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新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十六)含答案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A/33/05/wKhkGWYi-ciAZFTHAANYHe5vW3I929.jpg)
![2024年新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十六)含答案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A/33/05/wKhkGWYi-ciAZFTHAANYHe5vW3I9292.jpg)
![2024年新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十六)含答案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A/33/05/wKhkGWYi-ciAZFTHAANYHe5vW3I9293.jpg)
![2024年新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十六)含答案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A/33/05/wKhkGWYi-ciAZFTHAANYHe5vW3I9294.jpg)
![2024年新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十六)含答案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A/33/05/wKhkGWYi-ciAZFTHAANYHe5vW3I929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新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十六)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得分: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
现代化是一种文明形态,造就了现代文明。工业化、城市化、民主法治、科学技术等都是现代化的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符合本国实际,具有本国特色。”沿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我们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必将使中华文明放射出新的时代光彩。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18世纪60年代以后,英法等国进行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极大发展,人类现代化进程加速推进。从那时起,现代化只能在西方文明中产生、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等观念逐渐流行。许多后发国家纷纷效仿西方,追赶世界现代化浪潮。然而,随着资本野蛮扩张、贫富两极分化、国家治理失能、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出现,西方的“现代性危机”日益凸显。一些后发国家照搬照抄西方现代化模式,结果掉进这样或那样的发展“陷阱”。这说明,现代化不能简单照搬照抄,不能与自身文化传统完全割裂。实际上,不论是率先实现现代化的西方国家,还是韩国、新加坡等20世纪中后期迈入现代化的亚洲国家,其现代文明都建立在一定的历史文化传统之上。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开辟了一条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就用“小康”这一儒家典籍中的概念诠释中国式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彰显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四十多年来,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推进和拓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了广阔前景。这向世界有力证明,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现代化模式不会定于一尊。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文明的基础是文化,文字、城市则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体现。无论是从文字的出现还是从城市的产生来看,中华文明都是世界上最悠久古老的文明之一。不少西方哲人都对中华文明的悠久性和持续性赞叹不已。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除了四大发明和丝绸、瓷器等,中国的思想文化也深刻影响世界。中国的文官考试制度和儒家思想,就对欧洲启蒙运动产生过影响,《论语》的早期翻译和导读曾给予孟德斯鸠和伏尔泰的哲学思想以启发。