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质量数据监测二模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中国古人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独特的认识。中国人是以艺术化的态度对待自然,视人为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天人合一”成为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观念。与这种强调主体与客体融合为一的人生理想相适应,中国的美学中产生了“情景交融”的美学原则。它作为美学原则,直接地影响了山水文学的创作和发展。情景交融的美学思想在中国发生很早,其理论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化而不断丰富、发展。在关于艺术如何生成的问题上,在古代中国人看来,艺术创作的动机首先来自人对于物的感触,有了特定的感触才会有创作的欲望,由此开始艺术的创作。此种对于艺术与现实关系的看法,正是“情景交融”理论的基础。中国人一开始就用“物感说”来解释艺术的生成。提出“物感说”,是因为中国人重视现实的人生感受,重视心与物的交互作用,他们从不把艺术当作“游戏”式的消遣品去作精力过剩的模仿。西方艺术被认为是再现型的艺术,中国艺术被认为是表现型的艺术。山水文学是以自然景物为题材的文学艺术。从表面上看;模仿说支配下的再现型艺术似乎应当更适合表现自然景色之形貌,更适宜于山水文学的生长。而实际上,从一方面看,重视现实的人生感受,才更能领略、感受自然山水的美,进而将对自然景物的观照和体悟表现出来。因而注重于对于自然的感受、体验,为在形象的艺术之中反映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而把自然景物作为媒介,这样的表现型艺术才真正适合于山水文学的生长和发展。另一方面,西方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理论虽然在广泛的意义上包括对整个宇宙人生的模仿,但它所强调的主要是对于人物性格、动作和事件情节的模仿,整个西方美学都较少注意对自然景物的表现。而中国人由于很能体验细腻的情感,能在自然万象上发现潜伏的生命活力,其物感说中“物”的部分,虽然可以包括事件情节以及人事,但更主要、更经常地却是指自然的景物。总之,中国人一方面强调主观的感受,一方面强调客观的景物,追求着二者的融合。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情景交融的美学原则,当然极利于山水文学的发展。中国情景交融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古代发展的非常丰富。所谓“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就是其理论表述。在艺术创作中,他们认为“必慎与量会、量与情合。始可言诗矣”。西方美学由于较少注意情景关系的问题,其创作所以有自然主义和唯情主义的两极风格。中国美学理论由于意识到若将情景“戳分二撅,则情不足兴,而景非其景”,所以没有导向自然主义和唯情主义的两极,而是始终保持着一种内在美、整体美、和谐美。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是一个完整统一的艺术境界。重视景,即重视了作为客观基础的自然物象;重视情,即重视了作为主体意识的主观作用,对于自然的自觉审美正起于客观物象与主体情思的对应交感。对于山水艺术来说,有了景就有了艺术的客观基础,有了情就有了艺术的内在生命。所以情景交融的美学理论符合于审美和创作的内部规律,它也就能够促进山水文学的产生和发展。(摘编自王可平《“情景交融”与山水文学》)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促成了“情景交融”美学原则的产生,而“情景交融”美学原则直接影响了中国山水文学的发展。B.中国古人认为艺术创作源于人对物的感触。由于这种对艺术与现实关系的看法,因此有了“情景交融”的理论。C.在表现自然景物方面,表现型艺术和再现型艺术的区别在于对外物是感知并表达出来,还是主要作样貌模仿。D.中国“情景交融”美学理论丰富、认为情与景不可分割,而西方美学注重客观景物的描绘,对主观情感的表达震不送心。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对“情景交融”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特点以及对山水文学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阐述。B.文章第三段从两方面对西方艺术和中国艺术进行了对比,论证了西方艺术是再现型的艺术,中国艺术是表现型的艺术。C.文章认为西方美学受到模仿说理论的影响、较少表现对自然景物的观照和体悟,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山水文学的生长和发展。D.文章多次引用古人的语句,增强了论证说服力,体现了中国“情景交融”的美学理论的丰富性,和西方美学形成鲜明对比。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是一个完整统一的艺术境界”这一观点的一项是()A.