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跨流域水污染的法律治理探究11000字(论文)】_第1页
【长三角跨流域水污染的法律治理探究11000字(论文)】_第2页
【长三角跨流域水污染的法律治理探究11000字(论文)】_第3页
【长三角跨流域水污染的法律治理探究11000字(论文)】_第4页
【长三角跨流域水污染的法律治理探究110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2长三角跨流域水污染的法律治理研究目录TOC\o"1-2"\h\u4266引言 116336一、长三角跨流域水污染概述 214171(一)跨流域水污染概念厘定 214127(二)长三角跨流域立法现状 225608(三)长三角跨流域水污染原因 331091二、域外跨流域水污染法律治理的方式 417023(一)美国流域水污染法律治理的路径 429662(二)欧洲流域水污染法律治理的路径 5234(三)经验的总结 525144三、长三角跨流域水污染法律治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68492(一)必要性分析 61836(二)可行性分析 719016四、长三角跨流域水污染法律治理的路径 818573(一)长三角跨流域水污染法律治理的原则 816931(二)长三角跨流域水污染治理的立法策略 922177(三)长三角跨流域水污染治理的执法策略 1014868结语 1232487参考文献 13[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长三角经济带迅速发展起来,但随之而来的跨流域水污染日趋严重。水是生命之源,跨流域水污染成为环境污染的主要类型之一,尽管我国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对水污染治理加以指导,但这些水污染防治制度仍有不完善之处。本文选取长三角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对跨流域水污染进行研究,从法律治理的视角来阐述长三角地区跨流域水污染现状,分析法律治理上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找出我国跨区域水污染治理的缺陷和不足,基于此,提出完善我国跨流域水污染法律治理体系,促进长三角地区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关键词]跨流域水污染;长三角;水污染治理;法律路径引言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都奉行以牺牲环境换经济发展的政策,这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行为在我国长三角地区极为常见。水是生命之源,长三角地区跨流域水污染成为了巨大的污染问题之后,人们不断从各个领域寻求解决污染的办法。世界各国都在探索治理跨流域水污染的根本举措,并形成了诸多切实可行的方案,在法律治理方面,荷兰的“水管会”、法国的“水务局”、韩国的“环境问题对策委员会”等都是较为成熟的法律治理体系,值得加以借鉴。在我国,缺水相对严重,长三角经济带为了发展经济,导致跨流域水污染日趋严重,目前,我国虽从法律层面加强治理,但总体上并不完善。作为我国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长三角的城市群密度在国内也是数一数二的,随之而来的跨流域水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持续增加以及农业规模化生产中农用花费的批量使用都让跨流域水污染越来越严重。而长三角地区跨流域水污染治理存在最为严重的问题就是法律路径不完善。由此可见,我国在区域水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投入力度还不够,导致跨流域水污染治理很难通过法律途径去完成,这就需要结合跨流域水污染实际情况,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让跨流域水污染问题能够通过不同法律途径解决,并真正走通解决这一问题的法律路径。一、长三角跨流域水污染概述(一)跨流域水污染概念厘定1.跨流域水污染的概念本文提出的跨流域水污染指的是因河流的跨区域性和水体的流动性而引发的两个及以上行政区的水污染现象。2.跨流域水污染的特征跨流域水污染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如下:第一,危害面广;河流具有流动性,且跨多个行政区,贵会加快流域污染速度,导致危害面越来越广。第二,恢复困难;水污染的本质特征就是很难回归原状,河流拥有自净能力,一旦超过自净界限,仅仅依靠人为修复是很难的,不仅需要大量资金和时间,还很难取得显著效果。第三,流域客体性导致水污染加剧;流域是自然形成的,具有客体性,但因行政需要被划分为若干个行政区,区域内有不同的水务部门,看似分工明确,却缺乏流域生态系统综合考虑,各部门自行为政,以邻为壑,权利竞争激烈,导致跨流域水污染越来越严重。