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基坑工程施工施工方法及工艺要求标准_第1页
深基坑工程施工施工方法及工艺要求标准_第2页
深基坑工程施工施工方法及工艺要求标准_第3页
深基坑工程施工施工方法及工艺要求标准_第4页
深基坑工程施工施工方法及工艺要求标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68-深基坑工程施工施工方法及工艺要求标准目录TOC\h\z\u6.1土方开挖与支撑施工流程 -2-6.2土方开挖与支撑施工安排 -10-6.3土方开挖施工方案 -11-6.3.1首层土方开挖与支撑、栈桥施工步骤 -11-6.3.2第二~五层土方开挖及第二~五道支撑施工步骤 -11-6.3.3第六层土方开挖及第六道支撑施工步骤 -13-6.3.4底板土方开挖施工步骤 -13-6.3.5土方开挖施工要点 -13-6.3.6深坑区域土方开挖 -14-6.3.7土方开挖质量控制措施 -15-6.4水冲法出土方案 -15-6.4.1水冲法审批概况 -16-6.4.2劳动力配置计划 -16-6.4.3施工机具配置计划 -16-6.4.4施工工艺流程 -17-6.4.5水冲法整体路线 -18-6.4.6施工要点 -19-6.4.7施工中各项保证及应急措施 -22-6.5栈桥施工方案 -22-6.5.1工艺原理 -23-6.5.2施工工艺流程 -23-6.5.3施工要点 -23-6.6砼支撑施工方案 -24-6.7混凝土支撑伺服系统施工方案 -26-6.7.1伺服系统设计概况 -26-6.7.2伺服系统流水施工段划分 -27-6.7.3伺服系统介绍 -28-6.7.4砼支撑伺服补偿系统施工工艺流程 -33-6.7.5施工要点 -40-6.7.6伺服补偿系统失效应急方案 -41-6.7.7伺服变形监测控制方案 -41-6.8砼支撑拆除施工方案 -43-6.8.1工艺原理 -43-6.8.2施工工艺流程 -44-6.8.3拆除原则 -44-6.9伺服补偿系统拆除施工方案 -46-6.10土方开挖及支撑拆除对塔吊、栈桥时保护方案 -46-6.11中隔墙拆除施工方案 -47-6.12预应力型钢组合支撑施工方案(如有) -49-6.13基坑监测方案 -50-6.13.1监测点布设 -51-6.13.2测量方法 -51-6.13.3测点保护、破坏及修复 -51-6.13.4监测报警值及预警标准 -51-6.13.5监测应急及信息反馈预案 -51-6.13.6监测应急保护措施 -52-6.13.7应急设备 -53-6.13.8监测数据处理与信息反馈 -53-6.14基坑排水工程 -54-6.15与安置房协调开挖施工方案 -55-6.16文物搁置点施工影响及保护方案 -55-6.16.1遗址存放对本工程影响 -55-6.16.2遗址存放保护措施 -56-6.17天主教堂保护方案 -57-6.17.1基本概况 -57-6.17.2基坑支护总体设计方案 -57-6.17.2.1围护体系 -57-6.17.2.2支撑体系 -57-6.17.3基坑开挖思路 -58-6.17.4施工保护思路 -58-6.17.5具体保护措施 -59-6.17.5.1施工前准备措施 -59-6.17.5.2施工过程中保护措施 -61-6.17.5.3应急加固处理措施 -65-6.17.5.4应急预案 -66-6.1土方开挖与支撑施工流程1首层土方开挖与首道支撑施工顺序图C区首层土方开挖与首道支撑依次施工2C区第二-六层土方开挖与二-六道支撑施工顺序图C区二-六道土方开挖与支撑依次施工3C区七层土方开挖与垫层施工顺序图C区底层土方开挖及垫层施工顺序图9支撑拆除及底板施工以A、C区为例,进行支撑拆除及底板施工演示。支撑拆除及结构回筑施工顺序图6.2土方开挖与支撑施工安排土方开挖与支撑施工流程,详见图6.2。图6.2土方开挖与支撑施工流程6.3土方开挖施工方案为控制基坑开挖过程中的变形,土方开挖严格遵循“先撑后挖”的原则,按照“时空效应”理论,实行“分层、分段、分块、留土护壁、限时对称平衡支撑开挖”施工:1首层土方开挖,挖土至压顶梁底标高,进行压顶梁和第一道支撑的施工;2待已施工的压顶梁和第一道支撑达到C25设计强度后,应分层分块开挖基坑土方,挖土至第二道支撑底标高,施工第二道支撑、围檩;3待已施工的围檩和第二道支撑达到C30设计强度后,分层分块挖土至第三道支撑底标高;施工第三道支撑和围檩;4待已施工的围檩和第三道支撑达到C30设计强度后,分层分块挖土至第四道支撑底标高;施工第四道支撑和围檩;5待已施工的围檩和第四道支撑达到C30设计强度后,分层分块挖土至第五道支撑底标高;施工第五道支撑和围檩;6A区待已施工的围檩和第五道支撑达到C30设计强度后,结合后浇带的划分分层分块挖土至坑底;7C区待已施工的围檩和第五道支撑达到C30设计强度后,分层分块挖土至第六道支撑底标高;施工第五道支撑和围檩;待已施工的围檩和第六道支撑达到80%设计强度后,分层分块挖土至坑底;8坑中坑待周边垫层施工完成后,开挖深坑,并当天形成垫层。9土方开挖顺序应以“先开挖对基坑位移要求较低的一侧土体,在开挖对基坑位移要求较高的一侧土体”为基本原则,基坑开挖时应分层分段开挖,分层厚度不大于2米,分段长度控制在30米以内,坑中坑临时边坡坡度不大于1:1.5。6.3.1首层土方开挖与支撑、栈桥施工步骤首层土方开挖采用一级放坡开挖,开挖深度为0.8m。每个区首先开挖支撑及栈桥上部土方,待第一道内支撑施工完毕后,然后开挖支撑外的土方。开挖方向为每个施工区自远端向出土口分层退台开挖。,然后开挖支撑外的土方。开挖方向为每个施工区自远端向出土口分层退台开挖,具体施工步骤详见图5.3.1。图6.3.1首层土方开挖及支撑施工剖面图6.3.2第二~五层土方开挖及第二~五道支撑施工步骤基坑东侧紧邻居民区及文保敏感建筑,为减少基坑围护阶段减少对周边扰动,采用混凝土支撑伺服控制系统。C区共设计六道混凝土支撑,一、六道支撑采用常规混凝土支撑,第二~第五道采用混凝土伺服补偿装置控制系统,以控制地墙变形,具体设计详见图5.3.2。具体施工方案详见《C区基坑东侧混凝土支撑伺服系统专项施工方案》。图6.3.2-1混凝土补偿伺服控制系统设计示意图图6.3.2-2基坑土方开挖码头吊施工6.3.3第六层土方开挖及第六道支撑施工步骤待已施工的围檩和第五道支撑达到C30设计强度后,结合后浇带的划分分层分块挖土至坑底;开挖方法:采用岛式开挖,先形成支撑体系,形成约束,最后挖除中间剩余土方。支撑下侧向掏挖,首先在支撑内边缘采用PC300开挖引导,支撑下部掏土采用PC120挖土,采用码头吊出土方式进行。6.3.4底板土方开挖施工步骤待已施工的围檩和第六道支撑达到C30设计强度后,结合后浇带的划分分层分块挖土至坑底,坑中坑待周边垫层施工完成后,开挖深坑,并当天形成垫层;开挖方法:中心岛+对称开挖挖土方式。支撑下侧向掏挖,首先在支撑内边缘采用PC300开挖引导,支撑下部掏土采用PC120挖土,栈桥采用克令吊抓斗。内支撑外(中心岛部位)土方开挖:中心岛区域土方通过PC300接力至装土码头下方取土区,再由栈桥上克令吊抓斗挖机,具体施工步骤详见图5.3.4。6.3.5土方开挖施工要点序号管理阶段管理内容1土方开挖要点基坑土方施工的成败关键取决于土方开挖和支撑施工的配合,支撑安装是否及时准确,直接影响到挖土的进度和质量。因此,挖土和支撑是两项不可分割和工序。1)每层土方开挖前,必须将地下水位降到挖土标高以下1m才能开挖。2)土方开挖必须按照设计图纸的规定和有关要求进入挖土。3)机械挖土时必须事先垫好路基箱板,防止机械设备陷入土中。4)严格控制土方开挖相邻区的土方高差。