、文明重建,也没有在民主、法治、正义、公平的根底上进行道德建设,致使社会公德意识无法提高。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总体上“好”的方面占了主流。但是,近年来某些“坏”的方面引起了社会越来越强烈的反弹,甚至有人担忧: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是否已经出现某种程度的倒退?具体而言,有人忧心忡忡:——举世公认市场经济是民有经济,政府不能成为市场主体,否那么政企不分、官商不分必然导致严重的腐败,形成特权垄断利益集团,但是,目前出现了大规模“国进民退“的势头,在钢铁、化工、煤炭、石油、民航、公路、金融、证券、保险、房地产、邮政等等几乎所有有利可图的领域,民营企业往往处境艰难甚至被强制低价收购。——目前一些地方的公检法联合办案不再承诺“司法独立行使职权,不受行政机关的干预,”要求律师“讲政治”,这是否损害了司法的公正性?地方政府不公正地处置为毒奶粉受害儿童维权、为四川地震豆腐渣建筑受害者维权的人士,打击维权律师,打击上访含冤人员,这是否会导致新的不和谐?——哪怕是微小碎步的政治改革,现在也少有实质性的行动;在政治、文化领域,一些正常地讨论时事、政治、社会问题的博客、论坛、网站被地方当局大规模地关闭,海外网站及奥运期间一度开放的境外煤体网站很多被屏蔽。人们还担忧通信自由遭到破坏;在扫黄的同时,短信会否被监控,及会否被非法窃听,电子邮件会否被破坏或窃取?问题讨论:〔1〕文中提到,有人担忧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是否已经出现某种程度的倒退?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2〕拓展开来,有人说改革开放把社会主义改没了,越来越改向资本主义了;有人说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是矛盾的,搞市场经济就是搞资本主义。还有人说改革开放虽然使物质文明上去了,但精神文明却下来了,带来思想道德滑坡。你怎样看待这些说法?但愿以上观点只是某些关心国是命运的人们的猜测,现实中我国并不会发生大规模的倒退,因为倒退是没有出路的——全盘国有、方案经济、人治专制、剥夺公民的权利与自由早已被历史证明是错误的甚至是反动的道路,因此,留给中国的正确选择只有一个,坚决不移地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大业,铸造“新改革开放”的时代;进行经济、政治、社会的全方位改革,废除特权与垄断,保障民权以改善民生,保障社会正义以弘扬道德。关于改革开放的形势与问题。我们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还面临着以下六方面的问题:一是区域、城乡、贫富等三大差距显著拉大,二是社会管理严重滞后,三是民生问题十分突出,四是粗放式开展模式一直没有改变,五是环境、生态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六是腐败严重以及权钱交易、社会风气、社会治安混乱等等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关于改革开放的任务与重点。两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是调整利益格局和还权于民。这两项改革,都是要害,都需要下大力气解决。关于改革开放的阻力与动力。改革最大的阻力来自于权力部门,而动力可能来源于每个人。从全社会的角度来看,绝大多数的人都希望自己的日子过得好一点,经济上更富裕一点,人际关系更顺一点,心情更舒畅一点,这也便是我们开展中国家积极改革的动力。另外,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出了问题就退回去不干了,这在战略上是错误的;二是不能用“不稳定”作为阻碍改革的借口。4.意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从未进行过的事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因此,改革开放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改革开放的进程也不可能一帆风顺、一蹴而就,在改革开放中必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改革开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只能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来解决。最根本的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认,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开展中国、开展社会主义、开展马克思主义。〔三〕程度:30多年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后,可首先从百姓生活的一些细节表达改革进展到何种程度,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教学案例]奇迹的诞生国务院研究室《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辅导读本》,2010年3月版,第361、362、372页在“衣”方面,名牌化、时装化和个性化日渐成为人们的追求。在农村,人均购置服装的支出由1978年前的缺乏6元增加到2008年的142元,增长了23倍;而城镇居民由120元增长到1166元,增长了9倍。在“食”方面,从吃不饱到吃得好。1978年,农村居民人均食品消费仅78.6元,城镇居民为122元,而如今,人们不仅仅要吃饱,更讲究吃好,讲营养讲绿色。2008年,恩格尔系数农村居民下降到43.7%,城镇居民下降到37.9%。在“住”方面,居住条件环境显著改变。改革开放前,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仅为4.3平方米,2008年,增加到23平方米,增长了5倍。农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由1978年的8.1平方米增加到2008年的32.4平方米,增长了3倍。在“行”方面,出行更加便捷。在交通工具方面,由传统的自行车和人力板车开展为家用汽车、摩托车、电动车。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交通消费804元,比1978年增长了150倍,农村公路通车里程到达312.5万公里,比1978年增长近4倍。2009年,我国汽车销售量居世界首位。在“居”方面,家庭耐用消费品越来越现代化、高档化。从“三转一响”的老“四件”,也升级为新四件,现在又开展成空调、电脑、汽车、移动等诸多新产品。从生活的五个方面这个角度,我们看到改革开放30多年的成效是显著的。那么具体地从一个城市的角度,我们又会看出这30多年哪些变化呢?以改革开放的重要城市深圳为例,1979年,深圳市地区生产总值缺乏两亿元;到2009年已超过8200万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如今的深圳,已建立起现代化的立体交通网络。深圳机场已开通28条国际航线,106条国内航线,成为全国五大繁忙空港之一;已建成8个港区,跨入全国十大港口之列,已建成13个一类口岸,其中有全国最大陆路交通口岸——皇岗口岸,深圳是目前全国唯一拥有海、陆、空口岸的城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33.5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8.1%,我国经济总量上升为世界第三,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稳定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我国主要农产品和工业品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开展,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探月的国家之一。[分析评价]〔1〕是什么因素造就了中国奇迹?〔2〕回忆30多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会给我们什么样的启迪?从同学们的讨论中可以对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进行概括,有“三个面貌”和“三个最”的历史性变化和巨大成绩。这“三个面貌”是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近30年改革开放带来的最深刻的变化,是人的变化,首先是中国人民面貌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就是,在这场以拨乱反正、解放思想为先导的深刻变革中,中国人民以实事求是取代了“两个但凡”,长期窒息人们思想的许多旧观念受到了很大冲击,积极变革、勇于开拓、讲求实效,开始成为人们精神状态的主流,他们在党的领导下,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万众一心地为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而团结奋斗、顽强奋斗、不懈奋斗。