中华文明所具有的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决定了中国实现现代化不可能走西方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必然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实践要求,都可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文化根基。中华文明让中国式现代化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越走越宽广。(摘编自张允熠《中国式现代化铸就中华文明新辉煌》)材料二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主义,与其他各种主义特别是资本主义的一个根本区别,就是自觉把人的全面解放和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根本追求,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阐释和实现路径。它深刻地批判资本主义体制的商品拜物教本性,致力于解决资本主义体制对人的异化。在这个意义上,促进人的现代化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打破“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构建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的一个关键着力点。近代以来,中国仁人志士在追求民族解放和国家现代化过程中已经不同程度地意识到这一点,提出了改造国民性和“作新民”等主张,但只有中国共产党正确地认识、科学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明确要求同时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易言之,必须在推进物的现代化的同时促进人的现代化,着力提高全体国民的各个方面素养。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只有依靠基数庞大而又高素质的国民,才能更好地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才能源源不断地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人的现代化涉及复杂的、隐秘的内心世界和心灵过程,比物质世界和物理过程更难于发现、更不好把握。在这个问题上,破除各种困惑、解决各种问题、实现各种目标的根本遵循和法宝,还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当前,迫切需要我们根据新的历史条件,按照从联结到团结的思路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人在社会中生活,必然与他人发生各种物质或精神上的联结。然而,光有联结是不够的。如果失去团结这个理想,人与人的联结就可能变成相互构设陷阱,与他人的交往随时可能成为一场劫难,以致联结变成“联劫”。而另一方面,团结虽然是我们的理想,但离开群众自发的、朴素的而又充满活力的联结,勉强撮合的团结也是抽象、空洞而没有生机的,必然推而不行、行而不远,因此必须立足联结去追求团结。畅通联结才有活力,巩固团结才有秩序。只有统筹联结与团结,合理调节联结与团结之间的张力,促使联结与团结在相反中相成、在相克中相生,才能有效地兼顾活力与秩序、发展与安全。(摘编自冯仕政《人的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D
)(3分)A.工业化、城市化、民主法治、科学技术等造就了现代文明,使其成为一种文明形态。B.西方现代化模式存在着种种弊端,最集中的体现便是西方日益凸显的“现代性危机”。C.是否把人的全面解放和全面发展作为根本追求,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D.促进人的现代化,培育高素质的国民,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工业化、城市化、民主法治、科学技术等造就了现代文明”因果颠倒。根据材料一第1段中的“工业化、城市化、民主法治、科学技术等都是现代化的成果”可知,是现代化带来了工业化、城市化、民主法治、科学技术等,而非工业化、城市化、民主法治、科学技术等造就了现代文明。“使其成为一种文明形态”逻辑错误。根据句意,这里的“其”指代的是“现代文明”,现代文明成为一种文明形态,这句话本身就不合逻辑。材料一第1段说的是“现代化是一种文明形态,造就了现代文明”。B项,“最集中的体现便是西方日益凸显的‘现代性危机’”于文无据。材料一第2段只是提到西方的“现代性危机”日益凸显,并没有说“现代性危机”是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弊端的最集中体现。C项,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二第1段中的“社会主义作为一种主义,与其他各种主义特别是资本主义的一个根本区别,就是自觉把人的全面解放和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根本追求,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阐释和实现路径”可知,“自觉把人的全面解放和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根本追求”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阐释和实现路径”是并列条件,二者缺一不可。