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部分地区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_第1页
山东省部分地区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_第2页
山东省部分地区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_第3页
山东省部分地区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_第4页
山东省部分地区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如果说“文学是人学”,是以形象、情感、意味表现人的喜怒哀乐,揭示人的生存状态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思想,从而构成对人的剖析研究,那么,从更本质更深邃更系统更完善的角度讲,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学,从人的言谈举止、衣食住行等外表特征到人的仁义礼智信、忠孝悌廉耻等内在人格上规范着人的个体行为和人际关系,进而建构了以仁为核心、以血缘亲情关系推衍至人伦民族国家的庞大而精微的儒学思想和社会体系,成为博大精深的“人学”。儒家的人学是从划清人与动物的界限开始的。人与动物的界限就是人的特征,也即人的本质问题。对人的本质问题的思考反映了儒家对人的自觉认识,在人类认识史上无疑具有哲学思想意义。在孔子看来,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有智慧,还在于人有忠孝观念,而犬马虽能养却不敬无孝。孔子是从人与禽兽的差别和人与人的关系上来界定人的内涵和本质的。因为,只有真切深透地把握了人,才能把握“性相近,习相远”,因势利导,使人性日臻完善。这里,孔子的思路极为可贵。他从自然和社会、原生和后天变异两个方面综合考察了人的习与性、远与近。这对艺术创作至关重要。从人的自然性、原生性看,人与人之间具有普泛性,这为艺术引起共鸣和感染提供了艺术视点和基点,如《诗经》中的《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不仅重视和感激别人对自己的好意,而且自愿以百倍的好意相报答,这种克己为人的感情,不仅是人的一种情感,更是儒家倡导的一种“仁”的风范。从人的变异性、社会性看,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具有独特性、个别性,这为艺术反映典型提供了多样选择表现的可能,如司马迁《史记》中呼之欲出的形象系列:“鸿门宴”写刘邦的懦怯而机智,项羽的坦率而少谋略,其他如范增、张良、樊哙、项伯等的性格因“习”而相“远”,具有独特的

艺术魅力。儒家对“人”的个体性认识是建立在群体性(“类”“民”“众”“族”“国”等)基础之上的,或者说,重群体轻个体,重共性轻个性,重普遍轻特殊是儒家人学的方法论特点。因此,儒家对人性的认识是从个体出发而超越个体,最终归结为对“民”的把握。孟子认为,人不仅具有“食色”等与生俱来的生理需要(动物亦然),而且富有道德意识。他在《公孙丑上》中以一孺子入井,人见之有怵惕恻隐之心为例,说明:“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进而,孟子提出了自己对人的发现学说:“性善论”。这对张扬人心善良,融洽人际关系,建构理想社会,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尤其是艺术化地再现或表现人性美好的东西,给人以精神力量和向往,这在漫长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乌云密布之中是投进人心的一束光亮。好人总有好报、好人一生平安、

将心比心将心换心等由“性善论”衍生的观念就成为民众生存的内在信念。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人的荀子却提出了与孟子相左的观点——“性恶论”。他告诚人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人的荀子却提出了与孟子相左的观点——“性恶论”。他告诚人们不能拘泥于人性中食色等本能存在,即与兽禽相近的恶的一面,而且要看到人性在社会存在和社会关系中也具有争名夺利、愚昧残暴等恶的一面。这就把人性恶的根源植于人的物欲名利之上,超越了弗洛伊德等从性本能、死亡本能挖掘人性善恶的框架而具有社会审美学的意义,为艺术表现和反映人的复杂性提供了价值参照系,如中国文学对历代暴政苛税征战奴役残暴纵欲等“恶”的批判,构成了一幅民族在逆境中抗争、在邪恶中挣扎、在黑暗中奋斗的历史画卷。孟子荀子分别从人性的善恶两极透析“人”这个复杂体,目的都在于以仁义孝悌等伦理观念为人之本,规范人的言行举止。因此,性恶性善的实质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殊途而同归,矛与盾合一。所以,宋代的儒家将孟、荀两家之说综合起来,建构成更丰富完善的儒道体系。正是对人性的多侧面多角度研究,儒家继承了春秋时期提出的“利民”“惠民”“抚民”“安民”等主张,强调以民为本、不过不及、温柔敦厚、文质彬彬,使民有所居有所食有所为。这一思想被历代统治者所接受,认识到“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民心向背于社会安定的重要性。儒家民本主义思想既具有告诚统治者尊重民众意志,顺应历史发展的积极价值,也存有规范个体趋同化一、不能越礼犯上、扑灭个性的负面价值。这对中国艺术的发展产生两种结果:一是可以怨讽美刺,传达民众心愿,使艺术为统治者服务、为民众服务;二是在绘画、建筑艺术中,人的主体地位处在从属低微的地位,如中国山水人物画中,人的形象与自然形象的比例反差极大,远不如西方绘画对人的崇拜和凸显。这就使得中国艺术个人色彩非常稀薄,而共同的相似情感和形象较多。情感一律、话语一律、动作一律的后果是艺术魅力的根本丢失,这是我们在研究儒家民本主义对艺术的影响时不得不认真汲取的历史教训。(摘编自李明泉《儒家民本主义精神——儒家艺术精神的当代启示》)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儒家人学从区分人和动物开始,自觉认识、思考人的本质问题,具有哲学思想意义。B.引用《木瓜》中语句有力论证了孔子以仁为核心的思想能引发情感共鸣,具有艺术感染力。C.孟子的性善论建立在对人的道德发现之上,给封建社会民众带来了美好的生存信念。D.同样是对人性恶的挖掘,中国文学比佛洛伊德等的禽兽食色本能论而更具有审美意义。