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_第1页
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_第2页
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_第3页
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_第4页
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2024届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2024.2(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21世纪初,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河南二里头遗址中发现了“井”字形主干道路网络(如图)。“井”字形道路还划分出了祭祀区,其中发现有贵族居住的夯土建筑和包含铜器、玉器的墓葬。这些考古发现表明,在中华文明的早期()A.先民具有强烈的祖先崇拜观念 B.盛行居葬合一的网格城市布局C.已经产生一定的城市规划思想 D.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已得到认同【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从图片中可以看出,河南二里头遗址中有“井”字形道路,并且还规划出了祭祀区、宫城、作坊区,由此可知,在中华文明的早期,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城市规划思想,C项正确;材料主旨强调的是中华早期文明具有城市规划的思想,没有重点强调对祖先的祭祀,且祭祀只是材料的部分信息,排除A项;图片仅反映了二里头遗址的情况,无法得知整个早期文明是否“盛行”居葬合一的城市布局,排除B项;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与材料信息无关,且产生时间定性也不严谨,排除D项。故选C项。2.公元前141年,汉景帝末年,时任蜀郡太守文翁“见蜀地辟陋有蛮夷风”,便“欲诱进化之”,自此便有了成都城南的“石室精舍”,即中国第一所地方官办学校,随即蜀地好学之风兴起。汉武帝将文翁办学经验向全国推广,“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汉武帝此举旨在()A.探索更高效的选拔人才机制 B.打造政令统一的中央集权制C.加速儒学向基层传播的速度 D.逐渐消解地方郡国并行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型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是汉武帝时期。根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推广文翁办学经验,旨在让更多地方设立学校,学习儒家思想。这样可以加速儒学向基层的传播速度,使更多人接受儒家教育,统一思想,维护君主专制,C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及关于选拔人才机制的内容,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虽然推广文翁办学经验有助于统一全国的思想文化,但要想“打造政令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简单依靠办学即强化儒学是很难办到的,或者说很难迅速取得实效,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提及关于地方郡国并行制度的内容,且这一问题主要是靠推恩令解决而不是思想统一,排除D项。故选C项。3.陆贽(754—805)认为两税法实际效果有限,造成“务轻资而乐转徙者,恒脱于徭税。敦本业而树居产者,每困于征求”。这一现象的出现,客观上()A.放松了基层社会户籍管理 B.固定了每年分夏秋两季收税C.有利于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D.加重了政府对农民人身控制【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型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唐朝时期。根据材料“务轻资而乐转徙者……每困于征求”可知,专门谋求细软财货而愿意辗转迁徙的人们,总是能够摆脱徭役和赋税,进行农业生产的人们却往往为赋税征收而困顿,体现了商人以资本摆脱徭役,农民为交税陷入困顿,体现了当时以财产为交税基础,这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信息未涉及户籍制度,且隋唐时期户籍管理严格,排除A项;每年分夏秋两季收税是两税法的内容,排除B项;两税法放松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D项。故选C项。4.北宋中后期的笔记小说《邵氏闻见录》中记载:“五代时陈抟有大志,曾经纠集数百人打算趁着天下大乱攻占汴州,半路听说(赵匡胤)太祖登极,笑着说:‘天下于是定矣。’便隐入华山为道士。”小说中的这一记述()A.夸大其词并明显具有神话色彩 B.讥讽五代十国时期社会乱局C.有利于增强文学作品的可读性 D.一定程度上有意遮蔽真实历史【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北宋时期。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历史文献和笔记小说在记述历史事件时,往往会受作者主观意识、时代背景或传闻的影响,而对历史事件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工或改编。