(二)长三角跨流域立法现状据《上海蓝皮书》(2020)称,长三角地区如今面临的水环境现状是:第一,长三角区域干流水质有恶化趋势,流经各城市的河流水质评估处于Ⅲ~劣Ⅴ类别,污染较山区流域更为严重。第二,长三角地区局部饮水受到流域和本地污染影响,水质达不到饮用标准,处于长三角流域下游的上海市的饮用水水质达标率远远低于上游的江浙两省,仅达到68.6%,氨氮、总磷、粪大肠菌群严重超标。第三,长三角流域河口、泊岸污染严重,水生态环境较差,盐水入侵,影响水资源利用。(三)长三角跨流域水污染原因1.法律法规不健全目前,我国关于水污染治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大多分散在刑法各个条款之中,仅有《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针对水污染治理的法律条款问世。《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作为我国首部流域水污染治理法,颁布于1995年,相关规定已不适应如今跨流域水污染的法律治理需要,针对其它地区跨流域水污染的防治法律法规至今仍不完善,基本上都以“一省一法,一区一法”的形式存在。比如说,《黑龙江省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针对的是松花江的水污染治理,《吉林省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也是地方性的法规,没有对松花江水污染防治进行统一规划。而英国的《河流污染防治法》和日本的《特定水系水道障碍防止及水源水质保护特别措施法》却已走向成熟,拥有完善的流域监测评价系统。2.跨流域执法力度薄弱法律的制定和执行是极为重要的,二者缺一不可。在长三角地区,各行政部门的执法能力影响着河流污染的强度,跨流域水污染愈发严重的一个原因就是各行政执法部门的执法能力过弱。各地政府不够重视、地方保护主义都是导致政府执法力度弱的主要原因;其中,地方保护主义指的是各地政府为了发展经济而放纵污染企业不达标排污。在长三角地区,沿河建造了诸多企业,政府的财政来源主要靠这些企业,若严格执法,查封污染企业,就会减少当地政府的财政来源。因此,当地政府在企业没有影响生产的情况下,会减弱执法力度,故意放纵企业,但企业在其它区域导致的水污染并不在当地政府的考虑范围。3.经济社会发展差距长三角地区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周边分布着诸多沿江产业密集带,成为中国经济增速最快、竞争力和活力最强、经济总量规模最大的区域;只不过,这一地区目前的经济规模总量很大,要想确保经济高增长,就必须不断加大经济增量,高增长变得更加困难。地方政府为了确保经济高增长,就引进巨额投资,建设大项目。近些年,除了上海市的资本形成率有下降趋势之外,长三角其他地区的经济增长大多依赖投资驱动,其资本形成率远超过50%,一些地区甚至超过了70%;这导致长三角地区只能依赖资本深化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速一下降,政府就制定投资计划,大量引进投资,刺激经济增长,维持GDP高增速。投资强度一旦减弱或不投资,增长就会缓慢或直接停止,所以,政府依赖投资的程度越来越深,“两高一资”行业越来越多,产生了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导致长三角地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跨流域水污染便是其中之一。二、域外跨流域水污染法律治理的方式(一)美国流域水污染法律治理的路径1.水污染防治与治理的立法简况上世纪70年代。美国水污染加剧,美国联邦政府制定《清洁水法》,以此为核心,完善了法律治理水污染的法规标准体系。为达到《清洁水法》规定的目标,联邦政府再制定环保规划,每个规划时长为4—5年,不断修订防治措施,完善保护手段。跨流域治理方面,美国制定了《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法》,对整个流域进行统筹管理、综合规划。在区域治理方面,与加拿大签订《大湖区管理协议》,对两国在大湖区的跨流域水污染治理权责、义务进行规定,为解决五大湖区水污染、维护当地生态平衡提供了政策依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法律法规是《信息自由法》和《公众参与政策》。美国流域水环境的管理模式主要是“集成—分散”模式。这一模式不仅可以让相关部门拥有自主性,还可以对全流域进行统筹管理和综合规划。在美国,流域内的各州州长及相关负责人共同组成流域委员会,人数不多,但够大。其中,跨流域水污染治理的手段包括技术管理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2.水污染防治与治理的执法措施成立流域控制管理机构,水污染防治国际组织;组织成立后,保重其权威性和综合性,借助国际协会进行污染防控治理,确定跨流域水污染治理的主要任务:第一,根据防治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研究美国流域内的河流水质,提出针对性对策和联系,调整密西西比河流经国家的计划,对不同国家的防治进行评价。