在这场深刻变革中,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所发生的历史性变化,最根本的就是,以思想解放推动了改革开放,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到改革开放、从方案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深刻转变,十几亿人口的中国正在创造着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在这场深刻变革中,中国共产党的面貌所发生的历史性变化,最根本的就是,以执政党思维取代了革命党思维,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在勇敢地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过程中,在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保持和开展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转变党的执政方式,稳固党的执政根底,使党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这“三个最”是社会主义中国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开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正是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使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开展。正是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开展中大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开展起来,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根底设施和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总体上到达小康水平。从1978年到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2165亿美元增长到26269亿美元,年均增长9.7%,远远高于同时期世界经济平均3%左右的增长速度,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四;粮食、棉花、肉类、钢铁、煤炭、化肥、水泥等主要农产品和工业品产量居世界首位;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提高到17607亿美元,上升为世界第三;城乡居民收人大幅度增长,扣除物价因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人均增长了5.7倍;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2000多万;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的开展,不仅使中国人民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开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奉献。前不久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说明,过去25年来,全球脱贫事业所取得的成就中,有67%的成就归功于中国。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正是在与时俱进地探索和答复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开展、怎样开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党不断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同时,拓展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四)察度:30年改革开放的珍贵经验改革开放以来,观察与检视在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成就的同时,创造和积累了什么样的实践经验值得总括?在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分别作出改革开放阶段性经验总结的根底上,党的十七大从近30年改革开放整个历史进程着眼,紧扣在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开展中大国如何才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稳固和开展社会主义的问题,全方位、大力度地总结概括出“十个结合”的珍贵经验。第一,中国改革开放能够取得成功,关键是既不丢“老祖宗”,又开展“老祖宗”;既不断开创事业开展新局面,又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境界。这样的结合,推动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和社会生产力的解放。第二,中国社会主义能在新时期显示出蓬勃生机和活力,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中国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健康开展,就在于它是有利于稳固和开展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这样的结合,创造了真正活泼起来的社会主义,创造了进一步造福人民的社会主义。第三,我们在改革开放中,既依靠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又尊重基层和人民群众特别是地方的改革首创精神。这样的结合,使中国在改革开放导致利益多元化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地保持国家的统,和社会的整合。第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作为前无古人的创举,同社会主义根本制度是紧密相连的。这样的结合,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一种既符合市场经济一般要求,又符合社会主义本质和方向的制度模式。第五,我们既重视经济体制改革,又重视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在内的上层建筑变革;而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又把扩大民主同健全法制结合起来。这样的结合,创造了兼具民主和集中两种长处的政治制度模式。第六,中国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既重视“物”的开展即社会生产力的开展,又重视“人”的开展即全民族文明素质的提高。这样的结合,把人的全面开展同社会全面进步统一于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之中。第七,党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适时地把促进开展、提高效率同注重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结合起来。这样的结合,使中国社会既持续地充满创造活力,又有助于防止两极分化而到达共同富裕。第八,中国这样十几亿人口的开展中大国要开展起来,既离不开参与经济全球化,更离不开独立自主。这样的结合,使我们能同时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趋利避害的平等竞争中达致互利、普惠、共赢。第九,中国在改革开放中,注意协调改革力度、开展速度同社会可承受程度的关系•,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这三者关系的重要结合点。这样的结合,既防止了不少转型国家出现过的经济严重衰退和社会剧烈震荡,又使改革开展成果真正惠及全体人民。第十,我们党把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同主观世界的改造结合起来,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证。这样的结合,既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又推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从而不断提高了党的领导水平、执政水平和拒腐防变能力。