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更系统更完善研究人学时,文学不如儒学更加注重博大经微的思想、社会体系建构。B.性相近使艺术具有感染力,习相远使艺术具有独特魅力,因此不自觉认识人性就无法进行艺术创作。C.孟子、荀子的人性善恶学说各执一词,目的在于说明儒家对人性的认识尚不完善,还有缺陷。D.儒学对人从外表到内在人格的统一规范,导致中国艺术不如西方艺术更具有个性色彩。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材料中荀子认为人性之恶根植于人的物欲名利之上的一项是(3分)A.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杜甫《兵车行》)B.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白居易《卖炭翁》)C.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司马迁《鸿门宴》))D.烹龙炮风玉脂泣,罗帏绣幕围香风。(李贺《将进酒》)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对性善论、动物和性恶论之间关系标示正确的一项是(3分)

5.“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习近平总书记这句话为当代文艺创作指明了方向,请依据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国际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人民至上作为价值命题,其基本内涵是人民在社会(国家)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拥有一切国家权力。在人民至上中,“人民”是主词,一般是指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其含义有两个方面:一是它包含社会治理者在内的社会基本成员,而社会治理者不过是人民的代表;二是它不仅指社会基本成员个人,也指各种组织群体,但通常是指人民整体,是人民整体与人民个体(包括个人和组织群体)的有机统一。人民至上中的“至上”,指的是人民是社会共同体中至高无上的主体、主人,拥有一切国家权力,没有任何群体、组织、机构与人民处于同等地位,拥有相同权力。人民至上与中国传统的“民惟邦本”观念、西方的“主权在民”观念存在着重大差别。“民惟邦本”观念即“民本”观念,其基本含义是以民众或百姓为国家的根本或基础。这里所说的“民众”并不是指社会的所有成员,而是相对于统治者而言的黎民百姓。因此,在传统的民本观念中,隐含着君王是百姓的主人并为民做主的含义,即所谓“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主权在民”观念,看起来是认为国家的主权在人民,但这里所说的“民”不是指作为社会的全体成员或大多数成员,而是指社会中的个人。所谓“主权在民”,实际上是主权在个人。这种个人主义价值观忽视人民整体,把单个人作为社会的主体、主人,强调个人的自由和权利至高无上。人民至上并不是一个事实命题,而是一个价值命题,既可以表达应然状态,也可以表达实然状态。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推进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把人民至上确立为根本价值理念并始终加以践行,中国人民成为国家主人,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人民至上就从应然状态转变成为实然状态。人民至上作为价值命题,具有价值理想、价值目标、价值原则、价值旨归、价值理念等多重基本价值意蕴。把它作为一种社会理想,它就具有价值理想的含义;把它确定为社会的奋斗目标,它就具有价值目标的含义;把它作为执政党和国家的根本原则并加以法治化、政策化、道德化,它就具有价值原则的含义;把一切价值追求都落脚到人民至上,它就具有价值旨归的含义。所有这些价值意蕴都可以用价值理念加以表达,价值理念可以指称这些含义的任何一种含义,所以通常将人民至上作为价值理念。“人民主体地位”“人民当家作主”“以人民为中心”“人民幸福”等也是价值理念。人民主体地位指人民是社会的主要组成部分,不仅意味着那些不属于人民范畴的人群不是社会主体,更意味着人民整体和人民个体都是社会的主体。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含义就是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是社会的真正治理者。以人民为中心所侧重强调的是执政党在治理国家过程中要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人民幸福主要是就价值目标而言的,它是指作为国家主人的人民以及作为国家治理者的执政党和国家,都要以全体人民普遍幸福为最终追求。这些价值理念的含义虽各有侧重,但其基本含义都隐含在人民至上之中,可以说是人民至上的不同表达。比如,以人民为中心是由于人民在国家中具有至高无上地位,而这种地位必然要求国家治理者以人民为中心。因此,人民至上作为价值理念具有根基性、根源性,所以被看作是根本价值理念。(摘编自《人民至上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要求》光明日报2022年4月11日)材料二:“保证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不是一句口号、不是一句空话,必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作为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人民至上体现在治国理政实践的每一个环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人民的获得感。以人民为中心,是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经验。国家治理不只是政府的事,人民不只是公共服务的消费者,故就其要旨而言,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就是要坚持人民在治国理政实践中的主体地位。