“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刘勰《文心雕龙》)B.“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谢榛《四溟诗话》)C.“请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滞景,景总含情。”(王夫之《古诗评选》)D.“旨微于言象之外者,可心取于书策之内。”(宗炳《画山水序》)【答案】1.C2.B3.D【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促成了‘情景交融’美学原则的产生”说法错误,根据“与这种强调主体与客体融合为一的人生理想相适应,中国的美学中产生了‘情景交融’的美学原则”可知,二者只是相适应,“促成”这一说法无依据。B.强加因果,根据“在古代中国人看来,艺术创作动机首先来自人对于物的感触,有了特定的感触才会有创作的欲望,由此开始艺术的创作。此种对于艺术与现实关系的看法,正是‘情景交融’理论的基础”可知,这种对艺术与现实关系的看法,应该是“情景交融”理论的基础,而不能表述成“因此有了‘情景交融’的理论”。D.“漠不关心”说法错误,应该是“西方美学较少注意情景关系问题”。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B.“论证了西方艺术是再现型的艺术,中国艺术是表现型的艺术”错误,第三段论证的观点是:在主观感受和客观景物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的美学原则,极利于山水文学的发展。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意为“古圣人的思想意旨虽然很奥妙,又隐微难见于物象之外,我们仍然可以通过用心研究书策而了解到”,和情景无关。故选D。(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当你面对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时,你可曾想过,这些食物的祖先曾经都是分布于世界各地的野生动植物,比如蔬菜,大部分蔬菜的祖先是野生植物,小部分是藻类和真菌。这些野生植物在不同的地方、被不同的民族驯化,成了更加适合人类种植和食用的农作物。小麦来自新月沃土,水稻来自中国南方,茄子来自印度河河谷,它们分别被居住在这些地方的人类驯化。农作物在不同文明间的传播,使得现在的我们能够在一张餐桌上吃到这些被驯化自世界各地的植物。植物不是为了人类而存在的,它们的很多性状有利于自己的生存繁殖而不利于人类的食用。人类经过漫长的历程,有意或无意地选择了野生植物有利于人类的遗传变异,将野生植物改造成了适合人类食用的农作物,这一改造的过程就是“驯化”。你只需要在超市对生菜和莴笋进行观察,就可以体会到驯化的威力。生菜和莴笋外形相似,然而叶与茎的比例不同:生菜叶大而茎短,莴笋叶小而茎长。其实,生菜和莴笋是同一物种(莴苣)的不同品种,由于分别被朝着食用叶和食用茎的方向驯化,形成了今天两者外形的巨大差异。并不是每一种植物都能够被驯化。世界上共有近26万种开花植物,然而只有几百种得到了或多或少的驯化,其中只有十几种才是我们的主要农作物。其余的植物没有被驯化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植物自身不适合被驯化的原因有很多:异花传粉植物由于很容易和野生品种杂交,因而改良的品质难以得到保留,所以主要农作物均为自花传粉的植物。多年生的乔木和灌木把大量能量消耗在人无法食用的木质化枝干上,而一年生的草本把大量能量投入在果实和种子中,因而主要农作物绝大部分为草本植物。某些植物具备难以驯服的保护性的物质。野生杏仁和橡实均味道苦涩,因为它们分别含有苦杏仁苷和单宁酸(防止种子被吃掉)。然而野生杏仁失去苦味需要单基因突变,野生橡实失去苦味需要多基因突变,根据遗传规律,野生杏仁更容易出现不苦的突变体,被人保留。这可能解释了为什么杏仁在公元前8000年即被驯化,橡实至今仍未被驯化。另外,即使是现在看来很适合食用的玉米,其野生祖先也有不适合食用的性状:产量不如野生小麦。这可能就是相比于小麦,玉米更晚被驯化的原因,且驯化之初的玉米棒只有3-4厘米长。植物的驯化除了需要适合驯化的性状,还需要同一域有其他适合驯化或在别处驯化后传入的动植物使得当地人从采集狩猎社会进入农业社会。由于不具备上述条件,南非、西欧、北美洲东部的人们未能很早进入农业社会。南非人未能驯化当地的野生高粱,西欧人未能驯化当地的野生亚麻,北美洲东部的印第安人未能驯化当地的野苹果,高粱、亚麻、苹果分别在中非、新月沃土、天山山脉被驯化,后来传入了南非、西欧和北美洲东部。而新月沃土的动植物组会——提供淀粉的小麦和大麦,提供蛋白质的兵豆、豌豆、鹰嘴豆、山羊、绵羊、猪和牛以及作为纤维和油的来源的亚麻,使得新月沃土的先民们能够迅速进入集约型粮食生产的农业社会。生物学特性决定了农作物和家畜容易适应纬度接近、经度差异大的环境。却难以适应经度接近、纬度差异大的环境。欧亚大陆广阔的东西轴线,使得驯化的动植物较为容易地传播到了欧亚大陆的其他地方。而非洲大陆和美洲大陆漫长的南北轴线以及撒哈拉沙漠、巴拿马地峡等地理屏障的作用,则阻碍了它们在非洲和美洲的传播,从而阻碍了这些地方的农业文明的发展。(摘编自薛浩然《植物相伴的文明与生活》)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同地区野生植物被驯化,然后农作物在不同文明间的传播,使得现在的我们能够吃到驯化自世界各地的植物。