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课内文言文重点篇目自我检测-第8课:烛之武退秦师_第1页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课内文言文重点篇目自我检测-第8课:烛之武退秦师_第2页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课内文言文重点篇目自我检测-第8课:烛之武退秦师_第3页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课内文言文重点篇目自我检测-第8课:烛之武退秦师_第4页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课内文言文重点篇目自我检测-第8课:烛之武退秦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8课烛之武退秦师

(一)练习版

【文言基础梳理】

一、选择题。(45分,每题3分)

1,下列各项中对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晋军函陵军:驻扎

B.敢以烦热事执事:对秦王的尊称

C.越国以那远鄙:边境

D.且君尝为晋君烦矣赐:恩惠

2.下列各项中对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又欲肆其西封封:边疆

B.阿秦以利晋阙:损害

C.徵夫人之力微:如果不

D.因人之力而敝之敝:凋敝

3.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组是()(3分)

A.夜缱而出

B.朗济而夕设版焉

C.既奉封郑

D.共其乏国

4.下列各项中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3分)

A.以其无礼于晋

B.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C.夫晋何厌之有

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5.下列加点的词语与所给例句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是寡人之过也

A.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早而昨非

B.星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C.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星女郎

D.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星依

6.下列加点的词语与所给例句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许君焦、瑕,孰济而夕设版焉

A.期避猛虎,夕避长蛇。

B.强国请服,弱国入期

C.于是入朝见威王

D.燕、赵韩、魏闻之,皆熟于齐

7.下列加点的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

B.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能面刺寡人之世者,受上赏

C.闻大王有意督过之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D.故尝与迎宋将军大母过余日

8.下列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纵一苇之所如沛公起如厕

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C.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D.不如人意突如其来

9.下列加点的词语与所给例句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秦伯翔与郑人盟

A.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B.之耽兮,犹可诩也

C.范增说项羽日

D.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10.下列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B.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C.失其所与,不知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D.夫人之相与吾与点也

11.下列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惟俟夫观人风者得帚覃用亡郑以陪邻

B.驰椒丘且常止息割鸡常用牛刀

C.犹且从师而问靠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罩

D.三人行,必有我师覆积土成山,风雨兴售

12.下列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或师焉,或否厚,小学而大遗少厚,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B.力足以至厚若不阙秦,将帚取之

C.然郑亡,子亦有不利蹲且尊置土石?

D.朝济而夕设版覃盘盘覃,困困焉,蜂房水涡

13.下列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更若役,复若赋苓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B.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芳合一契验之以事,合契希神

C.电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看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D.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今苓遣此妇终老不复娶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之”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公从之②臣之壮也③是寡人之过也④许多⑤邻之厚,君之薄也⑥行李之往来⑦君之所知

也⑧夫音,何厌之有⑨将焉取之⑩唯君图书

A.①②④⑥/③⑤⑦/⑨⑩/⑧

B.①④⑨⑩/②⑤⑥⑦/③/⑧

C.②④⑧⑨/③⑤⑦/⑩

D.①④⑥/②③⑤⑦/⑧⑨/⑩

15.下列文化常识表述的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史著作,作者为左丘明,是对《春秋》这部鲁史的解释,和

《公羊传》《谷梁传》并成为“春秋三传”。

B.“赐”,赏给,过去用于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小辈,如,赐予、恩赐;也指给予的财物

或好处,文中就是这个意思。

C.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在中国周代有王、公、侯、伯、子、男六爵,后代爵

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不尽相同。

D.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对自己的谦称。

【文本综合阅读】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9题。(15分)

晋侯、秦但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

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舞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缱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热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

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

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

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成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

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

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

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诟能若是

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吕祖谦《左氏博议•卷二十一》)

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

有于郑乎

B.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

有于郑乎

C.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

有于郑乎

D.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

有于郑乎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伯,春秋时期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之一,今天欧洲仍有这样的称谓。

B.礼,指礼节、仪式等道德规范,先秦有《周礼》《仪礼》《礼记》等流传于后世。

C.寡人,指寡德之人,古代的诸侯、君主在失德后的自称,后来成了他们的谦称。

D.执事,指做事情,主持工作,也指办事的官吏,后来也用于指代对方,表示恭敬。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烛之武顾全大局。面对郑国危亡的局面,放下不被重用的个人恩怨,毅然担负起出使秦