第二,根据意见与规定制定最合理的跨流域协调统一治理机制。第三,流域内各国签约方要根据防治效果进行年度述职报告。第四,向国家公众如实披露流域水污染治理成果,并发布水质检测结果。此外,管理机构还有预警与检测职能,管理机构和防治组织由河流流经国家挑选成员组成,最高决策权在委员部部长手中,行政组织按照规定展开年度大会,对重大问题进行决策,流域内各国分工协作,承担相应的费用。主席由各个成员国每三年轮任,定期召开部长会议,决定每年的防治任务。委员会下设非政府组织和政府组织,组建联合观察组织机构,共同监督各个国家的流域水污染治理计划实施情况。(二)欧洲流域水污染法律治理的路径1.立法层面的治理措施欧盟是欧洲联合治理水环境的领导者。其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制定水资源保护政策,通过立法保护水质。集中力量制定水质标准。《水框架指令》的正式批准实施,把环境管理、环境标准、环境规划、环境监测纳入统一规划管理之中,从广义上实现了流域水污染治理的有机统一。欧盟为了督促公众参与水环境管理,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其中,《奥尔胡斯协定》明确提出了公众参与,确定了公众参与的基本权利。《关于公众获得环境信息的指导方针》明确了管理机构的责任以及公共信息服务的方式等内容。2.执法层面的治理措施成立专门的流域管理机构,加强流域内合作,共同承担治污责任,确立流域水环境保护选择。加强执法是欧洲流域水污染治理的重要手段:河流流经的国家区域,由各个国家负责水污染防治,一旦哪个国家的防治出现问题,导致下游国家水污染治理难以维系,就立即加强对该国家的执法管理,直到水污染治理达标,才解除执法管理。流域管理机构设置委员会,统筹下属的经济管理委员会和法律管理委员会,前者针对流域水污染进行生态税等税种征收,后者针对流域内水污染的法律治理情况进行执法监督。(三)经验的总结近些年,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人口呈爆炸式增长,水环境承受着巨大压力。由于法律治理的差异,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一样,前者已结束经济高增长期,水污染法律治理经验更加丰富,在长期探索中形成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政策界及学术界都能参与互动,确定跨流域水污染治理的新理念、新路径、新方法。第一,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发达国家在跨流域水污染法律治理方面已建立起相对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横向来看,针对水污染治理需求,从技术、管理、公众参与等方面制定了技术标准、经济政策、行政管理政策等不同领域的规章制度,构成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既指导水污染治理工作,也约束水污染扩张。纵向来看,从国家到地区,从地区到不同流域,都分门别类地制定了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第二,建立了形式多样的管理模式;具体包括美国的“集成—分散”模式和欧洲的“一体化统筹”模式。“集成”是指由统一的管理部门从政策、法律、法规的标准制定及流域水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等各个部门统一协调;“分散”指的是各国家、各地区、各部门根据分工职责来分别管理各自流域内的水资源。“一体化统筹”指的是在流域较广的地区设立流域委员会、水务局、水管理部,统一规划整个流域内的水资源管理及相关工程建设,从供水到回收处理污水,提供“一条龙”服务。第三,完善了综合治理管理手段;不同国家或区域性组织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综合运用行政、司法、经济、财税等手段,对跨流域水资源进行水质监测、污染总量控制,建立流域管理办,制定战略计划,利用行政管理手段完成跨流域水污染法律治理。三、长三角跨流域水污染法律治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一)必要性分析1.水污染治理协同推进面临行政壁垒在环保视角来看,长三角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其环境要素之间相互影响,虽然长三角各省市都清楚环境协作的必要性及重要性,但环境管理适应属地管理,导致行政阻隔衍生的体制性障碍影响不同区域的环保协作。行政区划限制着水污染法律治理的协同推进,长三角三省一市环保政策尚未实现有效衔接,各地方没有统一的环保法规、排放标准、环境管理措施,只能各行其是。虽然长三角地区之前开展过环保合作,但仍未形成明确的环保合作机制,随着区域环保力度的增强,必须加强环境管理部门的统筹引导,才能科学地引导环保资源服务于区域环保战略。2.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法治的内在要求水污染治理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法治的内在要求。