B.有些植物没有被驯化有可能是因它们自身性状,也有可能是因当地没有其他适合驯化或在别处驯化后传入的动植物。C.新月沃土的动植物组合提供了多样化的内容,促进了社会形态的转变,使得新月沃土进入集约型粮食生产的农业社会。D.植物的驯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自然的力量,也可以看到人类不懈的努力。5.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A.蔬菜大部分起源于野生植物,这些野生植物来自不同地区,被当地的人类驯化,成为更加适合人类种植和食用的农作物。B.作者以生菜和莴笋的差异为例,说明了即使是同一物种,通过人类驯化也会产生显著的形态差异。C.作者使用了打比方和作比较的说明手法,说明了植物自身不适合被驯化的多种原因,使得文章内容科学准确,具有说服力。D.因为非洲和美洲大陆经度跨越大而且有地理屏障,所以驯化动植物不易在非洲和美洲传播。6.小麦作为最早被驯服的植物之一,自身具备很多易被驯服的特性。请结合文章,概括小麦可能具有哪些适合被驯服的特性。【答案】4.A5.B6.①小麦是自花传粉的植物。②小麦是一年生草本植物。③小麦没有难以驯服的保护性物质。④小麦的产量高。【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然后”错,“不同地区野生植物被驯化”和“农作物在不同文明间的传播”不存在先后关系。故选A。【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相关内容分析和评价的能力。A.“被当地的人类驯化”错,原文只是说“这些野生植物在不同的地方、被不同的民族驯化”,野生植物未必是当地人驯化的;C.“打比方”错,作者使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如“即使是现在看来很适合食用的玉米,其野生祖先也有不适合食用的性状:产量不如野生小麦。这可能就是相比于小麦,玉米更晚被驯化的原因”,未采用打比方说明手法;D.“经度跨越大”错误。原文是说“非洲大陆和美洲大陆漫长的南北轴线以及撒哈拉沙漠、巴拿马地峡等地理屏障的作用,则阻碍了它们在非洲和美洲的传播”。故选B。【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题干说小麦自身具备很多易被驯服的特性,主要找文中植物自身不适合被驯化的原因,从而概括出小麦可能具有的适合被驯服的特性。①由“异花传粉植物由于很容易和野生品种杂交,因而改良的品质难以得到保留,所以主要农作物均为自花传粉的植物”可知,小麦是自花传粉的植物。②由“多年生的乔木和灌木把大量能量消耗在人无法食用的木质化枝干上,而一年生的草本把大量能量投入在果实和种子中,因而主要农作物绝大部分为草本植物”可知,小麦是一年生草本植物。③由“某些植物具备难以驯服的保护性的物质”可知,小麦没有难以驯服的保护性物质。④由“产量不如野生小麦”可知,小麦的产量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北平的冬天梁实秋说起冬天,不寒而栗。我是在北平长大的。北平冬天好冷。过中秋不久,家里就忙着过冬的准备,作“冬防"。阴历十月初一屋里就要生火,煤球、硬煤、柴火都要早早打点。摇煤球是一件大事,一串骆驼驮着一袋袋的煤末子到家门口,煤黑子把煤末子背进门,倒在东院里,堆成好高的一大堆。然后等着大晴天,三五个煤黑子带着筛子、耙子、铲子、两爪钩子就来了,头上包块布,腰间褡布上插一根短粗的旱烟袋。煤黑子摇煤球的那一套手艺真不含糊。煤末子摊在地上,中间做个坑,好倒水,再加预先备好的黄土,两个大汉就搅拌起来。搅拌好了就把烂泥一般的煤末子平铺在空地上,做成一大块蛋糕似的,用铲子拍得平平的,光溜溜的,约一丈见方。这时节煤黑子已经满身大汗,脸上一条条黑汗水淌了下来,该坐下休息抽烟了。休息毕,煤末子稍稍干凝,便用铲子在上面横切竖切,切成小方块,像厨师切菜切萝卜一般手法伶俐。然后坐下来,地上倒扣一个小花盆,把筛子放在花盆上,另一人把切成方块的煤末子铲进筛子,便开始摇了,就像摇元宵一样,慢慢的把方块摇成煤球。然后摊在地上晒。一筛一筛的摇,一筛一筛的晒。好辛苦的工作,孩子在一边看,觉得好有趣。万一天色变,雨欲来,煤黑子还得赶来收拾,归拢归拢,盖上点什么,否则煤被雨水冲走,前功尽弃了。这一切他都乐为之,多开发一点酒钱便可。等到完全晒干,他还要再来收煤,才算完满,明年再见。煤黑子实在很苦,好像大家并不寄予多少同情。从日出做到日落,疲乏的回家途中遇见几个顽皮的野孩子,还不免听到孩子们唱着歌谣嘲笑他:煤黑子,打算盘,你妈洗脚我看见!我那时候年纪小,好久好久都没有能明白为什么洗脚不可以令人看见。煤球儿是为厨房大灶和各处小白炉子用的,就是再穷苦不过的人家也不能不预先储备。有“洋炉子”的人家当然要储备的还有大块的红煤白煤,那也是要砸碎了才能用,也需一番劳力的。南方来的朋友们看到北平家家户户忙“冬防”,觉得奇怪,他不知道北平冬天的厉害。一夜北风寒,大雪纷纷落,那景致有得瞧的。但是有几个人能有谢道韫女士那样从容吟雪的福分。所有的人都被那砭人肌肤的朔风吹得缩头缩脑,各自忙着做各自的事。我小时候上学,背的书包倒不太重,只是要带墨盒很伤脑筋,必须平平稳稳的拿着,否则墨汁要洒漏出来,不堪设想。有几天还要带写英文字的蓝墨水瓶,更加恼人了。如果伸手提携墨盒墨水瓶,手会冻僵。手套没有用。