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大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单元导读
人文主题:让真情在笔尖流露。
语文要素: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
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
本单元是习作单元,延续之前习作单元的编排体系,由“精读课文”“交流平台”
初试身手”“习作例文”“习作”构成。“精读课文”重在引导学生从阅读中学习写作
的方法。“交流平台”结合对精读课文的分析,梳理总结从精读课文学到的写作方法。
“初试身手”让学生尝试运用学到的写作方法进行表达。“习作例文”为学生提供习作
范例,便于学生借鉴和模仿。“习作”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习作方法,结合生活中印象
深刻的经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引导学生学习表达真情实感的方
法。习作要求是“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这是习作最基本的要求。“写出真
情实感”,就是要有老老实实的态度,有真意,说自己想表达的话,不说假话、空话、
套话。“写出真情实感”,也是为人真诚的体现,引导学生写出真情实感,既是教学生
习作,也是教学生做人。
要素分布与方法突破
课题写法归纳写法运用
匆匆用连续的问句及诗意的语第4自然段作者运用了一连串的问
言,直接表达情感。句,在层层递进的追问中,直接表达
出对时光匆匆流逝的惋惜和感叹。
那个星期天把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用跳房子、看云彩走、拨弄蚁穴、翻
景物中,自然地表达。看电影画报四个事例来表现这段时
光不好挨,将焦急的心情融入具体
事例的叙述中。通过光线“渐渐暗
下去”沉郁下去”写出了心情越来
越沮丧。
习作例文:别了,语文课1、用具体的事例、内心独白1、“今天上课’别有一番滋
表达情感。味”“一口气读完了张先生送的
2、选择合适的材料表达情书”等几个事例写出了“我”对语
感。文课的情感变化。通过内心独白,表
达“我”对学习中文的恋恋不舍。
2、选择“老师送书”和“同学留言
并送书”这两件事,表达“我”对
告别语文课的不舍。
习作例文:阳光的两种用法1、通过具体事例表达情1、讲述母亲把“老阳儿”叠在被子
感。里和毕大妈用缸中太阳晒热的水给
2、围绕一条主线表达情孩子洗澡这两件事情,表现母亲和
感。毕大妈的智慧。
2、作者反复提到的“老阳儿”是全
文的线索,起到了贯穿全文情感脉
络的作用。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3单元第8课《匆匆》
学习目标:
1.抓住一连串的设问句,体会作者内心感受及作者是怎样直接抒发情感的。
2.抓住具体事例,体会作者内心感受及学习怎样通过事例抒发情感。
学习重点:
目标1
学习难点:
目标2
目标依据:
人文素养:韶华已逝,时光难再,珍惜光阴,勿使错过。
语文要素:抓住关键句段,感悟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并仿照表达。
课时安排:两个课时
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
谈话导入,引出时间话题。
1.出示大钟,请学生静待一分钟。
2.引导学生交流:刚才这-分钟你感受到了什么?
3.聚焦题目"匆匆”。引导学生交流对时间流逝的感受。
4.导人课文:我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创作的这篇散文(匆匆),表达了怎样
的感情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受一下。
二、学习进程
学程创设学本评价
第一学程:
本学程对应学习目标1,有3个学习任务:
任务1:默读第1自然段,找找作者问了几个问题,这些问
题都是针对什么在提问?
任务2.读读这几个问题,思考:这些句子表面上是在提问,
实际上哪些句子是在回答前面的问题?
任务3.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把答案写出来,而要用一连串的设
问句呢?反复朗读,说说这些句子让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心情?
主问题L文第1自然段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这样表达有
什么好处?
学习任务1:默读第1自然段,找找作者问了几个问题,
这些问题都是针对什么在提问?
学习指导1:采用“自学+展学”的组合方式。
第一步:出示自学要求
自学要求:
L默读课文1自然段,勾画出作者提出了几个问题?
2.思考这些问题都是针对什么在提问?
第二步:展学
师指名回答,相机引导。
学习任务1预设答案:
作者提出了四个问题,分别是:
1.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了?
2.那是谁?
3.又藏在何处了?
4.现在又到了那里了?
这些问题都是针对时间在提问。
学习任务2:读读这几个问题,思考:这些句子表面上是
在提问,实际上哪些句子是在回答前面的问题?