5)在开挖接近钢格构柱的地方应采用小挖机先将周围的土方对称开挖,防止钢格构柱四周土体对钢格构柱产生不对称侧压力,并在贴近钢格构柱的部位采取人工进行开挖,防止挖机碰撞钢格构柱。6)基坑开挖接近基坑底20~30cm时,应配合人工淸底,不得超挖或扰动基底土,水准仪随时配合,每2米左右设一小竹批控制标高。7)基坑内明排水沟以及集水井不得设置于基坑周边,距离围护体距离应至少保证大于3米。开挖过程中发现围护体接缝处渗水应及时采取封堵措施。8)采用盆式开挖时,基坑周边留土范围不应小于6m,中部开挖至基坑底时应及时浇注垫层,待中部垫层形成并达到设计强度要求,分块开挖基坑周边边坡,最后浇注贯通整个垫层。9)挖土流程、顺序及方式应严格按施工组织安排进行,不得超挖,开挖面得高度应控制在2m以内,并宜按不大于1:1.5放坡;挖土机械严禁在底部掏空的支撑构件上行走于操作。8.7)深坑需降承压水部位严格按照降水方案实施,并加强水位及基坑监测,如遇突发状况,按照应急预案实施抢救,因电梯井及部分集水井深坑落差较大,高压旋喷桩加固效果如不理想,可采取边坡喷浆加配筋垫层进行施工。11)支撑和围檩上不得堆载。机械与车辆不得碰撞支撑及刚格构柱,机械及车辆进出口处需另行加固处理,地基加固施工前需编制详尽可行的施工方案。12)土方开挖雨季施工措施:1)杭州夏季多雨,在施工期中,必定会遇到雨天,由于本工程工期紧,不可能在雨天完全停工,因此必须采取雨季施工措施。2)雨季施工注意切实做好避雷装置和防漏电措施。3)雨季挖土挖到基坑底时,应多听气象报告,若有雨,则不宜挖底层土至基地标高,应抽无雨间隙在挖基坑底土的同时紧跟着浇捣混凝土垫层。4)在坡顶及坡脚设置分级排水沟,分级泄流地表水。2地连墙防渗漏在进行充分的基坑疏干井降水后,地下连续墙渗漏成为基坑内土体水分不断产生的主要来源。为减少地下连续墙渗漏以使土体干燥,需对地下连续墙渗漏作专门处理。1)地下连续墙接缝渗漏地下连续墙接缝的渗水采取双快水泥结合化学注浆的方式处理,施工要点如下:(1)观察地下连续墙接缝湿渍情况,确定渗漏部位。(2)清楚渗漏处散砼、夹砂、夹泥。(3)手工凿“V”型槽,深度50~100mm。(4)配置:按水泥:水=1:0.3-0.35(重量比),双快水笔慢慢加入到水中,并搅拌至均匀细腻。(5)堵漏:将堵漏料捏成聊团,放置一会儿(以手捏有硬热感为宜)后塞进“V”型槽,并用木棒挤压,轻砸使其向四周挤实。(6)若渗漏比较严重,则采用特种材料“水不漏”处理,埋设注浆管,待特种水泥干硬后24小时内注入聚氨酯。2)墙身有大面积湿渍针对墙身有大面积湿渍的部位,采用水泥基型抗渗结晶涂料涂抹,其施工工艺如下:(1)基面清理:清除基面上的突起、松散砼、水泥浮浆、灰尘,且用钢丝刷将基面打磨粗糙后,用水刷洗干净。(2)用水充分湿润基面。(3)将结晶水泥干粉和水按1:0.22~0.24(重量比)混合,搅拌均匀。(4)用鬃毛刷将混合好的涂料涂地地下连续墙有湿渍基面(二涂),每拌料宜在25分钟内用完。6.3.6深坑区域土方开挖1深坑位置土方开挖方法土方开挖至垫层标高后,将深坑区域土方标高降低至同垫层底标高,深坑位置坡顶及坡顶灰线洒出后,安排PC220挖机对深坑区域进行开挖,原则上由长边方向开挖,深坑土方挖出后及时有另一台挖机及时短驳走,确保堆土离深坑距离至少保持5m,以免深坑坍塌导致作业人员被掩埋的事故发生。挖土过程中控制坡度,对于深度比底板深度大于1.5m的深坑,斜坡放坡坡度根据基础底板结构图纸深坑处剖面图放坡坡度为60度进行放坡,对于深度小于1.5m的,根据图纸要求进行放坡。挖土过程中同时注意对工程桩的保护,对工程桩和立柱桩周边土体进行人工开挖。挖机初步修坡后由人工进行坑底及斜坡的平土。深坑开挖后12小时内完成坑底垫层浇筑,24小时内完成桩头处理及斜坡垫层浇筑,要求从深坑开挖至垫层浇筑完成及控制在24小时之内,以免发生基坑底部管涌及斜坡坍塌等意外情况发生。2保障措施根据A区基坑深坑区域开挖现状及地勘报告地下水系不发育,加之土体加固,深坑区域覆盖范围内为粉质粘土或粘土,土质较好。深坑开挖过程中注意坑底位置定位及复核,开挖过程中注意提前了解天气情况,尽量避开雨天等恶劣天气,若无法避开,应随时准备抽水泵进行明水排除,同时在深坑位置周围5m以外临时开挖一处集水井用于排水,深坑位置周围堆放30cm高土用以挡水。6.3.7土方开挖质量控制措施土方开挖质量控制措施详见表6.3.7-1。表6.3.7-1土方开挖质量控制措施序号控制措施1土方开挖过程严格按照已经评审通过的方案施工,基坑开挖以履带式液压挖掘机挖土为主,人工修挖为辅。2基坑内部土方应遵循“先撑后挖、限时支撑、分层对称、严禁超挖”的原则开挖,土方开挖前将分层层厚、位置、分段长度、作业面开挖顺序向施工人员作书面技术交底,现场作出明显的标记,使施工人员心中有数,以控制挖土深度、长度,严禁超挖。3挖每一层土不得超过2m,土层底面保持大致平整,以利于流水施工展开。4机械开挖禁止碰撞工程桩、已施工好的深井管等设施,在上述设施附近的土方采用人工翻挖,配合挖掘机。5基坑随深度的加深,密切注意观察所有降水设备的运行情况,及时排除故障,确保基坑呈现无水状态下作业,若有局部湿土或地面水及排出水局部影响,采用设置400×400排水明沟及集水坑,并迅速用泵排除积水,使基坑始终处于无水状态。6在最后一层开挖中特别注意,当机械挖土离坑底标高300mm左右时,一律改用人工修整坑底,确保砼垫层能铺在原状土层上。7土方开挖的同时,加强对基坑支撑体系水平位移的监测、加强坑底回弹和隆起量的监测、加强支撑体系裂缝变形的监测、加强工程桩移位的监测,确保基坑及周边环境的稳定与安全。8对开挖过程中发现的不良地质,及时向现场监理工程师、业主、设计院汇报,研究处理方法,最终按设计要求进行处理,严禁隐瞒不报。9注意施工前做好地面排水和降低地下水位的工作。人工开挖时,操作间距保持2~3米,并从上而下逐层挖掘。挖土方工程完工前,提前与建设、监理、质监、设计等部门取得联系,及时验槽,不要因某个部门的工作延误,耽误工期。6.4水冲法出土方案项目临近运河,紧邻人防通道,为提高出土效率,项目因地制宜,水冲法采用现场拌合土方式,采用高压泥浆泵送管,泵送至临时中转码头,再由码头运至指定卸土点。水冲法为辅助出土方式,在开挖坑外设置泥浆池,如A区出土时通过在B、C区设置泥浆池,场内部分土方车辆将土方中转至泥浆池,再集中泵送至临时中转点。6.4.1水冲法审批概况1根据杭运综保[2020]5号文,杭州市京杭运河(杭州段)综合保护中心同意恒隆广场水冲法土方外运施工方案。2经杭州市交通运输局审批,同意内河通航水域安全作业。3杭州市文物考古勘探认为水冲法施工对京杭运河及其附属文物产生影响可能性极小。4经杭州市拱墅区人防办审核,支持利用浣纱渠等人防通道运输建筑土方。5具体相关手续详见附件1。6.4.2劳动力配置计划表6.4.2劳动力配置计划序号工种人数(人)作业内容责任人1班组长1统筹协调孔涛2管道监管人员3周边管道监管孔涛3日常巡查人员5周边巡查孔涛5挖机司机23首层土方开挖及水冲法出土中心外围土方转运孔涛6挖机指挥4配合挖机作业孔涛7杂勤工15配合现场孔涛8泥浆泵作业人员30水冲法施工孔涛9渣土车司机2首层土方外运及后续可能出现的大块障碍物外运孔涛10交通指挥员2指挥现场交通孔涛6.4.3施工机具配置计划表6.4.3施工机具配置计划序号施工机具名称规格型号需用量进场日期出场日期责任人1挖机CAT3604台待定待定孔涛2挖机PC3704台待定待定孔涛3挖机PC3004台待定待定孔涛4挖机PC1206台待定待定孔涛5镐头机DH2204台待定待定孔涛6镐头机PC1203台待定待定孔涛7渣土车22方2台待定待定孔涛8弯曲机/6台待定待定武秋建9切断机/4台待定待定武秋建10调直机/4台待定待定武秋建11套丝机/6台待定待定武秋建12汽车泵/4台待定待定武秋建13泥浆泵22KW12台待定待定武秋建14备用泵280KW2台待定待定武秋建15增压泵280KW2台待定待定武秋建16清水泵45KW2台待定待定武秋建17泥浆运输船/若干待定待定武秋建18压滤机/2台待定待定武秋建19钢管DN400若干待定待定武秋建20PE管DN400若干待定待定武秋建21四通DN400若干待定待定武秋建22锦塑软管DN400若干待定待定武秋建23码头吊DLQ165台待定待定武秋建6.4.4施工工艺流程水冲法施工工艺流程如下:图6.4.4工艺流程6.4.5水冲法整体路线水冲法土方外运路线为:施工现场→体育场路人防通道→浣纱渠(体育场路与武林路交汇)→密渡桥泵站西侧浣纱渠检修口处上行→密渡桥泵站分流渠→密渡桥泵站分流渠出口→京杭运河→临时驳运点→卸土点(暂定通元矿坑)。