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石景山第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1页
北京市石景山第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2页
北京市石景山第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3页
北京市石景山第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4页
北京市石景山第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市石景山第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文化认同是文化自信的根基和源泉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青少年的文化认同呈现出开放与挑战并存、多元文化追求与制度文化向往同在的特点,在此背景下他们对于文化认同的方式、特点、途径等都逐渐发生着变化如何对青少年进行文化认同教育,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有以下几点思考。立足传统文化,凸显时代特征,不断提高文化产品供应品质。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更加深入地挖掘和凝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涵,总结民族发展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的特点,坚持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确保给青少年提供最高品质的文化产品;另一方面民族文化认同是连续性的、发展式的,它要有效处理好守成与开新的关系,而不能变为一种停滞的保守。所以,培育青少年文化认同应当体现时代气息,如果不能与时俱进,传统文化发展就成了一件“古董”,只能用来把玩。注重内在引导增强文化认同的内在动力。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一是要有效提高青少年对文化客体的辨识能力,帮助其把握文化认知、发展和认同的规律,不断提升文化品位;二是要积极创新文化认同教育模式以面对多元文化背景下层出不穷的文化思潮与舆论热点,使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不仅仅停留在符号层面,而是帮助其能够更深入地认识到蕴含在传统文化里的审美情趣与价值观念三是要鼓励青少年培养阅读习惯,且应广泛涉猎,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了解世界,使之成为认识和提升自我的教育载体,既让其有比较的眼光来进行反思,又能够为其结合实践提供知识技术的支撑,进而寻找精神依托,增强自身文化认同的内在动力。完善认同长效机制让青少年文化认同教育行之有效从马克思主义制度哲学角度来讲,好的制度能够让人们思想积极向上,坏的制度却可能使思想积极的人逐渐沦落成为思想落后之人因此,做好我国青少年文化认同教育工作应当不断完善我国各项制度,推进法治建设,优化各类教育环境教育环境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接触最为直接、关键的环境,特定的教育环境对青少年文化认同教育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必须采取有效的手段尤其是法律手段不断规范和净化教育环境,让每一个教育环境确实成为青少年文化认同教育的完美“孵化器”。因此,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要进一步提升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进一步提升青少年文化认同意识,要把握新时代背景下文化认同的特征和规律,科学权衡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辩证地看待中国文化与西方及其他国家、地区文化,正确地分析文化的民族性与文化全球化发展趋势,不断提升我国青少年的文化归属感,逐步实现青少年对中国特色文化的认同与自信。(摘编自辛棋、张彦惠《正岘和面对:加强青少年文化认同教育》)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化自信来源于文化认同,在互联网时代下青少年的文化认同呈现出复杂的特点。B.“古董”写出了传统文化发展时守成与开新的关系没有处理好,出现停滞的情况。C.通过对文化认同教育模式的积极创新,可以使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识逐渐深入。D.在阅读过程中不断了解世界可以让青少年用比较的眼光来反思知识结合实践的问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采用了设置分论点的论证乎法,阐述了对青少年进行文化认同教育的策略。B.第二段中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是从两方面来论证的,后者是在前者基础上的递进。C.作者在论证对青少年的文化认同教育要完善认同长效机制时运用了因果分析法。D.文章在论述对青少年进行文化认同教育的策略时采用了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形式。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要想不断提高文化产品的供应品质,我们应该立足传统文化,提取其精华并应用。B.