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设部备案号:JXXXXX-20XXDB
重庆市工程建设标准DB-50XXXX——20XX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及路线设计规范
CodeforTrafficPlanandRouteDesignofUrbanRoads
(征求意见稿)
20XX-XXX发布20XX-XXX实施
重庆市建设委员会发布
重庆市工程建设标准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及路线设计规范
CodeforTrafficPlanandRouteDesignofUrbanRoads
DB-50XXXX——20XX
主编部门:重庆市规划与自然资源局
主编单位:林同极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批准部门: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施行日期:20xx年xx月xx日
2()xx年重庆
-l-T--1—
刖a
根据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重庆市工程建设标准制定(修订)计划项目
任务书》(建标字2018第1-24号)的相关要求,由林同楼国际工程咨询(中国)
有限公司主持对《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及路线设计规范》(DBJ50-064-2007)进行
修订,重庆市设计院有限公司、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重庆市交通
规划研究院、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重庆交通大学、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
计院有限公司参加。修订工作得到了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重庆市规
划与自然资源局以及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与配合。
本次修订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指导,
结合当前新型城镇化形势,在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吸取科研与
成功案例成果,参考现行国内外标准,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开展修订工
作。
本规范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如下:
1.增加了小客车专用道分类及最小净高技术指标。
2.修订了原规范中道路分级及对应设计速度、机动车单车道宽度、分车带
最小宽度等指标要求。
3.增加了设计速度100km/h的平、纵设计技术指标,停车视距指标。
4.修订了机动车道最小坡长、最大坡长、隧道纵坡指标值。
2
5.平面交叉口应用类型中增加支路与支路交叉口可选类型;
6.修订了快速路开口条件、路缘带宽度设置条件、城市道路与地铁、轨道交
叉形式选型原则。
7.对公交停车港几何构造指标要求进行了修订。
8.在道路辅助设施章节增加了稳静化设计相关内容。
本规范中以黑体字表示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重庆市建委、重庆市规划与自然资源局负责管理,由林同楼国际
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负责解释(地址:重庆市渝北区芙蓉路6号,邮政
编码:401121,联系电话.
本次局部修订的主编单位:林同极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本次局部修订的参编单位:重庆市设计院有限公司
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重庆市交通规划研究院
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重庆交通大学
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
主要参编人员:李小荣、蒋中贵、杨斌、陈德玖、蒋航、吴国雄、周涛、
颜毅、邹云、曾光勇、龚华凤、赵栋
工作人员:周浪、陈首超
目次
1总则............................................................1
2基本规定........................................................2
3城市道路交通系统规划...........................................17
3.1城市公共交通...............................................17
3.2自行车交通.................................................20
3.3步行交通...................................................20
3.4城市广场...................................................22
