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DB3502/Z
厦门市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
DB3502/Z5023-2018
海绵城市建设工程评价标准
AssessmentStandardforSpongeCityConstruction
2018-09-11发布2018-09-11实施
厦门市建设局
发布
厦门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前言
本次修编是根据厦门市政府及厦门市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
组办公室对厦门市海绵城市建设的最新要求,由深圳市建筑科学
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对《海绵城市建设工程评价标
准(试行)》DB3502/Z5023-2017进行全面修订而成。
在本标准修订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充分的调研,广泛征求
原标准颁布后在工程建设中执行情况和对原标准修订的建议,结
合厦门市海绵城市系列标准规范的修编调整情况,经有关部门共
同审查定稿。
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
建筑与小区;5.城市道路与广场;6.城市水系;7.城市公园与公共
绿地;8.施工管理;9.效果评价;10.提高与创新。
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是:
1.根据《厦门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修编)2017~2035》等
海绵城市规划和系列技术标准的要求,修订了建筑与小区、市政
道路与广场、公园与绿地的目标评价项目。
2.根据《厦门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规范(修编)》统一了术
语。
3.根据征求意见和研究结果,调整部分条款的内容,并完
善表述。
4.根据《厦门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规范(修编)》修改了部
分指标的参数要求。
5.调整部分评价条款的分值。
本标准由厦门市建设局负责管理,由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
股份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
建议,请寄送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地址:深圳
市福田区上梅林梅坳三路29号建科大楼,邮政编码:508049)。
标准组织单位:厦门市建设局
主编单位: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参编单位: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厦门市海绵城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厦门美益绿建科技有限公司
主要起草人:刘俊跃彭世瑾王莉芸史敬华
孙茵许舒婕何宁何志明
王开春艾新成蹇婕黄福来
胡达明吴连丰王宁邵薇薇
刘文龙赵明
主要审查人:贾海峰任心欣马洪涛任希岩
吕永鹏王文亮吕伟娅谢志金
王华琪林功波郑朝峰刘建
郑文星
1总则
1.0.1为贯彻国家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健康科学引
导厦门市海绵城市建设工程,全面提升厦门市海绵城市建设工程的
建设水平,规范海绵城市建设工程的评价,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厦门市新建、改建及扩建的建筑与小区、城市
道路与广场、城市水系、城市公园与公共绿地等单项海绵城市建设
工程的评价。本标准不适用于流域综合性项目的综合评价,流域综
合性项目的单项工程可按本标准相对应的评价对象进行评价。
1.0.3海绵城市建设工程评价应遵循生态优先、安全为重,因地制
宜、源头减排、过程控制、末端处理的原则,根据工程所在地的气
候、地质、水文、水资源、土壤、植被等自然条件以及城市总体规
划、经济及文化特点等,对海绵城市建设工程全寿命期内的雨水径
流总量控制与污染削减以及技术适宜性进行评价,且所采用的绿色
雨水基础设施应不引起地质灾害及损害建筑物或相关基础设施。
1.0.4厦门市海绵城市建设工程的评价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
尚应符合国家及地方现行相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1
2术语
2.0.1海绵城市spongecity
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
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
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2.0.2年径流总量控制率volumecaptureratioofannualrainfall
根据多年日降雨量统计数据分析计算,通过自然和人工强化的
入渗、滞蓄、调蓄和收集回用,场地内累计全年得到控制的雨水量
占全年总降雨量的比例。
2.0.3年径流污染控制率volumecaptureratioofannualurban
diffusepollution
等同于年径流污染物总削减率,以固体悬浮物(SS)的削减量
来计算。年径流SS削减率等于区域内海绵城市建设设施对SS的
削减总量占区域年径流SS总量的比例。
2.0.4下垫面underlyingsurface
降雨受水面的总称。包括屋面、地面、水面等。
2.0.4面源污染non-pointsourcepollution
溶解和固体的污染物从非特定地点,在降水的冲刷作用下,通
过径流过程而汇入受纳水体(包括河流、湖泊、水库和海湾等)并