且以上内容仅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之一,不能笼统地将其概括为“根本区别”。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3分)A.中国式现代化既遵循了现代化的一般规律,也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B.韩国、新加坡等国在20世纪中后期迈入现代化,材料一以此为例,说明亚洲国家也可以实现现代化。C.材料二引用党的二十大报告,之后作者“易言之”,对报告进行简要解读,体现了其深厚的理论素养。D.没有团结这个理想,联结就可能变成“联劫”,因此要努力实现联结与团结的互动共生和良性循环。【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分析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项,“材料一以此为例,说明亚洲国家也可以实现现代化”分析错误。材料一列举韩国、新加坡等国在20世纪中后期迈入现代化的例子是为了说明,现代化不能简单照搬照抄,不能与自身文化传统完全割裂,现代文明要建立在一定的历史文化传统之上。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最后一段的观点的一项是(
C
)(3分)A.从甲骨文、金文到大篆、小篆,再到隶书、楷书,汉字作为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历经数千年风雨未曾断绝。B.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从红山文化到良渚文化,中华文明的起源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布满全国各地,可谓“满天星斗”。C.中国古代的先贤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而得出的许多治国之道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智慧结晶对现代化具有借鉴意义。D.在历史上,中华文明将农耕文明、草原文明、海洋文明的特质融会贯通,成功熔铸成不可分割而又兼容并蓄的文明统一体。【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阅读材料一最后一段,不难发现作者的观点是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强调的是中华文明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作用,而非中华文明的特点。A项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B项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多元性,D项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A项、B项和D项都属于中华文明的特点,并没有提到它们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作用。C项说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现代化的作用,可以支撑材料一最后一段的观点。4.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中国实现现代化为什么不可以走西方现代化道路。(4分)答:①西方的现代化模式并不完美。②从其他国家的历史实践来看,现代化不能简单地照搬照抄,否则可能会掉入发展“陷阱”。③现代化要建立在本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基础之上,中国的国情与历史背景不同于西方国家。④中华文明的特点,决定了中国实现现代化不可能走西方现代化道路。(每点1分)【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根据题干找到相应的答题区间,即材料一第2段和第3段,尤其是第2段。然后,将这一部分分层概括即可。可以从两个方向进行分析概括。第一,西方的现代化模式存在问题:自身有问题;其他国家在实践中也发现了问题。第二,中华文明自身的特点:不同于西方;中华文明的独特性。从这两个大方向出发,可概括出答案。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这一观点,二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6分)答:①材料一围绕这一观点展开了详细阐述,强调的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成果。②材料二则是一笔带过,意在强调人的现代化是关键着力点。③材料一将这一观点作为结论提出,材料二则将这一观点作为目标提出。(每点2分)【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题干中引用了材料一和材料二中都出现的“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这一观点,首先要在文中定位该内容。