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_第1页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_第2页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_第3页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_第4页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主编孙广仁

(供五年制本科用)

使用专业:中医临床专业、中医妇科专业

中医临床国际交流专业、

针灸系骨伤专业、推拿专业

学时数:81学时

安徽中医学院

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

课程简介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要求

学生掌握本课程中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

医学的思维方法(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

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

病机、防治原则),为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

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该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实验教学和

多媒体教学,以增强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培养学生

的动手能力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安排在第一或第二学期中讲

授,教学中既要充分考虑到中医药专业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尤其是学

生从高中阶段刚刚步入中医药殿堂在知识衔接方面的“断层”;又要全面(或

系统)地展示中医学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充分体现中医现代化的要求。

使用说明

1.本课程按81学时设计,供中西医结合临床、全科专业、经济管理应用心

理学专业使用。

2.讲授时数为纯理论课时(包括部分多媒体教学的课时),见习时数及实验

教学的时数根据实际情况另行安排。

3.“教学目的和要求”是指通过教师的讲授及学生的认真学习所应该达到的

教学目的和要求。结合本课程的教学特点,“目的和要求”分为“掌握”、

“熟悉”、“了解”三个级别。“掌握”的内容,要求教师在授课时,进行

深入的剖析和讲解,使学生达到彻底明了,并能用文字或语言顺畅的表

述;“熟悉”的内容,要求教师予以提纲挈领的讲解,使之条理分明,使

学生对此内容完全领会,明白其中的道理及其梗概;“了解”的内容,要

求教师讲解概念及相关内容,使学生具有粗浅的印象,使之在后期的专

业课学习中,接触到这些内容时无陌生感。

4.附篇所录原文,仅供教师在讲授时引用和学生自学的参考。

5.每章后以仿体字附录“研究进展”,是对近10年来的有关文献和实验研

究成果的简明扼要的概括性综述,供学生学习参考。

6.教材后附录本教材中出现的“中医学关键术语”,中英文对照,供学习者

参考。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

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中医学的学科

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概况。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教学内容

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学科属性

1.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2.中医学的学科属性:属融入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自然科学;受古代哲学思

想的深刻影响;是多学科融合的产物。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3.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1.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整体观与

现代医学模式。

2.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与论治的概念、思维过程与关系;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辨证与辩病相结合。

四、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及课程的主要内容

1.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2.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课时与方法

课堂授课,3学时。其中,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占2学时,其他1学时。

第一章中医学的思维方法

目的要求

1.掌握阴阳的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2.掌握五行的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3.熟悉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精气学说

自学

第二节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概念

1.阴阳的基本概念:包括阴阳概念的源流。

2.事物的阴阳属性: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的对立制约:包括阴阳相互对立、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

2.阴阳的互根互用:包括阴阳相互依存、互生互用。

3.阴阳的交感与互藏:升降交感的概念、机理和意义;互藏的概念与意义。

4.阴阳消长:阴阳消长的概念与形式。

5.阴阳转化:阴阳转化的概念、机理形式。

6.阴阳自和与平衡:阴阳自和的概念与意义;阴阳平衡的概念及维系机制。

概括叙述阴阳运动规律和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以阴阳学说的运动规律和形式简要说明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

变化、疾病的诊断和防治,以及中药的性能。

第三节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概念

1.五行的基本概念:包括五行概念的源流。

2.五行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稽;金日从革;水曰润下。

3.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归类的依据、方法和结果(构成五行系统)。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1.五行相生与相克:各自的概念、次序;母子关系及所胜与所不胜关系。

2.五行制化和胜复:各自的概念、规律和意义。

3.五行相乘与相侮:各自的概念、次序、形成原因和相互关系。

4.五行的母子相及:母病及子;子病及母。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简要叙述五行学说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在阐释人体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和

病理影响,阐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方面的应用。

第四节中医学的思维方法的特点

自学

课时与方法

课堂授课,11学时。其中,阴阳学说占6学时,五行学说占5学时。

第二章藏象

第一节藏象学说概论

目的要求

1.掌握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概念及其共同的生理特点。

2.掌握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

3.熟悉奇恒之腑中脑、髓、骨、脉、和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4.熟悉五脏与五体、五华、五窍、五液、五志的关系。

