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两校高三下学期期中校际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2-2023学年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两校高三下学期期中校际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2-2023学年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两校高三下学期期中校际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2-2023学年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两校高三下学期期中校际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2-2023学年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两校高三下学期期中校际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2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两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期中校际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传统法律文化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法律精神和制度品格。指出:“我们的先人们早就开始探索如何驾驭人类自身这个重大课题,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自成体系的成文法典,汉唐时期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典。我国古代法制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智慧和资源,中华法系在世界几大法系中独树一帜。”经过长期发展演进,中华法系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和中华法制文明的深厚底蕴,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有很多优秀的思想和理念值得传承和弘扬。我国是世界上文明发展很早的国家之一,法制文明的历史源远流长。法律制度作为文物典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明史上大放异彩。早在公元前21世纪的夏代便产生了习惯法,夏朝之后的殷商进一步发展了奴隶制法律制度,至西周臻于完善。夏商周三代法制的发展,尤其是西周的礼乐刑罚制度,为中国封建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春秋战国时期,法家主张“以法而治”,战国时期李悝的《法经》创新封建法典体制。西汉时形成的汉律60篇,两汉沿用近400年。唐太宗以奉法为治国之重,一部《贞观律》蔚为大观。在《贞观律》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唐律疏议》,成为中华法系代表之作。汉唐诸代君臣和思想家熔礼义刑德于一炉,使中国封建法制呈现出国法、天理、人情融合的鲜明特色。隋唐时,中华法制文明逐渐定型与完备,中华法系日臻成熟。“以礼入法,得古今之平”的《唐律疏议》,以其完备的体例、严谨而丰富的内容成为封建法典的范本,在中华法制文明发展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后世立法产生深刻影响。不仅如此,《唐律疏议》的基本原则和具体制度还超越国界,成为不少国家学习的范本。与大陆法系、英美法系、伊斯兰法系等不同,中华法系是在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和中华法制文明的深厚底蕴。在内涵和外延上,中华法系与中华传统法律文化是相通的。它体现着中华传统道德、政治、哲学、伦理等理念,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又寻求自然与社会秩序的和谐。礼法结合是中华法系的重要特征。中国古代注重教化,反对“不教而诛”。“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礼法并重、隆礼重法方为治国之良策。出礼入刑、隆礼重法,是中华法制文明的独特智慧。中华传统法律文化主张“天下无讼”“以和为贵”,崇尚人际和谐的社会环境。以无讼为有稳,通过道德教化劝民止讼:坚持官府调解和民间调解并行,通过定分止争促民息讼,从而实现和睦无争、礼义有序的社会状态。无讼与和谐体现着中华传统法律文化的一种价值取向。明德慎罚是从西周时期就形成的思想。明德就是倡导敬德、保民,慎罚就是主张刑罚得中,实施德教德治,刑罚适中宽缓。“德主刑辅”的思想在西汉时期确立,强调“厚其德而简其刑”。唐代主张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治理国家和社会要把德礼教化与法律惩罚结合起来,德礼教化为根本,法律惩罚是辅助。(摘编自夏锦文《中华法制文明具有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材料二:历史是最好的老师。经过长期发展,我国古代在社会治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和智慧,构建起一系列法律制度,以保障社会安全、应对风险灾害等,展现出强大的制度建设能力。援法断罪、罚当其罪,是中国传统法律制度的一个鲜明特点。古代社会依据案件的严重程度、不同性质,采取不同处理方式。官府往往集中力量处理重大刑案,而将其他纠纷放至地方自理或民间调处。在处理重大刑案时,要求官员严格引据成文法,涉及重刑必须经过上报文牍和逐级复核程序,适用错案严格归责的处分规则,这体现了对法律及其执行过程的充分重视。在这方面,历代律典、则例都有明确规定。在清代,对故意或过失导致判罚偏差的官员,《吏部处分则例》规定了详细的处罚措施。在处理各类案件时,我国传统法律制度强调德主刑辅、情法结合。汉代儒家学者倡导引入《春秋》等儒家经典作为审理案件的依据。从当时的历史条件看,这种“引经决狱”的方式在缓解律令苛酷、实现礼与刑的结合上具有积极意义。在具体案件处理过程中,以道德教化为主、与刑罚手段并用,兼顾情理法等进行全面评判,努力实现罪罚相当、礼法平衡。历代刑案和判牍文书的记载显示,裁判者们不仅在民事诉讼中兼顾天理、国法、人情等各种因素,而且在命盗刑案中也充分考虑司法的道德教化效果和礼法平衡的实现。事理、情理、法理相结合,是我国古代司法的重要特色。今天,我们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仍然需要面对纠纷化解、情理法关系等问题,中国传统法律制度中的慎刑、平等、恤刑等思想观念可以提供启迪。研究中国传统法律制度,我们还可以发现,许多较为系统、运行有效的制度安排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汲取前代历史经验教训、顺应时代变迁的基础上,历经较长时间演变而成。这种演变凸显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强大适应力和生命力。(摘编自王志强《注重事理、情理、法理相结合》)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探索如何驾驭人类自身这一课题的过程中,中华传统法律从无到有,再到发展较完备,中华法系成为独树一帜的法律体系。B.作为文物典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法律制度先后涌现出西周礼乐刑罚制度、汉律、《贞观律》等典型代表。C.无讼在维持中国传统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百姓长期进行道德教化即可实现“天下无讼”。D.古代官府往往集中力量处理重大刑案,在处理重大刑案过程中对错案严格归责等做法,客观上保证了刑事大案判决的公正性。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法制文明的发展历史十分悠久,产生于4000多年前的夏代的习惯法,已经是当时自成体系的成文法典。B.《唐律疏议》可以体现国法、天理、人情三者融合的特点,它不仅在中国有重要影响,在国外也是不少国家学习的法典范本。C.从“明德慎罚”到“德主刑辅”再到“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变化中可知,随着历史发展,刑罚在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小。D.《春秋》等儒家经典被引入到古代案件审理中,在缓解法律严苛的同时,也实现了罪罚相当、礼法平衡。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B.“法,国之权衡也,时之准绳也。权衡所以定轻重,准绳所以正曲直。”C.