提高青少年的文化品位,需要不断提高青少年对传统文化客体的辨识和认知能力。C.同一制度对人有两方面的影响,因此,必须不断完善各项制度,优化各类教育环境。D.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国民对中国特色文化的认同与自信在将来定会逐步实现。2、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华威先生张天冀转弯抹角算起来——他算是我的一个亲戚。我叫他“华威先生”。“三点钟还有一个集会。”于是匆匆忙忙跟我握了握手,跨上他的包车。他永远挟着他的公文皮包。并且永远带着他那根老粗老粗的黑油油的手杖。这个城市里的黄包车谁都不作兴跑,可是包车例外。据这里有几位抗战工作者的上层分子的统计——跑得顶快的是那位华威先生的包车。他的时间很要紧。他说过——“我恨不得取消晚上睡觉的制度。我还希望一天不止二十四小时。抗战工作实在太多了。”接着掏出表来看一看,他那一脸丰满的肌肉立刻紧张了起来。眉毛皱着,嘴唇使劲撮着,妤像他在把全身的精力都要收敛到脸上似的。他立刻就走:他要到难民救济会去开会。照例——会场里的人全到齐了坐在那里等着他。华威先生的态度很庄严,用种从容的步子走进去,他先前那副忙劲儿好像被他自己的庄严态度消解掉了。华威先生很客气地坐到一个冷角落里,离主席位子顶远的一角。他不大肯当主席。主席报告的时候,华威先生不断地在那里括洋火点他的烟。把表放在面前,时不时像计算什么似地看看它。他括了两分钟洋火之后,猛地站了起来。对那正在哇啦哇啦的主席摆摆手:“好了,好了。虽然主席没有报告完,我已经明白了。我现在还要赴别的会,让我先发表一点意见。”“我的意见很简单,只有两点,”他舔舔嘴唇。“第一点,就是——每个工作人员不能够怠工。这第二点呢就是:青年工作人员要认定一个领导中心。你们只有在这一个领导中心的领导之下,抗战工作才能够展开。好了,抱歉得很,我要先走一步。”把帽子一戴,把皮包一扶,瞧着天花板点点头,挺着肚子走了出去。这就到了通俗文艺研究会的会场。他坐了下来,点着了雪茄,不高兴地拍了三下手板。“主席!”他叫。“我因为今天另外还有一个集会,我不能等到终席。我现在有点意见,想要先提出来。”于是他发表了两点意见:第一,他告诉大家——在座的人都是当地的文化人,文化人的工作是很重要的,应当加紧地做去。第二,文化人应当认清一个领导中心,文化人在文抗会的领导中心的领导之下团结起来,统一起来。五点三刻他到了文化界抗敌总会的会议室。这回他脸上堆上了笑容,并且对每一个人点头。“对不住得很,对不住得很,迟到了三刻钟。”主席对他微笑一下,他还笑着伸了伸舌头,好像闯了祸怕挨骂似的。他四面瞧瞧形势,就拣在一个小胡子的旁边坐下来。他带着很机密很严重的脸色——小声儿问那个小胡子:“昨晚你喝醉了没有?”“还好,不过头有点子晕。你呢?”“我啊——我不该喝了那三杯猛酒,”他严肃地说。“尤其是汾酒,我不能猛喝。刘主任硬要我干掉——嗨,一回家就睡倒了。”一谈了这些,他赶紧打开皮包,拿出一张纸条——写几个字递给了主席“请你稍为等一等,”主席打断了一个正在发言的人的话。“华威先生还有别的事情要走。现在他有点意见:要求先让他发表。”他反复地说明了领导中心作用的重要,这就戴起帽子去赴一个宴会。他每天都这么忙着。要到刘主任那里去联络。要到各学校去演讲。要到各团体去开会。而且每天——不是别人请他吃饭,就是他请人吃饭。有一天他请我吃晚饭。他说因为家乡带来了一块腊肉。我到他家里的时候,他正在那里对两个学生样的人发脾气。他们都挂着文化界抗敌总会的徽章。“为什么不去,为什么不去?”他吼着。“我去出席日本问题座谈会的。”华威先生猛地跳起来了:“什么!什么!日本问题座谈会?怎么我不知道,怎么不告诉我?”“我们那天部务会议决议了的。我来找过华先生,华先生又是不在家——”“好啊,你们秘密行动!”他瞪着眼。“你老实告诉我——这个座谈会到底是什么背景,你老实告诉我!”对方似乎也动了火:“什么背景呢,都是中华民族!部务会议议决的,怎么是秘密行动呢。……华先生又不到会,开会也不终席,来找又找不到……我们总不能把部里的工作停顿起来。”“混蛋!”他咬着牙,嘴唇在颤抖着。“妈的!这个这个——你们青年!……”没命地喝了许多酒,嘴里嘶嘶地骂着那些小伙子。密司黄扶着他上了床,他忽然打个寒噤说:“明天十点钟有个集会……”(选自《中国现代文学名篇》,有删节)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华威先生嘴里不停的地喊着“忙”,但实际上这位“抗战要人”什么具体的抗战工作都不干,非但不干,甚至看不得别人做实事。B.这篇小说几乎没有连缀式的情节,只是一直写华威先生的“忙”——出入各种会议场所,不时粗暴地打断会议主席的报告,猛烈站起来发“指示”。C.小说以华威先生开会、奔走和演讲为主线展开故事情节,选材高度集中,情节主线清晰;小说的语言生动简洁,幽默含蓄。D.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以辛辣的笔触,揭露了混在抗日文化阵营中的国民党官僚、党棍华威先生之流假抗日,勾结日伪真反共的反动实质。2.结合情节,简要分析小说中华威先生的生活状态。3.《华威先生》中作者用讽刺的笔调,为我们勾勒了一个抗战官僚的形象,试简要分析小说的讽刺艺术。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注重情感表现自古以来是我国文学的鲜明特色和优良传统。不仅诗词歌赋始终离不开抒情言志,就是神话传说和戏曲小说也无不以情感为内核,注重表现人性人情以打动人心,追求以美善战胜丑恶的结局,使人们的美好情感和愿望得以寄托与慰藉。与此相适应,中国文论也建构起了言志说、缘情说、性情说、主情说等理论观念,既是对这种文学实践的高度概括和深刻阐释,反过来也对文学实践给予有力支撑与引导。一个多世纪前,中国文学和文学理论进入现代转型时期。那时的文学理论,受西方现代审美论文学观念影响,力图将我国传统情感论与现代审美论有机融合起来,创建新的审美情感论文学观念,以适应中国文学现代转型发展的要求。老舍在《文学概论讲义》中阐发的便是审美情感论的现代文学观念,他认为感情与美是文艺的一对翅膀,想象是使它们飞翔起来的能力,而使人欣悦则是文学的目的,因此,感情、美和想象便是文学的三个特质。