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课件高三人教版历史必修3一轮复习_第1页
第46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课件高三人教版历史必修3一轮复习_第2页
第46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课件高三人教版历史必修3一轮复习_第3页
第46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课件高三人教版历史必修3一轮复习_第4页
第46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课件高三人教版历史必修3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三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历史指打破习惯思维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创造性地改造客观世界。过程:批判旧观念、阐述新学说启迪民众的觉悟和社会认同。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主要是解决“中国向何处去?”这样一个历史课题。

这一潮流既是中学面对西学挑战的自救,也是传统与近代的交汇;既是对当时中国现实问题的思考,也是对西方冲击和挑战的回应。思想解放历史概念主题:中国向何处去方向:向西方学习(走向近代化)科技—制度—思想文化—走自己的路一个主题四个阶段一个方向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中国向何处去?(独立、民主、富强)

向西方学习1840......1856-1860...........鸦片战争1898中华民国建立.................1895..................第二次鸦片战争师夷长技以制夷......甲午中日战争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进行洋务运动1912.........1924..........国民党一大与国共合作1919..........五四运动戊戌变法......康梁维新思想同盟会成立............1905......孙提出三民主义1915新文化运动陈独秀提倡民主科学..................1924-1927国民大革命运动提出新三民主义......李大钊介绍马克思主义......地主阶级学器物资

度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学思想【单元框架】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图示明史】

近代“西学东渐”的历程【单元线索】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线索1学造器物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人开始“开眼看世界”,并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并把“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线索2仿行制度

随着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传入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民族危机的加深,维新思想产生。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托古改制,进行了维新变法运动。线索3更新思想

新文化运动是由陈独秀、胡适等一些受过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第46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历史【课标要求】(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2)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3)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4)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课程标准—明考向命题统计——知重点1.维新思想2.孙中山的三民主义3.新文化运动1.维新思想的传播(2022·全国乙卷,28)2.维新思想。(2021·全国乙卷,28)3.西学对晚清社会的影响。(2020·全国Ⅰ卷,28)4.维新思想的影响。(2019·全国Ⅱ卷,28)5.严复自然进化规律适用于人类社会的观点。(2018·全国Ⅲ卷,28)7.孙中山的革命思想。(2018·全国Ⅱ卷,29)8.新文化运动的转向(2022·全国乙卷,29)9.陈独秀从思想上打倒封建伦理的思想。(2019·全国Ⅲ卷,29)10.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的转变。(2019·全国Ⅰ卷,29)11.马克思主义传播。(2021·全国甲卷,29)1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2019·全国Ⅲ卷,30)13.五四运动后关于社会主义的争论。(2018·全国Ⅰ卷,29)14.1920年对社会改良活动的评论。(2018·全国Ⅲ卷,29)一、从师夷长技到“中体西用”1.地主阶级抵抗派——“开眼看世界”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的世界观【概念解读】华夷之辨:或称“夷夏之辨”“夷夏之防”,用于区辨华夏与蛮夷。古代华夏族群居于中原,为文明中心,因此逐渐产生了以华夏礼仪为标准进行族群分辨的观念,区分人群以礼仪,而不以种族,合于华夏礼俗者并与诸夏亲昵者为华夏、中国人,不合者为蛮夷、化外之民。中国历史上“华夷之辨”的衡量标准大致经历了三个演变阶段:血缘衡量标准阶段,地缘衡量标准阶段,衣饰、礼仪等文化衡量标准阶段。华夷之辨的宗旨植根于《春秋》以及《仪礼》《周礼》《礼记》《尚书》,以文化礼仪作标准。一、从师夷长技到“中体西用”1.地主阶级抵抗派——“开眼看世界”(1)原因

“在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战争以残酷的事实暴露了这种差距,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

——高翔《近代的初曙》①外因:鸦片战争战败,西方船坚炮利的冲击;②内因:清政府面临统治危机,有识之士意识到学习西方的必要性;一、从师夷长技到“中体西用”1.地主阶级抵抗派——“开眼看世界”(2)代表代表人物活动地位林则徐(1)设译馆,将“所得夷书,就地翻译”;(2)编译《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资料;(1)《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2)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编撰《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一、从师夷长技到“中体西用”1.地主阶级抵抗派——“开眼看世界”(3)作用