我大姊给我用绒绳织了两个网子,一装显盒,一装墨水瓶,同时给我做了一副棉手筒,两手伸进筒内,提着从一个小孔塞进的网绳,于是两手不暴露在外而可提携墨盒墨水瓶了。饶是如此,手指关节还是冻得红肿,作奇痒。脚后跟生冻疮更是稀松平常的事。临睡时母亲为我们备热水烫脚,然后钻进被窝,北平的冬景不好看么?那倒也不。大清早,榆树顶的干枝上经常落着几只乌鸦,呱呱的叫个不停,好一幅古木寒鸦图!但是远不及西安城里的乌鸦多。北平喜鹊好像不少,在屋檐房脊上吱吱喳喳的叫,翘着的尾巴倒是很好看的,有人说它是来报喜,我不知喜自何来。麻雀很多,可是竖起羽毛像披蓑衣一般,在地面上蹦蹦跳跳的觅食,一副可怜相。不知什么人放鸽子,一队鸽子划空而过,盘旋又盘旋,白羽衬青天,哨子忽忽响。又不知是哪一家放风筝,沙雁蝴蝶龙晴鱼,弦弓上还带着锣鼓。隆冬之中也还点缀着一些情趣。过新年是冬天生活的高潮。家家贴春联、放鞭炮、煮饺子、接财神。其实是孩子们狂欢的季节,换新衣裳、磕头、逛厂甸儿,流着鼻涕举着琉璃喇叭大沙雁儿。五六尺长的大糖葫芦糖稀上沾着一层尘沙。北平的尘沙来头大,是从蒙古戈壁大沙漠刮来的,来时真是胡尘涨宇,八表同昏。脖领里、鼻孔里、牙缝里,无往不是沙尘,这才是真正的北平冬天的标帜。愚夫愚妇们忙着逛财神庙,白云观去会神仙,甚至赶妙峰山进头炷香,事实上无非是在泥泞沙尘中打滚而已。在北平,裘马轻狂的人固然不少,但是极大多数的人到了冬天都是穿着粗笨臃肿的大棉袍、棉裤、棉袄、棉袍、棉背心、棉套裤、棉风帽、棉毛窝、棉手套。穿丝棉的是例外。至若拉洋车的、挑水的、掏粪的、换洋取灯儿的、换肥子儿的、抓空儿的、打鼓儿的……哪一个不是衣裳单薄,在寒风里打颤?在北平的冬天,一眼望出去,几乎到处是萧瑟贫寒的景象。北平冷,其实有比北平更冷的地方。我在沈阳度过两个冬天。房屋双层玻璃窗,外层凝聚着冰雪,内层若是打开一个小孔,冷气就逼人而来。马路上一层冰一层雪,又一层冰一层雪,我有一次去赴宴,在路上连跌了两跤,大家认为那是寻常事。可是也不容易跌断腿,衣服穿得多。一位老友来看我,觌面不相识,因为他的眉毛须发全都结了霜!街上看不到一个女人走路。路灯电线上踞着一排鸦雀之类的鸟,一声不响,缩着脖子发呆,冷得连叫的力气都没有。更北的地方如黑龙江,一定冷得更有可观。北平比较起来不算顶冷了。冬天实在是很可怕。诗人说:“如果冬天来到,春天还会远么?”但愿如此。(有删改)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从自然景观和人文风貌两个角度来描绘北平冬天的萧瑟,表达了对北平强烈的喜爱与留恋。B.文本语言极具地域特色,“琉璃喇叭大沙雁儿”“洋取灯儿”“肥子儿”等词语,增添了京韵京味。C.文本由“冬防”写到“煤黑子”,旨在与下文“衣衫单薄”的底层劳动者相呼应,体现他们生活的艰辛。D.文本结尾处提到比北平更冷的地方还有沈阳、黑龙江,拓展了文章的广度从而丰富了文章的内容。8.文本开篇作者就写到“说起冬天,不寒而栗”,请结合全文谈谈北平的“寒”表现在哪些方面。9.文本最后一段引用了英国诗人雪莱的诗句“如果冬天来到,春天还会远么?”。这句话是理解本文思想与情感的关键,请简要分析。【答案】7.A8.①北平的冬天天气寒冷,会将人冻伤。②北平的环境恶劣,即使过新年时也充满尘沙。③北平普通百姓生活辛苦,到处是萧瑟贫寒的景象。9.①冬天已来到,温暖的春天也将在不久之后到来。文章以雪莱的名句收束意蕴深厚。②“冬天”不仅是季节的冬天,也隐喻了底层百姓生存的困境。从北平气候之寒写到北平百姓之贫寒,表现出作者对底层百姓和社会现实的隐忧与思考。③“春天”也不仅是季节的春天,作者借春天即将到来表达了对底层百姓生活贫寒的同情与关切,同时也隐含旧社会终将会被新社会取代的美好愿景。【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A.“强烈的喜爱和留恋”理解不当。在作者笔下,北平的冬天让人不寒而栗,冷得可怕。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①“手指关节还是冻得红肿,作奇痒。脚后跟生冻疮更是稀松平常的事”北平的冬天天气寒冷,会将人冻伤。②“北平的尘沙来头大,是从蒙古戈壁大沙漠刮来的,来时真是胡尘涨宇,八表同昏”北平的环境恶劣,即使过新年时也充满尘沙。③“……哪一个不是衣裳单薄,在寒风里打颤?在北平的冬天,一眼望出去,几乎到处是萧瑟贫寒的景象”北平普通百姓衣裳单薄,生活辛苦,到处是萧瑟贫寒的景象。【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含义和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英国诗人雪莱的诗句“如果冬天来到,春天还会远么?”①最后一段说“冬天实在是很可怕”,而冬天已来到,温暖的春天也将在不久之后到来。这里的“冬天”“春天”是季节的冬天和春天,文章以雪莱的名句收束意蕴深厚,表达了对温暖春天的期盼。②“冬天”不仅是季节的冬天,也隐喻了底层百姓生存的困境。“……哪一个不是衣裳单薄,在寒风里打颤?在北平的冬天,一眼望出去,几乎到处是萧瑟贫寒的景象”从北平气候之寒写到北平百姓之贫寒,北平普通百姓衣裳单薄,生活辛苦,到处是萧瑟贫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对底层百姓和社会现实的隐忧与思考。③“春天”也不仅是季节的春天,作者引用了“如果冬天来到,春天还会远么?”这里的春天也蕴含了生活的春天、时代的春天之意。作者借春天即将到来表达了对底层百姓生活贫寒的同情与关切,同时也隐含旧社会终将会被新社会取代的美好愿景。