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整体教学课件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1页
第五单元整体教学课件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2页
第五单元整体教学课件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3页
第五单元整体教学课件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4页
第五单元整体教学课件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以我观物,托物言志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学习托物言志类散文如何对景物进行观察、描摹和想象,增强形象思维能力。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学习《古代诗歌五首》,体会托物言志的手法,发展“物—人—情”的联系思维。加深对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理解,发展比较思维。思维学习托物言志的创作手法,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所写事物的特点与所言之志的内涵。在习作中运用托物言志的创作手法,注意描写顺序,运用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语言领会托物言志手法的思想本质——师法自然万物,将比较、联系的思维运用于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从自然万物中获得人生智慧的启迪。价值学习目标第一课段《紫藤萝瀑布》中的托物言志分析紫藤萝有怎样的特点,以及作者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列举常用的托物言志的创作手法。托物看到题目,你会想到什么景物?先不读课文,尽量去想象,试着把自己脑子里形成的画面,用几句话定格下来。翻开课文,看看作者笔下的紫藤萝瀑布是什么样子的,再对比自己的习作,从描写角度、写作顺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方面,思考课文给了自己怎样的启发。作者笔下的紫藤萝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紫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花朵繁盛、美丽,生机盎然,“尽情”开放写作启示描写角度:作者从颜色、形状、姿态三个角度来描写眼前的紫藤萝,观察全面而又细致。写作顺序:从花瀑到花树到花穗再到花朵,由远及近,从整体到局部,既综观总体,又细察局部,观察得多么周到细致。表现手法:作者借用紫藤萝暗示自己的情思,托物言志,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写景状物是抒情言志的基础。首先要把景物写好,在写景状物中饱含感情,待水到渠成,加以精要的直接抒情或议论。情从景出,议从景出,才是好文章。修辞手法:对景物要有感情。拟人、比喻之类,并非写作时想到要用什么修辞方法才写出来的,而是事物在心中就是这个形象,这个感觉。一树紫藤萝花,在作者心中,像瀑布,像孩子,它在流动,它在欢笑,它在和阳光"挑逗",写出来,紫藻萝花就显得分外美好可爱。大凡写作,总得有想象和联想,才能妙笔生花。言志文章开头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结尾又说“我不觉加快了脚步”,从中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变化?又是什么导致了这种变化?读宗璞《哭小弟》,知人论世,了解以上所指。紫藤萝瀑布的“流动”牵引着作者情感的流淌。“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紫藤萝瀑布的奇妙景色挽留住作者的脚步,作者驻足静静欣赏,细细品味。“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一次与自然景观的偶遇,一次与自然之物在心灵上的沟通,得到的是全新的感悟。花的繁茂旺盛,花的“活泼热闹”,让作者感受到生命的气息与活力。这鲜活的生命带走了她心上关于生与死、手足情的焦虑与悲痛,面对花瀑,作者的视野随之开阔,心情也愉悦乐观起来。言志文章开头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结尾又说“我不觉加快了脚步”,从中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变化?又是什么导致了这种变化?读宗璞《哭小弟》,知人论世,了解以上所指。然而花的生命历程也并非一帆风顺,“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眼前的繁花似锦与记忆中的稀落伶仃形成的鲜明对比,可以看到花和人一样,在生命的过程中遭遇着种种无可奈何和不幸。花开花谢如同人生命运的浮沉,花荣花枯反映着时代社会的兴衰。但就如藤萝花的再次盛放,把个体放到生命长河中,感受到的是时代的更替,生命的再生生命的历程是曲折的,但生命的存在是永恒的。所以,“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这是作者感悟生命真谛后的精神振奋和豁达乐观。反复朗读过渡句“我只是伫立凝望……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体会作者对紫藤萝由观到思的心路历程,以及紫藤萝的生机对“我”心灵创伤的治愈。