首先在场地北侧体育场路下方人防侧墙上开1个1500×800mm的洞口,并对人防结构进行加固处理,确保结构安全可靠。通过体育场路下的浣纱渠至环城北路到达密渡桥泵站西侧的浣纱渠检修口处上行后泥浆管从华浙公园草皮下穿至运河,管道沿着运河边(沉于河道之上)穿过西湖文化广场桥及中山北路桥,再通过泥浆运输船将泥浆运至指定的码头,进行泥水分离处理,最后将分离出的土方外运。图6.4.5水冲法整体路线图6.4.6施工要点1清水泵安装本工程泥浆配置通过清水泵加压后,分支管注入待挖区坑中配制泥浆。清水泵采用110KW高压清水泵,位置设置于基坑外环线道路旁,清水泵搭设泵房,泵房由专人看管,泵房外设置蓄水池,蓄水池平时由运河水抽取,清水泵采用φ160mm将输送管与泵体连接,端部连接转换头,转换头由8路支管接头,支管采用φ110mm锦塑软管连接,最终清水由支管人工控制涌出至泥浆池。清水泵由专用电箱控制。图6.4.6-1清水泵转换头2管件拼接示意图3坑内土方转运泵送坑内采用特制过滤拌制机械配合挖机进行施工,经挖机转运导土,将周围土方较远距离原土(仅采用水冲土施工慢)通过挖机转运至坑内进行初步过滤泵送,泵送至场内临时搅拌泥浆池进行集中泵送,经二次功率筛分后,经高压泵送至指定码头。为不影响坑内出土,特制过滤泵送装置放置于不影响施工区域,远离出土坑,降低基坑安全风险。过程配置专人进行管理,挖机转运期间注意有较大块障碍物无法通过水冲法外运时,应及时进行障碍物分离。图6.4.6-3坑内临时泥浆中专点转运照片(仅作示意)4高压冲水拌制泥浆采用场内短驳,原土经过滤筛分,采用特制过滤筛分装置或高压冲水过滤筛分装置,形成3:1(水:泥)泥浆。在泵送区域设置一台220KW的泥浆泵,通过过滤的泥浆由高压泵经φ400mmPE泵送至指定码头。采用高压冲刷,喷枪冲水压力一般要求达到0.6Mpa以上,冲击水流与所开挖土面呈30~60度角方向冲向土体,连续均匀冲刷,泥水流向冲刷点向泥浆泵部位进行,使得冲刷下来的泥水向泥浆泵部位呈锅底状集中外排,要避免同一部位冲刷时间过长使得高差过大。图6.4.6-4中心点高压冲水泥浆过滤现场照片(仅作示意)5泵送上岸为保证泥浆泵送效率,使泥浆泵发挥最佳工作状态,现场维持泥浆页面高度,使泥浆泵始终置于液面下1m左右,时时监控,防止空转。为保证泥浆的均匀性,泥浆池内增加搅拌装置,防止因静止而产生沉淀,通过泥浆泵及输送管将船运的泥浆泵送,回填至废弃矿坑。根据试压情况,所选泥浆泵送系统满足泵送要求,无需沿途设置增压泵。图6.4.6-5泵送上岸示意图6泥浆分离通过泥浆压滤机Y160/1250进行泥水分离。压滤机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泥浆泵,将泥浆抽入压滤机的每个滤室,在压力作用下,泥浆的液相通过滤布后流出。固相截留在滤布上形成滤饼,通过履带传输后集中堆放后外运。图6.4.6-6泥浆分离示意图(仅作示意)6.4.7施工中各项保证及应急措施1关于避免泄露、爆管现象及应急措施1)全线设置加强带在整个泥浆管排布全程设置加强带,采用高强度泥浆管,以保证泥浆在泵送过程中不会因压力原因导致爆管,为泥浆运输提供了安全保障。2)在正式施工前进行试压试验在正式施工前首先在施工现场内进行泥浆管及防泄露套管的试水试验,过程跟踪观察对浣纱渠影响,以确保泥浆管及防泄露套管不会因为除压力原因外产生泥浆外泄现象。3)泥浆管布置监控摄像头设置监测点,定期监测,一经发现泄漏现象及时通知项目部,项目部立即关闭泥浆泵送系统,并安排人进行抢修;地下人防及浣纱渠直线段间隔100m设置两台摄像头向两个方向进行监控,转角处设置两台摄像头沿管线向两个方向进行监控。由于地下人防及浣纱渠内光线昏暗,对此我指挥部将对施工单位(排布管线)提出要求,泥浆管在地下人防及浣纱渠内的范围内,设置冷光源照明灯(采用LED灯带及LED照明灯)以确保泥浆管线在人防及浣纱渠段处在光线良好的环境内,以便利用摄像头进行实时监控及后期一旦出现问题时的抢修工作。由于人防及浣纱渠内无可用电源,故我指挥部将要求施工单位从恒隆广场项目及密渡桥泵站借用电源,以确保整个管线监控设备可用。4)成立专门抢险队专门成立应急抢险队,安排两组人对管道全线进行河面巡视工作,一旦发生管道泄露、爆管现象立即组织人手进行抢修,关闭总泥浆传输系统,对爆管区域进行修补并将泥浆进行处理,针对运河区域爆管安排应急快艇队将泥浆抽排至船舶上,在集中处理,力争做到不会对运河及杭州市环境造成污染。5)专人进行泥浆管道全线巡逻巡逻巡视以人防六段口(杭州恒隆广场项目)为起点,临时驳运点为终点。安排2人为一组,共计3组,每日三班倒,对整个泥浆管进行巡逻巡视,以便实时掌握泥浆管是否存在泄漏情况,巡逻具体负责人详见6.2.2.1节。由于巡逻巡视需要长时间在人防及浣纱渠内进行,人防及浣纱渠内空气质量较差,为避免发生意外情况,所有巡视成员均配备一套防毒面具及氧气/一氧化碳检测仪(便携式),并且在巡逻过程中两人一组,不得分开。6)所有泥浆船均配备无线摄像头并加装密封舱盖在泥浆船上设置定点摄像头(无线传输)对泥浆储存部位进行实时监控并加装密封舱盖,避免行进过程中出现无意的泥浆洒漏现象并确保不开舱盖无法排出泥浆。6.5栈桥施工方案6.5.1工艺原理本工程采用钢筋混凝土内支撑支护形式,钢筋混凝土内支撑式栈桥用于深基坑工程土方开挖以及地下室基础底板、楼板、结构梁、柱、墙等混凝土浇筑施工过程中,挖机、渣土车和混凝土泵车直接在施工栈桥上行走和工作的操作平台,如图5.3.1所示。因此,内支撑式栈桥包括:栈桥梁、栈桥板和钢立柱三部分结构,栈桥施工节点图详见5.4.1-1。栈桥四周地面要填平,基坑15米范围内堆载不得超过20kpa,出土口不超过30kpa,除栈桥范围外,内支撑原则上严禁堆载。图6.5.1-1栈桥施工节点图6.5.2施工工艺流程钢筋混凝土内支撑栈桥的传统施工是在基坑内开挖沟槽,并在沟槽内浇筑素混凝土垫层,然后作为底模,在沟槽内绑扎钢筋,浇筑混凝土形成栈桥,工艺流程如下:施工准备→角钢立柱制作→角钢立柱安装→支模板地坪硬化→底模安装→栈桥板钢筋绑扎→模板加固→浇筑混凝土→混凝土养护。6.5.3施工要点1施工准备工作(1)参加图纸会审,熟悉图纸,编制施工方案及安全技术交底等施工文件。模板方案经专家评审通过,各种审批手续齐全;(2)正式施工前,由项目技术负责人向相关施工员及作业班组进行全面的安全及技术交底,并形成记录。操作班组应熟悉各项要求及施工重点、难点等,并应做好模板安装作业的分工准备。(3)提报材料计划,由材料采购人员组织招标采购。对模板、钢管、扣件及U型顶托进行挑选、检测,不合格者剔除,并运至指定地点堆放。对所用扣件应采用扭矩扳手进行抽检,达到合格后方可使用。(4)进场的施工设备、机具、测量仪器向监理单位报验。备齐操作所需的一切安全防护设施和器具,备齐力矩扳手。(5)专业工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进场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资格证明文件向监理单位报验。