跨流域水污染的法律治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战略问题,首先,“三个发展”(绿色、循环、低碳发展)都需要水;其次,生态文明理念中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循环经济都与水息息相关;最后,生态文明相关制度建设也是围绕水进行的。自此,水污染法律治理成为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内在要求。3.美丽中国建设战略的政策实施需求美丽新中国建设战略要求尽快落实水污染法律治理计划,推进跨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保护好淡水资源和山川湖泊,处理好重大突发水污染事件。综合治理农村水环境,因地制宜地推进江河湖海水系联通,建立完善现代水网。在修复水生态方面,全面实施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保证年均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到7.45万平方公里,加快地下水超采治理,保护好生态脆弱的河湖,修复生态环境,推进长三角三省一市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加强长三角地区水生态空间管控,让各流域重现高达标率水资源。(二)可行性分析1.法律法规文本中有所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对区域环境治理提出很多要求,比如说,制定统一的排放标准、环境评估方法,用强制性的法律法规来处理跨流域水污染治理事物。《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关于预防与处置跨省界水污染纠纷的指导意见》等对水污染治理提出了协调解决的办法,但并未明确跨流域水污染问题的责任追溯机制和赔付金额,人民法院、仲裁机构、民主协商机构在处理跨流域水污染纠纷中的作用并未凸显出来。只有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才能让地方政府在跨流域水污染法律治理方面不缺位、不越位,真正成为跨流域水污染治理的责任主体,负责所辖区域的水污染防治,确保水质,造成下有水污染的行政区政府还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给予经济补偿。2.区域协同发展的客观推动区域协同发展需要用生态文明理念来看环保与大发展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既要重视传统模式的经验教训。又要关注区域协同发展等新模式,确保未来可持续发展真正能实现。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区域协同发展指的是既要搞工业文明,不放弃追求物质生活,也要搞生态文明,回到原生态的生活,吸收借鉴前人的成果,解决工业文明与环保之间的矛盾,在更高层次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环境与经济协同发展。区域协同发展可以为统筹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与环保之间的问题提供全新的视角,可靠的生态安全是发展的底线,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从人治走向法治,实现区域协同发展,也是跨流域水污染法律治理的最终归宿。3.基层政府府际合作的基础跨流域水污染法律治理需要加强地方政府合作,但大多数地方政府的合作都没有法律依据。因此,从立法的视角设立《我国地方政府跨区域合作法》,明确行政部门之间的合作章程,提出相关规则条款;规定地方政府采取非规范行为治理水污染造成的损失由其承担法律责任和经济赔偿义务,让政府间合作治理水污染走向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三省一市应当加强政府之间的府际合作,根据《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下称《三年行动计划》)中提出的相关规定来治理长三角地区的水污染,《三年行动计划》中明确指出,长三角地区的水污染治理需要发挥地方立法的作用,加强三省一市基层政府府际合作,签订三省一市地方立法工作协议,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推进长三角水污染法律治理工作协同;三省一市加强合作,完善地方立法规划、年度立法计划、具体立法协作机制,探索地方人大执法检查协作的路径,为改善长三角地区水质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三省一市的五年立法规划或三年立法计划都要考虑长三角地区协同发展的需要,吸收彼此的经验和教训,让水污染法律治理既满足立法需要,又照顾其它基层政府的关切,促进长三角地区水污染治理的协同推进。