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课件高三人民版历史必修(1)一轮复习_第1页
第(1)讲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课件高三人民版历史必修(1)一轮复习_第2页
第(1)讲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课件高三人民版历史必修(1)一轮复习_第3页
第(1)讲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课件高三人民版历史必修(1)一轮复习_第4页
第(1)讲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课件高三人民版历史必修(1)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历史公元前2070年原始人群氏族公社部落部落联盟旧石器到新石器特点:①以血缘为纽带形成的社会组织;(中国古代社会的核心特点之一)②文明样式上多元一体、中原核心;③文明中蕴含人事与鬼神崇拜的结合;④晚期孕育了私有制、阶级的分化、国家雏形;夏朝商朝周朝通过两幅图比较,文明的起源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

多元是指中国文明起源不是从某一地区开始发生然后向周围传播而是在中原地区、海岱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西辽河流域等地各自发生,然后形成于中原地区的多元一体模式,不过,在多元起源当中,中原地区扮演了打熔炉的作用,可以说,中国文明既是多元的又是有核心的,不是满天星斗或一盘散沙。——赵春青《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回顾与思考》中华文明的起源

1959年发掘大汶口遗址,发现墓葬133座,在这些墓葬中,有的无随葬品,有的随葬品非常丰富。

——《大汶口文化的墓葬》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大汶口墓葬反映了什么现象?具有什么意义?现象:反映了社会贫富分化出现,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意义: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探究文明起源最主要的手段:田野考古中华文明的起源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早期中华文明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器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中华文明的起源早期中华文明神话传说与历史典故部落联盟与早期国家政治制度与鲜明特点大禹治水、禹定九州、太康失国、少康中兴、玄鸟生商、武丁中兴、酒池肉林、武王伐纣、国人暴动、千金一笑夏朝历史尚无确切文字记载,二里头文化遗址也尚待考证。自商朝进入信史时代,了解此时期历史的参考记录如《史记》等。尧、舜、禹是部落联盟的首领,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出现了早期的国家制度夏、商初步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内外服)国家大事通过占卜方式来决定,王权具有神秘色彩。第1讲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历史礼乐制(权力认同)分封制(权力分配)夏商政权组织形式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影响宗法制(权力继承)西周完善“夏商周三代”政治制度的关系三代政治文明权力角度唯物史观角度【课标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主干梳理认知拓展“家天下”的出现夏启继位影响进步还是倒退?判断依据“家天下”取代“公天下”王位、爵号和财产按照家族血缘关系世代继承下去。(“一家一姓”)“禅让制”是生产力水平落后的代表;“世袭制”是伴随着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出现,私有制产生和国家出现而出现。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域郭沟池以为固……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是谓小康——《礼记▪礼运》【禅让制】传说远古社会,黄帝以后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采用民主的方式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一夏、商的政治制度1.王权承袭:实行________袭制,传承方式是父子相传或兄终弟及。2.政治特点:通过_______决定国家大事,具有神秘色彩。3.行政管理(1)中央:设相、卿士等,掌管政务。(2)地方:封侯和伯,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分封制】空间角度下的“分封制”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涉及边远地区……目的:“封建亲戚,以藩(蕃)屏周”

巩固政治统治、扩大疆域“由众多血缘部族邦国形成的联盟制转变为由众多

地域国家形成的相对一统天下,向真正意义上的统一的地域国家迈进了一大步”。血缘部族邦国分封制地域国家【分封制】空间角度下的“分封制”周人的各封国却造成了前所未有的不同族人混居在一起的现象。

——沈长云《上古史探研》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基础

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由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青铜)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对以周王朝为代表的当时的中原文化的一次广泛的一再复制。被分封者像其宗主国(周)一样,……共享一套国君与官吏的选免等国家的管理制度和政治文化体系。分封制扩大了以周朝为代表的中原文化的传播;促进文化的认同感;促进落后地区的开发【分封制】空间角度下的“分封制”政治:以藩屏周文化:传播与认同国家:地域国家民族:华夏民族空间视角下的分封制二权力的分配制度——分封制1.前提: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西周,都镐京(今陕西西安)。2.目的:维护周天子的有效统治。3.对象:_______、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4.主要诸侯国:鲁、齐、燕、卫、宋、晋等。【分封制】时间角度下的“分封制”唯物史观的考查:“因循渐变”,既是发展,也是传承与创新高考链接《诗经》时间: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内容:《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地位: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