(6)对操作人员及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7)绘制模板固定架洋图并组织采购、加工。2角钢构件加工、安装施工操作要点(1)依据《建筑基坑支护结构构造》图集中条文,内支撑立柱一般可采用无缝钢管立柱或角钢格构立柱。(2)钢构件可在工厂化预制承建内制作也可在工厂现场制作。各类构件制作过程采用埋弧自动焊接技术按设计要求技术参数组焊接。3钢筋加工、安装施工操作要点(1)主筋进场后摆放过程中应在中部加垫木,避免塌腰,主筋有弯折的应弃用,因为主筋安装过程中需穿过结构钢梁腹板预留孔,精度要求较高,因此必须加工调直。(2)内箍筋分节点区域和非节点区域两套加工方案,因此箍筋加工前应分位置编号、放样,应特别注意节点区域中部拉钩筋的两端弯钩,-端为直角弯钩,另一端为135弯钩(3)节点区箍筋应在竖向主筋焊接前安装完毕。外箍筋分段穿过型钢预留孔后,焊接闭合,同一平面焊接接头不应超过50%。4模板安装施工操作要点(1)节点区域加固木方横向设置,与钢同向受力,模板固定架分别安装在梁两侧与加固钢管、主筋锁紧,外侧用井字钢管架与梁连接固定。

(2)梁上、下模板拼接处用模板固定架锁紧。

(3)非节点区域模板加固木方竖向设置,与钢柱同向受力,模板固定架用于模板不能使用对拉螺栓加固区域,按计算间距安装,与加固钢管、主筋锁紧。

(4)模板两边区域用对拉螺栓加固,与柱两侧加固钢管分别锁紧。

(5)模板固定架尾部焊接支架,支架顶在钢柱翼缘板上,加强模板体系整体稳定性。

(6)模板安装完毕后,应使用密封条对模板与角钢接触部位密封。

(7)用密封条封闭模板接缝,防止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漏浆。6.6砼支撑施工方案1施工部署根据土方开挖分区及流程,及时插入混凝土支撑施工,限时完成。2顶圈梁施工因顶圈梁位于地连墙顶部,施工前先凿除地墙导墙及顶浮浆段,采用空压机及压力水将地墙上部清理干净,避免接缝处不密实。4侧模施工支撑梁的模板主要采用15mm厚胶合板模板、50×70木方、M14对拉螺栓、φ48钢管和扣件固定。支撑支设模板前应由测量员对模板控制线及标高进行复核。由于现场土体较松软,且支撑跨度较大,模板支设完后必须进行加固,对拉螺栓设粗牙双螺帽,同时采取整体加固办法,防止模板整体滑移,确保模板体系的整体刚度。模板安装加固完毕并经验收合格后方可浇筑混凝土。模板拆除要保证在不损坏梁的棱角的前提下进行,一般混凝土浇筑24h后即可拆侧模。支撑加固见图5.5-1,支撑模板现场施工见图5.5-2,支撑成型效果详见5.5-3。图6.6-1支撑现场施工示意图图6.6-2支撑加固截面示意图图6.6-3支撑加固完成效果示意图图6.6-4支撑成型效果示意图5测斜管的保护连续墙中的测斜管是在连续墙施工时提前预埋在墙内的,因此在施工顶圈梁时将其找出并接长。在剔凿连续墙顶端浮浆时,必须防止测斜管破坏,或者碎石掉落在测斜管内。6支撑与格构柱连接当支撑梁主筋与立柱位置相碰无法正常穿过时,应积极与设计沟通进行缀板或角钢割除,严禁私自割除,应在规范允许范围内尽量绕开或穿过。6.7混凝土支撑伺服系统施工方案6.7.1伺服系统设计概况因C区基坑东侧紧邻敏感建筑物,基坑施工易对房屋基础产生扰动,故C区基坑于第二~第五道临房屋侧围檩处采用增设内外围檩并设置单个位点1~3台伺服补偿装置,以控制地墙变形。采用砼支撑伺服系统动态控制基坑变形,主要根据基坑变形情况进行轴力控制,主要控制项为低压补偿,高压预警。施工过程中进行砼支撑伺服系统施工主要包含吊运、固定、安装、加载、拆除的工艺流程,并结合监测单位提出一套可行性的动态监测方案,保证基坑侧移的精确控制。具体施工图纸详见后附件。图6.7.1-1伺服系统施工示意图C区第二~第五道临房屋侧围檩处各布置60台补偿装置,一共240台,对应30只液压柜,10台控制柜。单个位点布置一~三个伺服补偿装置,伺服补偿装置沿围檩不均匀布置。现场每道撑另备补偿装置≥5台,作为应急备用。伺服补偿装置布置处增设内外围檩,第二道围檩尺寸为1200mm*800mm,第三道围檩尺寸为1300mm*800mm,第四、五道围檩尺寸为1500mm*850mm,补偿装置布置处设预留槽用以摆放一~三台补偿装置,预留槽底设150mm厚配筋砼板托撑作为防坠措施(为避免偏心,下挂50mm,详见设计图纸)。预留槽处对应围檩预置30mm厚承压钢板。预留槽配筋及深化节点详见后附件。图6.7.1-2混凝土支撑伺服平面布置施工图6.7.2伺服系统流水施工段划分根据补偿装置的时空分布及工序,将C区基坑伺服系统分为4部分,施工顺序跟随支撑施工顺序。图6.7.2混凝土支撑伺服系统流水施工图6.7.3伺服系统介绍伺服轴力系统主要由硬件设备如控制柜、液压站、补偿装置、高压油管等其他辅助设备及软件监控系统组成。1A控制柜控制柜是整个伺服系统的控制中心,它采用双电源模式,即AC380V(交流三相电)转成DC24V(直流电),同时系统采用200AH动力电池组作为备用电源,当系统主电源断电时,备用电源即无缝冗余主电源,保证系统数据的稳定和平稳运行。1)控制柜的外形尺寸图6.7.3-1控制柜的外形尺寸2)控制柜的结构图6.7.3-2控制柜的结构3)控制柜的功能控制柜接通电源后,系统开启自动进入初始界面,点击“进入系统”,进入系统设置界面,开始设备调试和设置。图6.7.3-3控制柜的工作界面控制柜工作界面,可以显示所控制的各泵站连接的所有补偿装置压力值等。(1)实时状态监控。通过与底层控制单元进行通讯,完成对现场数据的采集,并在主界面中通过数值显示或图表曲线方式,将补偿装置加载压力、补偿装置设定压力、油缸位移等信息进行实时动态显示,使现场操作人员及时了解和掌握伺服系统的工作状态。(2)实时控制操作所有补偿装置和液压站都具有选择功能,选择需要控制的补偿装置和液压站后,可以完成相关控制操作,包括压力上限补压设置、压力下限补压设置压力上限报警设置、压力下限报警设置、补偿装置位移上限报警设置、补偿装置位移下限报警设置、补偿装置伸缩控制、压力自动控制启闭控制等。(3)故障报警监测。现场系统故障和报警信息主要包括参数超限报警、状态变化报警、设备故障报警几种,现场以报警声音和灯光闪烁方式进行提示。(4)数据存储和查询。在系统中建立完善的数据库系统,用于监控数据和状态信息的存储和查询。操作人员可选取某一日期内的历史数据进行查询或监测,压力及位移变化趋势通过曲线图形式进行显示。2B液压站(泵站)液压站是整个伺服系统中把机械能转换成液压能的设备,根据液压系统要求来提供压力、流量和方向控制等许多功能。主要由电机、液压泵、比例溢流阀、电磁换向阀、压力传感器、油缸行程传感器和压力表等组成。1)液压站的外形尺寸图6.7.3-4液压站的外形尺寸2)液压站的结构图6.7.3-5液压站的结构(3)液压站的功能1)采用径向柱塞泵和浸油式电机组成紧凑型液压泵站,有效减小了设备占地空间,在空间狭小的现场施工环境中有很好的适用性。液压泵输出压力可达到0-70MPa。2)在主油路上设置比例溢流阀,通过电子放大器提供比例电磁铁的驱动电流,调整溢流阀的工作压力,实现对油缸加载压力的实时控制。3)电磁换向球阀采用了锥形无泄漏密封结构,密封性好,有效保证现场油缸的良好保压性能。4)集成式油箱内的液位计上装有液位继电器,可以实现低液位报警和超低液位停机控制。5)液压泵站和液压缸油口连接端均采用快换接头连接方式,便于现场进行快速拆装和维修作业,可以满足更长距离的使用需求。3C补偿装置补偿装置是整个伺服系统中的轴力执行设备,将液压能转变成机械能,对基坑进行保护。它由缸体、活塞杆、油腔(有杆腔和无杆腔)、随动自锁装置、球头顶板、法兰等组成。