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质量检测试卷及答案_第1页
2023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质量检测试卷及答案_第2页
2023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质量检测试卷及答案_第3页
2023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质量检测试卷及答案_第4页
2023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质量检测试卷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质量检测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3・河南濮阳)1793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访华,在觐见乾隆皇帝时,

发生了“三跪九叩礼"和''单膝下跪吻手礼”的礼仪冲突。1873年,外国公使

在紫光阁以鞠躬礼觐见了同治帝,中外礼仪之争暂告一段落。这一变化体现了晚

清政府(D)

A.“天朝上国”迷梦苏醒

B.华夷外交体制已解体

C.半殖民体制逐渐深化

D.外交逐渐步入近代化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外交近代化。1840年以前,中国传统的涉外制度是

“朝贡”和“宗藩”制度,浸透着浓厚的“天朝上国”的观念,鸦片战争以后,

官员在与外国人的交往中开阔了视野,在外交机构、外交礼仪和外交文书上都呈

现出与传统“朝贡”和“宗藩”制度不一样的特征,体现了外交近代化趋势,D

项正确;皇帝接受外国公使的鞠躬礼不能体现清政府从“天朝上国”迷梦中苏

醒,排除A项;这个历史时期“华夷”外交体制并没有完全解体,排除B项;

礼节的改变不能体现主权的部分丧失,排除C项。故选D项。

2.(2023•云南昆明)据粤海关统计,18世纪30年代到18世纪末平均每年税

银不过5万两左右,而19世纪初则达到每年100多万两。道光八年(1828)至十

七年间,关税收入更高达1500多万两。这表明当时(D)

A.外商逐渐扩大对华鸦片走私

B.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

C.海禁政策无法约束海外贸易

D.中国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紧密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关税税银的大幅增长说明清朝海关进出口贸易规模

扩大,中国与世界市场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D项正确;进出口贸易规模扩大不

代表进出口的都是鸦片,而且鸦片通过走私是不会增加关税收入的,排除A项;

鸦片战争前我国外贸出口大于进口,“自然经济受到冲击”不符合史实,排除B

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海禁政策能够约束海外贸易,“海禁政策无法约束海外

贸易”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3.(2023・陕西西安)1851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在伦敦的海德公园为万国工

业博览会剪彩,充分展示了英国强大的工业实力,同时也昭示了英国对市场的需

求,基于这种需求,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在战后签订的条约中最能

体现这一需求的是(B)

A.勒索大量赔款B.协定关税

C.取得领事裁判权D.割占香港岛

[解析]根据材料”昭示了英国对市场的需求,基于这种需求,英国发动了

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为了扩大海外

市场,发动了鸦片战争,并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其中通过协定关税

控制中国关税主权,不断降低中国关税,为其打开中国市场提供便利,即体现了

打开中国市场的要求,B项正确;大量赔款不符合打开中国市场的要求,排除A

项;通过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割占香港岛

破坏中国领土主权,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4.(2023•四川泸州)《天津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同意于次年在北京修约,

并指定了进京路线。但英、法拒绝按照指定路线进京并进攻大沽炮台,遭清军反

击,损失惨重。消息传回伦敦,英国舆论声称中国“破坏”条约,并要求中方为

此负责。此事件说明(A)

A.英法旨在扩大在华权益

B.清政府指定路线有违国际关系准则

C.英国舆论左右战争形势

D.清政府以坚定立场捍卫了国家权利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天津条约》签订后,英、法拒绝按照清政府指定

的路线进京并进攻大沽炮台,遭清军反击,损失惨重,而英国舆论声称中国“破

坏”条约,并要求中方为此负责,这说明英、法两国在寻找借口,企图以此来扩

大在华侵略权益,A项正确;清政府指定路线没有违背国际关系准则,排除B

项;舆论可以影响战争形势,但不能左右战争形势,排除C项;材料无法表明

清政府以坚定立场捍卫国家权利,且是在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排除D项。故

选A项。

5.(2023.江苏扬州)有学者认为《海国图志》一书虽以转述西方历史地理为

主旨却代表了中国人在时代嬉递之际的认真思考,它是中国人用一场失败了的血

战所换来的醒悟与警觉。其意在说明该书(B)

