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00009《政治经济学(财经类)》知识点归纳_第1页
自考00009《政治经济学(财经类)》知识点归纳_第2页
自考00009《政治经济学(财经类)》知识点归纳_第3页
自考00009《政治经济学(财经类)》知识点归纳_第4页
自考00009《政治经济学(财经类)》知识点归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政治经济学

导论

政治经济学的定义:

研究一定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经济关系、经济规律的科学。

1)“经济”一词最早是色诺芬提出

2)“政治经济学”是蒙克莱田在《献给国王与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提出

3)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代表人是英国的马尔萨斯和法国的萨伊

4)政治经济学是扩宽了研究范围的经济学,而不是既研究政治又研究经济的学

5)政治经济学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于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它的创立是

批判地继承前人一切优秀成果为基础

6)它的主要理论来源为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与空想社会主义

经济学的分类:

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经济史、经济数量分析与计量方法

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发展的理论,与时俱进是马克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品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为基

础的社会生产关系。

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生产

为什么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

因为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过程的三要素:

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劳动者

物质资料生

劳动对象

产过程

生产资料

劳动资料

社会生产过程是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构成的辩证统一的运动过程。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

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力。

生产力包括人与物两大要素。

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因为科学技术作为人们从生产实践与科学实验中总结出来的系统经验,一旦进入

生产过程,同生产力中人与物的要素相结合,就会转化成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

生产方式的定义:

人类为了生产与发展而谋取物质资料的方式,它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具体表现在:

1)生产力的性质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性质

2)生产力的发展与变化决定了生产关系的发展与变革

经济基础:

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

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并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与社会意识形态。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构成一定的社会形态。

为什么说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

1)任何经济规律是在一定客观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的,随客观经济条件的变

化而变化

2)任何经济规律都不以人的主观意识而转移

3)人们从事经济活动必须尊重经济规律,都要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否则

就会受到经济规律的惩罚

经济规律的特点:

1)与人们的经济活动相联系

2)随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3)在阶级社会中,经济规律的发现与利用总是要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各阶级的切

身利益,受到阶级利益的限制

经济规律的类型:

1)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

2)几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

3)某一个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

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1、唯物辩证法

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2、科学抽象法

1)包括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

研究方法是叙述方法的基础,叙述方法是研究方法的倒置

2)运用过程:

透过事物的错综复杂的现象,撇开次要的、非本质的因素,抽象出特定的研究对

象,对抽象出来的特定研究对象进行理论分析,揭示出经济过程发展变化的最本

质的东西

3、逻辑与历史一致的方法

政治经济学的特征:

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社会性、历史性、制度性的统一

为什么说政治经济学是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是一门揭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也是一门代表无

产阶级利益和具有无产阶级鲜明阶级性的科学,它体现了科学性和阶级性的高度

统一,它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从实际出发,科学地揭示了社会经济活动的本

质与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1)为学习其他经济学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2)它是树立科学世界观的思想武器

3)它是进行我国经济建设的理论依据

第一章:经济制度的变革与经济体制的演化

1.1、经济制度变革的的过程与规律

社会经济制度:

是一定社会形态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构成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规

定着这一社会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人们的意识形态,是区分人类历史上不同

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

为什么说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

本矛盾

2)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总是从生产力的变化开始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

使生产关系越来越不适应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必然要求突破旧的生产关系,

建立起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新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变革的客观要求,又导致上层

建筑的变革。新的上层建筑的建立,保证了新的生产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从而促

使生产力从旧的生产关系束缚中解放出来。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最基本的动力,生产力的变

化决定了生产关系的变化,并最终推动上层建筑的变化和整个社会形态由低级向

高级的不断发展。

经济制度变革的过程:

原始公社制度: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平均分配制度

奴隶制度:奴隶主在占有生产资料的同时,还直接占有生产者

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

1.2、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

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经济)

为满足生产者个人及其家庭或经济单位的直接消费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1)、特征

它是与低下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形式

它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封闭性经济

它是直接的劳动交换和经济联系形式

商品经济:

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的总和,是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

2)、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社会分工,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存在的前提,是一切商品生产的一般基础;生产资料和劳

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

3)、分类

简单商品经济(小商品经济)

发达商品经济(市场经济)

4)、特征

商品经济是以社会化生产为物质基础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是以等价交换原则为基础的交换经济

商品经济是通过市场竞争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形式

(人类社会形态可能会出现跳跃式发展,但是社会经济形式却无法实现跳跃式发

展)