阅读《花花草草周瘦鸥》,了解文革背景,以及作者1982年写作此文时我国正从文革的创痛中苏醒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是如何从一树紫藤的不同状态中获取精神力量的。再次联系宗璞的《哭小弟》,体会作者将弟弟的生命置于时代进步与祖国发展的历史洪流中所蕴含的深情——这种感受比文章前半部分“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更深一层。“托物”与“言志”领会作者所言之“志”后再次回读课文,体会所有关于“物”的描写,特别是用修辞“言志”的描写。“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紫藤萝色彩上的特点。“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紫藤萝花的生机勃勃。回读过渡句,体会作者在“忽然记起……”“不断地流着……”中由“物”到“志”的自然而然的过渡。学习评价1同样是写紫藤,白居易寄寓的道理是什么?为此,他着重写了紫藤的哪个部位?又突出了紫藤怎样的特点?紫藤〔唐〕白居易藤花紫蒙茸,藤叶青扶疏。谁谓好颜色,而为害有馀。下如蛇屈盘,上若绳萦纡。可怜中间树,束缚成枯株。柔蔓不自胜,袅袅挂空虚。岂知缠树木,千夫力不如。先柔后为害,有似谀佞徒。附著君权势,君迷不肯诛。又如妖妇人,绸缪蛊其夫。奇邪坏人室,夫惑不能除。寄言邦与家,所慎在其初。毫末不早辨,滋蔓信难图。愿以藤为戒,铭之于座隅。这首诗讽刺了生活中阿谀奉迎的小人形象。为此,着重写了紫藤的“藤”,突出紫藤缠绕树木、柔软、附和、有害的特点。宗璞有不少写景状物的散文,如《丁香结》《燕园树寻》《好一朵木槿花》,课外找来读一读,并进行比较,看看这些作品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习评价2第二课段自读《一棵小桃树》收集作者资料,自读并续写课文,体会托物言志的写法。阅读《一棵小桃树》,勾画出对小桃树的具体描写。它长得很委屈,是弯了头,紧抱着身子的。第二天才舒开身来,瘦瘦的,黄黄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了去。它长得很慢,一个春天,才长上二尺来高,样子也极猥琐。却开得太白了,太淡了,那瓣片儿单薄得似纸做的,没有肉的感觉,没有粉的感觉,像是患了重病的少女,苍白白的脸儿,又偏苦涩涩地笑着。纤纤的生灵,枝条已经慌乱,桃花一片一片地落了,大半陷在泥里,三点两点地在黄水里打着旋儿。我的小桃树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一树的桃花,一片,一片,湿得深重,像一只天鹅,羽毛渐渐剥脱,变得赤裸的了,黑枯的了。那树的顶端,高高的一枝儿上,竟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阅读《贾平凹自传:我是农民》《名人成长故事:贾平凹——发现自己》,思考作者对不同阶段的小桃树的描写包含着对自己命运怎样的感慨和寄托。作者写的小桃树的生长环境实际上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小桃树是带着“我”的梦来到这个世界的。然而,这棵寄托着“我”的梦的小桃树却并不幸运——它“长得太不是地方,谁也再不理会”,而且长得“很委屈,是弯了头,紧抱着身子的”“瘦瘦的,黄黄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了去”,文章在这里道出了梦境与现实的鲜明反差。但这仅仅只是小桃树自身境遇的一个开端,它在以后的生长中还面临着挫折与风雨。作者明写的是一棵小桃树,写的是小桃树的生存环境,实际上很自然地让读者联想到作者及其同代人所面临的生长环境,让读者从中品味到缕缕辛酸与苦涩。仿写结尾仿照《紫藤萝瀑布》的结尾,给《一棵小桃树》写1-2句话的结尾,表明获得的人生启迪。学习评价【必做】贾平凹的《泉》写了他回家乡看到被雷击毁的大树,沮丧之时想到了泉水……阅读这篇文章,说说它和《一棵小桃树》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参考角度:主旨、写法、行文思路等。【选做】功成名就的“我”(贾平凹)回到老家,再次看到那棵小桃树时,会是怎样的情景?引发了“我”怎样的浮想联翩?使"我"获得了哪些感悟?延续课文将“我”与“小桃树”同构的写法,借鉴《紫藤萝瀑布》的写法,完成不少于200字的习作片段。花的特点要与人的心境相关,可以使用插叙和对比的写法。第三课段古代诗歌中的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按照体裁和抒情方式为课文中的五首诗歌分组,理解每首诗歌是如何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的。初读课文,感知诗歌结合注释初读课文,凭借对诗歌情感基调的把握,推测诗人作诗时正处于怎样的人生阶段,如少年、青年、壮年、老年阶段。课前检索古诗文网,知人论世,了解每首诗的创作背景。《登幽州台歌》:696年,武则天派建安王武攸(yōu)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任右拾遗参谋军事。武缺乏将略,军事失利,陈子昂屡次进言,不仅不被采纳,还被贬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遗址在今北京),慷慨悲吟,写下了此诗。《登飞来峰》:写于作者30岁时,皇佑二年(1050年)夏,是作者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途经杭州时所作。