A.破解了中国近代化道路问题

B.反映了士人挽救危局的努力

C.体现了时代发展的本质要求

D.改变了清廷对西洋人的态度

[解析]根据材料”代表了中国人在时代姬递之际的认真思考”“是中国

人用一场失败了的血战所换来的醒悟与警觉”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

战争使魏源、林则徐等爱国官员开始睁眼看世界,主张学习西方科技来摆脱民族

危机,其编写的《海国图志》反映了士人挽救危局的努力,B项正确;中国近代

化道路开始于洋务运动,而非《海国图志》,排除A项;晚清时代发展的本质要

求是维护民族独立和实现国家富强,而材料强调《海国图志》是中国人战败后思

考和警醒的表现,二者不相符,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海国图志》引发了

中国的思考和警醒,未涉及清廷对西洋人的态度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

6.(2023•山东枣庄)魏源主持编撰的《海国图志》出版于1842年以后,在东

亚地区流传甚广,其“师夷长技”的观点不仅催生出了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思

想,还启发了日本“和魂洋才”与朝鲜“东道西器”思想的产生。这可用于说明

(B)

A.东亚已经完全沦为殖民地社会

B.《海国图志》启迪了东亚地区的近代化

C.东亚新旧势力之间的妥协合流

D.东亚对西方的学习已经深入文化层面

[解析]根据材料”不仅催生出了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思想,还启发了日

本'和魂洋才'与朝鲜'东道西器’思想的产生”,由此可见《海国图志》启迪

了东亚地区的近代化思想,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东亚已经完全沦为殖民地社

会问题,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东亚新旧势力问题,排除C项;材料讲的是

“师夷长技”的观点对洋务运动、日本与朝鲜国思想的影响,不是东亚对西方的

学习,排除D项。故选B项。

7.(2023•福建期末)洪仁丹执政时,宣布对外国实行平等互惠的通商政策;

1860年,太平军一方面与清军在安庆激战,另一方面又大败进犯青浦的华尔洋

枪队。由此可知,太平天国运动(C)

A.应急措施摇摆不定

B.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C.具有鲜明时代特色

D.固守封建传统外交理念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于晚清时期,此时列强侵

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所以太平天国政权一方面意图与外国实行平等互惠的通

商政策,但另一方面也与列强之间存在军事冲突,因此太平天国运动体现了鲜明

的时代特色,C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意图与列强平等互惠,但又不得不应对联

合清政府镇压自己的侵略军,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并不能说明应急措施摇摆

不定和固守封建传统外交理念,排除A、D两项;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不符合

材料主旨,排除B项。故选C项。

8.(2023・河北唐山)1858年《天津条约》签订,英法等西方国家获取了在长

江各口岸及内地游历、经商等侵略权益,但直到1863年之前,西方人在华游历

的首选之地却是东三省、天津和北京一带。这最有可能是因为(B)

A.洋务运动新式军事工业建立

B.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反侵略性

C.列强遵守“东南互保”协议

D.传统的经济模式具有排它性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英法等西方国家通过《天津条约》获取

了在长江各口岸及内地游历、经商等侵略权益,但在1863年之前,太平天国主

要活动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具有明显反侵略性,故“西方人在华游历的首选之地

为东三省、天津和北京“,B项正确;洋务运动新式军事工业建立与西方人在华

游历的地点没有必然关系,排除A项;“东南互保”是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

侵华期间刘坤一、张之洞等东南督抚所策划的中国近代史上的历史事件,与材料

时间不符,排除C项;这一时期传统的经济模式已经开始解体,且与西方人在

华游历选择的地点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9.(2023・河北联考)李鸿章把1887年怡和、华泰两洋行对津通铁路贷款索息

五厘,称为“轻息”;张之洞在1893年为湖北织布局向国外赊购机器需付七厘

年息时称:“岁息七厘,并不为多。”据此可知(B)

A.洋务运动始终面临资金问题的困扰

B.洋务运动中存在着利用外资的现象

C.洋务运动中列强竞相对华资本输出

D.洋务派未认识到抵制外资的重要性

[解析]材料“1887年怡和、华泰两洋行对津通铁路贷款索息五厘”“张之

洞在1893年为湖北织布局向国外赊购机器需付七厘年息”体现的是洋务运动时

期,注重对外资的利用,B项正确;A项错在“始终”,排除;列强对华竞相进

行资本输出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排除C项;材料与抵制外资无关,排除D项。

故选B项。

10.(2023•安徽合肥)洋务企业的创办者和领导者坚持“主权在我”的立场,

如左宗棠、沈葆桢认为“购置者权操于人,何如制造者权操诸己”,坚决主张自

己创办船政,实现自主。这(A)