总之,贯穿这“10个结合”的一个最本质的结合,就是把坚持科学社会主义根本原那么同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结合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说,“10个结合”的珍贵经验,实际上阐发的是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超越于外表开展成就的更为本质的成就,那就是中国制度文明的特色和开展模式的特点。这也就是说,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本质上是一种制度文明的成功和开展模式的成功。这个制度和模式就叫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0年的励精图治和伟大成就昭示我们一个真理:这就是2008年12月18日,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同志语重心长的话:“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开展中国、开展社会主义、开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认,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①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版二、坚决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一〕广度:改革是全面的改革1.改革的全面性—任务所决定的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所担负的任务所决定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场根本改变我放技术落后面貌,稳固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革命。这场革命既然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开展的局部,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根底变化的局部,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开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改革之初,领导人有着清晰的自省,邓小平在最后一次复出之后,曾用他一惯的通俗风格道出一句名言:好的制度能使坏人变好,坏的制度能使好人变坏。作为一位阅尽历史风云的老资格政治家,他依然突出制度对于人的决定性作用。真实世界的制度从来就不处于非黑即白、非好即坏的两极状态。它们要么处在坏制度向好制度的转型之中,要么处于好制度向坏制度的衰变之中。回望改革开放以来的路径,从人的角度而言,其根底就是在认可特殊利益集团在财富上的优先分配权的同时,必须让人民也分得一杯羹,人民从财富绝对增长中所获得的满足必须能够抵消政府优先分配所带来的相对剥夺感。而且这种相对剥夺不能超过人们容忍的极限。显然,这是比“把馅饼做大”更加苛刻的一个条件。2.改革的重点—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的任务决定的。邓小平认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稳固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革命。这场革命既然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开展的局部,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根底变化的局部,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开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启了改革的历史进程。改革在农村拉开序幕。农村改革的第一步是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之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从土地上转移出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出路,为提高农民收人、促进工业和整个经济的改革和开展,开辟了一条新路。在农村改革取得成效的根底上,开始了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经过多年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由此加快了全面改革的进程。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因为通过经济体制改革,解放生产力,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对当代中国来说是最根本最急迫的任务。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政治体制及其他体制改革的配合,因此,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进程中,政治体制改革也在不断推进。与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相适应,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制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也都有步骤、有秩序地全面展开,改革触及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面。简要罗列如下: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入推进。中央企业调整重组步伐加快,股份制改革继续推进。有关部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方国有资产监管工作的假设干意见》,进一步完善了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制度。垄断行业的改革在多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电力、电信、铁路、民航、石油、邮政和盐业方面,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其中铁路方面,2009年新组建合资铁路公司43家,吸引地方资金约1150亿元。邮政方面,新的法律法规陆续公布。在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开展方面,政策体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财税支持力度得到了加强,缓解了企业融资难等问题。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大力推进,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全面推开。财税体制改革继续深化,有利于科学开展的财税体制逐步健全。金融企业改革深入展开,金融产品创新有序稳步推进,金融调控和金融监管体系进一步健全,资本市场根底性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强。创业板市场正式推出。投资体制改革取得了新进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健全。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统筹城乡开展的体制机制建设得到了加强。①①国务院研究室《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辅导读本》,2010年3月版,第361,372页3.改革的突破点—薄弱环节衡量一个社会进步和变化程度,关键是要看它最落后的地区进步和变化有多大。农村是中国开展最落后的地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改革的浪潮首先从农村掀起,农村改革是全国改革的突破口。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百分之八十的国家。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农业、农村、农民具有决定意义。改革开放前,中国农村绝大局部地区实行的是“人民公社”体制。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后,没有几年,农民不但吃饭不发愁,而且有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如今,人们想去哪里就去哪里,想什么时候回来就什么时候回来;想买什么就买什么,生产的东西想卖给谁就卖给谁;想种什么就种什么,想种多少就种多少。