“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故就其目的而言,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旨在提升民生品质,增进人民福祉。“民之所需,政之所向,民之所盼,行之所至”,故就其手段而言,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着力把制度优势转换为治理效能。民主是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与价值诉求,但西方社会一直将之窄化为“竞争性选举”。这种选举民主限制了民众直接参与决策的机会,实质上是一种“富人游戏”。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党在长期执政的基础上,提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并致力于将其转化为具体的治理机制和治理实践。从民主选举到民主决策,从民主管理到民主监督,人民都能充分地参与其中,确保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诉求能够转换为切实可行的公共政策议题。坚持权为民所用,打造责任政府。现代社会的健康运行离不开一个务实高效、廉洁勤政的责任政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建设一个对人民负责任的政府,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的庄严承诺。我们党在治国理政实践中,通过公共权力的制度化和规范化运作,不断强化政府行为的约束机制、监督机制和责任机制,切实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失职要问责、违法要追究。各级公职人员自觉履行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各项职责,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各项利益诉求,确保人民赋予的权力能够用来为人民谋福祉。(摘编自《人民至上的治国理政之道》光明日报2022年4月11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主权在民”强调人民是社会共同体中至高无上的主体、主人,拥有一切国家权力。B.“民惟邦本”和“主权在民”都重视“民”,但都只关注个体的“民”,忽视人民整体。C.“人民至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过程中被确立为根本价值理念。D.“人民主体地位”是指执政党在治理国家过程中要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依靠人民。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民至上这个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要求人民不仅是公共服务的消费者,还是治国理政实践中的主体。B.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治国理政中践行人民至上理念的重要方法。C.通常将人民至上作为价值理念,是因为其多重价值意蕴都可以用价值理念加以表达,它既可以表达应然状态,也可以表达实然状态。D.因为公共权力的制度化和规范化运作,所以要求不断强化政府行为的约束机制、监督机制和责任机制。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人民至上”观点的一项是()A.人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坚实根基,人民是我们执政的最大底气。B.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C.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D.战国时期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结构。5.请结合材料分析我国的“人民至上”相对于西方的“主权在民”有什么优势。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由于民族精神的差异性,中国古典悲剧的美学品格和西方悲剧存在着鲜明的区别。这种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国古典悲剧没有也不可能摆脱封建儒家思想观念的影响,因而多数作品中的悲剧人物被束缚在现存总体秩序的罗网中而无法游离,从而损失个体自主意识和对命运的反抗精神。而西方悲剧中的多数主人公总是和现存的总体秩序处于不可调和的对立状态,他们总是以挣脱现存秩序的束缚、否定现存秩序的合理性为自己行动的最终目的。其次,中国古典美学强调“中和之美”,在悲剧创作中则表现为“哀而不伤”。中国古典悲剧中的许多作品都具有“悲欢离合”的情节特征和苦乐相错的表现手法,往往有一个“欢乐的尾巴”,以“团圆”结局。如《窦娥冤》《赵氏孤儿》《娇红记》等等,都程度不同地渗透着喜剧的因素。而西方悲剧,特别是古希腊悲剧,则强调“庄严的风格”在悲剧作品中的统一性,倾向于情节的发展要一悲到底,并往往以主人公毁灭而告终,从而在死亡中给悲剧盖上真实性的最后印记。哈姆莱特“生存还是死亡”这一著名的内心独白,就道出了西方悲剧冲突的严峻、残酷和不可调和的特征。第三,与西方以帝王贵族为主人公来揭开悲剧的历史不同,中国古典悲剧在早期就表现出贫民化的倾向。“偏于琐屑中传出苦情”构成中国早期悲剧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特点。贫民化倾向在后来的《窦娥冤》《琵琶记》和《桃花扇》等优秀的戏剧作品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亚里士多德作为西方悲剧论的开山者,所界定的悲剧都是“英雄悲剧”,悲剧主人公必须是名声显赫、超越常人的“著名人物”。古希腊悲剧中的主角多是神化的英雄,而莎士比亚笔下的悲剧角色,也都出于名门望族。在西方的一些戏剧理论家看来,悲剧和喜剧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前者是模仿帝王贵人的行动,而后者是模仿卑微小民的行动。(摘编自赵凯《悲剧与人类意识》,有删改)材料二:在西方文化中,人没有完全把自我同自然割裂开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主要的关系,人处于神的主宰之下,人性和神性的对立是戏剧中主要的对立形式。