1)补偿装置的外形尺寸图6.7.3-6补偿装置的外形尺寸2)补偿装置的功能补偿装置是整个伺服系统中直接将液压能转换成机械能,并将轴力施加于钢支撑和地连墙(钢围檩)之间,以达到控制地基位移和基坑变形。补偿装置最大的工作行程为150mm,承受的动载荷为400T,静载荷为700T。4D辅助设备整个伺服系统设备中还包括高压油管、快速接头等一些辅助的设备以及一些易损零部件和日常维护检修的工具等。5E数据处理中心数据处理中心是针对监管需求,通过控制柜上的4G网络实现轴力、温度等数据的实时传输,并自动形成表格,便于远程监管的自主研发系统。1)数据处理中心的登录页网页端:图6.7.3-7数据处理中心网页版微信小程序:图6.7.3-8数据处理中心微信小程序2)数据处理中心的功能数据处理中心可以实时收集现场在运行的每一台补偿装置的轴力数据、每一台控制柜的现场环境温度。同时可参看本项目的历史任一时间段的轴力数值,且能自动生成表格。数据和表格可以文件或图片方式导出,作为轴力检测日报的重要依据,结合第三方监测单位数据,为基坑侧移提供数字支撑。且数据处理中心也有报警、检修、应用状态查询,极大提高了整套伺服补偿系统的运行稳定性。6.7.4砼支撑伺服补偿系统施工工艺流程1伺服补偿系统吊运固定流程由于伺服系统的混凝土支撑在栈桥下方,不能直接吊装。故支撑的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80%后,采用塔吊将千斤顶吊入基坑,再通过现场挖机(重6t)进行水平运输并吊装到安装位点。为避免挖机运作压弯支撑,现场采用钢垫板覆盖支撑,如下图所示。伺服补偿装置安装的时候,支撑以下土方都没有开挖,支撑承载力满足使用要求,故只需要考虑钢筋砼支撑梁的保护即可,选用钢垫板增大作业面积,对支撑梁进行保护。图6.7.4-1伺服系统吊装示意图通过对伺服补偿装置的安装位点进行深化,修改了尺寸及防坠措施、朝向等。本项目中补偿装置油顶侧及缸体侧均布置750*750*30承压板(详见附件),为防止支撑炸模,预埋板钢筋与围檩主筋焊接,在预埋板外侧支模板与围檩支撑模板体系形成整体。图6.7.4-2伺服系统大样图2伺服补偿系统安装流程图6.7.4-3伺服系统安装流程图1)检查伺服轴力补偿系统就位时工作端面与墙面的距离(1)补偿装置工作端面与基坑墙面间距控制在5cm的合理距离,距离通过卷尺直接量取,当间距>5cm时要求加垫400*400*30mm钢板,避免补偿装置(油顶)工作行程过长。(2)在要求的合理距离内进入下一步安装。2)伺服轴力补偿系统设备就位、调试、确认、运行。(1)控制柜就位a、根据整个系统的最大功率选用合适的电源线,检查确认电源线完好;b、根据要求正确接线,避免缺相,确保系统正常启动运行;c、清楚了解各个按钮、部件的功能及常见故障等;(2)液压站就位a、确认各数据线接头正常,正确连接控制柜;b、检查确认油管完好无破损、无起包,快速接头干净无粘尘杂物和完好;c、检查确认液压站各个零部件及接头完好无漏点;d、清楚了解各个部件的名称、功能、常见故障等。(3)补偿装置(油顶)检查确认a、自锁装置及其油路、各个接头密封完好且均无漏点;b、进油管和回油管正确连接,确保无漏油、无虚接;(4)伺服系统整体检查a、系统通电,系统运行,进行设备调试和系统设置a-1、根据要求设定相应的轴力值以及补偿装置安装位置和轴力施加值的上下限图6.7.4-4伺服系统轴力设置及监控系统图6.7.4-5伺服系统轴力设置及监控系统a-2、根据需求设定系统运行模式图5.7.4-6伺服系统控制中心手动自动切换b、点动遥控开关确认液压站正常,然后点动加力/卸力确认补偿装置(油顶)工作正常,确认所有部件正常运行。(若两分钟无反应,关闭系统查找原因);c、点动加力卸力操作进行检查补偿装置(油顶)伸\缩是否良好油管接头、缸体是否漏油;d、通过加力确认工作部位行程是否合理;e、确认整套伺服系统设备运行正常。(5)伺服系统设备运行所有设备开始正常运行并做设备运行后的基本检查(系统运行情况、液压站运行情况、补偿装置受力和行程情况等等)。(6)按要求施加轴力3伺服补偿系统加载策略,顺序及运维流程1)轴力施加方案基于设计单位提供的反力,以及控制基坑累计侧移的考虑。伺服补偿装置的加载力采用分级控制:第一级40%;第二级60%,第三级80%;第四级100%。参考基数为单伺服反力最大值MAX的值,详见下表。表6.7.4-1各位点各伺服补偿装置设计轴力表(加载前二次确认)部位位点位点延伸米位点伺服器数量伺服延长米第二道支撑

设计轴力:KN第三道支撑

设计轴力:KN第四道支撑

设计轴力:KN第五道支撑

设计轴力:KNC1C1-14.0522.025998201626702724C1-25.6531.883928187524832533C1-35.4531.817895180823952443C1-45.831.933953192525492600C1-56.1532.0501010204127032757C1-64.47522.2381102222729503009C1-75.27531.758866175023182365C1-83.921.950961194125712623C2C2-15.8531.950961194125712623C2-25.222.6001281258834283497C2-35.931.967969195825932645C2-44.1522.0751022206627362791C2-55.3531.783879177523512399C2-65.0522.5251244251433293396均值均值均值均值均值小计1472.25362.007989199826462699C3C3-17.132.3671166235631203183C3-25.531.833903182524172466C3-32.9512.9501453293738893968C3-45.231.733854172622852331C3-53.9521.975973196626042656C4C4-15.37531.792883178423622410C4-23.2513.2501601323542854371C4-35.42531.808891180023842432C4-43.1513.1501552313641534237C4-55.5531.850911184224392488C4-63.1513.1501552313641534237均值均值均值均值均值小计1150.650.6241158234030993162总计25122.85122.856010572135282728842)所有的轴力调整以支撑的浇捣批次为单位。分批次操作。待局部支撑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80%后,补偿装置吊装至位点,加载至第一级(40%),检查并保证补偿装置与预埋钢板密贴。3)检查各个受力部分有无异常,无异常则轴力加至第二级(60%)。4)待加载稳定后,且局部支撑强度达到设计强度后,测量连续墙围檩、支撑围檩脱开量s。如脱开量s大于0mm(形成裂缝),相关各方结合监测数据确定保压数值;如无脱开,需经相关各方现场分析确认同意后,再将所有补偿装置依次、分级加载至第三级(80%)。5)重复上述步骤,直至脱开量s大于0mm(形成裂缝)或加载力达到第四级(100%)。6)每个补偿装置必须独立编号,每次加载每个液压站同时加载同一位点的补偿装置,待稳定后再加载下个位点,直至全部加载完成。7)同时加载的补偿装置必须同步均匀加载。8)补偿装置最大顶力不得超过500t,否则应主动卸压。4保压及位移控制:1)位移控制当某一级加载力作用下内围檩与外围檩发生脱开,则相关各方结合监测数据确定保压数值。(1)连续墙围檩与支撑围檩外凸部分脱开量定义为s,s由监测单位利用裂缝测距仪及游标卡尺进行测量,精度为0.01mm,并计入在裂缝测宽表中。