从上述可知,我国现代文论转型并没有割断传统,而是努力将情感表现与艺术审美融合起来建构新的文学观念,这对于新文学实践发展无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国现代文论转型还有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以反映论为基础的现实主义文学观念建构及其发展。反映论文学观念的重要特点是要求文学真实反映生活,特别强调文学的真实性及其认识作用。但是,真正的现实主义并不仅限于追求真实性,同时还强调典型性和思想情感的力量。联系文学实践来看,以巴金的创作为例,他说当初是从探索人生出发走上文学道路的,所思考的问题只有一个:怎样生活得更美好,做一个更好的人,怎样对读者有帮助,对社会、对人民有贡献。从《家》《寒夜》等作品中,我们不仅能看出作者的影子与生活的真实性,更能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作者的生命体验和思想情感。在作者笔下,寒意袭人的生活中并不缺少人性温暖,普通人物的命运遭际中无不充满了同情,令人悲观绝望的现实处境里也仍然让人看到希望。然而后来的文学观念嬗变没有把这种文学传统继承下来。情感表现论的文学观念日渐式微,文学反映论也发生了各种不同情形的变异。一种情形是不要“源于生活”而只强调“高于生活”,似乎艺术创造越高大上越好,导致文学创作完全凭想象编造生活和粉饰现实,随心所欲地拔高乃至神化人物,把文学变成某种思想观念的传声筒,蜕变为一种伪现实主义。进入新时期后出现的另一种情形,作为对伪现实主义的反拨,只强调“源于生活”的真实性,而反对“高于生活”的典型性,使得有些作品只停留于各种阴暗生活与人性扭曲现象的揭露性描写,从中感受不到人间温暖,也看不到光明和希望,成为一种简单化的“暴露文学”,谈不上真正的文学意义。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富有责任感的文论家积极倡导并努力建构审美反映论,将反映论文学观念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审美反映论的要义就在于,文学不仅是生活的反映,更是审美的艺术,而文学审美的核心就在于审美情感。在文学作品中,不仅有生活的真实再现和摹写,而且还有作家想象的创造和情感的表现,这才是文学的根本特性。这样的理论阐发无疑有助于深化对于文学反映生活的理解,从而将文学创作引向正确的道路。(摘编自赖大仁《重建当代“情感论”文学观念》)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文学以注重情感变化为传统,以情动人,寄托人们的美好情感与愿望。B.中国文论包含言志说、缘情说等理论观念,有力地支撑与引导了文学实践。C.将反映论文学观念融入中国现代文论,导致了不应该出现的两种变异现象。D.审美情感是文学审美的核心,所以有情感表现的作品就是真正意义的文学。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文学实践以及中国文论发展的角度,论述了情感表现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B.文章以巴金的创作为例论证现实主义文学既要追求真实性还要强调典型性和情感表现。C.文章通过分析文学反映论两种变异的危害,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审美反映论的要义。D.文章二、三两段逐层递进,论述了中国文论在现代转型时期的两种表现及其发展。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文论概括与阐释了中国文学实践,在转型期借鉴了西方文学观念,曲折前行。B.在中国文论发展进程中,接受西方现代审美论比接受反映论更加具有积极的意义。C.只凭想象编造生活和只描写阴暗生活与人性扭曲现象都不是文学创作的正确做法。D.审美反映论的建构体现了文论家的责任感,是对错误的文学创作主张的拨乱反正。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江宁典史高君墓志铭袁枚高氏世居铁岭,为镶黄旗著姓。一门印绶棨戟,布列中外。其官于南者,文良公其倬,总督两江;相国公其位,提督松江。君为两公犹子。初任吴塔司巡检,调江宁典史,五年而卒。卒时年四十三。于诸高氏子弟中,官最卑,禄最微,寿最夭。然邦之人闻君死,自执法以下,至于长挽者,丈夫女子,靡不发胸击心,殷殷田田,若有所穷故,何也?君性沉厚,虽不说学,不践迹,而含舒宪章,德正应和。与人交,坦中而肃,无贤不肖皆好之。家无宛财,戚里之贫者,幞囊抱釜至君家而炊焉。故事:游徼簿尉,流外职也。俯项供翼,趋走于下风。居是职者,知无所表著,辄不自重,怵以利,无所不可为。君独嶷嶷自立,遇事必问于义当否。虽享钱万,不妄喝一笞。大府记下,可者诺,不可者争。争不得,必委蛇骫骳于其身以济之。以故死之日,哀声嗷嗷,赠赙襚引费者接于衢。嗟乎!人,器也;官,水也。以君而为尉,犹以五石之匏盛杯水也,见之者皆知其不称也。虽然,君不肯以不称之故,而自贬以称之。故一切庸力行务,精心帖妥,而恢恢之量乃愈不可以测穷。然后知一命之士,原可济时孚物,而禄位之不足以格人昭昭也。世之荣贵炫赫,十百倍于君者,其相悬亦可睹矣。然则虽以君之官、之禄、之年,而见君家之诸勋臣、诸侯伯子男于地下,诚足以抗颜而无惭焉。呜呼,其可铭也已。君为奉直大夫、銮仪卫治仪其傃公之子,名慧,字睿功,行十一。娶某氏,子四人,某,俱幼。以某年月日葬于某。铭曰:有干有体,压百僚底。人以为必起,而竟已矣。呜呼!此之谓有命无理。振古如此,莫谅天只!(选自《小仓山房文集》,有删改)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布列中外中外:朝廷内外B.辄不自重,怵以利怵:诱惑C.委蛇骫骳于其身以济之济:救助D.见之者皆知其不称也称:赞扬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良公高其倬总督两江,相国公高其位提督松江,都在南方做官,高君是他俩的侄子。