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赤峰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4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_第1页
内蒙古赤峰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4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_第2页
内蒙古赤峰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4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_第3页
内蒙古赤峰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4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_第4页
内蒙古赤峰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4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蒙古赤峰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4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2024.04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古人类学的成果告诉我们:至少二三百万年以前,人类已经站立在大地上了。然而,那时不仅没有农业,也没有人类主动从事任何生产。人类获取食物的方式与动物十分相近,大地上有什么,就取来吃什么,这就是考古学提到的采集、猎获。通过这两种途径,聚落周围野生的果实、草籽,河里的鱼、草丛中的动物,都成为人类的食物。若以人类手中的工具而论,这个时代属于旧石器时期。至旧石器中晚期人们已经学会了摩擦取火,并发明了弓箭。有了火,人类摆脱了茹毛饮血的生活,逐渐走出野蛮阶段。无疑,这是一个漫长的阶段,几百万年间人类在发展,地球也在变化,地球的变化不仅导致气候发生冷暖干湿的波动,也带动了人的体质与获取食物方式的改变。大量考古成果证明,农业在距今大约一万年前出现了,这一时期也正是新石器时期的开端。农业的出现不但使人类不再单纯依靠大自然的赏赐而存活,而且推动人类社会迈进了文明的大门。而农业起源的中心,也可以视作农业起步的地方,地图上显示它们只是地球上几个小小的斑块,被相互分隔在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尼罗河、黄河、长江以及墨西哥的里约巴尔萨斯地区与南美安第斯山区。若对世界农业起源地的地理环境进行推敲,一个共同点摆在我们面前,这就是无论西亚、北非还是中国黄河流域、墨西哥以及南美安第斯山区,都属于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半湿润、半干旱条件意味着降雨量不多,这对植物生长不能算作理想的条件,因此植物种群的密度不大,种类并不特别丰富,与此对应的动物种类数量必然也不多,而所有这一切都是人类采集、猎获的对象。本来就不丰富的资源,经末次冰期后气候转冷、转干,更不易满足人类需求。既然靠天靠地不是唯一的出路,人类自然会将获取食物的途径转向原本从属采集、猎获的动植物培育。气候变化导致的动植物资源减少会影响世界很多地方,而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尼罗河以及黄河这些大河流域更加敏感,由此带来的结果也更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大自然的赏赐越欠缺,人类越需要通过劳动、技术探索与发明创造来弥补资源禀赋的不足,也许正是这样的原因,农业起源中心不在雨量充沛、绿野青山的西欧、中欧,而落在这些干旱的大河流域。农业生产活动不是简单的体力付出,创造与发明伴随着生产中的每一个环节,筑堤挖渠兴修水利,扶犁耕作打造工具……所有这一切一步步推动人类社会从蒙昧走向文明。文明滋润了历史,照亮了人类前行的路径,而自身却起步于上苍赏赐不多、并不被今人看好的干旱的大河流域。