国的重任。

B.烛之武反客为主,他对秦穆公说,灭郑是让秦国赔上自己的邻国来增加晋国的势力并削

弱自己。

C.烛之武富于谋略,他一面向秦穆公许诺,愿为秦国提供好处,一面利用秦、晋矛盾,施

行离间之计。

D.烛之武不辱使命。国家危亡之时出使,不卑不亢,辞令从容,说服秦国退兵护郑,不失

本国尊严。

19.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2)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考点拓展训练】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0-24题。(20分)

文本一

智伯博展于韩康子,使使者致万家之日于智伯;又求地于魏桓子,复与之万家之邑一;智

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乃走晋阳,三家

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熟。沈灶产蛙,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等乘。

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跑,以汾水可以灌安邑,

绛水可以灌平阳①也。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

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

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

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

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唯辅果在。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

人也。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

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

小人,不若得愚人。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

岂特智伯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

文本二

悼公四年晋荀瑶②帅师围郑未至郑驷弘日知伯愎而好胜早下之则可行也乃先保南里以待

之。知伯入南里,门于桔帙之门。将门,知伯谓赵孟③:“入之。”对曰:“主在此。”知伯

日:“恶而无勇,何以为子(太子)?”对日:“以能忍耻,庶无害赵宗乎!“知伯不怪,赵

襄子由是悬知伯,遂丧之。知伯贪而愎,故韩、魏反而丧之。

(节选自《左传》)

【注】①安、平阳:分别为魏国、韩国都城。②荀瑶:即智伯。③赵孟:即赵襄子。

2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悼公四年/晋荀瑶帅师围郑/未至郑/驷弘曰/知伯愎而好胜/早下之/则可行也/

B.悼公四年/晋荀瑶帅师/围郑未至/郑驷弘曰/知伯愎而好胜早/下之/则可行也/

C.悼公四年/晋荀瑶帅师围郑/未至/郑驷弘日/知伯愎而好胜/早下之/则可行也/

D.悼公四年/晋荀瑶帅师/围郑未至郑/驷弘日/知伯愎而好胜早/下之/则可行也/

2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请地:即要求割地。此处“请地”与下文的“求地”意思相同,都有强行讨要的意思、。

B.邑:此指城市,都城,与苏洵《六国论》“小则获邑,大则得城”的“邑”意思一样。

C.三版:“版”,本义为筑墙的夹板,引申为古代墙计量单位。文中“三版”取引申义。

D.缪乘:又作“参乘”。乘车时,尊者在左,御者在中,骏参(一般为武士)在右侍卫。

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智伯向韩、魏请地成功,而向赵襄子请地遭却到拒绝,故纠集韩、魏攻打赵氏,但韩、

魏和赵氏并没有直接矛盾。

B.张孟谈以“唇亡齿寒”离间韩、魏和智氏,而从前文肘击和踩脚看,韩、魏也早知如灭

赵成功,将重蹈赵氏覆辙。

C.韩、魏、赵三家配合,张孟谈密谋厥功至伟,他不仅趁夜派人掘堤水淹,又让韩、魏出

兵攻其两翼,终至全歼智伯。

D.据《左传》记载,智伯与赵襄子联合伐郑时,曾因侮辱他丑恶胆小而交恶,这也是后来

赵襄子想灭掉智伯的原因。

2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乃走晋阳,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

(2)知伯不俊,赵襄子由是悬知伯,遂丧之。

25.上述两则历史材料中,司马光和《左传》都对智伯失败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请问两者

的观点有何不同?(3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29题。(20分)

靠公以晏子为相,欲霸天下。时三子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事景公,以勇力搏虎闻。晏

子过而趋,三子者不起。晏子入见公曰:“臣闻明君之蓄勇力之士也,上有君臣之义,下有长

率之伦;内可以禁暴,外可以威敌;上利其功,下服其勇,故尊其位,重其禄。今君之蓄勇力

之士也,危国之器也,不若去之。”公曰:“三子者,搏之恐不得,刺之恐不中也。"晏子曰:

“此皆力攻就敌之人也,无长幼之礼。”因请公使人少馈之二桃,日:“三子何不计功而食桃?”