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材料一:凡战,若敌众我寡,敌强我弱,兵势不利;彼或远来,粮饷不绝,皆不可与战,宜坚壁持久以敝之,则敌可破。法曰:“不战在我。”唐武德中,太宗帅兵渡河东讨刘武周。江夏王李道宗时年十七,从军,与太宗登玉壁城观贼阵,顾谓道宗曰:“贼恃其众,来邀我战,汝谓如何?”对曰:“群贼锋不可当,易以计屈,难以力争。今深沟高垒,以挫其锋,乌合之徒,莫能持久。粮运将竭,当自离散,可不战而擒也。”太宗曰:“汝见识与我相合。”后果食尽夜遁,追入介州,一战败之。(节选自《百战奇略·不战》)材料二:太宗曰:“两陈相临,欲言不战,安可得乎?”靖①曰:“昔晋师伐秦,交绥而退。《司马法》曰‘逐奔不远,纵绥不及’,臣谓绥者,御辔之索也。我兵既有节制,敌兵亦正行伍,岂可轻战哉!故有出而交绥,退而不逐,各防其失败者也。孙武云‘勿击堂堂之阵,无邀正正之旗’。若两军体均势等,苟一轻肆,为其所乘,则或大败,理使然也。是故兵有不战有必战夫不战者在我必战者在敌。”太宗曰:“不战在我,何谓也?”靖曰:“孙武云‘我不欲战者,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敌有人焉,则交绥之间未可图也,故曰不战在我。夫必战在敌者,孙武云‘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敌无人焉,则必来战,吾得以乘而破之,故曰必战者在敌。”太宗曰:“深乎,节制之兵!得其法则昌,失其法则亡。卿为纂述历代善于节制者,具图来上,朕当择其精微,垂于后世。”靖曰:“臣前所进黄帝、太公二阵图,并《司马法》、诸葛亮奇正之法,此已精悉,历代名将,用其一二,成功者亦众矣。但史官鲜克知兵,不能纪其实迹焉。臣敢不奉诏,当纂述以闻。”(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注】①靖:指李靖,唐代名将,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是故兵A有不战B有C必战D夫不战者在E我F必战G者H在敌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敝,意为使……疲惫、困乏,与《送东阳马生序》中“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的“敝”意思不同。B.行伍,代指军队。古代兵制,五人为伍,二十五人为行。《过秦论》中“蹑足行伍之间”与文中皆此意。C.邀,意为邀请,与白居易《琵琶行》中“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的“邀”意思相同。D.朕,太宗自称。在《离骚》“回朕车以复路兮”中作第一人称代词,自秦始皇起成为皇帝专用的自称。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战在我”的重点在于面对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的不利情况以及敌方虽远道而来但粮饷供应充足的形势,我方应避其锋芒,持久防御,以静制动。B.面对李世民的询问,李道宗认为,敌方兵锋势不可挡,当用计加以摧败,避免正面迎敌。待其粮草耗尽,可不战而擒获其众。他的见解得到了李世民的肯定。C.《孙子兵法》有云,若我军不想与敌人作战,哪怕只是在地上画出界限权作防守,敌人也无法同我军作战,那是因为我军诱使敌军搞错了进攻的方向。D.面对太宗的旨意,李靖则认为,他呈送的黄帝、太公二阵图、《司马法》及诸葛亮奇正之法均已详备,而史官知用兵者甚少,记载文字太少,恐难以奉诏。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深沟高垒,以挫其锋,乌合之徒,莫能持久。(2)故有出而交绥,退而不逐,各防其失败者也。【答案】10.BDF11.C12.D13.(1)如今我们挖深壕沟筑高营垒,来挫败敌人锋芒,乌合之众不能持久作战。
(2)所以才有两军出兵后各自撤退,退而不追的情况,这都是为了预防各自的失败。【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所以用兵有不战,有必战的说法。不与敌人作战是由于我方的条件不足;必与敌人作战是在于敌人有隙可乘。“有必战”与“有不战”结构一致,前省略主语“兵”,且“夫”为发语词,用于句首,故“有必战”单独成句,前后BD处断开;“必战者在敌”与“不战者在我”结构一致,单独成句,F处断开。故选BD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使……疲惫、困乏;破旧,破败。句意:而应当加固营垒,持久防御来使对方疲惫、困乏。/我却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和他们生活在一起。B.正确。句意:敌军的队伍也很严整。/置身于戍卒的队伍中。C.错误。拦击,堵截;邀请。句意:不要袭击旌旗整齐的敌人。/我们移船靠近邀请她出来相见,叫下人添酒回灯重新摆起酒宴。D.正确。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恐难以奉诏”错误,由原文“臣敢不奉诏,当纂述以闻”可知,李靖是说我哪敢不奉诏,一定遵照命令编纂上报。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深”,深挖;“高”,筑高;“挫”,挫败。(2)“出”,出战,出兵;“交绥”,敌对双方的军队各自撤退;“防”,预防。