3.5城市货运交通...............................................23
3.6道路系统规划原则...........................................25
3.7城市道路网布局.............................................26
3.8城市道路交叉口.............................................28
4道路横断面设计.................................................32
4.1设计原则...................................................32
4.2道路红线宽度...............................................32
4.3横断面布置.................................................33
4.4机动车车道与路面宽度......................................41
4.5非机动车车行道宽度、路面宽度...............................43
4.6路侧带宽度.................................................44
4.7分车带.....................................................46
4.8路拱曲线与路拱坡度.........................................49
4.9综合管线布置...............................................51
4
4.10缘石.......................................................52
5道路平、纵断面设计.............................................53
5.1平面、纵断面设计原则.......................................53
5.2视距.......................................................53
5.3平曲线最小半径.............................................54
5.4超高.......................................................55
5.5加宽.......................................................57
5.6缓和曲线...................................................57
5.7曲线组合...................................................58
5.8平曲线最小长度.............................................59
5.9纵断面设计一般规定.........................................60
5.10纵坡......................................................61
5.11坡长......................................................62
5.12爬坡车道..................................................63
5.13合成坡度................................................65
5.14竖曲线....................................................66
5.15平、纵线形组合............................................66
5.16纵面线形设计的一般规定....................................68
6平面交叉口规划及设计..........................................70
6.1设计原则与一般规定.........................................70
6.2平面交叉的分类.............................................71
6.3不同形状交叉口的交通组织原则...............................72
6.4平面交叉口的设计参数.......................................72
6.5环形交叉...................................................87
7立体交叉规划及设计............................................89
7.1一般规定...................................................89
7.2互通式立体交叉的基本型式及适用条件.........................90
7.3视距.......................................................97
7.4设计行车速度...............................................98