公孙接仰天而叹曰:“接一搏猬而再搏乳虎,若接之功,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援桃而起。

田开疆日:“吾伏兵而却三军者再,若开疆之功,亦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援桃而起。古

冶子曰:“吾尝从君济于河,建衔年修以入砥柱之流。当是时也,冶少不能游,于是潜行,逆

流百步,顺流九里,得意而杀之。左操修尾,右挈耄头,鹤跃而出。若冶之功,可以食桃而无

与人同矣,二子何不反桃!”抽剑而起。公孙接、回开疆曰:“吾勇不子若,功不子逮,取桃

不让,是贪也;然而不死,无勇也!”皆反其桃,挈领而死。古冶子曰:“二子死之,冶独生

之,不仁;耻人以言,而夸其声,不义;恨乎所行,不死,无勇!虽然,二子同桃而节,冶专

其桃而宜。”亦反其桃,挈领而死。使者复曰•:•“已死矣。”公殓之以服,葬之以士礼焉。・臣♦--

士奇且晏子显君与菅仲后先辉映而《传》所载数事无足深取齐庄公无道晏子虽尝忧之不闻能强

谏也景公嗣世,叠经诸乱,皆不能有所匡正。齐君负大,不义于天下,及孔子以礼责,愧悔无

地。尝读《晏子春秋》,其言论多可采,原于老子者也。然二桃而杀三勇士,清净流为名法,

不其然哉。”

(节选自《左传纪事本末》)

2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臣士奇曰/晏于显君与管仲/后先辉映/而《传》/所载/数事无足深取/齐庄公无道/晏子

虽尝优之/不闻能强谏也/

B.臣士奇曰/晏子显君与管仲后先/辉映而《传》/所载数事/无足深取/齐庄公无道/晏子虽

尝忧之/不闻能强谏也/

C.臣士奇曰/晏子显君/与管仲后/先辉映而《传》所载/数事无足深取/齐庄公无道/晏子虽

尝忧之/不闻能强谏也/

D.臣士奇曰/晏子显君/与管仲后先辉映/而《传》所载数事/无足深取/齐庄公无道/晏子虽

尝忧之/不闻能强谏也/

2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景公,春秋时齐国著名国君。“景”是谥号,义为“布义行刚”,可见赠予其谥号的朝

廷是肯定其作为的。

B.左醪,指驾在车前左边的马。古代乘车尊者居左,御者居中,护卫居右,文中将左修引

申为尊者。

C.使者,原指受命出使的人,见秦伯的烛之武、到元营的文天祥皆属此类。文中泛指奉谕

办事的人。

D.士礼,指对待士人所用的礼节。古人等级不同,对应的礼仪也不同。文中指对士所用的

丧仪。

2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晏子经过公孙接等人时小步快走向前,以此表示对他们三人的尊敬,但他们却并没有起

身,显得粗鲁无礼,引发晏子对他们的嫌恶。

B.晏子认为可以从符合礼法、建功立业和上下认同三个条件来评判勇士对国家的作用,对

这样的勇士国君可尊其位,重其禄。

C.公孙接说自己能搏乳虎,以示其勇武;田开疆说自己曾伏兵退军,以示其功绩;古冶子

的一番话则表明他兼二人之长,既有勇且有功。

D.高士奇在文末不赞同《左传》对晏子的评价,他认为晏子并没有尽到辅佐国君的责任,

因为他言行不一。

2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勇不子若,功不子逮,取桃不让,是贪也;然而不死,无勇也!

(2)景公嗣世,叠经诸乱,皆不能有所匡正。

29.晏子认为可用二桃瓦解三士并杀之,请根据文章内容推断晏子做出该判断的依据。(3

分)

二解析版

【文言基础梳理】

一、选择题。(45分,每题3分)

1.下列各项中对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晋军函陵军:驻扎

B.敢以烦小事执事:对秦王的尊称

C.越国以哪远鄙:边境

D.且君尝为晋君般矣赐:恩惠

【答案】C

【解析】鄙:当作边境。

2.下列各项中对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又欲肆其西苫封:边疆

B.I圾秦以利晋阙:损害

C.微夫人之力微:如果不

D.因人之力而期之敝:凋敝

【答案】D

【解析】敝:损害。

3.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组是()(3分)

A.夜缱而出

B.就济而夕设版焉

C.既奉封郑

D.共其发理

【答案】D

【解析】D形容词作名词,其他名词作状语。

4.下列各项中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3分)