s与加载/保压轴力的关系如下:当s<5mm时,继续提高加载力15t;当5mm≤s<25mm时,以设计轴力/当前轴力作为保压数值,轴力范围为±10t;另s不得超过25mm,否则应及时减小加载力。(2)需结合监测单位对轴力进行调整,若伺服加载至100%后,支撑所在的地连墙(包括A区西侧及C区东侧)当日测移超1mm/累计侧移超1.5‰H,继续提高加载力15t;(3)在考虑东侧地连墙变形同时,结合A区西侧地连墙的变形状况,若发现A区地连墙有异常变形情况,应及时上报,并与各单位沟通后进行下一步的位移控制。(4)在第二道支撑开始安装伺服时,作为试验批次,需加强监控及巡查,考察连续墙围檩与支撑围檩脱开量、当日侧移量、伺服安装后累计侧移量及历史累计侧移量。并仔细检查对应支撑、连续墙围檩与支撑围檩交界处有无裂缝出现。2)轴力控制:(1)范围控制:低压补偿,高压预警(2)加载初期以设计轴力为保压数值,后期结合监测数值对保压数值进行矫正。5运维流程1)设备进入使用后日常巡点检。(1)巡检时间、次数:每天早7时、中12时、晚18时进行三次到现场对所有伺服系统设备巡查;(2)巡检内容见表6.7.42)工作日报及轴力监测日报(见附件3):对当天的工作内容、各补偿装置轴力变化,结合第三方测斜数据的技术分析。表6.7.4-2伺服系统巡检内容检查表序号巡检项目巡检内容标准1控制柜(控制系统)信号灯、指示灯、报警装置、定位装置正常有效电源线路完好无破损老化、无漏电交换风机正常有效工作信号输出接头接触完好无松动无假接触摸显示屏系统轴力数据正常显示,数据相符电瓶充电正常,保证长期有电2液压站(动力系统)油路及接头无泄漏油位正常在全高的70%~80%间溢流阀、安全阀正常无异响压力表正常有效,显示精准压力工作压力显示正常液压油干净清洁无杂物,油温保持在65℃左右3液压管路管接头无泄漏软管无起包、无老化龟裂、无破损泄漏快速接头密封性好、无泄漏、无污物4补偿装置油管接头无滴漏、泄漏油缸无泄漏、无卡阻、工作行程正常自锁装置无泄漏、工作正常5备件(大)定置摆放整齐、好坏有标识6零件备件出入货有记录定置收藏,更换有记录(设备主管)6.7.5施工要点1设备接电施工用电采用3级安全用电(一级电箱-二级电箱-三级电箱-设备)。施工前需确定三级电箱的位置。与二级电箱连接前需报请总包方安全员(电工)批准,连接所用电缆必须使用国标三相五芯电缆。电箱就位后及时进行检测,确保现场的正常供电。2设备调试之前,液压站需添加标号46#抗磨液压油。每台液压柜油箱容量约为100L。检查控制柜线路,看有无脱落,松弛。三相电接入后,查看各模块设备运行状况。连接控制柜与液压站间连接,保证一一对应,下单压力指标,确保液压站各轴力仪表盘正常运转。3捆扎油管与油管连接采用对丝接头,每一处连接都要添加一个垫片。4伺服安装伺服补偿装置安装,补偿装置中心须对准砼支撑中心;伺服设备安装完成后,须捡验伺服系统是否完好。5油管及数据线的安装油管与数据线从泵站上对应的油路及数据接口接出来,沿着地连墙墙边到达补偿装置上方。人员下坑连接油管,进油管连接补偿装置的下腔,回油管连接补偿装置的上腔,并添加垫片。然后用扎带将油管捆扎在支撑头上,使其接头处不要处于受力状态。6.7.6伺服补偿系统失效应急方案1位移失控应急方案:1)本项目选用的补偿装置都有随动自锁功能,增压保压过程中位移通过装置螺纹锁死。理论上不存在位移失控的可能。2)本项目采用在内外围檩的预留槽中布置伺服补偿装置,除预留槽外,均有内围檩突出部分,该部分在加力过程中用灌浆料浇捣填缝,刚度较大,可保证支撑传力的完整性。3)本项目在单道支撑上伺服补偿装置数量为60个,部分预留槽中有2-3个补偿装置且行程一致,预留槽数量多,即便出现个别失灵的情况,正常的补偿装置仍能锁死内外围檩间距。2轴力失控应急方案:1)本项目在单道支撑上伺服补偿装置数量为60个,部分预留槽中有2-3个补偿装置且行程一致,预留槽数量多,根据设计单位提供的支撑轴力,单个设备承担的反力值最大为3600KN,而本次选用的补偿装置最大可提供5000KN轴力,因此,即便出现个别失灵的情况,损坏部分的轴力可由围檩内的其余补偿装置短暂提供轴力。3置换方案:1)在二-五道支撑安装伺服装置时,各层放置≥5台补偿装置作为应急设备。如该道支撑上的装置需置换,通过小拖车和葫芦吊,沿围檩将补偿装置运输至置换点,进行置换作业。置换后的装置通过葫芦吊,在内外围檩的预留孔(PS-F~PS-G轴区域)吊运至最下层,再通过水平调拨和吊机,吊运出场地。新设备也可通过此预留孔进行调拨。2)万一该道支撑装置损坏数量较多,拟保持现场补偿装置冗余量≥5台,工厂储备。6.7.7伺服变形监测控制方案1自动补偿装置支撑轴力控制原理:1)如围护结构位移超过警戒值时,可适量复加支撑轴力以控制围护结构的变形。2)支撑预应力复加依据以监测反馈信息为主,以人工检查为辅。3)监测数据检查:监测数据检查的目的是了解支撑轴力变化情况及围护结构变形情况,并根据监测反馈信息提交项目部讨论,决定是否采取复加轴力措施。4)人工检查:人工检查的目的是了解内外围檩的缝隙宽度,防坠措施。人工目测高压油管是否连接完好。2数据采用处理控制柜工作界面,可以显示所控制的各泵站连接的所有补偿装置压力值等。实时状态监控:通过与底层控制单元进行通讯,完成对现场数据的采集,并在主界面中通过数值显示或图表曲线方式,将补偿装置加载压力、补偿装置设定压力、油缸位移等信息进行实时动态显示,使现场操作人员及时了解和掌握伺服系统的工作状态。2)实时控制操作所有补偿装置和液压站都具有选择功能,选择需要控制的补偿装置和液压站后,可以完成相关控制操作,包括压力上限补压设置、压力下限补压设置压力上限报警设置、压力下限报警设置、补偿装置位移上限报警设置、补偿装置位移下限报警设置、补偿装置伸缩控制、压力自动控制启闭控制等。3)故障报警监测现场系统故障和报警信息主要包括参数超限报警、状态变化报警、设备故障报警几种,现场以报警声音和灯光闪烁方式进行提示。4)数据存储和查询在系统中建立完善的数据库系统,用于监控数据和状态信息的存储和查询。操作人员可选取某一日期内的历史数据进行查询或监测,压力及位移变化趋势通过曲线图形式进行显示。图6.7.7-1补偿装置轴力监控数据表图6.7.7-2补偿装置轴力监控数据表图6.7.7-3监测数据分析6.8砼支撑拆除施工方案6.8.1工艺原理本工程支撑采用钢筋混凝土内支撑形式,支撑拆除采用人工拆除与静力切割相结合的拆除方式,依次从坑底向上进行拆除,先拆除基坑的角撑,再拆除基坑内部的对撑,栈桥板采用镐头机破除的方式进行拆除,支撑拆除详见《杭州恒隆广场支撑拆除施工方案》。6.8.2施工工艺流程搭设马凳支撑托架→定位放切割线→切割(留两主筋)→叉车托紧支撑→气割→叉运→吊运装车(外运破除)→格构柱周边留砼破除→现场建筑垃圾清理外运。详见表5.8.2.6.8.3拆除原则1考虑到周边环境情况,支撑拆除按照“先换撑、后拆撑”的原则进行;2整层结构及传力带完成后,结构强度达到85%,可进行支撑拆除;3支撑相应层的主体结构达到规定的强度等级,按规定的换撑方式将支护结构的支撑荷载传递到主体结构;4支撑拆除应小心操作,不得损伤主体结构。在拆除支撑时,支撑主柱及支护结构在一定时期内还处于工作状态,必须小心断开支撑与立柱、支撑与支护桩的节点,使其不受损伤;在拆除每层支撑的前后加强对周围环境的监测,出现异常情况立即停止拆除并立即采取措施,确保支撑系统安全、可靠;5支撑拆除方向同地下室结构施工段施工方向;6先拆除副支撑,再拆除主支撑。主撑拆除时,做到支撑两端与围檩同时进行切割、断开,之后再将无轴力的支撑梁逐段拆除。7支撑的切割严格依据本方案实行,切割段长度不得大于本方案计算长度,严禁随意切割;切割后的钢筋混凝土块不超过排架允许承载力,以确保砼块体在吊离前的安全。