农业税的取消,结束了实行两千六百多年皇粮国税的历史,不但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而且从精神上使农民获得彻底解放,真正感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如今种粮不仅不用交税费,而且还拿补贴,“农民打心眼里笑了”。农村真正实行了九年免费义务教育制度,孩子上学不但不用交学费,有的还免了课本费和住宿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行,使农民小病不发愁,大病也看得起。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实行,使农村一步跨过了一个时代,真正解除了后顾之忧。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描绘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眭。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资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②②《礼记•礼运》4.改革的反思—不走回头路、不动摇、不折腾[教学案例]咬定青山不放松2008年12月1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当他用铿锵豪迈的语言讲到“只要我们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决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决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胜利实现这一宏伟蓝图和奋斗目标”时,会场里响起了热烈持久的掌声。“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词汇。“不动摇”,主要指始终不渝地坚持一种立场、观点,表达了人们为实现一定的既定目标而表现出的坚决信念和果敢行动;“不懈怠”,主要指对工作、事业尽心竭力,不松懈懒惰,表达了人们为实现一定的既定目标而表现出的积极进取、发奋有为的精神状态;“不折腾”,主要指做事情、干事业要注意方式方法,要按规律办事,不能反复无常、翻来覆去、做无用功,表达了人们为实现一定的既定目标而表现出的一种自觉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态度和方法。1984年,邓小平同志曾就办好经济特区的情况到广东等地视察,一天散步时爬上中山市的罗三妹山,下山时,引路的同志建议原路返回。邓小平同志说了句意味深长的话:“向前走,我不走回头路。”寥寥数语,显示出他坚决推进改革开放的决心。如今在他当年走过的崎岖小路的石头上镌记得着这句话。30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绝不能开历史倒车,不能再走老路。苏联解体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为什么一个有70多年历史的社会主义国家、一个曾与美国相抗衡的超级大国、一个有近2000万党员的大党,“一夜之间”瓦解了?最根本的就是它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走上了改旗易帜的邪路。“长夜难明赤县天”,回望100多年前的中国大地,封建统治风雨飘摇、大小官员颟顸懈怠,饱受内忧外患的“折腾”。自鸦片战争起,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受尽了列强宰割、内乱频仍之苦。无数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上下求索,“实业救国”、“科学救国”、“教育救国”……历史证明这些道路都走不通。历尽千辛万苦,中国人民终于从马克思主义那里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真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开创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纪元。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领导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开展进步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根底。在迅速恢复国民经济的根底上,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但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走过弯路,、吃过苦头:有些正确的没有坚持下来,动摇了;有些错误的没有坚决抵抗,折腾了。一个时期,“左”的思想盛行,“以阶级斗争为纲”愈演愈烈,以致发生“文化大革命”那样的全局性错误。当世界许多国家抓住新技术革命的机遇加快开展的时候,我国却陷入了十年内乱之中,耽误了开展的珍贵时光。在互联网上,“百度”一下“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不到一秒钟的时间就会显示出10余万条相关信息,尤其是“不折腾”一词,如果单独搜索居然有100多万条相关信息!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对“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的广泛认同和热切期望。①①中宣部理论局《理论热点面对面》,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9年7月版,第200—226页思考讨论:〔1〕为何提出“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会引起广泛共鸣?〔2〕怎样才能切实做好“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其实“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会引起广泛的共鸣,最根本的是说不能走回头路。要做到“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就必须不走回头路。为什么不能走回头路?这是因为,人们从改革开放的亲身经历中深刻认识到,走回头路就意味着回到封闭僵化,回到停滞落后,意味着离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搞穷折腾,意味着死路一条;走回头路,就无法聚精会神搞建设,就会失去国民经济快速开展、社会安定和谐的良好局面。走回头路,就会回到封闭半封闭的状态,就无法在同世界的学习借鉴和交流合作中实现自己的更快开展。走回头路,就不会有市场繁荣、产品丰富的生活,人民富足安康的美好日子就会失去。要使改革运行稳定,落实“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指示。在改革中要:其一,在改革中要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坚决纠正土地征用中侵害农民利益的问题,坚决纠正城镇拆迁中侵害居民利益的问题,坚决纠正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中侵害职工合法权益的问题,坚决纠正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的问题,坚决纠正教育乱收费和药品购销、医疗效劳中的不正之风,等等。改革既要有“看得见的成果”,更要有群众切身感受到的“看不见的成果”,比方社会安定、就业水平等表达平安感、开展感、满足感、幸福感的成果。其二,要善于通过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来发扬人民群众首创精神,来要求各级党员干部的改革行为。其三,改革开放一定要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检索中国这些年的富豪榜,有很多富豪在上一年还默默无闻,可是一年之间却能身价亿万。中国富豪榜诞生富豪的集中地是地产业,但据国务院开展研究中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这些年来以来通过低价征用农民的土地,最少使农民蒙受了2万亿元的损失,财富在一定范围内也是遵守“守恒定律”的。集中国50多年开展的成果和13亿中国人的财富来裕少数人、少数地区,这再简单不过,也再快不过了。但这样的效率不是真实的效率,这样的效率也不是我们所希望和追求的效率。要使改革良性开展,到达“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的状态,在改革中要:一是改革的价值指向要科学,改革必须为人民改革。改革本身并不是目的,改革本身也不能成为目的。改革者本人更不能因为自己是改革者而享受不被改革的豁免权。我们的改革只有一个指向,就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而改革;我们的改革者只有一个使命,就是遵循人民的意愿而改革。