A.以其无礼于晋

B.佚之狐言于郑伯日

C.夫晋何厌之有

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答案】C

【解析】C宾语前置,其他介宾短语后置。

5.下列加点的词语与所给例句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是寡人之过也

A.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星而昨非

B.逑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C.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星女郎

D.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星依

【答案】B

【解析】B这;例句,这。A对。C是。D宾语前置标志。

6.下列加点的词语与所给例句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许君焦、瑕,期济而夕设版焉

A.期避猛虎,夕避长蛇。

B.强国请服,弱国入萼

C.于是入朝见威王

D.燕、赵韩、魏闻之,皆朗于齐

【答案】A

【解析】A早晨:例句,早晨。B朝拜。C朝堂。D朝拜。

7.下列加点的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其培之也,若不迎焉则不及

B.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迎也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C.闻大王有意督过之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D.故尝与班宋将军大母过余曰

【答案】C

【解析】C责怪'时间上超过。A过分。B过错。D探望。

8.下列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纵一苇之所如沛公起如厕

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C.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D.不如人意突如其来

【答案】A

【解析】A至刊B像'比得上。C或者'比得上。D按着'……的样子。

9.下列加点的词语与所给例句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秦伯说,与郑人盟

A.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B.之耽兮,犹可说也

C.范增说项羽日

D.秦王必诩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答案】D

【解析】D高兴;例句,高兴。A述说。B解脱。C劝说。

10.下列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B.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C.失其所与,不知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D.夫人之相与吾与点也

【答案】C

【解析】C结交、亲附。A和'替。1?给\结交。D交往'赞同。

11.下列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惟俟夫观人风者得卷覆用亡郑以陪邻

B.驰椒丘且申止息割鸡罩用牛刀

C.犹且从师而问申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罩

D.三人行,必有我师承积土成山,风雨兴承

【答案】D

【解析】D兼词,于此。A代词,代文章\副词,怎么。B哪里'怎么.C句尾语气词'兼词,

于此。

12.下列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或师焉,或否罩,小学而大遗少罩,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

之间

B.力足以至承若不阙秦,将罩取之

C.然郑亡,子亦有不利薄且寄置土石?

D.朝济而夕设版般盘盘卷,困困焉,蜂房水涡

【答案】A

【解析】A语气词,表停顿。B代词,这\兼词,哪里。C句尾语气词'兼词,往哪里。D兼

词,于此'形容词词缀,……的样子。

13.下列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更荐役,复若赋荐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B.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茬合一契验之以事,合契看神

C.节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茬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D.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今苓遣此妇终老不复娶

【答案】B

【解析】B像。A你的'如果。(:像\你。D你'如果。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之”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公从之②臣石壮也③是寡人石过也④许多⑤邻之厚,君之薄也⑥行李之往来⑦君之所知

也⑧夫音,何厌之有⑨将焉取之⑩唯君图之

A.①②④⑥/③⑤⑦/⑨⑩/⑧

B.①④⑨⑩/②⑤⑥⑦/③/⑧

C.①⑥/②④⑧⑨/③⑤⑦/⑩

D.①④⑥/②③⑤⑦/⑧⑨/⑩

【答案】B

【解析】①④⑨⑩中的“之”是代词,“公从之”的“之”代指佚之狐,“许之”的“之”

代指郑伯,“将焉取之”中“之”代土地,“唯君图之”中“之”代这件事;②⑤⑥⑦中的“之”

位于主谓之间,无义;③中的“之”是结构助词“的”;⑧中的“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故

选B项。

15.下列文化常识表述的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史著作,作者为左丘明,是对《春秋》这部鲁史的解释,

和《公羊传》《谷梁传》并成为“春秋三传”。

B.“赐”,赏给,过去用于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小辈,如,赐予、恩赐;也指给予的财

物或好处,文中就是这个意思。

C.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在中国周代有王、公、侯、伯、子、男六爵,后代

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不尽相同。

D.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对自己的课称。

【答案】B

【解析】A应为“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史著作”;C没有“王”;D错误,还有诸侯王。

【文本综合阅读】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9题。(15分)

晋侯、秦倬围郑,以其无也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目:“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日:“臣之壮也,

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搴勺之过也。然郑

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缱而出,见秦伯,日:“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热事。越