A.反映了强烈的民族主权意识

B.阻滞了近代向西方学习的进程

C.说明了洋务企业的举步维艰

D.动摇了顽固派反对变法的基础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船政局曾聘用

了不少洋员、洋匠及教师。对待这些洋人,在经济上船政局给其优厚待遇,在政

治上却是寸权不让,坚决奉行“权自我操”的政策,反映了强烈的民族主权意识,

A项正确;材料并不阻滞近代向西方学习的进程,而是有利于近代化,排除B

项;因为顽固派的阻挠,洋务企业举步维艰,但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材料

信息没有涉及动摇了顽固派反对变法的基础,排除D项。故选A项。

11.(2023•安徽联考)1894年5月,日本为适应近代大规模战争的需要,颁

布《战时大本营条例》,明确规定以大本营为战时最高统帅部,统一指挥陆海军

的作战。而此时,清政府的军机处、兵部、总理衙门以及地方督抚等机构都有军

事领导权,彼此牵掣,造成决策不定,指挥不灵。这说明当时清政府(C)

A.中央权力受到挑战

B.近代海防意识淡薄

C.军事管理体制落后

D.无力扭转战争败局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前夕,日本颁布战时条例,明确

战时最高统帅部及其权力,同时期的清政府却军事机构重叠,彼此牵掣,决策效

率低,指挥不灵等,反映出当时清政府军事管理体制落后,C项正确;材料体现

的是中日两国在军事上的差异,并未强调清政府的中央权力受到地方势力挑战,

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当时清政府的近代海防意识淡薄,排除B项;1894年

5月甲午中日战争尚未爆发,排除D项。故选C项。

12.(2023•山西太原)1900年,英德两国签订的《英德扬子协定》规定,“将

中国之江河及沿海各口岸各国贸易及其他各种正当经济活动,自由开放,毫无差

别……德帝国政府及英女王陛下政府不得利用现时之纷扰在中国获得任何领土

利益”。这反映出(C)

A.英德首先提出“门户开放”

B.列强扩大在华资本输出

C.列强在华利益争夺加剧

D.中国利益得到一定维护

[解析]通过材料“德帝国政府及英女王陛下政府不得利用现时之纷扰在

中国获得任何领土利益”可知,德国反对英国扩大在华侵略权益,这本质上反映

了列强在华利益争夺的加剧,C项正确;首先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是美国,

A项不符史实,排除;B项符合史实,但材料反映的是列强争夺在华利益的冲突,

并未体现列强在华资本输出的扩大,排除;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国

反对英国扩大在华利益并非是为了维护中国的利益,中国利益得不到维护,排除

D项。故选C项。

13.(2023•贵州贵阳)1895—1898年,中国约有76个学会组织,其中约三分

之二由士大夫建立。学会分设在10省31个城市,并未全集中于沿海大城市,在

传播新思想方面,学会成为弥补新式学堂不足的重要组织。材料反映(A)

A.民族危机加快救亡图存探索步伐

B.内地省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C.清政府对沿海大城市的控制较强

D.民众接受新思想推动变法的开展

[解析]根据材料“学会分设在10省31个城市,并未全集中于沿海大城市,

在传播新思想方面,学会成为弥补新式学堂不足的重要组织”可知,在1895年

甲午战败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学会组织大力宣传新思想,促使中国人向西方

学习深入到政治制度方面,A项正确;内地资本主义发展迅速的说法不符合史实,

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表达清政府对沿海的控制加强,排除C项;材料只有新

思想的宣传,并不知道结果如何,且推动变法运动的是资产阶级,排除D项。

故选A项。

14.(2023・江苏统考)1900年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

联合上奏:“盖长江商务英国为重,各国觊觎已久,惧英国而不敢先发,英亦虑

各国干预而不敢强占,以启各国戒心。在我正可就其所忌而羁縻牵制之。”此举

客观上有利于(D)

A.遏制列强在北方的侵略

B.激化列强之间的矛盾

C.维护清政府的中央权威

D.保障东南经济的发展

[解析]材料是对东南互保的描述,其中东南互保是清末各地官方实力派汉

族人物首次公然反抗朝廷的典型事件,在客观上保障了东南经济的发展,D项正

确;东南互保主要维护的是东南地区的经济,排除A项;东南互保缓和了列强

之间的矛盾,排除B项;东南互保使地方的政治与军事权力进一步扩张,中央

的权力大为削减,排除C项。故选D项。

15.(2023•江苏徐州)德国《前进报》发表的题为《铁拳》的社论评价中国近

代某次运动:”运动发生的时期应从德国强占胶州湾算起,德国发出侵占的信号,

俄、英步其后尘,而这一切的自然的结果,便是出现了一个民族自卫的团体。”