材料一中,这句话出现在第2段的开头,起到总领下文的作用,第2段围绕这一观点展开详细阐述,对这一观点进行论证。材料二中,这句话出现在第1段的结尾部分,是一个并列句中的一个分句。由此可以看出,材料一是将这一观点作为结论给出,材料二则是将其作为分目标提出。(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天坛景象肖复兴我常到天坛公园遛弯儿,能见到很多背着专业单反相机的人,而且是日见其多。如今,单反不仅是年轻人的专利,不少老人也玩起了单反。尤其是花开时节,老头儿的长镜头单反,和老太太的花围巾,成了标准配置,是天坛公园里的一景。那天,在丹陛桥西侧林荫道的座椅上,一位坐在我身旁的老爷子,指着一位背着单反刚走过去的老爷子,不以为意地对我说:都是孩子不玩了,淘汰下来给的。这话说得有点儿酸葡萄味儿,那位老爷子的相机的长镜头,很是有点儿威武呢。我便说:现在有的老爷子不缺钱,自己买得起,也玩得转这玩意儿。老爷子鼻子哼了一声,瞥了我一眼,有点儿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意思,没再说话。过了一会儿,他从兜里掏出手机,打开给我看。是很多照片,照的都是街头小景。我仔细一张张看:夜灯下雪花飘落中不知等候何人正在焦急打手机的男子;细雨飘飞中的斑马线上打着一把红伞颤悠悠过马路的老太太;一个手高举着气球正在奔跑的小男孩;几个围在一起吹起漫天彩色泡泡的小孩子……老爷子望着我,虽然没说话,却在眼巴巴地求点赞呢。我连声说道:真不错!真不错!都是您用这手机照的?老爷子说:当然,怎么样,比那些玩单反的照得一点儿也不差吧?我夸他:比他们强!您这照得多接地气呀,市井人生百态,比照颐和园的金光穿洞,照北海公园里的戏水鸳鸯,或者圆明园那湖里鱼吃荷花,要强多了!老爷子谦虚地说:也不能这么说,人家讲究的是技术,咱们讲究的是生活,两路活儿!说完,老爷子意犹未尽,从我手里接过他的手机,接着又说:玩技术的,得用单反;照生活的,用手机就够了。我笑着说:手机让您玩得够溜!我没事爱到街上瞎转,随手照,人家叫作“扫街”,不讲究什么光圈呀景深什么的,也不修图,就是原生态。这样最好!原生态比描眉打鬓好!您的这些照片连在一起,就是街头的清明上河图呢!您过奖了!您大概也看出来了,我照的这些片子,都在附近的这一亩三分地。这一带,就够我照的,每天出门,都有的照,照不完地照。您这是一口井深挖,不仅让它出水,还得出油!我们俩跟说对口相声一样,忍不住都哈哈大笑起来。和其他公园相比,天坛公园春天的花儿一落,只有靠古树提气。这确实是其他任何一座公园都无法匹敌的。天坛公园里最为人瞩目的古树,当属长廊北侧的柏抱槐和回音壁外的九龙柏了。那里的古树,因为太有名,都被铁栏杆围着,人们无法与之亲密接触。于我而言,最喜欢的是西柴禾栏门外的三棵古柏。这么多年,几乎每一次到天坛,都会到这三棵古柏前看看,好像它们是我的风雨故人。柴禾栏门有两座,分列祈年殿围墙根儿的东西两侧,当初,是为给神厨宰杀烹饪牛羊等祭品提供烧柴用的,如今都是天坛公园的办公之地。门前,三棵古柏,由东到西排列,冬夏春秋,枝叶茂密,郁郁苍苍,如三个威武的壮士,屹立在那里,脚下是草坪如茵,背后是红墙似血,有一股难言而雄浑的沧桑感。特别是夏天,草的嫩绿,树的苍绿,墙的火红,瓦的黛绿,色彩对比得强烈而鲜明,我一直以为,最能代表天坛的色调。这三棵粗壮的古柏,树龄都很老了,一棵560年以上,两棵620年以上。那天中午,我沿着一溜儿红墙贴身前行,走到墙尽头的拐角处,就可以看见这三棵古树了。忽然,一眼看见,最里面的那棵古柏前,站着一位姑娘。她就那么静静地站着,一动不动,站了很久,始终抬头望着树冠。我站在那里,也一动不动,我不想打扰她。很少见到有游人到这里来,更从来没有见过有人这样静静地站在那里,抬头看树。我看见姑娘动了,围着这株古柏缓缓地转了一圈,她的手臂不时抚摸着树皮皴裂的苍老树干。那样子,像孩子环绕在老人的膝下,老树因此而变得慈祥,对她诉说着悠悠往事。有风轻轻吹来,枝叶簌簌拂动。中午的阳光,透过枝叶,温煦地洒在她的脸上、身上。因为她在走动,阳光不时跳跃,一会儿顺光、一会儿逆光地打在脸上和身上,像蝴蝶翻飞。我忽然有些感动,为这个姑娘,也为这古树。姑娘对古树如此敬畏。古树值得姑娘如此敬畏。只是,如今,我们不少人似乎没有或者说缺少这样对树敬畏的感觉。我们一般愿意膜拜神像,却不知树,尤其古树,其实也是神,是自然之神。我们应该敬畏大自然。在大自然面前,人是渺小的。在有五六百年树龄的古树面前,人也是渺小的。想起古罗马诗人奥维德,在他的伟大诗篇《变形记》中所写的菲德勒和包喀斯那一对老夫妇,希望自己死后不要变成别的什么,只要变成守护神殿的两棵树,一棵橡树,一棵椴树。在那遥远的时代里,树是那样地让人敬畏。在如今,树只是一种观赏品,而不再是一种自然之神。我看见姑娘在这株古柏前绕了一圈,又走到第二棵,一直在这三棵古柏前全部默默地绕了一圈。我和她擦肩而过,我很想叫住她,问问她为什么对这三棵古树如此感兴趣,神情又如此充满敬畏?可是,我忍了忍,没有打搅她,像不想打搅一个美好的梦。我望着她走远。我看清了,姑娘也就二十出头,姣好的面容,马尾辫,一身运动装,白色的运动裤,红色的运动绒上衣,头戴着白色的棒球帽,身背着棕色的双肩包,和苍绿如同深深湖水的那三棵古柏,和那红墙,和那绿草坪,颜色纷繁,像是盛开的一朵奇异的七色花。(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3分)A.老爷子拍摄的场景更多的是平凡街景,人物则多是他看到的普通人,由此可以看出他对平凡生活的热爱。B.“我”夸赞老爷子照的内容比照颐和园的金光穿洞等强多了,事实上是在暗中讽刺老爷子拍照技术一般。C.西柴禾栏门外的三棵古柏被“我”称为“风雨故人”,可见“我”对这三棵古柏有着深厚的情感。D.“我”看到年轻姑娘在看古树后十分感动,却没叫住她,因为“我”怕打搅她,破坏当时美好的氛围。【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B项,“事实上是在暗中讽刺老爷子拍照技术一般”理解有误。“我”是真心地称赞老爷子照得接地气,并没有讽刺之意。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
