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9 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新发展限时训练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1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9 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新发展限时训练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2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9 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新发展限时训练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3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9 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新发展限时训练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4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9 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新发展限时训练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板块9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新发展——五四运动后的中国(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编者选题表知识点角度题号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五四运动与思想解放1井冈山经验的推广2土地革命的特点3晋南游击战的影响4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的党性教育5重庆谈判6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发展7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民族工业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8国民政府抗战时期的经济政策9近代后期思想领域的新成果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10近代后期社会生活的变迁近代报刊的发展11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12综合13、14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安徽合肥二模)1919年10月,沈仲九在《五四运动的回顾》中指出:“清朝时候的学生也有做革命事业的,但他们都是离了学生的地位,而且是个人行动的,若用学生的资格,大家联合起来,去做关系国家社会的事业,是没有的。”这一变化主要缘于()A.学生社会地位的提高 B.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C.新文化运动解放思想 D.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增强解析:C五四运动的发生是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增强的表现,其原因是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促进了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D项与题干设问不符,C项是根源,正确。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发生变化,学生的社会地位也不会有大的变化,A、B两项错误。2.(2018·河北石家庄一模)1929年,实际主持中央工作的周恩来在给贺龙及湘鄂西前委的指示中明确指出:“目前所应注意者,还不是什么占领大城市,而是在乡村中发动群众,深入土地革命。”这表明周恩来()A.重视推广井冈山经验B.抵制党内泛滥的“左”倾错误C.认为革命尚处于低潮D.党内普遍认可毛泽东的做法解析:A重视农村工作、确定工作重心在农村,实际上是对从井冈山开创的农村包围城市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肯定,A项正确。1929年党内存在“左”倾错误,但是达到“泛滥”的状况应该是王明时期,B项错误。1929年,蒋介石忙于中原大战,是中国共产党力量发展最快的时期,不是革命低潮,C项错误。D项的“普遍”表述绝对,错误。3.(2018·吉林长春三模)1934年9月《红旗周刊》指出:“湖南……江西等六省灾情最重,良田被毁,饿殍遍布,国民政府因国民党腐化而救灾不力,只有推翻国民党统治,建设劳动工农贫民自己的政权,才能……根绝水患。”该文章的主旨是()A.向全国通报六省灾情以争取救援B.揭露国民政府的腐朽性和反动性C.只有建立人民政权才能断绝灾害D.将救灾工作同土地革命结合起来解析:D1934年处于土地革命时期,《红旗周刊》为中国共产党的政论报刊。由题意《红旗周刊》一方面通报灾情,另一方面分析灾害损失严重的制度原因——国民政府的腐败。由此可知,文章主旨是将救灾工作与革命工作结合在一起,故D项最为全面。A、B两项只表达出材料的一个方面,故排除;C项并非材料所表达的全面的、本质的含义,故排除。4.(2018·广东佛山二模)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在1940年8月至1941年1月间发动了以破坏华北日军占领的交通线、矿山为目的的破袭作战(又称晋南游击战),共攻克据点2900余个,歼灭日伪军45000余人。此次战役()A.致使日本的政治诱降计划遭受挫折B.推动了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C.迫使日军发动打通大陆交通线战役D.加速了苏美英等国对中国抗战的援助解析:A据题干时间、战役特点等信息可知此次战役指百团大战。