堆放时超过楼面结构设计荷载的,根据设计要求设置临时加固方案。8钢筋砼块体在吊离过程中应稳定可靠。9钢筋砼块体的大小应考虑吊车的选型及吊车起重稳定力矩。10钢筋砼块体在满足计算允许范围内尽可能最大化,切割总量最小化,在确保安全前提下以达到最大经济效益和最快施工速度。11支撑梁切割前应正确放样,使切割后的砼块体与理论计算值相符。不致吊运时超载,造成安全隐患。12分段切割后的混凝土块统一外运出场后,在场外规定的场地进行破碎。表6.8.2钢筋混凝土支撑拆除工艺流程表拆除顺序具体施工工艺及注意事项工艺展示照片第一步根据采用的静力切割施工工艺,切割前先在支撑上部拉设钢丝绳作为支撑拆除工人生命线,其次拆除混凝土支撑上部钢管防护,放切割线时,应严格按实际施工方案要求,准确标示出支撑切割线并通知监理延后。第二步验收通过后采用工字钢托架搭设好临时支撑,方马凳支撑托架立柱采用12号工字钢,横梁采用120×60×5方管。单个定制马凳支撑托架采用钢架拼接而成,每段混凝土支撑下放置两个托架,马凳托架离支撑立柱距离控制在300~600mm,马凳托架离混凝土切割线距离控制在300~500mm,支撑分段切割线完成标识后进行三方联合验收。马凳支撑托架与混凝土支撑之间空隙采用方木塞垫牢固。第三步本工程采用钻石链条锯搭配钻孔机切割,链条锯其纯切割速度:40~60分钟/断面,安装时间:20~40分钟/次,钻孔机纯切割速度:12小时/断面,安装时间:5分钟/次,接水和接电进行切割。利用链锯自下往上切割,上部保留支撑100mm~150mm左右(梁上部主筋未断)。第四步穿好链条并用液压钳接好接头并开通。开通水管,调节水流大小,通过控制器将链条收紧。固定钻台的销子尺寸从切割线到销子中央的距离是42cm。第五步采用20吨叉车插入工字钢托架和支撑之间空腔并向上托紧,然后用气割枪将支撑的两侧钢筋割断,然后叉车将混凝块慢慢下放至楼面高度,再将混凝土块运至指定堆放位置,叉车位置通过楼板插筋区域铺设1cm后钢板避免破坏钢筋。第六步采用不大于70吨汽车吊将混凝土块吊运装车外运,混凝土支撑块及围檩在结构楼板堆放平铺,严禁叠堆,且堆放在梁位置,避免集中荷载。6.9伺服补偿系统拆除施工方案伺服控制系统分为伺服系统和常规钢筋混凝土支撑拆除,常规混凝土支撑拆除采用上述混凝土支撑拆除方案。伺服控制系统采用如下拆除方式,接到拆除指令后进行卸力。拆除前先松开机械锁。拆除时采用逐级卸载的方式,卸载分为三级(100%→80%→60%→0%),为缓慢释放砼支撑的内力,各级卸载时需间隔20分钟且需匀速卸载,卸压至0时收回千斤顶活塞。接下来拆除油管,油管接头和千斤顶接头用堵头旋紧,防止液压油泄露,污染连续墙。卸载中随时观察油泵邮箱的油尺,若液压油充满应及时将液压油抽取到油桶中。6.10土方开挖及支撑拆除对塔吊、栈桥时保护方案1土方开挖期间土方开挖时避免挖机对格构柱及基础承台进行碰撞,挖土过程中须加强对格构柱的保护,避免直接碰撞格构柱,挖至距格构柱0.5m处采用人工开挖。格构柱四周土方应均匀开挖,避免在格构柱位置留设陡坡。土方开挖时靠近格构柱区域的应预留土方,分层开挖,挖一层土方(约2m)焊一道横杆、斜杆,开挖完成后及时进行剪刀撑及水平撑的加固,随挖随撑。焊接完成后进行焊缝检验并达到设计要求,剪刀撑及水平加固构件设置连接板1700x580x14缀板过度连接,斜撑按45°~60°设置。2支撑拆除期间因6#塔吊布置于支撑交叉,靠近支撑部位支撑拆除时,做好保护措施,避免拆撑机械对塔机进行碰撞,做好施工警戒,在塔吊基础立柱桩或连接立柱的支撑的外侧外扩500mm四周设置防护圈,禁止机械碰撞,保证塔吊基础的稳定。6.11中隔墙拆除施工方案中隔墙拆除工艺详见表6.11-1,中隔墙拆除竖向工况图见表6.11-2。表6.11-1中隔墙拆除工艺流程图拆除顺序具体施工工艺及注意事项工艺展示照片第一步中隔墙两侧结构出±0000达到设计强度后拆除中隔墙,见下图。中隔墙拆除以2m一个拆除区段进行拆除,采用跳仓分段进行拆除。并由两侧向中间拆除,逐次分段施工连接楼板,再从中间向两边拆除,施工连接楼板。完成后自上而下逐层拆除,封闭后浇带。第二步中隔墙结构除起分坑开挖的作用外,同时又具“是深基坑支护结构中水平传力的重要构造”的特性,故实施中隔墙结构拆除时,必须确保不致主体结构水平向受力失衡。采用以静力切割拆除为主,机械破拆为辅的施工方法,自上而下逐层拆除中隔墙结构。第三步主体结构施工过程中,中隔墙结构两侧至框架柱范围内的各层楼面竖向支撑排架,在中隔墙结构拆除施工准备前均不拆除,拆除前为腾出施工作业面,设置换撑立柱后拆除支撑排架。切割完成后,利用叉车清运施工层楼面处的中隔墙结构,然后实施施工层楼面对接,随着结构施工,换撑立柱逐层拆除。表6.11-2中隔墙拆除竖向工况图步骤工况1工况2工况图施工内容地下一层中隔墙拆除地下二层中隔墙拆除步骤工况3工况4工况图施工内容地下三层中隔墙拆除地下四层中隔墙拆除步骤工况3工况4工况图施工内容地下五层中隔墙拆除地下室底板区域内中隔墙拆除6.12预应力型钢组合支撑施工方案(如有)本工程东侧第三道至第五道设置部分预应力型钢组合支撑,每道支撑共设置12处,主要位于B区及C区基坑东侧,采用H型钢作为斜撑主构件,H型钢规格为H400×400,在支撑上部及下午设置混凝土牛腿,牛腿大小为600×800×2400,与支撑一同浇筑,钢斜撑角度控制在12度,地墙表面预埋钢板与斜撑满焊连接,其中第三道每处预应力组合支撑设置四根H型钢斜撑,第四道第五道每处预应力组合支撑设置五根H型钢斜撑,预应力型钢组合支撑位置及效果详见图6.12-1、6.12-2。图6.12-1预应力型钢组合支撑剖面位置图6.12-2预应力型钢组合支撑效果图1施工部署根据土方开挖流程及现场进度,设置有型钢组合支撑区域支撑梁施工时,先施工支撑梁及牛腿,待该区域牛腿及支撑梁强度达到一定强度后,安装该道撑上部斜撑,同时开挖下部斜撑区域土方,具备操作空间后安装下部斜撑,安装过程中施加一定的压力。2牛腿施工牛腿处垫层下挖700mm,浇筑10cm厚C15早强混凝土垫层,垫层具备条件后安装牛腿钢筋,验收合格后安装牛腿模板,同时安装上部支撑梁、上部牛腿钢筋及模板。3型钢斜撑安装施工工艺:现场测量复核→构件进场并验收→斜撑构件安装→斜撑构件预加应力→斜撑构件固定→验收现场钢构件吊装是根据预先制定的安装流水顺序进行的,运输到现场指定位置的编号构件至少提前一天进场,以满足吊装进度要求,进场构件要参照设计方案及吊装区域合理分布。按设计图纸、规范及加工厂质检报告单,对构件的质量进行验收检查,做好检查记录。为使不合格构件能在厂内及时修改,确保施工进度,也可直接进厂检查。主要检查构件外形尺寸,螺孔大小和间距、焊接拼装质量等。按照安装流水顺序将配套好运入现场的钢构件,利用吊车尽量将其就位到吊车的回转半径内。钢构件堆放应安全、整齐、防止构件受压变形损坏。构件吊装前必须清理干净,特别在接触面、摩擦面上,必须用钢丝刷清除铁锈、污物等。装配式支撑的各构件布置完毕后施加预应力前检查各部件螺栓的连接是否紧固,传力件与围护体系的连接状态。施加预应力过程中注意事项:1)张拉前,应对张拉器、油缸、油表等设备进行标定。2)随着新安装的支撑预应力的施加,相邻的已经安装好的支撑应力可能会减少,所以可根据设计要求复加预应力。因此支撑必须要有复加预应力的装置(即支撑连接件),当墙体水平位移率超过警戒值时,可适量增加预应力以控制变形。3)施加预应力时,要及时检查每个接点的连接情况,并做好施加预应力的记录;严禁支撑在施加预应力后由于和预埋件不能均匀接触而导致偏心受压;在支撑受力后,必须严格检查并杜绝因支撑和受压面不垂直而发生渐变,从而导致基坑挡墙水平位移持续增大乃至支撑失稳等现象发生。4)为了控制千斤顶油缸伸出的长度在10cm以内,在加压时可以采取在千斤顶后面设置钢板的措施来调整油缸长度。