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全国卷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练习考点13辛亥革命课时作业_第1页
高考全国卷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练习考点13辛亥革命课时作业_第2页
高考全国卷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练习考点13辛亥革命课时作业_第3页
高考全国卷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练习考点13辛亥革命课时作业_第4页
高考全国卷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练习考点13辛亥革命课时作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作业(十三)一、选择题1.1901年,清政府实施“新政”,推行了提倡民族工业、废科举、设学校、派留学生等措施,其目的是()A.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B.改变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C.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D.缓和统治者与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答案:D解析:清政府实施“新政”的目的主要是缓和与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遏制革命形势的发展,维护其自身统治,故选D项。清末“新政”的措施,在客观上推动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A项错误;清末“新政”没有改变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项错误;清末“新政”的措施,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C项错误。2.[2018·嘉兴期末]下表是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各报在第一时间以头条新闻形式发表的消息和评论。对这一历史现象,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报刊报道标题报道内容摘录《申报》武昌失守鄂省城内新军全行叛变,前日调防督署之马步工兵各一队,于轰攻督署时倒戈而起,与署内防兵力战,旋将防兵击逃,署亦焚毁。《民立报》长江上游之血水革命党者,万恶政府下之产儿,故有倒行逆施之政府,欲求天下不乱而不得。何也?制造革命党也。《大公报》武昌革党起事之警电粤乱甫平,川乱旋起;川乱未已,鄂乱又生。敌机之伏,几如遍地火星,随处可以触发。《盛京时报》武昌叛乱志详19日傍晚,革命党约300人潜伏武昌,突袭督署,并随处纵火,督署及藩司署均被烬。A.各家报刊虽争相报道,但都从不同侧面谴责武昌起义B.《盛京时报》立场反动,不可能真实报道武昌起义事实C.各报观点、态度彼此相异,对武昌起义的反应各不相同D.各家报刊报道不尽相同,反映民国初期文化环境宽松答案:C解析:从表中可知不是所有报刊,都从不同侧面谴责武昌起义,故A项错误;《盛京时报》虽立场反动,一定程度上也可体现武昌起义的部分事实,故B项错误;从表中可见各报观点、态度彼此相异,对武昌起义的反应各不相同,故C项正确;中华民国建立于1912年元旦,故D项错误。3.[2018·长郡中学模拟]1912年9月30日,袁世凯签署大总统令:“参议院议决国庆纪念日案,兹公布之。武昌起义之日即阳历十月十日为国庆日……以南京政府成立日即正月初一日,又北京宣布共和日即二月十二日,为纪念日,是日均放假休息。”这一规定()A.是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集团的胜利B.满足了孙中山、黄兴等革命派的诉求C.是各方势力相互斗争和妥协的产物D.符合黎元洪为代表的湖北派的意愿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武昌起义之日即阳历十月十日为国庆日……以南京政府成立日即正月初一日”看出符合革命派的诉求,不能算是北洋集团的胜利,不能全面地反映材料,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北京宣布共和日即二月十二日”得出北洋集团的胜利,与革命派的诉求不符,不能全面反映材料,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武昌起义之日即阳历十月十日为国庆日……以南京政府成立日即正月初一日”看出符合革命派的诉求,“北京宣布共和日即二月十二日”得出北洋集团的胜利,同时体现革命派和北洋军阀的思想主张,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明确体现湖北派的意愿,故D项错误。4.[2018·莆田一中期中]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独立,这些省份的社会群体参与公推本省都督的情况见下表。由此可见()省别参与公推的群体省别参与公推的群体湖北革命党人、部分咨议员及绅商代表浙江各界代表湖南革命代表、省城士绅、商警各界代表江苏党人代表、新军、官绅陕西革命党人、新军广西咨议员、革命党人、新军贵州省城各机关及团体代表安徽咨议员山西起义领导人、学界、警界代表广东各界代表云南军、政、学、商各界代表福建福建同盟会分会江西新军、绅学各界四川士绅和军官A.