在这种对立中,人性有了对于人类的全面的覆盖性。也就是说,西方人观念中的“人性”不仅仅是人类中哪一部分人的性质,而是所有人都不能没有的性质。人的各种悲剧的最深的根须不是仅仅扎于人的自身,更扎于超人间的神的意志的存在。在人之外有一个更巨大的力量制约着人、人的命运和人的发展,人没有左右自己全部命运的自由性。人的自由性是在人的悲剧性抗争中获得的。这是感受和理解西方所有悲剧性作品的一种基本的观念。哈姆莱特的悲剧不仅有哈姆莱特的过错,不仅有他母亲和国王的过错,更有哈姆莱特根本无法超越的诸种无法直接感知的原因;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不仅由于她和渥伦斯基的道德情操上的缺陷,更由于存在于人本身的不可克服的矛盾,她的悲剧不仅是她的悲剧,也是所有女性的悲剧,甚至还是整个人类的悲剧。而在中国文化中,人和自然是绝对分离开来的,人与神的关系不是戏剧的主要关系。在儒家文化中,人是一个完全自足的系统,人的问题、社会的问题可以靠人的努力完全得到解决,人的所有悲剧都是由人的过错造成,而非社会因素。人应当为自己所有的缺陷而担负罪责。所以,中国的悲剧不具有真正的超人间的因素。西方悲剧体现贵族性,多以皇家贵族和英雄豪杰为主角。中国古代戏剧则是平民的戏剧,主角一般是弱小善良、无辜受害的小人物。贵族是强者,强者是有力量的人。强者重进取,重竞争,反抗道德束缚,因为他们不需要道德的保护,道德的保护限制着他们的力量的发挥。平民是弱者,弱者是没有力量的人,他需要道德的保护。因此,西方的悲剧是强者与强者的冲突,是人的意志与神的意志或社会意志的冲突,是力量与力量的冲突。中国古代戏剧的冲突是道德与非道德的冲突,是弱者与强者的冲突。在这种冲突中,只有弱者才有可能是悲剧主人公,强者都是悲剧的制造者。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古代的悲剧就没有悲剧性。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没有主动损害别人的人,应该获得自己正常的、平静的幸福生活。而悲剧主人公是道德的,是没有损害别人的人,但他却因别人的不道德的行为而失去了这样的生活。不论他的冤情有没有获得最终的昭雪,他的悲剧都已构成。尽管悲剧主人公反抗的不是神的意志、宇宙的意志、社会的意志,但他们同样反抗着自己的悲剧命运。他们是通过反抗不道德的人的不道德行为而表现出自己的悲剧精神的。这种悲剧同样唤起观众的悲哀的情绪,同样加强着观众对一种悲剧精神的渴望,同样能起到一种净化心灵的作用。当然,它的悲剧精神的发展是受到平民意识的局限的,是不可能提高到真正的人性的高度的,其悲剧精神的内涵相对薄弱。(摘编自王富仁《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典悲剧的美学品格和西方悲剧之所以有着明显的区别,是因为中西方之间在民族精神方面存在差异。B.西方悲剧注重情节的发展一悲到底,往往通过主人公的死亡结局来展现戏剧冲突严峻、残酷、不可调和的特征。C.在中国的悲剧中,人的悲剧是由人的自身原因造成的,而西方悲剧中人的悲剧则都是由神的意志造成。D.中国悲剧中的冲突是弱者与强者的冲突,只有弱者才可能成为悲剧主人公,西方悲剧中的冲突双方则都是强者。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述时都谈到了儒家文化对个体的影响,但二者论述的目的并不相同。B.中国悲剧中的人物常常缺失个体自主意识,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无法摆脱现存总体秩序的束缚。C.中国古典悲剧的“团圆式结局”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戏剧冲突,这是我们在研究中无法回避的事实。D.在西方人的观念中,人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在中国,人则能解决自身问题和社会问题。3.下列选项中,能够体现中国悲剧创作“哀而不伤”的特点的一项是()A.《梁山伯与祝英台》中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了家族安宁,不得不双双殉情,最终变作蝴蝶相伴而飞。B.《牡丹亭》中杜丽娘对柳梦梅倾心,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最后起死回生,与柳梦梅永结同心。C.《雷雨》中所有矛盾集中爆发后,周萍开枪自杀,侍萍和蘩漪经受不住打击而疯,周朴园独自在悲痛中忏悔,只有大海得以出走。D.《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杜十娘为了报复李甲的背叛,将珍宝尽数抛入江中,以投江维护自己的尊严。4.下面是中西悲剧对比一览表,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中西悲剧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对比类目中西悲剧的人物多以平民为主多以贵族为主故事类型孝道、爱情、冤案宫斗、爱情、夺权、复仇指导思想传统伦理道德基督教义正义的伸张别人的帮助自己的奋斗社会观相信命运、因果报应重批判精神主人公形象忠孝、善良完美型非完美型主题类型忠、孝、节、义情爱、妒忌、背叛A.中国古典悲剧多书写反映孝道、爱情、冤案的故事,表现平民生活的烟火气。B.西方悲剧主人公多对现存秩序不满,以挣脱现存秩序的束缚为目的,体现出重批判的精神。C.中国古典悲剧中正义的伸张常靠别人的帮助,是因为个体自主意识和反抗精神的损失。D.西方悲剧塑造“非完美型”主人公形象,易于展现人性,表现情爱、妒忌、背叛等主题。5.请结合课文及材料二内容,简要分析《窦娥冤》是如何体现中国古代悲剧的悲剧性的。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人不天不因,天不人不成”这是汉代思想家扬雄的话,其中阐明的中国人关于天人关系的看法,有普遍意义。中国艺术在天人交会的基础上谈创造。“天人合一”建筑观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中心思想,这一点在园林建造上体现的最明显。中国园林的最高原则是“巧夺天工”,得自然之趣,体现自然的意味,所谓“庭前草不除”,这是中国造园的最高境界。西方园林是人工的,多几何构置,铲平山丘,人造喷泉,砍伐树木,把道路修成直线;中国园林是自然的,多曲线,野趣天成,寂寂小厅,闲闲花草,曲曲细径,溶溶绿水。