学习指导2:采用“自学+展学”的组合方式。
第一步:学生自学
________自学要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默读四个问题。
2.思考这些句子表面上是在提问,实际上哪些句子是在
回答前面的问题?并做好批注。
第二步:个体展学
师指名回答,相机引导。
学习任务2预设答案
后面三个设问句是在回答前面第一个问题。
学习任务3: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把答案写出来,而要用一
连串的设问句呢?反复朗读,说说这些句子让你感受到作者怎样
的心情?
学习指导3:采用“互学+展学”的组合方式。
第一步:小组互学
_____277±½r⅛∙dV_J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把答案写出来,而要用一连串的设问句
呢?
2.反复朗读,说说这些句子让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心情?
3.做好展学准备。
第二步:小组展学
展学要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四人小组在组长的组织下有序交流。
2.小组达成共识,准备展学。
学习任务3设计意图
让学生找到这篇文章和其他文章不同的地方,初步感受作者
语言表达的特点。
学习任务3预设答案
到了哪里呢?”这一处问句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
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深深留恋。设问灵巧,扣人心弦,引导
读者思索人生严肃的问题。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
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这是一个排比句,作者用对比
的手法,把“燕子去了还来,杨柳枯了还青,桃花谢了还
开”与时间流逝进行比较,写出了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特
点。)
(2)“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
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
To……”
(把过去的日子比作“轻烟"''薄雾”,写出了时间的流逝
不可挽回,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与无奈之情。)
三、学习总结
文章通过首尾两段的发问,中间三段对具体的景物和生活场景的描写,以及感受
的抒发,写出了时间的匆匆流逝,表达了对时间一去不复返的感慨和叹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师:作者为什么能把情感表达得如此细腻呢?默读课文,看这篇文章有什么特别
之处。
二、学习进程
学程创设学本评价
第一学程:
本学程对应学习目标2,有4个学习任务:
任务1:默读文段,根据下面的提示填一填。
任务2:关注“时间是在什么时候溜走的?”这一列,你发现作
者选取的事例都有什么共同点?
任务3:关注“时间怎么溜走的?”这一列,圈出表现时间流逝
的词语,你发现时间的表现有什么特点?
任务4:从这些事例中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感受。
主问题2:作者为什么能把时间流逝这一司空见惯的现象写得如
此感人?
学习任务1:默读文段,根据下面的提示填一填。
学习指导1:采用“自学+展学”的组合方式。
1.出示自学要求
自学要求
1.默读文段,填写下表。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枭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
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句,轻轻情情地挪移
了,我也茫茫然艰着欷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
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得匆
到了.伸出手追挽时,他又从速挽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麟在床上.他使伶伶
偏倒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走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
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时间是在什么时候溜走的?时间怎么滞走的?
\______________Z\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Z----------------------\/-------------------------------------X
洗手的时候
X,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Z
()]从饭碗s⅜过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__________)I__________________)'I
(1[)
()()
()
学习任务1设计意图
理清文章的脉络,让学生找到问题,调动学生的生活感受和学生
对时间的认识,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时间匆匆,为下面学习文章打
下基础。
学习任务2:关注“时间是在什么时候溜走的?”这一列,你
发现作者选取的事例都有什么共同点?
学习指导2:采用“自学+展学”的组合方式。
1.学生自学
―自学要求
1.默读“时间是在什么时候溜走的?”这一列,思考作者选取
的事例都有什么共同点?
∣2.做好展学准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生展学
自主交流谈感受,师相机指导。
学习任务2设计意图
这段话抓住了生活中最细微平常的事例来写,容易引起读者的共
鸣。
学习任务3:关注“时间怎么溜走的?”这一列,圈出表现时
间流逝的词语,你发现时间的表现有什么特点?
学习指导3:采用“自学+展学”的组合方式。
L学生自学
自学要求:
1.关注“时间怎么溜走的?”这一列,圈出表现时间流逝的词
;旧五O
2.你发现时间的表现有什么特点?
3.做好展学准备。
2.学生展学
自主交流谈感受,师相机指导。
学习任务4:从这些事例中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感受。
学习指导4:采用“个体展学”的方式。
学习任务4预设答案
(1)句子: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我能做什
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
引导学生概括: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2)句子: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
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
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引导学生概
括:对没有作为的自责;
(3)句子: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吧?