材料中的记述带有对宋太祖的吹捧之嫌,给读者一种天下归心,宋朝建立顺应天道民心的意,给人一种宋朝必然建立,肯定建立之意,实际历史的发展既有客观性也有偶然性,例如后周柴荣如果不是早逝,赵匡胤是否一定能建立宋朝,这就很难说,况且还有其他很多因素制约,D项正确;原文中的记述虽然可能有一定的夸张,但并未表现出明显的神话色彩。它更像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历史故事,而不是神话,排除A项;实际上,原文并没有明显的讥讽意味。陈抟听说赵匡胤登极后选择隐退,更多表现的是他对时局的洞察和对个人命运的抉择(特别是表达出对赵匡胤的信服和认同),而不是对五代十国乱局的讥讽,排除B项;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往往能吸引读者,但这并不是原文记述的主要目的或特点。原文更像是一个历史故事的记述,而不是为了增强文学作品的可读性而编写的,排除C项。故选D项。5.汤显祖(15501616),江西临川人。万历十八年(1590年),汤显祖上疏弹劾时政腐败,指出皇帝应对此负责,因此遭贬。八年后他弃官归家并创作完成了他最伟大作品《牡丹亭》,其所塑造的杜丽娘为大胆追求爱情和自由、追求个性解放的女性叛逆者形象。汤显祖的思想()A.与李贽的思想趋于接近 B.折射出女性地位的提高C.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D.侧重强调了主观能动性【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材料汤显祖所塑造的女性叛逆者的形象,体现了其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这与李贽的思想趋于接近,A项正确;女性地位的提高,不符合时代阶段特点,排除B项;材料提及了汤显祖上疏弹劾时政腐败并指出皇帝应对此负责,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君主专制的弊端,但C项说严厉批评有夸大成分,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汤显祖的思想,而非强调主观能动性,排除D项。故选A项。6.1883年,因西人(时称洋人)殴毙、殴伤国人未得相应惩处,大批广州民众冲入沙面租界,焚毁洋行楼宇多座。为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广东当局命广州西关千总罗祺组建西关“捷字营”,以保护沙面安全。据图文,可推知()A.中外民族矛盾已经无法调和 B.晚清政权正走向半殖民地化C.清廷已难以掌控地方人事权 D.广州民众有朴素的爱国情怀【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型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1883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883年洋人殴毙、殴伤中国人并未受到清政府的相应惩处,且政府组建“捷字营”专门保护租界,这说明晚清政权正在走向半殖民地化,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仅仅是广州的情况,无法得出中外民族矛盾已经无法调和的结论,排除A项;广东当局“命广州西关千总罗祺组建西关‘捷字营’”,表明清政府仍掌控着地方的人事权,排除C项;材料并不是强调广州民众有朴素的爱国情怀,不符合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7.孙中山指出:“今天这个盛会是中华民国的新纪元,大会的任务第一件是改组国民党的问题,第二件是改造国家的问题。希望各位代表要把自己的能力和各地方的能力都贡献到党内来,合成一个大力量,用这个大力量去改造国家”。这说明孙中山()A.对建立中华民国充满信心 B.决定用苏俄革命道路改造国家C.致力于各地方的经济建设 D.认识到革命力量联合的重要性【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大会的任务第一件是改组国民党的问题”等信息可知,材料内容体现了本次会议是指1924年国民党一大,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主要目的是改组国民党,国民党一大实现了国共两党的合作,这时期孙中山认识到革命力量联合的重要性,建立了革命的统一战线,D项正确;国民党一大是1924年,中华民国早已经建立,排除A项;孙中山先生当时是向苏俄学习的,但不是学习苏俄的革命道路,苏俄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孙中山进行的还是资产阶级革命,排除B项;材料中孙中山先生的意思是希望革命力量联合起来,自己的能力和各地方的能力都贡献出来革命,并不是致力于地方经济建设的意思,排除C项。故选D项。8.研读分析如图形势,以下说法最准确的是()山东抗日根据地形势图A.抗战时期侵入山东的日军不多 B.蒋介石深度忧惧山东抗日形势C.八路军在平原地区也可以驰骋 D.山东民众的抗日觉悟高于全国【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战时期(中国)。根据“1945年”“山东抗日根据地形势图”可知,在抗日战争即将胜利的时候,山东全境除部分大城市和交通线外,乡村基层有大量的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连片存在,会使蒋介石非常忧惧国民党在抗战胜利后对山东的重新控制难度增大,甚至无力控制山东,B项正确;图片显示山东有大量抗日根据地的存在,表明抗击的日军很多,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山东抗日根据地既有平原,也有山丘沟壑,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其他地区的抗日形势,无法得出“高于全国”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9.1952年,新中国各级政府广泛发动群众,进一步开展禁毒运动,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果。