以林则徐、魏源为先导,随着姚莹的《康輶(yóu)纪行》、徐继畲(yú)的《瀛环志略》等新著述不断出现,“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从此,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主而探索、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①积极: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②局限性:停留在器物层面,未涉及到封建制度;仅限于著书立说,未付诸于实践。[问题探究1]地主阶级抵抗派的思想有何特点?提示:(1)以向西方学习为核心,以学习西方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为主要内容。(2)以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探索为主,启迪人们探索新知和重新认识世界。(3)有着深刻的时代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其思想总体上仍属于“经世致用”的封建思想体系。他们没有触及封建制度,其活动的基点是维护封建统治。1.(2021·湖南怀化一模)魏源应用《易经》里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观点来解释客观世界,说明社会历史的变易和进化。他还把历史进化的客观趋势和“便民”联系起来,认为“租庸调变而为两税,两税变而为编(指一条鞭法),变古愈尽,便民愈甚”。这些主张旨在(

)A.从理论上说明社会改革的必要性B.宣传“师夷长技”的思想C.批判清政府墨守成规的守旧思想D.希望政府减轻人民的负担答案A一、从师夷长技到“中体西用”2.地主阶级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背景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②洋务派认识到西方科技的先进性。③“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提供了理论来源。(2)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3)目的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一、从师夷长技到“中体西用”2.地主阶级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4)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乃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李鸿章嫁接实质: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一、从师夷长技到“中体西用”2.地主阶级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4)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虽说“中体西用”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评价:一方面,冲击了“夷夏之辨/华夷之辨”的保守思想,为西学传播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客观上促进中国近代化。但另一方面,未消除“中学”与“西体”的矛盾,后来成为反对维新思想的武器。一、从师夷长技到“中体西用”2.地主阶级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5)实践活动活动分类旗号

活动成就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筹划海防

文化教育

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制造局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①创办京师同文馆等新式学堂;②培养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③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自强求富企业性质:官办企业性质:官督商办一、从师夷长技到“中体西用”2.地主阶级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6)影响进步性:①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是中国近代化的开始;②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也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③开设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促进西学的传播(或促进教育近代化);④筹办海军国防,促进海军现代化;局限性:但为维护清朝封建统治,仅限于器物层面,未触动封建旧制度,最终失败;(1)同:都代表地主阶级利益;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都主张学习西方科技。(2)不同:抵抗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主要是为了抵抗外来侵略;而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主要是为了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比较不同】地主阶级抵抗派与洋务派洋务派顽固派学习西学,维护中学反对西学,维护中学共同目的:挽救清朝统治体用之争洋务派主张用西方的先进技术来维护清朝的统治秩序。顽固派认为外来事物皆是“奇技淫巧”,败坏人心,盲目地排斥一切外来事物。争论的实质:维护清朝的统治的手段之争【图说历史】地主阶级不同派别对西学的态度及目的核心观点:地主阶级学习西方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所以最终失败,但是开启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潮流。(2016·全国丙卷·29)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C.反对向西方学习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D(2021·湖北高考,6)晚清创办的福建船政学堂,其课程内容既有西方科学知识,也包括中国旧学。对此,船政大臣沈葆桢在奏折中说:“今日之事,以中国之心思通外国之技巧可也,以外国之习气变中国之性情不可也。”这体现的思想是(

)A.君主立宪B.中体西用C.民主共和D.实业救国答案B(2021·山东新高考质量测评联盟4月联考)郭嵩焘谓:“西人富强之业,诚不越矿务及汽轮舟车数者。然其致富强,固自有在。窃论富强者,秦、汉以来治平之盛轨,其源由政教修明,风俗纯厚,百姓家给人足,以成国家磐石之基,而后富强可言也。”郭嵩焘意在(

)A.批评洋务运动B.发展民族工业C.提倡政治变革D.缓和阶级矛盾答案C[例1]