(摘编自韩茂莉《世界农业起源地的地理基础与中国的贡献》)材料二:到了农业时代,尤其是人类开始驯化动植物之后,人类与野生动植物的关系开始转变为合作关系,这也间接缓解了早期人类对于野生动植物需求的压力。而历史上那些被人类有意或者无意选择的动植物被人类驯化,它们的命运和人类的命运也随之一并发生了转折。从目前全球发掘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情况判断,西亚和北非的新石器时代发展较早,目前的考古研究证实,西亚是世界上农业起源最早的地区之一。公元前7至8世纪,人类主要种植小麦、大麦和豆类。我国部分地区大约在公元前10世纪进入新石器时代,是世界上粟、黍、水稻等的起源地。公元前8世纪,粟、黍等旱作农业起源于我国黄河中下游、辽河和海河流域。我国的长江中下游则是世界水稻的发源地,代表性遗址为江西的仙人洞和吊桶环及湖南的玉蟾岩,在这里分别发现了公元前10世纪的硅化水稻和公元前7世纪的稻田遗址。在农业起源中,中国古代先民对谷子的驯化过程,堪称一段传奇。我国对谷子的驯化最早见于8000年前。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东部兴隆沟聚落遗址出土了1500多粒炭化植物种子,这是目前我国乃至世界上所发现的最早的谷子遗存。与其他作物有所不同,谷子的祖先种其实更类似于如今的狗尾巴草,仅看其外形是无法带来食欲的。但是,中国的古代先民敏锐地发现它的食用价值,并加以驯化。几乎与农业起源同时,人类也开始驯化动物。在10000多年前,人类驯化了狗;猪最初在大约9000年前于今天的土耳其东部一带得到驯化,此后驯化方法传播到了中欧、意大利、印度、缅甸、中国和新几内亚等地。历史上的动植物驯化,是人类与动植物关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一方面,有了驯化的动植物之后,人类减少了对采集植物和狩猎动物的依赖;另一方面,由于人类对驯化的动植物极为重视,伴随人类生活地域的扩张,被驯化的动植物开始在全球扩张,纷纷进入原本不属于它们自然分布的地方。比如,如今全球食用的麦,其原生地仅限于中东地区,而玉米、番茄、红薯等原本只生长于美洲大陆一隅。(摘编自赵序茅《人类文明与动植物关系史》)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摩擦取火推动人类走出野蛮阶段,弓箭的发明改变了人类获取食物的方式。B.大量考古成果证明,农业出现于距今大约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发轫阶段。C.在农业产生之前,人类依靠大自然的赏赐生存,对野生动植物有极大需求。D.不利的环境促使人们通过驯化动植物获取食物,减少了对采集狩猎的依赖。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西亚两河流域气候条件对植物生长不利,致使动物种类数量不多,因此这里成为世界上农业起源最早的地区之一。B.气候变化导致动植物资源减少,迫使人们将获取食物的方式转为自己生产,这意味着早期人类不再靠天靠地吃饭。C.与干旱的大河流域相比,自然条件相对良好的中欧和西欧,可能因为动植物资源的充裕,农业生产活动出现较晚。D.我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世界水稻的发源地,是农业起源的中心之一,据此可知这一地区在古代应是半湿润地区。3.下列选项,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关于农业起源观点的一项是(3分)A.战国时期韩非子《五蠹》文中曾提到:“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B.河北磁山文化遗址不仅出土了大量的粮食,还出土了石铲、石斧等农具和石磨盘、石磨棒等粮食加工工具。C.黄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200-650毫米之间,而深居内陆的西北部分地区年降水量不足150毫米。D.两河流域地处亚非大干旱地区,但是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的定期泛滥带来了充沛的水源,肥沃了土地。4.