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集合15篇)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M00/33/07/wKhkGGYxvy6ADifIAAG5ut0OQio306.jpg)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集合15篇)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M00/33/07/wKhkGGYxvy6ADifIAAG5ut0OQio3062.jpg)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集合15篇)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M00/33/07/wKhkGGYxvy6ADifIAAG5ut0OQio3063.jpg)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集合15篇)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M00/33/07/wKhkGGYxvy6ADifIAAG5ut0OQio3064.jpg)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集合15篇)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M00/33/07/wKhkGGYxvy6ADifIAAG5ut0OQio306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集合15篇)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集合1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
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1
【设计理念】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精读课文。叶圣陶老先生细致精准地描写出爬山虎充
满了勃勃生机的"叶"和"脚",形象生动、栩栩如生,这也是课文的重点。设
计时分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重点研究"叶子的特点",第二课时重点讨论"脚"
的特点。教学中立足工具——课本,注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受到
情感熏陶,学习的写作方法,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审美能力,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过程与方法: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的观察方法,培
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像爬山虎一样的向上精
神。
【教具准备】
教具(爬山虎实物,教学课件);学具(水彩笔)
【教学重点】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的观察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有顺序的观察事物的方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具体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感受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
致的观察。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爬山虎的一
和一?(爬山虎的叶子和脚)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爬山虎的脚。
1、板书: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2遍)
2、质疑:学习爬山虎的脚,你最想知道什么?(随机板书)
板:样子?
怎样爬?
3、小结: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很有学习的价值!课文第3自然段就就讲了
爬山虎的样子,还讲了它生长的位置和颜色,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默读课文,画出
这样的句子。
【通过质疑提出问题,来引发学生对事物的欲知性和提高学习兴趣,直奔教
学目标J
二、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找一找: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爬山虎样子、生长位置和颜色的句子。
说一说:你找出了哪些句子呢?从这些句子中你知道了什么?(板:茎上长叶
柄枝状细丝嫩红)
谁能说说蜗牛的脚是怎样的?(触角很细,头上有圆片)
师:哦,原来爬山虎的脚就是这些细丝。
画一画:请同学们用笔画出你了解到的爬山虎,看谁画得又快又好!(学生绘
画)
评一评:谁愿意把自己的画让老师展示一下,请同学们对照板书评评这幅画。
(投影爬山虎实物)
读一读:谁能通过朗读读出你了解的爬山虎吗?
【利用对比教学,让学生感悟爬山虎脚的特点,采取说、画评的方式发挥学
生的主体作用,培养语感和表达能力】
三、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过渡:师:把爬山虎描写得多么细致呀!是什么原因呢?书中有这样的一句话,
谁能独具慧眼找出来呢?
对了,正是因为"注意”了,所以对爬山虎的脚长的位置、形状、颜色了解
得那么仔细。刚才同学们提出了“爬山虎是怎样爬"的问题,带着这个问题我们
来学习第4自然段。(板:爬)
1、默读课文,画出爬山虎爬的句子,重点标出表示动作的词交流。(谁能说
说你画出了哪些句子,标出了哪些词)板:触巴拉
2、理解:触巴拉
质疑:你认为"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挨)
追问:为什么不用"挨"而用"触"呢?
提示: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细小圆片;小轻,只能触)
"巴"可以换成什么词?(抓贴)为什么不用抓呢?老师做抓的动作。(不是爪子)
演一演:老师想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做动作,注意观察。(指名一人做"巴";
一人做"贴")谁在"巴",谁又在"贴",你是怎么知道的?(巴用力,植物也是
有生命的)
为什么用"巴"不用"贴”呢?(爬上虎的脚是小圆片,它是有生命的)
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读第一句)
你读时注意了什么?("触"读得轻,"巴"读得重)谁还能读一读
爬山虎的脚又是怎样"拉"的呢?谁来读读写拉的句子。(指名读)
演示:(老师拉一名同学)老师在拉谁?
文中什么拉什么?(脚拉茎)
是怎么拉的呢?(学生说,老师做动作)
3、说话练习: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提示:四人小组用自己的话组内交流,交流时一人说,其他人听,听完后
可补充。)
全班交流,(谁能说说)
4、出示CAI:他们说得怎么样,让我们看看画面吧!现在谁还想说。
5、感情朗读:读到这,你对爬山虎的脚有何感受?(提示:对本身,对自然?)