二是改革的主体定位要科学,改革必须让人民改革。谁是改革的主体?人民群众。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这是一个不需要讨论的问题,相当于自然科学中的“公理”。我们党在理论上是这样讲的,在实践中也是这样做的。20世纪70年代末,安徽凤阳县小岗村21户农民联合进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中国改革的序幕。三是改革的思维模式要科学,改革必须有辩证思维。我们不权要通过改革“把蛋糕做大”,更要通过改革“把蛋糕切公正”。马克思曾经讲过:“一座房子不管怎样小,在周围的房屋都是这样小的时候,它是能满足社会对住房的一切要求的。但是,一旦在这座小房子旁耸立起一座宫殿,这座小房子缩成茅舍模样了。这时,狭小的房子证明它的居住者不能讲究或者只能有很低的要求;并且,不管小房子和规模怎样随着文明的进步而扩大起来,只要近旁的宫殿以同样的或更大的程度扩大起来,那座较小房子的居住者就会在那四壁之内越觉察得不舒适,越发不满意,越发感到受压抑。”①①辛鸣主编《十七大后党政干部关注的假设干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解读》,2008年1月版四是改革的路径选择要科学,改革必须要标准彻底〔二)尺度:判断改革是非成败的标准改革是一项崭新的事业,如何评价和判断它的成败与是非得失?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明确地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即要以是否有利于开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1.“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提出“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的提出经历了一个由实践标准到生产力标准,再到“三个有利于”标准的不断深化、具体化的过程。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首次以“生产力标准”的概念。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巡讲话中提出了判断改革中一切工作得失、是非、成败的“三个有利于”标准。2.“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内涵在“三个有利于”标准中,“是否有利于开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生产力标准,是最根本的标准;“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提高的表现;“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开展的结果和目的。生产力标准是核心,后两个有利于是对生产力标准的深化和具体化,使生产力标准从抽象的理论形态成为可视性和可操作性都很强的实物形态。“三个有利于”标准把生产力标准、综合国力标准、人民利益标准统一起来,表达了真理标准和价值标准、生产力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的统一。3.“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意义必须从抽象的姓“社”姓“资”的争论中摆脱出来,放开手脚,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不要因纠缠于抽象的姓“社”还是姓“资”的争论而贻误改革的时机,从而在根本上损害社会主义社会的开展。但是,在改革的性质问题上,那么不能不问姓“社”还是姓“资”,而是必须理直气壮地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在改革开放的具体政策措施上之所以不能陷入姓“社”还是姓“资”的抽象争论,不能把一切产生于资本主义并在资本主义社会得到广泛应用但本身不具有社会制度属性的经济现象,都认为具有资本主义的性质而加以否认;也不能无条件地拒绝和否认一切资本主义的经济成分和因素。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就是既不要把那些符合“三个有利于”、本来姓“社”的东西,错误地判定为姓“资”而加以排斥;也不要把那些符合“三个有利于”、不具有特殊的社会制度属性、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的东西,错误地判定为姓“资”而加以排斥;而对于那些确实姓“资”,但符合“三个有利于”、可以为社会主义所利用的东西,也要允许其存在和支持其开展。〔三〕适度:正确处理改革、开展、稳定的关系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必须处理好改革、开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改革是动力,开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只有坚决不移地推进开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好地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只有坚决不移地推进改革,才能为经济和社会开展提供强大动力。只有坚决不移地维护稳定,才能不断为改革开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实践说明,改革、开展、稳定三者关系处理得当,就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社会的顺利开展;处理不当,就会吃苦头,付出代价。第一,保持改革、开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稳定是前提,但稳定是相对的,不能因为改革有风险就不改革或者在改革中裹足不前,否那么会导致更加严重、更加剧烈的社会不稳定。也不能因为在开展中可能出现不协调不平衡而不致力于开展。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开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改革的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要加快开展,但要注意协调开展。改革和开展要始终注意适应国情和社会的承受能力,要统筹安排改革和开展的举措,精心处理稳定同改革、开展的关系,着眼于“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开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人民群众是改革开展的主体和动力,是稳定的力量源泉和深厚根底。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开展的成果,是我们致力于开展、积极推进改革、坚持维护稳定的共同目的。三、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改革和开放紧密相连,邓小平说,实际上我们制定了两个开放政策,即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没有这两个开放不行”①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0页〔一〕视度:中国的开展离不开世界1.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所谓“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就是说世界各国不管地处何方,也不管社会制度和开展程度怎样,都需要与别的国家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实际上,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从封闭逐步走向开放的历史,而随着商品经济的开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这种开放的趋势就越来越明显。其中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早在世界市场形成初期,马克思就提出,大工业首先开创了世界历史,为什么这样说?马克思认为,以第一次科技革命为标志形成的大工业生产,消灭了以往各国自然形成的孤立状态。“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的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①①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页第二次科技革命后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各国在经济上的联系更加紧密,世界经济开始融为一个整体。