参考译文:材料一:大凡作战,如果处于敌众我寡、敌强我弱,兵力对比于我不利的形势下,或者敌人虽远道而来但粮饷供应源源不断,对于此种敌人都不可立即与其进行决战,而应当加固营垒,持久防御来使对方疲惫、困乏(以消耗和拖垮敌人)。这样,就可以最后打败敌人。诚如兵法所说:“不轻易与敌决战的主动权要牢牢掌握在我手中。”唐朝武德二年,秦王李世民奉命率军东渡黄河讨伐割据势力刘武周。江夏王李道宗当时十七岁,随军从征,与李世民一道登上玉壁城,观察敌人阵势。李世民回过头来问道宗说:“敌人依仗其兵多势众,企图与我军决战,你说我们应当怎么办?”道宗回答说:“敌人锋芒正锐不可直接抵挡,但容易以计谋使它屈服,难以单凭武力同它争胜。如今我们挖深壕沟筑高营垒,来挫败敌人锋芒,乌合之众不能持久作战。等到其粮草耗尽,必定自然离散,那时我们将不战而擒获敌人。”李世民称赞地说:“你的见解与我的想法完全相合。”其后,敌人果然粮尽而连夜北逃,李世民率军追到介州,一战而把刘武周军打得大败。材料二:太宗问:“双方对阵,要想不战,怎能办得到呢?”李靖答:“从前晋国与秦国作战,刚一接触双方就退兵了。《司马法》说‘追击逃军不要追得太远,追击退兵不能靠得太近’,我所说的‘绥’,就是驾驭马的缰绳。我军的行动既有节制,敌军的队伍也很严整,这样怎敢轻于交战呢!所以才有两军出兵后各自撤退,退而不追的情况,这都是为了预防各自的失败。孙武说‘不要攻击阵容强大的敌军,不要袭击旌旗整齐的敌人’。假若双方势均力敌,一旦轻举妄进,为敌所乘,就会大败,这是很自然的道理。所以用兵有不战,有必战的说法。不与敌人作战是由于我方的条件不足;必与敌人作战是在于敌人有隙可乘。”太宗问:“不与敌人作战,是由于我方的条件不足,这是指什么说的呢?”李靖答:“孙武说‘我军不想和敌人作战,虽然只是在地上画出界限权作防守,敌人也无法同我军作战,那是因为我军把敌军引到别的方向,与他预定的企图相反(我军诱使敌军搞错了进攻的方向)’。如果敌人有善于指挥的人,在两军交战时,就难于取胜。所以说不与敌战,是因为自己的条件还不具备。至于必与敌人作战,是在于敌人有隙可乘。孙武说‘善于调动敌军的人,向敌军展示一种或真或假的军情,敌军必然据此判断而跟从;给予敌军一点实际利益作为诱饵,敌军必然趋利而来,从而听我调动;一方面用小利调动敌军,一方面要严阵以待,用重兵伺机破敌’。所以,如果敌方没有善于指挥的人,必然轻率来战,我便乘隙击破他,所以说必与敌人作战,是在于敌人有隙可乘。”太宗说:“节制之师的道理很深奥啊!掌握这个法则就会胜利,违背这个法则就会失败。你可去编纂历代善于节制军队战斗行动的战例,并绘制成图呈送上来。我要选择其中最好的传于后世。”李靖答:“我以前呈送的黄帝、太公二阵图和《司马法》以及诸葛亮的奇正之法都已经很详细了。历代名将运用其中一、二而取胜的为数很多。但史官懂得用兵的很少,因此,他们不能记载战争实迹。我哪敢不奉诏,一定遵照命令编纂上报。”(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王维寒更传晓箭①,清镜览衰颜。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借问袁安舍②,翛然③尚闭关。【注】①晓箭:拂晓时漏壶中指示时刻的箭标,常借指时间。②袁安:东汉大臣。《后汉书·袁安传》载,有一年,洛阳大雪,他人皆除雪出外乞食,独有袁安门前积雪如故。洛阳令按户查看,只见袁安直挺挺地躺着。便问“何以不出?”安曰:“大雪人皆饿,不应当去求人。”③翛(xiāo)然:无拘无束的样子。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诗歌题目可以得知,这是一首思友之诗。冬晚遇雪,对雪思人,传达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B.首联中王维在冬日的寒夜想到了友人,通过虚写友人在镜中看到自身衰老的模样,表达对友人的关怀。C.王维写雪不同于常人。颔联笔墨空灵,从“风惊竹”到“雪满山”听觉到视觉的转换,使诗歌富有层次感。D.尾联用袁安卧雪的典故喻指胡居士,含蓄地表现出胡居士在困难面前不乞求于人,固穷守志的风骨。15.王国维把中国古诗词里的审美境界分为两种: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并分析诗歌颈联是怎样体现“无我之境”的。【答案】14.B15.①“无我之境”指看似客观描摹景物,实则将作者心境隐晦地蕴含在景物中,物我合一,难以区分客观景物和作者心境。是一种更倾向于客观描绘和内在感悟的艺术境界。②颈联通过“洒空”“积素”分别描绘大雪漫空飞舞,在地面堆积的画面;“深巷静”“广庭闲”则渲染雪夜里深巷、广庭的清寂。“静”与“闲”既是写景,也传达出诗人幽静清闲的心境。③颈联写景中诗人抒发感情更加内敛和平和,诗人的感情表达更为微妙和细腻,情感与自然景物的结合显得更为天然和无痕,彰显出“无我之境”的特点。【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虚写友人……”错,此句写的是诗人在镜中看到自己衰老的容颜,属于实写。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①首先理解“无我之境”,“无我之境”并不是真的没有我,所有的诗人在写诗的时候都是在写我,看起来却仿佛在写一种和我不相干的东西,这时候我的心灵完全隐晦地化入对象。②颈联“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飘洒空中使那深长的小巷宁静,皑皑的积雪更觉庭院宽广清闲。