太有趣了,
太神奇了
用你的朗读把你的—的感受展示出来吗?
齐读第4自然段
【抓住关键语句,启发学生挖掘,揣摩它在特定语言环境中起到的作用,既
训练了学生思维,又活跃了课堂氛围「恰当的肢体语言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
寓教于乐;感情朗读,悟出了爬山虎向上攀登的精神,在全班产生共鸣;演、说培
养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四、学习第5自然段
1、师:爬山虎的脚都能触着墙吗?那是怎样呢?
板:触着墙(牢固)没触着墙(萎了)
2、原来爬山虎的脚还有这些变化,这是一下子看出来的吗?
3、启示:从中你受到什么启示吗?(谈启示、说方法)
(可提示学生从的观察顺序、的观察方法、文章围绕一方法和时时留心观察
周围事物的习惯这些方面去谈。)
【引导发现,发散思维,总结写法J
五、小结:
1、我们观察事物时要耐心,细心,还要长时间的观察,这样才能把认识的
事物写清楚,你们明白了吗?
2.生活中,肯定也有你们喜欢的植物。课后仿照课文写法写一种植物。
【板书设计】(略)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继续练习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主
要内容。
2、学习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教学重点
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前,教师准备爬山虎的教学挂图,设计爬山虎的画(隐去它的脚),制作
演示课件。布置学生课余观察爬山虎,对照课文内容,了解爬山虎脚的样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爬山虎是一种攀援植物,它不用像葡萄或葫芦等植物那样搭架子,也能往高
处爬。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学习完《爬山虎的脚》,就能找到答案了。
(板书课题)
二、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1、轻声读第二自然段,理解"刚长出来"和"长大了的"叶子各有什么特
点。
2、填空:刚长出来的叶子的特点:、。长大了的叶子的特
,、、、,、、、。
3、看插图,重点理解课文怎样写长大了的叶子。(抓住"新鲜"、"一顺儿"、
"均匀")
4、朗读指导:读出叶子的美来。
5、试着把这一自然段背下来。
三、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引言: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铺满墙,跟它的脚关系密切,它的脚到
底是怎样的呢?请自学第三自然段,边默读边画出写爬山虎脚的有关句子。
1、观察实物(或挂图),默读课文,进一步了解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
色。用自己的话与同桌相互说一说。
2、屏幕显示描写爬山虎脚的话,学生说说每句话讲了什么,了解爬山虎脚
的位置、样子、颜色。
3、让全班学生选择彩笔,边默读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边画出爬山虎的脚。
4、按照课文有关内容,小组评议画的情况。
5、熟读,指导背诵。
6、结合板书小结:因为"注意”了,所以对爬山虎脚长的位置、样子、颜
色才了解得这么详细。那么它是怎么爬的?请自学课文第四自然段。
四、了解爬山虎是怎么向上爬的。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圈出写爬山虎怎么爬的动词。
2、学生边汇报,教师边板书:触巴拉贴
3、小结:正是准确地运用了这些动词,才把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过程写
得很具体。正是按照爬山虎的生长顺序来观察的,所以写得才这么有序。
4、观察电脑演示的爬山虎的脚爬墙的过程,用课文语句来解说这一过程。
5、教师小结:原来爬山虎可不像动物那样只有几只脚交替着爬,而是长一
只脚巴住墙,再爬就必须再长一只脚,再巴住墙。一直往上长,必须不断长出新
脚。所以,叶圣陶爷爷说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6、看电脑演示爬山虎正面爬墙的过程,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
爬山虎不只往上爬,还往左边、右边爬,紧紧贴在墙上,爬满整个墙。所以
课文第二自然段才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7、小结过渡:刚才我们学习了爬山虎触着墙的脚是怎么爬的,那么没触着
墙的脚会变成什么样呢?请同学们自学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
1、归纳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情况。
没触着墙:板书:萎了
触着墙:板书:牢固
2、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怎样?