1940年时抗战处于相持阶段,日军对国民政府采取政治诱降,国民党内部产生动摇,此时百团大战的发动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支援了国民党的正面战场,沉重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使日本的诱降政策破产,A项正确。百团大战的影响主要在国内,B、D两项夸大了百团大战的影响。迫使日军发动打通大陆交通线战役的原因是日本的海上交通被盟军切断,C项错误。5.(2018·安徽江南十校联考)1940年10月,中共中央宣传部作出《关于各抗日根据地内党支部教育的指示》,要求“普通党员的政治教育,一般的应当包含:怎样做共产党员、支部本身的工作,统一战线政策,乡村工作。争取伪军工作。临时的策略教育等。”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的党性教育()A.强化贯彻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B.侧重提高普通党员的军事水平C.强调各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D.注意结合敌后抗战的实际需要解析:D根据材料“统一战线政策,乡村工作。争取伪军工作。临时的策略教育等”可知,在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出于抗战中全民族抗战需要,在党的教育中增加了与敌后抗战相关的内容,如抗战中的人员问题、经济问题、策略问题等,体现了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没有涉及军队的领导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政治教育不是军事水平,B项错误。材料信息强调党员在根据地要结合实际开展工作,没有凸显出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故C项错误。6.1945年10月17日,毛泽东从重庆回到延安以后,在延安干部会上作了《关于重庆谈判》的报告。指出:“谈判的结果,国民党承认了和平团结的方针。这样很好。国民党再发动内战,他们就在全国和全世界面前输了理,我们就更有理由采取自卫战争,粉碎他们的进攻。”材料体现了重庆谈判的主要意义是()A.国民党承认了和平团结的方针B.增强了中国共产党消灭国民党的实力C.国民党没有理由发动国内战争D.使共产党在政治上取得了主动解析:D蒋介石的真实政策是“独裁内战”,重庆谈判承认“和平团结”,蒋介石再发动内战就有所顾虑,使共产党在政治上取得了主动,D项正确。国民党承认了和平团结的方针仅仅是策略,很快就被国民党破坏,A项错误;谈判并未直接增强共产党消灭国民党的实力,B项错误;国民党发动国内战争的理由是其阶级属性决定的,重庆谈判无法解决,C项错误。7.(2018·河北唐山二模)1945年党的七大召开之时,中国共产党员人数已从1937年的3万多发展到121万,这一变化()A.决定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B.推动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践C.保证了土地革命的顺利进行D.适应了民族解放战争的需要解析:D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坚持抗战,承担了抗日战争的重任,吸引了无数革命志士加入,壮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力量,适应了民族解放战争的需要,故D项正确。A项错误,决定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是人民。B项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践是在土地革命时期;C项土地革命主要在1927~1937年进行,B、C两项时间与材料不符。8.(2018·广东梅州一模)据有关资料统计,1920年至1936年中国关内各省进口的棉纱及棉制品由占进口净值的32.4%锐减为1.7%,钢铁、机械、交通器材由14%增长为25.2%。进口商品前5位由棉货、棉纱、煤油、糖、烟草依次变为钢铁、机械工具、交通器材、化学产品、染料颜料。这些变化主要反映了()A.商品流向的变化 B.民族工业的发展C.商业资本的发展 D.国内市场的扩大解析:B中国进口主要产品从消费资料到生产资料,说明民族资本投资建厂增多,其产品部分替代了进口的轻工业产品,B项正确。材料没有产品出口的信息,无法得出商品流向的变化,A项错误。投资建厂属于工业资本,从材料无法得到商业资本(专门从事商品买卖,以获取利润为目的的资本形式)的信息,C项错误。材料仅仅有比例变化的信息,没有总值变化的信息,D项不能反映出来。9.(2018·湖北八市联考)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实行特殊物资统购统销政策,即统一管理机构、统一定价、统一收购、统一运输,还成立了贸易调整委员会来确保对特殊物资的管理,这一做法()A.适应了特殊时期的需求B.有利于缓和经济大危机的影响C.体现了国民党的经济独裁D.直接推动官僚资本主义的崛起解析:A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民政府为保证有效调动全国的资源,实行统购统销政策,是特殊时期的特殊做法,A项正确。1937年以后,经济大危机的影响已经不大,B项错误。从背景看,这一政策有其合理性,并非经济独裁,C项错误。官僚资本主义的雏形出现于洋务运动期间,北洋军阀时期得到迅速发展,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成为经济基础,D项的“崛起”错误。【新知生成】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执行统制经济政策,从战争需要出发,依靠行政法律手段,直接干预或管制生产、流通、分配等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和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它是一种高度专断集权的资本主义战时经济模式。10.(2018·甘肃兰州二模)《苏维埃乡村追求》一文中说:“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苏维埃运动在中国农村的开展以及农民对这个运动的理解,暗示了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以及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其中“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主要体现在()A.苏维埃政权的建立B.