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同步振荡监测与控制系统技术规范》_第1页
《次同步振荡监测与控制系统技术规范》_第2页
《次同步振荡监测与控制系统技术规范》_第3页
《次同步振荡监测与控制系统技术规范》_第4页
《次同步振荡监测与控制系统技术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

K

备案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DL/T-201X

次同步振荡监测与控制系统技术规范

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monitoringandcontrolsystemofsubsynchronous

oscillations

(征求意见稿)

20--发布20--实施

国家能源局发布

DL/Txxx—201X

前言

本标准依据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标准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电力行业继电保护标准化委员会归口并负责解释。

本标准起草单位: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在执行过程中的意见或建议反馈至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管理中心(北京市白广路二条

一号,100761)。

2

DL/Txxx—201X

次同步振荡监测与控制系统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次同步振荡监测与控制系统的组成、技术要求、功能要求及性能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新能源汇集地区次同步振荡监测与控制系统设计、建设等环节。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4598.24-2017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第24部分:电力系统暂态数据交换(COMTRADE)通用

格式

GB/T26865.2—2011电力系统实时动态监测系统第2部分:数据传输协议

DL/T890.301—2004能量管理系统应用程序接口(EMS-API)第301部分:公共信息模型(CIM)

基础

3术语和定义

3.1

次同步振荡subsynchronousoscillations

频率介于低频振荡频率与基波频率之间的功率振荡,频率范围一般为5Hz~45Hz。在发生次同步振

荡过程中,电流中含有次同步分量(5Hz~45Hz)和超同步分量(55Hz~95Hz)。

3.2

次同步振荡监测与控制系统monitoringandcontrolsystemofsubsynchronousoscillations

由次同步振荡监测子站、次同步振荡监测主站、次同步振荡控制子站、次同步振荡控制主站、次同

步振荡管理平台及通信通道组成,实现次同步振荡的监测、告警、控制与分析。由监测子站、监测主站、

管理平台构成监测系统,由控制子站、控制主站、管理平台构成控制系统。

3.3

次同步振荡监测子站slavemonitoringstationofsubsynchronousoscillations

通常部署在单个新能源场站、新能源汇集站、开关站或变电站,可实现对新能源次同步振荡监测、

判别、告警,并存储相关数据。

3.4次同步振荡监测主站mastermonitoringstationofsubsynchronousoscillations

通常部署在枢纽变电站,可实现对次同步振荡监测子站数据的接收、存储、分析、转发。

3

DL/Txxx—201X

3.5

次同步振荡控制子站slavecontrolstationofsubsynchronousoscillations

通常部署在单个新能源场站、新能源汇集站、变电站,实现对所接入间隔的次同步振荡判别、告警

及控制;同时,可接收并执行次同步振荡控制主站的控制命令。

3.6

次同步振荡控制主站mastercontrolstationofsubsynchronousoscillations

通常部署在枢纽变电站,实现所有接入间隔的次同步振荡判别、告警及控制;同时可实现对次同步

振荡控制子站数据的接收、分析,实现区域统筹控制。

3.7

次同步振荡管理平台monitoringandcontrolmanagementplatformofsubsynchronousoscillations

通常部署在各级电力调控中心,用于接收、存储、分析次同步振荡监测子站、主站和次同步振荡控

制子站、主站的数据,实现次同步振荡事件的实时告警,并将分析结果进行可视化展示。

3.8

连续录波continousrecording

按照设定的频率连续采集关键电气量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存储,频率不低于1kHz。

4缩略语

CT:电流互感器(CurrentTransformer)

PT:电压互感器(PotentialTransformer)