“法令者,所以抑暴扶弱,欲其难犯而易避也。”D.“诸断罪皆须具引律、令、格、式正文,违者笞三十。”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在论证上的特点。5.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中华传统法制文明对当今社会的积极意义有哪些。〖答案〗1.C2.B3.C4.①论证结构上,采用了总分的结构。先总写中华传统法律文化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法律精神和制度品格,有很多优秀的思想和理念值得传承和弘扬。然后分别写中华法系的特点,即呈现出国法、天理、人情融合的鲜明特色;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和中华法制文明的深厚底蕴;注重礼法结合;主张“天下无讼”“以和为贵”,崇尚人际和谐的社会环境;提倡明德慎罚。②论证方式上,采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使文章客观公正,准确严谨。比如开头引用书记的话再一次印证中华传统法律文化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法律精神和制度品格的观点。比如文章列举了从夏代一直到唐代的法律制度证明我国法制文明的历史源远流长的观点。5.①中华传统法律文化主张“天下无讼”“以和为贵”,崇尚人际和谐的社会环境对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具有积极意义。②中华法系是在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和中华法制文明的深厚底蕴。对我们增强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具有积极意义。③中国传统法律制度中的慎刑、平等、恤刑等思想观念可以给我们推进社会治理,面对纠纷化解、情理法关系等问题提供启迪。④研究中国传统法律制度,我们可以汲取前代历史经验教训。〖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对百姓长期进行道德教化即可实现‘天下无讼’”说法过于绝对,于文无据。原文只说“以无讼为有稳,通过道德教化劝民止讼:坚持官府调解和民间调解并行,通过定分止争促民息讼,从而实现和睦无争、礼义有序的社会状态”,并没有说对百姓长期进行道德教化即可实现“天下无讼”。故选C。【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A.“夏代的习惯法,已经是当时自成体系的成文法典”说法错误。文中“早在公元前21世纪的夏代便产生了习惯法,夏朝之后的殷商进一步发展了奴隶制法律制度,至西周臻于完善。夏商周三代法制的发展,尤其是西周的礼乐刑罚制度,为中国封建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自成体系的成文法典”可知夏代的习惯法是奠定基础,春秋战国时期才有了自成体系的成文法典。C.“随着历史发展,刑罚在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小”的推断于文无据。这些都是为了说明中华法制文明具有深厚底蕴,以道德教化为主、与刑罚手段并用,兼顾情理法的特点。D.“也实现了罪罚相当、礼法平衡”曲解原文。原文为“从当时的历史条件看,这种“引经决狱”的方式在缓解律令苛酷、实现礼与刑的结合上具有积极意义。在具体案件处理过程中,以道德教化为主、与刑罚手段并用,兼顾情理法等进行全面评判,努力实现罪罚相当、礼法平衡。”注意是“努力实现”不是“实现了”。故选B。【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的观点是中国传统法律制度注重事理、情理、法理相结合。经过长期发展,我国古代在社会治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和智慧,构建起一系列法律制度,以保障社会安全、应对风险灾害等,展现出强大的制度建设能力。A.“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主要强调我们要奉法,奉法使国家强大。B.强调法律的作用即定轻重,正曲直。C.强调法律及其执行者,主要是用来除暴安良,锄强扶弱的,使人们不轻易以身试法,去违法犯罪,从而避免动乱,维护社会治安。符合材料二的观点。D.指凡是断罪量刑皆须引用律、令、格、式正文,违背的话会被鞭笞三十下。强调要依法办事。故选C。【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本题考查论证特点,可以从论证结构、论证方式上考虑。论证结构上,本文采取了总分结构。第一段“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传统法律文化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法律精神和制度品格”第二段“中华法系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和中华法制文明的深厚底蕴,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有很多优秀的思想和理念值得传承和弘扬”总写中华传统法律文化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法律精神和制度品格,有很多优秀的思想和理念值得传承和弘扬。剩下的段落分别说明中华法系的特点。第三段“汉唐诸代君臣和思想家熔礼义刑德于一炉,使中国封建法制呈现出国法、天理、人情融合的鲜明特色”表明中华法系呈现出国法、天理、人情融合的鲜明特色。第四段“与大陆法系、英美法系、伊斯兰法系等不同,中华法系是在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和中华法制文明的深厚底蕴”表明中华法系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和中华法制文明的深厚底蕴。第五段“礼法结合是中华法系的重要特征”表明中华法系注重礼法结合。第六段“中华传统法律文化主张‘天下无讼’‘以和为贵’,崇尚人际和谐的社会环境”表明中华法系主张“天下无讼”“以和为贵”,崇尚人际和谐的社会环境。第七段“明德慎罚是从西周时期就形成的思想”表明中华法系提倡明德慎罚。论证方式上,采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使文章客观公正,准确严谨。“我们的先人们早就开始探索如何驾取人类自身这个重大课题,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自成体系的成文法典,汉唐时期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典。我国古代法制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智慧和资源,中华法系在世界几大法系中独树一帜”,开头引用书记的话再一次印证中华传统法律文化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法律精神和制度品格的观点。“早在公元前21世纪的夏代便产生了习惯法,夏朝之后的殷商进一步发展了奴隶制法律制度,至西周臻于完善。夏商周三代法制的发展,尤其是西周的礼乐刑罚制度,为中国封建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春秋战国时期,法家主张‘以法而治’,战国时期李悝的《法经》创新封建法典体制。西汉时形成的汉律60篇,两汉沿用近400年。唐太宗以奉法为治国之重,一部《贞观律》蔚为大观。在《贞观律》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唐律疏议》,成为中华法系代表之作”文章列举了从夏代一直到唐代的法律制度证明我国法制文明的历史源远流长的观点。【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由材料一“中华传统法律文化主张‘天下无讼’‘以和为贵’,崇尚人际和谐的社会环境”可知中华传统法律文化主张“天下无讼”“以和为贵”,崇尚人际和谐的社会环境对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具有积极意义。由材料一“我国古代法制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智慧和资源,中华法系在世界几大法系中独树一帜”“中华法系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和中华法制文明的深厚底蕴,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有很多优秀的思想和理念值得传承和弘扬”可知中华法系是在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和中华法制文明的深厚底蕴。对我们增强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具有积极意义。