1.3、资源配置方式与经济体制

资源配置:

在全社会范围内把经济资源按比例分配到各部门和地区,使各种生产要素合理而

有效地组合,以保持社会经济均衡和快速地发展,获得最大的社会产出

如何理解按一定比例配置资源是人类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

在任何既定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社会生产要素资源都是经济活动中不可缺

少的,同时在数量上又是有限的。由于社会经济资源总是具有稀缺性,投入到某

种产品生产的资源增加,就意味着投入到其他产品生产的资源减少,因而任何社

会都存在着如何合理地分配社会生产要素问题。充分利用有限的社会生产要素资

源,避免人力、物力、财力的闲置浪费,是任何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问题,是一

切社会生产共同的要求。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主要区别:

前者是通过市场机制间接地分配社会经济资源,而后者是按照预先拟定的计划或

规划直接分配社会经济资源。

(无论是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它们本身都不具有特定社会经济制度的属性,

而属于经济体制范畴,反映的是经济运行方式,表明的是经济活动的组织特点,

它们都是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配置资源的方法和调节经济运行的手段)

1.4、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

经济制度:

一定社会形态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社会形态中最基本、最本质的

经济关系,决定社会形态的根本性质,规定了该社会生产、分配和交换的基本原

则,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

经济体制:

一定社会形态中经济资源配置的机制、方式和结构的总和,是对一定社会经济运

行模式的概括。

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的基础,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决定经济体制模式的最终根据,经济制度的性质规定着经济

体制模式的社会经济本质,社会经济活动方式制约着经济体制的运行机制及调控

方式,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国情决定着经济体制的各种基本要素及其

相互关系。

第二章:商品和价值

2.1、商品及其内在矛盾

A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

作为商品的使用价格与一般物品的使用价值的区别:

1)、它必须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

2)、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是针对生产者自己有用,而是针对他人

3)、商品的使用价值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他人才能进入消费,因此商品的使用价

值是通过交换用以满足他人的需要,而不是商品生产者自身的需要

怎么理解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

使用价值是商品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能进行交换,当

然也不会成为商品。有使用价值的劳动商品用于交换时,这种有用物就具有交换

价值,也就意味着使用价值在交换关系的范围内,承担了一定经济关系。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B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商品的二因素是由体现在商品生产中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

的。

具体劳动:生产不同使用价值的不同性质和不同形式的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但并不是所有的使用价值和社会财富都是具体

劳动生产的,它只有同劳动对象,劳动资料相结合,才能创造处使用价值来;它

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因为是不以任何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的条件)

抽象劳动:同质的、无差别的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是价值实体;商品交换本质

是等量的抽象劳动相交换,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生产经济关系)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关系:

联系: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是统一的

区别:

1)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有用效果来看的劳动,抽象劳动则是抽取了劳动的有用

性的一般人类劳动

2)具体劳动在质上不同,因而在量上不能比较,抽象劳动在质上相同,只有量

的差别

3)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是一切社会形

态都存在的永恒的范畴;抽象劳动则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劳动

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经济特有的历史范畴。

4)具体劳动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但它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

是创造价值的劳动,它是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

理解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1)它是建立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坚实基础

2)它是剩余价值理论建立的重要基础

3)它是马克思经济理论体系及其他一系列理论建立的理论基础

C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

商品经济产生的决定性条件:生产资料私有制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的内在矛盾,即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都是由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引起的。

生产商品的劳动同时具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两重性质,是由私有制商品经济产

生和存在的两个条件即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分工所决定的。

理解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和影响着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商品经济的本质及私有制商品经济产生和

发展的全过程

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直接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2.2、商品的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是质与量的统一

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

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怎么理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种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第一种含义是指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

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第二种含义是指社会总劳动中按一定比例用来生产社会需要的某种商品所耗费

的劳动时间,即根据社会需要按比例分别用于各个生产部门的劳动时间。

区别: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从同一生产部门的社会生产条件的角度

来说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涉及的是同一生产部门生产某种商品的劳动消耗,

决定的是单位商品的价值量;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是从不同生产部

门的生产规模的角度来说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涉及的是社会对各种商品的需

求总量,决定某种商品总量的价值量。

联系: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

要劳动时间则决定由第一种含义决定的商品价值的实现程度。

B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

C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影响着价值量发生相应

的变化。

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者生产某种商品使用价值的劳动效率

劳动生产率=产品数量/劳动时间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与生产该商品的劳

动生产率成反比。

决定和影响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因素:

1)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

2)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程度

3)生产过程的社会组织形式

4)生产资料的质量和效能

5)自然条件

2.3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

价值如何决定和实现的规律

价值规律的内容:

1)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

2)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进行,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对生产和交换活动的支配作用是通过价格运动表现出来的

价值规律的作用:

1)自发地调节社会总劳动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使社会资源配置

趋于合理

2)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促使商品生产者在市场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

第三章:货币与信用

3.1、货币的形成和本质

A货币的产生

货币的产生过程就是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

价值形式:

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即交换价值

价值形式的发展经济过程:

1)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是价值形式的两极,二者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排斥

等价形式是一种商品与另一种商品直接交换的方式,它的特点有:

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

私人劳动成为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

2)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定义:一种商品的价值经常地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一系列商品上

3)一般价值形式

定义:一切商品的价值,都表现在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某一种

商品上。

4)货币形式

定义:当某种商品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这种商品

就成为货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

货币的本质:

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3.2、货币的职能和货币流通规律

货币的职能:

1)价值尺度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通过价格标准来实现的,价格标准是为了货币执行价

值尺度职能而做出的技术规定。

价值尺度的作用是表现商品的价值,是它们表现为价格;价格标准的作用是衡量

货币本身的数量。

价值尺度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动而变动;价格标准与劳动生产率的变动无关。

2)流通手段

3)贮藏手段

4)支付手段

5)世界货币

作为世界货币,必须是黄金或白银等贵金属,而不能是纸币

A货币形式的发展

货币没有价值,不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职能代替金属货币充当流通手段。

B货币流通规律

定义: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

所需要的货币量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次数)

待售商品赊售商品到期彼此抵销

--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价格总额价格总额支付总额支付总额

所需要的货币量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次数)

纸币规律流通的内容:

纸币的发行量以流通中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为限。

3.3信用

信用的形式:

1)商业信用

定义:商品生产者之间在商品交易中以延期付款方式,互相赊购赊销商品而形成

的借贷关系

特点:

它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以商品形态提供的信用,贷出的资本就是待实现的商品资本。

它主要是职能资本在商品买卖中互相提供的信用,其债权人和债务人都是职能资

本。

它的发展程度直接依存于商品生产和流通的状况。

商业信用的工具是商业票据,分为汇票和期票

商业信用的局限性:

它的规模受单个职能资本家拥有的资本数量的限制,受资本周转快慢的限制,还

要受到商品流转方向的限制

2)银行信用

定义:银行以存款、放款等形式提供的以货币形式为主的信用,它是适应产业资

本循环周转和再生产运动的需要而产生的

特点:

银行资本的债权人是货币资本所有者,债务人是职能资本,银行信用的实质是银

行作为中介使货币资本所有者通过银行和职能资本之间发生的信用关系。

银行信用的对象是货币资本,对企业来说,属于间接融资。

银行信用可以突破商业信用的局限性,扩大了信用的规模和范围。

3)国家信用和企业信用

4)消费信用

信用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作用:

机制作用:增加投资机会、促进资本的自由转移,推动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加速资本的积聚和集中。

加快商品流转的速度、节省流通费用。

给居民提高新的投资渠道和金融资产的持有方式,可以使每个家庭把

它们的消费按时间序列进行适当的安排,形成合理的消费结构。

有效调节国民经济运行。

消极作用:加深了生产与消费的矛盾,触发生产过剩的危机

引发货币信用危机

信用刺激投机

第四章:剩余价值的产生

4.1、货币转化为资本

A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一般商品流动(W-G-W)和资本流通(G-W-G′)

货币与资本的区别

项目一般商品流通资本流通

流通形式W-G-WG-W-G′

流通媒介货币商品

流通目的为买而卖,为了使用价值为卖而买,为了更大的价

流通内容不同使用价值之间的交价值的增值

流通的限度有限无限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换为资本的前提。

B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1)劳动力所有制必须有人身自由,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劳动力

2)劳动力所有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

所有,职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来决定

4.2、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

A资本主义劳动过程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

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工人的劳动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B资本主义的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

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

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

C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

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

不变资本:

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价值量的变化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意义:

1)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实质,说明了剩余价值

只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即雇佣个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唯一源泉。

2)为考察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C剩余价值率(m′)

商品价值=c(不变)+v(可变)+m

剩余价值率的表示方法:

1)物化劳动表示法

m′=剩余价值/可变资本=m/v

2)活劳动表示法

m′=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价值率的高低是决定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多少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个重要