共和制度正式确立 B.地方势力割据自立C.民主政治渐成潮流 D.南方力量走向联合答案:C解析:根据表格可知14个省参与公推本省都督,社会群体中大部分是革命党人和各界代表,反映了民主政治渐成潮流,C项正确。武昌起义时共和制度尚未建立,排除A;B项材料反映不出;表格信息涉及南北方各省情况,没有体现南方力量走向联合,排除D。5.[2018·雅礼中学一模]著名历史学家秦晖著文指出,辛亥革命时期“‘民族意志’所要实现的,是每个国民的利益、自由、公民权利和国民整体(国家)的对外主权,而不是什么宗教、学派和思想的至高无上地位”。这说明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族意志”()A.以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为目标B.着重培养国民意识C.促进各种宗教、学派和思想的发展D.将实现人权与主权独立相结合答案:D解析:据题干中“每个国民的利益、自由、公民权利和国民整体(国家)的对外主权”可以看出,历史学家秦晖认为辛亥革命时期“民族意志”指的是对于个人权利和整个国家权力的追求,即同时追求个人人权和国家主权。其他各项无法从题干中得出。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6.[2018·长春外国语学校期末]1912年,孙中山代表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两个“临时”的提法从本质上体现了()A.革命党人追求民主共和的精神B.革命党人为袁世凯夺权留余地C.孙中山不计较个人名利的品质D.中华民国政权还缺乏人民支持答案:A解析:临时政府是相对于正式政府而言的,根据宪法的原则,选举总统、成立一届政府需要召开国民大会,当时的中国尚未统一,还无法召开国民大会,制定宪法,然后依据宪法选举总统,成立政府,所以,当时的总统、政府都是临时的,“临时”的提法充分体现了革命党人的民主共和精神,故A项正确;颁布《临时约法》是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维护民主共和,故B项错误;孙中山只是政府的代表,两个“临时”体现的是政府行为,并非个人品质,故C项错误;两个“临时”的出现是当时形势发展的需要,与政权的人民支持程度无关,故D项错误。7.1911年11月7日,《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给伦敦的报馆的信中说:“江汉关税务司苏古敦干得尤为出色。……海关的旗子是唯一在革命地区飘扬的中国旗。”这说明()A.江汉海关被革命政权控制B.英国抵制中国的辛亥革命C.革命党人对英国实行了妥协政策D.清政府得到了列强的支持答案:B解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海关管理权被英国控制。从材料信息可知,辛亥革命爆发后,革命地区的海关依然悬挂“中国旗”——清政府的龙旗,这说明英国抵制中国的辛亥革命,故B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中呈现的是莫理循对苏古敦的评价,无法体现革命党人对英国的态度,故排除C项;悬挂中国旗不等于清政府得到了列强的支持,故排除D项。8.[2018·内蒙古期末]学者费正清曾断言:辛亥革命建立的新政体是覆盖在旧中国上的薄薄的一层皮,它距离中国民间社会极其遥远。可见,该学者认为当时()A.中国民主革命力量不足B.辛亥革命缺乏群众的支持C.中国应该实行社会改良D.共和制难植根于中国社会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分析材料信息可见,该学者认为辛亥革命建立的共和政体缺乏相应的社会及群众基础,即共和制难植根于中国社会,故D项正确;A、C两项在材料中均无体现,故排除;材料反映了“新政体”而非“革命”,故B项错误。9.孙中山曾说:“当初次之失败也,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唯庚子失败之后,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据材料可知,造成民众态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辛丑条约》的签订B.戊戌变法的失败C.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D.清末新政的实施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的背景,旨在考查正确解读相关史料并评述的能力。题目中的“庚子失败”指的是1900年(庚子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清政府惨败,故排除均早于此时间的B、C两项;题目中的信息“孙中山……说……庚子失败之后……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反映了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被迫与侵略者签订《辛丑条约》,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使得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腐败无能,应当推翻,从而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赢得了舆论支持的史实,排除与此表述不符的D项,故选A项。10.武昌起义发生后12天,湖南、陕西两省首起响应,当月内宣布独立的还有江西、山西和云南,这5个省的独立集中地发生在9天以内。这直接表明()A.革命内部潜伏巨大危机B.清王朝的统治已被推翻C.全国性武装暴动提上日程D.