B.高君可以的就答应,不可以的就去力争;力争不得,必定会屈身逢迎权贵来助人。C.高君虽官位不高、俸禄不丰,但一切尽力行事,精心安排,处理事情合适妥当。D.高君去世时,一片嗷嗷的哀号声,为丧事送来钱财衣物拿来费用的人络绎不绝。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家无宛财,戚里之贫者,幞囊抱釜至君家而炊焉。(2)然后知一命之士,原可济时孚物,而禄位之不足以格人昭昭也。4.请简要概括高君的形象特点。5、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饮湖上初睛后雨二首(其一)[宋]苏轼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正宫]塞鸿秋·湖上即事[元]张可久断桥流水西林渡,暗香疏影梅花路。蹇驴破帽登山去,夕阳古寺题诗处。树头啼翠禽,水面飞白鹭。伤心和靖先生墓。[注]和靖先生:北宋林逋。他曾隐居西湖孤山,种梅养鹤以自娱,卒谥和靖先生。其墓在孤山东麓。1.下面对两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诗第一、二句描绘西湖一天之景:早晨天色朦胧,晨曦染红群山;傍晚阵雨飘至。B.张可久的小令中,“正宫”是宫调,“塞鸿秋”是曲牌名,“湖上即事”是题目。C.“暗香疏影梅花路”句化用宋代林逋《山园小梅》中的名句,巧妙描绘梅花特征。D.张曲尾句的“伤心”直抒胸臆,抒发作者对林和靖先生之死不甘而又无奈的心情。2.两首诗歌所描写的西湖之景的特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按要求填空。(1)_________________,为谁流下潇湘去?(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2)塞上长城空自许,____________。(陆游《书愤》)(3)柳永《八声甘州》:“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几句,从对方着笔,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采用同样手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说:“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美”是一个见仁见智的概念。请以《红楼梦》为例,从饮食、建筑、诗词文化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谈谈它带给你的审美感受。不超过150字。8、当学习《祝福》中有关鲁镇人对絮絮叨叨的祥林嫂态度的内容时,老师讲了一则寓言故事,请你读了这则故事后,写出老师通过这则故事所阐明的观点。(不超过50字)一头猪、一只绵羊和一头乳牛,被关在同一个畜栏里。有一次,主人捉住猪,猪大声嚎叫,猛烈地抗拒。绵羊和乳牛讨厌猪的嚎叫,便说:“他常常捉我们,我们并不大呼小叫。”猪听了回答道:“捉你们和捉我完全是两回事,他捉你们,只是要你们的羊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却是要我的命啊。”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疫情当前,寒假延长,网课在全国铺天盖地、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无数家学校、教育培训机构推出各式各样的网课,无数中小学生投身其中。关于这场网络授课的风潮,各种微信群内爆发了不小的争论。湖南哪吒:对多数学生来说,网课的授课效果根本得不到保证,这种形式主义何必存在?广东妮姐:疫情当前,除此之外,可能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吧!青海敏敏:网课基本就是一言堂,还有,连续看屏幕对学生视力更是伤害。河南龙王:但是你们不觉得未来的趋势就是网课吗?你们是不是太小看它了?……在这紧张的复习迎考关键时期,作为高三学生的你,在经历了一段网课之后,你有什么心得或感受?面对网上的各种争议,你的态度和观点是什么?请写一篇文章,投稿到教育报刊《中学生心声》上。注意,语言得体,文体自定,不透露个人、学校等真实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1、1.D2.B3.A【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D项,“青少年用比较的眼光来反思知识结合实践的问题”错误,原文是说“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了解世界”可以让青少年用比较眼光来反思,也可以为他们结合实践提供知识技术。“用比较眼光来反思”和“知识结合实践”是两个并列的结果。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B项,“后者是在前者基础上的递进”错误,从第二段的论述来看,“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并列关系,而不是递进关系。故选B。3.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案。B项,“需要不断提高青少年对传统文化客体的辨识和认知能力”错误,根据原文“一是要有效提高青少年对文化客体的辨识能力,帮助其把握文化认知、发展和认同的规律,不断提升文化品位”可知“传统文化客体”不正确,应是“文化客体”。C项,“同一制度对人有两方面的影响”错误,根据原文“好的制度能够让人们思想积极向上,而坏的制度却可能使思想积极的人逐渐沦落成为思想落后之人”,可知“同一制度”不正确。D项,“国民对中国特色文化的认同与自信在将来定会逐步实现”错误,根据原文“不断提升我国青少年的文化归属感,逐步实现青少年对中国特色文化的认同与自信”可知“国民”应为“青少年”;“定会”也显得绝对化。