儒家与《诗经》的关系:孔子编订《诗经》,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或《五经》之一。

《诗经》并非为儒家而生,而是儒家奉《诗经》为经典。儒家的思想来源于《诗经》,而《诗经》不一定符合传统的儒家观念。5.核心:周天子将王畿以外的________和_______分封给诸侯。6.诸侯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7.诸侯权力:再次分封、设置官员、建立_______、征派赋役。8.瓦解 (1)时间:春秋战国时期。(2)原因:封国诸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周王无法对诸侯势力进行直接干涉和控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诸侯国势力增强,诸侯争霸战争不断,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逐渐被“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取代。(3)表现①周王与诸侯国之间:诸侯国挑战周王室的权威,如楚庄王问鼎等。②诸侯国之间:为争夺霸权,相互兼并、相互战争,“春秋无义战”是其最突出的表现。③诸侯国内部:卿大夫夺位,如三家分晋、田氏代齐。【问题探究1】有人说:夏朝取代原始社会,政治权力“传子”取代“传贤”,促进了社会的不平等,是历史的倒退。你怎么看?提示:评价社会的进步与否,最主要的标准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夏朝取代原始社会,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又促进了生产力发展,所以是历史的进步。【教材拾遗】内、外服制度内、外服制度是商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内服是王畿,即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则是附属国管辖地区。商王不同程度上有支配内服和外服的实际权力。但对外服控制力极其有限。【问题探究2】分封制容易形成割据,不利于中央集权,所以应该否定吗?提示:分封制从对后世的影响看,虽不利于国家统一,但在当时却起到了极大的积极作用。故历史地看,应该肯定。9.影响(1)积极:加强了周天子对________的统治;促进了对边疆地区的开发,扩大了统治区域;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使国家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2)消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________,是导致诸侯国分裂割据混战的根源。三权力的继承制度——宗法制1.起源:从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2.目的

3.内容:规定宗族内的嫡庶系统,建立起大宗、小宗体系,形成________的等级关系和政治上的隶属关系。4.特点:_____________,这是宗法制的核心内容。5.实质:按__________继承政治权力的政治制度。A、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B、“家”(血缘关系)“国”(政治关系)结合一体;C、等级森严①血缘等级:确立大宗、小宗尊卑关系;②政治等级:由血缘亲疏,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贵族等级制度。6.瓦解(1)小宗上升发展,大宗沉沦下降。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王室内部,周幽王废嫡长子的储君地位而改立庶子,促使西周灭亡;东周王室的继承之争,造成王室威严扫地,天子地位下降;各国兼并激烈。二是诸侯国内部,大夫专政,互相兼并;贵族没落,平民崛起。(2)人才的流动方式。春秋战国时期,因为图强争霸的需要,各诸侯国尚贤思想流行,传统的世卿世禄制被打破,出现许多布衣卿相,如管仲、苏秦、吕不韦等。各国盛行养士之风,用人唯才,打破了宗法血缘限制。(3)中央集权政治体制流行,有计划地打压奴隶主贵族(如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等),以定额的俸禄代替土地分封,在客观上起到了瓦解宗法制的作用。【宗法制】7.影响:积极:①巩固政治统治,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团结;②形成“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统治理念;消极:①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形成世卿世禄制);中性:C、影响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观念的形成——形成中国传统的制度文化心理的认同概念:家与国是合一的,国以家为基础与核心。

封建时代,本来很多家庭有他们世袭的特权,这些皆所谓“贵族”。但从秦汉以后,封建制度早已推翻。单只(有)皇室一家是世袭的,除却皇帝可以把皇位传给他儿子外,政府里便没有第二个职位,第二个家庭,可以照样承袭。