5.熟悉脏与腑、腑与脏、腑与腑的关系及五脏与脑和女子胞的关系。

6.了解五体、五华、五窍、五液、五志的涵义及主要功能。

教学内容

1.脏象、脏象学说、脏腑的概念,内脏的分类及分类依据。

2.脏象学说的特点及形成因素。

第二节五脏

一、心

概说(不列标题):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与特性概述。

1.生理功能:主血脉;藏神。

2.生理特性:心为阳脏;主通明。

3.心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

二、肺

概说(不列标题):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与特性概述。

1.生理功能:主气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主治节。

2.生理特性:肺为华盖;肺为娇脏;主宣发与肃降。

3.肺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三、脾

概说:(不列标题)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与特性概述。

1.生理功能;主运化;主统血。

2.生理特性:主升举;喜燥恶湿。

3.脾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

四、肝

概说:(不列标题)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与特性概述。

1.生理功能:主疏泄;主藏血。

2.生理特性:肝为刚脏;主升发。

3.肝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

五、肾

概说:(不列标题)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与特性概述。

1.生理功能: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主纳气。

2.生理特性:主蛰藏。

3.肾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

附:命门。

第三节六腑

概说:(不列标题)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七冲门的部位作用。

一、胆:形态部位;生理功能:储藏和排泄胆汁;奇恒之腑之一。

二、胃:形态部位;生理功能:受纳腐熟;

生理特性:宜降则和;胃气的概念。

三、小肠;形态部位;生理功能:受盛化物,泌别清浊,主液。

四、大肠: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传化糟柏,主津。

五、膀胱:形态部位;生理功能:贮尿排尿;“津液藏焉”。

六、三焦:六腑三焦(有形之实体,是水液由肠道渗入膀胱的通道);

部位三焦(总体功能:诸气和水液运行的通道;上、中、下三

焦各自的功能特点:上焦如雾,中焦如汹,下焦如

渎);

辨证三焦(湿热病与湿热病辨证之纲领)。

第四节奇恒之腑

本节只介绍脑及女子胞,其他如脉、骨、髓、胆已经在脏象中讨论。

一、脑:为髓海,主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二、女子胞:发生月经,孕育胎儿,及其与脏腑、天癸、经脉的关系。

附:精室。

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二、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四、五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

课时与方法

课堂授课为主。共安排21学时。其中概论1学时,五脏12学时,六

腑3学时,奇恒之腑1学时,脏腑关系4学时。

第三章精气血津液神

目的要求

1.掌握精的基本概念、分类、代谢及功能。

2.掌握气的基本概念、生成、运行、功能及分类。

3.掌握血的基本概念、生成、运行及功能。

4.掌握液的基本概念、代谢及功能。

5.掌握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

第一节精

一、精的基本概念(指人体之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

物质,是藏于脏腑中的液态精华物质。

二、精的代谢:精的生成、贮藏与施泄。

三、精的功能:濡养、化血、化气、化神等作用。

四、精的分类: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脏腑之精与生殖之精;各精的构成和基

本功能。

第二节气

根据教学需要,适应讲述精气学说的相关内容。

一、气的基本概念(指人体之气):无形而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

二、气的生成

1.气的生成之源:由先后天之精化生,并与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合而成。

2.气的生成与脏腑功能的关系:肺、脾、肾等脏在气的生成中的作用。

三、气的运动与气化

1.气的运动:气的概念;气运动的形式;气运动的意义;脏腑之气的运动规

律;气运动失常的表现形式。

2.气化:气化的概念(由气的运动引起的精气血津液等物质与能量的新陈代

谢过程,是生命的特征);

气化的形式(物质之间的转化、物质与能量之间的转化)。

3.气机与气化的关系。

四、气的功能

1.推动与调控作用:阳气的推动作用与阴气的调控作用。

2.温煦与凉润作用:阳气的温煦与阴气的凉润作用。

3.防御作用:一身之气(正气)的防御作用:防止病邪侵袭与祛除病邪使病

体康复。

4.固摄作用:固摄精、血、津液等液态物质的作用。

5.中介作用:是生命信息的载体,是脏腑形体官窍之间相互联系的中介。

五、气的分类:人体之气的层次结构:元气、宗气、营气、卫气、脏腑之气、

经络之气的组成、分布及功能。

第三节血

一、血的基本概念。

二、血的生成:血液的化生之源及相关的脏腑功能。

三、血的运行:维持血液运行的主要因素及相关脏腑功能。

四、血的功能:濡养;化神。

第四节津液

一、液的的基本概念:包括津和液的区别。

二、津液的代谢: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及相关的脏腑功能。。

三、津液的功能:滋润濡养;充养血脉。

第五节神

自学。

第六节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一、气与血之间的关系: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行血、摄血);

血为气之母(血能载气,血能养气)。

二、气与津液之间的关系: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津能载气;

津能生气。

三、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精血同源;津血同源。

四、精气神之间的关系

课时与方法

课堂授课为主。安排10学时。其中精1学时,气3学时,血1学时,津液2

学时,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3学时

第四章经络

目的要求

一、掌握经络的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

二、掌握十二经络的名称、走向交接规律、分布规律、表里关系、流注次序。

三、掌握奇经八脉的概念和主要功能。

四、掌握经络的生理功能。

五、了解经络学说的应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经络学说概述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