(2021·河北秦皇岛二模)洋务派官员志刚《初使泰西记》详细记录了他在波士顿参观的一家纺织工厂,包括机器的具体结构、如何运转、人力多少、产量几何后评论说“若使西法通行于中国,则西人困矣”,又说,“是由利心而生机心,由机心而作机器,由机器而作奇技淫巧之货,以炫好奇志淫之人。”这表明(

)A.洋务运动缺乏实用型人才B.洋务派理性认知西方技术C.洋务运动受传统文化影响D.洋务派善于学习西方文明答案C(2020·全国卷Ⅰ,28)1876年,英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的《格致汇编》设有“互相问答”栏目,其中大多问题是从读者的兴趣、关注点出发的。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如下表所示。《格致汇编》“互相问答”栏目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应用科学、各种技术自然常识基础科学奇异和其他问题42.5%22.8%17.5%17.2%据此可知,当时(

)A.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受到了抑制B.中外交汇促进维新思想深入发展C.西学传播适应了兴办实业的需求D.崇尚科学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潮答案C洋务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自强”“求富”过程中,洋务派认识到不仅要学习生产技术和武器装备,更要学习西方的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促进了西方近代自然科学认识在中国的传播;洋务运动推动了先进知识分子更深入的认识和学习西方,推动了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19世纪70年代中期郭嵩焘的《海防事宜条议》提出了全面学习西方的方案:发展民间机器工业,保护商贾,考察西方国政、军政、商情,标志着早期维新思想的萌生。之后,比如郭嵩焘、王韬、郑观应、黄遵宪等,他们以较多地接触到西方文明、希望按照资本主义的面貌改造国家、争取独立富强为特征,都提出了议会政治的问题,主张在维护皇权的前提下通过选议员、设议院,使下情上达,君民一体。二、资产阶级维新思想1.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60、70年代)(1)背景: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2)代表:王韬、郑观应等。郑观应王韬(3)主张: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进行商战;文化上:兴学校,学习西方科学知识;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4)评价:为康梁维新变法思想作了理论准备;但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

二、资产阶级维新思想2.康梁维新思想(19世纪90年代)看图思考:哪些因素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二、资产阶级维新思想2.康梁维新思想(19世纪90年代)(1)历史背景:①政治:甲午战败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使民族危机深重。②思想:西学进一步传播,以及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奠定了康梁维新思想的基础。③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使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开始救亡图存的斗争。(2021·山东高考,5)在近代中国,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师夷长技以自强”,从“维新”代替“洋务”再到革命取代改良,这一系列变化主要是由于(

)A.“西学东渐”的深入B.民族危机的加深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思想解放的推动答案B二、资产阶级维新思想2.康梁维新思想(19世纪90年代)(2)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康有为①《新学伪经考》——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②《孔子改制考》——利用孔子权威为维新变法制造历史依据。维新变法第一人(传统儒家思想、西方进化论、西方启蒙思想)

③借用进化论的观点,论证了君主立宪制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

思考: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什么?

再思考:康有为为什么要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

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结合。1)民族资义经济发展不充分,导致资产阶级力量弱小;2)儒家思想仍居正统地位,可以减少变法阻力。

再思考: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反映了什么?1)既反映了他敢于向封建传统思想大胆挑战的精神,向西方学习,主张变法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2)也暴露了他在封建传统势力面前的软弱。