——《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巧法妙记】“一二三四”巧记宗法制【问题探究3】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只存在于夏、商、周三朝,对吗?提示:不对。王位世袭制存在于中国整个古代社会。分封制不仅存在于周朝,在西汉、西晋、明朝都实行过。宗法关系贯穿于中国整个古代社会,甚至影响至今。【思维导图】西周统治与三大政治制度的关系【牛刀小试】请构建本讲内容思维导图。参考:【礼乐制度】分封宗法制形成了西周的等级制度。等级的差异如何来体现?礼乐制度礼制乐制典章制度行为方式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诸多方面音乐舞蹈史诗实质:规范贵族的身份地位,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礼乐制度】礼乐制度—天下归心“亲亲”:亲其亲者(亲近应该亲近的人),维护亲疏远近的亲缘等级,从家庭关系出发,核心是孝。“尊尊”:尊其尊者(尊重应该尊重的人),维护尊卑贵贱的政治等级,从政治等级出发,核心是忠。原则:有别礼乐文化的基本精神等级制度和观念,由亲亲所孕育的和谐原则与由尊尊所孕育的秩序原则二者有机统一。【礼乐制度】评价:①维护社会秩序:宗法关系、等级制度(维护分封制、宗法制和君权、族权、夫权、神权。)②显示身份差异及权利义务,强化王权③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心理认同、社会和谐.....④影响后世:政治、儒学、文化等⑤局限:压抑了人的个性和创造性四权力的认同制度——礼乐制度【宗法观念】礼节民心,乐和民性,政以行之,刑以防之。分封制是地方行政制度,分封制并不是全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制度。是“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嫡长子继承是基本原则。【新教材链接】商周时期的原始民主传统商周政体中,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其中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平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影响朝政。西周晚期,王室重臣召公曾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比喻,劝谏周厉王不要限制民众的言论。这些原始民主传统,在春秋各国政治中仍然有一定影响。互动探究分层突破史料精研微解重难微解1分封制的特点

二王室分封宗亲功臣的既定制度,辅之以明确天子权力和诸侯义务的周礼约束,决定了①王室和诸侯之间的内在关系,使中央王国对地方诸侯的纵向联系加强。同时,②西周的诸侯国之间多有同宗共祖的宗亲关系或互通婚姻的姻亲关系,横向联系也较以前密切。——《中国历史·先秦卷》【史料解读】史料一的西周分封形势图涉及分封的对象,主要封国名称及分布。史料二主要涉及周王室和诸侯的关系,以及诸侯之间的关系。【精研探究】上述史料反映出分封制有何特点?提示:根据史料一图中诸侯的身份,可以总结出分封对象多元化及以王族为主的特点;根据图中诸侯国的地域分布,可以看出同姓诸侯占据战略要地。史料二以第一个句号为界分为两层:①反映了王室与诸侯间纵向联系加强;②反映诸侯国间横向联系加强。微解2宗法制的特点一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纣王虽幼,以嫡立。——《吕氏春秋》二西周宗法制度示意图及解读【史料解读】史料一记述了微子和纣王因嫡庶之分而纣王继位的史实。史料二从权力继承、大小宗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较全面地反映了宗法制。【精研探究】由上述史料可看出宗法制有何特点?提示:由史料一可知年幼的商纣王因为嫡长子的身份得以继位。史料二中由“天子、诸侯、大夫、士”之位均由嫡长子继承可看出,①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由诸侯、大夫既是小宗,又是大宗可知,②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由嫡长子、别子、“天子、诸侯、大夫、士”可知,③大小宗既是家庭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政权与族权紧密结合;由③可见,④“家”“国”一体。归纳总结宗法制的特点(1)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具有相对性。(2)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3)政权与族权紧密结合,家国一体。要点突破深化拓展要点一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历史遗存1.分封制的历史遗存(1)中国封建社会中皇族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分封。如西汉、西晋、明朝实行的分封。(2)中国的姓氏中,很多源于西周封国。如:陈、许、鲁、宋等。(3)中国一些省的简称或别名源于诸侯国名称。如山东简称鲁、山西简称晋、河北又称燕赵大地。2.宗法制的历史遗存(1)封建政治:封建社会中皇位继承上的嫡长子继承原则,“家国同治”的治国理念。(2)社会习俗:家谱的修订、宗祠家庙的建立、祖先崇拜、祭祖、扫墓等。(3)思想观念:讲“忠”“孝”,重家庭伦理、家庭和谐。[例1]