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他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望岳》:共有三首,分咏东岳、南岳、西岳。这是第一首。此诗写于诗人漫游齐、赵(今山东、河北一带)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的蓬勃的朝气。知人论世《游山西村》: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年)初春,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为极力支持张浚北伐,被投降派劾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官闲居,住在山阴(今浙江绍兴)镜湖的三山乡。诗人心中当然愤愤不平,相比诈伪的官场而言,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让诗人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诗题中的“山西村”,指三山乡西边的村落。诗中记叙了当地的风俗,饶有兴味。《己亥杂诗(其五)》: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是己亥年,时年48岁的作者龚自珍辞官南归,后又北上迎接眷属,往返的途中共写成了七绝315首,总题为《己亥杂诗》。内容或直抒胸臆,或回忆往事,或叙述见闻,或赠答友朋等。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是作者刚刚离开京城时写的。学习《登幽州台歌》结合课下诗人直言敢谏而未被重用的经历,以及幽州台的典故(战国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所建),感受诗人在“独怆然而涕下”中蕴含的孤独——这种孤独与失意不仅是诗人个人的失意,纵观古今,更是后世文人对人生短促的感叹。全诗四句没有具体描写,都是作者情感的抒发。通过“前”“后”“古人”“来者”的对比,表明时间流逝,一去不返。通过“天地悠悠”和“独”的对比,感受天地的广阔和宇宙的永恒。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和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营造了空旷辽阔的竟境,奠定了悲凉孤寂的情感基调,诗人融理人情,表达在豆古不变的时空中,生命短暂、时不我待的事理悲情。学习《登幽州台歌》诗人没有写登临幽州台见到的景色,而是直抒胸臆表达感情,为配合诗人抒发情感,为《登幽州台歌》加上适当的景物描写。月色如银,洒落在枯枝上,映照出一片阴冷的景象。城楼高耸,仿佛是一座孤独的牢笼,将这座城市紧紧地锁在其中。寂静的夜空里,只有微弱的风声和落叶的沙沙声,那些曾经在这里生活的人们,是否也曾感受过这种渺小和孤独呢?学习《望岳》此诗为24岁的青年杜甫第一次科考落第后漫游至山东、河北一带时所作。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往往亲登山岳行封禅大典,向天地汇报自己重整乾坤的伟大功业。结合这样的创作背景与相关典故,还原作者彼时的创作心态。在中国古代,帝王们常常亲自登高望远,以表示对天地的敬畏和向上求道的心愿。杜甫的《望岳》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24岁的杜甫第一次科考落榜后,他漫游至山东、河北等地,正值夏秋之交,天气渐凉,景色渐变,自然之美令他深感震撼。杜甫以“岳阳楼”为观景之所,远眺岳山,感叹其壮美,同时也借景抒发了自己的壮志豪情。表达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泰山之顶的决心,更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诗人的伟大抱负。这种力求自强的精神,与中国古代帝王登高望远、举行封禅大典的精神是相通的。学习《望岳》诗人眼中的泰山是怎样的?他又是怎样写的?绵延不绝、巍峨高大、神奇秀丽。开篇两句自问自答,描写远望泰山时看到的景色。“青未了”以山脉连绵不断来烘托泰山的高大。颔联写近望的山势,以夸张的语言赞美泰山的雄奇。“钟”“割”二字匠心独运,化静为动。“荡胸”“决眦”写诗人为泰山的雄伟、神奇所陶醉,表现了诗人胸襟的浩荡和眼界的开阔。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豪情,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结合泰山的人文意义,以及诗人生逢盛世又值青春的创作背景,思考最后一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诗人仰望泰山极顶,层云变幻,归鸟翱翔,不禁产生了一种登山的渴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会当”“凌”表现出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气概,青年杜甫决心有朝一日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而小天下。这句不仅写出了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泰山之顶的决心,更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诗人的伟大抱负。作为名胜古迹,很多文人墨客都曾登临过泰山,但在他们每一个人眼里泰山都不一样,请阅读欣赏以下写泰山的名句,结合诗人、诗题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结合全诗和创作背景进一步赏析自己感兴趣的诗句。