3、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六、总结。
1、学生归纳第二、三、四、五自然段各讲的是什么内容。
2、复习第三、四、五这几个自然段,讲讲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了什么,
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3、了解在观察方面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的。
4、总结:这篇课文重点围绕“爬山虎的脚”来写,为了说清楚这个意思,
进行了细心而有序的观察,并且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使爬山虎的脚给我们
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七、拓展作业。
1、把课文中你喜欢的句子抄下来,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
2、细心观察一种植物,将它最有特点的部分写下来,与同学交流。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3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给课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教学准备:1、实地观察爬山虎。2、写观察日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
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
们就来学习《爬山虎的脚》。
3、对课题质疑。
二、检查预习: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
三、出示学习目标、自读。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开火车拼读、组音。(字形重点:隙、漾)
2、解释生字词。
五、默读、思考: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分段。
3、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
六、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
(1)这一段讲了什么?
(2)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2、提问
七、教学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满墙的叶子)
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2、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1)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从哪个
词看出来?
(2)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
(3)讨论、归纳: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
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3、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
4、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2自然段。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最好。
八、质疑。
九、做练习3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刚长出:嫩红一T嫩绿
叶子
长大了:绿得新鲜一顺儿朝下均匀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爬山虎、空隙、拂过、漾起、叶柄、弯曲、
逐渐、瞧不起”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至四自然段。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4、学习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R学习目标1
检杳预习情况,整体感知课文。
R教学步骤1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见过爬山虎吗?知道为什么把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吗?(会爬墙)这节
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爬山虎的脚》。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课文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了什么,再讲
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2、检查预习:
(1)字词正音:
投影出示生字让学生认读,"漾"(yang)"柄"(bing)是后鼻音,要注意
读准确,"隙"(xi)不要读成(xi);拂(fO)不要读成(f6X
⑵识别字型。
⑶联系上文理解"舒服"、"均匀"的意思并造句。
3、默读课文,并用铅笔圈划出描写爬山虎脚的特点的句子。
三、再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分小组讨论分段:
提示:
生长的地方
爬山虎叶子
脚
2、检查讨论结果并说出各段段意。
四、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
这段主要讲什么?
2、小组讨论:
(1)这一段可以看出爬山虎在生长中具有哪些特点?
明确:会爬墙、占一大片地方
⑵你是通过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五、讲读第二段
1、出示绘有爬山虎叶子的挂图,指名读第二段。
2、思考:
爬山虎的叶子是什么样儿的?长大了的叶子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词句
中知道的?
3、齐读第二段,体会"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4、指导朗读第二段。
第二课时
R学习目标1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R教学步骤1
一、复习导入
1、爬山虎的叶子是什么样儿的?
2、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山虎的脚的?指名读。
二、讲读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讨论:
(1)用铅笔画出课文中描写爬山虎脚的词句。
⑵这一段讲了爬山虎脚的几个特点?每个特点是什么?
⑶从哪一句可以发现是注意观察的?
三、讲读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它能够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原因是什么?
2、看到了爬山虎的脚,想到了什么?
3、小结:
抓住了爬山虎的叶子、脚会爬的特点,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细致入微的描
写,在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那满墙的爬山虎。
四、讲读第五自然段
1、齐读第五自然段。
2、思考:
这一自然段讲了几层意思,主要意思是什么?