一年间,全国共收到群众举报材料131万件,检举的毒犯有22万多人,有的群众还主动监视毒犯的活动,及时向政府反映:有的协助政府查证材料。这场群众性的禁毒运动()A.助推各地深入开展土地改革 B.为工业化建设提供动员经验C.初次展现中共超强的组织力 D.有利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952年的群众性禁毒运动,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新生的人民政权刚建立,为了巩固政权而采取的措施。这场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发动群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这有利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D项正确;工业化建设、土地改革都与这场群众性禁毒运动的背景和目的无关,排除AB项;初次用词不准,早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共超强的组织力就已频繁展现,排除C项。故选D项。10.到2018年末,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拥有机车2.1万台,是1949年的5.3倍;中国民用汽车保有量2.3亿辆,是1949年的4564.1倍;中国水上运输船舶13.7万艘,是1950年的30.3倍;中国民用飞机由1985年的404架增至2018年的6134架。以上数据的巨大变化展现出()A.我国国企改革取得的骄人业绩 B.中国式现代化有独特后发优势C.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正确性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据材料可知,2018年末中国的铁路、汽车、飞机、船舶等现代化交通运输行业与之前相比,有巨大的变化,这些巨大变化展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独特优势,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不仅仅是国有企业,排除A项;1953年到1957年“一五”计划提出优先发展重工业,后来并没有一直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排除C项;中国式现代化的较快发展,不仅仅得益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还受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11.公元前290年前后,托勒密·索托在埃及亚历山大城创建了专门收藏文化珍品以供学者研究的缪斯神庙,是当时地中海地区的学术中心:830年,阿拉伯帝国哈里发麦蒙在巴格达创建了综合性学术机构——“智慧之宫”,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这两个机构()A.源于古希腊城邦民主的发展 B.助推了欧洲文化发展C.体现政府对科学研究的重视 D.加速了封建经济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原因题,时空是托勒密王朝、阿拉伯帝国。根据材料“缪斯神庙,是当时地中海地区的学术中心”和“‘智慧之宫’,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及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城创办的缪斯神庙收藏了文化珍品,推动了包括欧洲在内的地中海周边地区学术的发展,阿拉伯帝国的“智慧之宫”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有利于东方文化向欧洲传播,所以两者都推动了欧洲文化的发展,B项正确;希腊城邦的典型特点是“小国寡民”,阿拉伯帝国是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与古希腊城邦有明显区别,排除A项;选项对科研的重视与材料提及的综合性学术中心不相符,排除C项;缪斯神庙建立于公元前290年前后,此时埃及正处于奴隶社会,没有刺激封建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12.德国近代著名诗人、文学家歌德曾说:“但丁伟大,但是他的背后是几个世纪的文明”。据此,歌德认为欧洲中世纪()A.并不能简单概括为“黑暗时代” B.文学领域具有厚重的人文气息C.封建生产关系推动了社会发展 D.宗教神学完全操控着舆论导向【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型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中世纪的欧洲。根据材料可知,歌德认为但丁的伟大是源于欧洲中世纪的文明,即欧洲中世纪的文明有其可取之处,不能简单的将其概括为黑暗时代,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文学领域厚重的人文气息的特征,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封建生产关系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排除C项;“宗教神学完全操控着舆论导向”的表述不符合中世纪的史实,也不符合歌德对中世纪的认知,排除D项。故选A项。13.