引起有机污染、水体富营养化或有毒有害等其他形式的污染。
2.0.5黑臭水体black-odorouswater
城市建成区内,呈现令人不悦的颜色和(或)散发令人不适气
味的水体的统称。
2.0.6灰色雨水设施greyinfrastructure
即传统意义上的市政基础设施,以单一功能的市政工程为主
2
导,基本功能是实现污染物的排放、转移和治理。
2.0.7绿色雨水基础设施greenstormwaterinfrastructure
即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并人工模拟自然生态的方式,通过雨洪利
用、强化下渗、调蓄、滞留、蒸腾、蒸发等原理和一系列技术措施,
控制城市雨水径流污染、减少洪涝灾害、科学利用雨水资源、保护
城市水环境和促进城市良性循环。
2.0.8雨水资源利用率theratioofrainwaterresourcesutilization
区域年雨水利用总量占多年平均降雨量的比例。
2.0.9下凹式绿地sunkengreenbelt
低于周边地面标高、可积蓄、下渗自身和周边雨水径流的绿地。
2.0.10生态护岸ecologicalslopeprotection
包括生态挡墙和生态护坡,指采用生态材料修建、能为河湖生
境的连续性提供基础条件的河湖岸坡,以及边坡稳定且能防止水流
侵袭、淘刷的自然堤岸的统称。
2.0.11陆域缓冲带landbufferzone
包括陆生植物群落以及布设在其中的防汛通道、游步道、慢行
道、休憩平台、人工湿地、下凹式绿地、植草沟等设施。
3
3基本规定
3.1一般规定
3.1.1海绵城市建设工程评价以建筑与小区、城市道路与广场、城
市水系、城市公园与公共绿地为评价对象进行评价。
3.1.2海绵城市建设工程评价分为工程设计评价和工程评价。工程
设计评价应在通过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后进行,工程评价应在建设
工程通过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一年后进行。
3.1.3申请评价方应进行建设项目全寿命期技术和经济分析,合理
确定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总体控制目标并进行目标分解,选择适宜于
本地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体系、设备和材料。对设计、施工、运营
阶段进行全过程控制,并提交相关分析、测试报告和相关文件。
3.1.4评价机构应按本标准的有关要求,对申请评价方提交的报
告、文件进行审查,确定星级等级,并出具评价报告。对申请工程
评价的工程,应进行现场考察核实。
3.2评价与等级划分
3.2.1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每类评价对象评价指标包括控制项和评
分项。控制项是海绵建设工程的必备条件,评分项是划分海绵城市
建设工程的可选条件,为鼓励创新技术和海绵技术的系统运用,本
评价标准设置了加分项。
3.2.2工程设计评价按控制项和评分项进行评价,且不对施工管理
及效果评价类指标进行评价。工程评价包括技术文件评价、施工管
理与效果评价三部分,其中技术文件评价,包括评价以竣工图为蓝
本编制的海绵工程后评估报告及竣工图和现场情况与施工图的符
4
合性;施工管理按控制项和评分项进行评价;效果评价对各评价对
象各条文进行评价。
3.2.3控制项的评定结果为满足和不满足,评分项与加分项的评定
结果为分值。
3.2.4提高与创新项的评定按本标准第10章的有关内容规定确
定。
3.2.5工程设计阶段与工程阶段按如下方法进行分值计算:
1工程设计阶段:工程设计阶段得分按各评价对象评分项实
际得分除以适用于该评价对象的评分项总分值再乘以100分计算。
Qn=(Qns/Qnc)*100+fj(3.2.5-1)
式中:Qn——各评价对象得分;
n——评价对象(建筑与小区、城市道路与广场、城市水系、
城市公园与公共绿地);
Qns——实际得分;
Qnc——参评项得分;
fj——创新加分。
2工程阶段:工程阶段评价的总得分按下式进行计算,其中
设计复评评分项、施工管理、效果评价得分Qn1、Qn2、Qn3按参评
对象评分项实际得分除以适用于该评价对象的评分项总分值再乘
以100分计算,其中3部分评价内容的权重wn1-wn3按表3.2.5取值。
∑Qn=wn1Qn1+wn2Qn2+wn3Qn3+fj(3.2.5-2)
表3.2.5工程阶段评价各部分权重表
评价内容设计复评评分项wn1施工管理wn2效果评价wn3
权重0.30.20.5
3.2.6海绵城市建设工程评价按总得分确定等级,分为一星级、二
星级、三星级3个等级。3个等级的海绵城市建设工程均应满足本
标准所有控制项的要求。当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总得分分别达到60
5
分、70分、85分时,其海绵城市建设工程等级分别为一星级、二
星级、三星级。
6
4建筑与小区
4.1控制项
4.1.1应编制建筑与小区海绵城市建设专项方案,方案中应统筹雨
水径流控制、径流污染控制及雨水资源化利用,提出相关目标及具
体措施。
4.1.2建筑与小区建设工程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应满足相关海绵城
市专项规划或相关规划批复要点规定的目标要求。
4.1.3建筑与小区建设工程的水体水质应满足以下要求:
1建筑与小区内的封闭水体,应满足现行国家规范对景观水
体的水质要求;
2建筑与小区内存在过境水体的,其排入过境水体的雨水水
质不得超过水体的水环境功能区划标准;
3建筑与小区内景观水体补水严禁采用市政供水和自备地下
水井供水。
4.2评分项(合计100分)
I目标评价(50分)
4.2.1合理规划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对场地实施年径流总量控制,
评价总分值为15分。场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高于相关海绵城市专
项规划或相关规划批复要点规定的目标要求,高出值小于3个百分
点,得10分;高出值大于等于3个百分点,但不高于85%上限值,
得15分。