)(3分)A.老爷子对“我”从一开始的“鼻子哼了一声,瞥了我一眼”,到“眼巴巴地求点赞”,暗示了老爷子的心理变化,形象有趣。B.对用手机照生活和用单反玩技术这两种摄影追求,作者暗寓褒贬,称赞前者为“原生态”,讽刺后者是“描眉打鬓”。C.作者引用古罗马诗人奥维德的《变形记》中老夫妇的故事,是为了说明在有五六百年树龄的古树面前,人是渺小的。D.文章结尾用“像是盛开的一朵奇异的七色花”,比喻年轻姑娘看古树的场景,形象生动,又暗指这一幕如童话故事。【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本的艺术特色的能力。B项,“作者暗寓褒贬,称赞前者为‘原生态’,讽刺后者是‘描眉打鬓’”说法有误。对这两种摄影追求,老爷子也好,作者也好,都并没有“踩一捧一”,而是认为各有所长。C项,“是为了说明在有五六百年树龄的古树面前,人是渺小的”说法有误。作者引用古罗马诗人奥维德的《变形记》中老夫妇的故事,是为了说明在遥远的古代,树是自然之神,是让人敬畏的。D项,“又暗指这一幕如童话故事”过度解读。作者在这里的比喻,并没有关联到童话故事《七色花》的情节,也和其主旨无关。8.作者记写了天坛公园的哪些“景象”?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4分)答:①老人们不同的摄影追求,折射出老人们对生活的热爱。②年轻姑娘敬畏古树,反映了年轻人对自然生命的珍视。(每点2分)【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理解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本题设问明确,从标题“天坛景象”出发,关注散文的主要内容。具体作答时,要分层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发现文章分成两大部分,即老人的摄影故事和年轻姑娘与古树的故事。同时,要注意“景象”一词,它指的不仅仅是景观,还有“气象”的意思,因此作答时要注意概括这些故事所折射出的时代气象。9.有评论者以“平民情结·怀旧情绪·古典情致”这一组关键词评析本文,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答:①作者笔下的老爷子和年轻姑娘都是鲜活生动的普通人形象,释放出强烈的生活美、人性美与艺术美,流露出强烈的平民情结。②无论是天坛公园本身,还是公园里的古树,都是旧物,作者在对这些旧物的感怀中尽显珍视之情,展现了他对精神家园建设的思考。③作者致力于发掘平凡生活中的真善美,崇美向善是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观念之中的精神意趣。(每点2分)【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属于改编的文学评论类试题,不同于2023年新课标I卷以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抒情物象为切口设题,本题以作品的审美风格和主旨情趣为切入点,给出了明确的评论思路。作答时,要关注评论家所说的一组关键词,这是具体的答题方向。那么,自然需要思考下列问题:平民情结是什么?怀旧情绪是什么?古典情致是什么?这些具体体现在哪里?这些问题指向对作品主旨的探求,具有极大的思考空间。其中稍难一点的可能是对“古典情致”的理解,情致一词意为“情趣,兴致”,因而作答时思考作者笔下的具有古典主义色彩的情趣、兴致即可。从这个角度思考,就能够得出作者的求真求美之心和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是一脉相承的。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
傅介子,北地人也,以从军为官。先是龟兹、楼兰皆尝杀汉使者。至元凤中,介子以骏马监求使大宛,因诏令责楼兰、龟兹国。介子至楼兰,责其王教匈奴遮杀汉使:“大兵方至王苟不教匈奴匈奴使过至诸国何为不言?”王谢服,言:“匈奴使属过,当至乌孙,道过龟兹。”介子至龟兹,复责其王,王亦服罪。介子从大宛还到龟兹,龟兹言:“匈奴使从乌孙还,在此。”介子因率其吏士共诛斩匈奴使者。还奏事,诏拜介子为中郎,迁平乐监。介子谓大将军霍光曰:“楼兰、龟兹数反覆而不诛,无所惩艾。介子过龟兹时,其王近就人,易得也,愿往刺之,以威示诸国。”大将军曰:“龟兹道远,且验之于楼兰。”于是白遣之。介子与士卒俱赍金币,扬言以赐外国为名。至楼兰,楼兰王意不亲介子,介子阳引去,至其西界,使译谓曰:“汉使者持黄金锦绣行赐诸国,王不来受,我去之西国矣。”即出金币以示译。译还报王,王贪汉物,来见使者。介子与坐饮,陈物示之。饮酒皆醉,介子谓王曰:“天子使我私报王。”王起随介子入帐中,屏语,壮士二人从后刺之,刃交胸,立死。其贵人左右皆散走。介子告谕以“王负汉罪,天子遣我来诛王,当更立前太子质在汉者。汉兵方至,毋敢动,动,灭国矣”。遂持王首还诣阙,公卿将军议者咸嘉其功。(节选自《汉书·傅常郑甘陈段传》)材料二
楼兰王阳事汉而阴为匈奴间,傅介子奉诏以责而服罪。夷狄不知有耻,何惜于一服,未几而匈奴之使在其国矣。信其服而推诚以待之,必受其诈;疑其不服而兴大师以讨之,既劳师绝域以疲中国,且挟匈奴以相抗,兵挫于坚城之下,殆犹夫宋公之自衄于泓也。傅介子诱其主而斩之,以夺其魄,而寒匈奴之胆,讵不伟哉!(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四》)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大兵方至