该运动(A)

A.粉碎列强瓜分中国企图

B.具有反封建反侵略色彩

C.深受西方宗教思想影响

D.启迪资产阶级改革变法

[解析]根据材料”德国《前进报》发表的题为《铁拳》的社论评价中国近

代某次运动”“运动发生的时期应从德国强占胶州湾算起,德国发出侵占的信

号,俄、英步其后尘,而这一切的自然的结果,便是出现了一个民族自卫的团体”

及所学知识可得,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出现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

主义的侵略,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反封建,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西方宗

教思想对中国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未强调资产阶级变法相关信息,排除D

项。故选A项。

16.(2023•辽宁铁岭)《万国公报》是近代著名的报刊,以介绍西方、宣传西

学著称。1874—1883年,该报总发行量约5万册。而1897—1904年,该报每年

发行量都在4万一5万册。《万国公报》发行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D)

A.戊戌变法的推动

B.洋务运动的逐渐发展

C.清末新政的开展

D.民族危机的不断加剧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97—1904年期间,甲午战败后列强掀起瓜分

中国狂潮,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中

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空前加剧,《万国公报》发行量激增

反映了民族危机不断加剧,D项正确;戊戌变法在1898年失败,材料中《万国

公报》在1897—1904年期间,发行量增加迅速,戊戌变法的推动只能解释

1897—1898年的变化,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甲午战败标志着

洋务运动破产,所以洋务运动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1901年清政府开始推行

“新政”,主张向西方学习,但不能解释1897—1901年间《万国公报》发行量

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6分,第19题12

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17.(12分)(2023.山西太原)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在经济与文明方

面的变化成为近年来历史研究的焦点。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猛烈增加。中国进口的货物,

第一是鸦片,第二是纺织品。1885年以后,棉纱和棉布的进口值超过鸦片进口

值。中国出口商品仍然以传统的丝、茶为大宗。但是,丝、茶货值在出口总值中

所占的比重逐步下降,其中,茶叶最为明显。

1886年以前,出口货物中茶叶占第一位。此后,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受

到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和日本茶叶的排挤,数量日减。19世纪70年代以后,

中国对外贸易逐渐由顺差向逆差转变。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1)根据材料分析,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出口贸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6分)

(2)结合两次鸦片战争有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简要分析中国进出口贸易变

化的原因。(6分)

[答案](1)变化:棉纱和棉布进口增加;土特产品(茶叶)出口减少;对外贸

易由顺差变为逆差。

(2)原因:列强获得五口通商、协定关税等特权,开放的通商口岸数量不断

增加,允许外国人到内地经商,便利了外国商品的大量输入。

[解析](1)依据材料“1885年以后,棉纱和棉布的进口值超过鸦片进口值。

中国出口商品……丝、茶货值在出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逐步下降,其中,茶叶最

为明显”“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对外贸易逐渐由顺差向逆差转变”,可得

出棉纱和棉布进口增加;土特产品(茶叶)出口减少;对外贸易由顺差变为逆差。

(2)结合两次鸦片战争有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可得出进出口贸易变化的原

因有:鸦片战争后列强取得五口通商、协定关税等特权,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

放的通商口岸数量显著增加,而且允许外国人到内地经商等,进一步便利了外国

商品的大量输入。

18.(16分)(2023•陕西渭南悯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国际环境来讲,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中国在两次鸦片战争中的

失败,迫使统治阶级内部一部分人栗求“自强”。从国内环境来说,农民起义的

冲击,迫使清朝最高统治者允许洋务派兴办近代军事工业。于是洋务运动就在第

二次鸦片战争后兴起。

——摘编自《论洋务运动对中国

近代化的深刻影响》

材料二洋务派“借法”30多年,共兴办了60个使用机器的近代企业,总

计投入经费约5300万两。其中军事工业21个,创办及历年增添设备经费约1500

万两,其他近代企业39个,投资3700万两。以30年计算,平均每年2个,投

资170余万两。如果再加上在洋务派影响和特别批准下,以官督商办名义兴办的

民族资本主义近代企业,也不过共有120余个,合计投资约5800万两,平均每

年4个,投资不及200万两,这样的数字不仅根本无法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比较,