4.2.2通过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运用,削减场地径流污染,评价总
7
分值为15分。年径流污染控制率满足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或相关规
划批复要点规定的目标要求,得5分;高于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或相
关规划批复要点规定的目标要求,高出值小于5个百分点,得10
分;高出值大于等于5个百分点,得15分。
4.2.3采取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减少场地径流量,综合雨量径流系数
小于等于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或相关规划批复要点规定的指标要求,
得10分。
4.2.4合理设置雨水资源化利用,新建住宅、公建和改建公建项目
的雨水资源利用率不低于3%,得10分。
II技术适宜性评价(50分)
4.2.5工程建设充分结合场地自然条件,优先保护原有海绵体,评
价总分值为8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充分结合现状地形地貌进行场地设计与建筑布局,得5分;
2保护并合理利用场地内原有自然水域、湿地、坑塘、沟渠
等的规模达80%及以上,得3分。
4.2.6工程建设注重竖向及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布局设计,合理组织
雨水径流,评价总分值为9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充分利用竖向,合理规划设置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得3分;
2充分利用场地空间合理设置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场地内
80%及以上雨水在排入灰色雨水设施前至少流经绿色雨水基础设
施一次,得3分;
3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规模,与其接纳汇水面的径流雨水量
相匹配,得3分。
4.2.7合理规范设计与配置绿色雨水基础设施,评价总分值为8
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绿色雨水基础设施与景观设计相融合且具有实用性,得4
分;
8
2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区域设置防蚊虫设施或种植驱蚊植物,
得4分。
4.2.8合理选择海绵城市绿地推荐植物与乡土植物,充分考虑植物
的多样性、四季变化特性及色彩丰富性,评价总分值为4分,并按
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区域采用本地的、耐淹耐旱种类的植物,
选用植物符合附录A的要求,得1分;
2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区域采用海绵城市绿地推荐植物,满足
植物多样性与色彩丰富性,植物种类大于等于5种且植物色彩大于
等于3种,得1分,植物种类大于等于10种且植物色彩大于等于
5种,得2分;
3种植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植物,选用乡土植物
符合附录B的要求,得1分。
4.2.9建筑与小区合理选择绿化方式,科学配置绿化植物,评价总
分值为4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采用乔、灌、草结合的复层绿化,种植区域覆土深度和排
水能力满足植物生长需求,得2分;
2每100m2绿地上乔木量不少于3株且每100m2硬质铺地上
乔木量不少于1株,得1分;
3选用木本植物种类满足:当场地面积小于等于5hm2时不少
于45种;当场地面积5hm2~10hm2时,不少于55种;当场地面积
大于等于10hm2时,不少于60种,得1分。
4.2.10建筑与小区内设有景观水体的,结合水体调蓄功能进行景
观水体设计,景观水体利用雨水的补水量大于其水体蒸发量的
60%,且采用生态水处理技术保障水体水质,评价总分值为7分,
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景观水体具有雨水调蓄功能,得3分;
2径流雨水进入景观水体前经绿色雨水基础设施预处理,得
2分;
9
3利用景观水体提供水生生物栖息或生长条件,并通过水生
生物对水体进行净化,得2分。
4.2.11应根据实际情况,为后期海绵城市实施效果评价预留检测
或监测条件,评价总分值为6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在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溢流口设置监测设施,对溢流口雨水进
行水质水量监测,得2分;
2所有市政雨水排出口预留检测条件,得2分;
3水体安装在线监测设备,对水体水质进行在线监测,得2
分。
4.2.12在海绵城市设计中运用模拟法进行分析,评价总分值为4
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并累计:
1进行径流流量模拟分析,得1分;
2进行径流水质模拟分析,得1分;
3进行管网模拟分析,得1分;
4进行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核算时,采用模拟法校核容积法结
果,得1分。
10
5城市道路与广场
5.1控制项
5.1.1应编制城市道路与广场海绵城市建设专项方案,方案中应统
筹雨水径流控制、径流污染控制及雨水资源利用,提出相关目标及
具体措施。
5.1.2城市道路与广场建设工程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应满足海绵城
市专项规划或相关规划批复要点规定的目标要求。
5.1.3城市道路与广场建设工程内涝防治标准应满足海绵城市专
项规划或相关规划批复要点规定的目标要求。
5.2评分项(合计100分)
I目标评价(50分)