——它充分体现了我国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的特点。概括康有为对君主专制的态度和基本主张?指出其思想的主要来源,体现了康有为视界有何深化?态度:反对所谓君者,代众民任此公共保全安乐之事,为民众之所公举,即为民众之所公用。民者如店肆之东人;人君者,乃聘雇之司理人耳。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深化:学习西方民主制度来源: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骇人:与传统儒家思想冲突而难以接受。形象:主张改革的孔子;实行民主的孟子。动机:托古改制,减少思想宣传和变法阻力特点: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传统儒家思想结合“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骇人,自可避祸。”“孔子道主进化,不主泥古,道主维新,不主守旧,时时进化,故时时维新”。“孟子言治天下,皆曰与民同之,此真非常异义,全与西人议院民主之制同。”布衣改制为何“骇人”?康有为把孔孟的形象做了怎样改造?主观动机是什么?体现其思想什么特点?康有为的一生,当时与后世皆褒贬不一,颂之者称他是改革家,在倡导维新运动和领导戊戌变法时,体现了历史前进的方向。戊戌变法失败以后,康氏的政治思想倒退到反对民权、膜拜君权的立场,最终堕落为保皇党,成了社会前进的绊脚石。康有为保守主义立宪思想的来源是其“同治情结”,这是中国的王党主义。此后,当梁启超企图与革命党合作时,康有为强烈反对,指责梁启超辜负圣恩。康有为所主张的变法,仍然是一种统治阶级内部的纠纷解决机制,是一种自我“革政”,并未上升到革命。康有为的立宪思想曾经启迪和影响了后来的宪法理论,但是,其中却存在许多保守主义的成分,主要表现在对君权的妥协以及对传统的、占统治地位的以礼治国、儒法合流思想的吸收。(2022·全国乙卷,28)维新变法期间,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但在上《请厘正学术造就人才折》中称“康有为平日所著《孔子改制考》一书……其徒和之,持之愈坚,失之愈远,嚣然自命,号为‘康学’,而民权平等之说炽矣”,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这种主张()A.推动了新旧势力的合流B.试图突破“中体西用”束缚C.有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D.意在彻底否定变法理论基础C(2015·课标全国Ⅱ,29)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A.揭露历史真相 B.引介西方理论C.倡导变法维新 D.颠覆孔孟学说C二、资产阶级维新思想2.康梁维新思想(19世纪90年代)(2)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梁启超“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变法通议》①兴民权、设议院;②批判君主专制,实行君主立宪制③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参与“公车上书”,呼吁救亡图存宣传变法的主张,为维新变法制造舆论领导北京、上海的强学会,创办《时务报》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后回来反对袁、张复辟,支持段祺瑞政府,政治生涯到顶峰。段祺瑞政府倒台后,梁启超就结束了他的从政生涯,转而以主要的精力,来从事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活动了。4.倡导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理论。辛亥革命前,他在与革命派论战中发明了一种新文体,介乎于古文与白话文之间,使得士子们和普通百姓都乐意接受。还是中国第一个在文章中使用“中华民族”一词的人。他倡导新文化运动,后主张光大传统文化,用东方的“固有文明”来“拯救世界。支持五四运动。(2016·全国丙卷)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C谭嗣同①属于维新派中的激进派。②对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进行了大胆的批判。

——誓杀尽天下君主,使流血满地球,以泄万民之恨。势不得不酌取西法,以补吾中国古法之亡。二、资产阶级维新思想2.康梁维新思想(19世纪90年代)(2)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严复中国近代启蒙思想第一人1898年出版了《天演论》一书,利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观点宣扬社会进步理论、阐述变法的必要性。意义:成为维新派批判封建顽固派守旧不变、激发人们要求变法图强的理论武器。(2018·课标全国Ⅲ,28)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D二、资产阶级维新思想2.康梁维新思想(19世纪90年代)(3)小结:维新思想主张①主张变法,救亡图存;②政治: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③经济:发展资本主义;④思想:兴办新式学校,学习西方科学知识;【认知深化】维新思想的特点及成因(1)特点①中西融合: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西方资产阶级学说。②由理论到实践: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活动,最终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实现。③救亡图存:体现中国社会面临崩溃和民族危机严重的现实,蕴含了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但也反映出其软弱性、妥协性的特点。④由技术到制度:向西方学习由技术层面发展到制度层面。(2)成因①主观原因:康梁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知识分子的代表,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密切联系,其思想认识有局限性,幻想“中西结合”。②客观原因:当时中国资本主义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不敢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在中国影响有限。③历史原因: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康有为本身也是一位今文经学大师,对儒家学说有深刻的研究和深厚的感情;康有为深知儒学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借助儒家思想来宣传维新思想会减少变法的阻力。【认知深化】维新思想的特点及成因二、资产阶级维新思想2.康梁维新思想(19世纪90年代)(4)维新思想的历史意义积极性:①是戊戌变法的指导思想,直接推动维新运动的开展;②极大地冲击封建专制思想,有利于传播西学和资产阶级思想,起到思想解放作用,促进人民觉醒;局限性:从传统儒家思想中寻找根据,没有完全抛弃传统的儒家理论,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而这就必然导致维新变法运动走向失败。二、资产阶级维新思想2.康梁维新思想(19世纪90年代)(5)政治实践——戊戌变法(1898.6--9)政治:

精简机构,整顿吏治经济:发展工商业教育:改试策论,提倡西学军事:裁汰八旗绿营,编练新军积极:①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符合历史发展趋势;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③思想启蒙运动,促进思想解放;局限:没有提出君主立宪的主张,改革不彻底;内容影响3.维新思想的实践——戊戌变法p247主要活动起止标志内容失败原因意义招徒讲学:万木草堂、时务学堂著书立说:《新学伪经考》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孔子改制考》借助孔子的权威来宣传变法。创办报刊:北京《中外纪闻》上海《时务报》组织团体:北京强学会、保国会上书皇帝:1895公车上书维新思潮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1898年《应诏统筹全局折》即第六次上书,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进行论战:维新派与顽固派,资本主义思想与封建思想的第一次正面交锋开始: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结束:1898年9月21日慈禧发动戊戌政变政治:允许官民上书言事;经济:奖励农工商业;军事:改习洋操实行征兵制,扩建海军文教:开办京师大学堂,废八股主观: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脱离人民群众;客观:反动势力的强大,袁世凯告密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中国人的觉醒。洋务派维新派学习科技,维护统治学习制度,君主立宪共同目的:向西方学习,富国强兵体用之争2.0洋务派主张用西方的先进技术来维护清朝的统治秩序。维新派主张学习英日,建立君主立宪制,鼓励发展民族工业争论的实质:地主阶级与资产阶级就富国强兵道路的争论制度层面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器物层面抵抗派早期维新思想维新思想洋务派维新派早期维新派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小结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都以失败告终,这反映出近代中国的近代化的什么特征?曲折性、阶段性、艰巨性(2020·山东)1873年,华蘅芳等人翻译的《地学浅释》把英国学者赖尔的地质学理论介绍到中国。赖尔认为,地质的进化过程,不是由超自然力量或者巨大灾变造成的,而是由自然力量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形成的。这一理论在当时受到中国进步思想家的欢迎,因为它()A

.对自然演进规律进行了科学阐释B.传播了西方先进科学知识C.与中国社会变革产生了共鸣D.动摇了恪守祖训的陈旧观念C(2021·全国乙卷,28)1898年,某书商慨叹废八股将使自己损失惨重,后来发现“经学书犹有人买”,其损失并不如以前估计之大,而该书商对新学书籍的投资不久又面临亏损。这可以反映出该时期()A.儒学地位颠覆 B.列强侵略加剧C.政局变化迅速 D.西学深入民心C(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28)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B(2021·湖北八省联盟适应性测试)维新派对中华民族的愚昧落后深为忧虑,但却不为民愚而悲观失望。在他们看来,中国之所以人才乏绝,并不是“天之不生才也”,而是“教之道未尽也”。维新派这一思想(

)A.直接导致了科举制的废除B.有利于近代中国教育改革C.推动思想解放潮流的出现D.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础答案B三、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孙中山三民主义1、三民主义的背景鸦片战争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三、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孙中山三民主义1、三民主义的背景①政治原因: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清政府统治继续腐朽黑暗;前人的救国方案屡屡碰壁;②经济与阶级基础: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③思想基础: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④个人因素:孙中山由改良走上革命道路,开始革命活动。三、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孙中山三民主义2、三民主义的内涵