5总则

5.1存在次同步振荡风险或已发生次同步振荡的新能源汇集地区,应首先部署次同步振荡监测系统,

其次根据监测结果部署次同步振荡控制系统。次同步振荡监测与控制系统部署指导原则可参考附录A。

5.2次同步振荡监测系统应实现次同步振荡的监测、告警,并对次同步振荡数据进行记录、存储、分

析、展示。

5.3次同步振荡控制系统能应能实现次同步振荡的准确、快速控制,宜以较少控制措施量平息次同步

振荡。

5.4次同步振荡监测与控制系统包括监测子站、监测主站、控制子站、控制主站、管理平台、通讯接

口设备及通信信道。次同步振荡监测与控制系统典型组网架构可参考附录B。

5.5次同步振荡控制子站之间、控制子站与控制主站之间的通信通道应采用2M光纤数字通道;次同

步振荡监测子站、监测主站、控制子站、控制主站与管理平台之间的通信通道应采用电力调度数据网。

6次同步振荡监测系统的要求

4

DL/Txxx—201X

6.1次同步振荡监测子站的要求

6.1.1技术要求

主要技术要求如下:

a)电流采样应接入CT的测量绕组;

b)应实现接入间隔电流、母线电压和接入间隔功率等参数的监视;

c)应实现在线自检测:在正常运行期间,如发生元件损坏,应及时发出告警信号;

d)应实现在线自检测:在正常运行期间,如发生元件损坏,不应造成误动作,且应及时发出告警

信号;

e)应以时钟同步装置作为基准时钟源;

f)宜向本地监控系统提供监测子站运行状态信息;

g)应具备人机接口,用于对子站进行参数配置、定值整定,并能够监视子站的运行状态等信息;

h)与监测主站、管理平台连接应采用以太网口(符合TCP/IP协议)。

6.1.2功能要求

主要功能要求如下:

a)模拟量采集功能:应采集所在场站的所有线路、动态无功补偿设备及主变各侧等间隔的电压及

电流;

b)应具备基于原始采样数据的次同步振荡监测功能,应能将次同步振荡的主导分量幅值、频率本

地显示,并实时上送至监测主站、管理平台;

c)具备按间隔进行次同步振荡告警的功能(当瞬时功率次同步振荡分量超过预设门槛PSSO(或

次同步电流分量超过预设门槛ISSO1,或超同步电流分量超过预设门槛ISSO2)并持续T秒时,判

为次同步振荡事件,其中PSSO、ISSO1、ISSO2与T数值可整定),同时将告警信息实时上送;

d)应具有连续录波功能,录波数据存储到非易失存储器中,且数据应带有时标;同时应具备响应

监测主站及管理平台召唤指定时间段的连续录波数据的功能;

e)应具备同时与监测主站、管理平台交互信息的功能。

6.1.3性能要求

6.1.3.1计算要求

a)采用瞬时功率计算时满足如下要求:

1)频率范围为10Hz~40Hz,频率分辨率要求不低于1Hz;

2)频率范围为5Hz~10Hz、40Hz~45Hz,频率分辨率要求不低于2Hz。

b)采用电流计算时:

1)频率范围为10Hz~40Hz和60Hz~90Hz,频率分辨率要求不低于1Hz;

2)频率范围为5Hz~10Hz、40Hz~45Hz、55Hz~60Hz、90Hz~95Hz,频率分辨率要求不低于

2Hz。

6.1.3.2连续录波要求

连续录波应满足以下要求:

a)每分钟形成一个文件,文件格式应能兼容GB/T14598.24—2017的要求;

b)连续录波记录速率不应低于1kHz;

5

DL/Txxx—201X

c)数据保存时间不少于3天。

6.1.3.3对时精度要求

对时精度优于±1µs。

6.2次同步振荡监测主站的要求

6.2.1技术要求

主要技术要求如下:

a)应实现在线自检测:在正常运行期间,如发生元件损坏,应及时发出告警信号;

b)应实现自复位:因干扰而造成程序异常出错时,可通过自复位电路自动恢复正常工作;

c)应以时钟同步装置作为基准时钟源;

d)宜向本地监控系统提供监测主站运行状态信息;

e)应具备人机接口,用于对主站进行参数配置、定值整定,并能够监视主站的运行状态等信息;

f)与监测子站、管理平台连接应采用以太网口(符合TCP/IP协议)。

6.2.2功能要求

主要功能要求如下:

a)实时信息交互功能:能接收多个监测子站的实时数据、状态信息、事件信息等,并向管理平台

实时转发;