5.2.1合理规划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对场地实施年径流总量控制,
评价总分值为15分。场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高于相关海绵城市专
项规划或相关规划批复要点规定的目标要求,高出值小于3个百分
点,得10分;高出值大于等于3个百分点,但不高于85%上限值,
得15分。
5.2.2通过绿色雨水基础设施运用,减少场地径流污染,评价总分
值为15分。年径流污染控制率满足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或相关规划
批复要点规定的目标要求,得10分;高于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或相
关规划批复要点规定的目标要求,且高出值小于5个百分点,得
12分;高出值大于等于5个百分点,得15分。
5.2.3充分利用场地空间合理设置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减少场地径
流量,综合雨量径流系数小于等于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或相关规划批
11
复要点规定的指标要求,得10分。
5.2.4市政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满足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或相关规
划批复要点规定的要求,得10分。
II技术适宜性评价(50分)
5.2.5工程建设充分结合场地自然条件,优先保护原有海绵体,评
价总分值为10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充分结合现状地形地貌进行场地设计与雨水控制利用措施
的布局,得5分;
2保护并合理利用场地内原有自然水域、湿地、坑塘、沟渠
等的规模达80%及以上,得5分。
5.2.6工程建设注重竖向及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布局设计,合理组织
雨水径流,评价总分值为10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充分利用场地竖向与空间条件,合理规划设计绿色雨水基
础设施,得3分;
2充分结合场地竖向关系,合理组织雨水径流途径,场地内
80%及以上雨水径流在排入灰色雨水设施前至少流经绿色雨水基
础设施一次,得3分;
3合理设计绿色雨水基础设施规模,与其接纳汇水面的径流
雨水量相匹配,得4分。
5.2.7合理配置适宜的绿色雨水基础设施,评价总分值为8分,并
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城市道路径流雨水进入其红线内绿地前,应设置具有截留
或沉淀功能的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对径流雨水进行预处理,防止径流
雨水对绿地环境造成破坏,得4分;
2城市广场路面排水采用生态排水方式,得4分;
5.2.8城市道路与广场周边具有城市防洪体系时,绿色雨水基础设
施应设置超标雨水排放通道,并与周边城市防洪体系有效衔接,得
12
4分。
5.2.9合理使用雨水资源,在项目内进行雨水调蓄及回用,得3
分。
5.2.10合理选择海绵城市绿地推荐植物与乡土植物,充分考虑植
物的多样性、四季变化特性及色彩丰富性,评价总分值为6分,并
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区域采用本地、耐淹耐旱种类的植物,
选用植物符合附录A的要求,得2分;
2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区域采用海绵城市绿地推荐植物,满足
植物多样性与色彩丰富性,植物种类大于等于5种且植物色彩大于
等于3种,得2分;
3种植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植物,选用乡土植物
符合附录B的要求,得2分。
5.2.11城市道路与广场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具有多功能性,发挥景
观及休闲等功能,评价总分值为6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
计:
1城市广场可结合周边用地和排水情况建成雨水滞留广场,
得3分;
2绿色雨水基础设施与景观结合设计,具有景观休闲和娱乐
功能,得3分。
5.2.12在城市径流雨水行泄通道及易发生内涝的道路、下沉式立
交桥等区域,配建警示标志及必要的预警系统,避免对公共安全造
成危害,得3分。
13
6城市水系
6.1控制项
6.1.1应编制城市水系海绵城市建设专项方案,统筹规划设计防洪
排涝系统、雨水入渗设施、雨水调蓄以及雨水资源利用等海绵基础
设施。
6.1.2城市水系的设计标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防洪工程设
计规范》GB/T50805和《城镇内涝防治技术规范》GB51222中的
相关要求,并合理设置暴雨期间水系运行管理模式。
6.1.3城市水系工程建设时,应在保证行洪安全的前提下,结合场
地的地形地貌空间情况,充分保护原有的河湖、湿地、湿塘等海绵
体。
6.1.4城市水系的绿色雨水基础设施设置,应满足《厦门市海绵城
市专项规划(修编)》的蓝线控制要求。
6.2评分项(合计100分)
I目标评价(50分)
6.2.1在不影响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应对城市海岸线、河湖岸线进
行生态修复,评价总分值为12分。当生态岸线率满足海绵城市专
项规划或相关规划批复要点规定的目标要求,得8分;高于海绵城
市专项规划或相关规划批复要点规定的目标要求,且高出值大于等
于5%,得12分。
6.2.2城市水系水体水质达到厦门市水环境功能区划以及《厦门市
14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修编)》所确定的功能和相应的水质标准,并