1905年,在日本东京创立中国同盟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1905年11月,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第一次明确解释为“三大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简称三民主义。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进行民族革命,用革命手段推翻满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进行社会革命,”核定地价”,资产阶级土地纲领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前提核心补充与发展[基本内涵]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民生幸福【差错补短】平均地权是孙中山用以解决土地问题的纲领,其用意是打击封建土地私有,核定地价,涨价归公,由国民共享。平均地权的实质是实行资产阶级土地私有制,并不是平均分配土地,更不是满足农民对土地所有权的要求。三民主义内在的关系巩固政权民生主义是补充和发展民权主义是核心民族主义是前提夺取政权建立政权(2021·福建泉州一模)1917年,孙中山发表《民权初步》一书,主张教育国民学会民主、集会、结社,以“会社”为阵地,参政议政,实现“民有选举官吏之权,民有罢免官吏之权,民有创制法案之权,民有复议法案之权。”孙中山意在(

)A.提高国民民权意识B.推动国民革命的深入发展C.践行民生主义思想D.促进国民民族意识的觉醒答案A(2021·广东高考,7)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认为,近代欧美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认为,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孙中山旨在(

)A.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B.宣传“均贫富”的政治理想C.为联合苏俄提供政策依据D.主张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答案D三、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孙中山三民主义3、评价三民主义局限性①未明确提出反帝要求;未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缺乏群众基础②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①性质: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②表达了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和发展资本主义的利益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愿望。③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推动了革命的进程。三、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孙中山三民主义4、革命实践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两次护法运动革命实践失败结果结论救国必须寻求新途径、新力量三、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孙中山三民主义5、新三民主义

20世纪20年代左右,世界和中国革命形势出现了哪些新变化?据此,孙中山为救亡图存又开出了什么“新药方”?1917年十月革命1919年五四运动1921年中共成立三、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孙中山三民主义5、新三民主义(1)背景①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等均告失败,致力于探索新的革命道路;②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2)提出:1924年国民党一大1924年中国国民党一大会场(广州)①宣布改组,与共产党合作,接受中共反帝反封建主张;②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③重解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三、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孙中山三民主义5、新三民主义(3)内涵旧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推翻清王朝,实现民族独立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核定地价,涨价归公,国民共享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明确提出反帝,各民族平等更广泛、普遍平等的民权关心工农生活【查错补短】“平均地权”是孙中山解决中国土地问题的方针,并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节制资本”的目的是防止私人资本主义操纵国计民生。二者的出发点都是要解决资本主义带来的一系列有关民生的问题,不是倾向社会主义。归纳总结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的比较1.不同点(1)内容不同名称旧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新发展民族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统治①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民族自求解放;②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由不反帝到反帝;由反满到民族平等(联俄、联共)民权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民权由资产阶级掌握到平民共有;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主张(联共)民生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更加关注工农的利益(扶助农工)(2)影响不同:旧三民主义是指导辛亥革命的思想理论体系,对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起到重大推动作用;新三民主义是指导国民革命的思想理论体系,有力地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2.相同点(1)目的相同:都是挽救民族危亡,振兴中华,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2)性质相同: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3)作用相同:都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的社会进步。【知识图解】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辨析比较】新三民主义与中共革命纲领共同目标:打倒军阀、除列强(反帝反封建)差异:

①新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革命纲领,最终目的是建立资本主义社会;②中共革命纲领是无产阶级革命纲领,最终目的是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三、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孙中山三民主义5、新三民主义(4)评价①积极性: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指导国民革命的思想理论体系,有力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②局限性: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不能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认知深化】多角度认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从时代背景看三民主义产生于《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趋于汇流;(救亡图存)从纲领核心看三民主义所要解决的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要求推翻清朝统治;从民生意识看三民主义借鉴欧美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同情人民疾苦,呼唤社会公平;从民主政治看三民主义倡导民权,指导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确立三权分立式的责任内阁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民主政治的进程;从时代发展看三民主义与时俱进,由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进程;三、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孙中山三民主义5、新三民主义(5)革命实践

在新三民主义理论指导下,国共两党团结合作,组成革命统一战线,共同推动国民革命运动(1924—1927)①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国共合作;②1924年6月,创建黄埔军校,组建国民革命军;③1925年7月,组建广州国民政府;④1926—1927年,北伐战争,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国民革命运动最终结果:蒋介石、汪精卫发动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破裂,国民革命失败。【图示明史】