b)实时数据分析功能:在接收到监测子站的次同步振荡告警信号后,能对各监测子站的次同步振

荡幅值进行比较、排序等分析,将结果本地显示,并实时上送管理平台;

c)连续录波召唤及转发功能:在接收到监测子站的次同步振荡告警信号后,能自动召唤相关监测

子站的连续录波数据,并转发给管理平台。

6.2.3性能要求

主要性能要求如下:

a)监测主站上送实时数据的延时时间不应大于1s;

b)连续录波数据传输时间:从监测主站发出召唤命令到完成单个子站的单条录波数据的接收的时

间应≤1分钟。

7次同步振荡控制系统的要求

7.1次同步振荡控制子站的要求

7.1.1技术要求

主要技术要求如下:

a)电流采样应接入CT的保护绕组;

b)应实现接入间隔电流、母线电压及接入间隔功率等参数的监视;

c)应实现在线自检测:在正常运行期间,如发生元件损坏,不应造成误动作,且应及时发出告警

信号;

d)应实现自复位:因干扰而造成程序异常出错时,可通过自复位电路自动恢复正常工作;

e)应以时钟同步装置作为基准时钟源;

6

DL/Txxx—201X

f)当CT断线、PT断线时,不应误动作;

g)宜向本地监控系统提供自身运行状态信息;

h)与控制子站、控制主站、管理平台连接应采用以太网口(符合TCP/IP协议);

i)应具备人机接口,用于对子站进行参数配置、定值整定,并能够监视子站的运行状态等信息。

7.1.2功能要求

主要功能要求如下:

a)模拟量采集功能:应采集所在场站的所有进线、出线、无功补偿设备及主变各侧等间隔的电压

及电流;

b)次同步振荡识别功能:能够计算测量点的次同步振荡功率的频率和幅值或次同步振荡电流的频

率和幅值,并进行次同步振荡判别;

c)信息交互功能:应具备同时与其他控制子站、控制主站、管理平台交互信息的功能;

d)应具备按间隔实现次同步振荡的启动功能,启动逻辑宜结合次同步振荡幅值;

e)应具备按间隔实现次同步振荡的告警功能,告警逻辑宜结合次同步振荡幅值及振荡持续时间;

f)应具备按间隔实现次同步振荡的动作功能,动作逻辑宜结合次同步振荡幅值、振荡频率及振荡

持续时间;

g)当发生次同步振荡启动、告警、动作时,应将相关事件信号上送管理平台应具备融合机组模态

频率的自适应次同步振荡控制功能;

h)应具备基于功率或电流振幅比(次同步频率振荡功率或电流的幅值与基频功率或电流幅值的比

值)的分轮次同步振荡控制功能,动作轮次不宜低于两轮,可根据电压等级确定每轮控制对象,

每轮优先切除振幅比最大的间隔;

i)当满足次同步振荡动作条件,可采取如下两种控制方式:1)本地直接控制;2)控制主站统一

协调控制。

7.1.3性能要求

7.1.3.1计算要求

次同步振荡控制子站的计算要求需满足6.1.3.1。

7.1.3.2对时精度要求

对时精度优于±1µs。

7.2次同步振荡控制主站的要求

7.2.1技术要求

主要技术要求需满足7.1.1。

7.2.2功能要求

主要功能要求在满足7.1.2的基础上,还需满足:

a)应能接收各控制子站满足动作条件间隔的功率或电流振幅比;

b)应能实时比较、排序各控制子站满足动作条件间隔的功率或电流振幅比,优先切除振幅比最大

的间隔,并将控制命令下发给控制子站。

7.2.3性能要求

7

DL/Txxx—201X

主要性能要求在满足7.1.3的基础上,还需满足:

a)控制主站发出的控制命令经多级通道传输,每级通道传输延时不宜超过20ms;

b)控制主站发出的控制命令应至少持续100ms,以确保控制子站能可靠收到。

8次同步振荡管理平台的要求

8.1技术要求

主要技术要求如下:

a)管理平台出现异常不应影响监测子站、监测主站、控制子站、控制主站的安全、可靠及独立运

行;

b)应支持GB/T26865.2—2011标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连续录波文件召唤功能扩展,连续录波