7.5匝道设计...................................................98
7.6基本车道数和车道数的平衡..................................112
7.7匝道间的分、汇流..........................................115
7.8分离式立体交叉............................................119
7.9道路与铁路立体交叉........................................122
8道路辅助设施..................................................125
8.1设计原则..................................................125
8.2道路安全设施..............................................125
8.3道路交通管理设施..........................................130
8.4公交停车港................................................133
8.5停车场....................................................134
8.6紧急停车带与紧急避险区....................................134
8.7边坡安全设施..............................................135
8.8交通安全配套管网..........................................135
本规范用词说明...................................................136
条文说明.........................................................138
6
1总则
1.0.1为了更好地反映重庆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和设计特点,适应城市用地布局,
提高山地城市交通效率,并使山地城市道路规划设计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安全适用、结合实际,特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重庆市行政辖区内的新建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及道路设计。新
建道路应按本规范进行设计。在既有城市道路改建设计中,参照执行。
1.0.3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及设计必须以城市总体规划为基础,满足土地使用对交
通需求,体现城市道路交通对土地开发强度的促进和制约作用。
1.0.4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交通工程、交通安全及附属设施,除应符合本规
范以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I
2基本规定
2.0.1城市道路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道路类别、级别、红线宽度等进行道路设计。
2应按交通量、交通特性进行道路设计,并应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
3道路设计中应处理好近期与远期、新建与改建、局部与整体的关系,重
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
4道路设计中应妥善处理管线问题,避免反复开挖。道路平面、纵断面、
横断面应相互协调。
5道路设计中应综合考虑道路的建设投资、运营效益与养护费用的关系,
正确应用技术标准。
6道路设计应根据交通工程要求,处理好行人、车辆、道路与环境之间的
关系,应考虑残疾人的使用和两侧建筑物使用。
7道路设计中应注意节约用地,拆迁合理,重视文物、名木、古迹保护等。
8作为城市生命应急通道的快速路及主干道,设计时宜充分考虑急性应急
事件对道路的影响与要求。
2.0.2城市分级分类应符合下列规定:
1重庆市辖区内城市分为市域中心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次区域中心城
市和建制镇四级。
2根据城市地形特征,将城市分为山地重丘陵地区(三峡库区)和微丘陵
2
地区二类。
2.0.3道路分类分级应符合下列规定:
1城市道路按道路在道路网中的地位,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建筑物的服务
功能等划分为五类。
(1)快速路应为大城市中大量、长距离、快速交通服务。快速路对向车行
道之间应设中间分隔带,新建快速路两侧进出口应全部控制,禁止直接对两侧
建筑物开口;快速路两侧建筑物开口应设置在辅路上,且不影响辅路交通进出
主线安全。
(2)主干路应为连接城市各主要组团的干路,以交通功能为主。对向车行
道之间宜设中间分隔带。自行车交通量大时,宜采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隔形
式。主干路两侧不宜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公共建筑物的进出口。
(3)次干路与主干路结合组成道路网,起集散交通的作用,兼有服务功能。