故选A。【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的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基本的设错类型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2、1.D2.①成天忙于串会、应酬、满身官僚习气;②派头十足、装腔作势,庸俗虚伪;③不做实事,只尚空谈,有强烈的权利欲。3.观点一:通过人物语言、动作、态度的矛盾,表现深刻的讽刺性。①语言的矛盾。华威先生一边说自己不能当主席,一边又强调要认定一个领导中心,心口不一。②动作的矛盾。华威先生经常“掏出来看一看”,“把表放在面前”,但每到会场,迈着“从容的步子”,“稍停一会走进去”等,快慢不一。③态度的矛盾。第一个会议他眼镜并不对着谁,第二个会议“脸上堆上笑容,并且对每一个点头”,前者傲慢,后者卑躬。观点二:小说用反复、夸张、对比手法,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表现深刻的讽刺性。①反复的细节描写,“划洋火”“抽雪茄”等反复出现,表现主人公派头十足。②夸张的人物语言。“恨不得取消晚上睡觉的制度”,“希望有一天不止二十四小时”等,表现主人公虚伪做作;③对比的态度描写。会场上态度严肃、与“小胡子”私语亲密平和,表现主人公表里不一。【解析】1.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D项,“假抗日,勾结日伪真反共的反动实质”错误,假抗日可以看出,但“勾结日伪真反共的实质”在文中并无体现。D错误。故选D。2.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征要从两点入手:一是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二是结合小说对人物语言、外貌、行动和心理的直接描写,以及对环境、与他人的关系等的间接描写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描写华威先生的“时间很要紧”及其感觉时间不够用时的焦虑心情,整日将所有的精力投入各种会议之中,忙着作所谓重要讲话,华威先生的两次讲话都强调“认定一个领导中心”,刻画了一个处处以领导自居的官僚形象。可见华威先生的生活状态是成天忙于串会、应酬、满身官僚习气。描写华威先生的“忙”可以看出,华威先生在行为上矫饰做作,自命不凡;精神思想上贫乏空虚,与抗战背道而驰。体现了华威先生的生活状态是派头十足、装腔作势,庸俗虚伪;反复写华威先生每次开会都差不多的讲话内容,证明华威先生根本没必要每次都参加会议,讽刺了他对权力的贪恋,表现了华威先生不做实事,只尚空谈,有强烈的权利欲。3.本题考查探究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小说艺术特色的探究点往往不局限在艺术手法的某一方面,如情节艺术、人物形象塑造艺术、谋篇布局的艺术,而是将目光放在小说艺术的整体构思和布局上,它涉及小说写作技巧的方方面面,如情节线索、表现手法、人物间的相互关系、主题及其象征意蕴等。艺术特色的探究往往从文本的某一艺术特色切入,要求探究其使用的意图或表达效果。本题要求分析在人物塑造方面的讽刺艺术,首先要找到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然后再根据具体内容分析其中的讽刺艺术。观点一:①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的对比。小说开头写“我”与华威先生是亲戚,“我”尊敬地称他为“华威先生”,他立刻就显出一幅谦虚的样子,心甘情愿地屈尊降为“威弟”或“阿威”。但谦虚仅此而已,随即开始自我吹嘘:刘主任“硬叫”他修改县长公余工作方案,“三点钟又还有一个集会”,“王委员又打了三个电报来”“硬要”他到汉口去一趟等等。开口一个“硬叫”,闭口一个“硬要”,不外乎想借此表明与他交往的人物都是上层重要人物和他的重要性,一切都要他来领导。他这种自吹自擂,自命不凡的面具,经作者通过对比描写的轻轻一点,立刻掉在了地上。他在“难民救济会”上的可笑表演,更具讽刺意味。他迟到了,这已成为惯例。但他却“态度很庄严,用种从容的步子走进去”,与先前的“匆忙”和“紧张”,形成鲜明的对比;对这个会议,他自称是“不能当主席”,却凌驾于主席之上。主席报告时,他在那里刮洋火点烟,然后大声插话让主席在两分钟之内报告完。他看着表,俩分后粗暴地打断了他的讲话,然后未经允许,自己发表起意见来。他就讲了两点:一是你们要努力工作,二是青年工作人员要认定一个领导中心。“一个领导中心”就重复了三次。作者在这里使用重复的方法,意在揭露华威先生极其险恶的用心的同时,也讽刺了他讲话罗索、没有实际内容和演讲水平。作者有意通过人物言行的巨大反差,来揭示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与内心世界,对人物不加一点评议,而是把强烈的情绪、鲜明的讽刺蕴含在文字深处,从而达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淋漓境界。②优雅的风度与发火失态的对比。华威先生是具有十足的绅士风度的。他左手无名指上还带着结婚戒指”,他抽雪茄烟,“拿着雪茄烟的时候就叫无名指微微地弯着,而小指翘得高高的,构成一朵兰花的图样”。多么注重仪表和形象。但是,当他没能参加日本问题座谈会时,他“猛地跳起来”,“瞪着眼”又开始恐吓威胁,最后,撕下文明的面纱,出口谩骂“混蛋”“妈的”。原来,他优雅的仪表和风度只是故作姿态,装出来唬人的,一旦有一点点威胁到他所谓的领导地位的风吹草动,他就会丑态毕露、歇斯底里,甚至丧失起码的人格和尊严。作者就是通过不同场合中人物的不同态度、不同表现的鲜明对比,在看似漫不经心的描写中,体现出实际上的巧妙构思,达到讽刺与揭露的效果。观点二:文章开头,关于华威先生的描写,就是一段生动活泼的细节描写,“划洋火”“抽雪茄”等反复细节描写,表现主人公派头十足。