二、经络学说的形成。

三、经络系统的组成。

第二节十二经脉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四、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五、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六、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第三节奇经八脉

一、奇经八脉的主要功能。

二、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和基本功能。

第四节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自学。

第五节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二、经络学说的应用。

课时与方法

课堂讲授为主,配合挂图或多媒体课件教学。共6学时。其中经络学说、

概述1学时,十二经脉3学时,奇经八脉1学时,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

1学时。

第五章体质

自学。

第六章病因

目的要求

1、掌握病因的概念及病因学说的特点。

2、掌握六淫、疡气的概念和共同特点,六淫各自的致病特点及主要病理

表现。

3、掌握七情的概念,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七情内伤的致点。

4、掌握饮食失宜、劳逸湿失度的致病规律和特点。

5、掌握痰饮、淤血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和致病特点。

6、了解外伤、诸虫、药邪、医过和先天因素的致病概况。

教学内容

概说:(不列标题):病因和病因学说的概念;病因学说的特点;辨证求因;

病因学说的源流简介。

第一节六淫

一、六淫的概念及共同致病特点。

二、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风邪: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善行数变,主动,为百病之长。

2.寒邪:阴邪,易伤阳气,其性重浊、收引。

3.湿邪: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其性重浊、粘滞、趋下。

4.燥邪:其性干涩,易伤津液、侵袭肺脏。

5.火(热)邪:阳邪,其性炎热趋上、易伤津耗气,生风动血,易扰心神,

易致疮痈。

6.暑邪:其性炎热、升散,易伤津耗气,多挟湿邪。

第二节疣气

一、厉气的基本概念。

二、疣气的致病特点:发病急骤,病情重笃;传染性强,易于流行;一气

一病,症状相似。

三、影响疡气产生的因素。

第三节七情内伤

一、七情的基本概念:包括七情与七情内伤的基本概念。

二、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

三、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直接伤及内脏,首先影响心神;影响脏腑气机;

多发为情志病;影响病情。

第四节饮食失宜

一、饮食不节:过饥,过饱。

二、饮食不洁。

三、饮食偏嗜:寒热偏嗜,无味偏嗜,食类偏嗜。

第五节劳逸失度

一、过劳:劳力过度伤气,劳神过度伤心脾,房劳过度耗伤肾精肾气。

二、过逸:包括体力过逸和脑力过逸两方面。

第六节病理产物

一、痰饮

痰饮的基本概念:(不列标题):包括有行之痰和无形之痰。

1.痰饮的形成:包括原因和机理

2.痰饮的致病特点:阻滞气机,防碍血行;致病广泛,变化多端;

病势缠绵,病程较长;易蒙蔽清窍,伤及神明。

二、瘀血

瘀血的基本概念:(不列标题):注意与血瘀概念的区别。

1.瘀血的形成:病因和机理。

2.瘀血的致病特点:阻滞经脉气血;累及多个脏腑;易致中风、气脱。

3.瘀血的致病的病症特点:刺痛;出血;肿块;青紫;舌苔改变。

第七节其他原因

自学。

课时与方法

课堂讲授为主,可配合电视教学或多媒体课件教学,也可配合相应实验课。

共13课时。其中概说1学时,六淫5学时,疾气1学时,七情内伤、劳

役适度和饮食失宜3学时,病理产物3学时。其他病因自学。

第七章发病

目的要求

1、掌握发病的基本原理。

2、了解影响发病的因素和发病的类型。

教学内容

概说:(不列标题):发病的概念;发病学说的概念、特点和源流。

第一节发病原理

一、发病的基本原理:正气与邪气的概念及在发病中的作用。

二、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外界环境、体质和因素。

第二节发病类型

一、感而后发。

二、伏而后发。

三、徐发。

四、继发。

五、合病与并病。

八、复友。

课时与方法

课堂讲授。共2学时。其中发病原理1学时,发病类型1学时。

第八章病机

目的要求

1、掌握病机的基本概念及层次结构。

2、掌握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和疾病发展转归的关系

3、掌握阴阳偏盛、偏衰、互损、格拒、亡失的病机。

4、掌握精虚、精瘀、气虚、气机失调、血虚、血热、血瘀、血寒和精气血关

系失调的病机。

教学内容

第一节基本病机

一、邪正盛衰

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2、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二、阴阳失调

1.阴阳偏盛。

2.阴阳偏衰。

3.阴阳互损。

4.阴阳格拒。

5.阴阳亡失。

三、精气血的失常

1.精的失常:精虚、精瘀的病机。

2.气的失常:气虚与气机失调的病机。

3.血的失常:血虚、血瘀、血热、血寒的病机。

4.精气血的关系失调的病机。

四、津液代谢失常。(自学)