(4)支路应为次干路与街坊路的连接线,解决局部地区交通,以服务功能
为主。
(5)特殊道路一般指城市支路和次干道的特殊连接线、小区路等,解决局
部区域或特定环境的服务交通。
2城市道路按所在城市的规模分级、分类,设计交通流量、地形等情况划
分为I、II、in三级。市域中心城市一般宜采用各级道路中的I级标准;区域中
心城市一般宜采用11级标准;次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城镇宜采用川级道路标准。
3
表2.0.3道路分级表
特殊
道路类别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道路
2W222
交通量2W
300020001000500
(pcu/d)100000500020001000
00000
重微微微
地形特征微丘重丘庄丘.重丘
丘丘丘丘
道路级别1II1II1111IIIIII11[11—
设计速度100,80,60,50,40,50,40,30,40,30,2
W20
(km/h)806050403040302030200
2.0.4设计车辆外轮廓尺寸与最小转弯半径应符合表2.0.4和图2.0.4-1、2.042、
2.0.4-3、2.044规定。
表2.0.4机动车设计车辆外廓尺寸(m)
项目
车辆类型
总长总宽总高前悬轴距后悬
小型汽车5.52.11.60.93.31.3
中型货车9.02.54.11.26.01.8
公共汽车122.54.11.57.52.4
5.4
中型半挂汽车152.54.10.91.2
9.0
4
5
图2.0.4-2货车最小转弯轨迹
6
7
图2.0.4.4中型半挂车最小转弯轨迹
8
2.0.5设计交通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计算或统计调查年平均日交通量(ADT)作为道路规划控制交通量。
2应选取预测年度第30个高峰小时交通量作为设计交通量(DHV)。设计
小时交通量为选取快速路、主干路按20年预测,次干道按15年预测。
3设计应收集设计小时期间内(早晚高峰)全部运行方式的交通量和方向分
配(D)。
2.0.6道路交通量与通行能力按单位时间通过道路某断面的小客车数计,采用标
准小汽车作为计算基数。其它车辆的交通量按下表系数进行换算。
表2.0.6路段车种换算系数表
车种小型汽车(P)普通汽车(SU)公共汽车(BUS)中型半挂车(WB)
换算关系122.53.0
2.0.7道路服务等级分为A、B、C、D、E级,服务水平等级反映道路的拥挤程
度。
表2.0.7道路服务等级
道路
服务V/C运营状态
等级
A<0.25自由通行,设计通行能力大,通行速度高
B<0.6基本上自由通行,但速度受限于起始段或交通状况
C<0.75交通流稳定运行,大部分司机可以选择他们自己需要的行驶速度
D1.0低速稳定运行,运行趋于不稳定,司机难以控制行驶速度
9
E>1.0不稳定运行,小意外导致严重堵车
注:V/C是在理想条件下,最大服务交通量与基本通行能力之比,基本通行能
力是D级服务等级的最大交通量。
2.0.8道路设计服务水平选取应按下表选取
表2.0.8设计服务水平选择表
地区分类和道路等级
道路类型
城镇之间组团之间组团之间(重丘)市区或郊区
快速路BBCC*
主干道CCDD
次道路DDDD
2.0.9设计速度应符合表2.0.9规定
表2.0.9各类各级道路设计速度
特
道路类殊
快速路主干道次「道支路
别道
路
道路级—
I11IIIIIIIIIIII1IIIII
别
W
设计速100,.80,60,50,40,50,40,30,40,30,2
度2
806050403040302030200
(km/h)
0
注:山地重丘地区宜采用下限。
2.0.10道路通行能力
I道路基本通行能力
10
表2.0.104一条车道基本通行能力(单位:pcu/h)
设计速度(km/h)1008()6050403020
N标延乍辆2200210018001700164015701400
2道路可能通行能力
N可能=可麻・力・/2・/3・/4・/5(20.10-1)
式中,八一车道宽度修正系数;
72——交叉口间距修正系数;
九一平面曲线修正系数;
y4——道路纵坡修正系数;
y5——沿途条件修正系数。
(1)车道宽度修正系数外应按表20.10-2取值。
表2.0.10-2车道宽度与通行能力的关系
车道宽度(m)3.03.253.54.04.55.05.5
八0.750.881.001.111.201.261.29
(2)交叉口间距修正系数72
交叉口对路段车速及通行能力的影响修正系数72如下式:
II
2,/<200m
(2.0.10-2)
“一[A(0.0013/+0.73),/>200相
式中,1——交叉口间距,m:
A——交叉口有效通行时间比,视路段前进方向交叉口控制方式而定,
在信号交叉口即为绿信比(有效绿灯时间/周期),无控交叉口和合流匝道近似
为对向流量之和/交叉口总流量比或对向通行能力之和/交叉口通行能力。
当v2>1时,则取72=1。
(3)平面曲线修正系数匕按表2010-3取值。
表2.0.10-3曲线半径与能行能力的关系
设计速度(km/h)60504030
小转弯路段修正系数730.980.980.970.98
大转弯路段修正系数0.960.970.960.97
多弯道路段修正系数0.910.900.880.92
注:1比最小半径标准低15%为小转弯半径,低25%及以上为大转弯半
径。
22个以上曲线且长度占路段长度30%以上的为多曲线路段。
(4)道路纵坡修正系数按表2010-4取值。
12
表2.0.10-4道路纵坡与通行能力的关系
纵坡(%)0123456789
疔坡
110.980.950.800.640.560.490.410.34
九110.990.970.940.820.780.760.730.70