第三次科技革命后形成了以生产专业化和协作化为标志的现代化大生产,比方波音客机的零部件生产和供给,在那时就已经突破国界扩大到国际范围,形成了多国协作生产的国际分工体系。而生产的国际化,结果是什么呢?——直接推动国际贸易的迅速开展:1910-1937年间,世界出口贸易额年均增长率仅为1.9%,1965-1980年提高到6.6%,其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世界各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也大大提高。这些都说明,经济生活的国际化已经普及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领域,成为世界经济开展的大趋势。这样,一方面,经济生活的国际化要求世界范围的开放,另一方面,它又为世界的开放提供了必要根底。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开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实行对外开放,开展外向型经济,来加强同国际社会的联系。向欧共体的建立,还有拉丁美洲国家实行的进口替代工业化,以及东亚四小龙实施的出口导向战略,都是顺应这一开展趋势并利用这一趋势使自己的经济得到迅速开展。所以,正是在对这样一个世界经济开展趋势的宏观把握上,邓小平提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自中国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从乡村到城市的转移是人类历史上盛况空前的事件。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创造了难以想像的财富,并让数亿人摆脱了极端贫困。中国以积极主动参与的行为回应了开放世界的潮流。今天,中国的开展已经得到了普遍成认。中国的商品行销世界,它的投资也普及全球。中国的军事实力受到了认可。以某些标准来说,中国可能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中国的开展离不开世界刚从十年浩劫中清醒过来的中国,突然发现,自己已经被西方兴旺国家甚至一些起步较早的开展中国家远远抛在了后面。但这种落后,不仅是这十年造成的,也和中国的历史进程有关。就像邓小平说的,我们的老祖宗也吃过这个苦头。长期的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或许有同学会问,为什么我们没能从新中国一建立就实行开放政策呢?应该说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获得了从未有过的开展。但是,由于西方国家的封锁遏制,以及一些片面理论的影响,比方当时建立在两大阵营认识根底上形成的观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国家是“两个平行的世界市场”;再加上我们自己“左”的错误认识,因此,拒绝向西方学习,也不敢开展国际经济技术交流,形成了事实上的闭关自守状态。从5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初,我国大陆的对外贸易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对外出口还不到世界出口额的1%。而我国的对外经济、技术、文化交流几乎全部中断。对这一时期怎么看,邓小平讲了四句话:一是“人家封锁我们”;二是“关起门来搞建设”;三是“中国人民不怕孤立”,“主要靠自力更生,搞出来很多东西”;四是“这二十年是世界蓬勃开展时期”,把这四句话连贯起来,就是说尽管这22年中国坚持自力更生取得了许多成就,但都抵不上关起门来搞建设遭受的损失。我们错失了一次开展的机遇。而同时期,韩国通过扩大出口和开展制造业,创造了60年代到7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的“汉江奇迹”,人均GDP增长近9倍;同期出口更增长了近30倍,经济实力大大增强。而日本也通过大量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在短短13年时间内开展为资本主义世界排名第二的经济大国。当时正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现代化建设正面临着许多现实的困难:经济管理体制僵化、资金短缺、技术落后;与此同时,我们既要推进传统产业革命、又要迎头赶上新科技革命挑战,这一双重任务可以说既艰巨,又紧迫。但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也面临着又一次良好的开展条件。在国际政治方面,和平的曙光开始出现;在国际经济方面,全球化的趋势已经比拟明显。能不能抓住这一有利的时机,怎样利用这些新的机遇加快中国现代化建设,关系到亿万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从中国历史沉痛的经验教训中,从其他国家经济开展的借鉴启示中,从中国现代化建设迫切要求中,邓小平看到,“任何一个国家要开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①陈文敬《振兴之路:中国对外开放30年》,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11月版中国要开展,绝不能离开世界。所以,尽管当时的中国还存在着种种对开放的疑虑,邓小平仍然果断地决定抓住这一历史性转折的机遇,实行对外开放的战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了“改革、开放、搞活”①陈文敬《振兴之路:中国对外开放30年》,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11月版教学案例:开眼,开放,开拓②②周庆安《上海世博中国新起点世界新期待》,《参考消息》,2010年4月29日;《中国走上世界舞台完成“三连胜”》,参考消息,2010年5月4日。李涛《中国人的百年世博梦》,《文汇报》,如果没有清人陆士谔,那么有可能到现在为止,我们对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叹为观止,仍然无法与我们曾经的历史发生联系。1910年,32岁的陆士谔完成了一部充满梦想的小说《新中国》,全书分12回,以一个梦贯穿,虚构了100年后的上海。主人公“陆云翔”其实就是作者本人。陆士谔之孙陆贞雄说,祖父在小说里写道:“在我们中国上海浦东要召开一个万国博览会,要开这样一个会,中外游客都要到我们上海来。”在小说里,一觉醒来的陆云翔与妻子李友琴游历上海,他惊讶地发现,租界的治外法权已经收回,昔日趾高气扬的洋人见了中国人彬彬有礼,而街头的新生事物那么更多,以往经常碰撞行人的电车也改为地下行驶,据说这是学习欧美的结果。“把地中掘空,筑成了隧道,安放了铁轨,日夜点着电灯,电车就在里头飞行不绝。”更让小说主人公惊讶的是:“一座很大的铁桥,跨着黄浦,直筑到对岸浦东。”小说结尾,陆云翔被门槛绊了一跤,就此跌醒,方知是梦幻一场。当我们发现100年前的这位先贤,曾经在他自己的著作中畅想浦江两岸架起钢铁长桥,修通水下隧道,举办万国博览会的时候,我们除了感慨陆士鄂的预言如此准确之外,其实还有一份实现梦想的欣慰。2010年上海世博会,已经不仅仅是一次博览会了。在浦江两岸修建起来的这个世博园,就像自己的形象广告说的那样,能够3天游遍全世界。而它对于整个中国的意义,从政治、经济到文化、形象,无疑也是全国的。百年前陆士谔们对未来的猜测,其实有一个致命的弱点。他们在假设中国技术现代化的同进,没有设想到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速度和能力会提升的如此之快。因此,世博会在这个时候召开,我们毫不疑心我们的地大物博,而更期待的是我们对自己、对未来、对世界的理解。有人说,奥运会是世界为中国提供了一次展示时机,而世博会是中国为世界提供了一次展示时机。各国竞相展示自己,它们建造了漂亮的展馆,并力争成为新闻头条,例如丹麦首度将小美人鱼铜像运出哥本哈根。上海世博会背后的掴家形象,是中国人的形象,也是一种包容和文明的形象。这种包容表达在对多元文化的理解。这种文明也表达在对未来生活的责任感和引领意识上。欧洲很多国家都是屡次主办过世博会的国家,他们有着丰富的经验,日本等国也曾经在世博会的历史上展示良多。世博会在提供传统展示的同时,也曾经指引过世界开展的方向,甚至提出过新的问题。其实问题、探索加上答案,会给世博会背后的中国形象,提供新的命题。思考讨论:〔1〕如何理解上海世博会会给世博会背后的中国形象,提供新的命题?〔2〕中国如何在开放的世界中展现自己?一个不开放的系统是要走向消灭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研究和探索怎样才能使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开展得快一些的过程中,邓小平十分重视对外开放的问题,屡次论述了对外开放的重要性。1980年,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邓小平正式使用了“对外开放”的表述,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把实行对外开放定为根本国策。第一,邓小平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开展是他提出对外开放政策的理论根底。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中国不是孤立的也不能孤立,中国与世界紧密联系的事实,也是我们的立脚点。