清晓骑白鹿,直上天门山。(李白《游泰山》)手摩红日登三观,袖拂黄埃看九州。(王奕《和元遗山呈泰山天倪布山张真人》)岱顶凌霄十八盘,中原萧瑟思漫漫。(徐文通《岱宗》)今日楼台鼎鼐,明年带砺山河。(刘过《西江月·堂上谋臣尊俎》)岱宗秀维岳,崔崒刺云天。岝崿既崄巘,触石辄芊绵。(谢灵运《泰山吟》)谁道泰山高,下却鲁连节。谁云秦军众,摧却鲁连舌。(李白《别鲁颂》)赏析参考:清晓骑白鹿,直上天门山。(李白《游泰山》)诗人登上高高的南天门,东望蓬瀛仙岛,遐想联翩,借实际的泰山山水景物和虚构出的仙境景物,从表层诗境上展示了泰山山水和神仙仙境之美,又蕴含着萦于李白心底的矛盾彷徨情绪。手摩红日登三观,袖拂黄埃看九州。(王奕《和元遗山呈泰山天倪布山张真人》)“手心摩挲着红日捷足登上泰山,拂袖掀去尘埃笑看天下苍生。”身为道人,王奕的诗像是飘渺的绸缎一般华丽,他心平气和地在纸上留下了独白,心中却掩盖不住对壮丽风景的热爱。赏析参考:岱顶凌霄十八盘,中原萧瑟思漫漫。(徐文通《岱宗》)泰山之顶超过云雾“十八盘”,极言泰山之高、之险,这一景象壮观而又危险,登顶之后回望中原,望去一片萧瑟,难以看到家乡,思家之情油然而生。今日楼台鼎鼐,明年带砺山河。(刘过《西江月·堂上谋臣尊俎》)瞻望南宋伐金的大好前景:只要执政者治理有方,君臣同心,同休共戚,那么明年一定会取得胜利的,而用不了多久,国家一定会强盛起来,引来四方朝贺的。这从全词的形势说到韩伉胄本人,是对他的强有力的支持,让人充满信心和勇气。赏析参考:岱宗秀维岳,崔崒刺云天。岝崿既崄巘,触石辄芊绵。(谢灵运《泰山吟》)山石峥嵘竟然分割了天空,显得格外静穆幽远。此山此石仪态万方,看上去好像是能工巧匠精心雕琢而成,其实却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表现出诗人对泰山的赞叹与景仰。谁道泰山高,下却鲁连节。谁云秦军众,摧却鲁连舌。(李白《别鲁颂》)谁说泰山高,高不过侠客鲁仲连的气节。谁说秦军众多不可抵挡,他们都摧毁在鲁仲连舌下。运用对比,借泰山表达诗人对侠客鲁仲连的景仰和赞美。学习《登飞来峰》根据诗题和诗句推断诗人的游踪,想象诗人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山下——山腰——山顶在鸡鸣时分,可以从塔上看到旭日初升的壮观景象。当第一缕阳光从远处的山峰上升起,照耀着大地的时候,站在塔上,可以看到一幅绝美的画面:金色的阳光洒满了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这一刻,仿佛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和生命的美妙。学习《登飞来峰》结合创作背景思考问题:全诗最后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是实景描写还是为抒情议论而借景抒情?或者是二者兼有?言之有理地阐述自己的理解。诗的最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富含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第四句比喻找到了正确的观察点,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这两句既描写眼前站得高,浮云遮不住视线的情景,又借此发出抒情议论,表现出诗人作为一个变革家的广阔胸襟和昂扬精神。学习《游山西村》山西村有哪些自然景物与人文景象?它们给诗人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由这些描写可以看出诗人对山西村自然与人文景观是什么情感?自然景物: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人文景象:腊酒浑、留客足鸡豚、箫鼓春社、衣冠简朴迷人的山水,古朴的风俗,淳厚的农民,使诗人流连忘返。充分表露出诗人对自然与人文景观无限喜爱的真挚感情,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之情。学习《游山西村》结合创作背景,思考“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尾联是全诗的总结,写主人殷勤、客人留恋。这不仅说明了诗人与当地村民相处得非常愉快、融洽,也充分表露出诗人对山西村和山西村村民无限喜爱的真挚感情,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之情。学习《游山西村》按照诗人的游览顺序看,“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应该放在第三联,为什么诗人却放在了第一联?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也为整首诗歌奠定了感情基调。诗人紧扣诗题“游”字,但又不具体描写游村的过程,而是剪取游村的片段——见闻,通过每联一个层次的刻画来体现。首写诗人出游到农家受到热情款待,次写村外之景物,复写村中之古朴民风,末写游村之感。所写虽各有侧重,但以“游村”贯串,把秀丽山村的自然风光与淳朴的乡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中,构成了优美的意境和恬淡、隽永的格调。学习《己亥杂诗(其五)》解诗题,补充龚自珍的人生经历,结合《己亥杂诗》另一首中的“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知人论世,理解组诗表现的一致情怀。龚自珍20岁以前,在家学习经学、文学。他搜辑科名掌故;以经说字、以字说经;考古今官制;为目录学、金石学等。同时,在文学上,也显示了创作的才华。13岁,作《知觉辨》,“是文集之托始”;15岁,诗集编年;19岁,倚声填词;到21岁,编词集《怀人馆词》3卷、《红禅词》2卷。