西方园林强调“人是自然的主人”,欣赏秩序,对称,整齐;中国园林强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欣赏大自然的内在秩序和节奏。在西方,建筑不仅是遮蔽风雨的居所,而且是遮蔽灵魂的场所,人们从早期的崇拜高山大漠到崇拜各种自然神。建筑高大空旷并赋予神性,所以传统建筑中一开始以建筑各种神庙为主。而在中国,开始时崇拜祖先,后来是崇拜族长、君王、帝王等,神权也依附、从属于皇权,这就决定了中国历代建筑是人的居所,而非神的居所。非神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历来中国人都非常注重把理想寄托于现实世界。中国传统建筑考虑“人”在其中的感受,更重于“物”本身的自我表现。这种人文主义的创作方法有着其深厚的文化渊源。在建筑材料上,中国传统建筑往往选择可以腐朽的木材与土地的衍生之物做材料,而很少选择使用不会腐朽的石头。中国文化中,土木往往成为建筑的代名词。木始生于土,终归于土,而作为农业民族的中国人也整个就是依存于土地、生死于土地的。各个民族都有关于人类来源的创生神话,惟有中国的神话传说中人是由女娲神拿黄土抟造而成的。人的衣食住行皆源自大地的馈赠。中国人很早就形成了生生不息的五行观念,不追求永久,是中国文化非永恒思想的体现。在建筑体量上,中国建筑以人体尺度为原则,要求“大壮”,更要“适形”。建筑高度和空间都控制在适合人居住的尺度范围内,具有初级的人体尺度思想,即使是皇宫、寺庙也不能造得太大。在审美上,中国人偏于抒情,重在意境的创造,在建筑中寄托理想主义的美。从宏观的规划到单体建筑的装修、装饰,除考虑实用价值,还兼顾建筑的装饰作用,都体现了中国人对理想美的追求。如梁头、屋脊、脊吻、戗兽瓦当及皇家建筑中的龙、凤雕饰,以及各地建筑上以“吉祥如意”为主题的“福、禄、寿、喜”及诗画装饰等都充分体现了中国建筑以人为中心,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是礼乐相辅、情理相依的。“礼”体现的是一种规范、一种秩序,而“乐”却体现着一种审美、一种情趣。古代不同建筑根据其主人的社会地位、身份的不同,所选取的材料风格都将受到一定的限制。例如屋顶由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卷棚顶、盔顶、盝顶等按级别对应,例如房间数量,彩画样式等等。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和装饰使用更明确地传达了这一信息,与封建时代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经千秋万载,严格的礼教规范在建筑色彩上传承不衰。传统礼教一方面限制了大众的审美情趣,另一方面也形成我国建筑色彩独特的和谐统一的风格。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积淀深厚、无所不包的文化系统。以农耕生产方式为基础的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开放精神。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为根基,兼容并蓄,不断融合其他思想和文化,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特色。这种包容和开放的特征对建筑也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是宗教建筑的布局、装饰、主题等,鲜明地表现出中国建筑对各种优秀文化的吸收和综合。庭院式是中国建筑的国粹,原本是一种典型的居民建制,但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它成为寺院建筑的主要形制。寺院的中国化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其布局一般为院落式纵向中轴对称,主体建筑由南向北排开,两侧建有配殿,形成四合院建制,主殿殿堂采用庑殿式屋顶或歇山式屋顶,等级分明。中国古代建筑的其他特征比如木结构、梁柱交错、斗拱支撑、人字形的两面坡屋顶均有体现。而且寺院内往往古树参天,绿意盎然,寺外青山环抱,绿水环绕,俨然一处风景绝佳的民间小院,处处体现了中国人享受生活的现实主义情怀,没了西方宗教建筑刻意渲染追求的神秘、狂热精神。(摘编自《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内涵》)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人合一”建筑观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中心思想,极大影响了园林建造。B.西方建筑以高大空旷的神庙为主,富有宗教色彩,反映的是对神灵的崇拜。C.中国传统建筑重“物”本身的自我表现,更重考虑“人”在其中的感受。D.中国传统建筑材料以土木为主,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非永恒思想。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西方园林重人工,多几何构置,中国园林重自然,多曲线,可见中国园林在意境方面更胜一筹。B.因为中国神话里有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所以中国传统建筑多以木材和土地衍生物为建筑材料。C.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教规范、等级制度,在传统建筑的色彩、体制、装饰等方面仍有传承体现。D.寺院的中国化过程,很好地体现了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的重塑,证明了中国文化兼容并蓄的特点。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中相关观点的一项是()A.《中国建筑的特征》:“这个体系以木材结构为它的主要结构方法,房身部分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梁架之间有枋、檩之类的横木。”B.《中国建筑的特征》:“昂的下端做成‘昂嘴’,上端做成‘六分头’或‘菊花头’,几层昂的上段固定在一起的横木做成‘三福云’。”C.《礼记》:“殿,大堂也。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D.《阿房宫赋》:“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4.根据材料内容,概括说明中国古建筑“以人为本”思想内涵的具体体现。