“洒空”二字摹写动态,描绘雪花纷纷扬扬、漫空飞舞之态;“积素”二字写静,表现给地面上已积起厚厚的一层白雪。“深巷静”“广庭闲”则渲染雪夜里深巷、广庭环境的清寂,传达出诗人幽静清闲的心境。③颈联写景中诗人抒发感情更加内敛和平和,诗人通过“静”“闲”这些形容词,细致地表现了自己在雪夜里的思绪变化,情感与自然景物的结合显得更为天然和无痕,彰显出“无我之境”的特点。(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荀子在《劝学》中也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强调了自我反思的重要性。(2)张若虚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来表现春潮澎湃、气象更新的景象。这与王湾《次北固山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所展现出的气象非常相似。(3)古代的诗人受到《楚辞·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启发,创造出“落木”一词,以指代落叶。该词在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③.海日生残夜④.江春入旧年⑤.无边落木萧萧下⑥.不尽长江滚滚来(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知、矣、萧萧、澄。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虽说中国是茶的故乡,饮茶者①,但绝大多数人茶客都算不上。正如每个人都吃饭却没几个美食家,每个人都写字却没几个书法家。如饥似渴地喝了半辈子茶,似乎勉强可以算个茶客,但与真正的茶人相比②。民间有句俗话:“()。”茶虽不像其他食物那样是生命维系之必需,但“餐饮”已成为一个固定词语,“茶余”“饭后”紧密相连,这从另一个角度表明“饮”的③。茶,汲天地之精华,沐日月之灵性。一个“茶”字拆开来,“人”位于“䜳”“木”之间,造字时融入了天人合一的深刻寓意。常言说“酒燥茶静”,茶生静气,可入肌肤、涤心尘。人要选择与过往和解,茶,无疑可以充任最佳的催化剂。17.请在文章的横线处填写恰当的成语。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俗语,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宁可三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茶B.春茶苦,夏茶涩,要好喝,秋白露C.茶水喝足,百病可出D.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19.请仿照文段中画横线句子的拆字方法及语义表达,自选一个汉字进行解读。要求阐释准确,语言流畅。【答案】17.①数以万计(突出人多的成语即可)②相差甚远(突出差距大的成语即可)③必不可少(突出重要性的成语即可)18.D19.示例:①意:一个“意”字拆开来,“音”站在“心”上边,造字时融入了音为心声、所思在心的做人道理。②诚:一个“诚”字拆开来,“言”立在“成”旁边,造字时融入了言有信、事必成的做人行事准则。③辩:一个“辩”字拆开来,“言”位于双“辛”中间,造字时融入了辩是非、别真伪的智慧和能力。【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语境形容饮茶者众多,可用“数以万计”。数以万计:形容极多。②语境形容茶客与真正的茶人差距大,可用“相差甚远”。相差甚远:指互相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和距离。③语境形容“饮”的重要性,可用“必不可少”。必不可少:绝对需要的。【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俗语含义、表达衔接连贯的能力。A.强调茶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B.强调茶与季节的关系;C.强调茶与健康的关系;D.强调茶与其他食物的关系,与下文“茶虽不像其他食物那样是生命维系之必需”内容联系密切。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分析画横线句子的句式特点:一个“……”字拆开来,……,造字时融入了……拆字时注意,要先解说拆开的几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再阐释造字时蕴含的深意。考生选择汉字进行拆字时可以主要选择象形字和会意字。(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久负盛名的美国休斯敦哈比剧院,能容纳数百人的放映大厅座无虚席,纪录片《天山脚下》此时正在上映。这部纪录片反映的是①。“没想到新疆有如此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今年我要去看一看。”这是来自美国观众的反馈,生动展现了文化所具有的独特“粘连”作用。不仅仅是纪录片,从中国西部电影展到图片展,从民族服饰展到乐器展,为期一周的“感知中国”系列活动,让美国休斯敦、迈阿密两座城市的民众亲身体验到中国西部文化的多姿多彩和独特魅力。