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青城古镇分析_第1页
兰州青城古镇分析_第2页
兰州青城古镇分析_第3页
兰州青城古镇分析_第4页
兰州青城古镇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文化名镇分析

——兰州市榆中县青城古镇目录古镇简介聚落形态建筑形式文化脉络思考总结自然环境古镇简介

概况

区位

历史沿革

古镇简介

青城古镇位于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北部,是兰州市唯一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也是甘肃省古民居保存较为完整、非常难得的古镇,国家4A级旅游景区。也是西北地区保存较为完整的古镇之一,有“黄河第一古镇”之说。古镇格局基本在宋代形成,至今已有千年历史。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唐宋时这里作为边塞,抵御少数民族的滋扰和侵袭,而到了明清乃至民国,这里已成为重要商埠。因此各个时期的文化遗产和独具西北特色的城镇文化在这里被展现出来。概况

古镇简介

青城古镇位于地处祖国西北的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北部,白银市以南的地方,距离兰州市区四十多公里。其坐落于一块“背山面水”的平坦谷地之上,水草丰沛,环境优美。是兰州市文化旅游体系中黄河风情带的末端。区位

古镇简介

历史沿革

青城古镇历史悠久,建城至今已有千年。据史料记载,秦作长城,汉有屯田,唐筑龙沟堡,宋仁宗年间,西夏王李元昊叛乱,时任秦州刺史的宋将狄青为防止西夏入侵,凭借黄河天险,在唐朝龙沟堡的基础上增筑了新城。据杨楫舟所著《青城记》记载:青城原名“一条城”,约二里许,东西长、南北狭。后代为纪念狄青,又将条城呼为“青城”。明末,鞑靼势力的北退,青城人逐渐过河北移,先水川、强湾,继而王岘、武川,青城的外延得以扩展。清末时还没有水川之名,而称“一条城河北”,在民间则统称为“条城”。20世纪初,条城地域的范围大约是今榆中的青城、白银的水川、强湾、王岘、武川等一些地方。而现在的青城,仅指黄河以南的青城镇。自然环境

自然气候

地形环境

生态特征

水系河流

风水营造

自然环境

自然气候

青城古镇在中国西北部的省会城市兰州,距离兰州市区四十多公里。其坐落于一块“背山面水”的平坦谷地之上,平均海拔1500-2000米,水草丰沛,环境优美,西北黄土高原黄土土质。地形环境

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每年均气温6.7℃,降水量400毫米,无霜期120天,四季分明。青城古镇所处的榆中县北山地区因处在西北黄土高原丘陵腹地,是西北黄土高原的典型代表区,区类依靠天然降水、地广人稀、土质疏松、日照充足,是典型的雨养农业旱作区,植被稀少,但农作物生产极具特色,品质优良,被称为北部黄土高原干旱区。自然环境

生态特征

青城镇位于黄河河谷地带,是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较为优良的地区。镇域范围内林地资源、耕地资源、湿地资源丰富,共有各类林地面积1.7万余亩,耕地面积1.44万亩,湿地面积近0.7万亩。沿黄河一线的万亩湿地资源,生态效益尤为显著,形成了西北罕有的黄河绿洲景观,且依托黄河湿地,已辟有千亩荷塘,千亩稻田等生态农业景观。青城古镇东滩荷塘青城古镇附近的稻田自然环境

水系河流

青城古镇的选址是风水理论选址的一个典型。从风水选址的角度来讲,山、水是聚落环境的灵魂,青城镇背枕南坪纱帽山,从南向北蜿蜒而来;北有黄河自西向东环绕而过,特别的是此处黄河分为两级环抱着青城,黄河干流由西峡口流入青城,形成“金带环抱”之势。风水营造

青城古镇的形成源于黄河经此而过形成的肥沃河谷盆地。黄河干流自西向东于城北蜿蜒流经,支流直接穿过城北的滩地,形成土壤非常肥沃的一片滩涂。聚落形态

总体格局

功能分区

空间节点

路网形态

聚落形态

总体格局

青城古镇历史悠久,村落的形成没有非常明确的规制,多是由组成村落的要素不断协调自然生长发展起来的,总体布局较为自由、随机。青城镇整体格局南高北低,群体格局完整,秩序感强,街巷、院落多采用小尺度体系,呈现出一种宽松舒适的性格。青城古镇的格局明显带有军事与防卫需求的特色,依城为界,成传统的棋盘式,整齐有序,主次分明。聚落形态

功能分区

青城古镇历史悠久,经过千年的积累和沉淀,形成了当今的功能格局。现在居于青城的居民多是来此经商的商人后裔,因此古镇的格局受到北方古镇格局的影响较大。青城古镇地势南高北低,因此将城隍庙与书院等公共建筑居高而立,而普通的民居则在地势较低的北部,离河沿肥沃的农田较近。路网形态-道路结构

十字形的大街作为干道及过境性的通道,主街宽阔通畅,东西走向两条。其他窄巷与主街垂直交错,多为“丁”字形,以示“不泄风水”。聚落形态

城镇必然是区域性的道路网交汇点,会带来不少“过境性”的交通量,因此对干道就有以直线穿越相对的城门的要求,这也是十字形骨架难以改变的原因。与中国传统封建城镇一样,青城古镇的城镇中心不作为集会或交通的集聚点,其往往只是起到交通疏解的作用。道路网布局尽量争取构成正南北向以及与之垂直的东西向。这不仅是自古以来的一种“制式”或“传统”,也包含一个非常合理的技术内容。“取正”达成最佳的室内“气候”路网形态-街巷空间