(4分)5.邹城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鲁王的封地。鲁王府已在历史的洪流中湮没。近日,市文物局决定征集鲁王府复原设计图纸,请结合材料,就院落布局、宫殿特点、花园设计等方面给出你的方案并作简要解读。(4分)山东某校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材料一:世界上存在着真、善、美的事物,也存在着假、恶、丑的事物,还存在着亦美亦丑、不美不丑、美中有丑、丑中有美的事物。真、善、美与假、恶、丑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美既与真有关系,又与善有关系。美与真的联系表现在美中有真,无真不美。美的形成首先需要有对客观世界本质规律和发展趋势的能动把握,只有对真和必然性有了越来越深入的理解,主体才能认识自由,并为实践自由的实现奠定基础。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善就难以被真肯定,真就难以成为对象化了的善,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就没有实现的可能性,主客体对立统一的理想关系的建立也就无从谈起。美中有真,既表现在美的内容上,又表现在美的形式上。美中有真,无真不美,不能理解为美与真完全是一回事:凡真皆美,美就是真,真就是美。这是因为美与真尽管有联系,可是二者还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首先表现在真的出现早于美,二者并不是同时发生的。从宏观的角度看,从整个自然界的历史发展来看,当人类还没有在地球上出现时,大自然就早已按照其国有的规律在运动、发展和变化了。自地球诞生四十六亿年以来,月亮就围着地球转动,地球也绕着太阳运转,直到现在依然如此。这就是客观规律,这就是真。至于地球产生之前那难以想象的极为渺远的宇宙中还存在哪些运动发展的规律,我们现在还不得而知。人类的历史与地球的年龄相比,可谓是短暂的一瞬。所以与真相比,与人类社会同时来到这个地球上的美的精灵,就显得相当年轻了。美与真的不同,还表现在合乎规律的事物有的美而有的不美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按照其固有的规律在运动的,即使是某些偶然现象与必然性暂时保持一定距离,可是它也是在为必然性开辟道路。合乎规律是一切事物运动和变化的属性,但是合乎规律并不能使一切事物都成为美的事物。美的事物不只是符合客观世界本质和发展趋势的事物,是内蕴着真的事物,而且它还是具有肯定价值的事物,是合乎理想要求的事物。从中国先秦时期、西方古希腊时期开始,哲人们就非常关注美与善的联系与区别问题。孔子对《韶》乐的评价是尽善尽美,对《武》乐的评价是尽美而未尽善,既看到美与善的统一性,又看到美与善的差异性。柏拉图从美、善统一的角度要求文艺创作与道德教化结合起来。两千多年来,人们在不断研究美与善的关系。善这一范畴的内涵,既有社会实践的意思,也有伦理道德的意思。从善作为社会实践的层面上说,善是美得以产生的基础。有了主体能动认识和自觉改造客体的善,才为美的产生铺平了道路。如果没有社会实践的善,美就不会来到我们人间。从社会实践的角度看,善是美得以产生的根源,美是善的产物,虽然二者性质不同,但美不可能离开善。从善作为伦理道德的层面上说,美与它有联系也有不同。伦理道德是调节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行为规范,这些活动准则体现的是人类代化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的意志目的。在自然美形态中,伦理道德内容的表现宽泛而朦胧,有些自然美的对象是作为伦理道德的象征而存在的。在社会美形态中,伦理道德内容的表现比较浓重。所谓心灵美,实质上就是心灵的善。美和艺术虽然有伦理道德的内容,但是从整体上偏重于面向未来的更高层次的精神功利目的性的实现。现实生活中的伦理道德活动却是一种实用功利目的性相当强的社会实践活动,它要求伦理行为、道德活动的立即实现。(摘编自孔智光《理想美学》)材料二:在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当中,道家、儒家、墨家等各门各派都从各自的角度与观点论述了他们对真、善、美的理解与推崇,蕴含着对道德的追求。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从道德层面来理解和阐释真、善、美。尽管许多国学的著作里没有直接用到“真”这个字,但是在字里行间无不体现“真”的精神。“修身”蕴含着“真”,修身指的是修养身心,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古人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的修身就是择善而从,博学于文,并约之以礼。而修身的本质是改掉自身的恶习,提高自己的意志力,自省自律身心言行。修身不是说让自己一定要达到“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那种圣人的高度,而是让自己在修身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我,提高自己的品德和性情的修养,抛弃自身懒惰、轻浮、骄傲自大等缺点,做真我。“人之初,性本善”。古人认为所有人在刚出生的时候本性都是善的,性情也都相近。所谓的恶,都是人们受到周围不良环境的影响才慢慢改变本来的善,从而演变为诸如偷盗、妄语、贪欲等一类的恶。没有谁一出生就是“恶”的,后天的因素才造就了所谓的“恶人”。“上善若水”作为中华传统美德的标志,也是许多文人墨客、有志仁士崇尚的道德境界。“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认为具有高尚品德的人就像水一样,应该具有这样的心态和像水一样的行为。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愿意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会同其他人争名声和功利。善是“仁义礼智信”五德的根本,如若人人都能够修养身心,施善行,不被恶侵蚀本心,每个人都将是诚信、友善的。什么是美?美是由真和善汇聚的一种对心灵的升华。这种美包含了真我与善行,人们回归本来的自己,修养道德与品格,理解国学中的善与德,感悟“道”的本义。美是人生道路上独特的追求,只有拥有了真和善,才能成就一颗真正“美”的心。