根据材料内容、下对选布卞而这砥幅图韦的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遗址一地处辽河流域,是世界上粟的起源地之一。B.遗址三地处黄河流域中游,是早于遗址四的文化。C.遗址四以稻作农业为主,能制作黑陶等生活用具。D.四处文化遗址同属新石器时代,凸显了文明进步。5.哪些因素对敖汉谷子的驯化起了重要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火巴金船上只有轻微的鼾声,挂在船篷里的小方灯,突然灭了。我坐起来,推开旁边的小窗,看见一线灰白色的光。我不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船停在什么地方。我似乎还在梦中,那噩梦重重地压住我的头。一片红色在我的眼前。我把头伸到窗外,窗外静静地横着一江淡青色的水,远远地耸起一座一座墨汁绘就似的山影。我呆呆地望着水面。我的头在水中浮现了。起初是个黑影,后来又是一片亮红色掩盖了它。我擦了擦眼睛,我的头黑黑地映在水上。没有亮,似乎一切都睡熟了。天空显得很低。有几颗星特别明亮。水轻轻地在船底下流过去。我伸了一只手进水里,水是相当地凉。我把这周围望了许久。这些时候,眼前的景物仿佛连动也没有动过一下;只有空气逐渐变凉,只有偶尔亮起一股红光,但是等我定睛去捕捉红光时,我却只看到一堆沉睡的山影。我把头伸回舱里,舱内是阴暗的,一阵一阵人的气息扑进鼻孔来。这气味像一只手在搔着我的胸膛。我向窗外吐了一口气,便把小窗关上。忽然我旁边那个朋友大声说起话来:“你看,那样大的火!”我吃惊地有那个朋友,我看不见什么。朋友仍然沉睡着,刚才动过一下,似乎在翻身,这时连一点声音也没有。舱内是阴暗世界,没有亮,没有火。但是为什么朋友也嚷着“看火”呢?难道他也做了和我同样的梦?我想叫醒他问个明白,我把他的膀子推一下。他只哼一声却翻身向另一面睡了。睡在他旁边的友人不住地发出鼾声,鼾声不高,不急,仿佛睡得很好。我觉得眼睛不舒服,眼皮似乎变重了,老是睁着眼也有点吃力,便向舱板倒下,打算阖眼睡去。我刚闭上眼睛,忽然听见那个朋友嚷出一个字“火”!我又吃一惊,屏住气息再往下听。他的嘴却又闭紧了。我动着放在枕上的头向舱内各处细看,我的眼睛渐渐地和黑暗熟习了。我看出了几个影子,也分辨出铺盖和线毯的颜色。船尾悬挂的篮子在半空中随着船身微微晃动,仿佛一个穿白衣的人在那里窥探。舱里闷得很。鼾声渐渐地增高,被船篷罩住,冲不出去。好像全堆在舱里,把整个舱都塞满了,它们带着难闻的气味向着我压下,压得我透不过气来。我无法闭眼,也不能使自己的心安静。我要挣扎。我开始翻动身子,我不住地向左右翻身。没有用。我感到更难堪的窒息。于是耳边又响起那个同样的声音“火”!我的眼前又亮起一片红光。那个朋友睡得沉沉的,并没有张嘴。这是我自己的声音。梦里的火光还在追逼我。我受不了。我马上推开被,逃到舱外去。舱外睡着一个伙计,他似乎落在安静的睡眠中,我的脚声并不曾踏破他的梦。船浮在平静的水面上,水青白地发着微光,四周都是淡墨色的山,像屏风一般护着这一江水和两三只睡着的木船。我靠了舱门站着。江水碰着船底,一直在低声私语。一阵一阵的风迎面吹过,船篷也轻轻地叫起来。我觉得呼吸畅快一点。但是跟着鼾声从舱里又送出来一个“火”字。我打了一个冷噤,这又是我自己的声音,我自己梦中的“火”!四年了,它追逼我四年了!四年前上海沦陷的那一天,我曾经隔着河望过对岸的火景,我像在看燃烧的罗马城。房屋成了灰烬,生命遭受摧残,土地遭着蹂躏。在我的眼前沸腾着一片火海,我从没有见过这样大的火,火烧毁了一切:生命,心血,财富和希望。但这和我并不是漠不相关的。燃烧着的土地是我居住的地方;受难的人们是我的同胞,我的弟兄;被摧毁的是我的希望,我的理想。这一个民族的理想正受着熬煎。我望着漫天的红光,我觉得有一把刀割着我的心,我想起一位西方哲人的名言:“这样的几分钟会激起十年的憎恨,一生的复仇。”我咬紧牙齿在心里发誓:我们有一天一定要昂着头回到这个地方来。我们要在火场上辟出美丽的花园。我离开河岸时,一面在吞眼泪,我仿佛看见了火中新生的风凰。四年了。今晚在从阳朔回来的木船上我又做了那可怕的火的梦,在平静的江上重见了四年前上海的火景。四年来我没有一个时候忘记过那样的一天,也没有一个时候不想到昂头回来的日子。难道胜利的日子逼近了么?或者是我的热情开始消退,需要烈火来帮助它燃烧?朋友睡梦里念出的“火”字对我是一个警告,还是一个预言?…….我惶恐地回头看舱内,朋友们都在酣睡中,没有人给我一个答复。我刚把头掉转,忽然瞥见一个亮影子从我的头上飞过,向着前面那座马鞍似的山头飞走了。