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引导学生概括:对要有所为的渴求。
三、学习总结
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对没有作为的自责;对要有所为的渴求。时光如水,
匆匆逝去,作者在感慨、自责之余,表达的是不甘虚掷光阴,力求上进的决心。同
学们,读了课文,你对时间的流逝有什么感触,赶紧拿起笔,用一段话把你的感触
写下来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板书设计
提出问题: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像针尖上的一滴水
匆匆具体说明J跨过飞去溜去闪过时间宝贵
I如轻烟如薄雾珍惜时间
照应开头: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3单元第9课《那个星期天》
学习目标:
1.抓住“我”在这一天里的心情变化,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
2.与《匆匆》进行比较,对比两篇课文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有什么异同点,
体会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作用。
学习重点:
目标1
学习难点:
目标2
目标依据:
整篇课文以表达情感为主,通过具体的事例、内心独白、融情入景来表现
心情的变化过程。学生在阅读文本中,体会到了文章表达情感的方法,以及“如
何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的语文要素。课后练习也紧扣单元要素,重在
引导学生关注情感变化;抓重点语句,归纳总结表达情感的方法;再通过比较发
现不同文章表达情感的异同,学习表达。
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朱自清先生的《匆匆》,体会了作者直接表达情感的方法。这节
课,我们一起走进《那个星期天》,来学习史铁生是如何表达感情的。
三、学习进程
学程创设学本评价
第一学程:
本学程对应学习目标1,有3个学习任务:
任务1:默读全文,完成表格。
任务2:观察表格,说说“我”的内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
么?
任务3:关注“我”内心的变化,说说文章表达了“我”怎样的
情感。
主问题L说说在这一天里“我”的心情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
学习任务1:默读全文,完成表格。
学习指导1:采用“自学+展学”的组合方式。
1.出示自学要求,学生开始自学。
母亲做了什么_______________我的心情怎么样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期待
__________买菜回来翻箱倒柜忙开了__________
—-------------------------
2.学生展学,师相机指导。
学习任务1设计意图:
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及写作顺序,能够便于学生把握文章
的总体面貌,由此聚焦心理描写,为后文分析心理变化作铺垫。
学习任务2:
学习指导2:采用“自学+互学+展学”的组合方式。
一、出示自学要求
自学要求:
L什么情况下“我”的心情发生了变化?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请你圈画并进行批注。
一、出示互学要求一
互学要求:
1.圈画完后小组进行交流,每组推荐一位准备总结,教师进行
巡视指导。
2.组织交流:组织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同学可做补充。
-------------------------------------------------
预设L”……这不会错;……都不会错”,“我想到底是让
我盼来了。"我从字里行间看出小男孩是满怀期待的。
预设2:我圈画的是“阳光明媚”,“跑出去,站在街门口,
等一会儿就等一会”,“藏在大门后”,根据我自己的生活经验,
我知道此时小男孩的心情非常的兴奋、激动。
预设3:“这段时光不好挨”,“跳方砖”,“看云彩走”,“拨
弄一个蚁穴”,“翻看一本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说明小男孩
此时很无聊。
学习任务3:关注“我”内心的变化,说说文章表达了“我”
怎样的情感。
学习指导3:采用“展学”的方式。
学习任务3预设答案
我们可以看出小男孩心情的变化是:(板书:心情变化:期
待一一兴奋一一焦急一一无奈一一沮丧、失望一一悲伤、失落)
学习任务3设计意图
清楚小男孩心情发生的变化,引导学生将小男孩的心情变化
与这个星期天里的时间推移结合起来,以便更全面、准确地把我
课文内容。
三、学习总结
这样看来,小男孩的心情真是一波三折,这节课我们理清了小男孩的心情变化,
下一节课我们去感受作者是如何真实自然地表达自己的心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组织交流:上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作者的心情变化,你还记得吗?作者都有哪
些变化?
预设:作者的心情先是期待、兴奋,后来因为等待母亲而变得焦急无奈,最后因为
计划的落空而变得悲伤失望。
2.导入:是的,那么作者是如何将自己的心情表达出来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感受作者是怎样真实自然地表达“我”的心情的。
二、学习进程
学程创设学本评价
第一学程:
本学程对应学习目标2,有2个学习任务:
任务1:读《那个星期天》,你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了作者流
露出的情感?
任务2:.比两篇文章表达情感的方式,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主问题2:《匆匆》和《那个星期天》都表达了作者的真实情
感,这两篇课文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习任务1:读《那个星期天》你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了
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学习指导1:采用“互学+展学”的组合方式。
1.出示互学要求
互学要求:
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是怎样真实自然地表达“我”的心
情?画出相关语句,做好批注。
2.组长组织交流,组员依次汇报。
学习任务1设计意图
在学生体会到小男孩心情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细读课文,
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对文章写作方法的理解上,在培养学生阅读理
解能力的同时,引导他们更加关注表达。
学习任务1预设答案
预设I:在第三自然段中,很多语言是“我”说的话,但却没有
使用双引号,比如说:“走吗?等一会,等一会再走您说了去!