因素是雇佣工人数量或可变资本总量的多少。

资本家想要获得更多剩余价值可以通过两种途径:

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增加可变资本总量

4.3、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

A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

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

价值称作绝对剩余价值。个别企业由于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也称作绝

对剩余价值

B相对剩余价值生存

相对剩余价值: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

生产的相对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

个别资本家由于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是自己的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

而多得的一部分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

联系:1)从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关系来看,绝对剩余价值生存与相对剩余价值生

产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剩余价值生产的起

区别:1)他们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同

2)它们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上所起的作用不同

C资本主义工资

劳动力是存在于人身体中的劳动能力,劳动则是劳动力的使用,它的实现必须以

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结合为条件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资本主义工资的基本形式有两种:

计时工资、计件工资

4.4、再生产与资本积累

扩大再生产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

泉。

A资本主义再生产

社会再生产按内容分:物资资料再生产、生产关系再生产。按规模分:简单再生

产、、扩大再生产。

B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

把剩余价值作为资本使用,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

1)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决定了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欲望是无止境的

2)资本主义的竞争规律作为一种强制力量,也迫使资本家不断地实行资本积累

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

对劳动力的剥削剥削程度,即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

所使用的资本和所消耗的资本之间差额的大小

预付资本量的大小

C资本有机构成

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量的比例,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而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

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资本有机构成。一般用c:v表

示。也就是说:资本技术构成决定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价值构成反映资本的

技术构成,资本的有机构成是一种特殊的资本的价值构成,它只受到资本的技术

构成影响。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一般是以个别资本的增大为前提的。个别资本的增大分为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

资本积聚:个别资本通过资本积累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

资本集中:把原来分散的中小资本合并成少数大资本。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资本积聚加速资本集中、资本集中反过来加速资本积聚

区别:1)资本积聚是单个资本的自我积累,而资本集中是若干单个资本的合并

或联合

2)资本积聚是单个资本家依靠剩余价值资本化实现的,它会增大社会资本

总额;而资本集中是通过原有资本在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实现的,它不会增大社

会资本总额

3)资本积聚要受积累的限制,它的增长速度较缓慢;而资本集中不受积累

的限制,它的增长速度比较快。

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必然产物

D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随着资本积累而产生的社会两极化,即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另一极是贫困的积累

第五章:剩余价值的实现与分割

5.1、资本循环

A、产业资本循环的三阶段

产业资本:投在工业、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是能

够实现价值增值的资本。

产业资本的循环必须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并相应采取货币资本、

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

Pm生产资料

购买阶段(货币资本形式):G—W

A劳动力

货币资本的职能就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

Pm

生产阶段(生产资本形式):W⋯P生产过程⋯W′

A

生产资本的职能就是生产剩余价值

销售阶段(商品资本形式):W′—G′

商品资本的职能就是实现剩余价值

B、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

G—W⋯P⋯W′—G′·G—W⋯P⋯W′—G′

(1)、货币资本的循环

G—W⋯P⋯W′—G′

(2)、生产资本的循环

P⋯W′—G′·G—W⋯P

(3)、商品资本的循环

W′—G′·G—W⋯P⋯W′

C、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条件

产业资本循环:产业资本依次经过购买、生产和销售三个阶段,并相应地采取货

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使价值得到增值,又回到原来出发

点的循环过程。

为什么说产业资本循环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又是产业资本三种循环形

式的统一?

产业资本的循环要连续不断,就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

在空间上同时并存;二是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的循环在时间上相互继起。产业

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两个条件互为前提、相互依存。产业资本运动的连续性遭到

破坏,剩余价值就难以产生和实现。

5.2、资本周转

资本周转:产业资本的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资本周转与资本循环的差别?

资本循环主要分析资本运动的连续性,资本周转主要分析资本周转的速度,揭示

资本周转速度快慢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A、资本周转速度

产业资本的资本周转速度可以用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两个指标来衡量和反映。

资本周转时间:资本周转一次所花费的时间;它由(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构成。

生产时间分为(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由(劳动时间)、(自然力独立作

用于劳动对象的时间)、(生产资料的储备时间)、(正常的停工时间)组成。

流通时间分为(购买时间)和(商品销售时间),由(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和(生

产资料的购买时间与出售商品实现其价值的时间)组成。

资本周转次数:一定时间内资本所经历的周转次数。

一年内资本周转次数的计算公式:n=U年/u周转一次所需要的时间

怎么通过缩短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加快资本周转速度?