美国当代学者威尔博·施拉姆在《报刊的四种理论》一书中写道:“16世纪还很容易的报刊检查工作,到了17世纪就因为信息量的急剧膨胀而成为了一件非常令人头疼的工作,任何一个有野心的、向往上爬的政客都会尽量回避这项工作。”这一状况()A.与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紧密相关 B.助力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生C.对西方民主政治提出新的挑战 D.根植于大航海时代的社会转型【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航路开辟后(世界)。据材料可知,大航海时代开始于15世纪末,一直持续到17世纪,这个时期的欧洲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包括商业贸易的繁荣、新大陆的发现、科学知识的增长等。这些变革导致了信息量的急剧增加,因为人们需要交流和分享更多的商业、科学和文化信息。这种信息量的增加使得报刊检查工作变得更加困难,因为政客们需要处理更多的信息,而且信息的传播也更加难以控制。它准确地指出了16世纪到17世纪之间报刊检查工作困难的原因,即大航海时代社会转型所带来的信息量急剧增加,D项正确;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在16世纪确实对欧洲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它与报刊检查工作的困难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宗教改革更多地涉及到宗教信仰和教义的问题,而不是信息传播的技术或数量,排除A项;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与题目中提到的16世纪到17世纪的时间范围不符。此外,工业革命的发生与信息传播的困难之间也没有直接的联系,排除B项;其提到西方民主政治面临新的挑战,这个选项似乎与信息传播的增加有一定的联系,因为更多的信息可能会导致政治决策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增加。然而,题目中并没有直接提到民主政治或政治决策的问题,因此这个选项也不是最佳选择,排除C项。故选D项。14.如表是某学者总结的巴黎公社的体制,据此可以表明巴黎公社()体制主要特征政治体制“议行合一”,体现为公社委员会及其下设的十个委员会经济体制建立组织生产的工人协作社制度,并实施合理的分配制度文教体制“教会与国家分离”,同时建立免费、普及的世俗教育体制司法体制选举人民法院和检察院,还组成民事法庭与军事法庭,审案要体现公平正义社会体制中央的责任在于统辖国家民生政务,地方政府自主治理基层内部事务A.重视“福利国家”建设 B.较妥善处理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C.践行工农联盟革命策略 D.具有较完整的无产阶级政权结构【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型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871年的法国。根据材料可知,巴黎公社有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教体制、司法体制、社会体制等,这表明巴黎公社具备了较完整的无产阶级政权结构,D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福利国家”的建设,排除A项;“中央的责任在于统辖国家民生政务,地方政府自主治理基层内部事务”反映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但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巴黎公社践行“工农联盟”策略的相关信息,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5.二战时期,英国著名将领、军事专家富勒将军断言:“几乎可以肯定,不是因为俄国人的抵抗,尽管他们很顽强,或是气候对德国空军的影响挽救了莫斯科,事实是,德军前线的车辆陷入了泥泞中。”这一军事评述()A.夸大了气候因素对战争的影响 B.客观上指出了苏军获胜的关键C.肯定了莫斯科战役的战略价值 D.侧面反映苏德两军的装备差距【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关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时期(世界)。据材料可知,题干中英国将领罔顾事实,刻意强调德国侵苏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天气,而不是苏联军民的顽强抵抗,这显然夸大了气候对战争的影响,本质上看还是英国人一贯的傲慢主义和对苏联人的轻视和不屑,毕竟如果不是法西斯是当时主要矛盾,英国人对共产主义的敌视和反对才是他们对苏联的真实态度,A项正确;材料主观意识明显,并未客观指出苏联军队的胜利关键因素,排除B项;莫斯科战役的战略价值本身并不是英国将军讲话的核心要义,且材料语境中的莫斯科指的是苏联政权而不是莫斯科战役本身,排除C项;材料讲话并未不是为了研究分析苏联和德国军队的装备差距,曲解了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16.苏联解体后,美国主导的高新技术及产品封锁机构——“巴黎统筹委员会”最终解散。但是,在美国的操纵下,1996年7月,以西方国家为主的33个国家又签署了《瓦森纳协定》,决定实施新的控制清单(军用及民用高新技术及产品)和信息交换规则。上述状况凸显()A.冷战局面并未彻底结束 B.美国试图建立单极世界C.全球治理体系亟待变革 D.