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二 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 第8讲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课时强化训练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1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二 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 第8讲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课时强化训练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2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二 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 第8讲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课时强化训练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3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二 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 第8讲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课时强化训练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4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二 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 第8讲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课时强化训练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强化训练8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1894~1919年)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河北省邢台市高三质量检测)1895年,在中日《马关条约》的谈判过程中,李鸿章曾想把第一款修改如下:“承认朝鲜的独立自主,并放弃对朝鲜内政的干涉,同时要求日方保证朝鲜为‘局外之国’。”其目的是()A.试图确保中国东北边疆的安全B.配合日本对外扩张的步骤C.顺应民族独立的世界历史潮流D.极力维护晚清的朝贡体系答案:A解析:从材料“要求日方保证朝鲜为‘局外之国’”中可以看出,李鸿章希望通过朝鲜的“中立化”,以阻止日本对朝鲜的独占,继续确保朝鲜半岛成为中国东北边疆的一个安全屏障,故A项正确,B、D项错误;《马关条约》没有使朝鲜独立,故C项错误。2.(2018·河南省中原名校联盟高三质量考评)甲午中日战争后,美国驻北京公使田贝说,“它(中国)可以把铁路建筑权卖给一家辛迪加,把采矿权卖给另一家,把开设银行的权利卖给第三家,造成一系列特殊的权利关系”,而美国必须获得这些“巨大特权”。这反映出()A.甲午战争刺激列强瓜分中国B.列强在侵华问题上已开始相互勾结C.列强在华争相划分势力范围D.美国是列强瓜分中国的最大受益者答案:A解析:材料“把铁路建筑权卖给一家辛迪加,把采矿权卖给另一家,把开设银行的权利卖给第三家”反映出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欲在华建铁路、开采矿山、开设银行,体现出列强要扩大对华资本输出,瓜分中国的图谋,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列强之间的相互勾结,“开始相互勾结”这一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材料说的是美国驻北京公使田贝的设想,故C、D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3.(2018·湛江市高三模拟)学者认为,义和团运动中清廷从传统的异端方面寻求支持,而不是依靠士人,多少说明政府已接受中学正统不足以救亡的观念;反过来,对士人而言,启用“子不语”的怪力乱神,或意味着朝廷行为已类似当年的洪秀全、杨秀清。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农民运动否定了传统文化B.清政府不再固守专制统治C.知识分子逐渐疏离清政府D.民主革命已具备思想基础答案:C解析:材料强调的是清政府态度引起知识分子的失望,而不是介绍义和团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故A项错误;清政府利用义和团,正是为了维护专制统治,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在义和团期间,信任、利用义和团宣扬的迷信思想和做法,而这些是传统知识分子所不齿的,清政府的表现引起了知识分子的失望,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知识分子的失望,但没有进一步展示知识分子失望之余采取的对策,故D项错误。4.(2018·湖南省株洲市高三教学质量统一检测)在《辛丑条约》签订之前,清朝日常政务主要归六部等分理,没有外交部,对外关系一直都由类似于藩务、夷务和商务机构来承接。外交部之所以出现很晚,主要是因为()A.“闭关锁国”政策排斥对外关系B.儒家“天下一统”的意识惯性C.中央机构叠床架屋的权力体系D.内阁与军机处涵盖了外交事务答案:B解析:清朝虽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但依然与外国有贸易往来,并不排斥对外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中清朝“没有外交部,对外关系一直都由类似于藩务、夷务和商务机构来承接”,说明清政府秉承传统“华夷外交”,并没有把其他国家当成主权国家看待,这与儒家“天下一统”的意识惯性有关,故B项正确;C、D两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5.(2018·山西省榆林市高三模拟)武昌起义爆发前夕,刘复基、杨洪胜、彭楚藩三位革命党人不幸被捕,在回答清政府官员“为何要造反”的责问时,彭楚藩答称:“庚子之役,仇教仇洋,引起战祸,及至兵临城下,又将汉族良善臣民任意杀戮,甚至瓜分倡议,不惟无以挽救,犹谓将中国送与外人,不予家奴。”材料可以说明()A.清政府卖国行径引起中国人民反对B.武昌起义为被杀戮的良善臣民复仇C.部分政府官员同情革命党人暗中支持D.