明确:
(1)触着墙的爬山虎才能生存;
⑵爬山虎的脚能牢固地巴在墙上。
五、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2、读后思考:
爬山虎的叶子为什么能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
六、指导背诵三、四、五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三、四、五自然段,并逐段背诵。
2、指名背诵。
七、总结
这篇课文采用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观察的写作方法,生动地向我们描绘了爬山
虎会爬的秘密。
八、布置作业
1、用"舒服"、"均匀"造句。
2、课后习题。
九、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5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我能学会生字新词,正确读写“均匀、重叠、空隙、痕迹、触角”等词
语。
2、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要背诵下来。
3、我要积累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句子,了解爬山虎的脚的样子。
学习重点: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知识链接: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
出版家。他中学毕业后即开始当小学教师,并从事文学创作。他先后创作、出版
了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
爬山虎:也称"巴山虎""地锦""常青藤",葡萄科植物。夏季开花,花小,
黄绿色,浆果紫黑色。常攀缘在墙壁或岩石上,广见于我国各地。
预习任务:
1、读读课文,要求读通顺、读正确。碰到不认识的字,查阅字典并读准字
音。
2、仔细阅读课文后,我知道了爬山虎的生长位置以及它的叶子的形态。
3、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颜色;它是如何一步步向上爬的;以及
它与墙的关系。读了课文,我还有疑问,我在课文中标注。(5、6号同学可不做)
自主、合作、探究:
一、展示互动,检查预习。
1、我给大家谈谈我对叶圣陶的了解。2、我还知道爬山虎的知识。
3、我学会了以下生字、新词:
4、我会理解的词语:均匀叶柄休想一顺儿
二、研读重点、体会方法。
1、我知道课文()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感悟第二自然段,
品读爬山虎叶子的美。(结合爬山虎实物,抓住重点语句体会,可以谈感受、画
画等形式。)
3、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交流观察所得。
4、多种形式朗读描写爬山虎叶子的段落,再次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学后反思,我来闯关:
1、本文先写爬山虎生长的地方,再写
,然后写,以及
2、积累课文中第二自然段的优美句子。
a.
b.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颜色;它是如何一步步向上爬的;以及
它与墙的关系。
2、学习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具体地描写事物。。
学习重点: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学习抓住特点进行观察和表达的
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一、展示互动,检查预习。
1、小组内同学轮流朗读3、4、5自然段,读一读。试着说一说每一段分
别讲了什么?
2、对照课文,结合爬山虎实物仔细观察脚的形状、颜色。
3、找出爬山虎的脚的关键句子,读一读。
二、研读课文,整体感知。
1、探究一:爬山虎的脚长在哪?(直观理解:叶、叶柄、反面。)
2、探究二: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儿的?(在书上画出有关词语,句子,可
采取读、戈II、填、画的方法)
3、探究三: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4、探究四:爬山虎的脚力气有多大?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你可以采取你喜欢的方式展示汇报。可以口答、表演、
画画......
我来闯关:
请你为爬山虎的脚画一张简笔画,并展开想象,以爬山虎的口气向大家介绍
一下自己的本领。
大家好,我是爬山虎,我的本领可大了!
知识延伸:我课余时间在家里要种大蒜,生豆芽,随时的观察,记录它们生
长变化过程,并写出观察日记。
6《爬山虎的脚》习题
一、听写词语。
二、多音字组词
空(
)铺_____()曲_____()蔓______()
)()()()
三、填空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
),看着非常(
),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的那么(
),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
1一阵风(
),一墙的叶子就(
)波纹,好看得很。
四、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睡姿百态
动物休息或睡觉的姿势,千姿百态。
江河湖海里的鱼儿要睡觉。金鱼缸里的金鱼,无论在游动或者静止的时候,
总是睁大着眼睛,好像它们从来不睡觉似的。其实,鱼因为大多数没有眼睑,没
法闭上眼睛睡觉。
蛇有透明而连续的眼睑,是睁着眼睡觉的。乌龟也要睡觉当它匍匐不动时,
也就进入了梦乡。
蝙蝠的睡眠很怪:后肢勾住屋檐,身体倒挂,头朝下面睡觉。这种睡法比躺
着睡更好,一遇敌害来侵犯,就能迅速地鼓翼起飞,又快又安全。
猩猩的睡态同人相似。野生的猩猩平时在树枝搭成的窝上睡,动物园的猩猩
靠墙睡,头下垂到靠近膝盖,狒狒喜欢把树木当作椅子坐在那里睡,猴子睡不香
甜,一有声响立即醒来。
动物睡觉也是一种休息,可以使全身的肌肉松弛下来,呼吸,循环,消化和
排泄等器官的工作节奏变慢,使疲劳渐渐消除。
1、睡眠对动物有什么作用?用""画出。
2、用"----------"在文中画出描写动物睡觉的句子。
五、积累课文第二自然段中的优美句子。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6
教学要求:
知识与能力:
1、正确认读本课六个生字,掌握十个会写的生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2、能流利的朗读课文。
3、以品读感悟、想象画面为主要手段,使学生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
文的叙述顺序。
4、学习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逐渐养成留心周围事物
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
采用重点语句品悟法、图画法、课件演示法、朗读法等方式使学生了解爬山
虎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爬山虎叶子、脚的特点,学习细心观察的方法,逐渐养成留心周
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难点:
使学生清楚爬山虎是如何爬的。
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种新的植物,它是爬墙的高手,可以不借助任何藤架
就能够爬满墙,还记得这种植物是什么吗?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著名作家叶圣
陶先生写的文章《爬山虎的脚》。
二、回顾全文,理清顺序。
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课文围绕爬山虎写了哪些方
面的内容?