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

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

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

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语能若是

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烬于炫之式衣担弃晋奶涕唾亦何有于•那乎

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吕祖谦《左氏博议•卷二十一》)

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

于郑乎

B.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

于郑乎

C.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

于郑乎

D.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

于郑乎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伯,春秋时期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之一,今天欧洲仍有这样的称谓。

B.礼,指礼节、仪式等道德规范,先秦有《周礼》《仪礼》《礼记》等流传于后世。

C.寡人,指寡德之人,古代的诸侯、君主在失德后的自称,后来成了他们的谦称。

D.执事,指做事情,主持工作,也指办事的官吏,后来也用于指代对方,表示恭敬。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烛之武顾全大局。面对郑国危亡的局面,放下不被重用的个人恩怨,毅然担负起出使

秦国的重任。

B.烛之武反客为主,他对秦穆公说,灭郑是让秦国赔上自己的邻国来增加晋国的势力并

削弱自己。

C.烛之武富于谋略,他一面向秦穆公许诺,愿为秦国提供好处,一面利用秦、晋矛盾,

施行离间之计。

D.烛之武不辱使命。国家危亡之时出使,不卑不亢,辞令从容,说服秦国退兵护郑,不

失本国尊严。

19.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2)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答案】16.D17.C18.B

19.(1)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2)削弱秦国对

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解析】

1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为:秦穆公与晋国,相互结交很长时间了,相互信任很深了,相互结盟很厚了,一旦

恐惧于烛之武(所说)的利益,抛弃晋国(都)如同鼻涕唾沫,对于郑国又有什么(不能抛弃

的)呢?

“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是并列关系,句式应对称,所以应在“也”后面断开,

排除A、Ce

“如涕唾”是对“弃晋”的一种比喻的说法,所以应在“唾”后面断开,排除B。

故选D,

17.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古代的诸侯、君主在失德后的自称”错误。“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

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中国古代讲究“以德治国”,"以德配天”,就是

说君主、诸侯王的权位是上天赋予的,但上天只会把天下给有德的人,君主、诸侯王如果失德

就会失去尊贵的权位,所以君主、诸侯王就谦称自己是“寡人

故选C。

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烛之武反客为主”错误。由原文“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

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可知,他是站在对方的角度,替对方考虑,围绕着

秦、晋、郑三国的利害关系,离间晋国的联合行动,他先坦言郑国亡定了,接着指出,若亡郑

只对晋国有利,因为秦、郑相隔遥远,晋、郑却是近邻,灭掉郑国无形中增加了晋国的土地和

实力,而相对削弱了秦国,这不能不让秦穆公对伐郑是否将损害自己的利益有所疑问,从自己

利益出发,秦国不会帮助晋国成就霸业而使自己国力相对削弱。没有''反客为主

故选B。

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若”,如果:”有益于君”,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君有益”,对您有好处:“益”,

好处;“执事”,办事的官员,这里代指秦穆公,可以译为“您

(2)“阙”,削弱;“唯”,希望;“图”,考虑。

参考译文:

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

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沱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文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

为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

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式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

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

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

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

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

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琅二座城池。然而

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

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犷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

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一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

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

的今天。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

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烛之武退秦师》)

天下的事因为利益而合作的,必然会因为利益而分离。秦国、晋国联合出兵攻打郑国,郑

国就要灭亡了。烛之武出城游说秦穆公,站着说会话的工夫就在(郑国)将要灭亡的时候保全

了郑国,不只是使秦国军队撤兵,并且又得到秦国帮助设置戍守才离去,(秦国)改变得多么

快啊!烛之武一席话就让秦穆公背叛了晋国而亲近郑国,舍弃强大的援军,而依附弱小的国家;

抛弃(与晋国)旧日的恩情,召来(晋国)新的怨恨;舍弃成功,触犯危险。(如果)不是(烛

之武所说的)利益与危害深深击中了秦穆公的心,怎么能像这样呢?秦穆公与晋国,相互结交

很长时间了,相互信任很深了,相互结盟很厚了,一旦恐惧于烛之武(所说)的利益,抛弃晋

国(都)如同鼻涕唾沫,对于郑国又有什么(不能抛弃的)呢?如果哪天有比烛之武所说的更

大的利益,我明白秦穆公一定会很快转变去寻求那更大的利益了!