这正是火中的凤凰:我的眼光追随着我脑中的幻影。我想着,我想到我们的苦难中的土地和人民,我不觉含着眼泪笑了。在这一瞬间似乎全个江,全个天空,和那无数的山头都亮起来了。(1941年9月22日从阳朔回来,在桂林写成)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综观全文,第一段的景物描写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别有深意,既交代了船行江上的自然环境,也暗示了时代背景。B.我的难以成眠与朋友的酣然入睡形成对比,意在突出我因忆起往事而内心备受煎熬,朋友却无此感受而沉醉梦乡。C.文章借助哲人之言,抒发作者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恨之情,同时也表达出中国人民赶走侵略者、建立新中国的决心。D.文章标题“火”意蕴丰富,既是日寇摧毁家园的侵略之火,也是“我”心中的复仇之火,还是重建家园的希望之火。7.解释文中画横线语句的含意。(6分)在这一瞬间似乎全个江,全个天空,和那无数的山头都亮起来了。8.《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说:“在现代散文中,调配得当的‘虚’和‘实’是相辅相成的。”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己未,突厥寇边。朝臣或请修古长城,发民乘堡障。上曰:“突厥灾异相仍,颉利不惧而修德,暴虐滋甚。骨肉相攻亡在朝夕朕方为公扫清沙漠安用劳民远修障塞乎!”突厥既亡,其部落或北附薛延陀,或西奔西域,其降唐者尚十万口,诏群臣议区处之宜。朝士多言:“北狄自古为中国患,今幸而破亡,宜悉徙之河南兖、豫之间,分其种落,散居州县,教之耕织,可以化胡虏为农民,永空塞北之地。”夏州都督窦静以为:“戎狄之性,有如禽兽,不可以刑法成,不可以仁义教,况彼首丘之情,未易忘也。置之中国,有损无益,恐一旦变生,犯我王略。莫若因其破亡之余,施以望外之恩,假之王候之号,妻以宗室之女,分其土地,析其部落,使其权弱势分,易为羁制,可使常为藩臣,永保边塞。”温彦博以为:“徙于兖、豫之间,则乖违物性,非所以存养之也。请准汉光武故事,置降匈奴于塞下,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以实空虚之地,使为中国捍蔽,策之善者也。”魏征以为:“突厥世为寇盗,百姓之雠也。今幸而破亡,陛下以其降附,不忍尽杀,宜纵之使还故土,不可留之中国。夫戎狄人面兽心,弱则请服,强则叛乱,困其常性。今降者众近十万,数年之后,蕃息倍多,必为腹心之疾,不可悔也。”彦博曰:“王者之于万物,天覆地载,靡有所遗。今突厥穷来归我,奈何弃之而不受乎!孔子曰:‘有教无类。’若救其死亡,授以生业,教之礼义,数年之后,悉为吾民。选其酋长,入朝宿卫,畏威怀德,何后患之有!”上卒用彦博策。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犹宜将护,傥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节选自《资治通鉴》第一百九十三卷)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骨肉相攻A亡B在朝夕C朕方为公D扫清E沙漠F安用劳民G远修H障塞乎!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空,指使空旷,与《苏武传》中“空以身膏草野”的“空”意思不同。B.首丘,原指狐狸在临死时头一定会朝着出生的山丘,文中指留恋故土。C.靡,指无、没有,与《曹列论战》中“望其旗靡”的“靡”意思相同。D.穷,困窘,与《荆轲刺秦王》中“图穷而匕首见”的“穷”意思不同。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突厥侵犯边境,朝臣建议太宗修复古长城,利用城堡巩固边防,太宗不以为意,表示要亲自荡平贼寇,以振国威。B.很多大臣提议迁徙突厥降众到黄河以南的兖豫地区,打破种族部落限制,令其散居,再教以耕织,将其转化为农民。C.窦静主张借突厥破亡之机,对其施以望外之恩,封侯联姻,分而治之,削弱其权势,令其永为藩臣,以保边塞安定。D.太宗诏令群臣商议安置突厥降众的办法,窦静、魏征和温彦博皆不主张留其于中原,太宗最终采纳了温彦博的建议。