(摘编自搜狐网《浅谈国学传统文化中的“真善美”》)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世界上存在着亦美亦丑、不美不丑、美中有丑、丑中有美的事物,由此可见,真、善、美与假、恶、丑是难以区分的。B.“凡真皆美,美就是真,真就是美”的说法不恰当,美与真有联系,也有区别,这种区别主要表现在真的出现早于美。C.从善作为社会实践的层面上说,美是善得以产生的基础;从善作为伦理道德的层面上说,美与它有联系也有不同。D.许多国学的著作在字里行间体现“真”的精神。修身的本质是改掉自身的恶习,提高自己的意志力,“修身”蕴含着“真”。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对《韶》乐的评价与对《武》乐的评价不完全相同,孔子看到了美与善的统一性,也看到美与善的差异性。B.在自然美、社会美形态中,伦理道德内容的表现或“宽泛而朦胧”或“比较浓重”。心灵美,实质上是心灵的善。C.道家、儒家、墨家等门派虽有各自的角度与观点,但对真、善、美的理解与阐释高度一致,蕴含着对道德的追求。D.从道德层面来理解和阐释,美包含了真我与善行,美是人生的独特追求,只有拥有了真和善,才能成就一颗真正"美"的心。3.下列选项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论语》:“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B.《孟子》:“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C.《周易》:“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D.《红楼梦》:“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4.两则材料都谈论了真、善、美,但阐述的侧重点不同。请简要说明。5.夏某一味追求外在美,注重穿着打扮,打造“高富帅”的“人设”形象。夏某在大学毕业后就要求父母为他购买豪车,作为工薪阶层的父母显得力不从心。夏某出言不逊,恶语相向,以离家出走相要挟。请结合两则材料对夏某的行为进行点评。答案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1.(3分)D(“中国文学”有误,是荀子的性恶论。)

2.(3分)A(B项中“因此不自觉认识人性就无法进行艺术创作”有误,说法过于绝对,原文第三段说“这对艺术创作至关重要。”C项中“说明儒家对人性的认识尚不完善,还有缺陷”有误,性善论性恶论是殊途同归,说明了人性的复杂。D“中国艺术不如西方艺术更具有个性色彩”有误,文末没有提及中西方艺术的比较。)

3.(3分)D(D项表现的是人性中食色等本能存在)

4.(3分)C

5.(6分)

(1)艺术创作要充分尊重个体,尊重个性,尊重每个人的特殊性,不能重群体轻个体,重共性轻个性,重普遍轻特殊。

(2)要基于人的社会性,善于从个体差异中把握美,创作能体现鲜明独特性、个性化的人物形象和艺术典型。

(3)要基于人的自然性和原生性,创作出表达民众心愿,引发情感共鸣,表现时代梦想和思考的作品。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国际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1.答案:C解析:A.“‘主权在民’强调……”偷换概念。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可知,“强调人民是社会共同体中至高无上的主体、主人,拥有一切国家权力”是“人民至上”中的“至上”,而不是“主权在民”。B.“但都只关注个体的‘民’,忽视人民整体”错。根据材料一第二段,“民惟邦本”中的“民众”是相对于统治者而言的黎民百姓,并非只关注个体的“民”。D.“‘人民主体地位’是指……”偷换概念。材料一第四段“人民主体地位指人民是社会的主要组成部分,不仅意味着那些不属于人民范畴的人群不是社会主体,更意味着人民整体和人民个体都是社会的主体”,选项指向“以人民为中心”,此处偷换概念。故选C。2.答案:D解析:D.“因为……所以……”强加因果。从材料二第四段“我们党在治国理政实践中,通过公共权力的制度化和规范化运作,不断强化政府行为的约束机制、监督机制和责任机制”来看,因果关系并不明显,属于强加因果。3.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一第二段“‘民惟邦本’观念即‘民本’观念,其基本含义是以民众或百姓为国家的根本或基础。这里所说的‘民众’并不是指社会的所有成员,而是相对于统治者而言的黎民百姓”可知,选项D是“民惟邦本”的观念,不能支持“人民至上”观点。故选D。4.答案:材料二采取了总分式论证结构。首先通过引用提出“人民至上体现在治国理政实践的每一个环节”的中心观点,接着“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着力把制度优势转换为治理效能”“坚持权为民所用,打造责任政府”三个方面分别阐述人民至上是如何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具体体现的。解析:材料二采取了总分式论证结构。首先通过引用提出“作为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人民至上体现在治国理政实践的每一个环节”的中心观点,这是“总”。第二段中心句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升人民的获得感”,第三段中心句是“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着力把制度优势转换为治理效能”,第四段中心句是“坚持权为民所用,打造责任政府”。这三段从三个方面分别阐述人民至上是如何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具体体现的。这是“分”。5.答案:“民”的范围不同:①我国的“人民至上”中的“人民”指的是人民整体与人民个体(包括个人和组织群体)的有机统一;②西方的“主权在民”中的“民”是指社会中的个人,实际上是主权在个人,它只关注个体的“民”,忽视了人民整体。参与民主决策的机会不同:①“人民至上”是全过程人民民主,从民主管理到民主监督﹐人民都能充分地参与其中,确保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诉求能够转换为切实可行的公共政策议题;②“主权在民”将民主管理窄化为“竞争性选举”,限制了民众直接参与决策的机会,实质上是一种“富人游戏”。