由材料二最后一段“今天,我们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仍然需要面对纠纷化解、情理法关系等问题,中国传统法律制度中的慎刑、平等、恤刑等思想观念可以提供启迪”可知中国传统法律制度中的慎刑、平等、恤刑等思想观念可以给我们推进社会治理,面对纠纷化解、情理法关系等问题提供启迪。由材料二最后一段“研究中国传统法律制度,我们还可以发现,许多较为系统、运行有效制度安排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汲取前代历史经验教训、顺应时代变迁的基础上,历经较长时间演变而成”可知研究中国传统法律制度,我们可以汲取前代历史经验教训。(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对一个村庄的认识刘亮程对于黄沙梁,我或许看不深也看不透彻,我的一生局限了我,久居乡野的孤陋生活又局限了我的一生。可是谁又能不受局限呢?那些走遍天下学识渊博的人,不也没到过黄沙梁吗?他们熟知世间一切深奥的道理却不认得这个村里的路,我这位农夫有朝一日给他们指一回路真是荣幸莫大。我全部的学识是我对一个村庄的见识。我在黄沙梁出生,花几十年岁月长成大人,最终老死在这个村里,死后肯定还是埋在村庄附近。这便注定了我生死如一地归属于这片土地,来来回回经过那块地那几间房子,低头抬头看见那一群人。生活单调得像篇翻不过去的枯涩课文,硬逼着我将它记熟、背会,印在脑海、灵魂里。除了“荒凉”这唯一的读物,我的目光无处可栖。大地把最艰涩难读的一个章节留给这群没啥文化的人。我不懂大道,只通一点斜门歪理。我想一个人活下去的理由可能只有芝麻那么小,而这些芝麻小理并不被通常的大道所涵盖。活在大地边缘的这一村人,他们的生活中没有大事,但并不因此活得小里小气。当他们因一个鸡蛋亲戚为仇、邻居反目,为半截麻绳大打出手、刀叉伤人时,你能说他们心胸狭隘,不该为这些琐碎之事争斗计较吗?那你说他们该计较什么?坐在如此荒远的不为人知的村庄里分析世界局势,还是讨论股市涨跌问题?这些天下大事,哪件比牛啃了他们的庄稼这事更大?当张三为自家麦地先淌进水而甩开膀子堵渠拦坝时,你能说他的拦坝工程比三峡工程小,不伟大?他抢救的可是眼看旱死的一亩二分地的麦子啊,这麦子可是他一家五口的活命粮啊。谁要在这时阻止他,没准他会操起铁锨和你拼命呢。我在村里住久了,便掌握了这个村庄的很多秘密。比如王家腌了几缸咸菜喂了几头驴,李家粮仓里还有几担麦子箱子里还有多少钱。但要真正认识一个村庄很不容易,你得长久地、一生一世地潜伏在一个村庄里,全神贯注留心它的一草一木一物一事。这样到你快老的时候,才能勉强知道最基本的一点点。在村里溜达一圈走掉的人,如果幸运的话,顶多能踩走一脚牛粪,除此他们能得到什么呢?那些季节中悠然成熟的麦子,并不为谁而熟,我们收回它们,我们并不是收获者。一年中有一次,麦子忘了回家,我们就得走好几年穷路。那些岁月中老掉的人,常老于一件事情。随便的一件事,就可消磨掉人的一辈子,想想吧,这些事情有多厉害。我不说出来你会以为什么大事耗掉了人的岁月和经历,那些看来很小的事到底有多大谁也不清楚。我们村庄上空飞过的一群苍蝇,对应到世界另一地可能就是一群庞大的轰炸机。我们村里的一声咳嗽,或许才是造成某个遥远国度地震的真正原因。这个村庄隐没在国家的版图中,没有名字,没有经纬度。历代统治者都不知道他的疆土上有黄沙梁这个村子,这是一村被遗漏的人。他们与外面世界彼此无知,这不怪他们。那些我没去过的地方没读过的书没机会认识的人,都在各自的局限中,不能被我了解,这是不足以遗憾的。我有一村庄,已经足够了。当这个村庄局限我的一生时,小小的地球正在局限着整个人类。(节选自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有删改)文本二:城市过客刘亮程进城谋生的第二天,我便在楼梯上摔了一跤。上楼梯时我不知道脚该抬多高、步子该迈多大。尤其下楼的时候,脚总是不敢果断地踩下去,担心下一个阶梯会不会是空的。这跤使我深信世上最坎坷的路就是楼梯。本以为在乡下走了多年的坑洼路,走城里的平坦马路应该不成问题。可是车流如梭的十字街头我总是难以过去,前后左右的汽车和喇叭声使我仿佛置身兽群。我缺乏城市人的从容,城市人不怕车就像乡下人不怕狗。我想,这座城市的许多尺寸不是按乡下人的标准和习惯设计的,适应它得有一个过程。好在我聪明,懂得用自己熟悉的事物作参照。比如小汽车的门比狗洞稍大一些,进车门时就要比进驴圈时头再低一些;城市缺少尘土,不用常拍打衣袖和屁股,但手不能闲着,要时时摸摸口袋里的钱在不在;街道固然宽阔,但属于每一个人的路却窄得可怜,在人群中拥拥挤挤绕过一辆辆车一个个人时,比任何一条乡间小道都曲折蜿蜒。城里真好,但我知道我变不成城市人。除了这座城市不给我落户,不给我一间安身的住房外,我还缺乏很多在城市生活的经验和素质。我的老师告诫我,要多向市民学习。我都三十多岁了,要学的东西很多。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我只是这座城市的客人,永远是,无论寄住几天或生活几十年,挣一笔钱衣锦还乡或是变成穷光蛋流落街头。城市没一件属于我的东西。我把楼房当成一座座荒山去爬,那上面不会有我的家。我知道了一些人的名字,但从骨子里我们并不认识,我仅仅是流浪到城市的一个农民。我把地荒在家里,时常在夜半之时,怀念起我的家畜的叫声、我的女儿和妻子。(节选自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一方面说乡野的孤陋生活局限了自己,一方面又用人人都有局限、整个人类都受局限来自我宽慰,表现出情感上的矛盾纠结。B.“大地把最艰涩难读的一个章节留给这群没啥文化的人”,“最艰涩难读”是喻指黄沙梁这个地方非常单调、荒凉、封闭、落后。C.文中说外来人到村里,“如果幸运的话,顶多能踩走一脚牛粪”,这里的“幸运”是反语,实际上是调侃外来人运气非常不好。D.村庄上空的一群苍蝇可能对应另一地的一群轰炸机,村里的一声咳嗽或许造成远方的地震,这些说法极度夸张,使文章妙趣横生。7.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竟然在楼梯上摔了一跤,认定楼梯是世上最坎坷的路,显示了“我”初到城市时的无所适从。B.“我”感到城市不是为乡下人设计的,过马路这类在城市中稀松平常的事,却让“我”举步维艰。C.“我”在城市没有户口和住房,所以为自己预见了两种结局:挣一笔钱衣锦还乡或者穷困潦倒流落街头。D.“我”认为自己不论在城市生活多长时间,都只能是城市的一个过客,是一个在城市漂泊的农民。8.赏析文本一中画线句子的表达特点和效果。9.有评论者认为,在作者刘亮程的笔下,黄沙梁“不再是单纯的故乡,而是灵魂憩息的地方”。请根据两个文本内容,探究评论者这样论断的理由。〖答案〗6.B7.C8.①连续使用多个疑问句式,包括反问句式,强化了行文的语气,表明作者对乡亲的理解和对农民尊严的维护。

②用性质上差别极大的事物作比较,如“一个鸡蛋”“半截麻绳”与“世界局势”“股市涨跌”,“张三堵渠拦坝”与“三峡工程”,形成强烈的认知反差,富有哲思,令人回味。9.①作者生于斯长于斯,从情感和精神已经与故乡融为一体,注定生死如一地归属于黄沙梁这片土地。

②作者清醒地认识到黄沙染虽偏僻荒凉和不为人知,但作为故乡对自己却有着独特的存在价值。

③作者即便生活在城市,对城市却是疏离和排斥的,他心中念念不忘、魂牵梦萦仍是故乡黄沙梁。〖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表现出情感上的矛盾纠结”错误,根据原文“这个村庄隐没在国家的版图中,没有名字,没有经纬度。历代统治者都不知道他的疆土上有黄沙梁这个村子,这是一村被遗漏的人。他们与外面世界彼此无知,这不怪他们。那些我没去过的地方没读过的书没机会认识的人,都在各自的局限中,不能被我了解,这是不足以遗憾的。我有一村庄,已经足够了。当这个村庄局限我的一生时,小小的地球正在局限着整个人类”可知,作者并没有情感上的矛盾纠结,而是表现出一种理解的坦然。B.正确。C.“这里的‘幸运’是反语,实际上是调侃外来人运气非常不好”错误,根据原文“我在村里住久了,便掌握了这个村庄的很多秘密。比如王家腌了几缸咸菜喂了几头驴,李家粮仓里还有几担麦子箱子里还有多少钱。但要真正认识一个村庄很不容易,你得长久地、一生一世地潜伏在一个村庄里,全神贯注留心它的一草一木一物一事。这样到你快老的时候,才能勉强知道最基本的一点点。在村里溜达一圈走掉的人,如果幸运的话,顶多能踩走一脚牛粪,除此他们能得到什么呢?”可知,文中的“幸运”并非反语,而是作者借此形容外来人与黄沙梁关系的疏远。同时,作者也不是“调侃外来人运气非常不好”。D.“这些说法极度夸张,使文章妙趣横生”错误,根据原文“我们村庄上空飞过的一群苍蝇,对应到世界另一地可能就是一群庞大的轰炸机。我们村里的一声咳嗽,或许才是造成某个遥远国度地震的真正原因”可知,这一说法有着“蝴蝶效应”的科学依据,根据混沌效应理论,南美洲的蝴蝶扇一下翅膀可能引起欧洲的一场风暴;“妙趣横生”的说法不准确,这里的对比还是比较客观的。故选B。【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所以为自己预见了两种结局:挣一笔钱衣锦还乡或者穷困潦倒流落街头”错误,根据原文“我只是这座城市的客人,永远是,无论寄住几天或生活几十年,挣一笔钱衣锦还乡或是变成穷光蛋流落街头。城市没一件属于我的东西。我把楼房当成一座座荒山去爬,那上面不会有我的家。我知道了一些人的名字,但从骨子里我们并不认识,我仅仅是流浪到城市的一个农民。我把地荒在家里,时常在夜半之时,怀念起我的家畜的叫声、我的女儿和妻子”可知,“挣一笔钱衣锦还乡或者穷困潦倒流落街头”并非作者为自己预见的结局,而是用假设的语气强调自己永远是城市的客人。故选C。【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在画线句子中,作者将性质差别极大的事物作比较,如“一个鸡蛋”“半截麻绳”与“世界局势”“股市涨跌”,“张三堵渠拦坝”与“三峡工程”进行比较,这些看似差别悬殊的事物,对于不同的人却也许有着相同的感受。