即使起步差不多同时的日本,截止1892年的25年中,最后共建成了5600多个

公司,总计资本2.89亿余日元,平均每年设立225个公司,资本1100余万日元,

约合中国银两700多万两。

——摘编自樊百川《清季的洋务新政》

材料三维新派变法思想的哲学基础主要是资产阶级的进化论,他们在大力

弘扬西学、新学的同时,也对孔子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锻造出了为维新服

务的一套系统的“托古改制”理论,这主要体现于《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

考》两部著述,它们为维新运动的兴起做了理论上的准备,并且在运动过程中,

也一直为康有为辈所坚持……对顽固守旧思想形成很大冲击。

——摘编自《中国近代思潮与文化》

(1)根据材料一,分析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维新派变法思想的特点,并指出戊戌

维新运动产生的积极作用。(8分)

[答案](1)背景: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以慈禧

太后为首的统治者暂时支持洋务派。

(2)原因:资金投入不足;依赖洋务派少数代表人物的支持;民族危机加深;

儒学为主导,传统教育的局限制约新型人才。

(3)特点:以资产阶级进化论为理论武器;借孔子权威进行托古改制;西方

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儒家学说相结合。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

体制;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

[解析](1)背景:根据“从国际环境来讲,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中国在两

次鸦片战争中的失败”可知,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根据“从国内环境来说,

农民起义的冲击,迫使清朝最高统治者允许洋务派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可知,太

平天国运动的冲击,以慈禧太后为首的统治者暂时支持洋务派也是洋务运动能够

兴起的原因。

(2)原因:根据“平均每年4个,投资不及200万两,这样的数字不仅根本

无法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比较”可知,资金投入不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

运动时期顽固派抵制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只能依赖洋务派少数代表人物的支持;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列强的侵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洋务运动时期坚持

中体西用的原则,在对人才的教育上以儒学为主导,传统教育的局限制约新型人

才。

(3)特点:根据“维新派变法思想的哲学基础主要是资产阶级的进化论”可

得以资产阶级进化论为理论武器;根据“也对孔子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锻

造出了为维新服务的一套系统的‘托古改制'理论”可得借孔子权威进行托古

改制,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儒家学说相结合。

积极作用:根据“对顽固守旧思想形成很大冲击”可知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

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根据所学知识戊戌变法期间在政治上裁汰冗员,允

许官民上书言事等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19.(12分)(2023・山西联考悯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清朝典籍中,“外洋”一词通常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指纳入清朝行

政管辖的一条带状海洋区域,与“内洋”相对应,属于国家领水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一个是指外国,与“中国”相对应,泛指所有滨海国家,又称外夷。下表是《清

实录》中道光朝以后关于“外洋”使用频率的统计表。

中国管辖的“外洋”与外国同义的“外洋”使用频率统计表

道光朝成丰同治朝光绪宣统朝

(1821—1850)(1851—1874)(1875—1911)

中国管辖的外国同义的中国管辖的外国同义的中国管辖的外国同义的

“外洋”“外洋”“外洋”“外洋”“外洋”“外洋,,

1411927258148

・摘编自王宏斌《晚清“外洋”词义

遁变之历史学解析》

指出材料中“外洋”一词使用频率的婚变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合

理解读。(12分)

[答案]示例

特点:鸦片战争后,中国管辖的“外洋”使用频率减少,与外国同义的“外

洋”使用频率大幅度提高。

解读:鸦片战争前,中国管辖的“外洋”使用频率高,与外国同义的“外洋”

使用频率低,主要是由于清朝政府闭关自守政策影响下,与外国交往和了解相对

较少;水师主要是防范盗贼,保护中国管辖的“外洋”和对外贸易。

清朝晚期,中国管辖的“外洋”使用频率减少,与外国同义的“外洋”使用

频率大幅度提高,一方面是由于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加深,海

防危机加深,中华民族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另一方面,伴随西方领海观念

的传入,中国管辖的“外洋”说法发生改变;再者,洋务运动中近代海军的建立,

传统水师职能也发生变化,海权意识增强。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综合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进行

作答,言之有理即可。根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外洋”一词使用频率的媲变特

点是鸦片战争后,中国管辖的“外洋”使用频率减少,与外国同义的“外洋”使

用频率大幅度提高。导致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鸦片战争前,

中国管辖的“外洋”使用频率高,与外国同义的“外洋”使用频率低,主要是由

于清朝政府闭关自守政策影响下,与外国交往和了解相对较少;水师主要是防范

盗贼,保护中国管辖的“外洋”和对外贸易。清朝晚期,中国管辖的“外洋”使

用频率减少,与外国同义的“外洋”使用频率大幅度提高,一方面是由于鸦片战

争后,西方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加深,海防危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