道光九年(1829年),38岁的龚自珍经过第六次会试,终于考中进士。他在殿试对策中仿效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从施政、用人、治水、治边等方面提出改革主张,“胪举时事,洒洒千余言,直陈无隐,阅卷诸公皆大惊。”主持殿试的大学士曹振镛是个有名的“多磕头、少说话”的三朝不倒翁,他“以楷法不中程,不列优等”,将龚自珍置于三甲第十九名,不得入翰林,仍为内阁中学习《己亥杂诗(其五)》解诗题,补充龚自珍的人生经历,结合《己亥杂诗》另一首中的“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知人论世,理解组诗表现的一致情怀。诗人离开京城,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他目睹了清王朝的腐朽,为国家的命运而忧愁,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命运而忧愁。诗人虽然辞官归隐,但是报国之心仍在,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表现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学习《己亥杂诗(其五)》品味诗中的景物描写,感受诗人因“离愁浩荡”感到的白日西斜的伤感,以及“天涯”虚指表现出的轻快洒脱之态和愿意“化作春泥”的一网深情。别离愁绪已经充塞天地、浩浩难禁,何况正值夕阳西坠,日暮摇落之际,诗人此时的心绪,便可想而知。"白日斜"是说作者带着离愁南归,因为愁绪郁积在胸中,所以感觉上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已日薄西山。这里不说"夕阳"而取"白日",正好与作者当时的心情相吻合,也隐喻当时国势渐颓的社会现实。“即天涯”,用刘禹锡诗“春明门外即天涯”之意,谓一出国门,即同天涯。自己一离京师,从此便如远隔天涯。这里有对朝廷的眷恋,也有对国事的忧念。花落归根,化为春泥,正可以孕育新的春天,色彩、芬芳,正可以献给后之来者。诗人把自己的身世与落花完全结合起来,借自然的循环法则来自比,表示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落花”是历代诗人都青睐的意象,不同的诗人在不同的心境下,所写落花的含义往往不同。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写落花是"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借落花寄寓了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孟浩然的《春晓》写落花是“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借落花表达了对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愁……学习评价按照你的理解为课文中的五首诗分组,并说一说分组的理由。比如,可按照古诗体裁来分,分为歌行体、律诗、绝句;可按照抒情方式来分,分为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其他分组方法,可以自由发挥,言之有理即可。第四课段外国诗歌中的抒情从抒情方式的角度,对《外国诗二首》与《古代诗歌五首》重新分组,体会各首诗歌抒情方式的异同。学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理解诗歌。结合普希金的生活经历和诗歌创作背景思考问题:对于普希金来说,生活真的欺骗了他吗?你觉得,这首诗是他对谁说的?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是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小说家,被称为“俄罗斯文学之父”。他被认为是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俄罗斯近代文学的奠基人。他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作,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不满和仇恨,他曾两度被流放,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学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理解诗歌。结合普希金的生活经历和诗歌创作背景思考问题:对于普希金来说,生活真的欺骗了他吗?你觉得,这首诗是他对谁说的?诗歌写于作者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正义被沙皇专制所扼杀,生活遭遇着不幸,这是生活对热爱她的人的一种“欺骗”。这里特指在生活中因遭遇艰难困苦而身处逆境。这首诗写给作者自己,也写给和作者一样遭遇困难、身处逆境的人,由此可见,这也是作者写给“知己”的,能读懂他的人的。诗人采用第二人称,以平等的语气娓娓写来,语调亲密和婉,热诚坦率,似乎诗人在与你面对面交谈;诗句清新流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从中可以让人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绪。学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联系生活。你是否也在某一时刻感到生活欺骗了你?如今再回首,你的心境如何?学习《未选择的路》景物描写。