长三角地区水污染法律治理可以设立联合起草工作组,一省或一市牵头,其它省市就共同参与,共享立法成果,起草过程中,三省一市人大常委会要协商,征求彼此的意见,或分析彼此提出的建议的可行性,加强府际合作,完善法律治理体系。四、长三角跨流域水污染法律治理的路径(一)长三角跨流域水污染法律治理的原则在法律治理上面,长三角地区的水污染治理主要参考这一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原则,由三省一市共同组建防治立法委员会。上海市水资源管理若干规定》重修实施以来,对长三角地区跨流域水污染法律治理的具体原则进行确定,要求按照流域省份建立防治协调机制,根据整体性原则,将三省一市内的污染源共享出来,公布各自辖区的水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定期协商,共同处理辖区内的水污染问题,从整体上完成治理。根据系统性原则,长三角区域的水体功能、质量标准等都要进行系统把控,避免整条流域有多个治理方案,没有系统性,不论如何防治,都会流于形式。结合《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明确长三角地区跨流域水污染法律治理权责体系,三省一市签订协议,全面统筹各自区域内的治理体系,确定三省一市各自的权责,推进整个长三角地区的地方工作立法协同,加强地方性法规立法规划,为确定长三角流域水污染治理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基于此,将其法律治理原则确定如下。1.整体系统原则流域具有很高的关联度、整体性,各自然要素之间紧密联系在一起,上中下游、干流支流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跨流域水污染治理需要考虑流域的整体性特点,从整体着手,使其符合自然生态规律,符合当今世界各国水资源管理趋势。此外,跨流域水污染治理不仅与水量水质有关,还和水资源的多种用途及各种利益的协调与平衡的相关。用水的完整过程包括取水、用水、排水等。取水影响水量,用水同时影响水量和水质,排水影响水质和水环境,并对取水和用水造成影响,节水可以缓解水危机、减少水污染。所以,跨流域水污染治理要遵循整体性原则,从流域全局出发,按照水资源特点及其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把上中下游、干流支流、左岸右岸、水质水量、水污染防治、水资源管理等工作视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安排。2.权责明确原则跨流域水污染具有整体性、多元性,污染源具有多样性,这些因素共同决定着跨流域水污染无法由一个部门全权管理,必须由多个部门协作管理,以确保权责分明。《水法》、《渔业法》、《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及刑法相关条款明确规定了主管部门、协管部门、监督部门的职责和权力,要求各部门分清职责和权限,避免有些机构趋利避害、推诿扯皮,以防行政部门只从部门利益、地方利益出发,损害长远利益、整体利益。长三角跨流域水污染治理的立法策略长三角地区跨流域水污染法律治理的前提是立法,只有确定立法策略,才能从法律层面管理好不同区域的水污染问题。立法要考虑长三角流域的区域社会经济、水资源与水环境管理、地方跨界涉水主体及社区。要加强长三角地区水污染治理立法,就必须考虑好这三个层面的治理法规,构建完善部门协调协商机制,分别从大方向上设立跨界水战略法、水行政协商法、水事纠纷处理法,从不同领域发挥立法作用。三省一市所属流域管理机构共同协商,制定完善快流域水战略法,针对涉水产业进行规划,为水资源管理政策、规范、监督、执法提供磋商平台。水行政协商法主要针对三省一市流域内的各种与水相关的行政规划进行安排,但只是从宏观上进行把控,为三省一市的水行政提供指导或者参考。水事纠纷处理法针对的是重大突发水事纠纷问题,提供紧急预案,进行紧急干预,解决跨流域水污染专业性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水事纠纷处理可以由各地方政府协商处理,但是,应当细化跨流域水污染法律治理规定,明确流域各地区各部门的职责,全面治理长三角地区跨流域水污染。1.细化跨流域水污染治理法律规定流域是水流动的载体,要避免其污染或改善水环境,就必须全流域管控,立法时,将某一河流或姑湖泊作为独立完整的客体来规范、调整,尽可能实现立法目的。虽然流域间有区别,但不能忽略其共性,所以,以所有流域为对象立法,制定《流域法》,由流域内各地方政府按照《流域法》制定条例,国务院统筹。从大路上对流域(区域)进行明确,“流域(区域)管理”的概念界定完整,放入《环境保护法》中,并列入《水污染防治法》,使相关法律法规实施时具有可靠的法律依据。按照我国现行立法体制来看,跨流域水污染治理要按照流域面积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来设立不同阶位的法律法规,针对长三角流域进行高阶位立法,针对其支流进行低阶位立法,具体来说,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针对整个长三角流域的法律;由国务院或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支流治理的法律法规,地方性法规由各省人大常委或各地人民政府制定;省内跨县的湖泊、河流由相关部门制定规范性文件,按照流域水污染实际区别对待,在现行流域立法的基础上突出流域特色,提高立法质量,真正补充、完善国家水污染法律治理体系。