作者就是通过这种漫画式的简笔勾勒,适度的夸张,使人物虚伪做作的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公文包“永远夹着”,既显示了他上层人物的身份,也表示了他是个包不离手的“忙”人;年纪不大却带着手杖,既写出了人物官气十足,又有一种装出来的威严,让人发笑;典型的细节描写还有很多,比如写华威先生的包车:是全城跑得最快的,脚踏铃不停地响着,黄包车立刻往左边躲开,小推车马上打斜,担子很快地让到路边,行人赶快躲避到两旁的店铺里。就是这漫画式的夸张,凸显出这位国民党官僚真是八面威风,与他后来到会时的从容形成对比,对他所谓的“忙”,进行了辛辣的讽刺与揭露。他微笑时:“脸上的肌肉耸动了一下”等等,无一不是一幅幅精彩的讽刺漫画,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这些细节描写是漫画似地勾勒加上适度的夸张,讽刺辛辣又不动声色,平静的描写蕴含深刻的褒贬。让人感到自然天成,天衣无缝。【点睛】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主要要素。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从而表现一定的主题。小说中人物的形象特征包括两个方面:外在特征和内在特征。外在特征指的是人物的外貌、职业、生活习惯等,内在特征指的是人物的心理状态、精神品质等。3、1.B2.D3.B【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审准题干“正确的一项”,浏览选项意思,回归原文,比对是否有时空错位、张冠李戴、无中生有、不符合逻辑等问题,选出最佳答案。A项,“情感变化”错误,依据第一段“注重情感表现自古以来是我国文学的鲜明特色和优良传统”可知,原文是“情感表现”,故A项偷换概念。C项,“将反映论文学观念融入中国现代文论,导致了……”错误,依据第四段“文学反映论也发生了各种不同情形的变异。一种情形是不要’源于生活’而只强调‘高于生活’”“进入新时期后出现的另一种情形,作为对伪现实主义的反拨,只强调‘源于生活’的真实性,而反对‘高于生活’的典型性……谈不上真正的文学意义”可知,导致不应该出现的两种变异现象,并非因为“将反映论文学观念融入中国现代文论”,而是一些创作者的错误理解。D项,“有情感表现的作品就是真正意义的文学”错误,依据最后一段“审美反映论的要义就在于,文学不仅是生活的反映,更是审美的艺术,而文学审美的核心就在于审美情感”可知,真正意义的文学要有情感表现,但不能说凡是有情感表现的作品就都是真正意义的文学。故选B。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关系,论点和论据间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假设论证、因果论证、对比论证、事例论证等方法。选项提到的论点、手法等要仔细比对,选出最佳答案。D项,“文章二、三两段逐层递进”错误,依据第二段“一个多世纪前,中国文学和文学理论进入现代转型时期。那时的文学理论,受西方现代审美论文学观念影响……以适应中国文学现代转型发展的要求”,第三段“我国现代文论转型还有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以反映论为基础的现实主义文学观念建构及其发展”可知,文章二、三两段是并列结构。故选D。3.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比对选项和原文在观点态度上是否有细微差别,是否有强加因果、条件不充分、无中生有、时空错位等问题。B项,“接受西方现代审美论比接受反映论更加具有积极的意义”错误,依据第二段“那时的文学理论,受西方现代审美论文学观念影响,力图将我国传统情感论与现代审美论有机融合起来,创建新的审美情感论文学观念,以适应中国文学现代转型发展的要求”,第三段“反映论文学观念的重要特点是要求文学真实反映生活,特别强调文学的真实性及其认识作用”可知,两者都能产生“积极意义”,但文章并没有比较哪种更加具有积极的意义。故选B。【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比对关系,看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词语,要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改、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特别注意比对:指代词、范围词、程度词、时间词等。4、1.D2.B3.(1)(高君)家里没有积聚的财物,贫穷的亲戚、穷苦的乡里人,带着被囊抱着饭锅到高君家吃住。(2)这样以后推知官位低微的人,本可以救时济世、被人信服的,而禄位不足以衡量人才也是很清楚的了。4.胸怀坦荡;乐善好施;自重自立;廉洁奉公;恪尽职守。【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理解能力。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D项,“称”,相称,匹配;故选D。2.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B项,“高君……力争不得,必定会屈身逢迎权贵来助人”说法错误。结合“争不得,必委蛇骫骳于其身以济之”分析,力争不到的,必定会委婉曲折地对那人进行帮助。故选B。3.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第一句得分点:“宛"”,细小的样子,此处可以意译为一点;“戚里之贫者”,定语后置;“幞囊抱釜”,带着被囊抱着饭锅;第二句得分点:“然后”,这样以后;“一命之士”,官位低微的人;“孚”,使动用法,使……信服;“格”,衡量;“昭昭”,明亮,清楚。4.