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请准汉光武故事,置降匈奴于塞下,全其部落,顺其土俗。(2)选其酋长,入朝宿卫,畏威怀德,何后患之有!13.文章结尾处太宗对侍臣所言,包含怎样的治国理政主张?请用三个短语加以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衡州送李大夫七丈勉赴广州杜甫斧钺下青冥,楼船过洞庭。北风随爽气,南斗避文星①。日月笼中鸟,乾坤水上萍。王孙丈人②行,垂老见飘零。【注】①文星:文曲星,主文才,后亦指有文才的人。②丈人:对长辈的敬称。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斧钺是兵器,代指军权,楼船指高大有楼的战船,暗示出李大夫显贵的身份。B.颔联写北风送爽,南斗星避让文曲星,营造了李大夫出行时阴郁沉重的氛围。C.颈联两句,与杜甫《旅夜书怀》“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两句异曲同工。D.本诗前半部分用语气势雄迈,后面意悲而语壮,体现出杜诗的沉郁顿挫之风。1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离骚》中“,”两句,写服饰的芳香与佩玉的润泽交织在一起,诗人光明纯洁的品质还是没有减损。(2)乘两会东风,提升新质生产力正当时。恰如王湾《次北固山下》“,”两句所写,水面宽阔,船行顺风,我们当顺势而为,积极进取。(3)面对高考,信心无比重要,考生兴华化“,”这样的诗词名句为自己鼓劲加油。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1题。中国文艺从源头开始就与西万文艺走出了迥然不同的道路,西方从史诗起源,中国以抒情诗发端,这种差异奠定了两千年来中西文艺判然有别的风貌和气质:西方重叙事,中国重抒情;。中国戏曲作为融合了几乎所有传统艺术成分的结晶,充分展现了其抒情写意的特点。①中国现代戏剧影视创作虽然受西方影响,更偏重于叙事写实;②但仍然有一些艺术家致力于从中国传统艺术中汲取营养,③形成了富有抒情写意味道的艺术风格。《繁花》作为一部篇幅长达30集的电视连续剧,着力的重点并不在叙事,而在于情感的抒发、意绪的表达、气氛的渲染和意境的营构。换言之,该剧的叙事是为抒情服务的,叙事是表皮,抒情是核心,叙事是手段,抒情是目的。很显然,这是该剧与当下主流电视剧的一个重要区别。中华民族向来讲究“以和为贵”,“和”是中华文化的核心要义;中国人历来崇尚“乐天知命”,“乐”是中国人生命情感的底色。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中国传统文艺的最大特征,就是“中和”,即所谓“温柔敦厚”,因此文学艺术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不能走极端,即所谓“过犹不及”。总之,我们的传统文艺追求的是调和、平衡、和谐,反映在传统戏曲中,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悲喜交融、苦乐相错,我们的传统戏曲中从来没有彻头彻尾的悲剧,也没有彻头彻尾的喜剧,悲剧当中必然包含喜剧的成分,喜剧当中也不乏悲剧的元素。所以说,中国传统戏曲几乎每一出戏都少不了丑角,都不缺乏喜剧性因子,故而有“无丑不成戏”之说。《繁花》虽然并非一部喜剧,但在其中却随处可见喜剧性的人物、台词、场景、情节和氛围,这是它与当下大部分电视剧的又一重要区别。17.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无丑不成戏”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A.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B.但是,她们正式的名称却是“包身工”。C.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D.“修辞立其诚”,包含端正学风的问题。18.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中有一处表述不当,请标出原句序号后再做修改,并使修改后的语句与上下文的衔接流畅自然。(3分)19.