《辛丑条约》签订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答案:A解析:材料“将汉族良善臣民任意杀戮,甚至瓜分倡议,不惟无以挽救,犹谓将中国送与外人,不予家奴”反映了《辛丑条约》后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宁愿将中国让给列强,也不给予国人,说明其卖国行径引起中国人民反对,故A正确;武昌起义的目的是推翻清朝统治,不是为被杀戮的良善臣民复仇,故B错误;材料并不能体现部分政府官员同情革命党人暗中支持,故C错误;《马关条约》签订刺激列强瓜分中国,故D错误。6.(2018·河北省唐山一中高三强化提升考试)下表为中国近代后期不同教科书关于辛亥革命的评述(摘选)。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述出处“不但荡涤二百六十多年的耻辱……并且铲除四千余年君主专制的痕迹”南京国民政府教科书“因为他们的势力颇盛,清国不能平定,就依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的意思,把天下让给南京政府”日伪政权教科书“虽表面上推翻了满清政府,但封建势力并未铲除”中共根据地教科书A.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B.孙中山为首革命派力量强大C.清朝结束具有偶然性D.辛亥革命促使清朝统治结束答案:D解析:关于辛亥革命的评述,南京国民政府教科书认为“荡涤二百六十多年的耻辱”,日伪政权认为“清国把天下让给南京政府”,根据地教科书认为“推翻了满清政府”,据此可知,三者均认为辛亥革命结束了清朝统治,D项正确;A、C两项材料不体现;B项不是三者的共性认识,无法作为能够被认定的事实。7.(2018·福建省三明市高三质量检测)20世纪初,中国商办银行相继出现,全国有15个省成立了商办铁路公司,纺织、采矿、机器制造、交通运输等行业发展迅速。从社会发展进程看,它们对中国影响最深刻的是()A.民族经济发展进入繁荣阶段B.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C.推动了近代民主革命的转型D.改变了中国经济附庸的地位答案:C解析:材料信息是,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了无产阶级,从而推动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型,故C正确;中国民族经济发展到繁荣阶段是在一战期间,故A错误;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是在19世纪末,故B错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仍然没有改变中国经济附庸的地位,故D错误。8.(2018·河南省六市高三联考)据统计,从1913年到1920年,中国市场上外国资本总额增加1/3以上,本国资本总额则翻了一倍多,外国资本所占比重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据此可知,这一时期()A.列强放弃了对中国侵略B.中国民族资本得到发展C.外国资本优势地位丧失D.中国政府大力发展实业答案:B解析:1913~1920年属于一战期间,由于帝国主义国家忙于一战,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一定发展,外国资本所占比重的下降,正说明民族资本得到发展,故B项正确;列强此时并没有放弃对中国的侵略,一战期间日本侵华就是明例,故A项错误;外国资本的比例下降,并不是丧失,故C项错误;此时属于民族资本发展较快时期,政府并没有大力发展实业,故D项错误。9.(2018·山东省菏泽市高三模拟)下图为发表于1909年的时事漫画《一手掩尽天下目》。该漫画的寓意是()A.清政府肆意压制革命舆论B.新闻媒体面临恶劣的环境C.报刊有效发挥着政治监督作用D.革命派开始利用报刊启发民智答案:B解析:从材料“1909年”“《一手掩尽天下目》”中可以看出,清朝政府对社会舆论实行严格监控,使当时的新闻媒体面临着恶劣的环境,报刊等无法发挥有效的监督,故B项正确,C项错误;A项“肆意压制”说法错误;材料中强调的是清政府对社会舆论的压制,故D项错误。10.(2018·河北省唐山市高三模拟)1894年成立的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指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即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这一转变说明孙中山()A.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革命目标B.提倡建立反清的民族统一战线C.近代民族国家的构想逐渐丰富D.深入剖析了民主共和制的实质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的民族国家的观念由反满族统治到民族统一观念的形成,说明孙中山近代民族国家的构想逐渐丰富,故C项正确。1924年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明确提出反帝主张,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孙中山近代民族国家构想的变化,没有涉及提倡建立反清的民族统一战线,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孙中山近代民族国家构想的变化,与民主共和制的实质无关,故D项错误。11.(2018·辽宁省大连市高三第二次模拟)康有为曾说:“欧洲数千年之有国会者,则以地中海形势使然”;然而后来他又说,英国得此之先,故在大地(世界)最先强,欧美得其播种之先,故次强。及今移植而用之……何必怵他人之先我哉!由此可见,康有为()A.对于本国国情充分了解B.重视给予国民民主权利C.强调地理环境的重要性D.全面论证民主制的作用答案:B解析:材料“欧洲数千年之有国会者”“英国得此之先,故在大地(世界)最先强”“及今移植而用之……何必怵他人之先我哉!”体现了康有为主张学习西方的议会制度,即重视中国国民的民主权利,B符合题意;A说法与材料无关;材料没有涉及地理环境对民主政治的影响,C不正确;D中“全面”的说法不正确。12.(2018·陕西省渭南韩城市高三质量检测)“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们都是不惮于前驱的勇士,但是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孤独者,他们很少可以找到附和之声。”材料说明新文化运动()A.具有急功近利的倾向B.遭到人民群众的反对C.批判封建思想不彻底D.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答案:D解析:由“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孤独者,他们很少可以找到附和之声”可知,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人物们缺少群众基础,故选D;题干中没有体现A、B;C不符合史实,因为新文化运动对封建的思想是全盘否定的,故C排除。