孙中山三民主义

孙中山先生的一生,是为近代中国的民族独立、民主自由、民生幸福而无私奉献的一生。孙中山先生追求真理的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精神和矢志不渝的爱国主义情怀,孙中山先生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坚强意志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德,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

---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上的讲话1.与时俱进,不断探索的精神。2.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3.为民族革命鞠躬尽瘁的精神。[知识拓展];孙中山一生中的两次伟大转变第一次:1894年上书李鸿章,主张改良(改革),遭冷遇,转而走上革命道路。第二次: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与共产党合作(最伟大的转变)孙中山能够实现伟大转变的原因:根本原因:孙坚持民主革命,不断探索的革命精神客观条件:多次斗争屡遭失败的教训;十月革命的影响(苏联的帮助);五四运动的影响(显示了工人阶级伟大力量)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影响。(2018·课标全国Ⅱ)1923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其意在()A.走苏俄革命的道路 B.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C.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 D.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C(2014·课标全国Ⅱ)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C四、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历史背景(一)新文化运动

“五四新文化运动出现于洋务运动、戊戌维新与辛亥革命之后,既是由前此70多年的历史呼啸而来,又是对这段曲折历史的深刻反思。”——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新文化运动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经历长期的物质、思想准备的必然结果。四、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历史背景(一)新文化运动①政治上:一方面,袁世凯倒行逆施,逐步走向独裁和复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直接原因);另一方面,日本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危机严重,救亡图存意识高涨;②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进一步壮大,要求民主政治;(根本原因)③思想上:一方面,西方思想进一步传入,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国人思想麻木,急需启蒙;四、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2.兴起(一)新文化运动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开始,改名为《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国人等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即民主)并重。”——陈独秀民主(Democracy,德先生)科学(Science,赛先生)创刊主题四、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2.兴起(一)新文化运动1917年,蔡元培正式赴任北京大学校长;随即聘请陈独秀为北大文科学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办学方针:“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陈独秀入北大后,一批北大教授加盟《新青年》,使杂志真正以全国最高学府为依托……真正转变成为以北大教授为主体的“全国性”刊物。

——王奇生:《新文化是如何“运动”起来的》四、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2.兴起(一)新文化运动四、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3.内容(一)新文化运动(1)前期:(1915-1919)①核心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愚昧;②道德革命: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③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白话文运动)(2)后期:(1919-1920s)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四、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3.内容(一)新文化运动核心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愚昧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来,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陈独秀封建专制愚昧迷信德先生(Democracy)——民主赛先生(Science)——科学民主:指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包括人权平等、个性解放、独立人格、共和政体等;科学:指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包括进化论、唯物论、无神论,反对封建迷信愚昧盲从和偶像崇拜等等。1、陈独秀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目的是什么?这两位先生有何具体所指?2、“德先生”与“赛先生”各自的具体内涵是什么?抛弃专制和愚昧;提倡民主和科学。四、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3.内容(一)新文化运动道德革命——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吴虞(新文化运动干将)“打(倒)孔家店!”怪我咯?陈独秀“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李大钊

孔子是“历代专制之护符”。

孔子

孔子旧道德:指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核心是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新道德: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有关人权自由的西方道德思想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封建

新文化运动一方面确实存在“全盘西化”、全面批判传统文化的现象,但同时也有人主张把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结合起来。所以,要实事求是,根据不同材料,得出不同认识,从而更全面客观地认识和评价新文化运动。另外,新文化运动批判的不是孔子本身及其思想,而是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三纲五常”伦理道德。【探究思考】新文化运动反对的“旧道德”是否指以孔子思想为核心的一切儒家思想?一些学者认为新文化运动是“全盘性反传统”和“全盘西化”,你赞同吗?为什么?道德革命——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三从”:未嫁从父,即嫁从夫,夫死随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民国初年,北京《中华新报》曾登了一则新闻,有一女子唐氏19岁,许配张家,还未嫁过门,未婚夫就死了,为了做烈女,唐氏选择自杀殉夫,历尽了喝符灰水、吞金、上吊、投河及三次绝食,最后服用砒霜结束了年轻的生命。四、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3.内容(一)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白话文代替文言文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意义:文学革命和白话文运动成为推动新文化运动的有力武器。四、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4.评价(一)新文化运动(1)积极性①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②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③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2)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否定的倾向;没有发动人民群众;没有明确提出反帝。。【深化认知】新文化运动的特点(1)以民主与科学为核心。(2)有思想战线和文学战线两条战线,其目的是为实现民主政治而营造新文化的氛围。(3)存在着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和对东方传统文化绝对否定的局限性。(4)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流。【深化认知】新文化运动“新”的表现新领导前期领导者为资产阶级激进派,后期为马克思主义者新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为其奠定经济基础新思想前期的指导思想是西方的民主与科学(资产阶级思想);后期则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新内容前期以宣传民主与科学为突破口,以提倡新文学、新道德为手段,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提出走暴力革命的道路新成果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10•江苏)“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这反映陈独秀提倡新文化运动的根本出发点是()A.传播西方进化论与人性思想