(2020·天津高考)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护治安,对乡村的其他事务并不过多干涉,乡村基本实行自治,这种自治社会也是一种自律社会。可以作为这一观点依据的是(

)A.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B.宗法教化形成的文化认同C.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备D.乡村社会脱离政府的管控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宗法制的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宗族内部重视社会教化,而中国古代乡村又多是以聚族而居的宗族为基础形成的,因此中国古代乡村自治是与宗族治理相联系的,源于宗法教化形成的文化认同,故选B项。根据材料“这种自治社会也是一种自律社会”可知,乡村自治的实现依靠的是村民自觉,与国家政权的稳定与否并无必然联系,排除A项;在中国古代专制制度下,实行的是“人治”,法律制度并不健全完备,排除C项;根据材料“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可知,古代乡村依然是在政府的管辖范围内,并未脱离政府的管控,排除D项。要点二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例2]

(2021·广东湛江二模)据卜辞考订,商朝产生了十七世二十九王,由弟继位或堂弟继位现象者为七世十二王,而父子相继现象者为十世十七王。这表明商代(

)A.政治局势动荡不已B.家族血缘关系不断强化C.宗法制度已具雏形D.王位继承制度尚未形成答案C解析宗法制度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而嫡长子继承制的基础是父死子继,由材料可知,商代继承关系中父子相继现象已经超过了由弟继位或堂弟继位现象,故选C项。材料没有提到继承中是否发生政局动荡,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了家族内继承的现象,但并没有提到家族血缘关系发展的趋势,排除B项;夏朝禹死后,其子启继承王位,就开创了王位继承制,排除D项。(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商朝尤为突出)(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家国一体、家国同构)(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分封制下诸侯权力较大)(4)阶级结构、等级制度的确立;宏观层面: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征微观层面:西周政治制度的特征(与商朝相比)①重视国家的制度建设;宗法制、分封制、井田制、官制在内的“周礼”体系得以确立。古人喜欢用“周公制礼作乐”来表述,其实应该是一个更为长期的过程。②重视总结、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周初的几篇著名的《诰》中,提出了“明德”“慎罚”的主张,开“以德治国”、“德主刑辅”、“以民为本”等治国思想之先河。③政治疆域和文化影响区域大大拓展;西周是一个神权下降、王权强化、人文精神崛起的时代。辩证:君权神授也是西周政治意识的一部分西周的大一统观念周代的大一统思想,是西周封建和分封制度的产物,它源于西周分封诸侯的历史实际及西周封建所造成的三大认同观念:天子至上的政治认同、华夷之辨的民族认同、尊尚礼乐的文化认同。中国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和思想观念由西周封建所开创,是西周王朝对中国历史的重大贡献之一。——马卫东《大一统源于西周封建说》历年真题小结:2.以西周为核心的基本概念的考查。如宗法制(宗法观念)、分封制(商朝内外服制)、礼乐制度(观念)、王位继承方式(19年)等。3.以西周制度建设为核心的阶段性特征。1.理解、分析材料以及知识迁移的能力。4.历史思维的考查:历史发展的长期性、传承性以及历史的现实意义;

辩证分析历史现象;(如分封制集权与分权的问题)高考研析把握考向1.(2021·全国卷Ⅰ,1)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这说明(

)A.土地国有制度废除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C.诸侯国君权力巩固D.社会生产持续发展解析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赐采邑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至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不断发展,垦田数量增多,推动了诸侯国内部分封规模的扩大,故选D项。土地国有制是战国时期在一些诸侯国被废除的,而且材料仅提到了采邑数量的增多,没有提及所有制的改变,排除A项;分封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逐步瓦解,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诸侯国卿、大夫的采邑越来越多,实力逐渐增强,将会危及诸侯国君权力,排除C项。2.(2020·海南高考,1)西周初,为了在各地部署监察力量,由王族带领归顺的外族进驻各地,与土著长期混居。此举(

)A.加强了对新拓版图的控制B.改变了早期宗法制的核心C.实现了从诸侯争霸到皇权的统一D.延续了选举部落贤人为王的传统解析西周通过由王族带领归顺的外族进驻各地,与土著长期混居来实现对各地的监察,这有助于巩固对新版图的控制,故选A项。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而材料涉及的是对地方的管理,排除B项;西周并不是皇权政治,秦始皇实现了从诸侯争霸到皇权的统一,排除C项;材料强调对地方的监察控制,而不是选举部落贤人为王,排除D项。3.(2020·山东高考,1)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

