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 文言文断句课件27张_第1页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 文言文断句课件27张_第2页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 文言文断句课件27张_第3页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 文言文断句课件27张_第4页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 文言文断句课件27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文言文断句一、考点解读

文言文断句题需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因而断句能力的高低,也成为判断文言阅读能力高低的一个标准。断句的基础在于对文意的领会和理解,同时要熟悉断句的方法,培养语感,掌握答题步骤及技巧。文言文断句技巧1据名词和代词,明确主语宾语2据动词、形容词明确谓语(状语和定语)3据对话用词4据虚词5据特殊句式、固定结构6据修辞7据语境(一)断名词和代词

名词、代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一般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断句。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名词,“吾、予、尔、若、汝、公、卿、彼、此、之、其”等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余、予、愚、仆、臣、孤、朕、某第二人称尔、汝、女、乃、若、子、君、卿、公、足下第三人称其、之、伊、渠指示代词此、是、斯、之、其、彼、焉文言断句方法据语法断句(二)断动词和形容词

承担一个句子谓语成分的是动词、形容词,或是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其他词性。断句时,可以先确定作为谓语的动词、形容词,然后根据谓语前的状语、主语和谓语后的宾语等来断定语句的停顿点。一般来讲,找到谓语就找到了一独立的小句子,是为“一谓一句”断句法

第一步一个句子至少有一个谓语,准确找到谓语,是判定完整句子的第一步。

注意:谓语一般是动词或者形容词充当。找谓语“一谓一句”断句法

第二步

找到谓语对应的主语或宾语,分析并断句。

注意:文言文中,主谓结构、动宾结构的句子居多,主语、宾语常省略。找其他句子成分“一谓一句”断句法岁壬辰/述始北归/刻意问学/邃理性之说/好长啸/年四十未有子述述述述邃北学理性之说长啸(三)断对话用词

在文言文中,可借助“曰”“云”“言”“谓”“道”等动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进行断句。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以明辨句读。

(不过,也有例外。“曰”有两种情况,一是表“叫作”的意思,例如明代魏学洢《核舟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二是在句首、句中作助词,无实义,例如《诗经·小雅·采薇》:“曰归曰归,岁亦莫止。”“云”有两种情况,一是表“有”的意思,例如《荀子·法行》:“其云益乎?”二是表“为、是”的意思,例如《后汉书》:“虽云匹夫,霸王可也。”“言”有七种情况,或表七种意思时,后面不可断开:①谈论;②记载;③告诉;④问;⑤陈述;⑥说明;⑦解释引文、词语或某种现象的发端词,相当于“就是说”或者“意思是”。)(四)断虚词

虚词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可以使前后关系变得一目了然尤其是代词、语气词和一些连词,它们的前或后,往往是应该断句的地方。常见的情况有:(四)断虚词(四)断虚词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五)断特殊句式、固定结构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固定结构也可以作为断句的切入点。因此,特殊句式的标志性词语如判断句的“……者,……也”,被动句的“为……所……,受……于……,见……于……”等,固定结构“奈……何,如……何,无乃……乎,不亦……乎,何……之有,何以……为,唯……为……,孰与……乎”等。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六)断常用修辞

文言文中经常运用排比、对偶、顶真、反复等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表现在语句运用上,具有前后相连、句式整齐的特点。我们可以根据这些修辞手法的特点进行断句。文言文中的修辞断句排比反复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顶真对偶文言断句方法据修辞断句16一张图学透P176(七)联系语境

文言文断句最主要的依据依然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因此,在提供语境的文言断句客观题中,需要断句的语段在内容上与上下文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断句前可翻译上下文,再据此推断断句部分的大意。如是记叙型的,应首先弄清讲了什么人、什么事、过程如何、结果如何;如是议论型的,则应弄清观点是什么、观点的依据是什么。凭借上下文,起码要标清其中的人名、陈述对象是谁,涉及哪几个人物等。选择型断句题解题要领判断文言文断句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步骤进行:第一步:先阅读文本,对需要断句的句子进行初步判断,初步判断的依据就是对文意的理解和知识储备中的具体标志,然后再对四个选项找停顿的异同点进行比对排除。第二步:将排除后剩下的选项再进一步地比对分析,注意具体解读文意,找出主语、谓语、宾语。再根据虚词、修辞、特殊句式等准确地选择出正确的选项。注意:高考文言文断句题重点考查考生对文言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读懂文本的能力。题型为“3错1对”型选择题。一般在语意和句法结构上设错,主要类型有:①混淆句子成分,混淆上句的宾语和下句的主语;②误解词语意思;③误拆连动成分;④错拆修饰限定语和中心词;⑤忽略倒装句。

文言断句口诀“郑之从楚,社稷之故也,未有贰心。楚师骤胜而骄其师老矣而不设备子击之郑师为承楚师必败”(4月月考)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楚师骤胜/而骄其师/老矣/而不设备/子击之郑师/为承楚师必败B.楚师骤胜/而骄其师/老矣/而不设备/子击之/郑师为承/楚师必败C.楚师骤胜而骄/其师老矣/而不设备/子击之郑师/为承楚师必败D.楚师骤胜而骄/其师老矣/而不设备/子击之/郑师为承/楚师必败五、旧题重做(一)【答案】D【解析】句意:楚军因屡胜而骄傲,士卒疲劳,又不设防,你们攻击他,郑军为后继,楚军必败。“楚师骤胜而骄”语意连贯完整,“其师”是“老”的主语,应断在后句。排除AB。“子”“郑师”为两个主语,分属两句,“郑师”前断,排除C。五、旧题重做(一)

五、旧题重做(二)吴奎曰臣尝与安石同领群牧见其护短自用所为迂阔万一用之必紊纲纪帝不听乃有江宁之命。(五月月考)2.下面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吴奎曰/臣尝与安石同领/群牧见其护短自用/所为迂阔/万一用之/必紊纲纪/帝不听/乃有江宁之命B.吴奎曰/臣尝与安石同领群牧/见其护短/自用所为迂阔/万一用之/必紊纲纪/帝不听/乃有江宁之命C.吴奎曰/臣尝与安石同领/群牧见其护短/自用所为迂阔/万一用之/必紊纲纪/帝不听/乃有江宁之命D.吴奎曰/臣尝与安石同领群牧/见其护短自用/所为迂阔/万一用之/必紊纲纪/帝不听/乃有江宁之命

五、旧题重做(二)【答案】D(原文标点:吴奎曰:“臣尝与安石同领群牧,见其护短自用,所为迂阔,万一用之,必紊纲纪。”帝不听,乃有江宁之命。)

五、旧题重做(三)十一月,沛公悉召诸县父老、豪杰,谓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民皆案堵如故。(期中考试)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B.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C.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D.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

五、旧题重做(三)【答案】D

【解析】”王之“的主语是”先入关者“,是”吾与诸将曰“的具体内容,排除BC项,”吾与诸侯曰“和”与父老曰“是对应的句式,排除A项,故选D

六、新题型——高考真题2023陈人有武臣,谓子鲋②曰:“韩子立法,其所以异夫子之论者纷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历远,遏奸劝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韩非者,亦当世之圣人也。”子鲋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