在生产时间中,劳动时间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因而起决定作用。要加快资本周

转速度,必须减少那些非劳动时间,以缩小生产时间与劳动时间的差距。对资本

的价值增值来说,一方面,资本循环只有通过生产过程耗费生产时间才能生产出

剩余价值;另一方面,生产时间越短,生产的效率越高,同量的资本才会带来更

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处在流通中的时间越长,流通占用的资本额就越大,用于生

产的资本就相对越少,从而不利于资本增值。

B、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

生产时间的流通时间是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直接因素。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还取

决于生产资本的构成,即取决于固定资本和流通资本的比例关系。

划分固定资本和流通资本的根据和目的:

根据:生产资本不同部分在资本运动中的价值周转方式。

目的:为了揭示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从而揭示对剩余价

值生产的不同影响。

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区别:

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周转时间不同、资本回收方式和期限不同、物质更新方式不

固定资本、流通资本与不变资本、可变资本的区别?

划分标准固定资本、流动资本不变资本、可变资本

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

划分的依据不同资本不同部分的价值周转方式

程中所起的作用

固定资本只包括用于劳动资料的不变资本包括用于劳动资料和劳

划分的内容不同资本;流动资本包括用于劳动力和动对象的资本;可变资本只是用

劳动对象的资本于劳动力的资本

揭示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对资本揭示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

划分的目的不同周转速度的不同影响,从而揭示对源泉,从而揭露资本主义剥削的

剩余价值生产的不同影响秘密

折旧费:根据固定资本磨损程度,以货币形式逐年提取的固定资本补偿金

折旧费

折旧率=×100%

固定资本原值

固定资本在物质形态上的更新分为(整体上的一次性更新)和(部分的局部更新)。

局部更新又有(大修理)和(小修理)

C、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

固定资本年周转价值+流动资本年周转价值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

预付资本总量

D、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1、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可以节省预付资本,特别是节省流动资本。

2、加速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提高年剩余价值率。

年剩余价值量:

M=m′剩余价值率·v预付的可变资本·n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

年剩余价值率:

M′=M/v=m′·v·n/v=m′·n

年剩余价值率与剩余价值率的区别:

1、二者所表示的意义不同:剩余价值率表示的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年

剩余价值率只是表明预付可变资本在一年中的增值程度

2、二者的数量一般也不相等:年剩余价值率通常要高于剩余价值率

5.3、社会资本再生产

A、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个别资本:独立发挥资本职能的资本

社会资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所有单个资本的总和

社会总产品:社会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

B、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

1、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Ⅰ(v+m)=Ⅱc基本实现条件,反应了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互相提出

要求,互相提供产品,互为市场,互为条件,相互制约的内在联系。

只有在这个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才能顺利实现其价值

补偿和事物替换,从而保证简单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Ⅰ(c+v+m)=Ⅰc+Ⅱc派生的实现条件

Ⅱ(c+v+m)+Ⅰ(v+m)+Ⅱ(v+m)派生的实现条件

C、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内涵的扩大再生产

外延的扩大再生产:生产技术不变,生产资料效率不变的条件下,单纯依靠增加

生产要素的数量来实现的扩大再生产。

内涵的扩大再生产:在生产要素数量不变的条件下,依靠提高技术水平、提高生

产效率来实现的扩大再生产。

1、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Ⅰ(c+v+m)﹥Ⅰc+Ⅱc集中反应了两大部类之间互为市场、互为条件、

互相制约的关系,以及保持两大部类适当比例关系的重要性。

Ⅱ(c+m-m/x)﹥Ⅰ(v+m/x)m/x表示剩余价值中供资本家个人消费的部分

2、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Ⅰ(v+△v+m/x)=Ⅱ(c+△c)

Ⅰ(c+v+m)=Ⅰ(c+△c)+Ⅱ(c+△c)

Ⅱ(c+v+m)=Ⅰ(v+△v+m/x)+Ⅱ(v+△v+m/x)

5.4、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

A、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成本价格: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构成了资本家的生产成本,用k来表示。

剩余价值是相对于可变资本而言的,利润是相对于全部预付资本而言的。剩余价

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表现形态与转化形式。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

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m/v,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m/c+v

影响利润率高低的因素:

1、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利润率的高低与剩余价值率的

高低成正比例变化。

2、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

3、不变资本的节约

4、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

B、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平均利润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是以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为前提的。