基于强调中轴线的规划观念,位于中轴线的干道就成为了整个城市的“脊椎”,整个城市的城市设计就集中到这条中心大街上,并通过强调它来产生“顶点”或“高潮”聚落形态

主街小巷棋盘式的网络格局,构成大街(干道)-主街(次干道)-巷道(支路)三级道路体系。在空间和功能上有所分异,实现城镇空间组织的“骨架”。大街(干道)路网形态-街巷空间

主街作为流动的空间,展示着当地的风土人情与特色景观,以其线性形态将人们的生活空间组织起来;而小巷则连接了古镇的单体建筑,将动态空间与静态空间、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联系起来,构成了古镇几百年的文脉和聚落肌理。街道空间具有连续性。由于地形狭长,主街巷与次街巷联系紧密,内外空间相互渗透,将空间和时间融于环境中,给人以充分的想象力。街巷两边的建筑也依形而建,构成了宜人的界面,加强了空间的延续性。聚落形态

主街小巷巷口主街聚落形态—空间节点点

城门主街牌坊活动广场罗家大院狄青广场城隍庙青城书院高氏祠堂建筑形式

建筑特征

建筑风貌

建筑形式

青城古镇独特的地理位置,带来了频繁的对外贸易。水烟发展兴盛,经济繁荣,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客商、文人隐士纷纷来此定居,使青城古民居受到了诸多舶来文化的影响。明清时期,青城民居既有山西大宅院风味,又有北京四合院的格局。其中院落布局、建筑风格和雕饰艺术以罗家大院最为典型。且院落布局又分为横轴或纵轴展开的不同布局。罗家大院建筑特征

建筑形式

罗家大院为明清时期典型的三进四合院建筑,造型古朴别致,气势宏伟肃穆。清一色的青砖木楼,桐油老家具和物件。院落中有当年水烟作坊、水缸及石桌、石门墩、石鼓等,二进院子陈设有传统手工纺线、织布、刺绣的工具。后院花园里有一处荷塘,荷叶碧绿,生机勃勃。建筑风貌

文化脉络

民俗文化

文化特征

文化脉络

青城的民间工艺技术要以水烟的制作工艺为特色,水烟制作曾是青城的重要经济来源,青城也因盛产水烟而闻名天下。青城水烟制作始于明代,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民间工艺·水烟民俗文化

建筑艺术·石文化民间艺术·西厢调西厢调创于清光绪年间,共创作24个曲调,27折剧本,当时用该调排演了8折《西厢记》,因此,将该剧定名为“西厢调”。西厢调唱腔优美动听、曲折委婉,情真韵雅,剧情简单,出场人物少,容易排练,在青城地区流传甚广,老幼皆喜。青城人在建筑中特别善于利用本地的石头资源———块石、石板和黄河滩头的卵石,打造石墙、石阶、石门墩。有些人家还用各色卵石巧妙组合,在门庭、院落铺成图案和字形,以表情达意。文化脉络

青城所处的兰州地区,是中国古代西北少数民族与中原王朝交锋的战场,青城人出于对防卫的敬意与安居的和谐生活的渴望,对狄青这样的英勇骁将有着口耳相传的崇拜,甚至以城名来表现。这是军事防御理念下的名人效应,是族群的集体记忆形成的过程,族群记忆共存的历史表现着当地重要的文化特色。军事特性与防卫敬意是青城漫长历史岁月所形成的城镇特色之一。军事重镇及防卫特征贸易商埠及商业精神水草丰沛的青城古镇正适合水烟的栽培与加工,青城以水烟为主要贸易对象打开了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以省外市场为主贸易圈。贸易的打开是青城人的开拓,切身力行寻求生存空间与生存的机遇的进取。因而开拓进取的商业精神是青城文化特征的重要表现。移民之城及包容氛围兰州地处少数民族聚落的边缘区,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因而军士屯田所带来的举家迁徙的军事移民一度是这里最主要的人口来源。明肃王就番兰州,随之而来的是一次大规模的移民浪潮。军事、商业移民营造了青城开放包容的文化特色。这里的居民性格淳朴,心胸宽广,容易与外来人口融洽相处。移民的原因造就了这里多元化的文化特征和具有吸收性的文化特质。文化特征

分析总结

优势

不足与建议

学习感悟

思考总结

优势

文化特色鲜明在青城古镇游览时,我能感受到无处不在的亲切感,也许是熟悉的方言曲调,也可能是脚下的黄土,也可能是和老家旧房子一样面貌的民居。能感受到这些,可以说,青城古镇很好地保留了这片土地原本的气韵和神采,能够让我在这里的一砖一瓦中感受到乡土的气息。与很多所谓的古镇不同,青城古镇是真正活着的,这在于本土文化的延承,这种延承,不是将其作为商品或展品陈列于市,而是继承在每一个青城人的血脉之中。生活气息浓郁即使青城古镇已经进行了旅游开发,但是当你来到这里的时候,你会感受到在这里世代繁衍的人依旧还是过着自己的日子,唱秦腔的老汉、劳作的农夫、晒谷子的大娘,还有围坐一圈听戏的老辈人,旅游开发的到来没有打破这里延续多年的生活氛围。在这里,你就仅仅是他乡之客。古镇的保护或者开发应当去继承原本的生活气息。因为那种延续千年的氛围,才是古镇的灵魂与精髓。思考总结

不足与建议

知名度较弱不知应该是庆幸还是遗憾,不说外地游客,即使是兰州市民,都鲜有人知青城古镇。庆幸之处在于:没有大的知名度,才不会有过多的商业开发或是人为破坏,这样青城原生的气韵和居民的生活氛围才不会被打破,最原真的面貌才能得以保存。遗憾之处在于:少有人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