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信息类文本阅读指导_第1页
高考信息类文本阅读指导_第2页
高考信息类文本阅读指导_第3页
高考信息类文本阅读指导_第4页
高考信息类文本阅读指导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信息类文本阅读题型信息类文本=观点(即论点)+事例(即论据)1-5题(3选择+2简答),17—19分,做题时间不超过25分钟主要考查考生的信息检索、加工能力,即有效输入、准确输出的能力。做题方法阅读顺序:选文标题/出处→简答题题干→选择题→原文带题读文阅读方法:第①步:看清标题/出处信息,了解大致内容和文本类型。第②步:理清行文思路,抓住语段中心。第③步:善于圈点勾画,把握文本局部信息(陈述对象、段落中心句、背景信息、不同角度方面、制度措施、关系词等)。第④步:把握主旨,理解文本意图。第一题研习1.新高考信息类阅读第1题大都是理解、分析类选择题,题干多表述为“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正确)的一项是”。它侧重于文本信息的筛选与整合。2.选项设误方式曲解文意、张冠李戴、混淆时态、混淆是非、偷换概念、无中生有、以偏概全、因果混乱。例:(1)选项内容:工匠精神内涵丰富,它来源于劳动实践,分布广泛,既包含物质层面的成果,也有精神层面的成果,是工匠文化的核心。原文:千百年来技艺工匠的劳动实践即其生产的物质文明成果遍布人类生活以及审美的各个方面,同时在精神文明层面形成了以内涵丰富的工匠精神为核心的工匠文化。选项内容:几千年来,工匠们以业为生,为了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技艺,同时也创造了辉煌的工匠文化。原文:工匠精神是对职业劳动的奉献精神。几千年来从事技艺劳动的各种工匠,社会地位并不高,然而千百年来工匠以业维生,并以技艺为立身之本,无私奉献自己的全部心血,提高和完善自己的技艺,创造了灿烂的工匠文化。(3)选项内容:冠礼进行时,正宾先会依次给受冠者加緇布冠、皮弁、爵弁,再对受冠者予以品德、志向等人生勉励。原文:冠礼的主体仪式为“三加”,即由正宾依次给受冠者加缁布冠、皮弁、爵弁,每次加冠都要配以相应的服饰。加冠时,主宾要向受冠者宣读祝词,内容是勉励其树立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远大的人生志向。加冠后,正宾为冠者取字。同时,子弟加冠后要拜见母亲和尊长,并接受他们的教诲。第二题研习考文内信息的推理判断选项设误方式:曲解文意、于文无据、推断过度、强加关系等。例:(1)选项内容:劳动为了提供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和空间,只要诚实劳动,就能够为社会创造财富,并获得他人和社会的认可。原文:一个人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可以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才可以得到他人和社会的认可与褒奖。选项内容:礼是在教化中养成的敬畏之感,但有时也需要一定的外在权力来推行。原文: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第三题研习考文外信息的印证分析(主要体现在观点与材料关系分析类的题目上。这类题目,其实就是分析论据和论点之间的论证关系。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第4题研习行文思路、行文技巧、论证思路、论证结构根据段落的内容,特别是段落的首括句、尾括句、概念句、观点句、阐释句等,确定每一个自然段的意思。答题模板:答:①首先:提出…论点/引出…论题通过…的事例,引出…论点通过引用名言/传说、故事等引出…论点②然后:从哪几个方面/角度,用(举例、道理、比喻、因果、类比、归谬法)论证方法阐述[论述/分析]…观点/论题③最后:得出结论,阐明…论点重申论点,得出…结论总结全文,归纳论点/提出希望,发出号召照应开篇论点、论题2.论证特色(特点):包含论证方法、论证结构、论证形式、论证语言等。答题角度具体解释论证形式1.立论式:提出问题(提出论点)、分析问题(展开论证)、解决问题(得出结论)2.驳论式:提出错误观点、批驳错误观点、提出正确观点论证结构并列式:文章的层次、段落之间,论据之间是平行的、并重的。对照式:观点的正反对比、例证的正反对比;主次、轻重的比较,或者是利弊、得失的比较层进式:论述的层次一层比一层推进、深入。①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会怎样;②由浅入深、由小到大、由表及里总分式:先总后分;先分后总;先总再分后总论证方法引用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有时文本仅从反面进行论证,未涉及正反对比,这时只答从反面论证即可)、类比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语言1.语言特点:准确、严密、鲜明、概括、生动2.用词角度:衔接语、关联词、修饰词等的使用3.句式角度:反问句、感叹句、倒装句、把字句、被动句、整散句、长短句等的使用★重难点·特别强调:论证结构,要首先指出论证结构:并列式、层进式/递进式、对比式、总分式。行文思路、行文脉络和论证思路可省了这一步。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来作比喻阐释道理或说明事理、论证观点的方法。必修上册鲁迅的《拿来主义》,用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用孱头、昏蛋、废物比喻对待文化遗产持错误态度的人,用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来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这些比喻新颖别致,形象生动;比喻论证法的运用使说理浅显易懂,妙趣横生。