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版高考生物大二轮总复习-增分策略-专题九24“保护自我”的免疫调节课件_第1页
2016版高考生物大二轮总复习-增分策略-专题九24“保护自我”的免疫调节课件_第2页
2016版高考生物大二轮总复习-增分策略-专题九24“保护自我”的免疫调节课件_第3页
2016版高考生物大二轮总复习-增分策略-专题九24“保护自我”的免疫调节课件_第4页
2016版高考生物大二轮总复习-增分策略-专题九24“保护自我”的免疫调节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必考点24

“保护自我”的免疫调节专题九

人体的稳态和免疫调节依纲排查1.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Ⅱ)(1)人体免疫系统可分为哪三道防线?(2)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在过程上有哪些异同点?(3)B细胞和T细胞在起源、分化及功能上有什么不同?2.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Ⅰ)人体免疫失调症有哪些?其致病原理分别是什么?核心提炼 夯实根底突破要点题组突破

剖析题型提炼方法栏目索引考点整合体系重建核心提炼1.理清常考的两大免疫过程浆细胞T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2.牢记“5”种免疫细胞的功能(1)吞噬细胞:处理抗原;吞噬抗原、抗体—抗原结合体。(2)B细胞:识别抗原;增殖分化为

。(3)T细胞:识别抗原;分泌

,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增殖分化为

。(4)浆细胞:分泌

。(5)效应T细胞:识别

,使之裂解。(6)记忆细胞:识别抗原;分化为效应细胞。浆细胞、记忆细胞淋巴因子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靶细胞抗体3.关注记忆细胞和二次免疫反响的特点(1)记忆细胞的特点:寿命长,对抗原敏感,能记住入侵的抗原。(2)二次免疫的特点:比初次反响 ,能在抗原侵入尚未患病之前将它们消灭,大大降低患病程度。长期快、强4.把握两种效应细胞各自产生的三大途径(1)浆细胞的产生①吞噬细胞处理传递抗原→T细胞(产生

)→B细胞→浆细胞。②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浆细胞。③抗原→记忆B细胞→浆细胞。(2)效应T细胞的产生①吞噬细胞处理→T细胞→效应T细胞②抗原直接刺激T细胞→效应T细胞。③抗原→记忆T细胞→效应T细胞。淋巴因子1.判断以下表达(1)人体内的巨噬(吞噬)细胞只参与非特异性免疫过程(2014·江苏,21D)()(2)B细胞对病原体的免疫应答属于细胞免疫(2014·海南,13D)()(3)T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不能使受到抗原刺激的B细胞增殖(2014·大纲全国,3D)()题组一免疫调节的相关判断题组突破×××(4)血液中未参与免疫反响的淋巴细胞都是记忆细胞(2013·江苏,19C)()(5)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只有T细胞产生记忆细胞(2012·广东,5C)()(6)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可直接转变为效应T细胞(2014·江苏,21A)()(7)动物体内的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可增殖、分化为浆细胞(2011·大纲全国,5改编)()×××√(8)医生为病人注射肉毒杆菌抗毒素进行治疗,目的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发挥体液免疫作用(2011·重庆,3C)(

)(9)无胸腺裸鼠具有正常的体液免疫功能(2010·江苏,5A)(

)(10)乙肝疫苗的接种需在一定时期内间隔注射三次,其目的是使机体产生更多数量的抗体和淋巴细胞(2010·浙江,1C)(

)××√2.以下关于免疫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吞噬细胞吞噬外来细菌,必须有抗体参与B.浆细胞与效应T细胞中的遗传信息有明显差异C.“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的患者,细胞免疫有缺陷D.淋巴细胞都来自骨髓造血干细胞,都在骨髓中分化、发育成熟解析吞噬细胞吞噬外来细菌,不需要抗体参与,A错误;题组二免疫系统的组成与过程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所含基因相同,功能不同的原因是基因进行选择性表达,B错误;胸腺是T淋巴细胞成熟的场所,胸腺缺失也就意味着体内缺乏成熟的T淋巴细胞,也就没有细胞免疫,C正确;淋巴细胞都来自骨髓造血干细胞,但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D错误。答案