第三世界国家危机重重【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型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991年后的世界。根据材料可知,加快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是材料核心凸显的当代难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凭借科技和经济优势,处在全球产业链的上端,享有规则制定权的优势地位,极大损害了产业链下端的发展中国家和他们不认可的国家(或敌视或需要遏制的国家)发展的权益。全球性政治经经等国际组织,基本被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把持,没有真正的国际民主和其他国家的公平话语权和参与权和利益保障机制,C项正确;冷战局面在苏联解体后是否彻底结束,本身确实是一个国际学术界争议话题,总的来看,以美苏为代表的旧冷战时代结束了,但新的冷战形式和个别国家局部局时的一些类似冷战的思维和做法还阴魂不散,另外,选项也不是材料所探讨的核心要义,排除A项;虽然美国确实试图建立单极世界,但这并不是材料中所述状况所凸显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提及第三世界国家的危机,且美西方针对的范围也不是单纯的第三世界,排除D项。故选C项。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第17题16分,18题10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2分。共52分)请考生根据要求作答。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自战国时代开始从甘蔗中取得蔗浆以后,种植甘蔗日益兴盛,甘蔗制糖技术逐步提高,经近千年的发展,至唐宋年间,已形成了颇具规模的作坊式制糖业。公元647年,唐太宗派人去印度学习熬糖法。欧阳修、宋祁撰的《新唐书》中有这样的记载:“⋯⋯贞观二十一年,始遭使自通天子,献波罗树,树类白杨。太宗遣使取熬糖法,即诏扬州诸蔗,柞沈如其剂,色味愈西域远甚。”从唐宋开始形成的手工业制糖以来,制糖技术逐步得到发展,一些新的技术、新的工艺相继出现,土法制取的白糖、冰糖等新品种也相继出现,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制糖的理论著作。如北宋王灼于公元1130年间撰写出中国第一部制糖专著——《糖霜谱》。8世纪中叶,中国制糖技术传到日本。13世纪左右,传入爪哇,成为该岛糖业的起源。15~16世纪,中国的侨民也在菲律宾、夏威夷等地传播制糖法。——摘编自林国栋、陈如凯、林彦铨的《甘蔗的起源与进化》材料二15世纪末,哥伦布将甘蔗制糖技术传至西印度群岛,很快又传至古巴、波多黎各。15世纪20~30年代,甘蔗制糖技术先后传到墨西哥、巴西、秘鲁等,不久,甘蔗制糖业在南北美洲都发展起来。由于甘蔗的生长需要热带环境,直到殖民地的兴起以及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欧洲强国才开始在殖民地发展大规模的甘蔗种植园和制糖工业。在近代社会中,糖的生产已经与一个民族的生产发展力紧密联系起来。蔗糖在18世纪经济中所占据的地位,就如钢铁在19世纪,石油在20世纪所占据的地位一样。正是由于殖民地贸易的兴起,蔗糖的广泛种植,糖果制造商在这个时候开始试验各种糖果的配方,大规模地生产,从而使糖果进入平常百姓家。——摘编自李春辉《拉丁美洲史稿》(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甘蔗制糖业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并简析甘蔗制糖技术的传播与发展对中国的影响。(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甘蔗制糖业的发展与糖果制造业有何关联。【答案】(1)发展历程:战国,甘蔗种植逐渐兴盛,制糖技术提高;唐宋时期,形成了作坊式的制糖业,引进印度熬糖法;北宋,制糖理论专著产生;新的技术工艺相继出现。影响: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和贸易的增加;促进了中国和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2)关联:甘蔗制糖业的发展促进了糖果制造业的发展,因为甘蔗是制作糖果的主要原料之一;糖果制造商在制造糖果的过程中不断尝试各种糖果的配方,大规模生产,从而使糖果进入平常百姓家;糖果制造业的发展又促进了甘蔗制糖业规模和产能的不断扩大。【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第一小问发展历程:由材料“自战国时代开始从甘蔗中取得蔗浆以后,种植甘蔗日益兴盛,甘蔗制糖技术逐步提高”可得出战国,甘蔗种植逐渐兴盛,制糖技术提高;由材料“至唐宋年间,已形成了颇具规模的作坊式制糖业。公元647年,唐太宗派人去印度学习熬糖法。”可得出唐宋时期,形成了作坊式的制糖业,引进印度熬糖法;由材料“从唐宋开始形成的手工业制糖以来,制糖技术逐步得到发展,一些新的技术、新的工艺相继出现,土法制取的白糖、冰糖等新品种也相继出现,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制糖的理论著作。”可得出北宋,制糖理论专著产生;新的技术工艺相继出现。第二小问一下:由材料“自战国时代开始从甘蔗中取得蔗浆以后,种植甘蔗日益兴盛,甘蔗制糖技术逐步提高,经近千年的发展,至唐宋年间,已形成了颇具规模的作坊式制糖业。”及所学可得出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由材料“8世纪中叶,中国制糖技术传到日本。13世纪左右,传入爪哇,成为该岛糖业的起源。15~16世纪,中国的侨民也在菲律宾、夏威夷等地传播制糖法。”可得出促进了中国和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结合所学可得出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和贸易的增加。