不低于《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的目标要求,评价总分值为12
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城市水系整治工程下游断面水质不低于上游来水断面水
质,且整治后的水质优于建设前的水质,得6分;
2城市水系建设工程治理后水体水质达到厦门市海绵城市专
项规划水环境功能区划水质要求,得3分;主要指标项高于水环境
功能区划水质要求一个等级以上,得6分;
6.2.3保证河湖水系生态与环境需水量,以确保水体自然净化能
力,防止海水入侵、河流断流及河道淤积等造成水系部分生态功能
丧失,得10分。
6.2.4城市水系工程满足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或相关规划批复要点
规定的水面面积要求,得8分。
6.2.5河道断面型式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设计,且满足防洪排涝和
生态功能要求,保持河道断面形态的多样性和与环境的协调性,提
供适宜生物种群栖息的环境,得8分。
II技术适宜性评价(50分)
6.2.6工程建设充分结合场地自然条件,优先保护原有海绵体,评
价总分值为8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水系设计根据功能定位及现状条件,合理保护、利用和改
造水系水体容量及生态岸线,得4分;
2保护并合理利用河道及周边原有湿地、坑塘、沟渠等天然
水系的规模达80%及以上,得4分。
6.2.7结合城市水系建设范围以及周边地块的地形特点,进行合理
的竖向设计,雨水径流实现有组织进出绿色雨水基础设施,雨水资
源得以利用,评价总分值为6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通过合理的竖向设计组织场地雨水径流途径,使径流雨水
15
有序进出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得4分;
2绿色雨水基础设施中储存的雨水经净化后利用,得2分。
6.2.8所采用的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生态治理设施和原位净化设施
等充分利用场地空间合理设置,以使水流流动顺畅,保证水系行洪
排涝、输水、通航等基本功能不受影响,得4分。
6.2.9合理配置适宜的绿色雨水基础设施,评价总分值为6分,并
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结合防汛通道、游步道、慢行道、休憩平台等场地,设置
合理的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得3分;
2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构造及选材符合相关规范要求,得3分。
6.2.10治理点源和面源污染的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根据水系流域
的污染源分布情况并结合场地现状条件因地制宜地设置,评价总分
值为8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城市道路濒临水系时,为防止水系被污染与冲蚀,在道路
与水系之间设置植被缓冲带、湿塘等设施,得2分;
2对于径流污染严重区域直排入河的雨水管,和合流制污水
管溢流口处采取末端处理设施的,得2分;
3原位净化设施根据水体污染物削减要求,并结合水系景观
的构建,设置于水质污染严重的河段,得2分;
4利用水生生物进行水体净化,得2分。
6.2.11水生动物的投放应选用本地滤食性和碎屑食性为主的鱼类
和底栖动物,以及适当配置少量肉食性鱼类,得2分。
6.2.12根据入水系污染物的特性和水体监控要求,在排口末端和
水体内设置监测与监控设施,得4分。
6.2.13滨水景观海绵城市绿地推荐植物与乡土植物,充分考虑植
物的多样性、四季变化特性及色彩丰富性,评价总分值为5分,并
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区域采用本地的、耐淹耐旱种类的植物,
选用植物符合附录A的要求,得2分;
16
2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区域采用海绵城市绿地推荐植物,满足
植物多样性与色彩丰富性,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区域植物种类大于等
于8种且植物色彩大于等于4种,得1分,植物种类大于等于15
种且植物色彩大于等于6种,得2分;
3种植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植物,选用乡土植物
符合附录B的要求,得1分。
6.2.14滨水景观合理选择绿化方式,科学配置绿化植物,评价总
分值为6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采用乔、灌、草结合的复层绿化,种植区域覆土深度和排
水能力满足植物生长需求,得2分;
2从水体到陆域形成以沉水、浮叶、挺水和陆生植物为一体
的全系列或半系列滨河植物带,得2分;
3选用木本植物种类满足:当绿地面积小于等于10hm2时不
少于45种;当绿地面积大于等于10hm2时,不少于60种,得1
分;
4每100m2绿地上乔木量不少于3株,且灌木量不小于10
株,得1分。
6.2.15城市水系岸带公园的景观植物浇洒采用滴灌、喷灌或微灌
等节水型设施,得1分。
17
7城市公园与公共绿地
7.1控制项
7.1.1应编制城市公园与公共绿地海绵城市建设专项方案,方案中
应统筹雨水径流控制、径流污染控制及雨水资源化利用,提出相关
目标及具体措施。
7.1.2城市公园与公共绿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应满足相关海绵城
市专项规划或相关规划批复要点规定的目标要求。
7.1.3结合现状地形地貌进行城市公园与公共绿地的场地设计与
配套建筑布局,并对原有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海绵体进行保
护。
7.1.4城市公园与公共绿地的水体水质应达到以下要求:
1城市公园与公共绿地内的封闭水体,应满足现行国家规范
对景观水体的水质要求;
2城市公园与公共绿地内存在过境水体的,其排入过境水体
的雨水水质不得超过水体的水环境功能区划标准;
7.2评分项(合计100分)
I目标评价(50分)
7.2.1合理规划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对场地实施年径流总量控制,
评价总分值为12分。场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高于相关海绵城市专
项规划或相关规划批复要点规定的目标要求,高出值小于3个百分
点,得10分;高出值大于等于3个百分点,得12分。
7.2.2通过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运用,削减场地面源污染,评价总
18
分值为12分。年径流污染控制率满足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或相关规
划批复要点规定的目标要求,得8分;高于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或相
关规划批复要点规定的目标要求,且高出值小于5%,得10分;高
出值大于等于5%,得12分。
7.2.3利用城市公园与公共绿地合理设置湿塘、人工湖、人工湿地
等调蓄设施,在满足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对调蓄设施有效调蓄容积要
求的基础上,鼓励对场地周边雨水进行消纳,评价总分值为13分,
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对于城市公园与公共绿地内水域面积大于等于5000㎡的
项目,有效控制周边城市雨水的容积,占城市公园与公共绿地项目
所需控制雨水总容积30%及以上,得7分。
2当利用城市公园与公共绿地对城市雨水进行消纳时,其汇
水面积应经计算确定并与受纳体的调蓄容积相匹配,得6分。
7.2.4采取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减少场地径流量,综合雨量径流系数
小于等于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或相关规划批复要点规定的指标要求,
得8分。
7.2.5城市公园与公共绿地项目中应合理利用雨水资源,评价总分
值为5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
1新建项目的雨水资源利用率不低于10%,得5分。
2改建项目的雨水资源利用率不低于3%的,得5分。
II技术适宜性评价(50分)
7.2.6工程建设注重竖向设计及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布局设计,合理
组织雨水径流,评价总分值为13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
计:
1充分利用竖向及空间条件,合理规划设置绿色雨水基础设
施,得5分;
2充分利用场地竖向条件合理组织雨水径流途径,场地内
19
80%及以上雨水在排入灰色雨水设施前至少流经绿色雨水基础设
施一次,得4分;
3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规模,与其接纳汇水面的径流雨水量
相匹配,得4分。
7.2.7对进入城市公园与公共绿地水体的城市雨水采取污染控制
措施,评分总值为7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在城市雨水进入公园与公共绿地的雨水引入点,设置雨水
管网末端控制措施,得3分;
2在城市公园与公共绿地内设置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确保进
入城市公园与公共绿地水体的雨水达到受纳水体水质标准,得4
分。
7.2.8鼓励采用多功能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平时
可作为滨水活动带、小型露天剧场、广场等其他功能空间,暴雨时
兼做调蓄空间,暴雨后在限定时间内及时排空,恢复原有功能,得
5分。
7.2.9结合水体调蓄功能进行景观水体设计,景观水体利用雨水的
补水量大于其水体蒸发量的60%,且采用生态水处理技术保障水体
水质,评价总分值为6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景观水体具有雨水调蓄功能,得2分;
2利用景观水体提供水生生物栖息或生长条件,并利用水生
动、植物对水体进行净化,得2分;
3景观水体的补水采用雨水等非传统水源或设置无需补水的
旱湿两用景观,得2分。
7.2.10绿化灌溉采用节水灌溉方式,评价总分值为6分,并按下
列规则评分:
1采用节水灌溉系统,得4分;在此基础上设置土壤湿度感
应器、雨天关闭装置等节水控制措施,得6分。
2通过种植无需永久灌溉的植物,使得园区植物日常养护节
水量大于等于30%,得6分。
20
7.2.11根据实际情况,预留监测条件,评价总分值为4分,并按
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接入城市公园与公共绿地的所有市政雨水引入口、向下游
排放的雨水排出口,预留检测条件,得2分;
2水体安装在线监测设备,得2分。
7.2.12城市公园与公共绿地合理选择海绵城市绿地推荐植物与乡
土植物,充分考虑植物的多样性、四季变化特性及色彩丰富性,评
价总分值为5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区域采用本地的、耐淹耐旱种类的植物,
选用植物符合附录A的要求,得2分;
2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区域采用海绵城市绿地推荐植物,满足
植物多样性与色彩丰富性,所有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区域植物种类大
于等于20种且植物色彩大于等于8种,得2分;
3种植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植物,选用乡土植物