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请简要概括“请简要概括高君的形象特点”,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结合“君性沉厚,虽不说学,不践迹,而含舒宪章,德正应和”分析,高君胸怀坦荡;结合“与人交,坦中而肃,无贤不肖皆好之。家无宛财,戚里之贫者,幞囊抱釜至君家而炊焉”可见高君乐善好施;结合“君独嶷嶷自立,遇事必问于义当否。虽享钱万,不妄喝一笞”分析可知,高君廉洁奉公;结合“大府记下,可者诺,不可者争。争不得,必委蛇骫骳于其身以济之”等分析,高君恪尽职守;结合“虽然,君不肯以不称之故,而自贬以称之。故一切庸力行务,精心帖妥,而恢恢之量乃愈不可以测穷”分析,高君自律上进。【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一般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灵活译出有关文字。翻译标准:信达雅。答好此题,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要兼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译文:高氏世代居住在铁岭,是镶黄旗有声望的族姓。一门文官武将,分布在朝廷内外。那些在南方做官的官员,有文良公高其倬,任两江总督;有相国公高其位,任松江提督。高君是两公的侄子。高君一开始担任的是吴塔司巡检,后来调任江宁典史,五年后去世。死时年仅四十三岁。在众多高氏子弟中,官位最低,俸禄最少,寿命最短。但是城中的人听到高君去世,自执政大臣以下,到普通赶车的,不管男的女的,没有不捶心痛哭的,声音宏大,好像有所穷尽,这是为什么?高君性情沉稳厚重,虽然没有什么言论学说,没有什么过人的行为,但张弛有度,值得效仿,品德高,和气感应。(高君)与人交往,胸怀坦荡,严肃认真,无论贤能的还是不贤能的都喜欢他。家里没有积聚的财物,贫穷的亲戚、穷困的乡里人,带着被囊抱着饭锅到高君家吃住。旧例:游徼、主簿和县尉这类地方官吏,是流放在朝廷之外的官职。低头礼貌,处在地位低的行列。担任这类职务的人,知道没有显露才华的机会,往往不自重,被利益诱惑,没有什么不做的。唯独高君傲然自立,遇到事情必定询问对于义理是否得当。即使享有万钱,也不胡乱地呵斥敲打一下。(对于)上级官府记录,可以的就答应,不可以的就去力争。力争不到的,必定会委婉曲折地对那人进行帮助。因此,在高君去世的时候,一片嗷嗷的号声,为丧事送来钱财衣物拿来费用的人,大路上一个接着一个。哎!人的才能,是一个器皿;官职,是水。凭高君的才能而担任一个尉官,如同用盛五石水的水瓢盛一杯水,见到过他的人都知道那一点也不相称。虽然这样,高君不肯因为不相称的缘故,而自我降低要求来与官职相称。所以一切尽力行事,精心安排,合适妥当,而开阔的心胸,宏大的气量,更加不能揣测见底。这样以后推知官位低微的人,本就可以救世济时、被人信服的,而禄位不足以衡量人才也是很清楚的了。世上荣华富贵显赫之人,十倍百倍于高君的,他们之间的悬殊也是有目可睹的。即使这样,高君凭借官职、俸禄、寿命,到地下去见君家的诸位勋臣、诸侯伯子男,足够可以态度严正而没有惭愧。唉,确实可以为高君写墓志铭。高君是奉直大夫、銮仪卫治仪高其傃的儿子,名睿慧,字功,排行十ー。娶某氏为妻,有四个儿子,分别是某某,都还小。高君在某年月日葬于某地。铭曰:有干有体,压百僚底。人以为必起,而竟已矣。鸣呼!此之谓有命无理。振古如此,莫谅天只!5、1.D2.苏诗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景致怡人的西湖美景图,张曲描绘了一幅幽清寂寥的西湖游览图。苏诗是以乐景衬哀情。西湖睛雨皆宜,如此迷人,却并非人人都能领略到,作者只好酌酒和西湖的守护神“水仙王”一同鉴赏,以此抒发缺乏知音的感慨。张曲则是巧妙蓄势,卒章显旨。在不动声色地描绘西湖景色幽清、行人稀少、冷冷清清后,突然道出伤心原因——和请先生已死,诗人倍感精神孤独,面对林逋之墓,只能自叹自伤。同样抒发知音难觅的孤独、苦闷,此曲有异峰突起、石破天惊之效。【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技巧、思想内容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A项,从苏诗第一、二句中的“朝曦”“晚雨”中,可以看出是描绘西湖一天之景。B项,熟知“词”的相关知识,可知“正宫”是宫调,“塞鸿秋”是曲牌名,“湖上即事”是题目。C项,林逋《山园小梅》一诗中有“疏影横斜水清浅”一句,“暗香疏影梅花路”句是化用。D项,“抒发作者对林和靖先生之死不甘而又无奈的心情”的说法没有根由,无中生有。“伤心”是作者站在林逋墓前,想到和靖先生已死,诗人作为其同道隔代之友,倍感精神孤独的自叹自伤。故选D。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通过审读题干,这是要求简要分析两首诗歌所描写的西湖之景的特点的不同之处,作答时要先分别分析两首诗中所描写的西湖之景的特点,然后再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分析景物特点的时候,要涉及到景物描写的手法和相关作用。本题概括景色特点时,要抓住诗中的具体语句,如苏诗中的“艳”“醉”,张曲中的“断桥流水”“暗香疏影”“蹇驴破帽”“夕阳古寺”。分析时,需结合作者的写作意图,探究作者想要抒发的情感。如苏诗中“朝曦”“艳重冈”“晚雨”,把晨曦的绚丽多姿形容得美不胜收,晚雨也写得非常有佳意,描绘了一幅迷人的西湖美景图。而“君不会”是说西湖睛雨皆宜,如此迷人,却并非人人都能领略到,诗人以乐景衬哀情,流露出知音缺少的淡淡感慨。张诗中“断桥流水”“暗香疏影”“夕阳古寺题诗处”,隐示出环境的清僻幽雅。“树头啼翠禽,水面飞白鹭”,连禽鸟也无虞受什么人为的干扰。但是这些景物描写均为末句张本:“伤心和靖先生墓。伤心是因为世上再无像林逋这样的高士,也难以找到希踪前贤高风的知音了,诗人倍感精神孤独。作答时抓住它们的不同之处,分类组织答案。