【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5世纪至20世纪的世界。由材料“正是由于殖民地贸易的兴起,蔗糖的广泛种植,糖果制造商在这个时候开始试验各种糖果的配方,大规模地生产,从而使糖果进入平常百姓家。”及所学可得出甘蔗制糖业的发展促进了糖果制造业的发展,因为甘蔗是制作糖果的主要原料之一;糖果制造商在制造糖果的过程中不断尝试各种糖果的配方,大规模生产,从而使糖果进入平常百姓家;结合所学可得出糖果制造业的发展又促进了甘蔗制糖业规模和产能的不断扩大。18.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要求。【史料注释】从1937年5月起,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实行民主政治,图为根据地的民众举行地方代表和政府成员的选举。【史料注释】华北人民政府宣告成立的布告。这个由中共和其他民主人士合作的统一的人民政府,是行将诞生的新中国的中央人民政府的雏形。请根据以上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或补充)一个时期并就中国共产党的政权建设进行评述。(要求:史实准确,论从史出)。【答案】选取: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民主政权建设。阐述:抗战时期,共产党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坚持艰苦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不断巩固和扩大抗日民主根据地。经济上: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政治上:精兵简政,以“三三制”为原则,实行“普遍、自由、直接、平等”的选举制度;思想上:开展整风运动,提高干部的思想觉悟。敌后战场逐渐成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主根据地,发挥了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这也为之后中国共产党的政权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的民主政治建设心系人民、以民为本,适应形势,与时俱进。坚持民主政治建设是我党的宝贵经验和财富。示例补充:土地革命时期的民主政治建设(例如: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权建设,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和巩固等);或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或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治自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基层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宪法修正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解析】【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设问是任选(或补充)一个时期并就中国共产党的政权建设进行评述。首先,根据材料“从1937 年5月起,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实行民主政治,图为根据地的民众举行地方代表和政府成员的选举。”“华北人民政府宣告成立的布告。这个由中共和其他民主人士合作的统一的人民政府,是行将诞生的新中国的中央人民政府的雏形。”及所学可得出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民主政权建设。其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别从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实行“三三制”原则;开展整风运动;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等方面分析说明,例如:抗战时期,共产党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坚持艰苦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不断巩固和扩大抗日民主根据地。经济上: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政治上:精兵简政,以“三三制”为原则,实行“普遍、自由、直接、平等”的选举制度;思想上:开展整风运动,提高干部的思想觉悟。敌后战场逐渐成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主根据地,发挥了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这也为之后中国共产党的政权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最后,总结升华,明确主旨,中国共产党的民主政治建设心系人民、以民为本,适应形势,与时俱进。坚持民主政治建设是我党的宝贵经验和财富。