(5)沿途条件修正系数为按表2010-5取值。
表2.0.10-5街道沿线条件与通行能力的关系
街道化程度未街道化区段少许街道化区段街道化区段
/51.0-0.90.9〜0.80.8〜0.7
3城市道路设计通行能力:
(1)快速路设计通行能力如表2.0.10-6所示
表2.0.10-6快速路单车道基本通行能力与设计通行能力
设计速度(km/h)1008060
基本通行能力(pcu/h/ln)220021001800
设计通行能力(pcu/h/ln)200017501440
注:多车道的快速路不需对通行能力进行折减。
(2)其他城市道路设计通行能力
N设计=6.XN可能(2.0.10-3)
13
式中:ac——机动车通行能力的道路分类系数,见表2.0.10-7
表2.0.10-7道路分类系数
道路分类主干路次干路支路特殊路
道路分类系数及0.800.850.900.8
多车道的总通行能力可按下式计算。
M=N\£K,(pcu/h)(2.0.10-4)
式中,N、----第一条车道的通行能力(pcu/h);
Kn——相应于各车道的折减系数。第一车行道,其通行能力为1(即
100%),第二条车行道的通行能力为0.9,第三条车道的通行能力为0.8〜0.9,第
四条车道的通行能力为0.7〜0.8。
2.0.11交叉口设计通行能力
1、平面交叉口采用信号控制交叉口,交叉口通过能力可达2500~6000pcu/h;
采用环形交叉口或有交通控制交叉口,交叉口通过能力介于500
pcu/h-2700pcu/h,其中主向交通流明显的交叉口应选择有交通控制形式;采用
无交通管制交叉口,通行能力小于500pcu/h。
2、立体交叉口设计通行能力规划按表2.0.11控制
表2.0.11立交基本形式一般适用条件参考表
14
相交适应交通量
立交
道路条立交基本形式相交道路性质范围
等级
数(pcu/h)
型
三路集散立交B快速路、主干路与次干路交叉6000〜8000
交叉
枢纽立交A型快速路、主干路与主干路交叉8000-11000
简单立交C型快速路、主干路与次干路交叉5000-700()
型、主干路与快速路或主干路交
四路A
枢纽立交、集散立交6000-13000
型叉
交叉B
枢纽立交A型快速路与快速路交叉9000〜15000
注:相交道路性质栏中,对一级公路、高速公路按快速路处理。
2.0.12道路建筑限界见图2.0.12-1至图2.0.12-2,建筑限界内不得有任何物体侵
入。
2.0.12-1无中间带道路建筑限界
15
2.0.12-2有中间带道路建筑限界
2.0.13道路最小净高应符合表2.0.13规定。
表2.0.13最小净高
小客其他
车行道快速主干次干特殊立交自行车道
支路车专非机动
种类路路路道路匝道人行道
用道车道
最小净高4.5〜4.5〜
5.04.54.54.03.52.53.5
(m)5.05.0
16
3城市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3.1城市公共交通
3.1.1城市公共交通的规划应符合下列原则或规定:
1城市公共交通规划,应根据城市发展规模,用地布局和道路网规划,在
客流预测的基础上,确定公共交通方式、车辆数、线路网、换乘枢纽和场站设
施用地等,并应使公共交通的客运能力满足高峰的需求。
2市域中心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应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次区域中心城市
和建制镇应完善市区至郊区的公共交通线路网。
3城市公共交通规划应在客运高峰时,使50%的居民乘用下列主要公共交
通方式时,单程最大出行时耗应符合表3.1」的规定。
表3.1.1城市最大出行时耗和主要公共交通方式
城市规模最大出行时耗(min)主要公共交通方式
市域中心城市60大、中运量快速轨道交通;公共汽车、电车
区域性中心城市40公共汽车、电车
次区域中心城市35公共汽车
建制镇25公共汽车
4城市公共汽车和电车的规划拥有量,市域中心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应
采用12-17台车/万人的标准。
3.1.2公共交通线网规划应符合下列规定:
1城市公共交通线路网应综合规划,分级布置。路线走向与主要客流一致,
主要客流集散点应设不同交通方式的换乘枢纽。
17
2市域中心城市、次区域中心城市公共交通线路网密度,应达到
2.0〜2.5km/km5
3乘客平均换乘系数市域中心城市不宜大于1.5,次区域中心城市不宜大于
1.3»
3.1.3公共交通车站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公共交通的站距应符合表3.1.3的规定
表3.1.3公共交通站距
公共交通方式公共交通站距(m)
公共汽车与电车300-800
公共汽车大站快车1500-2000
大、41运量快速轨道交通800-2000
2换乘距离的规定:
(1)在路段上,同向换乘距离不应大于50m,异向换乘距离不应大于
100m;对置设站,当道路未设中央分隔带时,应在车辆前进方向迎面错开30m;
(2)在道路平面交叉口和立体交叉口上设置的车站,换乘距离不宜大
于150m.并不得大于200m:
(3)长途客运汽车站、火车站、客运码头宜考虑联合车站,公共交通
车站换乘距离应在50m范围内;
(4)公共交通车站应与轨道交通车站换乘。
3快速路和主干路及郊区双车道公路,公共交通停靠站不应占用车行道,
停靠站应采用港湾式布置,市区的港湾式停靠站长度,应至少有两个停车位。
18
4公共汽车和无轨电车的首末站应设置在城市道路以外的用地上,每处用
地面积不得少于lOOOn?。
5城市出租汽车采用路抛制服务时,在商业繁华地区、对外交通枢纽和人
流活动频繁的集散地附近,应在道路上设出租汽车停车道。
3.1.4公共交通场站换乘应符合下列规定:
1公共交通停车场、车辆保养场、整流站、公交交通车辆调度中心等的场
站设施应与公共交通发展规模相匹配,用地应在控规中落实。
2公共交通车辆保养场用地面积指标宜符合表3.1.4的规定。
表3.1.4保养场用地面积指标
保养场规模每辆车的保养场用地面积(n?/辆)
(辆)单节公共汽车和电车校接式公共汽车和电车小型出租车
5022028044
10021027042
20020026040
30019025038
40018023036
3大运量轨道交通车辆段的用地面积,应按每节车厢500-6000?计算,并
不得大于每双线千米8000m2»
4公交交通车辆调度中心工作半径不应大于8km,每处用地面积可按500m2
计算。
19
3.2自行车交通
3.2.自行车交通的规划应符合下列原则或规定:
1计算自行车交通出行时耗时,自行车行程速度宜按10〜12km/h计算,交
通拥挤地区和路况较差的地区,其行程速度宜取低限值。
2自行车最远的出行距离,在市域中心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应按3km计
算,次区域中心城市和城镇应按5km计算。
3.2.2自行车道路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自行车道路网规划应由单独设置的自行车专用路、城市干路两侧的自行
车道、城市支路和居住区内的道路共同组成一个能保证自行车连续交通的网络。
2自车车专用路应按设计速度20km/h的要求进行线型设计。
3自行车道路的交通环境设计,宜设置安全、照明、遮荫等设施。
3.3步行交通
3.3.1步行交通的规划应符合下列原则:
1城市中规划步行交通系统应以步行人流的流量和流向为基本依据,因地
制宜地采用各种有效措施,尽量保留山城原有步行系统,满足行人活动的要求,
保障行人的交通安全和交通连续性,不得任意缩减人行道。
2人行道、商业步行街、城市滨河步道或林荫道的规划,应与居住区的步
行系统,与车站、码头集散广场,城市游憩集会广场等的步行系统紧密结合,
构成一个完整的城市步行系统。
20
3.3.2人行道、人行横道、人行天桥、人行地道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沿人行道设置行道树,公共交通停靠站和候车亭、公用电话亭等设施时,
不得妨碍行人的正常运行。
2确定人行道通行能力,应按其可通行的人行步道实际净宽度计算。
3人行道宽度应按人行带的倍数计算,最小净宽不得小于1.5m。
4人行横道或过街通道的间距应符合以下要求。
(1)快速路上间距范围400-700米
(2)城市一般地区主次干道上间距300-400米。
(3)城市边缘地区主次干道上间距400〜700米。
(4)区级商业中心主次干道上间距150〜250米。
(5)社区和乡镇商业中心主次干道上间距250-350米。
5当道路宽度超过四条机动车道时,人行横道应在车行道的中央分隔带或
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的分隔带上设置行人安全岛。
6属于下列情况之一时,宜设置人行天桥或地道:
(1)横过交叉口的一个路口的步行人流量大于5000人次小,且同时进
入该路口的当量小汽车交通量大于1200辆/h时;
(2)通过环形交叉口的步行人流总量达18000人次小,且同时进入环形
交叉的当量小汽车交通量达到2000辆/h时。
3.3.3商业步行区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21
1商业步行区的紧急安全疏散出口间隔距离不得大于160m。区内道路网密
度可采用15-20km/km\
2商业步行区的道路应满足送货车、清扫车和消防车通行的要求。道路的
宽度可采用10-15m,其间可配置小型广场。
3商业步行区内步行道路和广场的面积,可按每平方米容纳0.8-L0人计算。
4商业步行区距城市次干路的距离不宜大于2(X)m;步行区进出口距公共交
通停靠站的距离不宜大于100m。
5商业步行区附近应有相应规模的机动车停车场或多层停车库,其距步行
区进出口的距离不宜大于100m,并不得大于200m。
3.4城市广场
3.4.1车站、码头的交通集散广场用地总面积,可按规划城市人口每人
0.07〜O.lOn?计算。
3.4.2车站、码头的交通集散广场的规模由聚集人流量决定,集散广场的人流密
度宜为1.0〜1.4人/nA
3.4.3车站、码头前的交通广场上供旅客上下车的停车点,距离进出口不宜大于
50m;允许车辆短暂停留,但不得长时间存放。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停车场应设
置在集散广场外围。
3.4.4城市游憩集会广场用地的总面积,可按规划城市人口每人0.13〜0.400?计
算。
22
3.4.5城市游憩集会广场不宜太大。市级广场每处宜为4万〜10万m?;区级广场
每处宜为1万〜3万
3.5城市货运交通
3.5.1城市货运交通的规划应符合下列原则:
1城市货运交通量预测应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及综
合交通规划为依据。
2城市货运交通应包括过境货运交通、出入市货运交通与市内货运交通三
个部分。
3货运车辆场站的规模与布局宜与城市规模相结合。市域中心城市、区域
性中心城市宜采用分散布点;次区域性中心城市宜采用集中布点。场站选址应
靠近主要货源点,并与货物流通中心相结合。
3.5.2货运方式的采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1城市货运方式的选择应符合节约用地、方便用户、保护环境的要求,并
应结合城市自然地理和环境特征,合理选择道路、铁路、水运和管道等运输方
式。
2企业运量大于5万t/年的大宗散装货物运输,宜采用铁路或水运方式。