五、内生“五邪”。(自学)

第二节疾病传变

自学。

课时与方法

课堂讲授:共9学时。其中基本病机9学时,疾病传变自学。

第九章防治原则

目的要求

1.掌握预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

2.掌握治则的概念、治病求本的概念,以及正治反治、治标治本、扶正祛邪、

调整阴阳和三因制宜等治则。

3.了解调理精气血精液等治则。

教学内容

第一节预防

预防的概念、治未病的概念及养生的关系。

一、未病先防:养生以增强正气,并避免邪气侵害

二、即病防变:早期诊治和先安未受邪之地。

第二节治则

治则的基本概念,治则与治法的区别,治则与治法的层次结构;治病求本:是

治病的主导思想,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体现,求本即是辩病因病机和证。

—•、正治与反治。

二、治标与治本。

三、扶正与祛邪。

四、调整阴阳。

五、调理精气血津液。

六、三因制宜。

课时与方法

课时讲授。共6学时。其中预防2学时,治则4学时。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主编孙广仁

(供五年制本科用)

使用专业:中医临床专业、中医妇科专业

中医临床国际交流专业、

针灸系骨伤专业、推拿专业

学时数:84学时

安徽中医学院

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

课程简介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要求

学生掌握本课程中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

医学的思维方法(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

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

病机、防治原则),为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

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该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实验教学和

多媒体教学,以增强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培养学生

的动手能力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安排在第一或第二学期中讲

授,教学中既要充分考虑到中医药专业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尤其是学

生从高中阶段刚刚步入中医药殿堂在知识衔接方面的“断层”;又要全面(或

系统)地展示中医学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充分体现中医现代化的要求。

使用说明

1.本课程按84学时设计,供中医临床专业、中医妇科专业、中医临床国际

交流专业、针灸系骨伤专业、针灸系推拿专业使用。

2.讲授时数为纯理论课时(包括部分多媒体教学的课时),见习时数及实验

教学的时数根据实际情况另行安排。

3.“教学目的和要求”是指通过教师的讲授及学生的认真学习所应该达到的

教学目的和要求。结合本课程的教学特点,“目的和要求”分为“掌握”、

“熟悉”、“了解”三个级别。“掌握”的内容,要求教师在授课时,进行

深入的剖析和讲解,使学生达到彻底明了,并能用文字或语言顺畅的表

述;“熟悉”的内容,要求教师予以提纲挈领的讲解,使之条理分明,使

学生对此内容完全领会,明白其中的道理及其梗概;“了解”的内容,要

求教师讲解概念及相关内容,使学生具有粗浅的印象,使之在后期的专

业课学习中,接触到这些内容时无陌生感。

4.附篇所录原文,仅供教师在讲授时引用和学生自学的参考。

5.每章后以仿体字附录“研究进展”,是对近10年来的有关文献和实验研

究成果的简明扼要的概括性综述,供学生学习参考。

6.教材后附录本教材中出现的“中医学关键术语”,中英文对照,供学习者

参考。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

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中医学的学科

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概况。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教学内容

一、医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学科属性

1.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2.中医学的学科属性:属融入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自然科学;受古代哲学思

想的深刻影响;是多学科融合的产物。

3.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

4.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

5.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6.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二、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1.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整体观与

现代医学模式。

2.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与论治的概念、思维过程与关系;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辨证与辩病相结合。

三、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及课程的主要内容

1.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2.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课时与方法

课堂授课,3学时。其中,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占2学时,其他1学时。

第一章中医学的思维方法

目的要求

1.掌握阴阳的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2.掌握五行的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3.熟悉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精气学说

自学

第二节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概念

1.阴阳的基本概念:包括阴阳概念的源流。

2.事物的阴阳属性: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的对立制约:包括阴阳相互对立、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

2.阴阳的互根互用:包括阴阳相互依存、互生互用。

3.阴阳的交感与互藏:升降交感的概念、机理和意义;互藏的概念与意义。

4.阴阳消长:阴阳消长的概念与形式。

5.阴阳转化:阴阳转化的概念、机理形式。

6.阴阳自和与平衡:阴阳自和的概念与意义;阴阳平衡的概念及维系机制。

概括叙述阴阳运动规律和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以阴阳学说的运动规律和形式简要说明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

变化、疾病的诊断和防治,以及中药的性能。

第三节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概念

1.五行的基本概念:包括五行概念的源流。

2.五行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稽;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3.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归类的依据、方法和结果(构成五行系统)。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1.五行相生与相克:各自的概念、次序;母子关系及所胜与所不胜关系。