答题术语:用……来比喻……,把……这一深奥的道理论证得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具体,化陌生为熟悉,变抽象为具象,容易被人接受,形象地论证论点。类比论证:把已知的事物与跟它有某种相同特点的事物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如:《邹忌讽齐王纳谏》通过相同属性的两两类比,将妻“私臣”、妾“畏臣”、客有求于臣”与“宫妇私王”、“朝臣畏王”、“四境之内有求于王”两两对应,令人信服地推论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从而有力地论证了纳谏的必要性。因此,类比论证是在严密的说理中使人信服地承认某个道理。因果论证:根据客观事物之间都具有普遍的和必然的因果联系的规律性,通过揭示原因来论证结果。包括假设、条件、因果等论证方法。如:必修上册鲁迅的《拿来主义》中前六小段分别指出:“闭门主义”导致被枪炮打破大门;“送去主义”导致子孙后代只剩点残羹冷炙;“送来主义”使清醒的青年们都对洋货发生恐怖。第7段推出结论:“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样,因果论证的运用就显得文章逻辑缜密,逻辑性强,无可辩驳。(2023年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搞好调查研究,一定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获得正确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和深化我们认识的根本所在。调查研究成果的质量如何,形成的意见正确与否,最终都要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来检验。毛泽东同志1930年在寻乌县调查时,直接与各界群众开调查会,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诸如该县各类物产的产量、价格,县城各业人员数量、比例,各商铺经营品种、收入,各地农民分了多少土地、收入怎样,各类人群的政治态度,等等,都弄得一清二楚。这种深入、唯实的作风值得我们学习。领导干部进行调查研究,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田间地头和厂矿车间,同群众一起讨论问题,倾听他们的呼声,体察他们的情绪,感受他们的疾苦,总结他们的经验,吸取他们的智慧。既要听群众的顺耳话,也要听群众的逆耳言;既要让群众反映情况,也要请群众提出意见。尤其对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更要主动调研,抓住不放。这样才能真正听到实话、察到实情、获得真知、收到实效。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具有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现在有的干部善于察言观色,准备了几个口袋,揣摩上面或领导的意图来提供材料。很显然,这样的调查是看不到实情、得不到真知、做不出正确结论的。调查研究一定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不能带着事先定的调子下去,而要坚持结论产生在调查研究之后,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对调查了解到的真实情况和各种问题,要坚持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报喜又报忧,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摘自习近平《谈谈调查研究》)材料二:社会科学并不拥有像自然科学一模一样的实验室,那是没有人能否认的。但是,如果说社会科学研究者并不能控制他所要观察的现象,那也并不完全正确。其实不过是控制的技术问题,而不是能不能控制的问题。在物理实验里用斜面滚球来实验引力,斜板这实验因子并不影响所要观察的引力现象,因为实验者在计算球动的速率中会考虑到这斜板的因子——换一句话,所谓实验并不是孤立现象,而是把所有发生作用的因子都加以充分考虑的意思。观察社会现象时,如果我们能确知观察情境中各种因子对于被观察现象所起的作用,我们同样可以达到自然科学的实验中所具备的条件。在技术上,观察社会现象比观察自然现象更为困难。社会现象并不限于人的动作,而且包括人的动机;动机又受着人所接受的那一套认为应当如是的规律支配;这套规律是社会所共有的,而且是在时间里累积下来的——这是人的生活适用于他所处的具体环境的方法,是在人和物的接触中,在动作里,给人的满足与否的结果里,选择和淘汰出来的,而且也永远在变动之中——在这里我们可以见到社会现象有着不能分的两部分:一部分我们可以在体外看得到的,另一部分,在体外是看不到的。这第二部分必须由经验者本人用语言表达出来,才能使旁观的人明白。观察社会现象的困难常发生在第二部分。谈到这里,我愿意提出最重要的问题来了。那就是社会现象的研究工作中观察者必须和被观察者取得充分合作。合作还不够,必须不分观察者和被观察者而大家一同来分析大家的经验。我在上边已说到科学的观察必须充分确认现象发生的情境,考虑到一切会影响现象的因子。这是实验的真正意义。观察社会现象时,因为语言材料的重要,最容易影响叙述现象正确性的是调查者和所要观察的现象的人事关系。有些不肯正视这关系的学者,只提出一个“客观”的空洞概念。但是“客观”是什么意思呢?是指对观察的现象没有兴趣,或是没有关系么?这是不可能的。一个人去观察一个现象必然是有兴趣的。你自己可以不问这问题,可是被观察的人是不会不问这问题的。你不能不和这些人接触,谈话,问问题。这些人必然要问:“这人为什么要来问我们呢?”——这问题问得对的,因为一切调查的结果必然会影响到被调查者的生活的,不论是好是坏。你说“客观”,人家不能承认,而且人家是对的,因为实际受到影响的是他们,他们不能不防。于是调查者逢着“秘密”和“撒谎”了。