三、品悟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读悟结合品悟叶子的美。
那一墙绿绿的爬山虎啊,是那么引人注意,它吸引了的眼睛,爬山虎的叶子
真美,写叶子的语言更美。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自然段,勾出你认为写得美的词
语或句子,体会叶子的美。
交流:
预设:
1、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
在学生感悟品读的基础上,出示图片引读:
这是新鲜得快要滴出水的叶子,看着那么舒服,你能读出来吗?
这是新鲜得发亮的叶子,耀人的眼,你能读出来吗?
2、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
儿空隙。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弓I导学生抓住"一顺‘、"均匀"体会叶子排列的整齐
美。
出示图片感情引读:这是大自然的杰作,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
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就这样铺满墙。你能读出来吗?
3、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在学生想象出海上波浪般的美丽后,引导学生读出这种美。
观看视频:你们真了不起,已经完全体会出了爬山虎的叶子的美,老师决定
送给你们一个小礼物(播放视频,起风时爬山虎的叶子。)
谈感受:你有什么感受?
感情朗读:此时此刻,我们仿佛置身于一面爬山虎铺成的墙前,在那绿意盎
然的叶影间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清爽气息。带着这种感觉,我们一起读一读这段
话。
(二)读画结合了解脚的特点。
过渡:爬山虎之所以绿得这么鲜亮,是因为脚能牢牢地抓住墙壁,才能使它
舒枝展叶,任意吸吮阳光,显出这般的勃勃生机。那么,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
又长在什么地方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三自然段,用横线勾出脚的位置,用曲线勾
出脚的样子。
交流:
脚的位置:学生找出脚的位置的语句后,教师出示画有爬山虎的小黑板,引
导学生对照课文找出图中脚的位置。
脚的样子:在学生找出脚的样子的句子后,先让学生说一说枝状、蜗牛的触
角有什么特点,再在小黑板上画脚,其他学生拿彩笔在练习本上画。
弓I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判断黑板上脚的对错。
观看脚的视频:想看一看爬山虎真实的脚吗?认真观看,看看它和叶圣陶先
生写得是不是一样?跟你画得是不是一样?
你觉得叶圣陶先生写出脚的特点了吗?他是怎样做到的?这段中也有一个
词表明他进行了认真的观察,是那个词?(注意)正是因为他注意了,才写出了
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再读一读这段话,注意读出脚的特点。
(三)读书与探索相结合发现爬的秘密。
不仅观察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还观察了它怎样爬的。请同学们自由读第四
自然段,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
思考:爬山虎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往上爬,这样指的是怎样呢?
谁能读出相关的语句?
默读这一段话,你能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发生了变化:细丝的头上变成小圆片,
细丝由直变弯还要引导学生发现脚发生变化的用途:变成小圆片是为了巴住墙,
细丝由直变弯是为了将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指导学生读这段话,边读边想象爬的情景。
课件演示爬墙的过程。一边看课件一边用书上的语言描述。
思考:你明白什么叫一脚一脚往上爬吗?
总:爬山虎长一只脚巴住墙,然后再长一只脚再巴住墙,不断长脚,不断向
上爬,向左爬、向右爬,最后,爬满整面墙。
四、总结全文,学习认真观察的精神。
你想对说些什么?