符合附录B的要求,得1分。
7.2.13公园合理选择绿化方式,科学配置绿化植物,评价总分值
为4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采用乔、灌、草结合的复层绿化,种植区域覆土深度和排
水能力满足植物生长需求,得1分;
2选用植物种类满足:当城市公园与公共绿地面积小于10
万m2时,不少于60种;当城市公园与公共绿地面积大于等于10
万m2时,不少于100种,得1分。
3每100m2绿地上乔木量不少于5株且灌木量不少于15株,
得1分。
4公园内古树名木得到保护,符合《福建省古树名木保护管
理规定》相关规定的,得1分。
21
8施工管理
8.1控制项
8.1.1应建立海绵城市建设工程项目施工管理体系和组织机构,并
落实各级责任人。
8.1.2施工项目部应制定施工全过程的环境保护计划,并组织实
施。
8.1.3施工前应进行设计文件中的海绵城市建设工程重点内容的
专项会审。
8.2评分项(合计100分)
I环境保护(50分)
8.2.1采用洒水、覆盖、遮挡等降尘措施,评价分值为15分。
8.2.2采用有效的降温措施,评价分值为15分。
8.2.3制定施工场地范围内雨水径流管理和雨水资源化利用实施
方案,评价分值为20分。
II过程管理(50分)
8.2.4实施设计文件中海绵专项方案重点内容,评价总分值为20
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施工过程中,以海绵专项方案重点内容实施情况的监理记
录为准,并具有完整的档案归档,得10分;
2海绵技术的隐蔽工程在隐蔽前经验收各方检验合格后,才
能隐蔽,并形成记录,得10分。
22
8.2.5严格控制设计文件变更,需经三审单位审查后方能施工,避
免出现降低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性能的重大变更,评价分值为15分。
8.2.6工程竣工验收前,由建设单位组织相关责任单位,对海绵工
程进行专项验收,对相关绿色雨水基础设施进行综合和联合调试,
结果符合设计要求,评价分值为15分。
23
9效果评价
9.1控制项
9.1.1竣工图中的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应与施工图设计文件一致。
9.2评分项(合计100分)
9.2.1海绵城市建设工程项目中的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整体运行状
态良好,得15分。
9.2.2建筑与小区、城市道路与广场、城市公园与公共绿地建设工
程,在不大于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降雨条件下,无内涝点,得10
分。
9.2.3建筑与小区、城市道路与广场、城市公园与公共绿地建设工
程项目中根据现行地方标准《城市园林绿地养护质量标准》
DBJ/T13-154进行植物养护,植物生长状态良好,得10分。
9.2.4城市水系建设工程项目对陆生植物以及水生植物维护和管
理,定期对相关植物进行补植和修剪,保证滨水生态系统完整性,
评价总分值为20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陆生景观植物覆盖率达到设计要求,并不低于建成前指标,
得10分;
2水体中水生植物的物种种类,密度和分布范围等指标满足
设计要求,并不低于建成前指标,得10分。
9.2.5水体满足水质要求,评价总分值为15分,并按下列规则评
分:
1建筑与小区、城市道路与广场、城市公园与公共绿地建设
工程项目水体水质达到要求,封闭水体达到景观水体水质要求,建
24
设工程排入过程水体的雨水不得超过水体的水环境功能区划标准,
得15分。
2城市水系建设工程项目水体水质达到厦门市水环境功能区
划以及《厦门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所确定的功能和相应的水质标
准,并不低于《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的目标要求,城市水系无
大面积漂浮物,河岸无垃圾,无违法排污口,得15分。
9.2.6海绵城市建设工程项目进行水质检测,评价总分值为10分,
并按下列规则评分:
1建筑与小区、城市道路与广场、城市公园与公共绿地建设
工程项目进行径流水质检测,并有检测数据,评价总分值为10分。
提供所有排入市政接驳口的检测数据,得5分;提供水体在线监测
数据,得5分。
2城市水系建设工程项目进行水质监测以及监测系统的维
护,并有记录,评价总分值为10分。设置城市水系信息管理系统,
有相关资料积累,得3分;监测数据及时统计分析,掌握水体水质、
排口水量水质等动态变化情况,得3分;定期检查系统的运营情况,
并有记录,得2分;项目现场进行监控,记录、纠正和跟踪对城市
水系污染的不文明行为,得2分。
9.2.7设置安全警示标识,评价分值为10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
评分并累计:
1城市径流雨水行泄通道及易发生内涝的区域,配有警示标
志及必要的预警系统,得5分。
2雨水资源化利用回用系统安装有防误接、误用、误饮等警
示标识,对城市水系安装安全防护设施及预警系统,得5分。
9.2.8建立海绵城市管理及宣传制度,评价总分值为15分,并按
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具有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维护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且配
备管理人员,并进行定期的专业技术培训,得8分;
2建立海绵城市宣传制度,定期开展宣传活动,并设置海绵
25
城市专题宣传栏,并对宣传活动留有工作记录文件,得7分。
9.2.9公众对海绵城市效果满意度评价,评价总分值为15分,其
评价样本量不少于30份,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公众对项目无积水情况满意度不小于80%,得4分;
2公众对项目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维护状况满意度不小于
80%,得4分;