2.五行制化和胜复:各自的概念、规律和意义。

3.五行相乘与相侮:各自的概念、次序、形成原因和相互关系。

4.五行的母子相及:母病及子;子病及母。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简要叙述五行学说作为--种思维方法,在阐释人体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和

病理影响,阐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方面的应用。

第四节中医学的思维方法的特点

自学

课时与方法

课堂授课,11学时。其中,阴阳学说占6学时,五行学说占5学时。

第二章藏象

第一节藏象学说概论

目的要求

1.掌握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概念及其共同的生理特点。

2.掌握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

3.熟悉奇恒之腑中脑、髓、骨、脉、和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4.熟悉五脏与五体、五华、五窍、五液、五志的关系。

5.熟悉脏与腑、腑与脏、腑与腑的关系及五脏与脑和女子胞的关系。

6.了解五体、五华、五窍、五液、五志的涵义及主要功能。

教学内容

1.脏象、脏象学说、脏腑的概念,内脏的分类及分类依据。

2.脏象学说的特点及形成因素。

第二节五脏

一、心

概说(不列标题):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与特性概述。

1.生理功能:主血脉;藏神。

2.生理特性:心为阳脏;主通明。

3.心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

二、肺

概说(不列标题):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与特性概述。

1.生理功能:主气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主治节。

2.生理特性:肺为华盖;肺为娇脏;主宣发与肃降。

3.肺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三、脾

概说:(不列标题)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与特性概述。

1.生理功能;主运化;主统血。

2.生理特性:主升举;喜燥恶湿。

3.脾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

四、肝

概说:(不列标题)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与特性概述。

1.生理功能:主疏泄;主藏血。

2.生理特性:肝为刚脏;主升发。

3.肝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

五、肾

概说:(不列标题)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与特性概述。

1.生理功能: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主纳气。

2.生理特性:主蛰藏。

3.肾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

附:命门。

第三节六腑

概说:(不列标题)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七冲门的部位作用。

1.胆:形态部位;生理功能:储藏和排泄胆汁;奇恒之腑之一。

2.胃:形态部位;生理功能:受纳腐熟;

生理特性:宜降则和;胃气的概念。

3.小肠;形态部位;生理功能:受盛化物,泌别清浊,主液。

4.大肠: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传化糟柏,主津。

5.膀胱:形态部位;生理功能:贮尿排尿;“津液藏焉”。

6.三焦:六腑三焦(有形之实体,是水液由肠道渗入膀胱的通道);

部位三焦(总体功能:诸气和水液运行的通道;上、中、下三

焦各自的功能特点:上焦如雾,中焦如汹,下焦如

渎);

辨证三焦(湿热病与湿热病辨证之纲领)。

第四节奇恒之腑

本节只介绍脑及女子胞,其他如脉、骨、髓、胆已经在脏象中讨论。

一、脑:为髓海,主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二、女子胞:发生月经,孕育胎儿,及其与脏腑、天癸、经脉的关系。

附:精室。

第四节脏腑之间的关系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二、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四、五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

课时与方法

课堂授课为主。共安排21学时。其中概论1学时,五脏12学时,六

腑3学时,奇恒之腑1学时,脏腑关系4学时。

第三章精气血津液神

目的要求

1.掌握精的基本概念、分类、代谢及功能。

2.掌握气的基本概念、生成、运行、功能及分类。

3.掌握血的基本概念、生成、运行及功能。

4.掌握液的基本概念、代谢及功能。

5.掌握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

第一节精

一、精的基本概念(指人体之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

物质,是藏于脏腑中的液态精华物质。

二、精的代谢:精的生成、贮藏与施泄。

三、精的功能:濡养、化血、化气、化神等作用。

四、精的分类: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脏腑之精与生殖之精;各精的构成和基

本功能。

第二节气

根据教学需要,适应讲述精气学说的相关内容。

一、气的基本概念(指人体之气):无形而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

二、气的生成

1.气的生成之源:由先后天之精化生,并与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合而成。

2.气的生成与脏腑功能的关系:肺、脾、肾等脏在气的生成中的作用。

三、气的运动与气化

1.气的运动:气的概念;气运动的形式;气运动的意义;脏腑之气的运动规

律;气运动失常的表现形式。

2.气化:气化的概念(由气的运动引起的精气血津液等物质与能量的新陈代

谢过程,是生命的特征);