C3.吞噬细胞对细菌抗原的吞噬、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如下图。以下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吞噬细胞特异性地吞噬细菌抗原B.溶酶体参与抗原的加工处理过程C.加工处理后的抗原可直接呈递给B细胞D.抗原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只存在于体液免疫解析A项中吞噬细胞对抗原的吞噬没有特异性;B项中如下图经胞吞形成的小泡与溶酶体结合,溶酶体释放出水解酶,将细菌水解,形成抗原片段,从而使抗原决定簇得以暴露;C项中加工处理后的抗原先要呈递给T细胞,由T细胞释放淋巴因子从而引起B细胞增殖与分化;D项中抗原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不仅存在于体液免疫,还存在于细胞免疫过程中。答案B4.(2014·海南,13)人体对病原菌具有一定的防御功能,以下表达错误的选项是()A.唾液中的溶菌酶可杀死病原菌B.口腔黏膜对病原菌有一定的屏障作用C.吞噬细胞对多种病原菌具有吞噬作用D.B细胞对病原菌的免疫应答属于细胞免疫解析唾液中的溶菌酶可杀死病原菌,A正确;口腔黏膜对病原菌有一定的屏障作用,B正确;吞噬细胞不具有特异性识别作用,对多种病原菌具有吞噬作用,C正确;B细胞对病原菌的免疫应答属于体液免疫,D错误。D技法提炼(1)看抗原的去向。如果大局部抗原需要细胞呈递才能刺激相关细胞,那么为体液免疫。(2)看免疫的结果。如果免疫引起靶细胞裂解并释放其中隐藏的抗原,那么为细胞免疫。如果两种成分结合,形成了沉淀或细胞集团,那么为体液免疫。(3)看抗原的种类。如蛇毒或过敏原引起的免疫属于体液免疫,而病毒类(如HIV)进入人体细胞中,去除它们的过程主要是细胞免疫,器官移植中的排斥反响也主要是细胞免疫。“三看”识别免疫类型题组三二次免疫及其应用5.如图表示某一健康人注射疫苗前后不同时间采血所测得的抗体水平(箭头表示疫苗注射时间),以下表达错误的选项是()A.b段各淋巴细胞的DNA含量不完全相同B.d时间是再次接种引发的免疫反响C.产生甲、乙抗体的B细胞不同,其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D.甲、乙两曲线说明,不同种类的抗体在体内存留时间的长短可有较大的差异解析b段发生了免疫反响,会出现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现象,A正确;d时间注射的是与a时间不同的疫苗,是初次免疫反响,B错误;产生甲、乙抗体的浆细胞不同,其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C正确;据图可知,甲、乙两种抗体在体内存留时间的长短有较大的差异,D正确。答案B6.(2015·天津,2)鸡霍乱病原菌易致鸡死亡。1880年,巴斯德用久置的鸡霍乱病原菌对鸡群进行注射,意外发现全部鸡存活。再次培养新鲜病原菌,并扩大鸡的注射范围,结果仅有局部鸡存活。进一步调查发现,存活鸡均接受过第一次注射。以下分析正确的选项是()A.第一次注射时,所用的鸡霍乱病原菌相当于抗体B.第一次注射后,鸡霍乱病原菌诱导存活鸡产生了抗性变异C.第二次注射后,存活鸡体内相应记忆细胞参与了免疫反响D.第二次注射后,死亡鸡体内没有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响解析鸡霍乱病原菌能引起鸡产生特异性免疫过程,所以第一次注射时,所用的鸡霍乱病原菌相当于抗原,A错误;在选择过程中,变异是不定向的,是本来就存在的,而选择是定向的,第一次注射前,鸡中本来就存在抗性个体和非抗性个体,注射鸡霍乱病原菌后选择了抗性的个体,故抗性个体并非鸡霍乱病原菌诱导产生,B错误;第一次注射后,在抗原的刺激下,鸡体内产生了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抗体及记忆细胞,记忆细胞能长期记忆抗原特征,当第二次注射后,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效应细胞,并产生抗体,C正确;第二次注射时,注射的鸡霍乱病原菌相当于抗原,会引起鸡体内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响,只是死亡的鸡免疫能力弱,没有去除鸡霍乱病原菌,D错误。答案C7.在西非肆虐的埃博拉病毒已严重威胁了人类的健康,世界各国正在研制疫苗以应对该病毒的传播。以下关于埃博拉病毒进入人体后会发生的情况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T细胞受病毒刺激后有特定mRNA的合成B.相应的浆细胞通过与病毒结合能抑制其增殖C.康复者再次接触该病毒时,记忆细胞能快速增殖并产生抗体消灭病毒D.组织液中增殖的病毒外表的抗原蛋白可制成疫苗解析埃博拉病毒进入人体后,T细胞受病毒刺激后能迅速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有特定mRNA的合成,A正确;相应的浆细胞通过分泌抗体与病毒结合,能抑制其增殖,B错误;康复者再次接触该病毒时,记忆细胞能快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由浆细胞产生抗体消灭病毒,C错误;病毒外表的抗原蛋白可制成疫苗,用于接种预防,但不能从组织液中获取病毒,D错误。答案A1.初次免疫和二次免疫中效应细胞的来源不同(1)初次免疫:B细胞或T细胞。(2)二次免疫:①B细胞或T细胞;②记忆细胞。2.关注记忆细胞和二次免疫反响的特点(1)记忆细胞的特点:寿命长,对抗原敏感,能长期记住入侵的抗原。(2)二次免疫特点:比初次免疫反响快、强,能在抗原侵入尚未患病之前将它们消灭,大大降低患病程度。易错警示8.(2014·天津,6)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乙酰胆碱受体(AChR)结合,突触后膜兴奋,引起肌肉收缩。重症肌无力患者体内该过程出现异常,其发病机理示意图如下。以下表达错误的选项是()题组四免疫机理及免疫异常分析A.物质a作为抗原能激活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B.抗a抗体与物质a的结合物不能被吞噬细胞去除C.物质a引发的上述免疫过程属于体液免疫D.患者体内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AChR特异性结合减少解析A项,通过题图可以看出,物质a为抗原,能使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其中,浆细胞能产生抗a抗体。B项,抗a抗体能与物质a(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从而被吞噬细胞去除。C项,物质a引起的免疫过程通过体液中的抗体发挥作用,那么该免疫过程属于体液免疫。D项,抗a抗体与乙酰胆碱竞争AChR,从而使患者体内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AChR特异性结合减少,导致突触后膜不能兴奋,表现为重症肌无力。答案B9.少数人注射青霉素后出现胸闷、气急和呼吸困难等过敏(超敏)反响病症,严重者发生休克。以下有关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青霉素过敏反响的主要原因是机体免疫防御功能低下B.青霉素引起的病理性免疫反响,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C.机体初次接触青霉素后,活化的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D.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后会发生自身免疫反响解析过敏反响属于机体的体液免疫功能增强,故A错误;青霉素引起的病理性免疫反响主要是体液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并且能产生记忆细胞,故B正确;机体初次接触青霉素后,活化的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故C错误;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后可能会发生过敏反响,不是自身免疫反响,故D错误。答案B10.(2015·福建,2)有一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由于患者体内某种T细胞过度激活为效应T细胞后,选择性地与胰岛B细胞密切接触,导致胰岛B细胞死亡而发病。以下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这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属于自身免疫病B.患者血液中胰岛素水平高于正常生理水平C.效应T细胞将抗原传递给胰岛B细胞致其死亡D.促进T细胞增殖的免疫增强剂可用于治疗该病解析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响过度,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疾病属于自身免疫病,依据题意可知,患者体内过度激活的效应T细胞与胰岛B细胞密切接触导致胰岛B细胞死亡而发病应属于自身免疫病,A正确;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减少,患者的胰岛素水平应低于正常水平,B错误;效应T细胞直接与胰岛B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C错误;免疫增强剂促进T细胞增殖将导致效应T细胞数目增多,继而加重病情,D错误。答案A11.(2015·浙江,1)以下有关艾滋病(AIDS)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某些逆转录酶抑制剂可用于治疗艾滋病B.艾滋病主要是通过唾液、食物和昆虫传播的C.HIV的遗传物质直接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中D.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严重减退而体液免疫功能不受影响解析艾滋病病毒属于逆转录病毒,需要逆转录酶将RNA逆转录成DNA,然后插入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的DNA上,所以可用某些逆转录酶抑制剂来治疗艾滋病,A正确;艾滋病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是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接触传播,不是通过唾液、食物或昆虫传播,B错误;HIV的遗传物质是RNA,宿主细胞的遗传物质是DNA,不能直接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上,必须通过逆转录酶将RNA逆转录成DNA,然后插入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DNA上,C错误;艾滋病病毒主要寄生在辅助性T淋巴细胞中,辅助性T淋巴细胞既参与细胞免疫又参与体液免疫,所以患者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都会受到影响,D错误。答案