总:事物的美、事物的特征、事物的奥妙,是不容易一下子被发现的,需要
进行认真地观察、甚至长期的观察。你看,叶圣陶爷爷认真观察了爬山虎很长时
间,才发现了爬山虎特征。这长期、认真观察、反复观察是多么重要啊。这是值
得我们学习的。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7
一、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脚》是鲁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二组课文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
主要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着重介绍了它的“脚、写了"脚”的生长部位、形
状和作用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其目的是在读懂,理解字、词、句、段
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继续学习和进一步巩固怎样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的知识点、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们观察事物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对爬山虎不甚了解。但了解植物的特点,感受植物的
无穷魅力,热爰大自然这些都是学生于生俱来的兴趣,课前可让学生实地观察,
不失为了解爬山虎的好办法。同时课上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更进一步了
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并通过图文结合,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悟的观察方法,
观察习惯,习作方法,并能迁移运用让学生会观察自己身边熟悉的植物,并写出
特点,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三、教学策略
1、课前布置学生实地观察爬山虎,获得直观感受。
2、根据学生的实际,先理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爬山虎的。然后再从课题
入手,直奔重点段落,研读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它是怎样一步一步爬上墙的,
然后再学习其他段落,弄明白爬山虎的叶子与爬山虎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关系。
3、课文的重点段落,即描写爬山虎脚的部分,特别是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
脚往上爬的,这部分内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在教学时要采用多种方式引
导学生读懂,并充分交流读书的收获。为了突破这一理解上的难点,要借助多媒
体展示爬山虎紧贴着墙往上爬的课件,一边演示一边读文,图文结合,引导学生
自主发现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而课文的最后一部分,主要运用对比
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学习。通过对比,了解爬山虎的脚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不同
结果,以及爬山虎的脚与墙的依赖关系。
4、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抓住重点与举相机引导学生了解是怎样抓住特
点观察事物的。借以学习的观察方法,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5、利用资料袋,引导学生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如,观察自己感兴趣的植物,
并做记录;或是做个小实验,连续观察实验中的变化,使学生体会到观察特别是
连续观察是一种好习惯,并能有意识地运用于自己的生活实践,也能留心观察、
写观察日记。
四、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
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正确、流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能抓住主要课文内
容。
4.了解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写具体的,学习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留
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五、重点难点
通过学文、观图和实际观察的方法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抓住事物的特点,
把事物写具体的方法。是教学的重点;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是理
解的难点。
六、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爬山虎的教学挂图,制作演示课件。布置学生课余观察爬山虎,对
照课文内容,了解爬山虎脚的样子。
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1、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认识一种植物,请看(出示图片:满墙的爬山
虎),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吗?(生齐:爬山虎)
2、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呢?
其实,你们平时看见的都是爬山虎的什么?(生:叶子)
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生——)
爬山虎的脚究竟是什么样子呢?很少会有人注意。但叶圣陶爷爷却是一个善
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文章——《爬山虎的脚》。
3、板书课题(师边板书边指导:"虎"是本课的生字,我们来一起写一下。)
4、齐读课题
(1)大家想一想,如果你是,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
(指生:叶子、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怎么爬、脚的变化)
(2)那叶圣陶爷爷都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这篇课文大家已经进行了充分的预习,下面请大家再大声朗读课文,读
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可多读几遍。开始吧!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采用自愿选择段落的方式,指5名学生分别读5个
自然段)注意: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哪些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哪些段写的是
爬山虎的脚?
(1)学生读课文时,如果出现读得不准确的字音,等这一段课文读完后,老
师要立刻组错,并让全班学生齐读两遍,加以巩固。
(2)(学生读完第2段时)
师:同学们,这段课文中的(课件出示:均匀、空隙)"均匀"是两个生字组
成的,让我们再一起读一读——"均匀";"空隙"的"空"是一个多音字,在
这读——空隙;它还有另外一个读音,比如“天空"。
师:让我们再放回句子中读一读(出示句子,齐读):
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
隙。
(3)(当学生读完第3段时)
师:这段课文中的"茎和柄”是生字(出示图片),大家认一认,哪是爬山虎
的茎?哪是叶子的柄?徽师指图,让学生说)
(4)课件出示句子,齐读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
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2、理清层次
Q)师:刚才大家读得认真,听得仔细,那课文哪些段写的是爬山虎的叶子?