A/
王
B
苟不教
C
匈奴
D/
匈奴使
E
过
F
至
G
诸国
H/
何为不言?【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大兵”是主语,“至”是谓语,“大兵方至”一句句子结构完整,句意完整,应在“至”后即A处断开。“王”是主语,谓语为“教”,“匈奴”为宾语,“王苟不教匈奴”句意完整,中间不应断开,应在“匈奴”后即D处断开。“匈奴使”为主语,“过”和“至”为谓语,“诸国”是宾语,“匈奴使过至诸国”句意完整,中间不应断开,应在“诸国”后即H处断开。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A.覆,意为重复、多次,与《六国论》中“至于颠覆”的“覆”意思不同。B.贵人,文中指贵族大臣,古代常用于指地位尊贵之人,也可以指皇帝的妃嫔。C.信,意为相信、信任,与《曹刿论战》中“小信未孚”的“信”意思相同。D.绝域,文中指极遥远的地方,其中的“绝”与成语“绝无仅有”的“绝”意思不同。【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的含义的能力。C项,“与《曹刿论战》中‘小信未孚’的‘信’意思相同”理解错误。“信”在文中是“相信”的意思,“小信未孚”中的“信”指“信用”,二者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D
)(3分)A.傅介子从军为官,针对当时龟兹、楼兰杀汉使者的现象,他请求出使,受命谴责两国国王,并斩杀了在龟兹国的匈奴使者。B.傅介子最初的想法是刺杀龟兹王,但大将军霍光认为龟兹国过于遥远,建议他先刺杀楼兰王,以验证刺杀这一办法是否有效。C.王夫之认为楼兰王虽然服罪,但事实上身为夷狄的楼兰王是没有羞耻之心的,不过是假装服罪,之后仍然和匈奴保持往来。D.王夫之认为对待像楼兰这样的小国,要先以诚相待,尝试感化他们,如果这样做后仍然受到欺诈,就发动军队讨伐他们。【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项,理解有误。根据材料二中的“信其服而推诚以待之,必受其诈;疑其不服而兴大师以讨之,既劳师绝域以疲中国,且挟匈奴以相抗,兵挫于坚城之下,殆犹夫宋公之自衄于泓也”可知,王夫之的观点是不要相信楼兰这样的小国,如果相信他们,对他们以诚相待,只会受到欺诈;而如果发动军队讨伐楼兰这样的小国,往往又会师劳无功。因此,傅介子刺杀楼兰王这样的做法是正确的。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介子过龟兹时,其王近就人,易得也,愿往刺之,以威示诸国。我经过龟兹时,他们的大王亲近人,(刺杀)容易成功,(我)希望前去刺杀他,来(树立)威信告示各国。(2)傅介子诱其主而斩之,以夺其魄,而寒匈奴之胆,讵不伟哉!傅介子利诱楼兰王并斩杀了他,来夺取楼兰人的魂魄,也使匈奴人胆寒(害怕),怎么不伟大呢!14.傅介子是如何一步步诱斩楼兰王的?请简要分析。(3分)答:①假言要赏赐外国,利诱楼兰王前来,但楼兰王没有来。②假言要去赏赐楼兰国西边的国家,并让译者看到金币,成功诱骗楼兰王见面。③假言要单独向楼兰王报告事情,支走楼兰王身边的人,成功斩杀楼兰王。(每点1分)【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一中的“扬言以赐外国为名”可知,傅介子一开始假装要赏赐外国,利诱楼兰王前来,但楼兰王“意不亲介子”。在这种情况下,“介子阳引去,至其西界……即出金币以示译”,傅介子假言要去赏赐楼兰西边的国家,并让译者看到金币,楼兰王由于贪心果然见了傅介子。等到双方酒过三巡后,傅介子又说“天子使我私报王”,假言要单独向楼兰王报告事情,支走楼兰王身边的人,“屏语,壮士二人从后刺之”,果断杀掉了楼兰王。参考译文材料一:傅介子,是北地人,因为参军(而被提升)做官。原先龟兹、楼兰都曾杀过汉朝的使者。到元凤年间,傅介子凭借骏马监的身份请求出使大宛,凭着皇帝的诏书去谴责楼兰、龟兹国。傅介子到了楼兰,责备楼兰王怂恿匈奴截杀汉朝使者:“大部队就要到了,您如果不怂恿匈奴,匈奴使者经过(这里)到各国,为什么不报告?”楼兰王表示服罪,说:“匈奴使者刚刚过去,应当是到乌孙,中途经过龟兹。”傅介子到了龟兹,又责备龟兹王,龟兹王也(表示)服罪。傅介子从大宛回到龟兹,龟兹人说:“匈奴使者从乌孙回来,正在这里。”傅介子乘机率领自己的官吏士兵一起斩杀了匈奴使者。(傅介子)回到(京城)上奏情况,(皇上)下诏任命傅介子担任中郎,升为平乐监。傅介子对大将军霍光说:“楼兰、龟兹国多次反复无常却没有被谴责,不能用来惩戒他国。我经过龟兹时,他们的大王亲近人,(刺杀)容易成功,(我)希望前去刺杀他,来(树立)威信告示各国。”大将军说:“龟兹国路远,暂且去楼兰试验此法。”于是告诉(皇上)派遣他(前去)。傅介子和士兵一同带着金银钱币,声称把这些东西赏赐给外国。(他们)到了楼兰,楼兰王看起来不愿亲近傅介子,傅介子表面退去离开,到达楼兰的西部边界后,(傅介子)让翻译对(楼兰王)说:“汉朝使者带有黄金锦绣巡回赏赐各国,大王(如果)不来受赏,我(就要)离开到西面的国家去了。”当即拿出金币来给翻译看。翻译回来(把情况)报告给楼兰王,楼兰王贪图汉朝财物,就来会见使者。傅介子和(楼兰王)坐在一起饮酒,摆出财物给他看。饮酒后都醉了,傅介子对楼兰王说:“天子派我来私下报告大王(一些事情)。”楼兰王起身随同傅介子进入帐幕中,屏退(其他人)谈话,两个壮士从后面刺杀楼兰王,刀刃(在)胸前相交,(楼兰王)立即死掉了。他的贵族大臣及左右侍从都各自逃走。傅介子用“楼兰王有罪于汉朝,天子派我来诛杀他,应改立以前留在汉朝为人质的太子(为王)。汉军刚到,(你们)不要轻举妄动,一有所动,(就)消灭(你们的)国家了”告诉晓谕(他们)。