所以,作者通过这种比较,让读者形成强烈的认知反差,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同时,这样的表达富有哲思,令人回味。而在句式上,这一段文字使用多个疑问句式,包括反问句式,如“你能说他们心胸狭隘,不该为这些琐碎之事争斗计较吗?”“那你说他们该计较什么?”“这些天下大事,哪件比牛啃了他们的庄稼这事更大?”等,作者此处运用问句,说明了乡亲们行为的合理性,表明作者对乡亲的理解和对农民尊严的维护。同时强化了行文的语气,给读者一种不容辩驳的感觉。【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根据文本一“我全部的学识是我对一个村庄的见识。我在黄沙梁出生,花几十年岁月长成大人,最终老死在这个村里,死后肯定还是埋在村庄附近。这便注定了我生死如一地归属于这片土地”可知,作者生在黄沙梁,长在黄沙梁,从情感和精神已经与故乡融为一体,注定生死如一地归属于黄沙梁这片土地。根据文本一“这个村庄隐没在国家的版图中,没有名字,没有经纬度。历代统治者都不知道他的疆土上有黄沙梁这个村子,这是一村被遗漏的人。他们与外面世界彼此无知,这不怪他们。那些我没去过的地方没读过的书没机会认识的人,都在各自的局限中,不能被我了解,这是不足以遗憾的。我有一村庄,已经足够了。当这个村庄局限我的一生时,小小的地球正在局限着整个人类”可知,作者清醒地认识到黄沙染虽偏僻荒凉和不为人知,但作为故乡对自己却有着独特的存在价值。根据文本二“我只是这座城市的客人,永远是,无论寄住几天或生活几十年,挣一笔钱衣锦还乡或是变成穷光蛋流落街头。城市没一件属于我的东西。我把楼房当成一座座荒山去爬,那上面不会有我的家。我知道了一些人的名字,但从骨子里我们并不认识,我仅仅是流浪到城市的一个农民。我把地荒在家里,时常在夜半之时,怀念起我的家畜的叫声、我的女儿和妻子”可知,作者即便生活在城市,对城市却是疏离和排斥的,他心中念念不忘、魂牵梦萦仍是故乡黄沙梁。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张存仁,辽阳人。崇德元年,始设都察院,班六部上,以存仁为承政。越数日,存仁上言:“臣尝默察诸臣贤否、政事得失,但不敢出位妄论列。今上创立此官,而以命臣。臣虽愚岂不知随众然诺其事甚易发奸擿伏其事甚难诚见不如此不足以尽职。”三年正月,存仁疏言:“礼部行考试,令奴仆不得与、上前岁试士,奴仆有中式者,别以人畀①其主。臣等窃谓奴仆宜令与试、但限以十人为额,苟十人皆才,何惜以十人易之?”是岁,都察院劾刑部承政郎球贪污,论罪;又劾吏部刑部复用赃吏违旨坏法。上嘉纳之。祖大寿守锦州,攻数年不克。存仁疏言:“臣睹今日情势,锦州所必争。大寿跋扈畏罪,岂肯轻去其窟?彼所恃者蒙古耳,今蒙古多慕化而来,彼必疑而防之。防之严则思离,离则思变。伏愿以屯耕为本务,率精锐薄城,显撒蒙古,未有不相率出降者。”锦州竟克。顺治二年七月,疏言:“近有民号召为逆,若反形既著,重劳大兵,莫若速遣提学、开科取士,下令免积逋,减额赋,使读书者希仕进,力田者逭②追呼,则莫肯相从为逆矣。"得旨,谓“诚安民急务也”,令诸行省皆准施行。六年八月,起授兵部尚书,兼领海防。上令疆吏考校诸守令,以文艺最高下,存仁出按诸府县,廉能吏有一二语通晓,即注上考;非然者,文虽工亦乙之。监司请其故,存仁曰:“我本武臣也,上命我考校,我第考实。文有伪,实难欺也,况诸守令多从龙之士,未尝教之,追以文艺校短长,不寒廉能吏心乎?”九年,卒,谥忠勤。论曰:存仁武臣,改文秩而任节钺,建树如此。资格固不足以限人欤?抑所遭之时异也。(节选自《清史稿》,有删改)〖备注〗①畀(bì):送给。②逭(huàn):避免。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臣虽愚/岂不知随众/然诺其事甚易/发奸擿伏其事甚难/诚见不如此/不足以尽职B.臣虽愚/岂不知随众然诺其事/甚易/发奸擿伏其事/甚难/诚见不如此/不足以尽职C.臣虽愚/岂不知随众然诺/其事甚易/发奸擿伏/其事甚难/诚见不如此/不足以尽职D.臣虽愚/岂不知随众/然诺其事甚易/发奸擿伏/其事甚难诚见/不如此/不足以尽职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式,文中指参加科举选拔考试,现代常指符合中国传统的风格或形式。B.追呼,字面意义是追赶呼喊,文中指吏胥到百姓门前呼叫催租,逼服徭役。C.文艺,文中指撰述和写作方面的技艺,现代是文学和其他艺术形式的合称。D.节钺,字面意义是符节与斧钺,古代常以之授与官员,作为加重权力的标志。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存仁能力出众备受重用。朝廷新设立的都察院权力显赫,张存仁被委任都察院要职;后来还被起授兵部尚书等,足见朝廷对他能力的认可。B.张存仁恪尽职守勤于政务。他被任命都察院承政不久即上书进言,表达尽心履职的决心;后来果然极尽监察弹劾和建议的职分,得到皇上赞赏。C.张存仁审时度势善于谋划。对固守锦州的祖大寿,他能根据形势的发展分析其心理和行为的动态变化,并为如何攻取锦州提出了合理的建议。D.张存仁建树颇丰却仍留遗憾。原为武官的他改任文职成就了不俗的业绩,然而变乱的世道成为限制他发展的外在条件,时人议论时对此表示惋惜。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率精锐薄城,显檄蒙古,未有不相率出降者②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苏武传》14.针对“有民号召为逆”的危情,张存仁的建议体现了怎样的治理理念?请概括说明。〖答案〗10.C11.A12.D13.①率领精锐部队逼近城池,明确地晓告蒙古人(向蒙古展示晓谕的文书),(这样就)没有不相继归顺投降的。②汉武帝赞许他这种通晓情理的做法,于是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顺便送给单于很丰厚的礼物,以答谢他的好意。14.①防微杜渐,扼止叛乱于萌芽之时。②重视教化,认为开科取士胜过武力镇压。③施行仁政,轻赋薄役。〖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虽然愚钝,难道不知道附和众人的意见,这种事情很容易;揭发隐藏的坏人坏事,这种事情很困难。可是我确实认为如果不这么做,不足以恪尽职守。“其事”的意思是“这种事”,指前文“随众然诺”,为名词,作“甚易”的主语,又根据后面“其事甚难”,两句结构相同,内容相对,应各自断开,故应在“然诺”后断句,排除ABD。故选C。【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A.“中式,文中指参加科举选拔考试”说法错误。结合“别以人畀其主”可知,“中式”在文中指科举考试被录取。故选A。【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张存仁建树颇丰却仍留遗憾”“时人议论时对此表示惋惜”说法错误。结合文中的“论”的内容来看,“存仁武臣,改文秩而任节钺,建树如此。资格固不足以限人欤?抑所遭之时异也”意思是“张存仁是武官,后来改任文职,成为手持节钺的重臣,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是天资禀赋不足以限制人吗?抑或是他生逢的时代不同吧”,这是对传主的赞美。故选D。【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①“精锐”,形容词作名词,精锐部队;“薄”,动词,逼近;“显”,明确;“檄”,名词作动词,用檄文告知;“相率”,相继。②“嘉”,赞许;“以”,凭借……的身份;“使”,出使;“因”,趁机,顺便。【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整合要点的能力。由“近有民号召为逆,若反形既著,重劳大兵”分析可知,张存仁的建议体现了防微杜渐,扼止叛乱于萌芽之时的思想。由“莫若速遣提学,开科取士”“使读书者希仕进”分析可知,张存仁的建议体现了重视教化,认为开科取士胜过武力镇压思想。由“下令免积逋,减额赋”“力田者逭追呼,则莫肯相从为逆矣”分析可知,张存仁的建议体现了施行仁政,轻赋薄役的思想。参考译文:张存仁,是辽阳人。崇德元年,开始设置都察院,位在六部之上,任命张存仁为都察院承政。过了几天,张存仁上书进言:“我曾经暗地里观察各位大臣贤能与否,以及处理政事的得失,只是不敢越职妄论高低。如今皇上创立这个官职,并且以此任命我。我虽然愚钝,难道不知道附和众人的意见,这种事情很容易;揭发隐藏的坏人坏事,这种事情很困难。可是我确实认为如果不这么做,不足以恪尽职守。”崇德三年正月,张存仁上书:“礼部举办考试,命令奴仆不能参加。皇上前年科考取士,奴仆有考中的人,于是另外挑选奴仆送给他们的主人。我们私下里认为应当让奴仆参加考试,只不过限制十个名额,假如这十个人都是人才,为何吝惜另外拿十个人来替换呢?”这一年,都察院弹劾刑部永政郎球贪污,郎球被判罪;又弹劾吏部和刑部起用贪赃枉法的官吏、违抗旨意败坏法令。皇上赞许并采纳。祖大寿把守锦州,攻打几年不能攻克。张存仁上书进言:“我观察当今形势,锦州是必争之地。祖大寿曾飞扬跋扈,如今害怕被治罪,怎么愿意轻易离开自己的巢穴?他所依仗的是蒙古人,现在蒙古人大多向慕归化,他一定会起疑心而防范他们,严加防范就会有分离之意,有分离之意就会发生变乱。希望把屯田耕作当做要务,率领精锐部队逼近城池,明确地晓告蒙古人(向蒙古展示晓谕的文书),没有不相继归顺投降的。”锦州最终被攻克。