5)支撑的加压严格按设计图纸上提供的轴力来进行,不允许加载不到位或超加载。6.13基坑监测方案为科学合理地指导施工,确保基坑工程的安全以及周边建筑物和道路管线的正常使用,基坑工程除进行安全可靠的支护体系设计和施工外,尚应进行现场监测。为保证基坑开挖阶段基坑得到有效监测,采用第三方监测单位及周边房屋检测鉴定单位为主,施工单位内部辅助监测方式进行监测,过程中按要求进行定期巡视,基坑开挖前对周边房屋本体现状进行影像记录,并记录初始值,同步留存影像资料,发现异常点位及时预警并告知各方。现第三方监测已进场,监测项目主要为基坑监测和周边环境监测,土方开挖期间,监测频率为1天/每次,监测报告每日上报,对超过监测预警值的情况,进行原因分析和应急处理。6.13.1监测点布设监测点应在基坑开挖前布设完成,监测点应根据各方确定监测项进行排布,包括对建筑房屋、道路、管线监测等布设。布设点应设置在相对稳定结构或土层中。管线优先采用抱箍法在管体上布设直接竖向位移监测点,布设过程需与管线的改迁同步进行。对于部分不进行改迁的管线可在争得产权单位同意的情况下将管线进行直接点布设。6.13.2测量方法监测仪器采用水准仪和水准尺,采用二等几何水准测量技术要求进行监测,与地表沉降观测方法相同;6.13.3测点保护、破坏及修复在测点上做好明显标识。测点在布设完毕后对形成验收记录并提醒监测单位避护测点稳定,日常巡视及维护测点。保证测点的干净及稳定。当测点被破坏时,原则上采用谁破坏谁修补的方式进行布设。若测点被破坏,在被破坏的测点边上重新布置测点。6.13.4监测报警值及预警标准各项监测的数值达到一定范围(即:将产生不可接受的负面影响时)要进行“报警”。涉及部分,依据相关规范、专家意见、相关会议纪要和现场情况进行确定。根据设计图纸及有关规范和类似工程经验暂定本工程监测各项目的控制标准详见表6.13.4:6.13.5监测应急及信息反馈预案1若基坑施工期间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上报,且项目部监测人员应立即加密监测;2将监测结果(日报、周报、分析报告)向相关部门作出汇报,并会同相关部门一起对事故进行分析和处理;3对遭受破坏的监测点及时恢复,保持数据的连续性;4根据异常情况和异常段落增加监测点数量,增加监测项目;5增加监测人员、增加监测设备,对该工点及周边环境进行全面排查;6配备足够的夜间照明设备,保证昼夜连续观测;7所有监测设备定期进行检查,保证设备完好;8尽可能采用直观、可靠的监测方法和手段,确保及时、快速地监测基坑的变化情况;9建立快速反映机制,监测成果立即上报,并配合相关部门和工程技术人员共同作出分析和预测。10根据监测数据对基坑的变化趋势作出预测;11配合相关部门对事故进行分析和处理。表6.13.5基坑监测一览表现第三方监测已进场,监测项目主要为基坑监测和周边环境监测,土方开挖期间,监测频率为1次/1天,局部2次/1天,监测报告每日上报,对超过监测预警值的召开消警专题会,进行原因分析和应急处理。为保证深基坑开挖阶段基坑时时监测,引入自动化监测系统,有效监测基坑变形情况,出现异常情况时,及时采取措施。表6.13.5基坑自动化监测系统6.13.6监测应急保护措施1异常状态下监测频率比原先的提高一倍;危险状态提高到6~8小时,甚至连续观测(每2小时1次)。2发现监测数据异常,及时复测或重测。3加强巡视次数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必须立即进行危险报警,以便于业主方对基坑支护结构和周边环境中的保护对象采取应急措施。(1)监测数据达到监测报警值的累计值。(2)监测数据变化较大或者速率加快。(3)超深、超长开挖或未及时加撑等违反设计工况施工。(4)基坑支护结构或周边土体的位移值突然明显增大或基坑底部、侧壁出现流沙、管涌、隆起、陷落或较严重的渗漏等。(5)基坑支护结构的支撑出现过大变形、压屈、断裂、松弛或拔出的迹象。重的突发裂缝或危害结构的变形裂缝。(7)周边管线变形突然明显增长或出现裂缝、泄漏等。(8)根据当地工程经验判断,出现其他必须进行危险报警的情况。6.13.7应急设备为做到科学监测,施工现场需储存应急观测设备作为应急监测使用。应急设备表-1序号应急设备名称产地型号规格数量/单位备注1电子水准仪美国Trimble:Dini032台精度0.3mm2铟钢尺美国2m4根精度1mm3全站仪瑞士徕卡TM501台0.5″,测距精度±(0.6mm+1ppm·D)4裂缝观测仪北京F8002台测量精度0.01mm5激光测距仪瑞士徕卡D3a2台精度1mm6测斜仪美国Sinco-12台读数分辨率:0.02mm/500mm7水位计宜兴30.5m/1mm2台量程:30.5m;分辨率:1mm8频率读数仪宜兴608A2台分辨率:±0.1Hz9照相机日本佳能EOS600D1台有效像素:1800万像素10电脑国产国产2台正常使用11对讲机国产国产2个正常使用12打印机日本惠普P1020i1台正常使用6.13.8监测数据处理与信息反馈1数据记录监控量测资料均由计算机进行处理与管理,当取得各种监测资料后,及时进行处理分析,绘制相应图表,对监测数据进行回归分析,预测最终位移值,预测结构物的安全性,确定工程技术措施。每一测点的监测结果要根据其位移变化速率和管理基准等综合判断结构和建筑物的安全状况,并编写日报表,及时反馈指导施工,调整施工参数,达到安全、快速、高效施工之目的。测量组与监测工程师密切配合工作,及时向监理工程师报告情况和问题,并提供有关切实可靠的数据记录。2数据采集通过现场监测取得的资料和与之相关的其它资料的搜集、记录等。本监测项目采用的仪器设备种类繁多,有的仪器(如水准仪、测斜仪等)需人工读数、记录,然后将实测数据输入计算机,有的仪器(如全站仪)则自动数据采集,并将量测值自动传输到数据库管理系统。3资料整理每次观测后应立即对原始观测资料进行校核和整理,包括原始观测值的检验、物理量的计算、填表制图,异常值的剔除、初步分析和整编等,并将检验过的数据输入计算机的数据库管理系统。1)通过测点位移—时间曲线的回归分析,推算最终位移、掌握结构及围岩(土规律。2)当位移—时间曲线出现反弯点,即位移出现反常的急剧增长现象,表明支护体系已呈3)测点实测变形量或用回归分析推算的最终变形量均应小于允许变形量。当位移变形速率无明显下降,而此时实测变形量已接近允许变形量,或支护混凝土表面已出现明显裂缝时,必须立即采取补强措施,并改变施工方法或施工参数。4)变形速率趋于零,同时支护内力及地层土压力变化也趋于稳定时,可根据这两个资料判断结构已处于最终稳定状态。线图,对当月的施工情况进行评价并提出施工建议。4成果分析采用比较法、作图法和数学、物理模型,分析各监测物理量值大小、变化规律、发展趋势,以便对工程的安全状态和应采取的措施进行评估决策。5成果反馈1)监测日报、周报每三天提交一次监测日告,每周按时提交监测周报,监测报告包含周边给水管线监测项,具体包括以下内容,具体报告结果详见《恒隆广场第三方监测日报》、《恒隆广场第三方监测周报》:(1)当天的天气情况和施工工况;(2)仪器监测项目各测点的本次测值、单次变化值、变化速率以及累计值等,必要时绘制曲线;(3)巡视检查记录;(4)对监测项目应有正常或异常的判断性结论;(5)对达到或超过报警值的监测点及巡视检查发现异常情况的部分,提出分析与建议;(6)对巡视检查发现的异常情况应有详细描述,危险情况应有报警标示,原因分析及建议;(7)监测点布置示意图及日变化及累计变化量监测变大值;(8)其他相关说明。若有项目达到或超过预警值,则应包括预警简报:报送内容主要包括风险时间、地点、风险概况、原因初步分析、变化趋势、风险处理建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