其实被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是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的反映。人事很像镜子,你对别人的态度反射成了别人对你的态度。科学的社会研究第一是要认清自己的立场和目的。如果你是想去“敲诈”被调查的人,那么你绝不会得到可靠的材料。天下没有不知道自卫的人,社会科学绝不能从“斗智”的方法上得来。换一句话说,社会研究必须站在被调查者的利益上。你如果要研究乡村,你必须同情农民,为他们服务,你的研究结果必须是有利于农民的,不但你存心是如此,而且你要用事实来证明,使农民相信你。正像一个医生对一个病人,病人没有理由去欺骗医生,正因为欺骗的结果是自己受害。一个研究的人是站在“不知”的地位,被问的是站在“已知”的地位。前者对后者是“学习”而不是“拷问”,态度上应当是“尊重对方”“执疑待决”,这种态度必然会得到对方的尊重和友谊,因而乐于帮助你。(摘编自费孝通《亦谈社会调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社会调查要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并特别提到要深入了解农民,二者有相同的出发点和针对性。B.材料一以毛泽东在寻乌县的调查为例,论述调查要深入、唯实,这与毛泽东本人在《调查的技术》中的倡导也是一致的。C.材料二指出,社会科学虽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通过实验展开研究,但倘若方法得当,观察社会现象时也能获得良好的效果。D.材料二认为,社会研究者只有像医生对待病人那样关心被调查者,才不会“逢着”被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的外在行为与内在动机可能并不一致,这给社会科学研究者的观察带来挑战。B.一些无法看到的现象需要通过经验者的语言来表达,这可佐证语言材料的重要。C.如果调查者询问的问题也正是被调查者所关心的,被调查者就不会有防备心理。D.即便调查者出于友善的目的展开调查,调查的结果也会影响到被调查者的生活。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从调查研究工作需要坚持群众路线、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两方面展开论述。B.材料二第三段,主要论证人的动机受社会共有规律的支配且处于不断的变化中。C.材料一运用排比,既突出社会调查需广泛深入、求真务实,也增强了论证气势。D.材料二层层递进,采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4.材料二最后两段使用“敲诈”“斗智”“拷问”等词语,请简析其作用。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调查研究中的“客观”,二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材料一:以文为诗,就是把古文的章法和句法应用于诗歌创作之中,但凡古文中能用到的内容和形式均可用于诗歌之中,使诗歌具有散文的容量和气势。阎琦先生在《韩诗论稿》中说道:“所谓以文为诗,主要指诗多赋体(叙事体)、好直说、以古文章法句法为诗,诗兼有散文体裁。”阎先生指出用以文为诗的艺术手段作诗,会使诗歌中包含散文体裁,也就是使诗歌在形式和内容上看起来具有“散文化”倾向。大致说来,韩愈诗歌以文为诗的艺术手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盛唐,无论是题材、形式都已经非常完善。在诗歌创作方面,只有变通,才能继续将诗歌艺术发扬光大。韩愈等晚辈诗人就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在创作传统诗歌的同时,他们尝试摆既盛唐诗歌的束缚,在诗歌创作中尝试改变盛唐诗歌整齐、工整的形式,并加入跳跃和闪烁的元素,使诗歌的语言改变整齐划一的局面,以古文的章法和句法为诗,改变诗歌的艺术效果,使诗句可长可短。形成错落之美。后人在提到韩愈诗歌特点的时候多提到其诗歌的奇崛和怪异,而简短而又近古的诗歌多被忽视,因为在唐代,大多数诗歌在格律和韵律方面有较高的要求,而周古文的章法和句法为诗,和传统诗歌创作不符,有悖于主流诗风。在韩愈诗歌创作尚未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这类诗歌难免会被人误解,甚至被人否认,认为不是诗歌而近于文,而这恰恰是韩愈在盛唐诗歌的基础上对诗歌创作的开拓和创新。正是早期的这种尝试性的创作为其诗风的形成和后期的大力发展奠定了基础。如果说用长短句是尝试着用写文的办法来写诗,那么用散文的谋篇布局来写诗便是对诗歌大刀阔斧的改革了。韩愈在诗歌创作中,把散文的谋篇布局、起承转合的气势运用得淋漓尽致,把散文描述事物的手法、描绘人物的功能以及栩栩如生的状物的笔法也应用于诗歌创作之中。罗联添也说:“韩愈所以多作古诗,少作近体,是因近体篇幅短小,又有格式限制,不易发挥其才力,也较难于表现雄伟奇崛的气势风格。”这就指出韩愈诗中为什么会出现大量长篇大作,一是韩愈才力雄厚,二是近体诗格律和篇幅方面的限制不利于诗人才力的发挥,所以韩愈诗歌较倾向于古体创作,动辄数百宇。韩愈作为古文运动的领袖,熟谙古文创作,提倡“文以载道”“文以明道”,在散文中极力贯彻这种主张。《原道》《原毁》诸篇即为明证。用严谨的语言,加之铺张的议论,将自己对世事的态度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与此同时,韩愈则试图在诗歌创作中大量引入议论,并加之以能够表现感情、增加语感的虚字,从而尽可能多地让诗歌表现出更为深广的文化和社会内涵。程千帆先生在其《古诗考索》一书中说道:“韩愈以文为诗,其实际意又就在于要突破诗的旧界限,开拓诗的新天地,这不但有助于形成他自己的独特面目,而且成为宋诗新风貌的先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