顺治二年七月,上书进言:“最近有人号召聚集造反,如果在造反情形明显之后,再加倍烦劳大军(清剿),不如赶紧派遣提学使,组织科举考试选拔士人,下令免去积欠的赋税,减少额定的赋税,让读书人希求入仕做官,耕作的人免受胥吏催租逼役的追赶呼喊,这样他们就不会相从成为逆贼了。”得到圣旨批复,认为他的建议“确实是安定百姓的紧急要务”,命令各行省都依此施行。顺治六年八月,被起用为兵部尚书,一并管辖海防事务。皇上命令各地封疆大吏考察所属守令,以文才论高低。张存仁出巡审查辖下各府县,对清廉贤能的官吏,只要文章有一两句话通达晓畅,便注明为上等;对于不清廉贤能的官员,即使文章写得好也排在次等。监司向他请教原因,张存仁说:“我本来是武官,圣上命令我考核官员,我只须考核他们的实绩。文章可以作假,实绩很难欺骗人啊。何况各府县的官吏很多是跟从皇帝打仗(而升迁的),从没教他们写文章,突然以文章来衡量优劣,难道不使廉洁贤能的官吏寒心吗?”顺治九年,去世,谥号为忠勤。评论说:张存仁是武官,后来改任文职,成为手持节钺的重臣,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是天资禀赋不足以限制人吗?抑或是他生逢的时代不同吧。(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枕上陆游枕上三更雨,天涯万里游。虫声憎好梦,灯影伴孤愁。报国计安出,灭胡心未休。明年起飞将,更试北平秋。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能够听到三更之雨,其实是暗示其辗转反侧、孤愁难眠的情况。B.诗人写作此诗时,正处于背井离乡之中,从“天涯万里游”即可推出。C.“虫声憎好梦”运用了比喻手法,说明虫鸣声让诗人更加难以入眠。D.“飞将”指李广,表达了诗人希望当下出现李广这样的名将的想法。16.起承转合是格律诗的常见章法结构。诗中是如何进行“转”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5.C16.诗歌在首联写夜不能寐、神游万里的失眠之状,颔联写虫声搅梦、独伴孤床的愁苦之情,颈联写收复国土、还我河山的忧国之思之后,尾联则一扫前面悲苦之态,以壮怀激烈的情感态度,抒发了自己欲效法前贤、决战疆场的报国之志。通过这一“转”,全诗感情逐渐开朗,充满战斗豪情。〖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运用了比喻手法”说法有误。“虫声憎好梦”一句用“憎”这一本该属于人的情感来形容虫子,是运用了拟人手法。故选C。【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结构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转”通常是指结构上的跌宕、情感上的变化等,据此,从诗歌中找出结构上的跌宕、情感上的变化之处,再结合诗句分析即可。写作此诗时,陆游正在成都赋闲,并于八月得到第二年终于要差知叙州的任命。诗人不能不有所感触,以致长夜难眠。因此,此诗前三联中,诗人借午夜所思,表达其复杂而矛盾的心态:入蜀七年,离家万里,却无功于国,徒剩孤愁,此其一;差知叙州,身离前线,有心灭胡,计将安出?此其二。在这里,我们充分感受到了诗人于冬夜孤愁难眠的心情和报国无门的深沉忧愤。但是,令人钦佩的是,万般无奈之中,诗人不失信心,因此尾联“明年起飞将,更试北平秋”实现了一个情感上的转折。通过这一联,我们可以看到,他并没有因此失去固有的人生信念,而是以汉代抗击匈奴的名将李广自期,既有他对未来的执着期待,也有对北伐破贼的英雄人物出现的强烈渴盼。(三)古代诗词默写(共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司马迁《屈原列传》中,“______”一句解释了“离骚”的意思,“______”一句阐明了“人困窘没有出路,就会追念根本”的道理。(2)《陈情表》中,李密表明自己无论是活着还是死去都要报答晋武帝恩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3)“鸟”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古人常借“鸟”的形象来表情达意,加“______,______”。〖答案〗(1)犹离忧也人穷则反本(2)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3)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直播平台上,传统文化以视听艺术的形式呈现出来,促使传播者自觉创新传播形式,与当下的媒介形态相适应。一方面,传统文化内部的各个环节都成为了传播的内容,跳脱出了传统传播渠道的限制;另一方面,再小众的传统文化门类,在直播平台上都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使得传统文化在直播平台上呈现出①的传播生态。而传统文化的直播打赏也成为观众基于认知价值为文化消费自主定价的方式,成为了传播者挖掘传统文化潜在价值的驱动力。在当下,直播打赏平台异军突起,显示了其在传播传统文化方面的独特作用。但由于其大众性、低门槛的特质,一些②的传播内容混入其中,给观众尤其是青少年观众造成了错误引导。这些问题倘若忽视,将会对方兴未艾的传统文化传播造成不良影响。当然,我们也不能因为直播平台存在一些问题就完全否定它的价值和作用,③不可取,平台方除了已在技术、知识层面上给出了积极应对方案之外,政府部门、文化各界、有关部门更应有所警醒。在下一阶段,如何让新媒介在传统文化传播上再添“一把火”,继续探索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传播形式,同时规范个体行为、预防不正之风、规避不良的社会影响,需要多方④。18.下列句子中的“一把火”,与文中加点的“一把火”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新官上任三把火”,嘉庆在亲政后就把这一把火烧向了和珅,真可谓是雷厉风行。B.数字人民币逐步渗透进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今,数字人民币“遇见”冬奥会,又为冬奥再添一把火。C.作为一名教师,既要有“一桶水”的积淀与功底,更要有“一把火”的智慧与激情,方能助力学生勇敢追梦。D.对于桑蒂亚戈来说,生活是一把火,一把无形的火,一把用斗争燃烧自己的火,为他带来光明与希望。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B19.①百花齐放②粗制滥造③因噎废食④齐心协力20.除了平台方已在技术、知识层面上给出了积极应对方案之外,政府部门、文化各界也应有所警醒。〖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词义的理解的能力。原文“如何让新媒介在传统文化传播上再添‘一把火’”中“一把火”的意思是比喻对事物发展有促进、推动作用的因素。新媒体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播。A.“新官上任三把火”比喻新官上任所做事情。嘉庆亲政后首先处理和珅一事。B.“数字人民币‘遇见’冬奥会,又为冬奥再添一把火”中“一把火”的意思是比喻对事物发展有促进、推动作用的因素。数字人民币推动了冬奥会的传播。C.“作为一名教师……更要有‘一把火’的智慧与激情”把教师比喻成火,指人的性格热情似火。教师用如火的智慧与激情助力学生圆梦。D.“对于桑蒂亚戈来说,生活是一把火”把生活比喻成一把火,意思是桑蒂亚戈的一生就是斗争不屈的一生。斗争不屈的一生给桑蒂亚戈带来了光明和希望。故选B。【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前文提到传统文化直播的内容丰富,包括内部的各个环节以及小众的传统文化门类,可知强调传统文化在直播平台上呈现的繁荣景象。故填“百花齐放”。“百花齐放”的意思是形容百花盛开,丰富多彩。比喻各种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艺术自由发展。也形容艺术界的繁荣景象。第二空,前文提到直播打赏平台的特质大众性、低门槛,后文提到对青少年的错误引导,对传统文化传播的不良影响,可知强调内容的质量不高,故填“粗制滥造”。“粗制滥造”的意思是写文章或做东西马虎草率,只求数量,不顾质量。第三空,前文提到我们不能因潜在问题否定直播平台的价值和作用,怕出问题,就不去做,故填“因噎废食”。“因噎废食”的意思是比喻要做的事情由于出了点小毛病或怕出问题就索性不去干。第四空,前文提到,推动新媒介助力传统文化的传播,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故填“齐心协力”。“齐心协力”的意思是思想认识一致,为了一个目标而共同努力。【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语病有:语序不当,“平台方除了已在技术、知识层面上给出了积极应对方案之外,政府部门、文化各界、有关部门更应有所警醒”语序错误,前面分句主语为“平台方”,后面分句主语为“政府部门、文化各界”,当前后分句主语不一致时,主语应该在关联词的后面,需将“平台方”放在“除了”之后。不合逻辑,“政府部门、文化各界、有关部门”并列不当,不合逻辑。“有关部门”包含“政府部门”,种属概念并列不当,应去掉“有关部门”。可修改:除了平台方已在技术、知识层面上给出了积极应对方案之外,政府部门、文化各界也应有所警醒。