气化的形式(物质之间的转化、物质与能量之间的转化)。

3.气机与气化的关系。

四、气的功能

1.推动与调控作用:阳气的推动作用与阴气的调控作用。

2.温煦与凉润作用:阳气的温煦与阴气的凉润作用。

3.防御作用:一身之气(正气)的防御作用:防止病邪侵袭与祛除病邪使病

体康复。

4.固摄作用:固摄精、血、津液等液态物质的作用。

5.中介作用:是生命信息的载体,是脏腑形体官窍之间相互联系的中介。

五、气的分类:人体之气的层次结构:元气、宗气、营气、卫气、脏腑之气、

经络之气的组成、分布及功能。

第三节血

一、血的基本概念。

二、血的生成:血液的化生之源及相关的脏腑功能。

三、血的运行:维持血液运行的主要因素及相关脏腑功能。

四、血的功能:濡养;化神。

第四节津液

一、血液的的基本概念:包括津和液的区别。

二、津液的代谢: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及相关的脏腑功能。。

三、津液的功能:滋润濡养;充养血脉。

第五节神

自学。

第六节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一、气与血之间的关系: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行血、摄血);

血为气之母(血能载气,血能养气)。

二、气与津液之间的关系: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津能载气;

津能生气。

三、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精血同源;津血同源。

四、精气神之间的关系

课时与方法

课堂授课为主。安排10学时。其中精1学时,气3学时,血1学时,津液2

学时,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3学时

第四章经络

目的要求

一、掌握经络的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

二、掌握十二经络的名称、走向交接规律、分布规律、表里关系、流注次序。

三、掌握奇经八脉的概念和主要功能。

四、掌握经络的生理功能。

五、了解经络学说的应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经络学说概述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

二、经络学说的形成。

三、经络系统的组成。

第二节十二经脉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四、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五、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六、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第三节奇经八脉

一、奇经八脉的主要功能。

二、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和基本功能。

第四节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自学。

第五节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二、经络学说的应用。

课时与方法

课堂讲授为主,配合挂图或多媒体课件教学。共7学时。其中经络学说、

概述1学时,十二经脉4学时,奇经八脉1学时,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

1学时。

第五章体质

自学。

第六章病因

目的要求

1.掌握病因的概念及病因学说的特点。

2.掌握六淫、病气的概念和共同特点,六淫各自的致病特点及主要病理

表现。

3.掌握七情的概念,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七情内伤的致点。

4.掌握饮食失宜、劳逸湿失度的致病规律和特点。

5.掌握痰饮、淤血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和致病特点。

6、了解外伤、诸虫、药邪、医过和先天因素的致病概况。

教学内容

概说:(不列标题):病因和病因学说的概念;病因学说的特点;辨证求因;

病因学说的源流简介。

第一节六淫

一、六淫的概念及共同致病特点。

二、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风邪: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善行数变,主动,为百病之长。

2.寒邪:阴邪,易伤阳气,其性重浊、收引。

3.湿邪: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其性重浊、粘滞、趋下。

4.燥邪:其性干涩,易伤津液、侵袭肺脏。

5.火(热)邪:阳邪,其性炎热趋上、易伤津耗气,生风动血,易扰心神,

易致疮痈。

6.暑邪:其性炎热、升散,易伤津耗气,多挟湿邪。

第二节痹气

一、疣气的基本概念。

二、疣气的致病特点:发病急骤,病情重笃;传染性强,易于流行;一气

一病,症状相似。

三、影响防气产生的因素。

第三节七情内伤

一、七情的基本概念:包括七情与七情内伤的基本概念。

二、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

三、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直接伤及内脏,首先影响心神;影响脏腑气机;

多发为情志病;影响病情。

第四节饮食失宜

一、饮食不节:过饥,过饱。

二、饮食不洁。

三、饮食偏嗜:寒热偏嗜,无味偏嗜,食类偏嗜。

劳逸失度

一、过劳:劳力过度伤气,劳神过度伤心脾,房劳过度耗伤肾精肾气。

二、过逸:包括体力过逸和脑力过逸两方面。

第五节病理产物

一、痰饮

痰饮的基本概念:(不列标题):包括有行之痰和无形之痰。

1.痰饮的形成:包括原因和机理

2.痰饮的致病特点:阻滞气机,防碍血行;致病广泛,变化多端;