文件扩展规约参考附录C;

c)应提供完善的数据备份方式;

8.2功能要求

主要功能要求如下:

a)应能接收、存储监测子站、监测主站、控制子站、控制主站上传的数据;

b)应能在接收到监测子站、监测主站告警信号或控制子站、控制主站的告警、动作信号后自动召

唤相关监测子站指定时间段的连续录波数据;

c)应具备手动召唤指定监测子站的连续录波数据的功能;

d)应能基于所召唤的连续录波数据,进行离线计算、分析,并生成事件简报,简报内容应至少包

括振荡时间、频率、涉及场站数、最大振幅时间、最大振幅发生场站、最大振幅值;

e)应具备电网拓扑图展示功能,以闪烁等方式标识次同步振荡事件影响的线路、厂站等,并能直

观显示输电线路次同步振荡幅值、方向等;

f)应具备向综合智能分析与告警应用推送次同步振荡告警信号的功能;

g)应基于所获取的实时的振荡主导频率、振荡幅值,以数字、曲线或其他适当形式展示;

h)应提供可视化界面对次同步振荡影响的设备在一段时间内的振荡频次作出统计和比较;

i)应至少具备频域分析、谐波分布分析等离线分析功能;

j)应具备次同步振荡分析结果的历史保存功能,并支持历史事件分析结果的回放。

8.3性能要求

主要性能要求如下:

a)宜基于国产安全操作系统开发;

b)连续录波数据传输时间:从管理平台发出召唤命令到完成单个监测子站的单条录波数据的接收

不应高于1分钟;

c)自动召唤的连续录波波形数据时长至少为次同步振荡事件发生前1分钟与事件发生后1分钟;

d)所有数据的存量时间不应低于1年;

e)系统软件支持直连装置数量不应少于512个;

f)系统可用率不低于99.8%;

g)画面数据刷新周期:1s~10s可调;

h)检索数据的响应时间不应高于30秒/1000条;

8

DL/Txxx—201X

i)具有良好的开放性,支持与其它系统交换数据,数据交换格式宜符合DL/T890.301—2004的

规定。

9

DL/Txxx—201X

AA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次同步振荡监测与控制系统部署指导原则

A.1总体原则

新能源发电汇集地区的次同步振荡风险与新能源发电机组特性、电网结构和参数、电网中其它装备

特性等多种因素有关,本原则结合国内外已发生的次同步振荡案例,首先提出宜直接视为存在振荡风险

的情况,然后针对不符合上述情况的其它情况,提出开展振荡风险评估工作的参考原则,包括仿真模型

和工具、评估内容、评估结果认定等。

A.2存在振荡风险的情况

符合以下一种或多种情况的新能源汇集地区宜视为存在次同步振荡风险:

a)新能源汇集地区位于特高压直流系统送端;

b)新能源汇集地区位于柔性直流系统送端;

c)新能源汇集地区电网内存在串联补偿装备;

d)新能源汇集地区曾发生过次同步振荡。

对于不符合上述任一情况的其它情况,宜按照下述参考原则开展次同步振荡风险评估工作。

A.3次同步振荡风险评估参考原则

A.3.1仿真模型和工具

(1)新能源机组仿真模型应包括电气主电路和控制系统,电气主电路结构和参数要求与实际机组

一致,控制系统要求采用实际机组的控制源代码或者控制器。

(2)无功补偿、高压直流等电力电子装置仿真模型应包括电气主电路和控制系统,电气主电路结

构和参数与实际装置一致,控制系统要求采用实际装置的控制源代码或者控制器。

(3)新能源汇集地区电网结构与参数宜与实际系统一致。

(4)采用控制源代码的仿真可基于离线或实时仿真工具,采用实际控制器的仿真应基于实时数模

混合仿真工具。

(5)仿真步长宜不超过50us。

A.3.2评估内容

次同步振荡风险的评估宜包含以下内容但不限于:

(1)新能源汇集地区所有可能工况的运行特性仿真,可选的工况条件包含但不限于:新能源发电

出力水平、新能源发电开机机组台数、常规同步发电机组开机台数、直流输电系统送出功率等;

(2)汇集地区内所有新能源场站、汇集站出线端的三相电压、电流次同步振荡分量计算;

(3)可获取的PMU、场站故障录波、机组故障录波等录波数据分析;

(4)基于阻抗分析、特征值分析等方法的振荡风险和因素分析。

A.3.3评估结果认定

10

DL/Txxx—201X

次同步振荡风险评估结果的认定可采取但不限于以下形式:

(1)由新能源汇集地区电网主管部门认定;

(2)组织专家评审会认定;

(3)由第三方试验检测机构认定。

11

DL/Txxx—201X

BB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次同步振荡监测与控制系统典型组网架构

B.1两层组网架构

次同步振荡监测子站、控制子站与次同步振荡管理平台直连,如图B.1所示:1)控制子站的告警、

动作信号实时上送给管理平台;2)监测子站的次同步振荡主导振荡频率、幅值及告警信号实时上送管

理平台;3)管理平台在接收到告警或动作信号后,召唤连续录波数据。

图B.1次同步振荡监测与控制系统典型组网架构1

B.2监测系统三层组网架构

次同步振荡监测子站、监测主站与管理平台构成监测系统,控制子站与管理平台构成控制系统,如

图B.2所示:1)控制子站的告警、动作信号实时上送给管理平台;2)监测主站将次同步振荡主导振荡

频率、幅值、告警信号及初步分析结果实时上送管理平台;3)监测主站在接收到次同步振荡告警信号

后,自动召唤连续录波数据,并转发管理平台。

12

DL/Txxx—201X

图B.2次同步振荡监测与控制系统典型组网架构2

B.3控制系统三层组网架构

次同步振荡控制子站、控制主站与管理平台构成控制系统,监测子站与管理平台构成监测系统,如

图B.3所示:1)控制子站、控制主站的告警、动作信号实时上送给管理平台;2)监测主站将次同步振

荡主导振荡频率、幅值、告警信号及初步分析结果实时上送管理平台;3)管理平台在接收到告警或动

作信号后,召唤连续录波数据。

图B.3次同步振荡监测与控制系统典型组网架构3

B.4监测、控制系统均三层组网架构

次同步振荡监测子站、监测主站与管理平台构成监测系统,控制子站、控制主站与管理平台构成控

制系统,如图B.4所示:1)控制子站、控制主站的告警、动作信号实时上送给管理平台;2)监测主站

13

DL/Txxx—201X

将次同步振荡主导振荡频率、幅值、告警信号及初步分析结果实时上送管理平台;3)监测主站在接收

到次同步振荡告警信号后,自动召唤连续录波数据,并转发管理平台。

图B.4次同步振荡监测与控制系统典型组网架构4

14

DL/Txxx—201X

附录C

(资料性附录)

连续录波文件扩展规约

C.1离线数据传输命令帧命令说明

离线数据传输命令帧命令说明见表C.1。

表C.1离线数据传输命令帧命令说明

编号命令命令传输方向命令参数类型低字节取值命令说明

管理平台Æ监测

1CMD_LDFLOWCMD_PARAS_20x01传送动态记录数据文件

子站

管理平台Æ监测

2CMD_XFFILECMD_PARAS_30x02管理平台下发文件

子站

管理平台Æ监测

3CMD_LDTRINDEXCMD_PARAS_20x03传送事件标识数据(附事件信息)

子站

管理平台Æ监测管理平台召唤监测子站的文件目

4CMD_LDFILEDESCMD_PARAS_20x04

子站录

管理平台Æ监测

5CMD_LDTRCMD_PARAS_20x05传送暂态数据(按起止时刻索引)

子站

管理平台Æ监测

6CMD_LDTRETCMD_PARAS_20x06传送暂态数据(按发生时刻索引)