(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这是延续两百年的苏州虎丘的戏曲大会,大会上所唱的曲子多是以昆曲剧目中的段落为主。根据明代文人的记载,每年中秋那天,苏州城万人空巷,人们浩浩荡荡地来到虎丘,外地唱曲家也纷至沓来。先是万众齐唱,比出优胜者数十人,再唱再比,优胜者渐次减少,最后在一片宁静中一位水平最高的演唱者登场,“声出如丝,穿云裂石,听者心血为枯,不敢击节,惟有点头”。(张岱《陶庵梦忆》)清代李渔也记述过这种曲会,说赛曲过程中万众极其投入,声声喝彩把演唱者的情绪烘托得万分高涨:“一赞一回好,一字一声血,几令善歌人,唱杀虎丘月。”(李渔《虎丘千人石上听曲》)在这种曲会中也演戏,但主要是唱曲,可见当时吴地全民对于昆曲剧目的熟悉程度。所谓全民,按张岱的记载包括“土著流寓、士夫眷属、女乐声伎、曲中名伎戏婆、民间少妇好女、崽子娈童,及游冶恶少、清客帮闲、奚僮走空之辈”,他们不仅是昆曲演唱的鉴赏者,而且也是昆曲演唱的投入者。一切没有在虎丘山曲会上亮过相的演员很难在昆曲界取得地位。总之,这种普及到社会每个角落的全民性活动又是当时昆剧艺术的最高评判场所。铺天盖地般的全民性痴迷形成了昆曲艺术生存的浓烈氛围,中国戏曲史上没有另一种戏曲唱腔范型具有过如此深广的社会渗透力。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加以修改。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通感(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21.这是苏州虎丘延续两百年的戏曲大会,大会上所唱的曲子多是昆曲剧目中的段落。(或:这是苏州虎丘延续两百年的戏曲大会,大会上所唱的曲子多以昆曲剧目中的段落为主。)22.①通感(比喻)。“声”为可听之物,“丝”是可见之物,沟通了听觉和视觉,化无形为有形,生动形象、具体可感,(将声音比作丝,通过丝穿破云天,震裂石头)形容声音的细微悠长、高亢嘹亮。②“穿云裂石”,用“穿”“裂”来夸张,突出歌声高亢嘹亮与震撼人心:“听者心血为枯”,用心血枯竭来夸张,表明了聆听者被音乐吸引,沉湎其间不可自拔的境界,突出歌声感染力强。〖解析〗【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1)语序不当,“苏州虎丘”是领属性定语,“延续两百年的”应该放到“苏州虎丘”之后;(2)句式杂糅,“大会上所唱的曲子大多是以昆曲剧目中的段落为主”中“是……”和“以……为主”两种句式杂糅,保留一种即可。修改正确的句子为:这是苏州虎丘延续两百年的戏曲大会,大会上所唱的曲子多是昆曲剧目中的段落。(或:这是苏州虎丘延续两百年的戏曲大会,大会上所唱的曲子多以昆曲剧目中的段落为主。)【2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分析表达效果的能力。通感又叫“移觉”,是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式。文段画波浪线的句子中“声音”是听觉,“丝”是视觉可见之物,本句以丝摹声,是将听觉转移为视觉,化抽象的声音为具体的形象,具体可感。用丝的细长,来形容声音的细微悠长、高亢嘹亮。(或:将声音比作丝,通过丝穿破云天,震裂石头形容声音的细微悠长、高亢嘹亮。)“穿云裂石”“听者心血为枯”均为夸张的修辞手法,前者极言歌声之高亢、嘹亮,后者形容听者被吸引住的状态,在突出歌声震撼人心的同时,突出了歌声的感染力强的特点。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一则寓言说:每个人生而背负大木头前行。但总有人会觉得行路背负大木头太沉太辛苦,就不断将大木头削减至更短更小,行路也更轻松。直到有一天,遇到了凭自身力量无法跨越的沟壑,那些一如既往负大木头前行的人将大木头搭在沟壑上而有了桥,从而继续前行;而停在原地垂头丧气、追悔莫及的,正是之前那些不断削减大木头以致无法搭桥的人。读了上面两则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针对负重和减重、前行和止步等谈谈自己的看法,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答案〗略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两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期中校际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传统法律文化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法律精神和制度品格。指出:“我们的先人们早就开始探索如何驾驭人类自身这个重大课题,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自成体系的成文法典,汉唐时期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典。我国古代法制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智慧和资源,中华法系在世界几大法系中独树一帜。”经过长期发展演进,中华法系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和中华法制文明的深厚底蕴,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有很多优秀的思想和理念值得传承和弘扬。我国是世界上文明发展很早的国家之一,法制文明的历史源远流长。法律制度作为文物典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明史上大放异彩。早在公元前21世纪的夏代便产生了习惯法,夏朝之后的殷商进一步发展了奴隶制法律制度,至西周臻于完善。夏商周三代法制的发展,尤其是西周的礼乐刑罚制度,为中国封建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春秋战国时期,法家主张“以法而治”,战国时期李悝的《法经》创新封建法典体制。西汉时形成的汉律60篇,两汉沿用近400年。唐太宗以奉法为治国之重,一部《贞观律》蔚为大观。在《贞观律》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唐律疏议》,成为中华法系代表之作。汉唐诸代君臣和思想家熔礼义刑德于一炉,使中国封建法制呈现出国法、天理、人情融合的鲜明特色。隋唐时,中华法制文明逐渐定型与完备,中华法系日臻成熟。“以礼入法,得古今之平”的《唐律疏议》,以其完备的体例、严谨而丰富的内容成为封建法典的范本,在中华法制文明发展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后世立法产生深刻影响。不仅如此,《唐律疏议》的基本原则和具体制度还超越国界,成为不少国家学习的范本。与大陆法系、英美法系、伊斯兰法系等不同,中华法系是在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和中华法制文明的深厚底蕴。在内涵和外延上,中华法系与中华传统法律文化是相通的。它体现着中华传统道德、政治、哲学、伦理等理念,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又寻求自然与社会秩序的和谐。礼法结合是中华法系的重要特征。中国古代注重教化,反对“不教而诛”。“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礼法并重、隆礼重法方为治国之良策。出礼入刑、隆礼重法,是中华法制文明的独特智慧。中华传统法律文化主张“天下无讼”“以和为贵”,崇尚人际和谐的社会环境。以无讼为有稳,通过道德教化劝民止讼:坚持官府调解和民间调解并行,通过定分止争促民息讼,从而实现和睦无争、礼义有序的社会状态。无讼与和谐体现着中华传统法律文化的一种价值取向。明德慎罚是从西周时期就形成的思想。明德就是倡导敬德、保民,慎罚就是主张刑罚得中,实施德教德治,刑罚适中宽缓。“德主刑辅”的思想在西汉时期确立,强调“厚其德而简其刑”。唐代主张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治理国家和社会要把德礼教化与法律惩罚结合起来,德礼教化为根本,法律惩罚是辅助。(摘编自夏锦文《中华法制文明具有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材料二:历史是最好的老师。经过长期发展,我国古代在社会治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和智慧,构建起一系列法律制度,以保障社会安全、应对风险灾害等,展现出强大的制度建设能力。援法断罪、罚当其罪,是中国传统法律制度的一个鲜明特点。古代社会依据案件的严重程度、不同性质,采取不同处理方式。官府往往集中力量处理重大刑案,而将其他纠纷放至地方自理或民间调处。在处理重大刑案时,要求官员严格引据成文法,涉及重刑必须经过上报文牍和逐级复核程序,适用错案严格归责的处分规则,这体现了对法律及其执行过程的充分重视。在这方面,历代律典、则例都有明确规定。在清代,对故意或过失导致判罚偏差的官员,《吏部处分则例》规定了详细的处罚措施。在处理各类案件时,我国传统法律制度强调德主刑辅、情法结合。汉代儒家学者倡导引入《春秋》等儒家经典作为审理案件的依据。从当时的历史条件看,这种“引经决狱”的方式在缓解律令苛酷、实现礼与刑的结合上具有积极意义。