请在横线处仿照上句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正确贴切,语意连贯完整。(4分)20.请结合文段,概括电视剧《繁花》与其他电视剧的区别,每点不超过10个字。21.读书小组邀请你为《赤壁赋》做评价。请结合文本第二段的主要观点,拟出评价要点。要求阐释准确,语言流畅,不超过60个字。(6分)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劳动创造幸福,实干成就伟业。总书记曾这样赞美劳动,以凝练的语言说出了朴素的道理。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赤峰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4月模拟考试语文学科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2024.041.A(张冠李戴)2.C(A项强加因果;B项表述绝对;D项推断失当)3.B4.B5.参考答案:①自然资源不够丰富;②气候条件发生改变;③其祖先种的食用价值被发现。(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6.B(“朋友却无此感受”于文无据)7.参考答案:①作者心境豁然开朗,对革命胜利充满信心和希望;②革命之火必将燎原,整个国家民族势必浴火重生。(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8.参考答案:①作者描述自己行船所见所感,勾连起梦境与幻觉,虚实融合;②过去、现在和未来,由核心意象“火”串联起来,虚实相生。(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本题也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如果学生只答什么是实、什么是虚,只给2分;只答套话不给分)9.ACF10.C(A项白白地;C项倒下;D项尽)11.A(“不以为意”“亲自”理解有误)12.参考答案:(1)请求依照汉光武帝时的旧例,将投降的匈奴人安置到塞外,保全他们的部落,顺应他们的风俗习惯。(准,依照;故事,旧例;降,投降的;全,保全;顺,顺应。每点1分)(2)挑选他们中间的部落首领,入朝值宿宫禁,担任警卫,(他们)畏惧皇威感念皇恩,有什么后患呢!(选,挑选;宿卫,值宿宫禁,担任警卫;威,皇威,威风;怀,感念,感激;宾语前置,有什么后患。每点1分)13.参考答案:①谨慎行事/自我约束/慎始敬终;②居安思危/防患未然/安不忘虞;③从谏如流/从善如流/察纳雅言。(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参考译文】己未(十六日),突厥兵侵犯边境。大臣中有人请求修复古代的长城,征发百姓利用城堡以巩固边防。太宗说:“突厥天灾人祸不断,颉利可汗并不畏惧而修养品德,反而更加暴虐。骨肉相残,其灭亡时日不远了。我正要为你们扫清沙漠上的敌人,哪里用得着辛劳百姓到远方去修筑城堡要塞呢!”突厥灭亡后,其属下的部落有的向北归附薛延陀,有的向西投奔西域,投降唐朝的还有十万户,太宗下诏让群臣商议安置的办法。大臣们大都说:“北方狄人自古以来就是中原的祸患,现在很幸运他们已经败亡,应当全部迁徙到黄河以南的兖、豫之间,分开各个种族部落,让他们分散居住在各州县,教他们耕种织布,将他们转化为农民,使塞北地区永远空旷无人。”夏州都督窦静认为:“戎狄的本性,如同禽兽一般,不能用刑罚法令使其威服,不能用仁义道德使其受教化,况且他们留恋故土的心情也不易忘却。将他们安置在中原一带,只有损害大唐而没有益处,恐怕一旦陡生变故,对大唐政权构成威胁。不如借着它将要灭亡的时机,施加意外的恩宠,封他们王侯称号,将宗室之女嫁给他们,分割他们的土地,离析他们的部落,使其权势分化削弱,易于钳制,可让他们永为藩臣,使边塞永保平定。”温彦博认为:“将突厥人迁徙到兖、豫之间,则违背其本性,这不是让他们生存的办法。请求依照汉光武帝时的旧例,将投降的匈奴人安置到塞外,保全他们的部落,顺应他们的风俗习惯,以充斥空旷之地,使其成为中原的屏障,这是较完善的策略。”魏征认为:“突厥世代为寇盗,是老百姓的敌人。如今幸而灭亡,陛下因为他们投降归附,不忍心将他们全部杀掉,应当将他们放归故土,不能留在大唐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