等等,买完菜,买完菜就去。买完菜就去吗?嗯。"我猜这些都
是“我”的心理语言,是小男孩的想法。
预设2:我还发现这个段落出现了很多动词:跟、追、看、绊、
绞、碰。通过这些动词我也能体会到小男孩的心情。
预设3:我通过“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地暗下去,渐渐地
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渺”这句环境描写感受到了
小男孩的心情。
教师总结:是的,既有融情于景又有对动作的描写,其实还有
文章的最后:“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这是通过对光
线的描写,来展现自己的心情。
学习任务2:对比两篇文章表达情感的方式,完成下面的思维
导图。
学习指导2:采用“互学+展学”的组合方式。
1.出示互学要求
互学要求:
1.对比两篇文章在表达情感的方式,填写思维导图。
2.小组交流汇总答案,做好展学准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点∕W∖不同点
/《匆匆》/\《那个星期天》\
___
学习任务2预设答案
(1)两篇文章在表达上的相同点是在情感上都表达出了对时光易
逝的无奈、惋惜、惆怅。
(2)两篇文章的不同点是表达方式的不同,《匆匆》通过运用设
问、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对时光飞逝的惋惜和感
叹。《那个星期天》则是一系列细致的动作、心理、环境描写来细
腻再现当时作者情感的变化。
学习任务2设计意图
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在比较中使学生明白两种表达方式各
有好处。接着拓展到交流平台,分析具体的写作手法应该如何使
用,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学习总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就是表达方式上的不同,《匆匆》将自己心中的想法直接表达出来,而《那个
星期天》却是间接表达情感,将情感融入了具体的人、事情、景物中,两种表达方式
各有好处,我们在写作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
四、板书设计
9那个区天
IWKr兴√⅛⅛⅛β∣w失SeIeai
fβ(t>rt*M,so
课题:习作例文与习作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审核:执教: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
通过阅读,学习把一件事情写清楚,并表达出感情变化的写作方法,让真情流露于笔尖。
1.默读例文,把握两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阅读《别了,语文课》,懂得作者是如何表达“我”对学习中文的情感的。
3.阅读《阳光的两种用法》,体会作者塑造的充满智慧和爱的母亲形象及例文的表达方法。
4.学习描写具体事物或人的写作方法,让真情流露于笔尖。
学习重点:学习描写具体事物或人的写作方法,让真情流露于笔尖。
学习难点:学习描写具体事物或人的写作方法,让真情流露于笔尖。
教学过程:
(结合课程标准或者单元目标进行简要分析)
《别了,语文课》和《阳光的两种用法》都是在向读者传达一份真实、温馨注
的情感,文章内容浅显易懂,关键是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别了,语文课》中(需要标注
“我”的情感变化,体会《阳光的两种用法》中作者塑造的充满智慧和爱的的其他内容)
母亲形象,并且从这两篇例文中体会充满爱和感恩的情感。______________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上语文课吗?如果有一天你将不再学习语文,不再学习中
国文字,你会怎么想呢?有一位少年因为特殊原因,没有机会学习语文了,
我们一起去例文中看看吧!
二、教学过程
第一学程:
学习任务
主问题1.学习《别了,语文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法指导
第一步:自学要求
课件出示:
•课文的主栗内容是什么?
•借助旁批,默读例文,说说“我”对学习语文的
情感和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课文是怎样表达的。
第二步:互学要求
畅谈交流。
_(1)例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文讲了“我”以前不喜欢上语文课,临近移民,在老师的教
育下,“我”明白了祖国语言的美好,决心自修,继续学习中
文的事。
(2)借助旁批,说说“我”对学习中文的情感和态度发生了
怎样的变化,作者是怎样表达的。
变化:“我”从开始不爱学习语文、默书不合格,到将要移民
时开始悔恨、懊恼,并逐渐喜欢上语文,最后下决心好好自修
中文。作者先利用几个具体事例来表达“我”对中文的情感表
达变化,借助真实的内心独白让情感表达更加强烈,最后选择
最有代表性、最突出的事例,来表明自己对中文的喜爱和自修
中文的决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步:展学要求
汇报成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问题1设计意图(主要从“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两个
角度分析):
自读的目的是要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在学习例文的过程中有
所收获,得到写作方法的指引。引导学生对照旁批,根据提示,
体会作者借助事例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作方法。
第二学程:
学习任务
主问题2.学习《阳光的两种用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法指导
第一步:自学要求
课件出示:
•本文标题''阳光的两种用法”指的是哪两种用
法?