于是带着楼兰王的首级回京拜见皇帝,公卿将军等议论的人都称赞他的功劳。材料二:楼兰王表面上侍奉汉朝却暗中做匈奴的间谍,傅介子奉(皇帝的)诏令来问责,(楼兰王)服罪。夷狄之人不知道羞耻,哪里(会)把一次屈服当回事,不久匈奴的使者就(又)出现在楼兰国中了。(如果)相信楼兰王的服罪并以诚意待他,(那么)必然受他欺诈;(如果)怀疑他不服并兴师动众地讨伐他们,既会劳师远征来使汉朝疲惫,而且(楼兰)会与匈奴结盟来对抗汉朝,(这就会)在坚固的城池之下挫伤军队,大概就像宋襄公在泓水战败那样。傅介子利诱楼兰王并斩杀了他,来夺取楼兰人的魂魄,也使匈奴人胆寒(害怕),怎么不伟大呢!(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八声甘州·西湖有感寄刘晞颜张元幹①记当年共饮,醉画船、摇碧胃花钗。问苍颜华发,烟蓑雨笠,何事重来。看尽人情物态,冷眼只堪哈②。赖有西湖在,洗我尘埃。夜久波光山色,间淡妆浓抹,冰鉴雪开。更潮头千丈,江海两崔嵬。晓凉生、荷香扑面,洒天边、风露逼襟怀。谁同赏,通宵无寐,斜月低回。【注释】①张元幹:南宋爱国词人,力主抗金,被秦桧除名削籍。②哈:hāi,笑。杜甫《秋日荆南述怀》:“休为贫士叹,任受众人咍。”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3分)A.上阕以“记”字起笔,词人回忆了当年与友人泛舟湖上,对谈畅饮的美好时光。B.“间淡妆浓抹”化用了苏轼的“淡妆浓抹总相宜”一句,赋予西湖灵动的生命力,情味隽永。C.下阕写西湖夜色,词人从视觉、嗅觉等多角度描摹西湖盛景,于宏大之中见细腻。D.“洒天边、风露逼襟怀”中的“逼”字十分传神,词人慷慨愤世的形象跃然纸上。【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分析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的能力。D项,“词人慷慨愤世的形象跃然纸上”理解有误。从“晓凉生、荷香扑面,洒天边、风露逼襟怀”几句来看,词人描写的景象是风露渐至,凉意顿起,这里的“逼”字尤妙,运用拟人手法,有“风刀霜剑严相逼”(曹雪芹《葬花吟》)之意,表现了词人内心的凄寒无奈。但是既然“风露相逼”,那何妨“敞开襟怀”,这种无奈之中也暗含着词人的洒脱之意,而非慷慨愤世。16.如何理解“赖有西湖在,洗我尘埃”两句?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答:①词人一心为国,却人生蹉跎,看尽世态人情,落得满身“尘埃”,怎能不自我感伤。②幸运的是,词人可借眼前的西湖美景,暂时洗尽尘土,涤荡心智。③词人作为一个文人,盛赞西湖美景,意在抒发知音无觅处的感慨,伤怀之处显超脱。(每点2分)【解题思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的形象和思想情感的能力。理解“赖有西湖在,洗我尘埃”两句,有两个关键点:一是词人洗去的“尘埃”究竟是什么;二是“赖”所体现出的情感状态。结合注释和诗歌内容,不难发现词人的“尘埃”指的是自己不幸的人生遭遇,即壮志难酬的伤感无奈。“赖”字意为“幸好”,这是词人在借西湖美景自我安慰。由此可见,这一句在感伤之中亦有自我慰藉,显出超脱之味。诗歌鉴赏:刘晞颜是张元幹的好友。张元幹在湖州一带避乱时,曾作《次韵刘晞颜感怀》诗二首表达自己“拟颂中兴业”的壮怀和“避谤”的忧愤心情。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当年西湖船上共饮的情景,犹历历在目。词人由昔及今,展示了一位华发苍颜、看尽人间炎凉世态的老人重来西湖的心态,追求西湖的波光山色,以寄托自己的高洁情怀。这首词在写法上打破了上景下情的旧曲格局,而从回忆、记叙起笔,抒写内心的感慨。下阕开头三句写西湖景色。“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里借以描写西湖雨后的月夜风光,妩媚动人;而荷香扑面,词人更感襟怀开朗,故邀友人同赏,流露出一种洒脱自在的情调。全篇词境界空阔,笔力疏宕,具有超尘出俗的高情远致。(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在介绍种树的经验时说,为保持树木天性,种树人要做到“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这个比喻对人的教育也颇有启发意义。(2)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写洞庭湖是澄澈的,诗人的内心也是澄澈的,物境与心境悠然相会,这妙处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句子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3)小刚在他创作的舞台剧《陆游传奇》中写道,陆游登高望远,看到江水奔涌,落叶飘零的景象,他不禁吟诵起古人的写景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暮春时节,小麦、油菜、胡豆等作物熟了,收割了,牛也开始了一年的第一个忙季。枷担被披挂在了大牯牛的颈上,后面拖着一块沉重的铁犁头,阳光下,反射着耀眼的光。站在犁头后面的,是父亲。他左手掌着犁头,右毛甩着使牛棍子,一牛一人便在田地上开始了一年中最辛苦的劳作。大牯牛拖着枷担在田里飞快地跑起来,饶是①身强力壮的父亲有时都撵不上它。田已被父母熬夜放来的堰水浸泡过,泥土已变得松软湿润。堰沟里的水虽是②涓涓细流,可一直在汩汩地往田里流。田坎铺完了,田也犁完了,田里的水也漫过了土面,晃悠悠的扁担就沉沉地落在父亲的肩头。父亲开始担粪上肥。