病势缠绵,病程较长;易蒙蔽清窍,伤及神明。

二、瘀血

瘀血的基本概念:(不列标题):注意与血瘀概念的区别。

1.瘀血的形成:病因和机理。

2.瘀血的致病特点:阻滞经脉气血;累及多个脏腑;易致中风、气脱。

3.瘀血的致病的病症特点:刺痛;出血;肿块;青紫;舌苔改变。

第六节其他原因

自学。

课时与方法

课堂讲授为主,可配合电视教学或多媒体课件教学,也可配合相应实验课。

共14课时。其中概说1学时,六淫6学时,疾气1学时,七情内伤、饮

食失宜和劳役适度2学时,病理产物4学时。其他病因自学。

第七章发病

目的要求

1.掌握发病的基本原理。

2.了解影响发病的因素和发病的类型。

教学内容

概说:(不列标题):发病的概念;发病学说的概念、特点和源流。

第一节发病原理

一、发病的基本原理:正气与邪气的概念及在发病中的作用。

二、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外界环境、体质和因素。

第二节发病类型

一、感而后发。

二、伏而后发。

三、徐发。

四、继发。

五、合病与并病。

八、复友。

课时与方法

课堂讲授。共3学时。其中发病原理2学时,发病类型1学时。

第八章病机

目的要求

1.掌握病机的基本概念及层次结构。

2.掌握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和疾病发展转归的关系

3.掌握阴阳偏盛、偏衰、互损、格拒、亡失的病机。

4.掌握精虚、精瘀、气虚、气机失调、血虚、血热、血瘀、血寒和

精气血关系失调的病机。

教学内容

第一节基本病机

一、邪正盛衰

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2.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二、阴阳失调

1.阴阳偏盛。

2.阴阳偏衰。

3.阴阳互损。

4.阴阳格拒。

5.阴阳亡失。

三、精气血的失常

1.精的失常:精虚、精瘀的病机。

2.气的失常:气虚与气机失调的病机。

3.血的失常:血虚、血瘀、血热、血寒的病机。

4.精气血的关系失调的病机。

四、津液代谢失常。(自学)

五、内生“五邪”。(自学)

第二节疾病传变

自学。

课时与方法

课堂讲授:共9学时。其中基本病机9学时,疾病传变自学。

第九章防治原则

目的要求

1.掌握预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

2.掌握治则的概念、治病求本的概念,以及正治反治、治标治本、扶正祛邪、

调整阴阳和三因制宜等治则。

3.了解调理精气血精液等治则。

教学内容

第一节预防

预防的概念、治未病的概念及养生的关系。

一、未病先防:养生以增强正气,并避免邪气侵害

二、即病防变:早期诊治和先安未受邪之地。

第二节治则

治则的基本概念,治则与治法的区别,治则与治法的层次结构;治病求本:是

治病的主导思想,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体现,求本即是辩病因病机和证。

—•、正治与反治。

二、治标与治本。

三、扶正与祛邪。

四、调整阴阳。

五、调理精气血津液。

六、三因制宜。

课时与方法

课时讲授。共6学时。其中预防2学时,治则4学时。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主编孙广仁

(供五年制本科用)

使用专业:针灸系康复治疗专业

针灸系医疗保险专业

针灸系针灸推拿国际交流专业

学时数:70学时

安徽中医学院

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

课程简介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要求

学生掌握本课程中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

医学的思维方法(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

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

病机、防治原则),为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

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该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实验教学和

多媒体教学,以增强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培养学生

的动手能力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安排在第一或第二学期中讲

授,教学中既要充分考虑到中医药专业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尤其是学

生从高中阶段刚刚步入中医药殿堂在知识衔接方面的“断层”;又要全面(或

系统)地展示中医学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充分体现中医现代化的耍求。

使用说明

1.本课程按70学时设计,供针灸系康复治疗专业、骨伤专业、针灸推拿国

际交流专业使用。

2.讲授时数为纯理论课时(包括部分多媒体教学的课时),见习时数及实验

教学的时数根据实际情况另行安排。

3.“教学目的和要求”是指通过教师的讲授及学生的认真学习所应该达到的

教学目的和要求。结合本课程的教学特点,“目的和要求”分为“掌握”、

“熟悉”、“了解”三个级别。“掌握”的内容,要求教师在授课时,进行

深入的剖析和讲解,使学生达到彻底明了,并能用文字或语言顺畅的表

述;“熟悉”的内容,要求教师予以提纲挈领的讲解,使之条理分明,使

学生对此内容完全领会,明白其中的道理及其梗概;“了解”的内容,要

求教师讲解概念及相关内容,使学生具有粗浅的印象,使之在后期的专

业课学习中,接触到这些内容时无陌生感。

4.附篇所录原文,仅供教师在讲授时引用和学生自学的参考。

5.每章后以仿体字附录“研究进展”,是对近10年来的有关文献和实验研

究成果的简明扼要的概括性综述,供学生学习参考。

6.教材后附录本教材中出现的“中医学关键术语”,中英文对照,供学习者

参考。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

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中医学的学科

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概况。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教学内容

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学科属性

1.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2.中医学的学科属性:属融入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自然科学;受古代哲学思

想的深刻影响;是多学科融合的产物。

3.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

4.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

5.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6.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1.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整体观与

现代医学模式。

2.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与论治的概念、思维过程与关系;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辨证与辩病相结合。

三、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及课程的主要内容

1.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2.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课时与方法

课堂授课,3学时。其中,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占2学时,其他1学时。

第一章中医学的思维方法

目的要求

1.掌握阴阳的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2.掌握五行的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3.熟悉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精气学说