3运输线路固定的气体、液化燃料和液化化工制品,运量大于50万V年时,
宜采用管道运输方式。
4当城市对外货物运输距离小于200km时,宜采用公路运输方式。
23
5市域中心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零担货物,宜采用专用货车或厢式货
车运输,适当发展集装箱运输。
6城市货运汽车的需求量应根据规划的年货物周转量计算确定,或按规划
城市人口每30-40人配置一辆标准货车估算。
3.5.3货物流通中心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货运交通规划应组织储、运、销为一体的社会化运输网络。
2货物流通中心用地总面积不宜大于城市规划用地总面积的2%。
3市域中心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地区性货物流通中心应布置在城市边
缘地区,其数量不宜少于两处;每处用地面积宜为50万-60万n?。次区域性中
心城市、镇货物流通中心的数量和规模宜根据实际货运需要确定。
4综合物流基地应结合城市对外交通枢纽布置,其用地规模应根据储运货
物的工作量计算确定。
5综合物流区应依托交通,并服务于各自所在片区,'满足城市生产生活需
要布置,其用地规模应根据其服务的人口数量计算确定。
3.5.4货运道路应符合下列规定:
1货运道路应能满足城市货运交通的要求,以及特殊运输、救灾和环境保
护的要求,并与货运流向相结合。
2当城市道路上高峰小时货运交通量大于600辆标准货车,或每天货运交
通量大于5000辆标准货车时,应设置货运专用车道。
24
3市域中心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重要货源点与集散点之间应有便捷的
货运道路。
4大型工业区的货运道路,不宜少于两条。
5当昼夜过境货车车辆大于5000辆标准货车时,应在市区边缘设置过境货
运专用车道。
3.6道路系统规划原则
3.6.1道路系统规划原则
1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及设计应满足客、货车流和人流的安全与畅通;反映
城市风貌、城市历史和文化传统;为地上地下工程管线和其它市政公用设施提
供空间;满足城市救灾避难和日照通风的要求。
2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及设计应符合人与车交通分行,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
交通分道的要求。
3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道路用地面积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值,市域
中心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宜为15%-20%,次区域中心城市宜为10%-15%,建
制镇宜为8%-15%。
4规划城市人均占道路用地面积的值,市域中心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宜
为10-1511?,次区域中心城市宜为7-心n?,建制镇宜为7rom2。
5城市道路中各类道路的规划指标应符合表361规定。
25
表3.6.1城市道路网规划指标
城市规模与人口特殊道
项目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信阳师范大学《物理学史》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信阳师范大学《数据结构实验》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信阳师范大学《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应用实验》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信阳师范大学《包装设计》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信阳师范大学《Python语言程序设计实验》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跨部门协作的工作安排计划
- 西南医科大学《卫生事业管理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长租公寓项目培训
- 西南交通大学《计算机辅助设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华大学《设计基础》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完整版场记单模板
- 报关专用发票模板
- 羟基转化成氟(二)
- 高一语文必修一4篇古文 词类活用(课堂PPT)
- 商业发票Commercial Invoice模板2
- 幼小衔接中幼儿园与小学合作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整本阅读《乡土中国》PPT课件
-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全套教案
- 国内外课后服务现状研究
- 信访问题登记台账
- 员工培训需求表(共4页)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