哪些段写的是它的脚呢?(生:第2自然段写的是叶子,3、4、5自然段写的是脚)
(2)教师板书:叶子、脚
(3)师课文共5个自然段叶圣陶爷爷用了3个自然段写"脚"为什么?(生:
因为文章题目是“爬山虎的脚",所以,要重点写"脚")
(4)师:对,写文章要详略得当,重点内容要写具体。今天,咱们就重点学
习三四五段。
三、品读重点,感悟写法。
(一)学习第3自然段,交流"脚的位置、形状、颜色二
1、现在请同学们默读第三段,边读边体会:这一段都写了"脚"的什么?
可在课文旁边做批注。(生默读,师巡视看学生读书、批注的情况)
2、(出示课文)交流: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
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
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
是爬山虎的脚。
Q)师:谁来谈谈:通过读你知道,这段都写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这段写了爬山虎的脚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
(师板书:位置、形状和颜色)
(2)师:脚的位置在哪呢?谁来读读有关句子。
(生读: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
细丝。)
师:出示图片指着:大家看,这就是茎上长叶柄的地方。那它的脚长在哪
里?(生指说:它的反面),对,叶柄的反面就是脚生长的位置。
(3)师:那脚的形状又是怎样的呢?谁来读读有关句子
(生读: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师: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生: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
师:可是当它巴住墙的时候变成了什么样子呢?谁能联系下文说说(生说:像
蛟龙的爪子)
(4)师出示"蜗牛的触角""蛟龙的爪子"和"爬山虎的脚"的对比图":大
家看,这就是蜗牛的触角和"蛟龙的爪子",它们和爬山虎的脚相似吗?
可见叶圣陶爷爷观察多么仔细,描写多么逼真!
(5)师:那脚的颜色又是什么样的呢?谁来读给大家听?(指生读:细丝跟新叶
子一样,也是嫩红的。)原来,脚的颜色是嫩红的!
(6)下面咱们分角色读课文(课件出示)
(请女生读描写位置和形状的句子,男生读描写颜色的句子,老师读最后一
句)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
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7)师总结引导:爬山虎的脚位置长得这么隐蔽,形状像蜗牛的触角那么细,
都被叶圣陶爷爷发现了。大家猜猜,他是怎么发现的?
(生:可能天天都来观察;
可能从刚刚长出来就开始观察,一直到枯萎;
可能观察的时候离得很近,看得很仔细
可能看的时候还扒开了叶子,有时候还拉拉它的茎。……)
(8)师总结:是啊!叶圣陶爷爷因为经过长期仔细的观察,才能抓住爬山虎脚
的特点,才能写得这么细致。
(9)让我们再齐读这段课文,进一步感悟它的写法吧!
(图片出示本段课文:齐读)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
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
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
就是爬山虎的脚。
(二)学习课文第4段,交流"怎么爬的"。
师过渡:那它是怎么往上爬的呢?
1、请大家默读第4段,边读边把写爬山虎怎么爬的动词圈起来。开始吧!
(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师巡视看学生圈画的情况)
2、课件出示
爬山虎的脚()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成小圆片,()住墙。细丝
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一把,使它紧()在墙上。爬山虎就
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
爪子。
(1)刚才大家读书都很投入。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呢?咱们一起试着说一说。
(一起读课文填空)
⑵出示课文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
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
上蛟龙的爪子。
A谁来说说,在这一自然段中,都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
的过程呢?(指生说:触、变、巴、拉、贴;师板书)
b大家再读一读这段话,想想这几个动词的位置能调换吗?为什么?
(请大家边读课文,边在桌子当墙壁,在上面演示一下爬山虎爬的动作)
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
谁来谈谈自己的看法?(指名交流)
c师讲解总结:这些词是有先后顺序的,不能互换,它们之间也存在着因果
关系,比如,正是细丝由直变弯曲,缩短了茎与墙的距离,产生了拉力,才使他
在墙上贴得紧。现在同学们知道为什么细丝由直变弯曲,就紧贴在了墙上,对茎
才产生了拉力。叶圣陶爷爷正是准确运用了这些动词,才把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
的过程写得很具体写得这么有序。这种准确表达的方法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3、引读课文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渐渐爬满了山坡,爬满了墙壁,爬满房顶。
假如你就是那棵爬山虎,告诉大家你是这样爬的——(指名读课文)
不管烈日炎炎,还是狂风暴雨,它总是一脚一脚往上爬,假如你就是那棵爬
山虎,告诉大家你就是这样爬的——(指名读课文)
你们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了那棵爬山虎正一脚一脚往上爬,请大家齐读第
四段。
4、这里的"一脚一脚往上爬"能换成"一步一步往上爬"吗?为什么?