自学

第二节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概念

1.阴阳的基本概念:包括阴阳概念的源流。

2.事物的阴阳属性: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的对立制约:包括阴阳相互对立、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

2.阴阳的互根互用:包括阴阳相互依存、互生互用。

3.阴阳的交感与互藏:升降交感的概念、机理和意义;互藏的概念与意义。

4.阴阳消长:阴阳消长的概念与形式。

5.阴阳转化:阴阳转化的概念、机理形式。

6.阴阳自和与平衡:阴阳自和的概念与意义;阴阳平衡的概念及维系机制。

概括叙述阴阳运动规律和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以阴阳学说的运动规律和形式简要说明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

变化、疾病的诊断和防治,以及中药的性能。

第三节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概念

1.五行的基本概念:包括五行概念的源流。

2.五行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稽;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3.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归类的依据、方法和结果(构成五行系统)。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1.五行相生与相克:各自的概念、次序;母子关系及所胜与所不胜关系。

2.五行制化和胜复:各自的概念、规律和意义。

3.五行相乘与相侮:各自的概念、次序、形成原因和相互关系。

4.五行的母子相及:母病及子;子病及母。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简要叙述五行学说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在阐释人体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和

病理影响,阐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方面的应用。

第四节医学的思维方法特点

自学

课时与方法

课堂授课,10学时。其中,阴阳学说占5学时,五行学说占5学时。

第二章藏象

第一节藏象学说概论

目的要求

1.掌握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概念及其共同的生理特点。

2.掌握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

3.熟悉奇恒之腑中脑、髓、骨、脉、和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4.熟悉五脏与五体、五华、五窍、五液、五志的关系。

5.熟悉脏与腑、腑与脏、腑与腑的关系及五脏与脑和女子胞的关系。

6.了解五体、五华、五窍、五液、五志的涵义及主要功能。

教学内容

1.脏象、脏象学说、脏腑的概念,内脏的分类及分类依据。

2.脏象学说的特点及形成因素。

第二节五脏

一、心

概说(不列标题):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与特性概述。

1.生理功能:主血脉;藏神。

2.生理特性:心为阳脏;主通明。

3.心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

二、肺

概说(不列标题):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与特性概述。

1.生理功能:主气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主治节。

2.生理特性:肺为华盖;肺为娇脏;主宣发与肃降。

3.肺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三、脾

概说:(不列标题)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与特性概述。

1.生理功能;主运化;主统血。

2.生理特性:主升举;喜燥恶湿。

3.脾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

四、肝

概说:(不列标题)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与特性概述。

1.生理功能:主疏泄;主藏血。

2.生理特性:肝为刚脏;主升发。

3.肝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

五、肾

概说:(不列标题)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与特性概述。

1.生理功能: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主纳气。

2.生理特性:主蛰藏。

3.肾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

附:命门。

第三节六腑

概说:(不列标题)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七冲门的部位作用。

1.胆:形态部位;生理功能:储藏和排泄胆汁;奇恒之腑之一。

2.胃:形态部位;生理功能:受纳腐熟;

生理特性:宜降则和;胃气的概念。

3.小肠;形态部位;生理功能:受盛化物,泌别清浊,主液。

4.大肠: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传化糟柏,主津。

5.膀胱:形态部位;生理功能:贮尿排尿;“津液藏焉”。

6.三焦:六腑三焦(有形之实体,是水液由肠道渗入膀胱的通道);

部位三焦(总体功能:诸气和水液运行的通道;上、中、下三

焦各自的功能特点:上焦如雾,中焦如汹,下焦如

渎);

辨证三焦(湿热病与湿热病辨证之纲领)。

第四节奇恒之腑

本节只介绍脑及女子胞,其他如脉、骨、髓、胆已经在脏象中讨论。

一、脑:为髓海,主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二、女子胞:发生月经,孕育胎儿,及其与脏腑、天癸、经脉的关系。

附:精室。

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二、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四、五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

课时与方法

课堂授课为主。共安排19学时。其中概论1学时,五脏11学时,六腑

3学时,奇恒之腑1学时,脏腑关系3学时。

第三章精气血津液神

目的要求

1.掌握精的基本概念、分类、代谢及功能。

2.掌握气的基本概念、生成、运行、功能及分类。

3.掌握血的基本概念、生成、运行及功能。

4.掌握液的基本概念、代谢及功能。

5.掌握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

第一节精

一、精的基本概念(指人体之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

物质,是藏于脏腑中的液态精华物质。

二、精的代谢:精的生成、贮藏与施泄。

三、精的功能:濡养、化血、化气、化神等作用。

四、精的分类: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脏腑之精与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