A技法提炼快速界定三类免疫失调病(1)免疫错误:错将“正常组织”作为免疫对象,那么免疫失调。(2)免疫过强:将“非病原体”作为“抗原”→过敏反响。(3)免疫缺陷:免疫功能先天或后天缺失→免疫缺陷病。12.以下图所示实验能够说明()题组五免疫的实验分析与探究A.病毒抗原诱导B细胞分化的作用B.浆细胞产生抗体的作用C.病毒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D.效应T细胞的作用解析从图示实验的操作可得知,只有被LCM病毒感染的小鼠细胞发生破裂,才会释放细胞内的51Cr标记物,该过程是由经免疫过的小鼠体内别离得到的效应T细胞发挥了细胞免疫的结果,而与体液免疫关系不大,D正确,A、B错误;LCM病毒是作为抗原物质刺激小鼠,使其体内的T细胞发生增殖、分化,形成相应的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强调的是分化出效应T细胞,C错。答案D13.(2014·新课标Ⅱ,30)为了探究某种复方草药对某种细菌性乳腺炎的疗效是否与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有关,某研究小组将细菌性乳腺炎模型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草药灌胃)、空白对照组(蒸馏水灌胃)和阳性对照组(免疫增强剂A灌胃),并检测免疫指标。答复以下问题:(1)研究发现:实验组小鼠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显著高于阳性对照组,极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这一结果至少可说明该草药增强了小鼠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是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