)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解析根据材料“无礼义,则上下乱”“义者,君臣上下之事”可知,此时孟子和韩非子所说的“义”是君臣之间做事情的原则,实质是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故选D项。秦朝确立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上下乱”“君臣上下之事”涉及的是等级秩序,并非道德修养,排除B项;“必”不仅仅用来规范统治阶层行为,也涉及到被统治阶层,排除C项。4.(2019·全国卷Ⅰ,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解析根据材料“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说明西周王位更替时间相比商朝较长,这是因为西周确立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王位继承方式产生变化,故选B项。禅让制强调选贤举能而不是“兄终弟及”,排除A项;王位世袭与君主寿命无关,排除C项;材料中“兄终弟及”和父子相传都是体现血缘,且西周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说明血缘纽带关系是强化而非弱化,排除D项。5.(2019·全国卷Ⅲ,2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A.宗法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察举制解析材料中强调的“孝”“悌”等思想都受到宗法观念的影响,其产生的制度渊源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A项正确。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末期部族联盟首领产生的方式,和题干材料无关,B项错误;郡县制是对地方实行有效统治的行政管理制度,与材料中的“孝”“悌”等思想无关,C项错误;察举制是汉代开始实行的选官制度,与材料中“孝”“悌”等思想的产生无关,D项错误。1.(2021·四川达州二模)据考古发现,商代以“人虎”这一特殊纹饰为主题的青铜器物,广泛分布于安徽阜南、河南安阳、湖南宁乡、四川广汉三星堆、江西新干等地区。这可以用于说明当时(

)A.审美观念趋向同一B.等级观念的强化C.区域间的文化认同D.冶铸技术的传播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人虎”纹饰为主题的青铜器广泛分布,说明区域间具有文化认同感,故选C项。多地都有“人虎”纹饰说明审美观念有相似之处,但“趋向同一”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青铜器确是权力等级的象征,但材料无法说明,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青铜器的纹饰情况,并未涉及冶铸技术的传播,排除D项。2.(2021·安徽淮北二模)周天子封建诸侯、命官赋职时举行锡(赐)命典礼,受命者携命书而归,铸器刻铭,以期子孙万年保用。锡命是诸侯、大臣获取权力“正统”的象征与唯一源泉,战国时期田氏代齐,仍请求周王锡命。这表明,锡命制度(

)A.保证了贵族政治权力的稳固B.强化了王权至上的专制权力C.增进了周王室的政治凝聚力D.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传统解析根据材料“锡命是诸侯、大臣获取权力‘正统’的象征与唯一源泉,战国时期田氏代齐,仍请求周王锡命”可知,锡命制度增进了周王室的政治凝聚力,即使是周天子权威衰落的战国时期,其对政治活动仍有相当的影响力,故选C项。春秋时期出现了以下克上的诸侯争霸的局面,说明锡命制度并不能保证贵族政治权力的稳固,排除A项;王权至上的专制权力直到秦统一六国后才确立,排除B项;锡命制度只能说明人们有重视历史传承的传统,但是否是此时形成,还需要更多证据支持,排除D项。3.(2021·山东潍坊3月模拟)西周贵族更加重视青铜器对维护自身地位的作用,往往在青铜礼器上铭铸长篇文字,颂扬先祖、家族、自己的权位、恩宠和功绩,企求垂之永久。这一现象(

)A.提高了青铜铸造技艺B.使金文成为官方文字C.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D.缘于宗法分封制推行答案D解析材料“西周贵族更加重视青铜器对维护自身地位的作用”即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宗法分封制与材料中“颂扬先祖、家族、自己的权位”相符,故选D项。材料中“重视青铜器对维护自身地位的作用”反映了青铜礼器的作用,而非铸造技艺,排除A项;金文是铸造在殷商与周朝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并非官方文字,排除B项;“颂扬先祖、家族、自己的权位”体现的是人而非天,排除C项。4.(2021·河北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