平均利润率:社会各个生产部门不同利润率的平均数

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总量/社会总资本

平均利润:各个生产部门的资产家按照平均利润率所获得的利润

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

利润怎么转化为评价利润的?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过程,也就是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平均利润率的形成

是资本主义部门之间自由竞争的结果。由于各个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不同,

资本家为了争夺较高的利润率,必然要展开竞争。这种竞争手段是资本转移。部

门之间竞争的结果,会使各个部门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形成平均利润率,进而

使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平均利润形成后,资本家无论将资本投向哪个部门,等

量资本都会获得大体相等的利润。

C、生产价格的形成

生产价格:商品的生产成本k+平均利润P

生产价格是由价值转化来的,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资本有机构成高的生产部

门,平均利润大于剩余价值,从而生产价格高于价值;资本有机构成低的生产部

门,平均利润小于生产价值,从而生产价格低于价值。

价值怎样转化为生产价格的?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有什么变

化?

在平均利润率形成以前,商品按其价值出售。商品价值=成本价格+剩余价值。

随着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便同时转化为生产价格。

生产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它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随着商品价值转化

为生产价格,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在生产价格形成以前,反映供

求关系的商品市场价格以价值为中心,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在生产价格形成以

后,市场价格则以生产价格为中心,围绕着生产价格上下波动了。

5.5、剩余价值的分割

A、商业利润

商业资本:流通领域专门从事商品买卖,以获取剩余价值为目的的职能资本。

商业利润的本质就是产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体现了商业资本家

和产业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

B、利息

借贷资本:借贷资本家为了获取利息而暂时借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闲置货币。

利息率=一定时期的利息量/借贷资本总量

C、银行利润

银行利润是贷款利息和存款利息的差额,再扣除经营银行的业务费用后形成的

D、资本主义地租

级差地租:与土地等级相联系的地租形式,是租种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获得的、

归土地所有者占有道德农业超额利润,是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

格的差额。

级差地租:级差地租第一形态(不同土地)和级差地租第二形态(同一块土地)

绝对地租: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垄断,租种任何土地的农业资本家都要向土地所有

者缴纳的地租,它是农产品价值超过生产价格的余额。

简析剩余价值是如何在资本主义社会各个剥削集团之间分割的?

剩余价值在分割之前,经历了从剩余价值向利润、利润向平均利润的转化。商业

资本参与剩余价值分配所获取的是商业利润,商业利润的来源是产业工人在生产

过程中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商业资本的利润率相当于评价利润率。借贷

资本参与剩余价值分配所获取的是利息。银行资本参与剩余价值分配所获取的是

银行利润,它的本质是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银行资本作为职能

资本的一种,也有等量资本得到等量利润的要求,由于竞争的作用,银行资本能

够得到按银行自有资本计算的平均利润。土地所有者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所获取

的是地租。资本主义地租是农业资本家租种土地所有者的土地而缴纳给土地所有

者的,由农业工人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第六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历史发展

6.1、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向垄断的过渡

A、生产集中

生产集中:社会生产资料和商品生产日益集中于少数大企业的过程。

B、生产集中产生垄断

垄断: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结成联盟,以控制和操纵一

定部门的产品生产和销售市场。

C、垄断与竞争

垄断没有消除竞争的原因:

垄断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只要商品经济存在,竞争就必然存在。

垄断组织不可能囊括所有的生产部门与企业

为了各自利益,各个垄断组织和垄断资本家之间也始终存在着竞争

垄断竞争的主要三种形式:

垄断组织内部的竞争、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垄断组织与“局外企业”之间的竞争

垄断时期的竞争的新特点:

竞争的目的不同、竞争的手段不同、竞争的范围不同、竞争的激烈程度与后果不

6.2、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

A、垄断组织与垄断利润

垄断组织:资本主义经济的一个或几个部门中,居于垄断地位的大企业的联合

1、垄断组织的形式

短期价格协定:大企业之间通过口头或书面方式,就某类商品的价格做出共同规

定,以控制市场,获取垄断利润。(市场条件发生变化)

卡特尔:生产或销售某一同类商品的企业,通过在商品价格、产量和销售等方面

订立协定而形成的同盟。(成员实力发生变化)