示例补充:土地革命时期的民主政治建设(例如: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权建设,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和巩固等);或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或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治自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基层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宪法修正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7世纪末的英国,越来越多曾被视为“奢侈”的商品和服务进入中等阶层生活,甚至社会下层也通过各种渠道渗入到奢侈消费中来,奢侈消费日益成为“没完没了争论的话题”。在大讨论过程中,“有益的奢侈”理论承认在所有社会等级中追求生活舒适和便利,同购买生活必需品一样有益。曼德维尔(1670—1705)更是将这场大讨论推向了高峰,他将奢侈品宽泛地定义为“一切并不直接满足人的生存需要的东西”,公开反驳所有对奢侈的指控,认为奢侈是一项公共福利,奢侈品能够满足人们追求快乐的心理需要,人们沉溺于奢侈品能够推动商业的扩展和穷人就业。这场大讨论使人们不再从道德角度来看奢侈消费的问题,开始关注中等阶层甚至劳工的消费动机和消费实践。大讨论也使人们意识到,奢侈消费为产品革新和时尚与设计的变化提供了大量机遇。——摘编自李新宽《18世纪英国奢侈消费大讨论》材料二1931年10月1日,《申报》刊载了《抗日会决议对日绝交范围》:“(一)不买日货,不卖日货,不运日货,不用日货:(二)不以原料及一切物品供给日人:(三)不乘日轮,不以货物装于日本轮船,不起卸日货;(四)拒用日本银行钞票、提取日本银行存款,对日本银行停止收解;(五)不与日本人工作;(六)不雇日本人;(七)不登载日人及日货广告;(八)不接待日本人。”材料三近代中国,洋货凭借其质量与价格的吸引力,在市民追求社会地位与时尚潮流的过程中,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备品。然而热衷于选购国货,并希望借此实现国强民富的观念也长期影响消费潮流。南京国民政府工商部积极举办国货展览会,并严令各省市总商会,国货商品必须冠以国货字样:社会上也出现了要求商店销售国货并禁售洋货的呼声;与此同时,中华总商会以及各地商会纷纷颁布有关国货销售的章程;当时的新闻媒体也在积极宣传国货;1932年,国民政府宣布将次年定为“国货年”。国货运动如火如荼的展开对普通民众的消费习惯与消费行为的转变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摘编自谭玉秀、范立君《消费行为下的家国情怀——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货运动再思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并阐述17—18世纪英国奢侈品消费观念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货运动的意义。综合三则材料,谈谈启示。【答案】(1)特点:对奢侈品认识发生转变;奢侈品消费群体扩大;奢侈品消费渐趋合理化、普遍化。阐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革命浪潮冲击了封建等级制度(资产阶级政体的确立);启蒙运动的扩展;国际贸易的便利化(世界市场的拓展)(2)意义:对民众的消费转变产生显著影响;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有利于推动抗日救亡运动;体现了近代民族主义思想,是实业救国思潮的践行。启示:消费观念变迁会拉动投资和就业;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影响消费观;消费观念受经济发展水平和民族利益的影响;极端化的消费观念可能会诱发国家间的恶性竞争甚至冲突。理性消费,提倡国货。(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7至18世纪的英国。第一小问特点:由材料“‘有益的奢侈’理论承认在所有社会等级中追求生活舒适和便利,同购买生活必需品一样有益”“这场大讨论使人们不再从道德角度来看奢侈消费的问题,开始关注中等阶层甚至劳工的消费动机和消费实践。”可得出对奢侈品认识发生转变;奢侈品消费群体扩大;由材料“他将奢侈品宽泛地定义为‘一切并不直接满足人的生存需要的东西’,公开反驳所有对奢侈的指控,认为奢侈是一项公共福利,奢侈品能够满足人们追求快乐的心理需要,人们沉溺于奢侈品能够推动商业的扩展和穷人就业。”可得出奢侈品消费渐趋合理化、普遍化。第二小问阐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别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革命浪潮冲击了封建等级制度(资产阶级政体的确立);启蒙运动的扩展;国际贸易的便利化等方面分析说明。【小问2详解】本题是影响、启示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第一小问意义:由材料“然而热衷于选购国货,并希望借此实现国强民富的观念也长期影响消费潮流。”“国货运动如火如荼的展开对普通民众的消费习惯与消费行为的转变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可得出对民众的消费转变产生显著影响;由材料“近代中国,洋货凭借其质量与价格的吸引力,在市民追求社会地位与时尚潮流的过程中,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备品。”及所学可得出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由材料“(一)不买日货,不卖日货,不运日货,不用日货:(二)不以原料及一切物品供给日人:(三)不乘日轮,不以货物装于日本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