“栩栩如生的中国形象”,也因此更加立体和丰满。“浇灌花朵的是雨水不是雷鸣”,一个国家的文化要想走出去,同样也需要“润物细无声”。记得去年在一艘邮轮上,中国陕西、浙江、四川等地文艺工作者先后登场表演。陕西安塞腰鼓表演,体现了西部人民的朴实和坦荡;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展示了中国江南的柔美意境;川剧变脸②……整个航程下来,不少外国观众产生了“看看真实中国”的迫切想法。可见,用恰当的方式在传播对象心中埋下文化兴趣的种子,假以时日,③。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互动日渐亲切,希望深入了解中国的外国人士越来越多,而文化交流公认是拉近彼此距离的有效途径。海天各一处,共饮一泓水。文化的魅力在于“拟诸形容、象其物宜”,用一种感性的方式展现一个国家的风貌。这或许就是文化的力量,成于无形,柔软似水,却能直抵人心而凝结一切。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20.①中国新疆少数民族的地域文化;②诠释四川人民的热情与奔放;③种子自然会发芽、开花、结果(中国文化必将声名远扬)21.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互动日渐密切,希望深入了解中国的外国人士越来越多,而文化交流是公认的拉近彼此距离的有效途径。
或: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互动日渐密切,希望深入了解中国的外国人士越来越多,而文化交流被公认是拉近彼此距离的有效途径。【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依据“《天山脚下》”“没想到新疆有如此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推断《天山脚下》反映的是中国新疆的文化及其他内容。结合语境,站在外国的立场谈中国时要有国家属地意识,答案中要包含“中国”。故可填写“中国新疆少数民族的地域文化”。第二空,依据“陕西安塞腰鼓表演,体现了西部人民的朴实和坦荡;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展示了中国江南的柔美意境”推断各地人们表现了当地人的性格特点,故四川人的变脸也表现了当地人的性格特征,即热情与旷达。故可填写“诠释四川人民的热情与奔放(旷达)”。第三空,依据“整个航程下来,不少外国观众产生了‘看看真实中国’的迫切想法”“用恰当的方式在传播对象心中埋下文化兴趣的种子”推断传播中国文化的影响就是世界有了了解中国的想法,这个想法就像“种子”会生根、发芽,结出果实,即意为着中国文化的真实样子会被世界所了解。故可填写“种子自然会发芽、开花、结果”或“中国文化必将声名远扬”。【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两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主语“互动”同谓语“亲切”搭配不当,应将“亲切”改为“密切”。二是主客不当。“文化交流”不具有主动性,不能“公认”,应改为“被公认”或者“是公认的”。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意识到自己的软弱,却不去抗争,反而自暴自弃。人一旦迷醉于自身的软弱,便会一直软弱下去,会在众人的目光下倒在街头,倒在地上,倒在比地面更低的地方。“那咱们往哪走啊?”“往前走。”“哪是前啊?”“我给您透露一个大秘密,这是人类最古老的玩笑。往哪走,都是往前走。”以上两则材料分别出自米兰·昆德拉的作品《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和《雅克和他的主人》,富含人生哲理。请据此写一篇体现你感悟与思考的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 软弱只会堕落,向前即是方向弹指之间,匆忙一生;鸿飞泥爪,空留余痕。软弱一时,只会坠入更低;一直向前,方能拨云见日,看见方向。故,以吾之见,软弱只会堕落,向前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原发性面肌痉挛在磁共振成像中的研究》
- 《输电线路异物清除机器人机构设计与分析》
- 三合一及消防安全整治合同(2篇)
- 跨文化美术作品鉴赏与比较研究
- 可持续道路规划与设计
- 磨损问题高压差阀
- 跨平台软件开发
- 游戏文化的产业价值
- 高效发电机组设计
- 鼻窦微环境免疫
- 宫腔镜诊疗麻醉管理的专家共识
- 于海明正当防卫
- 经济管理系大数据与会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
- 论莫言《晚熟的人》中的晚熟 意蕴与“新人”形象
- 股票分析师职业规划
- 小学三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家长会课件
- 生物技术在精准医疗领域的应用与研究
- XXX-工厂制造业绩效考核方案(内含岗位职责及KPI指标)
- 2024高考语文复习 文言文阅读 《史记》 专题练习( 解析)
- 建筑制图复习题及答案
- 公证服务开展法律知识讲座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