(吕祖谦《左氏博议•卷二十一》)

【考点拓展训练】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0-24题。(20分)

文本一

智伯苒搜于韩康子,使使者致万家之三于智伯;又求地于魏桓子,复与之万家之邑一;智

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乃走晋阳,三家

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喉。沈灶产蛙,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季参。

智伯日:“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附,以汾水可以灌安邑,绛

水可以灌平阳①也。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师韩、魏以攻

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

谈日:“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

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

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唯辅果在。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

人也。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师也。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

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

不若得愚人。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

智伯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

文本二

悼公四年晋荀瑶②帅师围郑未至郑驷弘日知伯愎而好胜早下之则可行也乃先保南里以待

之。知伯入南里,门于桔帙之门。将门,知伯谓赵孟③:“入之。对日:"主在此。'’知伯日:“恶

而无勇,何以为子(太子)?”对日:“以能忍耻,庶无害赵宗乎!“知伯不,援,赵襄子由是已知

伯,遂丧之。知伯贪而愎,故韩、魏反而丧之。

(节选自《左传》)

【注】①安、平阳:分别为魏国、韩国都城。②荀瑶:即智伯。③赵孟:即赵襄子。

2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悼公四年/晋荀瑶帅师围郑/未至郑/驷弘曰/知伯愎而好胜/早下之/则可行也/

B.悼公四年/晋荀瑶帅师/围郑未至/郑驷弘曰/知伯愎而好胜早/下之/则可行也/

C.悼公四年/晋荀瑶帅师围郑/未至/郑驷弘日/知伯愎而好胜/早下之/则可行也/

D.悼公四年/晋荀瑶帅师/围郑未至郑/驷弘曰/知伯愎而好胜早/下之侧可行也/

2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请地:即要求割地。此处“请地”与下文的“求地”意思相同,都有强行讨要的意思。

B.邑:此指城市,都城,与苏洵《六国论》“小则获邑,大则得城''的"邑''意思一样。

C.三版:“版”,本义为筑墙的夹板,引申为古代墙计量单位。文中“三版”取引申义。

D.醪乘:又作“参乘”。乘车时,尊者在左,御者在中,修参(一般为武士)在右侍卫。

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智伯向韩、魏请地成功,而向赵襄子请地遭却到拒绝,故纠集韩、魏攻打赵氏,但韩、

魏和赵氏并没有直接矛盾。

B.张孟谈以“唇亡齿寒”离间韩、魏和智氏,而从前文肘击和踩脚看,韩、魏也早知如灭赵

成功,将重蹈赵氏覆辙。

C.韩、魏、赵三家配合,张孟谈密谋厥功至伟,他不仅趁夜派人掘堤水淹,又让韩、魏

出兵攻其两翼,终至全歼智伯。

D.据《左传》记载,智伯与赵襄子联合伐郑时,曾因侮辱他丑恶胆小而交恶,这也是后

来赵襄子想灭掉智伯的原因。

2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乃走晋阳,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

(2)知伯不惨,赵襄子由是悬知伯,遂丧之。

25.上述两则历史材料中,司马光和《左传》都对智伯失败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请问两者

的观点有何不同?(3分)

【答案】20.C21.B22.C

23.(1)智伯勃然大怒,率领韩、魏两家军队前去攻打赵氏。赵襄子于是跑到晋阳,(智

伯、韩康子、魏桓子)三家率领本郡国士兵包围了晋阳并且引水淹灌晋阳城。(2)智伯不肯改

悔,赵襄子因此憎恨智伯,最终灭亡了他。

24.司马光认为,才华胜过德行,让自己沦为国家的乱臣贼子,引发众怒,是智伯失败的

根本原因;而《左传》认为,贪得无厌、刚愎白用、怙恶不俊等是智伯失败的原因。

【解析】

2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悼公四年,晋国的智伯领兵包围郑国,还没有到达,郑国的驷弘说:“智伯刚愎而好

胜,我们及早向他表示软弱无能,他就可以退走了。”

“帅师”与“围郑”为动作和目的关系,不宜分开,排除BD;

“未至”前有“围郑”的说明,无须赘述"郑''字;"郑驷弘''可理解为“郑国人驷弘”,因此这三个

字不能断开,排除A。

故选C。

21.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

B“邑;此指城市,都城”“与苏洵《六国论》……意思一样”错误,联系上文来看,此处加

点的“邑”,指诸侯分给大夫的封地,也叫“采邑”“采地”“封邑”“食邑”等;后面“安邑”的“邑”才是

指“城市、都城”。因此此处的“邑”也和苏洵《六国论》的“邑”意思不一样。

故选B。

2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C.“他不仅趁夜派人掘堤水淹”错误,由“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可知,