2.明确流域各地区各部门职责《长江保护法》对长三角协调机制及各流域内各级河湖长的职责进行规定,协调管理部负责统一指导,统筹长三角水环境保护,制定重大规划、政策,协调跨流域重大事项,督促检查长三角流域水量水质情况。值得注意的是,长三角流域协调机制并不取代河湖长职责,只是根据中办、国办相关要求和指导意见,明确流域各地区部门职责,要求各级河湖长负责自己流域内的河湖保护工作,根据各自的职责权限。完成水资源保护、水污染治理、水环境保护、水生态修复等工作,并加大执法力度和监管力度。近些年,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完善了河湖长制度,明确了流域内各部门职责,建立五级河湖长体系。要求各级河湖长各行其是。履行好相关责任和义务。长三角跨流域水污染治理的执法策略目前,长三角地区跨流域水污染法律治理的参与主体包括三省一市内的这个涉水主体、行政部门、流域内行政主管部门、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等,其中,执行主体是三省一市各级各部门。这样一来,长三角地区跨流域水污染法律治理就能够严格执法,治理过程中,可以依法办事,积累足够多的经验。只不过,相关部门的执法仍旧存在一些局限性,尤其是相关部门没有隶属关系,导致执法难以统一,各地区执法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比如说,各地市级行政部门及基层行政部门发现水污染问题或出现水事纠纷,往往选择直接上报,以求上级部门进行跨界协商,导致事态严重,被长时间拖延;各地政府之间不能自觉协调环境战略,建立区域一体环境战略体系。据此看来,长三角地区跨流域水污染法律治理应当根据不同层面的目标来统一管理机制,划清各级各地区行政部门之间的权责的同时,还要完善流域水污染信息共享机制。1.建立跨流域水污染治理统一管理机制流域环境具有整体不可分割性,跨流域水污染治理具有复杂性,而现行行政区划具有明显分割性,三者的矛盾纠葛决定了各级地方政府的单方面努力根本无法实现跨流域水污染法律治理目标。跨流域水污染治理需要从多方面着手,法律治理需要流域内各级政府直接跨界合作,协同一致,共同规划产业,统一水质检测标准,确定规范的污水处理举措,在共同协商的基础上同心协力解决水污染问题。各级行政部门要有“无行政区域界限”水污染治理意识,共同建立跨流域水污染治理统一管理机制,从思想上、观念上打破各自为政的思想束缚,从法律上加强立法,细化流域治理体系,增强行政区域之间的法律意识,真正达到跨流域水污染法律治理体系化的目的。2.建立跨流域水污染治理信息共享机制跨流域水污染法律治理涉及到整个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的行政区域,各地区经济发展、监管力度都不一样,相邻区域的污染点源仍旧存在环境管理要求不一、信息不透明等情况。因此,建立跨流域水污染治理信息互通共享机制,可以让三省一市各级行政部门互通长三角流域上中下游水污染防治相关信息,主要包括4个方面:第一,共享水污染企业名称、布局、排放情况;第二,共享各级环保部门的水污染防治政策、进程、效果、难题;第三,共享各行政部门关于水污染治理的法律法规的动态信息,有某一方需要调阅资料的,应当积极配合;第四,共享各级政府增设水污染企业环评的信息。建立跨流域水污染治理信息共享机制,可以有多种形式,比如说,各级政府或环保部门的双边(多边)联席会议制度和信息互通机制,前者可以交流经验,后者可以多方面公布水质监测数据。长远来看,跨流域行政区之间必须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一旦上中游发生大面积水污染或水质明显异常,就可以互通有无,避免重大水污染事件发生。3.建立跨流域水污染治理协商配合机制流域具有很强的整体性、关联度,流域内各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人类在上游活动,必定会影响下游。在博弈论视角来看,同等个体之间的互动情境是由冲突与合作构成的,减少冲突而增加合作需要有效协商。所以,流域层面必须建立跨流域水污染治理协商配合机制,设立管理委员会、防治管理局、防治专家委员会,将这种机制确定为决策、执行、咨询三个层次,其中,常设机构是防治管理局,负责执行决策并监督,对委员会负责。给予该机构独立的财政预算、行政执法权,规定其不受地方政府干预,在流域内设立派出机构,代表流域执行监督计划或决策任务,与其它两个机构共同配合。为保证协商配合机制代表的广泛性,可以选取四个方面的代表共同组成委员会:第一,中央相关部委代表;第二,流域内各省市政府或相关部门代表;第三,流域内用水或排污单位代表;第四,专家代表。完善治理协商配合机制,确保管理体制可以从“决策、执行、咨询”等三个层次体现民主、科学原则,兼顾效率。避免原体制中的地方政府成为地方经济推动者和水环境保护者,防治地方经济发展与水生态保护产生矛盾。看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