•从两家人的生活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作
者是怎样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的?和同学交流。
第二步:互学要求
畅谈交流。
(1)本文标题“阳光的两种用法”指的是哪两种用法?
①冬天,母亲把老阳儿叠在被子里。
②夏天,毕大妈把老阳儿煮在水里面。
(2)借助旁批,朗读课文,说说从两家人的生活中,你体
会到了什么样的情感。
母亲和毕大妈这种“智慧和温暖的心”,尤其是“在艰苦
日子里磨炼出的一点儿本事”,成为我们生命里不可或缺的阳
光,让我们体会到母爱就像照亮和温暖我们生命的阳光,我们
所有幸福和感恩都来源于这种充满爱的情感。
(3)同桌交流:作者是怎样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的?
通过讲述母亲把老阳儿叠在被子里,毕大妈把老阳儿煮在
水里面这两件事情,作者的情感自然而然地就流露出来了。
第三步:总结方法
你从这两篇习作例文中学到哪些写作方法呢?_______________
主问题2设计意图(主要从“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两个
角度分析):
经过对例文内容的回顾,再到对例文所表达情感的思考,有效
地促进学生对写作方法的深入了解。这样不仅使学生对例文有
了新的理解,还能够使学生受到启发,学会其中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总结
L自读自悟很重要。
这两篇习作例文是为学生写作文提供的范文,所以重在让学
生自读自悟,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让他们自己体会例文的写作
方法。我主要引导学生阅读,点拨学生思考和总结。
2.抓住教学重难点。
在这一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重让学生做到:通过阅
读,懂得如何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学习把一件事情写清
楚,并写出情感变化,通过描写具体事物、人物来表达自己的真情
实感。
3.理清作者写作思路。
在学生交流讨论之后,再来对作者的写作思路进行梳理,并用
课件进行展示。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巩固知识,还可以加强学生对
写作方法的掌握。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三单元习作
学习目标:
1.回忆生活中的经历带来的不同情感体验,选择一种你印象最深的感受,先
回顾事情的经过,回忆当时的心情,然后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最后有条理地写
下来O
2.习作中,能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具体,能真实自然地表达情感。
3.阅读习作例文,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学习作者选择合适的内容写
出真情实感的方法。
4.和同学交换习作、互评习作。
学习重点:
目标1、目标2
学习难点:
目标3、目标4
学习课时:两个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L做游戏,谈感受。(击鼓传花)
第一轮,拿到花的同学表演节目,第二轮,拿到花的同学抽奖。分别说说两轮游戏中
自己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
2.除了兴奋:1张:害怕等情感,你在生活中还有过哪些情感体验?(依依不舍、心
花怒放、喜出望外、怒火中烧)
二课条中也提供亍一些表现人物情感的词语,大家一起读一读。(学生自由读)
4.原来人的情感世界如此丰富多彩,怪不得法国作家雨果说:“有一种比海洋更大
的景象,是天空,还有一种比天空更大的景象,那就是人的内心世界J_________________
二、学习进程
学程创设学本评价
第一学程:
个体展学评价标准
一、小组交流,诉说感受
L你有过哪些让你印象深刻的感受?是什么事情使你产生了解决问题程度
这样的感受?选择一种你印象最深的感受,先回顾事情的经过,回初级:()
忆当时的心情,然后理清思路和同桌说一说。中级:()
2.小组讨论,轮流发言。要求:发言的同学说清楚事情的经过
以及当时的心情,其他同学认真倾听,针对同学的发言提出自己的学习活动表现
初级:()
看法和疑问。
3.各小组派代表发言,面对全班同学说说自己的情感体验。中级:()
二、学习例文,掌握方法
高级:()
L大家刚才说出了自己真切的情感,可谓是真情流露。但在写
作时,如何组织语言和内容,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情感呢?我
们可以从本单元的“习作例文”中找出答案。
2.默读习作例文《别了,语文课》,关注文章旁的批注,边读边
思考:“我”对学习语文的情感和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作者是
怎样表达的?
(1)学生默读课文,作好批注。
(2)集体交流:“我”对学习语文的情感和态度发生了怎样的
变化?(“我”对学习语文的情感和态度变化:由厌恶到喜欢)
(3)作者是怎样表达出这种变化的?