在具体案件处理过程中,以道德教化为主、与刑罚手段并用,兼顾情理法等进行全面评判,努力实现罪罚相当、礼法平衡。历代刑案和判牍文书的记载显示,裁判者们不仅在民事诉讼中兼顾天理、国法、人情等各种因素,而且在命盗刑案中也充分考虑司法的道德教化效果和礼法平衡的实现。事理、情理、法理相结合,是我国古代司法的重要特色。今天,我们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仍然需要面对纠纷化解、情理法关系等问题,中国传统法律制度中的慎刑、平等、恤刑等思想观念可以提供启迪。研究中国传统法律制度,我们还可以发现,许多较为系统、运行有效的制度安排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汲取前代历史经验教训、顺应时代变迁的基础上,历经较长时间演变而成。这种演变凸显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强大适应力和生命力。(摘编自王志强《注重事理、情理、法理相结合》)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探索如何驾驭人类自身这一课题的过程中,中华传统法律从无到有,再到发展较完备,中华法系成为独树一帜的法律体系。B.作为文物典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法律制度先后涌现出西周礼乐刑罚制度、汉律、《贞观律》等典型代表。C.无讼在维持中国传统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百姓长期进行道德教化即可实现“天下无讼”。D.古代官府往往集中力量处理重大刑案,在处理重大刑案过程中对错案严格归责等做法,客观上保证了刑事大案判决的公正性。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法制文明的发展历史十分悠久,产生于4000多年前的夏代的习惯法,已经是当时自成体系的成文法典。B.《唐律疏议》可以体现国法、天理、人情三者融合的特点,它不仅在中国有重要影响,在国外也是不少国家学习的法典范本。C.从“明德慎罚”到“德主刑辅”再到“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变化中可知,随着历史发展,刑罚在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小。D.《春秋》等儒家经典被引入到古代案件审理中,在缓解法律严苛的同时,也实现了罪罚相当、礼法平衡。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B.“法,国之权衡也,时之准绳也。权衡所以定轻重,准绳所以正曲直。”C.“法令者,所以抑暴扶弱,欲其难犯而易避也。”D.“诸断罪皆须具引律、令、格、式正文,违者笞三十。”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在论证上的特点。5.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中华传统法制文明对当今社会的积极意义有哪些。〖答案〗1.C2.B3.C4.①论证结构上,采用了总分的结构。先总写中华传统法律文化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法律精神和制度品格,有很多优秀的思想和理念值得传承和弘扬。然后分别写中华法系的特点,即呈现出国法、天理、人情融合的鲜明特色;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和中华法制文明的深厚底蕴;注重礼法结合;主张“天下无讼”“以和为贵”,崇尚人际和谐的社会环境;提倡明德慎罚。②论证方式上,采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使文章客观公正,准确严谨。比如开头引用书记的话再一次印证中华传统法律文化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法律精神和制度品格的观点。比如文章列举了从夏代一直到唐代的法律制度证明我国法制文明的历史源远流长的观点。5.①中华传统法律文化主张“天下无讼”“以和为贵”,崇尚人际和谐的社会环境对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具有积极意义。②中华法系是在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和中华法制文明的深厚底蕴。对我们增强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具有积极意义。③中国传统法律制度中的慎刑、平等、恤刑等思想观念可以给我们推进社会治理,面对纠纷化解、情理法关系等问题提供启迪。④研究中国传统法律制度,我们可以汲取前代历史经验教训。〖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对百姓长期进行道德教化即可实现‘天下无讼’”说法过于绝对,于文无据。原文只说“以无讼为有稳,通过道德教化劝民止讼:坚持官府调解和民间调解并行,通过定分止争促民息讼,从而实现和睦无争、礼义有序的社会状态”,并没有说对百姓长期进行道德教化即可实现“天下无讼”。故选C。【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A.“夏代的习惯法,已经是当时自成体系的成文法典”说法错误。文中“早在公元前21世纪的夏代便产生了习惯法,夏朝之后的殷商进一步发展了奴隶制法律制度,至西周臻于完善。夏商周三代法制的发展,尤其是西周的礼乐刑罚制度,为中国封建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自成体系的成文法典”可知夏代的习惯法是奠定基础,春秋战国时期才有了自成体系的成文法典。C.“随着历史发展,刑罚在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小”的推断于文无据。这些都是为了说明中华法制文明具有深厚底蕴,以道德教化为主、与刑罚手段并用,兼顾情理法的特点。D.“也实现了罪罚相当、礼法平衡”曲解原文。原文为“从当时的历史条件看,这种“引经决狱”的方式在缓解律令苛酷、实现礼与刑的结合上具有积极意义。在具体案件处理过程中,以道德教化为主、与刑罚手段并用,兼顾情理法等进行全面评判,努力实现罪罚相当、礼法平衡。”注意是“努力实现”不是“实现了”。故选B。【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的观点是中国传统法律制度注重事理、情理、法理相结合。经过长期发展,我国古代在社会治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和智慧,构建起一系列法律制度,以保障社会安全、应对风险灾害等,展现出强大的制度建设能力。A.“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主要强调我们要奉法,奉法使国家强大。B.强调法律的作用即定轻重,正曲直。C.强调法律及其执行者,主要是用来除暴安良,锄强扶弱的,使人们不轻易以身试法,去违法犯罪,从而避免动乱,维护社会治安。符合材料二的观点。D.指凡是断罪量刑皆须引用律、令、格、式正文,违背的话会被鞭笞三十下。强调要依法办事。故选C。【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本题考查论证特点,可以从论证结构、论证方式上考虑。论证结构上,本文采取了总分结构。第一段“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传统法律文化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法律精神和制度品格”第二段“中华法系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和中华法制文明的深厚底蕴,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有很多优秀的思想和理念值得传承和弘扬”总写中华传统法律文化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法律精神和制度品格,有很多优秀的思想和理念值得传承和弘扬。剩下的段落分别说明中华法系的特点。第三段“汉唐诸代君臣和思想家熔礼义刑德于一炉,使中国封建法制呈现出国法、天理、人情融合的鲜明特色”表明中华法系呈现出国法、天理、人情融合的鲜明特色。第四段“与大陆法系、英美法系、伊斯兰法系等不同,中华法系是在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和中华法制文明的深厚底蕴”表明中华法系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和中华法制文明的深厚底蕴。第五段“礼法结合是中华法系的重要特征”表明中华法系注重礼法结合。第六段“中华传统法律文化主张‘天下无讼’‘以和为贵’,崇尚人际和谐的社会环境”表明中华法系主张“天下无讼”“以和为贵”,崇尚人际和谐的社会环境。第七段“明德慎罚是从西周时期就形成的思想”表明中华法系提倡明德慎罚。论证方式上,采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使文章客观公正,准确严谨。