子站

管理平台Æ监测

7CMD_LDFILECMD_PARAS_30x07召唤监测子站文件

子站

管理平台ÅÆ监

8CMD_ACKCMD_PARAS_10x08确认帧

测子站

管理平台Å监测

9CMD_USEABLECMD_PARAS_10x09当前空闲,接受传输请求

子站

管理平台Å监测

10CMD_UNUSEABLECMD_PARAS_10x0A当前状态忙,不接受传输请求

子站

管理平台ÅÆ监

11CMD_CONTINUECMD_PARAS_40x0B断点续传

测子站

管理平台Æ监测传送连续录波数据(按起止时刻索

12CMD_LDRECFLOWCMD_PARAS_20x0C

子站引)

C.2扩展的命令参数字段定义

扩展的命令参数字段定义见表C.2。

表C.2扩展的命令参数字段定义

编号命令参数字段参数字段定义

PARA132位无符号整数,查询动态数据的起始时刻,以SOC表示。

1CMD_LDFLOW

PARA232位无符号整数,查询动态数据的终止时刻,以SOC表示。

2CMD_XFFILEPARA1保留

15

DL/Txxx—201X

PARA2保留

FILENAME文件名

PARA132位无符号整数,查询事件标识的起始时刻,以SOC表示。

3CMD_LDTRINDEX

PARA232位无符号整数,查询事件标识的终止时刻,以SOC表示。

32位无符号整数,查询暂态数据文件记录数据的起始时刻,以SOC

PARA1

表示。

4CMD_LDFILEDES

32位无符号整数,查询暂态数据文件记录数据的终止时刻,以SOC

PARA2

表示。

PARA132位无符号整数,查询暂态数据的起始时刻,以SOC表示。

5CMD_LDTR

PARA232位无符号整数,查询暂态数据的终止时刻,以SOC表示。

PARA132位无符号整数,事件发生时刻的SOC。

6CMD_LDTRET

PARA232位无符号整数,事件发生时刻的毫秒数(0~999)。

PARA1保留

7CMD_LDFILEPARA2保留

FILENAME文件名

8CMD_ACK无参数

9CMD_USEABLE无参数

10CMD_UNUSEABLE无参数

FILENAME64字节的ASCII字符串。无效位置0。

11CMD_CONTINUE

PARA132位无符号整数,文件续传的起点。

PARA132位无符号整数,查询连续录波数据的起始时刻,以SOC表示。

12CMD_LDRECFLOW

PARA232位无符号整数,查询连续录波数据的终止时刻,以SOC表示。

16

DL/Txxx—201X

目次

前言.................................................................................3

1范围..............................................................................4

2规范性引用文件....................................................................4

3术语和定义........................................................................4

4缩略语............................................................................5

5总则..............................................................................5

6次同步振荡监测系统的技术要求......................................................5

6.1次同步振荡监测子站的要求......................................................5

6.2次同步振荡监测主站的要求......................................................7

7次同步振荡控制系统的计算要求......................................................7

7.1次同步振荡控制子站的要求......................................................7

7.2次同步振荡控制主站的要求......................................................8

8次同步振荡管理平台的技术要求......................................................8

8.1技术要求......................................................................8

8.2功能要求......................................................................9

8.3性能要求......................................................................9

附录A(资料性附录)次同步振荡监测与控制系统部署指导原则...........................10

附录B(资料性附录)次同步振荡监测与控制系统典型组网架构...........................11

附录C(资料性附录)连续录波文件扩展规约...........................................14

1

DL/Txxx—201X

次同步振荡监测与控制系统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次同步振荡监测与控制系统的组成、技术要求、功能要求及性能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新能源汇集地区次同步振荡监测与控制系统设计、建设等环节。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4598.24-2017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第24部分:电力系统暂态数据交换(COMTRADE)通用

格式

GB/T26865.2—2011电力系统实时动态监测系统第2部分:数据传输协议

DL/T890.301—2004能量管理系统应用程序接口(EMS-API)第301部分:公共信息模型(CIM)