红军长征的胜利C.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D.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解析:C材料“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是指1927~1937年,在“农村的开展”、农民的理解,说明“中国化命运”是指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指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革命相结合,是指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打破了苏联中心城市暴动的革命道路模式,反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故C正确。11.(2018·北京人大附中二模)下表是近代上海《申报》和重庆《商务日报》两份报纸发行的广告量时间广告量报纸1926.121930.111932.51934.6《申报》洋货商品广告量(条/天)30294317占总商品广告比例(%)2721.853.822.4《商务日报》洋货商品广告量(条/天)15151720占总商品广告比例(%)41.746.841.538.5据表推断()A.传统的生活物资被洋货取代B.重庆报刊业的西化程度较上海高C.重庆广告业比上海更加发达D.重庆地区民族工业发展弱于上海解析:D从材料信息看,重庆的洋货商品广告比例整体上明显高于上海,洋货广告之外就是民族品牌的广告,材料说明上海的民族品牌广告多,民族工业比重庆发达,D项正确,A项错误。上海是近代中国最发达的城市,重庆地处西南,相对闭塞,B、C两项错误。12.(2018·湖南长郡中学模拟)1929年7月,国民政府规定“以后历书,自不应再附旧历,致碍国历之推行”,各地编制的新历书必须完全采用国历年月日,不准有任何“阴阳合历”的痕迹。1930年3月,内政部又决定仍旧保留旧历元宵、端阳、中秋、重阳等岁时节令。这表明()A.顺应潮流需兼顾民众记忆 B.国历与民俗文化相辅相成C.民国纪年要以公历为参照 D.传统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解析:A材料中新历书是国际通用历法,民国政府推行此历法正是顺应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体现;岁时节令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一种集体性习俗活动,是民众集体记忆的体现,1930年内政部又保留旧历的岁时节令是对民众记忆的兼顾,故A项正确。材料中“不准有任何‘阴阳合历’的痕迹”,说明国历与民俗文化不能相辅相成,故B项错误;C项未体现传统文化因素,D项未反映国历地位,二者均为材料部分信息,不全面,故C、D两项均排除。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13.(2018·广东广州综合测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乡约是中国民间社会长期以来自发形成的、依靠习惯和道德力量发挥约束力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北宋儒家“关中学派”代表吕大钧兄弟受《周礼》《礼记》的影响,订立《吕氏乡约》。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乡约乡规,其主要内容有四大项:一是德业相劝,即互勉于修身齐家之事;二是过失相规,如戒烟酒,戒赌博,戒斗殴等;三是礼俗相交,即乡党之间要有长幼之序,相亲相敬之礼;四是患难相恤,包括防盗,防灾,防疫,恤贫,恤孤等。在此基础上,又细化为更为具体的条款,以约束和规范乡民的个人行为。有学者认为,《吕氏乡约》“于君政官治之外别立乡人自治之团体,尤为空前之创制”。——党晓虹《中国传统乡规民约研究》等材料二1930年前后,部分知识分子主张用改良主义方法解决中国农村问题,发起乡村建设运动,其中梁漱溟的影响较大。他在《乡村建设理论》一书中认为,中国问题的症结在于“文化失调”:中国本是“伦理本位,职业分立”的社会,不同于西方的“个人本位,阶级对立”;自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后,中国旧的社会构造被破坏,但并没有走上西方社会的道路。因此,解决中国问题的办法是将“中国固有精神与西洋文化的长处二者为具体事实的沟通调和”,而这一“沟通调和”点,就是建立乡村政权机关与教育机关合而为一的“乡农学校”。“乡农学校”以《吕氏乡约》为仿效目标,“以古人乡约之意来组织乡村”,使学长居于父老、师长的地位,把社会的政治法律问题放在道德教育的范围之内,同时吸收西方团体组织的方式,形成社会新组织。——戴逸《中国近代史通鉴》(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吕氏乡约》与《乡村建设理论》关于乡村治理认识的异同之处。(15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析《吕氏乡约》与《乡村建设理论》关于乡村治理认识的局限性。(10分)解析:第(1)问是求异同型问题。首先,明确比较对象“乡村治理认识”。其次,找准比较点,这是解题的关键步骤。通读材料一、二后,逐句对应比较,其中,相同点可以从治理的出发点、方式、手段、目的等角度考虑;不同点则应从各自的特定历史阶段考虑。第(2)问局限性可以从两个角度考虑,一是内容本身的局限,二是时代的局限。《吕氏乡约》是吕大钧兄弟的个人行为,局限于道德教化,不具有广泛的普适性价值。《乡村建设理论》主张用改良主义方法解决中国农村问题,没有深刻认清当时中国的国情。答案:(1)相同:都重视儒家思想的教化作用;都注重提高村民的道德素养;都意识到乡村建设的重要性;都强调互助;都强调自治;都重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都从乡村实际出发提出方案。(7分)不同:《吕氏乡约》只强调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乡村建设理论》主张将中国传统道德与西方文化相结合;《吕氏乡约》主张乡村自治,《乡村建设理论》主张将乡村建设与政权相结合;《吕氏乡约》只强调乡村秩序的稳定,《乡村建设理论》主张乡村建设是救国的关键;《吕氏乡约》更强调血缘宗族关系,《乡村建设理论》突破血缘宗族关系,主张建立社会新组织。(8分)(2)《吕氏乡约》局限性:缺乏强制性和约束力;局限于道德教化;未考虑更多利益需求;在当时适用范围有限。《乡村建设理论》局限性:没有认识到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