B.打击袁世凯尊孔复古的行径C.抨击立宪道路号召暴力革命

D.批判封建思想唤醒民众觉悟(19·全国)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

)A.主张国家至上

B.批判封建伦理C.反对西方民主

D.传播马克思主义DB(2021·天津高考,6)民国初期,新的教育流派如平民教育、“工读”教育等纷纷出现,各种教育团体相继成立,如1915年的全国教育联合会、1917年的中华职业教育社等。这体现了(

)A.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B.中西教育理念的冲突C.民主共和政体的完善D.近代新式教育的兴起答案A(2022·全国乙卷,29)据某位学者回忆,“‘五四’初期,一般人多以新旧分别事物”,中国古来已有的一概称为旧,古来未有或来自外国的一概称为新;不久,有了“更高的判别的准绳……对于古今、中外能够排好恰当的关系”,并不一概否定或肯定。这一转变反映出()A.东西方文化论争由此引发B.传统儒学思想开始受到批判C.全盘西化的思想得以消除D.思想解放运动方向发生变化D(2021·河北保定一模)陈旭麓认为,如果说《新青年》杂志是较早地传播了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了“五四”新文化和爱国运动;那么《民报》就是较早地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指导了辛亥革命。由此得出《新青年》《民报》(

)A.反映了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B.介绍了革命派的理论主张C.表达了要求民主和进步的愿望D.激发了广大民众的革命热情答案C(13·江苏)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D正确理解孔子(儒家思想)在维新变法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中的不同待遇康有为的目的是借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思想创造历史根据。新文化运动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以孔子为首的儒家传统道德,目的为了宣传民主和科学,以改造国民意识,为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扫清了思想上、道德上的障碍。实质:二者尊孔和反孔实质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和发展资本主义。根源:孔子及儒家思想在近代的不同待遇是由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程度决定的。要点二儒家思想在维新变法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中的不同命运比较维新变法运动新文化运动命运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全面否定儒家的传统道德原因①封建顽固势力比较强大,也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②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具有两面性③与康有为等人的家世、教育和经历有关①北洋军阀企图利用孔子达到复辟帝制的目的②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思想开始深入人心③陈独秀等人的思想和经历目的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合理性为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扫清思想上、道德上的障碍不足之处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全盘否定儒家传统道德和中国传统文化实质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和发展资本主义[例2]

(2021·黑龙江齐齐哈尔二模)1923年2月,生命哲学信奉者张君劢批评“五四”以后流行的“科学万能”思想,强调中国文化重建取决于以文艺、宗教、伦理、哲学等为代表的“人生观”。这说明(

)A.全盘西化的倾向得以扭转B.科学救国思潮宣告破产C.新文化运动推动思想解放D.救亡运动进入理性阶段答案C四、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原因(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2)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3)五四运动爆发,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带来了新的希望。四、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2.过程(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第一阶段:马克思主义思想传入中国。①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②1919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李大钊四、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2.过程(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2)第二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立社团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思想转变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等一批先进中国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开始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早期组织陈独秀、毛泽东等马克思主义者建立了一些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面向工人创办工人补习学校,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出版《劳动界》《劳动者》等刊物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1、开始传入(新文化运动后期)

1918、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