基础

3术语和定义

3.1

次同步振荡subsynchronousoscillations

频率介于低频振荡频率与基波频率之间的功率振荡,频率范围一般为5Hz~45Hz。在发生次同步振

荡过程中,电流中含有次同步分量(5Hz~45Hz)和超同步分量(55Hz~95Hz)。

3.2

次同步振荡监测与控制系统monitoringandcontrolsystemofsubsynchronousoscillations

由次同步振荡监测子站、次同步振荡监测主站、次同步振荡控制子站、次同步振荡控制主站、次同

步振荡管理平台及通信通道组成,实现次同步振荡的监测、告警、控制与分析。由监测子站、监测主站、

管理平台构成监测系统,由控制子站、控制主站、管理平台构成控制系统。

3.3

次同步振荡监测子站slavemonitoringstationofsubsynchronousoscillations

通常部署在单个新能源场站、新能源汇集站、开关站或变电站,可实现对新能源次同步振荡监测、

判别、告警,并存储相关数据。

3.4次同步振荡监测主站mastermonitoringstationofsubsynchronousoscillations

通常部署在枢纽变电站,可实现对次同步振荡监测子站数据的接收、存储、分析、转发。

3

DL/Txxx—201X

3.5

次同步振荡控制子站slavecontrolstationofsubsynchronousoscillations

通常部署在单个新能源场站、新能源汇集站、变电站,实现对所接入间隔的次同步振荡判别、告警

及控制;同时,可接收并执行次同步振荡控制主站的控制命令。

3.6

次同步振荡控制主站mastercontrolstationofsubsynchronousoscillations

通常部署在枢纽变电站,实现所有接入间隔的次同步振荡判别、告警及控制;同时可实现对次同步

振荡控制子站数据的接收、分析,实现区域统筹控制。

3.7

次同步振荡管理平台monitoringandcontrolmanagementplatformofsubsynchronousoscillations

通常部署在各级电力调控中心,用于接收、存储、分析次同步振荡监测子站、主站和次同步振荡控

制子站、主站的数据,实现次同步振荡事件的实时告警,并将分析结果进行可视化展示。

3.8

连续录波continousrecording

按照设定的频率连续采集关键电气量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存储,频率不低于1kHz。

4缩略语

CT:电流互感器(CurrentTransformer)

PT:电压互感器(PotentialTransformer)

5总则

5.1存在次同步振荡风险或已发生次同步振荡的新能源汇集地区,应首先部署次同步振荡监测系统,

其次根据监测结果部署次同步振荡控制系统。次同步振荡监测与控制系统部署指导原则可参考附录A。

5.2次同步振荡监测系统应实现次同步振荡的监测、告警,并对次同步振荡数据进行记录、存储、分

析、展示。

5.3次同步振荡控制系统能应能实现次同步振荡的准确、快速控制,宜以较少控制措施量平息次同步

振荡。

5.4次同步振荡监测与控制系统包括监测子站、监测主站、控制子站、控制主站、管理平台、通讯接

口设备及通信信道。次同步振荡监测与控制系统典型组网架构可参考附录B。

5.5次同步振荡控制子站之间、控制子站与控制主站之间的通信通道应采用2M光纤数字通道;次同

步振荡监测子站、监测主站、控制子站、控制主站与管理平台之间的通信通道应采用电力调度数据网。

6次同步振荡监测系统的要求

4

DL/Txxx—201X

6.1次同步振荡监测子站的要求

6.1.1技术要求

主要技术要求如下:

a)电流采样应接入CT的测量绕组;

b)应实现接入间隔电流、母线电压和接入间隔功率等参数的监视;

c)应实现在线自检测:在正常运行期间,如发生元件损坏,应及时发出告警信号;

d)应实现在线自检测:在正常运行期间,如发生元件损坏,不应造成误动作,且应及时发出告警

信号;

e)应以时钟同步装置作为基准时钟源;

f)宜向本地监控系统提供监测子站运行状态信息;

g)应具备人机接口,用于对子站进行参数配置、定值整定,并能够监视子站的运行状态等信息;

h)与监测主站、管理平台连接应采用以太网口(符合TCP/IP协议)。

6.1.2功能要求

主要功能要求如下:

a)模拟量采集功能:应采集所在场站的所有线路、动态无功补偿设备及主变各侧等间隔的电压及

电流;

b)应具备基于原始采样数据的次同步振荡监测功能,应能将次同步振荡的主导分量幅值、频率本

地显示,并实时上送至监测主站、管理平台;

c)具备按间隔进行次同步振荡告警的功能(当瞬时功率次同步振荡分量超过预设门槛PSSO(或

次同步电流分量超过预设门槛ISSO1,或超同步电流分量超过预设门槛ISSO2)并持续T秒时,判

为次同步振荡事件,其中PSSO、ISSO1、ISSO2与T数值可整定),同时将告警信息实时上送;

d)应具有连续录波功能,录波数据存储到非易失存储器中,且数据应带有时标;同时应具备响应

监测主站及管理平台召唤指定时间段的连续录波数据的功能;

e)应具备同时与监测主站、管理平台交互信息的功能。

6.1.3性能要求

6.1.3.1计算要求

a)采用瞬时功率计算时满足如下要求:

1)频率范围为10Hz~40Hz,频率分辨率要求不低于1Hz;

2)频率范围为5Hz~10Hz、40Hz~45Hz,频率分辨率要求不低于2Hz。

b)采用电流计算时:

1)频率范围为10Hz~40Hz和60Hz~90Hz,频率分辨率要求不低于1Hz;

2)频率范围为5Hz~10Hz、40Hz~45Hz、55Hz~60Hz、90Hz~95Hz,频率分辨率要求不低于

2Hz。

6.1.3.2连续录波要求

连续录波应满足以下要求:

a)每分钟形成一个文件,文件格式应能兼容GB/T14598.24—2017的要求;

b)连续录波记录速率不应低于1kHz;

5

DL/Txxx—201X

c)数据保存时间不少于3天。

6.1.3.3对时精度要求

对时精度优于±1µs。

6.2次同步振荡监测主站的要求

6.2.1技术要求

主要技术要求如下:

a)应实现在线自检测:在正常运行期间,如发生元件损坏,应及时发出告警信号;

b)应实现自复位:因干扰而造成程序异常出错时,可通过自复位电路自动恢复正常工作;

c)应以时钟同步装置作为基准时钟源;

d)宜向本地监控系统提供监测主站运行状态信息;

e)应具备人机接口,用于对主站进行参数配置、定值整定,并能够监视主站的运行状态等信息;

f)与监测子站、管理平台连接应采用以太网口(符合TCP/IP协议)。

6.2.2功能要求

主要功能要求如下:

a)实时信息交互功能:能接收多个监测子站的实时数据、状态信息、事件信息等,并向管理平台

实时转发;

b)实时数据分析功能:在接收到监测子站的次同步振荡告警信号后,能对各监测子站的次同步振

荡幅值进行比较、排序等分析,将结果本地显示,并实时上送管理平台;

c)连续录波召唤及转发功能:在接收到监测子站的次同步振荡告警信号后,能自动召唤相关监测

子站的连续录波数据,并转发给管理平台。

6.2.3性能要求

主要性能要求如下:

a)监测主站上送实时数据的延时时间不应大于1s;

b)连续录波数据传输时间:从监测主站发出召唤命令到完成单个子站的单条录波数据的接收的时

间应≤1分钟。

7次同步振荡控制系统的要求

7.1次同步振荡控制子站的要求

7.1.1技术要求

主要技术要求如下:

a)电流采样应接入CT的保护绕组;

b)应实现接入间隔电流、母线电压及接入间隔功率等参数的监视;

c)应实现在线自检测:在正常运行期间,如发生元件损坏,不应造成误动作,且应及时发出告警

信号;

d)应实现自复位:因干扰而造成程序异常出错时,可通过自复位电路自动恢复正常工作;

e)应以时钟同步装置作为基准时钟源;

6

DL/Txxx—201X

f)当CT断线、PT断线时,不应误动作;

g)宜向本地监控系统提供自身运行状态信息;

h)与控制子站、控制主站、管理平台连接应采用以太网口(符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