“选择的路”和“未选择的路”分别是什么样子的?它们是实写还是虚写?或者是兼而有之?说明理由。“选择的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诱人美丽、少有人迹“未选择的路”:落叶满地、人迹较多兼而有之,表面说的是自然界的路,而实际上是借自然界的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如果仅仅是两条路的选择,诗人也无须踌躇再三,“路”有更深的含义,它象征着人生的旅途,诗人面临的是人生的选择。学习《未选择的路》理解此诗运用了哪一种重要的修辞。结合自己的理解说说每一种物象可以有怎样的象征含义。比喻的修辞,双关、象征的写作手法。“路”象征着人生之路,即事业和前途。“荒草”象征着探索人生,路途中所遇到的困难、艰苦、曲折、坎坷。“足迹”象征着探索人生之路的不懈追求、不懈奋斗。“落叶”象征着在探索和奋斗过程中所遭受的失败、挫折、坎坷……学习《未选择的路》思想情感。为什么诗题要用“未选择的路”,写作重点也放在了"未选择"上?由这样的安排,你读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诗人并没有告诉读者他选择的那条路结果怎样,而是写未选择的路,留下想象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体会是的,人生的道路,结果谁料得到呢?诗中显然有宿命的意味,带着一丝惆怅。但这样写似乎更接近生活本真状态,更能打动读者的心。诗人虽然写了选择的路,但重点却放在未选择的路上。题目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面临选择,为什么重点又要写“未选择”呢?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正是生活中许多人对于选择的不满,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所以这首诗中诗人念念不忘的是那一条未选择的路,而不是已经选择的路。这也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这样写来给这首诗增加了忧郁的情绪。比较阅读体会《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直抒胸臆和《未选择的路》借助许多具体形象阐释哲理的不同。比较异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相同点不同点写的都是对人生的思考,有哲理意味。直抒胸臆,没有具体的形象运用具体形象(树林、路、荒草等)和象征手法来阐释哲理积极乐观有些忧郁比较阅读把《古代诗歌五首》和《外国诗歌二首》放在一起,按照直接抒情和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类别分组。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登幽州台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其五)》《未选择的路》学习评价本单元几篇课文的作者都阅历丰富,设想他们之间写信互勉,结合他们在各自诗歌中表达的情感,任选一位诗人,仿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给另一位诗人写一封信。第五课段托物言志创作手法的实践运用以托物言志为主要创作手法,完成习作,编辑课外阅读手册。完成阅读层面的单元整体学习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创作手法分类,挑选2篇现代散文、2首外国诗歌、5首古代诗歌编辑课外阅读手册。撰写编辑的话,不少于500字,阐述推荐理由,给出自读建议。为编辑的课外阅读手册取名,设计封面。全班分享交流小组成果。完成写作层面的单元整体学习写作活动一:集体创作脚和藤蔓,爬得很高的状态。言志:学习爬山虎意志坚定、登高望远的精神;托物:重点描写爬山虎的什么部位和情景?之前,被铲除得如何彻底;之后,怎样艰难地发出芽来。言志:学习爬山虎的生命力顽强;托物:重点描写爬山虎的什么情景和特点?爬山虎是常见的庭院植物,按照不同的“志”,设想怎样描摹“物”——爬山虎,各小组每组写一篇“志”不同的《爬山虎》,全班交流。写作活动一:集体创作藤蔓的生长不独立,总是攀附墙壁和比它高大的树木。言志:批判爬山虎的攀附特点;托物:重点描写爬山虎什么特点和情景?爬山虎将墙皮弄得潮湿、脱落,遮挡屋内阳光,被铲除的时候只需拦腰切断,被砍断后迅速枯萎,来年春天又从根部长出。言志:借爬山虎表现除恶务尽;托物:重点描写爬山虎什么情景?清理老房子周围的爬山虎,准备种花时,发现根很难拔出,长得非常牢固,拔出来后根很长。言志:根深才能叶茂;托物:重点写爬山虎什么情景?重点写爬山虎的脚很难拉动。言志:站得稳才能攀得高;托物:重点写爬山虎什么情景?写作活动二:有哪些景与物触动过你并给过你启发?写出你的故事。整体构思:“托物”与“言志”的匹配。我想表达的主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此,我要着力描写的景与物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写法加油站。写作顺序:学习《紫藤萝瀑布》和《望岳》。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学习《紫藤萝瀑布》《一棵小桃树》。其他手法:学习《一棵小桃树》多处对比的写法,以及《紫藤萝瀑布》和《一棵小桃树》中的插叙手法。参考范文神奇的种子曹琼文初到青海湖的那些天,我被青海湖那独有的水天一色深深吸引着。那似碧绿青山环抱着一块无暇晶莹的翡翠。纯净的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