5、教师小结:原来爬山虎可不像动物那样几只脚交替着爬,而是长一只脚
巴住墙,再爬就必须再长一只脚,再巴住墙。一直往上长,必须不断长出新脚。
所以,叶圣陶爷爷说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
6、想亲眼看看它到底是怎么爬的吗?(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一边演示,
老师一边诵读课文内容)
6、看着演示图,能把它爬的过程背下来吗?
(1)先自己练习背诵一下。
(2)指名背诵(谁愿意背给大家听?)
⑶咱们一齐看图背诵一遍。
(三)学习第5段,交流: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
1、师小结过渡:刚才我们学习了爬山虎触着墙的脚是怎么爬的。大家知道
吗?叶圣陶爷爷还发现了爬山虎脚的秘密。请大家自由读读第5段,看看是什么
秘密。(生自由读)
2、(出示课文)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
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
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Q)谁能说说是什么秘密?(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变成灰色,
牢固地巴在墙上。)(板书:变化、萎了牢固)
(2)那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怎样?
(3)"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说明了什么?
(4)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
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不能!)
雨能阻挡它,不让它向上攀登吗?(不能!)
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
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敬佩、喜爰……)
(5)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齐读)。
(四)、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1、师指板书点拨: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按照观察爬山虎"脚"的顺
序,给我们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脚的位置、形状和颜色;一个是怎样一
脚一脚往上爬的,还介绍了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的变化。那叶圣陶爷爷的观察是
一时的吗?(不是)是的,叶圣陶爷爷懂得连续的观察,才为我们展示了这么可爰
的爬山虎。
2、你从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
(1)观察要细致,要连续观察。
(2)要抓住特点观察。
(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3、以前我们只注意到爬山虎的叶子,而叶圣陶爷爷却对不引人注目的"脚"
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真是了不起!那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还写
了爬山虎的叶子呢?它和脚有什么关系呢?咱们下节课再探究。
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作业设计:
同学们,世间万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我
们细心观察,就能发现许多大自然的奥秘。想知道吗?那就赶快行动吧。课下,
请同学们仿照《爬山虎的脚》一文的观察方法,仔细观察一种植物。观察得时候,
可先从远处整体看,再从近处一部分一部分仔细看,特别要细心观察它的茎、叶、
花,看看有什么特点,甚至有什么变化,做好观察记录,最后再具体方面写下来。
板书设计:
叶
5爬山虎的脚
脚位置、形状、颜色
爬:触--巴--T拉--->贴
变化:萎了牢固
自我评析:
1、把学习的主动权始终还给学生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激发他们的兴趣,我以亲切谈话、课
题探究的形式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检查读课文的情况时,我让他们选择自己喜
欢的自然段。在体会课文内容时,给他们充分读、思考的时间,都体现了"以人
为本”的教学思想,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2、还语文课堂以朗朗的读书声
阅读教学要以读文本,要让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课始,学生初读,扫除
生字障碍才野青了课文脉络。接着让学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高压泵项目规划申请报告模板
- 2025年策划协议离婚程序与标准
- 2025年土地买卖策划中介服务协议
- 2025年数字化制造业转型升级协议
- 2025年合作伙伴共同规划有限公司合同协议范本
- 2025年产品供应条款协议示例
- 2025年全球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协议
- 2025年二次结构墙体劳务承包合同
- 2025年信息技术外包服务协议示范本
- 2025年仪式用服装租借合同示例
- 2024年云南省中考语文真题版,含答案
- 医师资格考试考生承诺书
- 替奈普酶溶栓治疗
- 2024年春运出行预测报告-高德地图-2024
- 2024年中考语文 (湖北专用)专题一 字音、字形课件
- 中国建设银行养老金融模式发展问题研究
- 办公软件、计算机应用知识培训教案
- 2023年全国高考乙卷历史真题试卷及答案
- 数学小故事-二年级
- 我们身边的法律故事课件
- 腔镜器械的清洁消毒与保养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