武昌起义带来了示范效应答案:D解析:武昌起义发生之后的很短时间内,各省相继宣布独立,立宪派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些旧官僚也乘机混进革命队伍,表明革命内部潜伏着巨大危机,但与材料中“直接表明”不符,故A项错误;清政府统治被推翻是在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与题目中武昌起义后的“当月”不符,故B项错误;各省大多数是在立宪派的支持下宣布独立,并没有经过大的流血冲突,故C项错误;武昌起义之后,“5个省的独立集中地发生在9天以内”得出武昌起义成立湖北军政府所带来的示范效应,故D项正确。11.1912年1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中华民国实行总统制,临时大总统拥有“统治全国”“统率陆海军”等各项权力;而1912年3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则改总统制为内阁制,规定“国务员辅佐大总统,负其责任”。《临时约法》做出这一修正的原因是()A.立宪党人和旧官僚的支持B.革命党内部争斗、妥协退让C.加强总统的行政决策权力D.强化议会权力防范个人独裁答案:D解析:立宪党人和旧官僚的支持与《临时约法》的修改无关,故A项错误;革命党内部争斗、妥协退让与《临时约法》修改无关,材料主要指的是防范袁世凯专制独裁,故B项错误;是弱化总统的行政决策权力而不是强化,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实际上是在强化议会权力,防范袁世凯专制独裁,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2.辛亥革命既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史学研究关注的焦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清政府的政治改革使地方政治人物的参政热情日益高涨,同时经济新政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物欲,促进了兴办实业的浪潮。但清政府在铸币、路权上的新政举措却使地方相关群体十分不满……辛亥革命要在全国取得成功,单靠孙中山深刻的革命思想和他领导的中国同盟会起义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社会大背景的配合,而清末新政在教育与舆论等方面的改革为辛亥革命提供了有利的文化环境。——郭世佑《论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材料二“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更变而已。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更变迥然不同。”——《张季子九录·文录》(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之革命”与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更替的根本区别。材料三某法学教授谈道:“清帝不是逊位给一家一姓的王朝,而是逊位给了一个未来的立宪共和政体,这是它与中国传统禅让的不同之处。”——《立宪时刻》(3)有人将《清帝逊位诏书》看成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你是如何看待这一论断的?请说明你的理由。材料四“文革”结束后,辛亥革命史研究重新步入正轨,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得出如下的一些认识:在政治史方面,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进程;在思想文化史方面,辛亥革命则是一场重大的思想启蒙运动;在经济史方面,辛亥革命有利于工业化的进程;在社会史方面,辛亥革命造成20世纪初中国社会各个层面的深刻巨变,推动了整个中国社会在20世纪的进步;在革命史方面,辛亥革命是承前启后的革命分水岭;在民族史方面,辛亥革命极大地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在中国史方面,辛亥革命埋葬了封建帝制,推动了近代化的进程……在世界史方面,辛亥革命在东方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摘编自《走出辛亥革命评价问题的困境》(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文革”后史学界对辛亥革命的研究体现了哪些史观。说明影响史学研究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答案:(1)关系:清末新政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清末新政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创造了条件)。说明:政治上,新政倡导的君主立宪冲击了封建君主专制;经济上,新政奖励实业,客观上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壮大;思想文化上,新政改革教育有利于西学的传播,培养了更多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社会条件上,新政的某些举措导致了地方群体的不满,如保路运动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