第二,对国内外开展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邓小平提出对外开放政策的历史依据。其中最重要的依据,就是邓小平关于“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和“中国的开展离不开世界”两个重要观点。第三,表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是邓小平提出对外开放政策的现实依据。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吸取人类文明成果,建设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需要。江泽民指出,在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关系上应当有全面的认识。我们既要看到社会主义同它对立和斗争的一面,也要充分看到社会主义同它还有学习、借鉴、合作和利用的一面。教学案例:时刻警惕着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引进外资的重要目标之一是“以市场换技术”。20多年的实践说明,虽然外商投资在我国国民经济开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市场也换来了一定的技术,但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却微乎其微……一些外资还会通过多种手段遏制合资企业开发新产品或新技术。如在合资条款中,外方一般都要求中方,只有生产许可权而没有产品设计确认权,因而无需也不能对外方的产品技术进行任何修改和创新。不少国有企业在与外商合资的过程中,原有的研发机构被分拆,技术力量大量流失……大的跨国公司凭着优厚的薪水和待遇“挖走”了我国许多优秀科研人才。有关统计说明,我国最优秀人才的40%、优秀人才中的45.7%都流向了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或大型中国公司在华设立的研发机构。①①2007年7月16日《人民日报》美国国防部战略贸管司司长约翰·康法拉说,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制定的对华高科技出口限制的原那么是:“美国要在有战略意义的关键领域保持30年的领先地位,一般依此决定对华出口。”当中海油收购优尼科时,尽管中海油在其要约函中保证:中海油愿意延续优尼科的市场和销售手段,实现优尼科在美国外乡生产的全部或绝大局部石油与天然气在美国市场上销售,但美国众议院军事委员会主席亨特与另一名众议员还是致函美国总统布什,要求他对中海油有意并购优尼科公司一案进行全面审查,并称此并购案可能影响美国国家平安①①2006年7月16日《中国经营报》分析讨论:〔1〕从案例中看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面临着那些新问题,除了案例中所讲还有那些新问题?〔2〕针对改革开放中的新问题有什么相应的对策?案例所言在告诫我们,在实行对外开放要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始终要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立足点,这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经验和重要原那么。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盲目排外。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根底,只有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才能在国际上获得较高的信誉,吸引更多的合作者,才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在对外开放过程中积极利用外国的投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取得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可以加快本国经济开展,增强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二〕维度: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1978年我国开始了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随着经济特区的建立,沿海城市的开放,引进外资、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的迅速扩大,我国经济摆脱了原来的封闭半封闭状态,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三个维度的对外开放格局。1.全方位:向外对所有国家开放全方位就是不管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兴旺国家还是开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各民族各国家,无论大小、开展程度如何、属于什么性质和类型,都有自己的长处,只要可以和我们互通有无,我国都应在平等互利的根底上积极开展同它们的经济贸易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与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开展了贸易往来。2.多层次:向内有全国范围开放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省区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这种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是一个在不断总结经验的根底上,有重点、有层次,由点到面、逐步推进、全面展开的过程。3.宽领域:由经济到科教多方面开放宽领域就是立足于我国国情,对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拓宽到能源、交通等根底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文化、效劳业等。经过长达15年的谈判,2001年12月,我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人了一个全面开放的新的阶段。参加世贸组织后国际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深人地与国内市场的竞争结合在一起,面临的经济风险也显著增加。能否把有利条件用足,把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关键在于我们自己的努力。从1978年到2008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增加到25600亿美元,出口商品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由过去以农产品和初级产品出口为主转向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后者的比重已经上升到90%以上,对外贸易的效益有了很大的改善。外汇储藏跃居世界第一,在吸引外资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外资结构继续优化。在“引进来”的同时,我国企业也在加快“走出去”。对外直接投资、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开展迅速,业务遍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但是应该看到,我国出口增长仍属于数量扩张型的较为粗放的增长方式;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比拟低,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比拟少;引进的技术主要是生产线和机器设备等硬技术和成熟技术,核心技术比拟少;利用外资的产业和区域不尽合理,对外投资比拟薄弱。因此,需要进一步提高“引进来”的水平和“走出去”的能力。〔三〕力度: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2009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开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也是我国开放型经济经受最为严峻考验的一年。面对历史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周密部署,各地方、各有关部门坚决信心、迎难而上,有效克服外贸外资大辐下滑的不利影响,我国开放型经济开展取得新成绩。