解析:“民”的范围不同: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在人民至上中,‘人民’是主词,一般是指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其含义有两个方面:一是它包含社会治理者在内的社会基本成员,而社会治理者不过是人民的代表;二是它不仅指社会基本成员个人,也指各种组织群体,但通常是指人民整体,是人民整体与人民个体(包括个人和组织群体)的有机统一”,可见我国的“人民至上”中的“人民”指的是人民整体与人民个体(包括个人和组织群体)的有机统一;根据材料一第二段“‘主权在民’观念,看起来是认为国家的主权在人民,但这里所说的‘民’不是指作为社会的全体成员或大多数成员,而是指社会中的个人。所谓‘主权在民’,实际上是主权在个人。这种个人主义价值观忽视人民整体,把单个人作为社会的主体、主人,强调个人的自由和权利至高无上”,可见西方的“主权在民”中的“民”是指社会中的个人,实际上是主权在个人,它只关注个体的“民”,忽视了人民整体。参与民主决策的机会不同:根据材料二第三段“从民主选举到民主决策,从民主管理到民主监督,人民都能充分地参与其中,确保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诉求能够转换为切实可行的公共政策议题”可知,“人民至上”是全过程人民民主,从民主管理到民主监督,人民都能充分地参与其中,确保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诉求能够转换为切实可行的公共政策议题;根据材料二第三段“民主是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与价值诉求,但西方社会一直将之窄化为‘竞争性选举’。这种选举民主限制了民众直接参与决策的机会,实质上是一种‘富人游戏’”可知,“主权在民”将民主管理窄化为“竞争性选举”,限制了民众直接参与决策的机会,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着力把制度优势转换为治理效能。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答案】1.C2.D3.A4.C5.①悲剧主人公因别人的不道德行为而失去了正常的幸福生活。《窦娥冤》中,窦娥因张驴儿父子的不道德行为而失去了正常的、平静的生活,最后蒙冤而死。②悲剧主人公反抗悲剧命运。窦娥死后,发出三桩誓愿,化成鬼魂申冤,最后借由父亲惩罚坏人,这是她对自己悲剧命运的反抗。③观众出现相应的审美反应。窦娥的悲剧能够唤起观众的悲哀情绪,加强他们对悲剧精神的渴望。【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西方悲剧中人的悲剧则都是由神的意志造成”错,根据材料二第一段内容可知,“人的各种悲剧的最深的根须不是仅仅扎于人的自身,更扎于超人间的神的意志的存在”,西方悲剧中人的悲剧形成的原因,不仅有神的意志,还有人自身的原因。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在西方人的观念中,人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错,根据材料二中“在人之外有一个更巨大的力量制约着人、人的命运和人的发展,人没有左右自己全部命运的自由性”可知,“没有左右自己全部命运的自由性”不等于“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A.梁祝二人双双殉情,最终变作蝴蝶相伴而飞,体现了中国悲剧创作“哀而不伤”的特点。B.《牡丹亭》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作者热情奔放地赋予“情”以超越生死的力量,不属于悲剧。C.大海的出走也是父子相仇的表现,不能体现“哀而不伤”的特点。D.杜十娘投江而死,是以主人公毁灭而告终,不能体现“哀而不伤”的特点。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是因为个体自主意识和反抗精神的损失”错,强加因果,原因是中国传统悲剧是平民的戏剧,平民是弱者,需要道德的保护。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材料内容的能力。从“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没有主动损害别人的人,应该获得自己正常的、平静的幸福生活。而悲剧主人公是道德的,是没有损害别人的人,但他却因别人的不道德的行为而失去了这样的生活”“弱小寡妇窦娥,在无赖陷害、昏官毒打下,屈打成招,成为杀人凶手,被判斩首示众”可知,悲剧主人公因别人的不道德行为而失去了正常的幸福生活。《窦娥冤》中,窦娥因张驴儿父子的不道德行为而失去了正常的、平静的生活,最后蒙冤而死。从“他们同样反抗着自己的悲剧命运。他们是通过反抗不道德的人的不道德行为而表现出自己的悲剧精神的”“临刑前,满腔悲愤的窦娥许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果然,窦娥冤屈感天动地,三桩誓愿一一实现”,悲剧主人公反抗悲剧命运。窦娥死后,发出三桩誓愿,化成鬼魂申冤,最后借由父亲惩罚坏人,这是她对自己悲剧命运的反抗。从“这种悲剧同样唤起观众的悲哀的情绪,同样加强着观众对一种悲剧精神的渴望,同样能起到一种净化心灵的作用”可知,观众出现了相应的审美反应。窦娥的悲剧能够唤起观众的悲哀情绪,加强他们对悲剧精神的渴望。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略山东某校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答案】1.D2.C3.D4.①材料一侧重阐述美与真、美与善的联系和区别。②材料二侧重阐述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从道德层面来理解和阐释真、善、美,即做真我,施善行,有“美”心。5.①夏某一味追求外在美,爱慕虚荣,不顾家庭的现实情况,失去了真实的自己,这是对美的曲解,正所谓“无真不美”,夏某的行为并不美。②夏某一味追求外在美,而忽视了心灵美和道德修养。夏某大学毕业了,不自食其力,不回报父母,反而对父母不孝不敬。“善是美得以产生的基础”,美包含了善行,夏某的行为并不美。【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由此可见,真、善、美与假、恶、丑是难以区分的”分析不当。材料一只是说“世界上存在着真、善、美的事物,也存在着假、恶、丑的事物,还存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