“我们的先人们早就开始探索如何驾取人类自身这个重大课题,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自成体系的成文法典,汉唐时期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典。我国古代法制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智慧和资源,中华法系在世界几大法系中独树一帜”,开头引用书记的话再一次印证中华传统法律文化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法律精神和制度品格的观点。“早在公元前21世纪的夏代便产生了习惯法,夏朝之后的殷商进一步发展了奴隶制法律制度,至西周臻于完善。夏商周三代法制的发展,尤其是西周的礼乐刑罚制度,为中国封建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春秋战国时期,法家主张‘以法而治’,战国时期李悝的《法经》创新封建法典体制。西汉时形成的汉律60篇,两汉沿用近400年。唐太宗以奉法为治国之重,一部《贞观律》蔚为大观。在《贞观律》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唐律疏议》,成为中华法系代表之作”文章列举了从夏代一直到唐代的法律制度证明我国法制文明的历史源远流长的观点。【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由材料一“中华传统法律文化主张‘天下无讼’‘以和为贵’,崇尚人际和谐的社会环境”可知中华传统法律文化主张“天下无讼”“以和为贵”,崇尚人际和谐的社会环境对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具有积极意义。由材料一“我国古代法制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智慧和资源,中华法系在世界几大法系中独树一帜”“中华法系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和中华法制文明的深厚底蕴,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有很多优秀的思想和理念值得传承和弘扬”可知中华法系是在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和中华法制文明的深厚底蕴。对我们增强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具有积极意义。由材料二最后一段“今天,我们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仍然需要面对纠纷化解、情理法关系等问题,中国传统法律制度中的慎刑、平等、恤刑等思想观念可以提供启迪”可知中国传统法律制度中的慎刑、平等、恤刑等思想观念可以给我们推进社会治理,面对纠纷化解、情理法关系等问题提供启迪。由材料二最后一段“研究中国传统法律制度,我们还可以发现,许多较为系统、运行有效制度安排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汲取前代历史经验教训、顺应时代变迁的基础上,历经较长时间演变而成”可知研究中国传统法律制度,我们可以汲取前代历史经验教训。(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对一个村庄的认识刘亮程对于黄沙梁,我或许看不深也看不透彻,我的一生局限了我,久居乡野的孤陋生活又局限了我的一生。可是谁又能不受局限呢?那些走遍天下学识渊博的人,不也没到过黄沙梁吗?他们熟知世间一切深奥的道理却不认得这个村里的路,我这位农夫有朝一日给他们指一回路真是荣幸莫大。我全部的学识是我对一个村庄的见识。我在黄沙梁出生,花几十年岁月长成大人,最终老死在这个村里,死后肯定还是埋在村庄附近。这便注定了我生死如一地归属于这片土地,来来回回经过那块地那几间房子,低头抬头看见那一群人。生活单调得像篇翻不过去的枯涩课文,硬逼着我将它记熟、背会,印在脑海、灵魂里。除了“荒凉”这唯一的读物,我的目光无处可栖。大地把最艰涩难读的一个章节留给这群没啥文化的人。我不懂大道,只通一点斜门歪理。我想一个人活下去的理由可能只有芝麻那么小,而这些芝麻小理并不被通常的大道所涵盖。活在大地边缘的这一村人,他们的生活中没有大事,但并不因此活得小里小气。当他们因一个鸡蛋亲戚为仇、邻居反目,为半截麻绳大打出手、刀叉伤人时,你能说他们心胸狭隘,不该为这些琐碎之事争斗计较吗?那你说他们该计较什么?坐在如此荒远的不为人知的村庄里分析世界局势,还是讨论股市涨跌问题?这些天下大事,哪件比牛啃了他们的庄稼这事更大?当张三为自家麦地先淌进水而甩开膀子堵渠拦坝时,你能说他的拦坝工程比三峡工程小,不伟大?他抢救的可是眼看旱死的一亩二分地的麦子啊,这麦子可是他一家五口的活命粮啊。谁要在这时阻止他,没准他会操起铁锨和你拼命呢。我在村里住久了,便掌握了这个村庄的很多秘密。比如王家腌了几缸咸菜喂了几头驴,李家粮仓里还有几担麦子箱子里还有多少钱。但要真正认识一个村庄很不容易,你得长久地、一生一世地潜伏在一个村庄里,全神贯注留心它的一草一木一物一事。这样到你快老的时候,才能勉强知道最基本的一点点。在村里溜达一圈走掉的人,如果幸运的话,顶多能踩走一脚牛粪,除此他们能得到什么呢?那些季节中悠然成熟的麦子,并不为谁而熟,我们收回它们,我们并不是收获者。一年中有一次,麦子忘了回家,我们就得走好几年穷路。那些岁月中老掉的人,常老于一件事情。随便的一件事,就可消磨掉人的一辈子,想想吧,这些事情有多厉害。我不说出来你会以为什么大事耗掉了人的岁月和经历,那些看来很小的事到底有多大谁也不清楚。我们村庄上空飞过的一群苍蝇,对应到世界另一地可能就是一群庞大的轰炸机。我们村里的一声咳嗽,或许才是造成某个遥远国度地震的真正原因。这个村庄隐没在国家的版图中,没有名字,没有经纬度。历代统治者都不知道他的疆土上有黄沙梁这个村子,这是一村被遗漏的人。他们与外面世界彼此无知,这不怪他们。那些我没去过的地方没读过的书没机会认识的人,都在各自的局限中,不能被我了解,这是不足以遗憾的。我有一村庄,已经足够了。当这个村庄局限我的一生时,小小的地球正在局限着整个人类。(节选自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有删改)文本二:城市过客刘亮程进城谋生的第二天,我便在楼梯上摔了一跤。上楼梯时我不知道脚该抬多高、步子该迈多大。尤其下楼的时候,脚总是不敢果断地踩下去,担心下一个阶梯会不会是空的。这跤使我深信世上最坎坷的路就是楼梯。本以为在乡下走了多年的坑洼路,走城里的平坦马路应该不成问题。可是车流如梭的十字街头我总是难以过去,前后左右的汽车和喇叭声使我仿佛置身兽群。我缺乏城市人的从容,城市人不怕车就像乡下人不怕狗。我想,这座城市的许多尺寸不是按乡下人的标准和习惯设计的,适应它得有一个过程。好在我聪明,懂得用自己熟悉的事物作参照。比如小汽车的门比狗洞稍大一些,进车门时就要比进驴圈时头再低一些;城市缺少尘土,不用常拍打衣袖和屁股,但手不能闲着,要时时摸摸口袋里的钱在不在;街道固然宽阔,但属于每一个人的路却窄得可怜,在人群中拥拥挤挤绕过一辆辆车一个个人时,比任何一条乡间小道都曲折蜿蜒。城里真好,但我知道我变不成城市人。除了这座城市不给我落户,不给我一间安身的住房外,我还缺乏很多在城市生活的经验和素质。我的老师告诫我,要多向市民学习。我都三十多岁了,要学的东西很多。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我只是这座城市的客人,永远是,无论寄住几天或生活几十年,挣一笔钱衣锦还乡或是变成穷光蛋流落街头。城市没一件属于我的东西。我把楼房当成一座座荒山去爬,那上面不会有我的家。我知道了一些人的名字,但从骨子里我们并不认识,我仅仅是流浪到城市的一个农民。我把地荒在家里,时常在夜半之时,怀念起我的家畜的叫声、我的女儿和妻子。(节选自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一方面说乡野的孤陋生活局限了自己,一方面又用人人都有局限、整个人类都受局限来自我宽慰,表现出情感上的矛盾纠结。B.“大地把最艰涩难读的一个章节留给这群没啥文化的人”,“最艰涩难读”是喻指黄沙梁这个地方非常单调、荒凉、封闭、落后。C.文中说外来人到村里,“如果幸运的话,顶多能踩走一脚牛粪”,这里的“幸运”是反语,实际上是调侃外来人运气非常不好。D.村庄上空的一群苍蝇可能对应另一地的一群轰炸机,村里的一声咳嗽或许造成远方的地震,这些说法极度夸张,使文章妙趣横生。7.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竟然在楼梯上摔了一跤,认定楼梯是世上最坎坷的路,显示了“我”初到城市时的无所适从。B.“我”感到城市不是为乡下人设计的,过马路这类在城市中稀松平常的事,却让“我”举步维艰。C.“我”在城市没有户口和住房,所以为自己预见了两种结局:挣一笔钱衣锦还乡或者穷困潦倒流落街头。D.“我”认为自己不论在城市生活多长时间,都只能是城市的一个过客,是一个在城市漂泊的农民。8.赏析文本一中画线句子的表达特点和效果。9.有评论者认为,在作者刘亮程的笔下,黄沙梁“不再是单纯的故乡,而是灵魂憩息的地方”。请根据两个文本内容,探究评论者这样论断的理由。〖答案〗6.B7.C8.①连续使用多个疑问句式,包括反问句式,强化了行文的语气,表明作者对乡亲的理解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