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8分,第14题24分,共52分)13.(2018·湖南师大附中高考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清初建立的历代帝王庙,除了供奉三皇五帝以来的历代开业帝王外,还增入辽太祖、金太祖、明太祖等皇帝进行祭祀。康熙帝将宋朝以来“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的统治家法作为治国政纲,乾隆帝更是提出“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观点。康熙帝还专程前往曲阜瞻拜孔庙,重用李光地等儒臣,乾隆帝时编订出版了汇通各族文字的书籍和词典。针对“华夷之分大于君臣之伦”,雍正帝驳斥道:“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摘编自常建华《国家认同:清史研究的新视角》等材料二: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念发生动摇,王朝国家认同出现严重危机。甲午战争后,梁启超积极宣传民族国家观念,他深刻地认识到,国家欲立于民族国家之林,就必须获得广大民众认可,成为一个统一强大的民族国家,并在中国建立一个君主立宪国家,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意识。革命派提出,中国在“异种残之,外邦逼之”的情况下,建立起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殆不可以须臾缓”。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一再强调“今日中华民国成立,满、汉、蒙、回、藏五族合为一体”,各族“皆得享共和之权利,亦当尽共和之义务”。辛亥革命后期,许多民族主义者将“中华民族”进行重新阐释、赋予其“中华民国境内所有民族”的新内涵。——摘编自暨爱民《百年凝聚: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认同建构》(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朝前期统治者为实现国家认同采取的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采取这些举措的背景。(14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朝前期相比,近代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突出特点,并简析其历史意义。(14分)答案:(1)举措:确立王朝统治的正统性和合法性;构建尊孔崇儒的文化认同;建立各族一家的民族认同。背景:巩固统治、加强集权的需要;政治统一、民族融合的发展;受儒家正统思想文化的影响。(2)特点:与救亡图存紧密联系;反专制、求民主成为核心价值追求;通过政治革命打破王朝政治、建设现代民族国家。意义:促进了思想解放和民族、民主意识觉醒,推动了民族民主革命进程;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振奋民族精神,维护国家统一。解析:(1)举措:由材料一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得出:确立王朝统治的正统性和合法性、构建尊孔崇儒的文化认同、建立各族一家的民族认同。背景:从巩固统治、加强统一、儒家思想文化影响等角度分析。(2)特点:依据材料二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与救亡图存紧密联系、反专制求民主成为核心价值追求、通过政治革命来建设现代民族国家等。意义:结合所学知识从促进了民族民主意识觉醒、推动民族民主革命进程、增强民族凝聚力等角度分析。14.(2018·河南省洛阳市高三统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近代以来的思想解放和理论探索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发生和演变的。甲午战争以来,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社会遭遇到“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仁人志士从救亡图存、民族独立、民族复兴的目的出发,在制度与文化、革命和建设的道路上开辟了向国外学习的现代化之路。这就决定了启蒙与救亡互为表里,仿效与探索相辅相成。正如陈旭麓先生所言,它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近代的中国在帝国的黄昏中醒来,在思想的汇合中扬弃,逐渐踏上了蜕变与新生的历程。在中国近现代思想、理论的演变中,始终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历史逻辑,即不同的历史时代面对的主题和任务不同,也就有了不同的思想与理论成果。——摘编自杨全顺《中国近代启蒙思想演进的逻辑与特点》根据材料,结合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的相关具体史实围绕“时代主题与思想理论探索”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24分)答案:示例一:救亡图存与维新变法思想的产生与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面临亡国灭种危机的中国人肩负起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19世纪90年代,伴随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兴民权,提倡西学,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并将之付诸实践,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运动。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产生和发展。示例二:民主革命浪潮中三民主义的形成与发展。鸦片战争以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尤其是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每况愈下。为此,许多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不同的救国主张,但均以失败告终。此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武装起义的浪潮中不断丰富民主革命思想,形成了三民主义,主张推翻清政府和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辛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