他把储备的粪水用粪勺一勺一勺地舀进粪桶,然后用扁担挑起粪桶上的粪夹子,蹲下,将扁担放在一边膀子上,站起,一手扶着扁担,一手甩动保持平衡和节奏,担起粪桶步伐沉稳地走向田里。一担,又一担,再一担……肥上足了,然后耙田。这时,大牯牛后的犁头就换成了耙。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①空,根据后文“有时都撵不上它”可知,此处强调即使是身体强壮有力的父亲有时也撵不上大牯牛,故此处应填写“身强力壮”或意思相近的成语。第②空,根据“虽是”和“可一直在汩汩地往田里流”可知,此处说的是堰沟里的水水流不大,但一直在流淌,故此处应填写“涓涓细流”或意思相近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成“扁担就落在父亲的肩头”,语义更简洁,但原文的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答:①原文使用了叠词“晃悠悠的”“沉沉地”来修饰相关内容,“晃悠悠的”说的是扁担因两端提了粪桶而摇摇晃晃、不稳的样子,“沉沉地”则强调了担子的沉重。(2分)②两组叠词形象生动而又准确地写出了父亲挑担时的场景,表现了劳作的艰辛与农事生产的不易。(2分)【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对比原句和改句,不难发现,原句多了“晃悠悠的”和“沉沉地”两个叠词,分别赏析这两个叠词的表达效果即可。“晃悠悠的”说的是扁担摇晃的样子,“沉沉地”则表现了担子的沉重,二者合在一起,表现了劳作的艰辛和农事生产的不易。(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随着科技飞速发展,由于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不断创新和突破,在ChatGPT的带动下,大模型正在跨越人工智能的新前沿。大模型,也称大规模预训练模型,是指具有大量参数和复杂结构的深度学习模型,通常需要大量的数据和计算资源对其进行训练。大模型的特点包括高参数数量、高计算复杂性和高数据消耗。它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学习,能够实现对复杂任务的高效处理。①,大模型可用于疾病诊断、医学图像分析、药物发现,分析大量的医学图像数据,以辅助医生进行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或者利用大模型预测药物分子的性质和活性,以加速新药的开发。在科学研究领域,大模型可用于预测化学反应、生物信息学、气候模拟,预测分子的结构和性质,以加速新材料的发现和开发,②,以更好地了解和应对全球变暖等气候问题。大模型的泛化能力是一个关键的挑战。大模型可以在特定任务或领域表现出色,但可能无法泛化到其他任务领域,这就限制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适应性和灵活性。③,我们需要研究如何设计更具普遍性的模型结构和优化方法,使大模型能够适应不同的任务和场景。20.请根据文段内容,解释“泛化”的词义。在现代汉语中,很多词语都存在着泛化现象,请举一例说明。(4分)答:①由具体的、个别的扩大为一般的。(2分)②【示例1】“会战”原本是军事领域的词语,现在也可用在其他领域。【示例2】“手术”原本是医学用语,现在常用来指对某事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绿色低碳分布式光储充一体化综合利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写作模板-申批备案
- 2025-2030全球草酸镥水合物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游戏插画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2030全球单通道凝血分析仪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全球EPROM 存储器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3,4,5-三甲氧基甲苯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代谢物定制合成服务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2030全球低扭矩滚子轴承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汽车差速器锥齿轮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2030全球高压电动车轴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英语试题(含答案)
- 2024上海市招聘社区工作者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 2024-2025学年人教版三年级(上)英语寒假作业(九)
- 《招标投标法》考试题库200题(含答案)
- PSM工艺安全管理
- 7天减肥餐食谱给你最能瘦的一周减肥食谱
- 最新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课件全册
- 危险化学品储存柜安全技术及管理要求培训
- Q∕SY 06342-2018 油气管道伴行道路设计规范
- 物业管理企业用工风险与防范对策
- 拜耳法氧化铝生产工艺流程框图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