【点睛】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另一种是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为比较异同,并且给出比较的范围,较为容易,结合诗歌作答即可。注意意境的概括和手法的分析。6、郴江幸自绕郴山镜中衰鬓已先斑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郴、鬓、斑、冈。7、《红楼梦》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诗词宝库,历来研究红楼梦诗词的人也很多。首先红楼中的很多诗词直接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等各种情况:其次这些诗词的艺术水准都极高,基本达到了对诗词的基本要求。再者,里面的回文诗直接揭示了人物的变化,情节的发展。就拿林黛玉来说,我觉得当今社会正是缺少她这样的让人,以前读的时候很不理解她,觉得她很小气,甚至有点过敏。但随着社会经历和专业的积淀,觉得他才是那种思想单纯,善良的女子,小小年纪何必都想薛宝钗那样。当然也不是说每个人都像她那样,但最起码我们还需要一点自己的本色和单纯。【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也是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微写作,关键在于如下几点:一是注意审题,有几问,有无修辞、句式、字数、表达方式等方面的要求;二是注意语言要简洁,观点要明确,注意直接入题,不必铺陈;三是力求结构完整,运用如下的结构方式,如前后照应式、篇末点题式、总分总式等;四是注意表达方式的运用,受文体的限制,一篇文章总以某种表达方式为主,同时兼用其他表达方式;五是注意时空的局限性,不能任意发挥和联想;六是主题要观点成熟健康,即不偏激不牢骚,符合主流思想意识;七是写作要有创新意识,体现个性特点。就本题来说,题干要求“以《红楼梦》为例,从饮食、建筑、诗词文化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谈谈它带给你的审美感受。不超过150字”,考生可以从“饮食、建筑、诗词文化”等方面选择一个角度,结合《红楼梦》中的内容分析这些给人带来的“美”的感受。如“饮食”,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贾母地位至高无上。贾府的晨昏定省、人情往来、大宴小宴、饮酒赏花、看戏打牌,都得围绕着这位“老祖宗”进行,林黛玉这一顿饭,吃出了宗法家庭的规矩;如“建筑”,《红楼梦》中的建筑与封建社会的秩序如出一辙:君臣、父子、夫妻泾渭分明,相互之间绝对不能逾越,例如林黛玉是史太君的外孙女,是老祖宗的心头肉,但是她初次进贾府,也不能走正门,只能从西角门而进;王熙凤到贾母房里去看黛玉,也只能是从后房进来。“角门”“后房”这些建筑称谓不同,象征的意义也各异,门的名称、方向,房子的位置,这些都是封建时代等级秩序的象征,可以说展现出秩序之美。考生可以从中选取一个角度分析。8、经历不同,命运不同的人,很难理解对方的感受。鲁镇的人不应幸灾乐祸,而应以关怀宽容的心态对待祥林嫂。【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老师的寓言故事来理解他要阐明的观点。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分析能力。答题前先审读材料,明确题目的要求,老师是通过讲寓言故事来表达他对《祝福》中鲁镇人对祥林嫂态度的看法的。因此,学生首先要明白,《祝福》中鲁镇人对絮絮叨叨的祥林嫂是什么态度,学过的课文不难理解,鲁镇人先是主动来听,后听多了,就变得不耐烦地走开了。可见他们对祥林嫂并不是抱着同情的态度,而是满足他们看客的心态,对祥林嫂的不幸,他们丝毫理解关心和同情。老师是通读寓言故事来表达他的观点的。通读寓言故事,抓住猪和羊的话来理解,绵羊和乳牛讨厌猪的嚎叫,猪说,“他捉你们,只是要你们的羊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却是要我的命啊。”可见,经历不同,命运不同的人,很难理解对方的感受。鲁镇的人就如同,绵羊和乳牛,祥林嫂如同那头要被要命的猪。作者的态度是,鲁镇的人不应幸灾乐祸,而应以关怀宽容的心态对待祥林嫂。9、例文:莫把“停课不停学”的好经念歪为阻断疫情向校园蔓延,教育部要求2020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并提出利用网络平台,“停课不停学”。各地、各校以及以在线教育机构为代表的社会力量纷纷响应,一些学校陆续开展网上教学,多家在线教育机构上线免费课程。“停课不停学”对保障正常教学秩序和维护社会稳定意义重大,但也要防止落实和执行过程中的异化和走偏。有一线教师反馈,个别学校超前讲授,以“不停学”之名,行提前教学和假期补课之实;个别在线教育机构和平台提前上线新学期学习资源,以免费公益之名,行市场推广之实,不仅给仍处于假期中的学生增加额外负担,导致新的“教育焦虑”,也让“停课不停学”的内涵被曲解,背离了假期定位和政策初衷。如今,部分省份已将开学时间延迟至3月1日之后,面对延长的假期,尽快明确“停课不停学”的科学内涵,杜绝乱象,确保“停课不停学”好经不被念歪,已成当务之急。首先,要严格遵守假期规定,确保假期属性。严格意义来讲,只要各地没有宣布正式开学,就仍处于假期当中,相关教学安排,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安排就需符合假期定位。个别学校把疫情期间看成“弯道超车”的机会,在原有寒假作业基础上布置新的在线学习内容,还有一些家长要求孩子大量学习在线教育机构提供的免费学科类课程,都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增加了额外负担。从这个角度来说,日前发生的小学生“组团”给一些在线教育平台和工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