3公众对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景观效果满意度不小于80%,得
4分;
4公众对项目内水体水质满意度不小于80%,得3分。
26
10提高与创新
10.1一般规定
10.1.1海绵城市建设工程评价时,应按本章规定对加分项进行评
价。
10.1.2加分项的附加得分为各加分项得分之和。
10.2加分项(限10分)
10.2.1针对每类绿色雨水基础设施进行技术数据收集,得2分。
10.2.2运营一年后,无断流河道、无黑臭水体,得2分。
10.2.3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在满足其功能的前提下,与景观小品
合理衔接、景观效果和谐,得2分。
10.2.4在满足防洪安全要求下,对工程项目内暗渠、硬质驳岸等
非生态工程进行系统修复,得2分。
10.2.5采用有利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创新项,并有明显效益。评价
分值为2分,采取一项得1分,两项及以上得2分。
10.2.6城市道路与广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85%,得2分。
10.2.7在城市水系中,地表水水质不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地表水
环境质量标准》GB38338中Ⅲ类及以上标准,且优于海绵城市建
设前的水质,得2分。
10.2.8城市水系通过采用水系的连通和流动设计等措施,增强水
系连通度,强化水体的自我净化功能,水生态系统有显著改善和提
升,得2分。
10.2.9有条件时,综合利用城市公园与公共绿地内的绿色雨水基
础设施处理周边城市污水处理厂尾水,处理后水质满足城市杂用水
27
水质标准要求,得2分。
28
30
附录A厦门市海绵城市绿地建设推荐植物种类表
表A厦门市海绵城市绿地建设推荐植物种类表
序号植物种类拉丁名科属名耐长期水淹耐短期水淹耐干旱耐盐碱
挺水湿生植物
1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禾本科芦苇属◎◎○◎
2芦竹Arundodonax禾本科芦竹属○◎◎◎
3花叶芦竹Arundodonaxvar.versicolor禾本科芦竹属○◎◎◎
4香蒲Typhaorientalis香蒲科香蒲属◎◎○◎
5再力花Thaliadealbata竹芋科再力花属◎◎△○
6石菖蒲Acorustatarinowii天南星科菖蒲属◎◎○○
7千屈菜Lythrumsalicaria千屈菜科千屈菜属○◎◎◎
8风车草Cyperusalternifolius莎草科莎草属○◎◎◎
9纸莎草Cyperuspapyrus莎草科莎草属○◎△◎
29
续表A
序号植物种类拉丁名科属名耐长期水淹耐短期水淹耐干旱耐盐碱
10慈姑Sagittariasagittifolia泽泻科慈姑属◎◎△○
11黄菖蒲Irispseudacorus鸢尾科鸢尾属◎◎○○
12美人蕉Cannaindica美人蕉科美人蕉属○◎○○
13花叶美人蕉Cannaglauca美人蕉科美人蕉属○◎○○
14泽泻Alismaplantago-aquatica泽泻科泽泻属◎◎△◎
15梭鱼草Pontederiacordata雨久花科梭鱼草属◎◎△○
16灯心草Juncuseffusus灯心草科灯心草属◎◎△◎
17鸢尾Iristectorum鸢尾科鸢尾属◎◎◎◎
18水葱Scirpusvalidus莎草科藨草属◎◎△◎
19茭白Zizanialatifolia禾本科菰属◎◎△◎
20莲Nelumbonucifera睡莲科莲属◎◎△○
21泽苔草Caldesiaparnassifolia泽泻科泽苔草属◎◎△○
浮水湿生植物
22睡莲Nymphaeatetragona睡莲科睡莲属◎△△○
23萍蓬草Nupharpumilum睡莲科萍蓬草属◎△△○
24野菱Trapaincisavar.sieb.菱科菱属◎△△◎
25荇菜Nymphoidespeltatum龙胆科荇菜属◎△△○
26水皮莲Nymphoidescristatum睡菜科荇菜属◎△△◎
3130
32
续表A
序号植物种类拉丁名科属名耐长期水淹耐短期水淹耐干旱耐盐碱
27苦草Vallisnerianatans水鳖科苦草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农村幼儿园游戏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 中国微型轿车行业市场调查研究及发展战略规划报告
- 中秋节活动策划(28篇)
- 河北木兰围场的导游词范文(6篇)
- 组合后灯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 收购鱼虾合同范本
- 2025-2030年中国马达端盖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
- 全国青岛版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专题三第3课三、《高级美图师-为照片人物“美容”》教学设计
- 2025年有色纸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Unit 6(第2课时 Section A pronunciation-2e)(教学设计)七年级英语上册同步高效课堂(人教版2024)
- GB 9706.224-2021医用电气设备第2-24部分:输液泵和输液控制器的基本安全和基本性能专用要求
- 子宫内膜异位症诊疗指南完整课件
-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应用题专项练习题40614
- 短视频抖音运营培训课程
- 医生个人学习心得五篇
- 合规理论知识考核试题题库及答案
- 新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课件(2020最新版)
- MSDS物质安全技术资料-洗面水
- 河南省地图含市县地图矢量分层地图行政区划市县概况ppt模板
- 绩效管理全套ppt课件(完整版)
- 推进优质护理-改善护理服务-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