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达在了对外贸易上,其对我国进出口的冲击程度已经全面超过了亚洲金融危机。外贸企业订单萎缩现象严重,沿海许多中小外贸企业停产、倒闭,全国最大的集装箱企业中集集团两万名职工被迫集体休假,全国最大加工贸易企业富士康集团裁员3万人,沿海地区不少行业龙头企业每周仅上班两三天。面对这样的局面,党中央、国务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开展及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见事早、行动快,屡次提高产品的出口退税率,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中小企业贷款,强调必须坚持扩大内需和稳定外需相结合,努力保持我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份额。2009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22072亿美元,其中出口12016.6亿美元,进口10056亿美元。我国出口总额首次赶超德国〔出口总额为8032〕亿欧元,相当于11213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一方面,以资源配置市场化为名,让市场配置资源成为了权力变现的捷径;另一方面又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借口,推卸在公共效劳方面的责任与义务。改革其实是“半吊子”、“假招数”,新瓶装旧酒,既不彻底,更不标准。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2009年全球外商直接投资〔FDI〕总额1.04万亿美元,同比下降38.7%,其中兴旺国家吸收直接投资下降41.2%,开展中国家下降34.7%。中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同比仅下降2.6%,规模达900亿美元,超过法国和英国,居世界第二位。根据商务部统计,2009年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遍布122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433亿美元,增长6.5%。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777亿美元,增长37.3%;新签合同额1262亿美元,增长20.7%。对外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89.1亿美元,增长10.6%,12月末在外各类劳务人员77.8万人,同比增加3.8万人。①①国务院研究室《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辅导读本》,2010年3月版,第83、86、88页教学案例:不差钱了,还需要利用外资吗?②②崔鹏:《不差钱了,还需要利用外资吗?》,《人民日报》,2010年6月21日目前,我国利用外资正步入新阶段。与此同时,社会上对利用外资仍存在一些争议,其中之一就是:我国外汇储藏早已超过2万亿美元,市场流动性总体充足,还需要再利用外资吗?从数字看,仅2009年,占全国企业总数缺乏3%的外商投资企业,创造了全国28%的工业产值、近22%的税收、56%的出口额,直接吸纳11%的城镇就业人口。外企已成为中国参与全球竞争最积极的企业群体,引进技术占我国引进技术总量的60%以上。事实上,虽然我国吸收外资已形成较大规模,存量约1万亿美元,但总体上讲并不高。据统计,目前我国人年均吸收外资不到80美元,仅为全球水平的1/3、美国的1/10,远未到达饱和程度。从全球看,吸收外资是大多数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开展的根本政策。即便像美欧这样资金充裕、科技先进、市场体系完备的兴旺国家,也高度重视外资效用。2008年,美国尽管受到金融危机重创,但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额仍居高位,而当年我国的引资额虽到达历年最高值,也仅为美国的1/3。中美商会近日发布的《2010年商务环境调查报告》显示,82%的企业对在华业务前景表示乐观。有关调查也说明,中国依然是全球最具吸引力的投资东道国。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广阔的市场空间、不断提升的人员素质、重视环保节能的科学开展方式等,依然是我国利用外资的突出优势。统计显示,一季度全国新登记注册外商投资法人企业4811户,同比增长20%。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国进一步利用外资没有压力和难度。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跨国直接投资大幅萎缩。为促进经济复苏,许多国家加大引资力度,采取强化国际投资合作、放宽外资准入限制、加大政策优惠力度等方式吸引跨国投资。不少兴旺国家提出产业回归和“制造业再造”,吸引本国企业海外资金回流。据了解,作为全国外资企业最密集的城市之一,江苏省苏州市今年一季度外资企业对工业增长奉献率尽管高达68.6%,但外资增加额却未摆脱负增长局面,不容乐观。同时,我国劳动密集型出口面临越南、印度等周边开展中国家的剧烈竞争。这些国家劳动力、土地本钱更低、没有货币升值之忧,同时还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改善投资软环境。例如,越南对外资企业实行“四免四减”,马来西亚、印度实行“五免十减”,对我国吸收外资形成较大竞争压力,甚至一些在华外商转向这些国家投资办厂。思考讨论:1如案例所言,我国外汇储藏早已超过2万亿美元,市场流动性总体充足,还需要再利用外资吗?2在加快转变经济开展方式的进程中,利用外资究竟该何去何从?发挥什么作用?对新时期吸引外资应怎么看?其实,这种不差钱是相对过去而言的。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时期,与经济社会开展的需求相比,钱并不是太多,并且钱不都等于资本,国内资金形成资本的能力较弱,还需要包括利用外资在内的各种渠道不断吸收资金资本。更为重要的是,外商投资不仅带来了中国经济开展所需的资金,外资带来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开展理念也深刻影响到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外商投资企业是中国企业的一局部。温家宝总理日前会见欧盟在华企业家时表示,所有在中国经过法律注册的外资企业,我们都视同于中国企业;他们制造的产品都视同于中国制造;他们在中国设立的研发中心、创新的各种产品也都视同于中国产品的创新。我国正站在加快转变经济开展方式的历史性关口。国务院日前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的假设干意见》提出,要更好地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开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后危机时代,全球大洗牌。只有抓住机遇,顺应世界经济格局新一轮调整变化趋势,继续积极有效利用外资,我们才有可能在竞争中求主动,在开展中占先手。即使看上去“不差钱了”,吸收外资也不可放松。很多外资企业有技术、有经验、有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科学活动救护车说课稿
- 脑梗死护理查房教学
- 二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6.3长方形与正方形丨北师大版
- 大班语言教案:冬天好还是夏天好
- 物业节能源降耗措施培训
-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1-20各数的认识 人教新课标(2014年秋)
- 急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与治疗指南
- 《小蝌蚪找妈妈》课本剧剧本:一场奇妙的冒险之旅(6篇)
- 第一单元《机械运动》3.长度的几种特殊测量方法(分层训练)(原卷版)
- 架空绝缘导线在农网中的应用
- YYT-0664-2020医疗器械软件软件生存周期过程核查表
- 学科前沿讲座-公共关系(2022下)学习通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 注射低分子肝素患者知情同意书
- 3dmax室内建模卫生间效果图制作
- 化妆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22年)PPT
- -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上册Unit-9-Can-you-come-to-my-party课件
- 初中语文人教七年级上册群文阅读 -
- 科幻小说赏读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杭州师范大学
- 2024年企业经营工作计划10篇
- 跨国公司跨文化管理课程
- 民用无人机驾驶员训练手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