是赵襄子“趁夜派人掘堤水淹”,不是“张孟谈”。

故选C。

23.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

(1)“帅”,率领;“甲”,军队;“走”,逃跑,跑到;“以”,让,率领。

(2)“俊”,改悔;“悬”,憎恨;“遂”,最终,于是;“丧”,使动用法,灭亡。

2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观点的能力。

由“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

颠覆者多矣“可知,司马光认为,智伯灭亡,是因为他的才华胜过了他的德行,“无德”最终导致

他引发众怒,最后沦为国家的乱臣贼子。

由“知伯不惨,赵襄子由是悬知伯,遂丧之。知伯贪而愎,故韩、魏反而丧之”可知,《左

传》认为智伯不肯改悔,导致赵孟憎恨,最终灭了他。智伯贪婪而刚愎自用,最终被韩、魏与

赵氏合谋灭亡。

参考译文:

文本一

智伯向韩康子要地,韩康子便派了使臣去送上有万户居民的领地;智伯又向魏桓子提出索

地要求,魏桓子也送给智伯一块有万户居民的土地;智伯又向赵襄子要蔡和皋狼这两块地方,

赵襄子不给。智伯勃然大怒,率领韩、魏两家甲兵前去攻打赵氏。赵襄子跑到晋阳,智伯、韩

康子、魏桓子三家用国人围住晋阳,引水灌城。城墙头只差三版的地方没有被淹没。锅灶都被

泡塌,青蛙滋生,人民仍是没有背叛之意。智伯巡视水势,魏桓子为他驾车,韩康子站在右边

护卫。智伯说:“我今天才知道水可以让人亡国。”魏桓子用胳膊肘碰了一下韩康子,韩康子

也踩了一下魏桓子的脚。因为汾水可以灌魏国都城安邑,绛水也可以灌韩国都城平阳。赵襄子

派张孟谈秘密去见韩康子和魏桓子,说:“我听说唇亡则齿寒,现在智伯率领韩国、魏国攻打

赵国。赵国灭亡,那么接着就是韩国和魏国了。”韩康子和魏桓子说:“我们心里都知道这种

情况,只是担心事情没有成功而计谋泄露,那么灾祸马上就来临了。”张孟谈说:“计谋从你

们二位口中说出,只传入我的耳中,有什么妨害呢!”两人于是秘密与张孟谈订立盟约,约好

起事日期后送他回城。赵襄子派兵趁夜杀了守提官员,放水淹智伯的军队。智伯军队为救水患

而一片混乱,韩、魏军队从两侧攻打,赵襄子带兵从正面攻打,大败智伯军队,智伯被杀,又

尽数诛灭智伯族人,只有辅果得以幸存。

臣光(司马光)说:智伯灭亡,是才能超过了德行。才与德不同,然而世俗之人不能分辨

它们,统称为贤明,这就是世人看错人的原因。才能是德行的凭借,德行是才能的统帅。所以

才德全部达到顶点就是“圣人”,才德全无就是“愚人”,德超过才叫作“君子”,才超过德

就叫作“小人”。凡用人之道,如果得不到圣人、君子来委任,与其得到小人,不如得到愚人。

自古以来,国家的乱臣,家中的败子,因为才能有余而品德不足,导致家国灭亡的很多呀,难

道只有智伯吗!

文本二

悼公四年,晋国的智伯领兵包围郑国,还没有到达,郑国的驷弘说:“智伯刚愎而好胜,

我们及早向他表示软弱无能,他就可以退走了。”于是就先守在南里以等候晋军。智伯攻进南

里,又攻打桔帙之门。晋军将要攻打城门,智伯对赵孟说:“攻进去!”赵孟说:“主人在这

里。”智伯说:“你面貌丑恶而缺乏勇气,为什么成了太子?”赵孟回答说:“因为我能够忍

受耻辱,也许对赵氏宗族没有害处吧!"智伯不肯改悔,赵孟因此而憎恨智伯,最终灭了他。

智伯贪婪而刚愎自用,所以反被韩、魏与赵氏合谋灭亡。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29题。(20分)