①用具体事例突出变化。(多媒体出示)
我拿起一张报纸,单是大字标题就有不少字不认识,不要说报
纸的内文了。
我张皇地拿出语文书,急急温习今天教过的课文,觉得课文内
我又拿加纸,用笔反复写新学的生字。
作者写了“我”看报纸、温习课文、写生字这三个具体事例,
表现出了“我”对语文课情感的变化。
②借内心独白抒发情感。(多媒体出示)
有谁知道我心里的痛!唉,语文课,在我深深喜欢上你的时候,
我就要离开你了,我将要学习另一种完全不同的语言了,想到这
里,我口禽着泪。
教师指导:内心独白是指在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的文章里,作者
让人物自言自语,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这种方法更能直接而强烈地
表达心情。
③选典型事例突显心情。
写告别语文课,可能有很多事情可写,作者在这里选择了什么
事情来写?(老师和同学留言、送书)这件事情很好地烘托了气氛,
表现出了“我”对语文课的依依不舍。
教师总结:通过学习这篇例文,我们了解到运用恰当的方法能
够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情感世界,让真情自然流露,打动读者。
3.接下来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阳光的两种用法》这篇文章,
边读边想:阳光有哪两种用法?从两家人的生活中,你体会到了怎
样的情感?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自己感受深刻的地方画出来,作好
批注。
(2)小组交流:用简单的句子概括出阳光有哪两种用法。
①母亲把太阳叠进被窝帮“我”御寒。
②毕大妈把太阳煮在水里面给孩子洗澡。
⑶从两家人的生活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具体
语句谈一谈。(在艰苦日子里,母亲就是照亮和温暖我们生命的阳
光,是我们所有幸福和感恩的来源)(多媒体出示)
①冬天,屋子里冷,特别是晚上睡觉的时候,被窝里冰凉如铁,
那时家里连个暖水袋都没有。母亲有主意,中午的时候,她把被子
抱到院子里,晾到太阳底下。其实,这样的法子很古老,几乎各家都
会这样做。有意思的是,母亲把被子从绳子上取下来,抱回屋里,赶
紧就把被子叠好,铺成被窝状,晚上睡觉我钻进去时,被子里还是
暖乎乎的,连被套的棉花味道都烤了出来,很香的感觉。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冰凉如铁”,体会“我”的家境一般,没
有御寒的东西让“我”取暖。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母亲“取”“抱”“叠”“铺”一系列的动作,
体会母亲的温暖与慈爱。
②阳光便能够从中午最热烈的时候,一直储存到晚上我钻进
被窝里,温暖的气息和味道,让我感觉到阳光的另一种形态,如同
母亲大手的抚摸,比暖水袋温馨许多。
作者把温暖的被窝与暖水袋进行对比,两者同样能带来温暖,
但温暖的被窝更能体现出母亲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照顾。
③毕大妈的孩子多。黄昏,她家的孩子放学了,毕大妈把孩子
们都叫过来,一个个排队洗澡。毕大妈用盆舀的就是缸里的水,正
温乎,孩子们连玩带洗,大呼小叫,僻里啪啦的,溅起一盆的水花,
个个演出一场哪吒闹海。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连玩带洗”“大呼小叫”“僻里啪啦”“溅
一盆的水花”“哪吒闹海”等词语,感受孩子们洗澡时的欢乐,体会
母爱给孩子们带来幸福与温暖。
(4)作者是怎样把情感自然地流露出来的?
①通过叙述母亲和毕大妈创造阳光的两种用法的事例来讴歌
母爱的温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课题申报参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学理性研究
- 课题申报参考:建设用地减量化的空间优化效应、机制与政策优化研究
- 2025年erp沙盘模拟学习心得(3篇)
- 2025版投资协议补充协议:产业链整合投资合作补充协议3篇
- 2025年度个性化定制汽车租赁合同书4篇
- 二零二五版漫画连载网络平台版权合作协议4篇
- 2025年汕尾货车从业资格证考什么
- 2025年食堂承包经营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防控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城市公交车辆挂靠经营许可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厂房污水处理及排放合同汇编3篇
- 2025年温州市城发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中小学春节安全教育主题班会课件
- 2025版高考物理复习知识清单
-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练习题(84道)
- 2025年度安全检查计划
- 2024年度工作总结与计划标准版本(2篇)
- 全球半导体测试探针行业市场研究报告2024
- 反走私课件完整版本
- 2024年注册计量师-一级注册计量师考试近5年真题附答案
- 【可行性报告】2023年电动自行车行业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
- 临床见习教案COPD地诊疗教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