辛迪加:同一生产部门的一些大企业,为了共同采购原材料和销售商品而结成的

垄断同盟。

托拉斯:由许多生产同类商品或在生产上由密切联系的企业联合组成的大垄断集

团。

康采恩:以一两个实力最为雄厚的大企业或大银行为核心,通过跨部门、跨行业

的联合而形成的垄断集团。

混合联合公司:采取多样化经营方式的跨部门的新型垄断组织。

垄断利润:垄断组织凭借其在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大大超过平均利

润的高额利润。

垄断价格:垄断组织为了获取高额垄断利润,依靠其垄断地位规定的产品价格。

分为垄断高价与垄断低价

垄断价格与价值规律的关系:

垄断价格的确定不能完全脱离价值,价值仍然是价格的基础。

垄断价格没有,也不可能增加商品价值总量,全社会商品的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

仍然是一致的。

实现垄断利润的主要途径:

1、占有垄断企业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2、通过高价出售和低价购买生产资料,占有非垄断企业和小生产者的一部分价

值或剩余价值

3、通过高价出售消费品,把工人和其他消费者的一部分收入转化为垄断利润

4、通过资产阶级政府对国民收入作有利于垄断资本家的再分配,占有一部分社

会财富

5、通过对外投资和不等价交换,占有其他国家人民创造的一部分价值

B、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

金融资本形成的途径主要有:资本的相互渗透和人事上的结合

金融寡头:掌握着庞大的金融资本的大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金融寡头是怎么实现在经济和政治上的统治的?

在经济上的统治,靠参与制实现;在政治上的统治,靠个人联合的方式,采取“拉

出去”“打进来”的方式实现。还通过建立各种咨询机构,影响政府的决策,通过控

制媒体,把其势力伸向上层建筑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C、垄断资本的国际化

资本输出: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资本家或资本家集团,为了获取高额利润或利

息,以及谋取其他经济利益而对国外进行投资或贷款。

(1)按其形式:借贷资本输出、生产资本输出

(2)按其主体:私人资本输出、国家资本输出

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输出的作用和后果是什么?

对于输出国来说,它是剥削经济落后国家,进行国际垄断的基础。大量资本输出

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资本输出国国内的生产投资,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

矛盾。对于输入国来说,通过吸引外资,可以弥补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可以引

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利于促进本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输入国也容

易出现经济结构畸形单一、对外依赖性强的弊端,严重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国际垄断联盟:垄断资本主义各国的一些大垄断组织,为了保证各自获得高额垄

断利润,通过订立协定,划分世界市场而结成的国际性垄断经济联盟。

跨国公司: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中那些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设立之公司和分

公司机构,从事生产、销售和金融等活动,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的大型垄断企业。

经济一体化分为: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经济一体

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质:

1、垄断是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的标志,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2、垄断是垄断资本主义诸多经济特征的共同基础

3、垄断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其他一切矛盾

6.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资产阶级国家政权与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

其基本特征是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全面干预与调节。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

1、19世纪末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萌芽阶段

2、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到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之前(第一次高潮)

3、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第二次高潮)

4、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第三次高潮)

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和实质:

三种形式: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国家和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

国家和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

实质:垄断资产阶级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维护其垄断统治,保证整个垄断资产

阶级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宏观调控

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主要包括:

保持经济持续均衡增长、保持币值和物价的稳定、保持国内国际收支大体平衡、

实现充分就业

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对货币流通量的调节手段:

公开市场业务、改变存款准备金率、调整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贴现率

6.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在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周期性的生产过剩的危机。

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

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具体表现:

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导致社

会资本再生产所需要的比例关系遭到破坏,大量商品相对过剩,引发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劳动人们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狭小之间的矛

盾,致使商品大量积压,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遭到破坏。

A、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形成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从上

一次危机开始到下一次危机爆发,构成资本主义再生产的一个周期,一般包括危

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危机阶段是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中的决定性阶

段。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物质基础是固定资本的周期更新。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当代的新表征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当代的新表征及爆发原因和根源

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当代的新表征。

原因:金融创新过度,金融监管不力。经济过分虚拟化,各种金融衍生产品完全

脱离了实体经济。以美国为首的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形成。美国金融霸权制度

的作用。

根源:国际金融危机是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在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新的表现形式,其实质上就是经济危机,归根到底

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双重作用:

经济危机造成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和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

经济危机对经济发展具有强制的暂时的调节作用。

6.5、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A、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历史过渡性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的经济条件:

大量的、有人身自由但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的劳动者。

少数人手中集中了大量的货币财富。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

生产力高度发展、资本占有更加社会化、经济运行相对有序化、

收入分配趋向兼顾公平、金融资本的统治大大增强、阶级结构复杂化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客观必然性:

生产的高度社会化为社会主义生产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管理的社会化为社会主义准备了可供借鉴的经营和管理方式。

资本的社会化为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创造了条件。

第七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7.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区分经济制度、社会制度的根本

标志。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

A、社会主义公有制

国有经济:生产资料由全体劳动人民共同占有的所有制形式。

集体所有制:由一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一定范围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的所有制

形式,是与较低的生产社会化程度相适应的公有制形式。

它分为农村集体所有制和城镇集体所有制。

混合所有制经济:由国家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

经济形式,是不同所有制资本在企业或公司内的合作或融合。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依据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依据?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基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了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存在。

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C、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体现在:

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本中占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又要注重质的提高。

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原因?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特征。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保证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

D、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公有制反映的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解决生产资料的归属问题,具有相对稳

定性。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反映的是公有制经济的财产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具有

可变性和灵活性。

E、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

个体经济: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从事个体劳动和个体经营的一种

私有制经济。

私营经济: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获取利润为生产经营目的

的私有制经济。

外资经济:通过引进境外资本在我国建立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

业和外商独资企业。

7.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

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A、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确立的依据是什么?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它是由

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庆决定的。多种所有制并存决定了多种分配

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经营方式的多样化决定了

多种分配方式的并存。

B、社会主义按劳分配

主要内容:

凡是由劳动能力的人都应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劳动,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

费品的尺度,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领取

等量报酬,多劳多得,不劳动者不得食。

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因:

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重要前提条件。

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只能实行按劳分配。

旧的分工还没消失,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

按劳分配的特点:

按劳分配通过商品货币形式实现

按劳分配主要以企业为单位进行

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受市场机制和货币工资形式的制约

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是通过一定的劳动报酬形式来实现的。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其他分配形式

按资本分配,按资金分配,按劳动力价值分配,

按技术、信息、房地产等要素分配,个体劳动收入,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实质是生产要素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劳动者的劳动,资本、土地、信息、技术等生产要素不创造价

值,不涉及价值源泉的问题,按生产要素分配属于创造出来的价值如何分配的问

题。

D、理顺分配关系、规范分配秩序

我们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原因:

贯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分配制度的必然结果。

体制、政策、管理等因素的影响。

一些非法收入的影响。

7.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经济关系市场化、企业行为自主化、宏观调控间接化、经济管理法制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

在所有制结构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钟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钟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

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在宏观调控上,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

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从“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的转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和突破。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

置的经济。

7.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企业与市场

经济主体的微观活动是市场调节的基础,也是市场运行的微观基础。

企业即是生产要素结合的组织形式,又体现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

企业是社会生产率和社会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体。

按照企业财产组织制度和资本组织形式划分,企业可以分为(个人业主制)(合

伙制)(公司制)

A、现代企业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同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B、市场机制

市场机制:市场经济运行中各市场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联系和作用

它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

三者机制之间的关系:

有供求机制,才能反映价格与供求关系的内在联系,保证价格机制的形成。价格

机制又对供求机制起着推动作用,价格涨落推动生产者增加或减少供给量,推动

消费者减少或增加需求量,不断调节供求关系。价格涨落还推动了市场主体之间

的竞争,促使它们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使供给与需求相适应,以获取更大利

润。

C、市场体系

市场体系:相互联系的各类市场的有机统一体。

按照市场上流通的商品属性,市场体系分为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其中,商

品市场包括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包括哦金融市场、劳动力

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也包括属于商品市场的生产资料市场。

消费品市场是整个市场体系的基础,是满足人民日常生活的主要渠道,也是社会

再生产中最后的市场实现过程。

市场的统一性表现在那两方面?

要打破条块分割、地区封锁、使商品和生产要素在不同行业、部门、地区之间自

由流动。

市场的运行和商品的交换要遵循统一的规则和制度。

D、市场规则和市场秩序

市场规则:以法律、法规、契约、公约等形式确定下来的各市场主体共同遵守的

行为准则和规范。

它分为(市场进出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市场交易规则)。

第八章:社会主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8.1、从经济增长到科学发展

科学发展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人

的全面发展。

A、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一国在一年内生产的产品和劳务总量比上年总量的增长比例。它表示

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大和数量的增长。

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的当年国内生产总值-上年的国内生产总值

×100%

上年的国内生产总值

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

自然资源条件、劳动者的综合素质、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中的应用程度、

经济体制和专业化程度

B、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一个国家随着经济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整体水平的提

高。其内涵包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