承今以晏子为相,欲霸天下。时三子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事景公,以勇力搏虎闻。晏

子过而趋,三子者不起。晏子入见公曰:“臣闻明君之蓄勇力之士也,上有君臣之义,下有长

率之伦;内可以禁暴,外可以威敌;上利其功,下服其勇,故尊其位,重其禄。今君之蓄勇力

之上也,危国之器也,不若去之。”公曰:“三子者,搏之恐不得,刺之恐不中也。"晏子曰:

“此皆力攻就敌之人也,无长幼之礼。”因请公使人少馈之二桃,曰:“三子何不计功而食桃?”

公孙接仰天而叹口:“接一搏狷而再搏乳虎,若接之功,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援桃而起。

田开疆日:“吾伏兵而却三军者再,若开疆之功,亦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援桃而起。古

冶子目:“吾尝从君济于河,也衔有个以入砥柱之流。当是时也,冶少不能游,于是潜行,逆

流百步,顺流九里,得翟而杀之。左操醪尾,右挈露头,鹤跃而出。若冶之功,可以食桃而无

与人同矣,二子何不反桃!”抽剑而起。公孙接、回开疆口:“吾勇不子若,功不子逮,取桃

不让,是贪也;然而不死,无勇也!”皆反其桃,挈领而死。古冶子曰:“二子死之,冶独生

之,不仁;耻人以言,而夸其声,不义;恨乎所行,不死,无勇!虽然,二子同桃而节,冶专

其桃而宜。”亦反其桃,挈领而死。像考复曰:“已死矣。”公殓之以服,葬之以古礼焉。臣

士奇曰晏子显君与管仲后先辉映而《传》所载数事无足深取齐庄公无道晏子虽尝忧之不闻能强

谏也景公嗣世,叠经诸乱,皆不能有所匡正。齐君贞大,不义于天下,及孔子以礼责,愧悔无

地。尝读《晏子春秋》,其言论多可采,原于老子者也。然二桃而杀三勇士,清净流为名法,

不其然哉。”

(节选自《左传纪事本末》)

2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臣士奇曰/晏于显君与管仲/后先辉映/而《传》/所载/数事无足深取/齐庄公无道/晏子虽

尝优之/不闻能强谏也/

B.臣士奇曰/晏子显君与管仲后先/辉映而《传》/所载数事/无足深取/齐庄公无道/晏子虽尝

忧之/不闻能强谏也/

C.臣士奇曰/晏子显君/与管仲后/先辉映而《传》所载/数事无足深取/齐庄公无道/晏子虽尝

忧之/不闻能强谏也/

D.臣士奇曰/晏子显君/与管仲后先辉映/而《传》所载数事/无足深取/齐庄公无道/晏子虽尝

忧之/不闻能强谏也/

2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景公,春秋时齐国著名国君。“景”是谥号,义为“布义行刚”,可见赠予其谥号的朝廷是

肯定其作为的。

B.左骏,指驾在车前左边的马。古代乘车尊者居左,御者居中,护卫居右,文中将左修

引申为尊者。

C.使者,原指受命出使的人,见秦伯的烛之武、到元营的文天祥皆属此类。文中泛指奉

谕办事的人。

D.士礼,指对待士人所用的礼节。古人等级不同,对应的礼仪也不同。文中指对士所用

的丧仪。

2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晏子经过公孙接等人时小步快走向前,以此表示对他们三人的尊敬,但他们却并没有

起身,显得粗鲁无礼,引发晏子对他们的嫌恶。

B.晏子认为可以从符合礼法、建功立业和上下认同三个条件来评判勇士对国家的作用,

对这样的勇士国君可尊其位,重其禄。

C.公孙接说自己能搏乳虎,以示其勇武;田开疆说自己曾伏兵退军,以示其功绩;古冶

子的一番话则表明他兼二人之长,既有勇且有功。

D.高士奇在文末不赞同《左传》对晏子的评价,他认为晏子并没有尽到辅佐国君的责任,

因为他言行不一。

2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勇不子若,功不子逮,取桃不让,是贪也;然而不死,无勇也!

(2)景公嗣世,叠经诸乱,皆不能有所匡正。

29.晏子认为可用二桃瓦解三士并杀之,请根据文章内容推断晏子做出该判断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